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一个行动就是人类身体的活动吗? 同一个活动在不同的描述中 是否就构成了不同的行动? 行动如何得到解释或者合理化? 要想解 答这些问题,就得研究“意向”概念。 在意向一书中,安斯考姆依次考察了“意向”以及“意向” 相关的概念。“意向”需要“载体”,我们不可能脱离“意向性行动” 而理解“意向”概念。要知道一个意向性行动是按照什么“意向”做 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问行动者本人;在行动者实际上在做什么和 行动者认为自己在做什么之间有一种优先关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行动者无需观察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所拥有的是“实践知识”, 在这种知识当中,人类的种种活动被描述为“意向性行动”。而“意 向性行动”的概念又是借助“为什么? ”的问题得以界定的:一个行 动是“意向性的”当且仅当“为什么? ”的问题能够施用其上,同时 对问题的回答包含某种理由。理由导致行动,并使行动合情合理;理 由成其为理由,还必须是“可想望的”。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推理或实 践三段论就是对“可想望特质”的溯求。安斯考姆得出结论说,人类 借助“意向”理解世界,“意向性行动”的概念是事件的一种描述形 式。 本文正是对意向一书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介绍和阐明的一次努 力。 关键词:意向,意向性行动,实践知识, i sa na c t i o nt h es a m ea ss o m eb o d i l ym o v e m e n t ?d o e so n e m o v e m e n tu n d e rd i f f e r e n td e s c r i d t i o n sc o n s t i t u t ed i f :i e r e n ta c t i o n s ? h o w a r ea c t i o n st ob ee x p l a i n e do rr a t i o n a l i z e d ? 7 n l e s ep r o b l e m so n l yc o u l db e r e s o l v e db ym e a n so fi n q u i r yi n t ot h ec o n c e p to fi n t e n t i o n b e g i n n i n gw i t h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t h e c o n c e p to fi n t e n t i o n a n dt h e r e l e v a n tn o t i o n s ,a n s c o m b ec l a i m st h a ti fw ew a n tt og i v ea na c c o u n to f i n t e n t i o n st oa c t ,t h e nw ec a f lo n l yd os ov i a 觚a d e q u a t ea c c o u n to f i n t e n t i o n a la c t i o n t ol 【n o wt h ei n t e n t i o nw i t hw h i c ha na c t i o ni sd o n e j u s tt oa s kt h ea g e n t ,b e c a u s et h e r ei sap r i v i l e g e dr c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w h a t t h ea g e n ti sd o i n ga n dw h a th et a k e sh i m s e l ft ob ed o i n g a na g e n tl 【i l o w s w h a th ei sd o i n gw i t h o u to b s e n ,a t i o n ,锄dw h a th eh a si nm i n dn o wi s p r a c t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 , u n d e rw h i c hah u m a nb e h a v i o u rw o l l l db e d e s c r i b e da sa ni n t e n t i o n a la c t i o n i n t e n t i o n a la c t i o n sa r et h eo n e st o w h i c ht