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孝经纬》研究(1).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孝经纬》研究(1).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孝经纬》研究(1).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孝经纬》研究(1).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孝经纬》研究(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置皇盘 日期:兰坚兰:三,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t p 2 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豇圭莲导师签名: 论文摘要 孝经纬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其内容除对孝经一书的注解、阐 释乃至研究之外,还记载了时人对天文、地理、宗教、文化、神话、历史等方面的认识 与见解,对研究古代文化、古代宗教、古代历史、古代文学等有重大的资料价值。 本文分三章对孝经纬作初步探讨。 第一章结合谶纬文献,探讨孝经纬的发展流变,最后得出结论:如同其他谶纬 典籍,孝经纬出现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一段时间内,在东汉一朝倍受重视:魏晋 以降,因受统治者的排斥与禁毁而逐渐散佚,明清以来不断有人辑佚:到今天为止,其 辑佚工作基本完备。 第二章从原始文献的整理爬梳入手,从文献阐释角度对孝经纬作初步研究。从 对历代著录、文献微引乃至后代辑佚著作的考察看,孝经纬各篇出现的时间早晚不一; 从各篇佚文来看,其内容互有重复甚至抵牾,体例也不一致,从而说明孝经纬非一 时一人之作。就孝经纬对孝经的阐释来讲,又表现出传统注解方式与非传统阐 释方法共存的特性。它从字词训释、名物制度考证、篇章大义发挥诸方面对孝经作 了传统意义上的阐释;又以非“循经释义”而剔抉重要概念进行综合阐释的反传统形式, 对孝经学史上的诸多问题,对孝经所体现的“孝道观”等作了反传统的解读。 不仅如此,孝经纬中那些看似与经文无涉的内容,如对天文、地理、宗教、神话等的叙 说,亦是从不同角度对“孝”的作用、效果等作的发散式阐释。 第三章从“孝道观”的发展演变考察了孝经纬的“孝道”理论。孝经纬在继 承孝经对“孝”的传统理解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一步,将其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 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自己神化“孝”道找到了依据,而这也 正是孝经纬中反传统解读方式存在的深层原因。 基于对孝经纬的研究探讨,本文亦试图在孝经与孝经纬的对比研究中, 寻绎经书与纬书的关系。从二者所生成的文化背景、成书年代、作者、流派归属、思想 内容、作用影响及其价值等方面的比较来看,经书与纬书乃不同文化学术流派在不同的 历史时代,依据不同的历史需要而作的不同性质的对天、地、人三者的不同文化阐释,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发 挥过不同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谶纬孝经纬经书纬书 a b s t r a c t x i a o j i n g w e il so n eo f t h ei m p o r t a n tc u l t u r es u t r a sm c h i n e s e sv e n e r a b l et i m e s i t sc o n t e n t s i sa l l e m b r a c i n g ,i ti n v o l v e sn o to n l yt h er e c o r d a t i o nw h i c h e x p a t i a t eo nx i a o j i n g ,b u ta l s ot h e c o g n i t i o na n do p i n i o no ft h ep e o p l eo ft h et i m ew h i c ha i m e da tt h ec h r o n o m e t e r ,g e o g r a p h y , r e l i g i o n ,c u l t u r e ,m y t h o l o g y a n d h i s t o r y t h u s ,i t o f f e r i m p o r t a n t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f o rt h e r e s e a r c h f u lw o r ko f a r c h a i cc u l t u r e ,h i s t o r y ,r e l i g i o n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s 0o n l i k eo t h e rc h e n w e ib o o k s ,x i a o j i n g w e ia l s oc a m ei n t ob r i n gd u r i n gt h et i m e sf r o mt h e a f l e m o o no fx i h a n d y n a s t y t ot h ei n i t i a ls t a g e so ft h ed o n g h a nd y n a s t y ,a n di te v o l v e di n t oa v e r yf l o u r i s h i n gs t a g e so nt h ew h