宜兴紫砂考察报告.doc_第1页
宜兴紫砂考察报告.doc_第2页
宜兴紫砂考察报告.doc_第3页
宜兴紫砂考察报告.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宜兴紫砂考察报告报告人:刘金河 0909210046一、历史简介宜兴是中国的陶都,紫砂陶的故乡。她位于太湖之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名胜地的腹地,山明水秀、景色迷人、物产丰富,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宜兴又处于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特别有利于陶瓷生产。因上帝对宜兴的厚爱,赐予丰富的制陶条件,地下蕴藏着得天独厚的紫砂土。宜兴陶瓷传说云云,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烧造陶瓷了。商周时期已有几何、印纹陶和早期的青瓷出现,到秦、汉、宋、明、清至今,陶瓷生产演进迅猛。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经历代陶人的努力,人才辈出,造型各异,种类繁多,层出不穷。据说紫砂器(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常见的紫砂器是紫砂壶,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宜兴的陶土,主要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其成因是在三亿五千万年前古生代石炭纪、泥盆纪地质时代的某一阶段,因外力作用内陆湖泊和滨海湖泊沉积而成矿床。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一般而言,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而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 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二、考察现场状况1、考察时间:2012年4月13-15日2、考察地点: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3、考察行程:13号:黄龙山矿址 观察紫砂三种不同的泥料,以及了解宜兴均陶的制作过程 14号:上午 宜兴陶瓷博物馆 中国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 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了解宜兴陶瓷从5000年的源头开始至当代紫砂的发达史,了解历代制壶大师及其著名作品,如龚春、陈鸣远、时大彬等。了解中国其他地方的陶瓷史、宜兴五朵金花等。 在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参观当代宜兴紫砂名人及其作品,了解各地陶瓷。 下午 宜兴紫砂厂 龙窑窑址 在宜兴紫砂厂紫砂制作工作室参观紫砂的制作过程 在龙窑窑址了解紫砂的烧制方法以及参观龙窑的特色构造、及其历史等 15号:日月同辉紫砂厂 在日月同辉紫砂厂亲手体验紫砂的制作过程三、考察对象和内容考察方法:现场取样、实物对比、访谈、文献参考等文献参考: 文物鉴定实务 马骋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1年 宜兴紫砂矿料 朱泽伟 沈亚琴 地质出版社考察对象:紫砂泥料以黄龙山紫砂土为样本考察内容: 一、紫砂泥概述宜兴紫砂矿料的发现和应用是宜兴陶瓷产业蓬勃发展的衍生品。生产日用陶瓷器需要大量使用甲泥,于是赋存于甲泥矿层中的紫砂矿料逐渐被从中分选出来,使紫砂业具备了独立发展的客观基础。紫砂泥料即紫砂土,主要有紫泥、绿泥(本山绿泥)、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产于宜兴本地。它们以天然的矿物组成,蕴藏在岩石和普通陶土的夹层中,故有“岩中泥”、“泥中泥”之称。宜兴地区陶土储存量占江苏省总储存量的95%以上,是江苏省最重要的陶土矿藏,其中丁蜀镇的黄龙山矿区的紫砂矿料最重要的出产地。 二、紫砂泥料的形成和构造紫砂陶土的成因,属内陆湖泊及滨海湖沼相沉积矿床,通过外力沉积成矿,深埋于山腹之中。紫砂陶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大多赋存于黄石岩层下部的甲泥矿层中,呈多种泥层组合,有深有浅,稳定性差。泥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厘米到1米左右,有的厚度仅数厘米。例如此次我们在黄龙山矿区观察到的本山绿泥土层厚度仅5-7厘米。紫砂矿体一般呈“穴状”、“薄层状”、“透镜状”等形态。由于地壳的升降运动,造成矿层构造经常发生扭曲、断裂等现象,纵横交错。有些断裂破坏了矿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把矿层割切成若干断块。故,紫砂矿层中有时每一种泥并不是分布得很清晰。在黄龙山矿区现场考察中可以发现,嫩泥层与紫泥层厚度并不是按照固定比例分布的,有时紫泥层几乎看不到;同时朱泥层一般分布在上层,厚度较为大,但是却是比较松散。从现场看来,朱泥、嫩泥、紫泥的分布大致呈现一定的上下排列,但是并非是严格的线性平行状,呈现一定的不规则波浪形。紫泥和绿泥都产于甲泥矿中。甲泥是一种脊性粘土,紫红色,色似铁甲,故名“甲泥 ”。甲泥矿中甲泥储量最多,紫泥、储量多,而绿泥储量较少。根据老师介绍,绿泥较为稀缺。在一个已经被开采过的小坑壁中我们发现一本山绿泥层,其如线一般集中存在于泥土层中间。 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根据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凌锡苟先生现场介绍,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从宜兴多个制壶厂看来,紫泥是当地主要的制壶泥料,制作一般的紫砂壶。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有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红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红泥中最好的朱泥,因为产量少,早期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因收缩率高达25左右,故一般成品良率也低。 在中国陶都紫砂市场我们了解到,朱泥制成的壶一般壶身小,价格却比较昂贵,属于高贵品种。 三、紫砂泥料的分类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一般而言,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而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 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其中紫泥又是生产各种紫砂陶器的最主要的泥料,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中上部,以夹层形式存在。紫泥的地质特征及成因基本与甲泥一致。紫泥矿体形态呈薄层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米左右,稳定性差,而不延续。原料外观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绿泥又是紫泥砂层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因出产稀少,不宜制作大件作品,也不易烧制茗壶佳品,故常与紫泥相调和,合成拼料泥,不仅易制作,茗壶佳作成品率也高。 红泥位于嫩泥矿层的底部,因其色泽纯正,结合性能好,但烧成时收缩率大,所以仅适宜制作小品。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00左右红泥、绿泥也常用作茗壶表面粉妆土,涂绘于作品的表面,达到丰富作品色泽的效果。几种出色的泥种简介: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本山绿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泥料烧成后为黄绿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其储量极少,且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装饰泥。 朱泥:属于紫砂红泥中的一种泥,朱泥是红泥中之精品、因含铁量极高、又产在嫩泥矿之下层、又称“未触风曰之石骨”,质坚如顽石, 四、紫砂泥的材质特点通过收集、分析资料,归结起来,紫砂泥有如下几个方面: . 可塑性好。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 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而不致扭曲。. 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一为闭口气孔,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一为开口气孔,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即便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 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的外形,用的时间越久,把摩的时间越长,他就会发黯然之光。 五、紫砂泥料的开采 根据凌锡苟先生的现场介绍得知,矿料的开采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露天开采,也称明掘,适用于接近地层表面的矿料。这种方式以采嫩泥居多,一般只需掘去一二米废土即可采得。一种是坑道开采,也称暗掘。主要开采甲泥及紫砂矿料等。因紫砂矿料埋藏较深,矿体多呈斜坡状,一般采用掘斜井的方式开采。先凿成矿井,然后穿过黄石岩层进行开采,或直接在黄石岩层下部凿横穿式隧道至泥层进行开采。四、结论通过此次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认识了宜兴紫砂壶从原料到制作、成品、销售一整套流程,了解了紫砂壶的历史、历代制作大师、紫砂壶的功用、构造以及紫砂产业的发展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