h eq u e s t i o n w h y ? i sg i v e n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t h ea n s w e r si n v o l v e s o m er e a s o n s r e a s o n s ,w h i c hp r o m l c ea n dr a t i o n a l i z e a c t i 伽s ,a i e d e s i r a b l e 加i s t o t l esp r a c t i c a lr e a s o n i n go rs y l l o g i s mm a k c sar e q u e s tf o r d e s i r a b i l i t y -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a n s c o m b ec o n c l u d e s ,h u m a i l b e i n g s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w o r l db ym e a n so fi n t e n t i o n ,a n dt h et e 珊 i n t e n t i o n a l h a sr e f e r e n c ct oaf o r mo fd e s c r i p t i o no fe v e n t s 1 讧yd i s s e n a t i o ni ss u p p o s e dt ob ea na t t e m p to fi l l u m i n a t i n gt h e s t r u c t u r ea n dc o n t e n to f ,h f e n f f d 捍 1 【e yw o r d s :i n t e n l i o n ,i n t e n t i o n a la c t i o n ,p r a c t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 i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杏炳洲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 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 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_ 苍批乃i 寸1 一,i 蠹。 导师签名:;! 套夸i t 。二o ? i 日期:垄! :箜生塑! g 日日期:兰! ! ! 垒! 璺,g 日 安斯考姆意向导论 u n dd a sp r o b k me n t s t e h t :w a si s td a s ,w a s 曲r i g b l e i b t ,w e n ni c hv o nd e rt a t s a c h e ,d r i c h m e i n e n a mh e b e ,d i ea b z i e h e ,d a 。m e i n a n l ls i c h h e b t ? 问题来了:如果我从我举起我的手臂 这一事实中抽掉我的手臂举起来这回事儿,什么是剩下来的东西呢? p h i l o s 叩h i s c h eu n t e f s u c h u n g e ny 6 2 1 导言 “意向( i n t e n t i o n ) ”概念及其问题,本是现象学传统的哲学家最为关注的论 题:然而自二十世纪中叶起,通过维特根斯坦、牛津学派( 尤其是莱尔和奥斯汀) 以及安斯考姆等人的工作,分析哲学界重新发现了“意向”问题。用英语写作的 哲学家纷纷把目光投向这一工作领域,从中找寻并清整道路,研究日益变得细致 和系统;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意向研究逐渐上升为英美哲学界的热门课题。 其实,对“意向”的研究渊源已久:其渊源可以追溯至原始思维,在那里已 有丰富的灵魂观,并形成了关于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的“前哲学”;在古代学者对 心智、灵魂的种种探索中,也包涵着对“意向”的讨论。不过,当代西方哲学特 别注重对心灵哲学q h i l o s o p h yo f m i n d ) 尤其是“意向”的研究,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此我不想夸大“意向”问题的重要性,“重要”与否是同“困难”、“反常”、“危 机”、“怀疑”这些具体情境紧密相联的,哲学中没有现成的重要的东西。 哲学是一项活动而不是一门学说仃l p4 1 1 2 ) 。