o l ed o n g h a nd y n a s t y ,b u ti tb e g a nt od e c l i n ef r o mw e i j i n d y n a s t y ,a n df i n a l l yd i s a p p e a r e d a sar e s u l t ,p e o p l ew h ol i v e di nm i n gd y n a s t yb e g a nt o c o l l e c ti t sd i v i d e dp h r a s e so rs e n t e n c e sf r o mo t h e rb o o k s ,a n dt r i e dt h e i rb e s tt or e u n i t et h e s e d i v i d e dp h r a s e so rs e n t e n c e si n t oo n eb o o k t ot h i sd a y ,t h ec o l l e c t e dw o r kh a sb a s i c a l l yb e e n c o m p l e t e d i fw ec h e c kt h eh i s t o r y ,c i t a t i o na n dt h er e c o l l e c t e db o o k e s ,w ec a nf i n d t h ed i f f e r e n t s e c t i o n sa n dc h a p t e r so f x i a o j i n g w e iw e r ew r i t t e ni n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 a n di fw e a l s oc h e c kt h e c o n t e n t so ft h ed i v i d e dp h r a s e so rs e n t e n c e sw h i c ha r ec o l l e c t e dl a t e r ,w ec a na l s of i n dt h a t t h e i rc o n t e n t sa r e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g r a d u a l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 s s ow ec a nd r a w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 t h e x i a o j i n g w e iw a s w r i t t e nb yd i f f e r e n t p e o p l ei n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 m o r e o v e r ,h o wx i a o j i n g w e i e x p o u n d e dx i a o j i n ga l s om a n i f e s t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v em e a n sa n d t h eu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v em e a n sc o e x i s ti nx i a o j i n g w e i i ti n t e r p r e t e dw o r d sa n d v o c l e s ,t e x t u a l l yr e s e a r c h e da r c h a i cc u l t u r es y s t e ma n da n n o t a t e dt h ep u r p o r t so fs e c t i o n s a n dc h a p t e r sw i t ht r a d i t i o n a l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v em e a n s ,b u t i t l o o s e l yo r g a n i z e de v e r yc h a p t e r , l i v e l yd e p i c t e dt h ea u t h o ra n d t h ea r i s e nt i m eo f x i a o j i n g ,w a n t o n l yr o m a n c e d t h ec o n c e p t i o n s t h a tt h ef i l i a lp i e t ye m b o d i e dw i t hu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v el n e a r l s f u r t h e r m o r e ,m a n y s e e m i n g l y i r r e l e v a n ts e n t e n c e ss u c ha st h e s p e c i f i ce x p l a i n o fc h r o n o m e t e r ,g e o g r a p h y , r e l i g i o n ,c u l t u r e ,m y t h o l o g ya n dh i s t o r yi nx i a o j i n g w e i i sa l s ot h ew a n t o n i n t e r p r e t i o na i m e d a t x i a o j i n gf r o mo t h e ra s p e c t s c h e c k e da c c o r d i n ga s t h ee v o l v e m e n to ft h ef i l i a l p i e t y , x i a o j i n g w e ie v o l v e df i l i a lp i e t yf r o mp o l i t i c a la n d e t h i c a lc a t e g o r yi n t ot h eh i g h e s tg u i d el i n e o f w h o l eu n i v e r s e a c c o r d i n g t oa b o v er e s e a r c h ,t h ef o l l o wt e x t s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t r yt oc a s ta b o u tf o rt h e 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a n d i nt h ee n d ,i td r a w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c l a s s i c a lb o o k m a k i n ga n d a c c e s s o r i a lw o r k si s c o m p l e t e l y d i f f e r e n t p r o d u c t i o n s i na r i s e n t i m e ,q u a l i t y ,f i m c t i o n , i n f l u e n c ea n ds oo n k e y w o r d s :c h e n w e i ,x i a o j i n g w e i ,c l a s s i c a lb o o k m a k i n g ,a c c e s s o r i a l w o r k s 2 刖吾 谶纬顺应着西汉末年的天命神学思想而产生,在东汉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自东汉以 后,却一直以虚妄迷信、荒诞不经的内容而被排斥于学术正统之外,以至于后人对其讳 莫如深,从而导致了谶纬研究的空白。即便少有的几篇论述也只是散见于笔记杂丛中的 泛泛而谈。 直到清朝末年,对谶纬的研究才随其辑佚工作的兴盛而逐渐展开。在谶纬佚文搜集 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认识到它在保存古代历史文化、神话传说、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资料 价值,从而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如清中后期的徐养原、阮元,2 0 世纪初的刘师 培、陈巢、周予同等,近年来大陆钟肇鹏先生、台湾的一些学者、日本的安居香山等也 将目光投入到谶纬的研究中来,并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从他们的研究成果来看,他 们对谶纬的整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谶纬产生的思想渊源的探讨。主要是针对谶纬与天人感应、阴阳五行思想 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论断,如陈巢等都有具体的研究。 第二:对谶纬的产生时代及其作者的研究探讨。这个问题是谶纬研究中争论较多的 一个问题,各家从各个角度作了不同的探讨,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第三:对谶纬思想内容的概说。钟肇鹏在谶纬论略中专辟章节对谶纬内容进行 了详尽而全面的探讨。 第四:谶纬解题、释名工作的研讨。陈巢在谶纬释名、解题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 作,任继愈在这方面也有所研究。 第五:对谶纬与政治关系的研究。冷德熙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一书 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门细致的研究。 第六:谶纬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安居香【| i 等在这方面作的工作比较全面。台湾的 一些学者在谶纬文献整理方面的成果也不容忽视。 但是,与其他文献相比,对谶纬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如就孝经纬的研究而言, 还主要集中在宏观研究上,对孝经纬的专题研究还是一片空白。仅就笔者所知而言, 到目前为止,专门研究孝经纬的文章,仅冷德熙先生的一篇( 孝经) 与( 孝经纬) 比较研究。冷先生的这篇文章对孝经纬的成书、孝经纬与孝经的关系、 孝经纬的神话建构、孝经纬的政治神话作了深入研究,得出了发人深思的结论。 但总体来说,对孝经纬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研究角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 研究深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鉴于此,笔者从孝经纬佚文的整理爬梳入手,对孝经纬在历代的演变发展 情况作了梳理,从阐释学角度探讨了孝经纬对孝经的传统、反传统的解读方式。 在此基础上,从孝经纬与孝经的比较中,对经书与纬书的关系又作了进一步探 讨。 冷德熙,超越神话一一纬书政治神话研究附录,上海:东方出版社,19 9 6 年。 第一章谶纬流变与孝经纬辑佚 引言:谶纬兴起于西汉末年、大兴于东汉王朝。其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凡神话、 历史、宗教、文化、京4 度等等无所不包、无所不纳。魏晋之后开始散侠,明清以来不断 有人辑佚到今天为止,其辑佚工作基本完备。 孝经纬是谶纬神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谶纬神学体系息息相关。要研 究、探讨孝经纬的产生、流传、散失以及辑佚过程,当然不可能脱离谶纬神学这个 大体系。