,它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 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俾i7 1 0 9 ) 。哲学的问题是概念的问题而不是事实的问 题,是我们对概念的种种误用而造成的理智上羁绊;因此,哲学家处理一个问题 就像诊治一种疾病( p i7 2 5 5 ) 。身体康复了,并不等于下次不再生病;某一问题解 决了,但是人类可能陷入其中的概念混乱却并无止境,科学中每一次的智性上的 进步都造成了新的混乱根源。在我看来,“意向”问题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大规 模的讨论,原因正在与此:二十世纪是科学昌盛的时代,相对论的横空出世、电 子计算机的发明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发展,使我们普通人近乎不由自主地会设想心 与脑的同一并将大脑看作一台生物计算机。;基因的发现和生物科学的发展,经 济学理论的解释力膨胀,衍生了种种流行的对人类行为和道德观念的错误解释。 o 有人会说,“真”、“知识”、“意义”这些概念天然地重要:我更愿意说,这些概念是我们研究的向导。“概 念引导我们进行探索。概念表达我们的兴趣,指导我们的兴趣”( p i ,5 7 0 ) ( 即哲学研究第5 7 9 节, p f 蛔叩 缸4 r 如v 酊妇。砌琳依惯例缩写为p l ,下旧) 。t l p 即逻辑哲学论,n 口c r n “s 工锯i 叩珊f k 叩 f c “s 的缩写,下吲。 o 也许应该特别提到a l a nt u d n 窟,他的思想从反面推动r 哲学家们对“意向”的思考,当“幽灵机理论” 与行为主义( b e h a v i o r i s m ) 或功能主义( f l l n c l i o n a l i s m ) 一道陆续以不l 刊的形j = i = 现时,这种影响就愈发叫 礁参见s e a r l e 觑即月咖 口胁v1 n l r o d u c i i o n 近米有一种趋向;一些哲学家( d cd e n n e t t 、jaf o d o f 、p m c h u r c h l a n d 等) 企幽把意向从我们对这 个世界的考量中还原或取消掉,典型的如分析的行为土义、概念功能土义、物理主义、| 9 l 附现象论等:场。 1 安斯考姆意向导论 面对着这些理智上的“疾病”,找准病症的“症结”是极为关键的;哲学家们发 现,心理学中的情况最为糟糕,那么从研究心灵入手将会事半功倍。“意 向”问题恰好处于这样一个枢纽位置,它本身是心灵哲学的中心论题,同时关联 着传统哲学问题( 意向与真理、意向与感知、意向与因果关系等) ,既前承语言 哲学的探究 ( 意向与语言 、意向与意义、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 ,又通达各个 哲学分支( 意向与行动、意向与心理状态、意向与人工智能等) 。因此,当心灵 哲学取代语言哲学成为英美分析哲学主要趋向时,对“意向”问题的探究也就势 在必行了。 我们看到,意向问题在西方哲学那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国内学界对心灵哲 学的专门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对意向的讨论则少之又少。由此我们真正应该思 考的问题倒是:意向研究对我们中国的西方哲学探究来说究竟有无意义? 对此我 心存犹疑。无论如何,这超出本文的范围,在此略去不谈。 安思考姆思想深刻,身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长期研习古典作品,往往 能从当下的讨论中通达传统哲学问题。写作时她力求严谨、明晰、简洁,以意 向一书观之,是文字上的洗炼和内容上的艰深的结晶辉映。因此,我给自己规 定的工作范围和工作目标是: 1 对安斯考姆的意向一书的内容、结构和内在逻辑线索给出一种导引式的 介绍,如有可能则指出安斯考姆表述不清和前后不连贯之处。 2 对该书中的困难问题,决不避重就轻,尽力给出某种方向上的解读,如有异 议,稍事论证;对自己不懂之处,亦不讳言。 如能达成以上两点,则幸甚。 说明 下面的几点说明,除第4 点即有关概念语词的翻译外,其余几点不仅仅是我 个人的哲学倾向和工作方式的总括,实际上也可视作安颠考姆本人的一般看法和 他们犬都不同程度地倾向于在对我们的所作所为的解释中,消除任何心灵的东两,或者把这些心灵之物化 归为物理实体和属性。 ”“存心理学当中,实验方法和概念混乱并存”( p ii ix i v7 】) 。 