我们只有将其置于整个谶纬神学体系中去研究,才可髓更深入、更清晰地明白 孝经纬的产生、发展、散佚状况。也可以说,孝经纬的发展、流传史也就是整个 谶纬神学的发展、流传史。因此,我们要谈孝经纬的发展演变情况,就必需联系整 个谶纬神学来谈。 第一节谶纬的产生 一、谶纬释名 谶纬的名称定义历有异说,因此我们在探讨谶纬的发展情况之前,有必要先明确谶 纬学上的几个基本概念:谶、纬、谶纬。 仅仅从字面含义看,谶是指神秘的预言,所谓“谶,验也”、“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是也。一切讲术数占验的文字都可以称为谶,如史记赵世家中所记载的“秦谶”、 “赵谶”,以及秦末所谓的“亡秦者胡也”、“今年祖龙死”。等皆是此类。 作为一类书名的谶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谶书是指一切符命占验之书。后汉 书光武本纪李贤注说:“谶,符命之书。谶,验也,言为王者受命之征验也。”即指 广义的谶书而言。狭义的谶书专指河图、洛书,文选李善注主此说,如文选魏 都赋李善注日:“河洛所出书日谶。”本文所要探讨的谶是指广义的谶书而言的。 纬,是对经而言的,作为一类书名的纬也是相对于经书而言。释名释典艺日: “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岛释名疏证补进一步发挥说:“纬之为书,比傅于 经,辗转牵合,以成其谊,今所传易纬、诗纬诸书,可得其大概,故云反复围绕 以成经。 谶纬,通行的说法是产生于西汉末年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与谶书、纬书的关系至今 尚无定论。但作为一种文献载体,谶纬的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1 、河图、洛书; 2 、一般的谶:3 、纬。 永培,四库全书总目易类附录易纬下,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 :瑞著。嚣。篇亨量凳毒蒸描品本1 9 ,8 鸶:上海古籍出版社川孵 、o 刘熙,释名释典艺,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本,上海:上海古糟出版仕,l 州4 平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 由上可知,谶书与纬书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书,不可混为一谈,它们与谶纬也不能完 全等同。因此,要探讨谶纬的产生情况,不能忽略三者之间的差异,混而谈之。 二、谶书的产生 广义的谶书大概出现于武帝末年至成帝初年这一段时期内。谶书产生的上限应在武 帝晚年,原因有三: 其一,谶纬的思想源泉天人感应思想在这一时期极度盛行。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随着儒学的盛行、董仲舒学术思想的推行, 天人感应思想极度膨胀,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而充斥朝廷内外,其对西汉政治的影响是我 们现在所难以估计的。但通过文献记载,也可见其一斑,如班固汉书五行志日: “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未央宫柏梁台灾。先是,大风发其屋,夏侯始昌先言其灾日。 后有江充巫蛊卫太子事”、“成帝建始元年正月乙丑,皇考庙灾。初宣帝为昭帝后而立父 庙,于礼不正。是时大将军王风专权擅朝,甚于田蚧,将害国家,故天于元年正月而见 象也。其后寝盛,五将世权,遂以亡道”等等。 天人感应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人事与天命、与当时的一些自然现象结合,认 为人类的活动,尤其是君主大臣的活动会导致自然界的某些变化,也就是所谓的“天谴”。 “天谴”观念认为,君主行仁政,则符瑞降:为政不仁,则会造成“天谴”,即所谓洪水、 干旱等等自然灾害等。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虽然荒诞不经,但是在西汉,却有着极广泛 的市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信之如神。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执政者 不能为所欲为,这就有助于社会的治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感应思想还是有 一定价值的,而盛行于东汉的谶纬神学就是这种思想下的产物。 考察今天所能看到的谶纬佚文,我们就会发现,天人感应思想是如何影响着谶纬的 产生的。仅一部孝经纬,里面就充斥着大篇幅的诸如“君臣无道,不以孝德治天下, 乌云蔽日,茫茫混混,四方凄惶”( 唐开元占经卷九十四) 、“天子行孝德,则景星见” ( 太平御览卷八百七十二) 等等的内容,甚至有的篇章如孝经内事、孝经章旬 等通篇专言这一类的灾异征兆。因此,我们说武帝之后已经滋生了谶纬生存的土壤是绝 不为过的。那么,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些人造作谶书,便成为可能。 其二,谶纬的造作者也在这一段时期出现。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喜好神仙方术,一部分方士受到尊崇。史记、汉书中所记 的李少君之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以方术干谒武帝,不但富贵尊宠,而且受武帝的 信用。而武帝的信奉、一部分方士的尊贵,又刺激了当时的人们去了解、学习方术,以 幸万一。同时,在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独领风骚,一 跃上升为学术的正统,成为选拔官吏的一项重要的考察内容。功名利禄的诱惑,使得人 们争学儒术。方士与儒生同时受宠,造成了二者之间的合流。