s c a r l e 曾说:a b a s j ca s s u m p t i o nb e h i n dm ya p p m a c ht op r o b l c m so f t h ep h 订o s 叩h yi st h a i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 l a n g l l a g c i sab r a n c ho f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 m i n d ( 隐羰在我通向哲学问题的进路背后的一个基奉假定是,语吉 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 血研2 f 伽4 “i n l m d u c t i o nv 试 o s e a r l e 甚至断言:l a “g u a g e i sd e n v e d f r o m i n t e n l i o n a l i ya n dn o t n v e r 鸵l 弘( 语言源自意向件,而小足相 反n ) 一i n t e n l i o n 口“姆p 5 ”、以往人陆哲学界人都柚胡塞尔开辟的现象学一| 全释学传统内部来考察此问题,从分析哲学j j 发米考察该 问题的鲜见。即便曾有学嚣介绍过分析哲学传统蟊这一领域的成果,也人多足从语苦学、心删学和c 人知科 学的角度着胀的;港台地区的学省对该领域则足浅尝辄止,小得要领。参见心炙哲学,前肓。 安斯考姆意向导论 研究策略。 1 本文的探索进路是自觉地囿于英美分析哲学传统内部的;我的方法是概念分 析的( 不管这分析是逻辑的还是日常语言的) 。 本文的工作性质是描述性的。“意向”概念是一个超级概念;所谓超级概念, 即一般被用来描述而自身不被描述的那些概念,比如“时间”、“自由”、“意志” 等语词。柏拉图、奥古斯丁。、维特根斯坦。都看到了给超级概念下定义的困难: 维特根斯坦说:“我们当然熟悉这个词在日常生活环境里的用法,但这个词在我 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我们用这个词进行语言游戏,即使粗略地加以描述也 够难的”佃i7 1 5 6 ) ,确实,“只要语言、经验、世界这些词还有用 处,它们的用处一定像桌子、灯、门这些词一样卑微”但i7 9 。所以, 本文将不会给出“意向”的定义,而是转而考察“意向”一词的种种实际用法; 也不会借助词典的定义或者心理学的定义,因为知晓了这些定义,并不能增益我 们对“意向”的理解,或者说,不能消除我们的困惑。当然,有些哲学家的工作 方式是习惯于给出定义。但应该想想,我们之间的争论之所以总是纠缠于概念上 的分歧而无法达成实质上的进展,我们之间的讨论之所以大多数时间都在自说自 话,不正由于我们对同一概念抱有不同的定义的缘故吗? 我们的概念是用来描 述、表达和谈论事情的,而不是被谈论的。反过来说,正因为这些概念语词天然 地没有确切的定义,我们才可能一再地给出定义。 因此,在意向一书中,安斯考姆采用了语义上行的研究策略,以避免许 多无谓的争论。所谓语义上行( s e m i n t i ca s c e n t ) 是蒯因提出来的一种研究策略,要 点是把关于事质差异的讨论转变为关于语词差异的讨论固。 2 心理学也研究“意向”,哲学中的“意向”研究同心理学不一样。 哲学不对心理事实进行认定和描述( 尽管我们的讨论有时候要参照心理事 实) ,不进行心理活动的实验。不建立心理阈值的量表,不借助神经科学;哲学 只对“意向”作概念描述。维特根斯坦认为,像“害怕”、“怀疑”、“相信”、“期 待”、“意愿”、“意向”这些心理学概念或者心理学动词,不像物理学概念那样是 为了特定的目的被科学家构造出来的,而都是些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的日常 概念,不过,在使用中造成了大量的混乱。哲学的任务就是综观这些概念的全貌 和细微差异( p i ,1 2 2 ,i ix i7 9 0 ) ,弄清楚心理学概念的谱系;综观不是进行深层分 析,而是作概念描述,是地理学考察而不是地质学考察 。通过描述这些名词的 ”。时间是什么? 无人问我,我明白;要想解释给问我的人,我就不明白丁忏悔录,卜一,1 4 “有的事情别人不问我们时我们明白,一目蓦我们解释它我们就h i 明白r p i7 8 9 你可以划界线:正川为从前并未过界线( 但你1 向使用“游戏”一例却币曾感到过什么小便) ”( p i7 6 8 、。 ”参见陈赢映语言哲学3 6 贞,进一步的解释详见第3 5 3 7 页 构成奉阽的那些哲学论证h 的并不订t 于增加我们对于心的所知,i 盯n 于纠f 我们已绛掌= 1 的知识的 逻辑地理格局”参见心的概念,导高。 1 安斯考姆意向导论 概念图式,我们可以澄清许多哲学中的核心问题。 3 i i l t e n t i o n 是一本尚未译成中文的著作,因此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概念的翻译问 题。下面列出的这几组词,是该书中的核心词汇;所谓“核心”,主要不是指词 在文中出现的频率( 当然这些词出现的场合的确很多) ,而是指词所处的关键位 置。作为日常翻译,词组内部的各词的义项大抵可以互换而无损文意,但既然我 们眼下是在做哲学的概念分析,谨慎选择译词就并非多虑。 ( 1 )关于i n t e m i o l l i n t e n t i o n a l i n t 锄t i o n a l l y 的翻译: 将这三个词译成汉语,颇费了一番周折。