集儒学与方术于一身的这 部分人,当然更容易受到统治者的信赖与任用。于是,大批方士化儒生的出现,便成为 一种不可遏止的发展潮流。关于这个问题,夏曾佑在他的中国历史中有比较精辟的 论述。他说:“儒者尊君,君者,王者之所喜也;方士长生,生者,亦王者之所喜也。二 者既同为王者之所喜,则其势必相妒;于是,各盗敌之长技,以谋独擅,而二家之糅和 成焉。”这就道出了方士与儒生合流的本质原因。 无论从谶纬的内容,还是从当时的文献记载看,谶纬无疑都是这种现象的产物。近 人徐养原就曾明确指出“图谶乃术士之言”。因为是方士,其书中自然少不了荒诞、怪 缪的言论;既然修习儒学,当然会将儒家的经典内容融入其作品中。 其三,武帝之后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是谶纬产生的现实政治原因。 武帝之后,西汉王朝渐渐衰败,开始一步步走向没落。虽然其中也不乏宣帝这样的 中兴之主,无奈几代帝王皆年幼而王,又皆短祚而终,致使外戚当道,宦官专权,社会 混乱,百姓遭殃,西汉王朝岌岌可危。在这种历史大环境下,鉴于先秦诸朝的历史结局, 人们开始思考西汉王朝的命运。社会将如何发展,西汉将何去何从,是摆在人们面前最 现实、最迫切的政治问题。于是,一部分方士化儒生、一部分不轨之士便乘势而起,借 助于社会上早已流传的占验之书,融合符命征兆、灾异占验,解说汉家命运,试图为王 朝指点出路。这样,占符命、讲占验的谶书便应运而生了。 关于这一点,后汉书苏竟杨厚列传记载杨厚祖父春卿自杀前告诫儿子杨统日: “吾绨中有先祖所传秘记,为汉家用,尔其修之。”杨统感于父亲临终之训,“服阙”便 离家“从犍为周循学习先法,又就同郡郑伯山受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根据上下 文考察,杨统离家求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光大发扬杨氏先祖之法,那么他求学必以其先祖 的取舍为取舍,也就是他所学习的内容必定是其先祖所曾经修习的内容。而杨统离家所 修习的正是河洛书等图谶之学,而且学有所成,为东汉统治者言说灾异,又作家 法章句及内谶二卷解说,位至光禄大夫。他的儿子杨厚也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 先法,离官后教授子弟,从而使广汉郡成为东汉规模最大的谶纬学习基地9 。既然春卿先 祖后世子孙谨守春卿遗言将图谶之学发扬光大,那么春卿先祖“所传秘记”即为谶书无 疑。( 详见下考)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生活在西汉后期这种人人自危的社会大环境 中的方士化儒生,在天人感应思想的指导下,造作出一些专言符命征兆的谶书,便成为 一种不可遏止的历史发展趋势。 。转引之周予同纬书与经今古文学,朱维铮编周子同经学史论着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 9 6 年。 。徐养原,纬侯不起干哀平辨,收入阮元诂经精舍文集* ,见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 局,l9 83 年。 范晔,后汉书苏竟杨厚列传癸,北京:中华书局,19 6 5 年。 6 之所以将谶书产生的下限定位在成帝之世,不仅仅是从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推导而 得出的结论,更是基于文献的明确记载。先看下面几则材料: 汉书哀帝纪记载:“( 建平二年) 待诏夏贺良等言赤精子之谶:汉家历数中衰, 当再受命”。 汉书李寻传云:“初,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 十二卷,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再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忠 可以教平原夏贺良、容丘丁广世、东郡郭世昌。” 从第一则材料可知,夏贺良曾引用谶言干预朝政。第二则材料告诉我们,夏贺良曾 经从甘忠可受学。而且,这两则材料还告诉我们,甘忠可于成帝时已经造作了天官历、 包元太平经两部书。另甘氏书中有“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再受命于天”等旬,而 他的学生夏贺良引为“汉家历数中衰,当再受命”。“汉家逢天地之大终”与“汉家历数 中衰”都是针对西汉末年日益腐败的政治形势而作的推断,“当再受命”则是基于对汉家 命运的思考而作出的延续汉家命运的指导性建议。从其内容看,这两句话完全具有了谶 言的“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性质。而且二者亦同为赤精子之谶。也就是说,甘忠 可、夏贺良都讲谶言,并且他们所讲谶言直接关注的是谣汉王朝何去何从的问题。 那么,记载谶言的这两部书,到底是不是谶书呢? 笔者认为答案是确定的。首先, 从内容上讲,它讲符命、谈占验。考察上下文,班固在讲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 太平经两书之后,引用其书中之文,目的显然是为了说明这两部书的性质,那么,自然要 引用最能体现此两书主旨的文字来说明。今专引其谶言,说明其书主要是讲汉朝历数, 并加以一些符命征验之文。否则,班圆不会特意引这旬与主要内容不相关的谶言。其次, 汉书王莽传上明确记载;“及前孝哀皇帝建平二年六月甲子下诏书,更为太初元将 元年。案其本事甘忠可、夏贺良谶书藏兰台。”此处明确称甘忠可所作、夏贺良所传之 书为“谶书”。那么,谶书在成帝时已经出现便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只不过,甘忠可所 作谶书,有“谶书”之实而无“谶书”之名。考王莽此言在其篡位前夕,可见“谶书” 之名在西汉未年王莽居摄时已正式出现。 另外,前引后汉书苏竟杨厚列传有杨春卿所讲其“先祖所传秘记,为汉家用” 诸语。如果后汉书杨厚传所讲确实可信,那么这一则材料倒可以作为成帝时甘忠 可所造之书确为谶书的佐证。杨春卿为公孙述的大臣,公孙述败后杨春卿自杀,其时他 的儿子已到离家求学的年龄( 见上文) 。