不难理解,这不仅是由于它们在意 向一书中出现频率极高,译得妥当与否事关行文的通顺;更是由于它们是本文 所要探究的核心概念,译成什么词直接体现了我们对该概念的理解并影响我们对 问题的探讨。这三个英语词都共享同一个词根i m e m ,在词形和词义上的关联性 一目了然;它们的词性清楚,一个名词,一个形容词,一个副词,各司其职。我 们将看到,汉语缺少这样的便利。 我用“意向”来翻译i m e n t i o n 。如果为了译成地道的汉语从而使句子读起来 通畅,i n t e n t i o n 当然译为“目的”或“意图”等词为好,但是我特意想使i n t e m i o n 的中文译词保有一个词根,以便i n t e n t i o n a l 和i n t e n t i o n a l l v 的翻译可与之呼应。 i n t e n t i o n a l 多修饰名词a c t a c t i o n a c t i n g ,本拟视上下文而定,译为“有意的”、“故 意的”等,然而我既想让它与“意向”呼应起来,同时又担心读者会对“故意的 行为”这类的词组读出言外之意( 当然对这些概念的作一番分疏是极其有趣的工 作,不过超出了本文的工作范围) ,从而强行拉入道德上的评价,那不仅使我们 的探讨进一步复杂,而且错失了安斯考姆的本意,所以一般译为“意向性( 的) ”。 i n t e n t i o n a l l v 修饰动词,如果为了呼应“意向”而译为“意向性地”,放在汉语里 实在无法修饰动词,只得译为“有意地”。 ( 2 ) 关于a c t ,a c t i o n a c t i n g 的翻译: 我最初翻译这三个词的时候,统一译为“行动”而不是“行为”、“运动”或 者“活动”,理由是:在上面几个词当中:“活动”是中性词;“运动”更像是一 个术语在物理学理论中描述质点,在日常语言中描述技巧性的身体活动;“行 为”最接近“行动”的意思,却侧重对行动完成状态的客观描述;所谓举止坐卧 行走,正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行动”往往是指为达到某种 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本身带有意向在其中;这正是安斯考姆所要考察的东西( 寻 找佐证时,我想到的也大都是“军事行动”一类的词) 。 然而,这些词之间的界线并不像我起初所想的那样分明。运动是个术语,意 思最确定;除此之外,我们会发现好多边缘情况:我们有时会说“你要想办成事 儿,就得活动活动”,意思是要走关系、钻营、说情等,这显然是带有某种意向 4 安斯考姆意向导论 的。我们发现,与“行为”相比,“行动”多用在比较郑重的场合。,而且似乎不 适合与贬义词搭配,比如我们有“犯罪行为”,却没有“犯罪行动”一说;这样 就给我们在表述涉及价值评价的活动时带来麻烦。我们有时又会说:“他已经全 好了,行动自如”,这里的行动又差不多是身体“活动”的意思。 而后我意识到,这里几个词的区分是我们汉语里问题,而不是英语作家的问 题,因此他们在使用a c t 等词时不会感到棘手,a c t 等词不仅有汉语里“行动”的 意思,而且有“行为”、“运动”或者“活动”等意思,甚至根据上下文还可翻译 为“举动”、“从事”、“做”因此我决定不统一译名,只说个大致原则:但凡 与i n t e n t i a l i n t e n t i o u s 等词搭配时,我一般会译作“行动”,其余视上下文而定。 ( 3 )关于r e 蠲o n i n p m o 脚m c n t 的翻译 在本文中,为了使r s o n i n g 的义项同r e a s o n 的义项有所照应,我会把 r e a s o n i n g 译为“推理”,因为r e a n 不仅有“推理”的意思,还有“理由”、“理 性”“理智”等意思。相应地,我把p r o o f 译为“证明”,把哪弭m e n t 译为“论证”。 如此一来,不单“推理”同“理由”像f e a s o n i n g 同r e a s 一样在词形上有了照 应,还能凸显“推理”与“证明”、“论证”在深层涵义上的差别。这里推理与逻 辑学意义上的证明或者论证不同。推理是一个不断对先前的信念和意向进行调整 的过程,也许去掉一些初始前提,也许加上一些新的前提一通常是去掉一些的 同时又加进一些。在某种意义上,推理既没有前提也没有结论,因为逻辑学上的 前提是机制性的前提,是不可或缺的,而推理通常会导致放弃某些“前提”。证 明或者论证有严格的推导和演算规则,有前提,有中间步骤,有结论:根据推导 和演算规则,中间步骤可以一再的进行下去。而推理大多数时候是直接达成结论, 中间步骤往往是在事后反思时展开的,且不会很多。不但如此,推理会导致现实 的后果。因此,推理理论不同于逻辑学( 论证或证明的理论) ,逻辑学之所以同 推理相关是由于在推理和解释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而解释往往采取论证的形式。 当然,这三个词大致上都有证明、推理的意思,只是各有侧重,同常翻译以文字 通畅为要,倒不必拘泥。 