那么,杨春卿自杀时至少应有三十五岁。考后 汉书光武帝纪下,公孙述败在建武十二年冬( 公元3 6 年) ,那么他最晚应该出生在汉 平帝元始元年( 公元1 年) 。再看他所言之“先祖”,杨誊卿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先祖” 到底是指祖父、曾祖父、或是更早。按照最低限度来理解,认为“先祖”是指他的祖父 的话,那么其至少要比杨春卿早4 0 年出生。杨春卿最晚出生于元始元年,那么从元始元 年前推4 0 年,当在元帝永光元年( 公元前3 9 年) ,也就是说杨春卿祖父最晚当出生于元 7 帝永光五年。成帝即位时( 公元前3 2 年) 他至少7 岁。成帝在位二十五年而逝,则成帝 亡时杨春卿之祖最小3 2 岁。7 3 2 岁之间正是求学问道的最佳时期。那么,他修习谶 纬、传习秘记亦当在成帝对。 而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甘忠可在杨春卿先祖修习秘记时就造作出谶书。,并用它 来教授弟子了。据汉书李寻传,甘忠可在成帝时由于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 并用它来言汉家命运而被中垒校尉刘向奏以“假鬼神罔上惑众”之罪,“下狱治服”,但 却病死狱中。他的弟子夏贺良等亦“坐挟书”而被冠以“不敬”的罪名。但是,夏贺良 等并没有“改邪归正”,而是“复私以相教”,仍在民间秘密传授甘忠可之谶书。并且在 民间有一定的影响,还有批信奉者,否则,不会得到王公大臣如李寻、解光等的器重。 由于李寻、解光等的极力推荐,更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哀帝终在建平二年采纳夏贺良 等的建议,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号日“陈圣刘太平皇帝”。但是,改元 非但没有使哀帝的病情好转,也没有扭转西汉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命运。于是,失望 至极的哀帝以“反道惑众”之名,将夏贺良治罪至死,时在建平二年八月( 公元前5 年) 。 这一一年,杨春卿之先祖最小已应3 4 岁。 又据汉书,夏贺良死时已在民间传授其师之谶书。按古人“三十而立”的说法, 那么他死时一定不小于3 0 岁。也就是说,杨春卿之先祖与夏贺良至少应是同龄人,年岁 相差不会太大,而且都在传习秘记。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所传秘记皆为“汉家用”。杨春 卿之先祖所传秘记为汉家所用,前已言及;而夏贺良屡次用谶书干预西汉朝政,其终极 目的也在为汉朝谋利,希望以再受命来延续汉家命运。既然二人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那么二人是否有某种渊源关系呢? 考汉书,甘忠可造作谶书,并用其来教授弟子。虽 然汉书所言甘氏弟子( 夏贺良、丁广世、郭世昌) 无杨氏之名,却不排除春卿之先 祖曾向甘忠可问学,或者私淑甘氏之学并将其书传给后世的可能。 不仅从文献记载可以推测谶书的出现时间当在成帝之世,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 看,也可以证明以上推测的可靠性。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演变过程,非一朝一 夕可就。谶书的出现当然也应如此。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确知谶书成帝时已出现, 并且开始作为教科书来教授弟子;而且还有那么多虔诚的学子去学习它、研讨它,并将 其运用于社会实践而干预朝政。这都说明谶书在当时已经流传,并开始有相当的影响, 否贝1 j ,不会有那么多入去学习。这切都表明,在此之前,谶书已经出现,至少已经出 现谶书的雏形。 需要说明的是,成帝之世出现的“谶纬”只是一些与政治紧密关联的、专言符命占 验的谶书,而不是“依附经文”的纬书。这可以从有关文献所引的谶记来说明。前面我 们所引的甘忠可、夏贺良之谶“汉家历数中衰,当再受命”、“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再 j 汉书李寻传记载甘忠可造作谶书在成帝一朝,又据上文,扬春卿先祖修习秘记亦在成帝时 故谓“甘忠可在杨春卿先祖修习秘记时就造作出谶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等等当然主要是一些谶言。王莽朝出现的诸 多“谶纬”也都是这些讲符命征验的谶言,如“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刘秀发兵捕不 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等等,无关经文,比较纯粹。而且,当时造作出的书名除了河 图、洛书等外,也不在汉武帝所定“八十一篇”之内。大概是一些方士化儒生妄作, 随意冠以一个看似怪诞的名字,如包元太平经等。 三、纬书的产生 关乎经文、比傅经义的纬书的出现要晚得多,当在王莽一代。现在有文献可考、明 确引用纬书篇名的是东汉初年盘踞西蜀的公孙述。据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 “公孙述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以为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 公,明汉至平帝十二代,历数尽也,一姓不得再受命。又引录运法日废昌帝,立 公孙,括地象日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孝经援神契日西太守,乙卯金, 谓西太守而乙绝卯金也。五德之运,黄承赤而白继黄,金据西方为白德,而代王氏,得 其正序。又自言手文有奇,及得龙兴之瑞。数移书中国,翼以感动众心。”公孙述引谶纬 篇名有三,其中录运法、括地象乃河图之篇名,属于谶书的范围;孝经援神 契是孝经纬之篇名,在后汉书方术列传注所列七经纬三十六篇内。考 后汉书光武帝纪,公孙述引孝经纬作为其逐鹿中原的依据在光武帝建武五年( 公 元2 9 年) ,可证东汉初年纬书已出现,并且已在社会上流行。那么,造作纬书的时间当 在此前十几年内。 在此,不妨作进一步推测。成帝之世,谶书出现后在社会上流传,其初,仅在民间, 一小部分人中。随着汉末政治日益腐败,人们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一部分 野心家便乘势而起,企图走上政治的最高层。而谶纬恰恰为他们的“不轨”提供了堂而 皂之的理由。于是,谶纬盛行便成必然趋势。但是,西汉时期的谶书还比较单一,其内 容仅仅是一些荒诞、怪异的符命征验而已。随着时代推移,社会进步,这些怪诞不经的 东西必然会被逐步淘汰,退出历史舞台。当时,谶书造作者中的有识之士看到这一点, 于是处心积虑地将这些谶文与经书嫁合,假托是圣人之言。这样,附会经文的、神圣化、 经典化的纬书便诞生了。关于这一点,徐养原也曾做过类似推测。他说“纬书当起西京 之际,而图谶则自古有之”,又说“图谶乃术士之言,与经义初不相涉。至后人造作纬书, 则因图谶而牵合于经义。其于经义,皆西京博士家言,为今文学者也”。考虑到当时的 历史现实,并参证现在所见到的谶纬佚文,纬书出现于谶书之后、并且是谶书与经文相 结合的产物这种观点还是比较具有说服力的。 另外,汉书李寻传有“五经六纬”之蜕。其文日:“书云天聪明,盖云 。徐养原,纬侯不起于哀平辨,收入阮元诂经精舍文集,见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 l9 83 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紫宫枢极,通位帝纪:大微四门,广开大道;五经六纬,尊术显士;翼张舒布,烛临四 海:少微处士,为比为辅;故次帝廷,女宫在后。”有些学者便据此推断西汉成帝时纬书 已经出现。,甚至还有些学者更进一步将“六纬”解释为“五经与乐纬”或“五经就 孝经纬”。但是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来考察“五经六纬”的含义的话,恐怕前代学 者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上文所言紫宫、少微、翼张、太微等都是星官名称,似李寻将天 象与人事相配来解释“天聪明”一句。那么,“五经六纬”亦应指星象。考汉代著述,汉 人有以“五纬”言“五星”的习惯。如后汉书朗凯襄楷列傅朗凯上顺帝书所附奏 四事之一目“如此,则天文昭炯,星辰显列,五纬循规,四时和睦”,其“五纬” 下注日“五星”;附奏四事之三曰“陛下亦审详明堂布政之务,然后灾异可消,五纬 顺序矣”,“五纬”下亦注日“五星也”。又好学博古、“善天文阴阳之术”的襄楷在其所 上桓帝书中亦用“五纬”来言“五星”。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兹不赘述。总之,称“五 星”为“五纬”乃汉人的一种观念,或者说是一种习惯称呼。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 于文章旬式的考虑,李寻用“六纬”来言天文星象也未必不可能。因此,以李寻“五经 六纬”之说作为纬书在成帝时即已出现的佐证便值得商榷。 被改造后的纬书内容纯驳不一,有谶文,也有释经之文。由于其内容己经不再是荒 诞的谶言,因此它的生命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了。东汉时期,如此多的文人学士争相 传习谶纬就是一个明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谶言与经文结合而成为纬,除了部分与 经结合的“经谶”之外,更有许多纯粹的谶在世上流传。只是这部分谶言由于专讲符瑞, 而不被时人重视,甚至被排斥在八十一篇之外,称为杂谶,并屡遭禁毁。 不过,在这罩必须澄清的一个问题是,虽然纬书在东汉初年已经出现,但却有实而 无名,时人称这些附经的谶书为“经谶”;“纬书”一名的出现当在东汉末年。考汉书 中除李寻传中出现过“五经六纬”之名钋,再没出现过纬书之名,根据我们上面的 分析,此处的“六纬”乃指星象而言,非指纬书;后汉书全书所录的诏书、奏疏、书 信、辞赋中,灵帝以前也都只称谶而不称纬;其他东汉早期著作,如王充论衡、班固 白虎通义等,也都不见“纬书”这一名称。那么,可以说纬书这一名称到东汉末年 才流行起来。根据后汉书律历志载,灵帝时的马光、陈晃上书,始用“图纬”、“经 纬”之词。而同时的蔡邕、刘洪论历,犹习称命历序、考灵耀等为谶。郑玄作经 注、纬注,也还多用“经谶”、“春秋谶”等名。大约汉末以前河图等谶书与经谶合 起来则称为“图谶”,分开来则称“河、洛”和“经谶”。由此可知,后世所称的纬 书,仅是谶书的一个支流,而且在汉代也确实被看作是谶书中的一类,即是“经谶”。 至于谶纬,笔者认为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谶书可以称谶纬,纬书也可以称之为谶纬。 。钟肇鹏,谶纬论略23 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 9 2 年。 。颜师古,氍汉书( 李寻传) 注3 17 9 页,北京:中华书局,19 6 2 年 。范哗,后汉书朗凯襄楷列传1 0 7 1 、1 0 73 、10 8 1 页,北京:中华书局,19 6 5 年 。王铁汉代学术史2 19 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概由于时代久远,人们已不能明了谶纬的本来面貌,又由于谶书与纬书思想内容的相 似,人们便合称其为“谶纬”。后来人不明就里,继续沿袭这种说法,造成了名称混乱。 不但模糊了二者的界限,也给后人研究谶纬造成了重重障碍。 作为谶纬文献的一种,孝经纬应非时一人之作。从相关文献考察,援神契、 钩命决出现时间较早,在东汉初年即己被徽引;其它篇章出现较晚,有些在东汉一 朝出现,有些则是后人增益。关于这一点,第二章将有详细论述。 第二节谶纬的兴衰 东汉王朝,谶纬盛行。从上层社会到民间组织,从统治者的政治决策到普通民众的 日常生活,处处充斥着谶纬的影子。