一方面是句子的通畅可读,一方面是核心概念的词形呼应和词义互见,两相 取舍,我选择后者;盖因本文是一篇哲学学位论文而不是文学作品,主要工作是 进行概念分析。我在翻译上的立场本就取得是“硬译”的路子,这样处理的结果 “有意思的是,a c t i o n 的情况也差小多,据戴维森说:t h ew o r da c n o nd o c sn 0 1 v c r vo n c o c c u ri no r d i n a r v s p e e c h ,a n d w h e n “d o e s i t i s u s u a l l yr c s e r v e d f o r f a i 订yp o n e n t o u s o c c a s j 0 s ( 行动这个词在f i _ 常言淡中并不经 常现,f 【一丑小现往往足用于相当小同i ,常的场合。)参见a c t i o n s ,r c 勰蚰s 弛dc a u s e s :l i8 0 ( 行 动、理由和原幽,第1 i 部分,8 0 页;缩写为a r c l i8 0 ,下删) ,载于硒ep l h 唧帅。朋c 如n ( 1 9 6 8 ) :7 9 9 4 9d 雒i s ie i ns c h l u 。;a b e r l i n e rd e rl 0 西k e i ns c h l u 。i s td e r c r g a n g 删e i n e r b e h a “p t u n g ;a l s oa u c bz ud e m d e rb e h 删p l u n ge n t s p r 亡c h e n d e nb e n c h m 如1 c hz i c h ed i ek 0 n s e q u e n z e nn i c h ln u ri nw o n e n ,s o n d e ma u c hi n h a n d l u n g c n ( 这是个推断;但不足逻辑摊断。推断是向断言的过渡;圳此也是向0 断苦相麻的行为的过渡。 我1 i 仅托话语l :获取结论,n 也在行动1 1 扶取结论。) ( p i7 4 8 6 、 5 安斯考姆意向导论 更使得我的行文估屈聱牙,我特地指出这一点,以便读者诸君能够体谅我的苦衷, 并有一个心理准备。愚钝如我者,诚不敢自夸对这些概念理解得准确无误。无论 如何,我的译法绝不是最好的,更不是睢一的;本文的旨趣决定了我目下的选择。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我是如何翻译的无关紧要。这不仅由于我认为本文的价值极 其有限,更因为我相信任何对文本的解释都无法取代直接面对文本,严肃的读者 定会亲自研读i i l t e t i o n 一书,他们自会有更为周全的考虑和更为确切的译法。 意向种种( 7 1 ) l :意向的结构与内容 当我们说到意向时,至少有以下三种方式我们会表达自己的意向,比如 我们经常会说:“我要去做这做那”;有时我们也把一个举动说成是有意为之;有 时我们也会问别人按什么意向做事,也即: 1 去做的意向i n t e n t i o nt oa c t 2 意向性行动i n t e n t i o n a la c l i o n 3 行动中的意向i n t e n t i o ni na c t i n g 安斯考姆指出,要给予这三者以同等的关注,因为只考察其中一种情况而就 意向所做出的论断,将会在另两种情况下是错误的。也许有人会说,这根本不是 问题;因为“意向”一词当然可以拥有不同的意义正像其它许多词一样,比 如,德文里的b 柚k 。这一说法看似合理实则不然;很显然“意向”的情况与 b a l l k 的情况不大一样。安斯考姆大胆推断,尽管i n t e n t i o n a l 和i n t e n t i o n 共享同 一个词根,“认为意向性的这个词应当与意向这个词关联起来的看法也 许根本就是误入歧途的,因为一个行动有可能是有意的同时不带有任何意向在其 中。我们会倾向于断定意向有着不同的意思。但要说当这个词出现在这 些不同的情形中时它的意思是不确切的,却在事实上似乎是没有道理的。”因此 “在我们面对一个明显不是模棱两可的语词却倾向于说它有着不同的意义之 处,我们大可以推断自己事实上对该概念所扮演的角色几乎一无所知。” 掩埋一个难题要比解决它容易的多。安斯考姆既已摆出了困难,便着手循序 渐进地解决问题。 。7 7 1 3 l 部分的写作参考r 加拿人m c g i l l 大学哲学系的j e 仃s p e a k s 教授的2 0 0 4 年的讲稿a g u i d e1 0 a n s 。唧6 。11 n l e n t i o n ,7 7 1 _ 3 1 - 一参见丛叫血型鲫魍蟛监吐丝啦哟剧墅蛔也吐咝业坠筮业删 “r 1 指意向的第一节,y 2 :3 指第节第3 负,依此类推,下h 。 。1 英文和德史中的b a n k 兼肯“银行”和“河岸”的意思。一参见p i x i7 1 5 0 6 安斯考姆意向导论 去做的意向( i n t e n t i o n st oa c t ) 与预言( p 坤d l c h o n ) ( 7 7 2 - 4 ) 安斯考姆从第一类意向入手,开始自己的探究。