上层统治者,以谶断事,以立朝策;王公大臣,以 谶言事,以干预朝政;普通民众则争习图谶,以求仕进;甚至那些不轨之士,也试图借 谶纬之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梦想。可以说,谶纬已经深入到了东汉王朝的角角落落。 从现存资料来看,谶纬在东汉的盛行隋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层执政者的尊崇与提倡。 众所周知,在汉末诸多企图利用谶纬来实现自己政治梦想的人们当中,光武帝刘秀 是受益最大的一个。因此,光武即位之后,便于公元5 6 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并诏儒 生,校正图谶,将国家所藏谶纬校订为八十一卷,使谶纬名正言顺地作为一门学问步入 大雅之堂。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将谶纬容纳到他的日常言行、政治生活中去。决 定国事,任命官员,必定要依谶为准。 据后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平定天下之后,群臣奏议封禅泰山,诏告天下。 光武认为国家新立,万事待兴,还不应封禅。但是“夜读河图会昌符,见其文赤刘 之九,会命岱宗。不慎支用,何益于承? 诚善用之,好伪不萌”有感,而决定听从群臣 建议,封掸泰山。又后汉书桓谭冯愆列传称,东汉建国初年,群臣“会议灵台所 处”,结果光武决定“以谶决之”。可见,光武帝对谶纬的信奉已经到了近乎崇拜、迷信 的地步。大概光武执政期间“以谶决之”之事颇多,所以后汉书桓谭冯愆列传称 其“信谶,多以决定嫌疑”。 不仅如此,光武又进而利用它来任免官员。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王 梁传记载:“及( 世祖) 即位,议选大司空,而赤伏符日王梁主卫作玄武,帝 以野王,卫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拜梁为大司空,封武强侯”。 考赤伏符,乃河图篇名。王梁因为名见谶文,而加官封侯,可谓幸甚,而同样名 见经谶的孙咸却没有那么幸运。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说“世祖即位,以 谶文用平狄将军孙咸行大司马”,但是“众咸不乐”,光武也只得作罢。 中兴之祖光武帝信奉谶纬、以谶决事的传统直接影响了东汉的历代统治者。从东汉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初年的明帝、章帝,到汉末的献帝,一直都恪守着这种传统,逢事便谶,遇事便h 。后 汉书张曹郑列传记载,显宗时曹充上书,言当“自制礼,以示百世”,并引用河图 括地象“有汉世礼乐文雅出”、尚书璇楼金“有帝漠出,得洽作乐,名予”来证明自 己的主张,结果显宗听了欣然同意,还下诏“改大乐官日大予乐,歌诗取操,以俟君子”。 章帝也曾“下诏引河图帝命验、尚书璇橇金、春秋保乾图等以详当时律历之不 合”( 后汉书律历志) 。这样的例子在东汉前期屡见不鲜,一直到东汉末年仍然处处 可见。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董卓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时, 就曾引用石包谶为迁都长安找寻依据。虽然当时杨彪驳斥说“妖邪之书,岂可信用? ”, 但是最终朝廷还是依从董卓。 东汉帝王对谶纬的信奉尊崇还表现在他们将谶纬与经文相等同,把它们看作神明( 或 圣人) 的指示而加以徵引,作为自己从事政治活动的依据。首先,建武三十二年的封禅 文中就曾大量引用纬书,其中有河图赤伏符、河图会昌图、( p c r 图合古篇、提刘 予、洛书甄耀度以及孝经钩命决“予谁行,赤刘用帝,三建孝,九会修,专兹 竭行封岱青”之文,阐释光武封样泰山乃上天的旨意,从而为自己的政治活动找到了充 分的依据。明帝为了推行自己的法令,也曾引用谶纬。据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的 记载,孝明帝为了推行“养老礼”就曾引用孝经援神契“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车 顿轮,供绥执授”一句以明确之,不但为自己推行政令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更使其 政治活动变得隆重而神圣了。当然,明帝不但引用谶纬推行法令,遇到灾异天变,还会 引用谶纬来自责。同样据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的记载说“壬寅晦,日有食之,既, 诏日:朕以无德,奉承大业,而下贻人怨,上动三光。日食之变,其灾尤大,春秋图 谶,所谓至谴。从这一点来看,谶纬对当时政治生活的改进并不是了无补益的。其后 章帝也曾在自己所下的诏令中,大量引用谶文。永和二年,章帝认为当时所用律历与星 相节气不和,于是下诏群臣议定律历,由此引起了长达几十年的律历之辩。在他所下的 诏文中引用了河图帝命验、尚书璇机今、春秋保乾图等数种纬文,以示修改律 历之必要。之后的历代帝王大皆如此,兹不俱述。 二、王公大臣的附和信奉。 在东汉帝王的影响下,王公大臣们也在上书奏议中大量引用谶纬,以推行自己的政 治主张。如章帝时,灾异屡见,帝不自安,乃下诏公卿议论。韦彪引用孝经纬“孔子 日: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之语,并联系当时朝政,指 出咎在官吏,所谓任官不贤也,并进一步主张任命官吏一定要德行兼备,所谓“孝子之 门”是也。结果,章帝听了很高兴,欣然接受。在章帝一朝发生的律历之辨,群臣更是 大量引用谶纬,以支持自己观点。计有考灵耀、命历序、春秋元命包、春秋保 乾图、易乾凿度、河图帝览禧、洛书、春秋感精符春秋文耀钩春秋运斗 。详见范晔后汉书律历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枢等十余种谶纬文献。 然而,在王公大臣们企图利用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