在对“去做的意向”进行考 察时所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要说明,是什么把这类意向同“预言”区别开来。 一种解读的角度是,“预言”在此有着两种意义。其一,预言是一种言语行 为佃i7 5 4 6 ) :是关于未来所做的一种断言或者主张。其二,预言仅仅是一种未 曾明言的( u n e x p f e s s e d ) 关于未来的信念。当安斯考姆追问意向和预言之间的区别 时,起初她是在问第一种意义上的( 诉诸言词的) 预言和“意向的表达”之间的 差异,即:在两种不同的话语似t e r a n c e ) 之间寻求差异。然而这项工作却要在弄 明白第二种的、非口头意义上的预言和“去做的意向”之间的差异之后方可达成。 因此,首先要把“预言”限定在第一种意义上说出的话语,并把它同意向的 表达,而不是同“意向”本身做一番比较;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从较不困难 的部分切入论题,那样的话阻力将会小的多。安斯考姆指出,在( 第一种意义上 的) 预言和“意向的表达”之间的差异看上去是清楚明白的。问题是要对这里的 差异提供一种理论上的说明:即要找出在直觉的差异之下的根据和理由。 ( 1 ) 语法的差异 一种角度是试着在预言和意向的表达之间找出某些语法上的差异。但是正如 安斯考姆所指出的,假如在一种狭窄意义上看待“语法”。词,那么这个观点毫 无可行性,因为单独一个句子,在不同的使用之中,既可以是一个预言也可以是 某一意向的表达。 ( 2 ) 证明( i u s t i f i c a t i o n ) 的差异。 安斯考姆提出,在此我们能够发现在预言和意向的表达之间有一处差异:预 言需要证据,需要我们所探讨的未来事态将会发生的证据来证明其为真;而意向 的表达则有赖于存在使得未来事态发生的某种理由来证明其有效。( 7 3 1 以“我要在这次考试中不及格了”这话为例。假如这是一个预言,我们对证 明的期待和要求是,要得出类似“我每隔一次考试就不及格”这样的回答也 就是说,我们期待某些证据能够表明我在此次考试中不及格的事态会发生或实 现。但是假如这是一个意向的表达,我们就要求对其的证明得出完全不同的答复, 比如“我就是想惹父母生气”之类的回答,这就不是所被讨论的事态将会发生的 。这里的意思丈概是说:“人们淡论足杏町能预知未来的时候总是忘记人常对自己的随意行为作“ 预言这 个事实”( p i7 6 2 9 ) 。 0 i 过,戴维森指出:j u s i i f y i n ga n dc x p l a i n i n ga na c l i o ns oo n e ng oh a n d i nh a n d ( 行为的证| j j _ | 和斛! 释往往 搭配进行) 参见a r ci i i8 4 安斯考姆意向导论 证据,而是行动者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这一点似乎是一个真正的差异,但是 安斯考姆并未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更远。原因在于,眼下的得到的区分是建立在证 据( 或者说“信念的理由”) 和“行动的理由”之间的区分之上的。;但是,行 动的理由和理由的其它用法之间的差别是她稍后在第5 节中才会处理论题,而该 论题是要结合“去做的意向”而不是意向性行动来探讨的。 ( 3 ) 我们如何确认和识别他人的意向( 他心问题) 。 安斯考姆说( 7 4 ) ,如果要求我们去描述一个人正在干什么,我们往往会提供 一系列他的意向性行动。这些行动对于我们而言通常是相当显而易见的,无需专 门的确证。迸一步的,我们归结到该人身上的大多数意向性行动同样会给出他的 种种意向:假如我们看到某人正在读书,那么他想要读书或者说想要继续读下去, 就他而言通常是真的。 第4 节的最后几段又将此处的思考推进了些许。安斯考姆的首要目标是否定 性的,是要同关于意向的本质以及这些本质同意向性行动之间的关系的种种流行 观点展开争论。她写道: 一个人可以形成一个意向而后却并不做什么以实现它,这或许是因为他遇到了阻挠或许是他 改变了心意:但是意向本身仍可以是完整的,尽管它还保留为一个纯粹的内部事件。所有这 些舍起来使我们认为,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一个人的意向,就得探究他心灵的内容,也惟其如 此我们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向。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弄清什么是意向,我们必须研究那些纯 粹存在于心灵范围内的东西;尽管意向是在行动中展现的,同时这一发生的方式也提出了有 趣的问题,但是在身体上发生了什么,即个人事实上做了什么,却是在我们的探究中最后 才需考虑的东西。 ( 7 4 :9 ) 安斯考姆宣称,我们倾向于认定意向是一种独立于意向性行动的心理状态: 某些意向也许会延续下去并造成某些意向性行动,但是这并不构成“去做的意向” 的本质;显然,原因正在于我们完全能够形成种种意向而并不导致意向性行动。 安斯考姆的目标之一就是根除这种图景。我以为,此处的内容是特意为在第2 。需要指出的是,在此我们有可能得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答复,即“我总是做我想做之事”这样的回答。问 题在于这个说法陈说的不是一个人致使事态发生的理由,倒像是证明所讨论的事态将会发生的命题的证据。 然而这只在有确凿证据表明行动者想要在考试中失利的情况下才会构成对安斯考姆所做区分的反驳。 。不过,文本到此所暗含的结论似乎是我们不可能借助行动的理由和信念的证明之间的差异来对意向和预 言之间的差异做出说明和解释。然而在这一节中却并未为这一观点提供论证。 。并不清楚安斯考姆为何在此提出这个论题:论题本身并无人的问题,困难在于并清楚该论题是如何同此 处的始占的论证相契合的。至少有两点原冈令人感到困惑:( a ) 安斯考姆一直在探讨的是去做的意向,而不 是意向性行动或者行动中的意向,但是这里她杠后两类虑向上花r 大多数的篇幅,却没有解释为何这样做。 ( b ) 既然我们能够无困难的辨别预苦和意向的表达,那么我们通常也能够无困难的说某个人正在从事的 意向性行动的。但芷如这前一个事实并未使我们在说咧对未来的信念和意向之问的差异究竟何在的问题 走的更远一样,我们对意向的归属的看法似乎h 样没能使我们存闸i 删意向究竟足什么的问题 。史进一步。 。”卉此需要指出的足:( a ) 这是一幅诱人的幽景,为人多数的行动哲学家、包括人多数的冈果理论家所认a , 和支持。( b ) 倘若她的是要利用我们通常确认他人患向的方式米根除这一图景,那么这种方式井h i 成功。 n 为若是如此,就是混淆r 认识论卜的在先干几形l 町j 。学i :的( 逻辑的) 和先:只足吲为我们足经由知道y i f | j 知道x 的,并小能就此得x n 逻辑l 依赖于y ( 比如,l u 了和i u 了# i :测量仪器j 所造成的光点信i j ) 。 8 安斯考姆意向导论 节至第4 节中所暗含的论点提供支持:我们不可能脱离意向性行动而理解去做的 意向。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尝试着对意向的表达和预言之间进行几种区分而并 不成功之后,安斯考姆在第5 节中转向对意向性行动的探讨的原因。 意向性行动( i n t 蛆t i o n a i a c t i o n ) ,问题“为什么? ”:非观察性知识( 7 7 5 _ 8 ) 安斯考姆以提出下面的一个定义来开始她对意向性行动的处理: d e f 1 查查些丝基圭三基盘童鉴占盟麦笠垒! 盟塑煎麈旦士煎笠叠查占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解释:( a ) 这一种什么意义上的“为什么? ”以及( b ) 该问题就 其应用而言意味着什么。 一个较为轻松的做法是把该问题说成对行动者的行动理由的溯求,从而此处 的定义就将变为,行动者有意地做某事当且仅当寻求其意向性行动的理由何在的 问题施用其上。安斯考姆认为,困难在于,在意向性行动与为了某一理由而展开 的行动之间的联系太过紧密以至于这一定义无法得到阐明。 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行动理由”的概念,对安斯考姆所提出的问题“为 什么? ”的意义获得某种直观的把捉。此前安斯考姆已经在行动的理由和认为某 一命题为真的理由证据之间做了一番对比,这里她同样在行动的理由和事件的 ( 纯粹的) 原因之间做了对比。问题“为什么树叶会从树上落下? ”和问题“为 什么他会离开他的妻子? ”在表面上是相似,但我们感到,这一相似性下面似乎 有着深层的差异。在男人离开他妻子的情况中,我们是在问该男这样做的理由是 什么;但我们并不在同等意义上寻求树叶从树上掉落的理由,因为树叶从树上掉 落似乎并不需要什么理由。我们所要找寻的是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原因,而不是某 个行动者促使某事发生的理由。这里就构筑了这样一种解释框架( 我们将看到, 这一框架也是易于误导人的) :在男人离开妻子的情况下,我们追问的是行动的 理由,而在落叶的例子中,“为什么? ”的问题寻求的是事件的原因而非理由。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三种意义上的问题“为什么? ”: ( a ) 证据性的( e v i d e n t i a l ) :“那家饭馆儿供应汤圆儿。”“为什么? ”一 一“招牌上就是这么说的。” ( b ) 原因性的( c a u s a l ) :“接下来屋子里的灯就全熄灭了。”“为什么? ” “保险丝烧断了。” ( c ) 理由性的( r e a s o n - 舀v i n 曲:“他突然离开了讲堂回到了办公室。”“为 ”安斯考姆将祚笫5 0 节对意向的表达和颅苦之间的差异给清晰的阐i w 。 安斯考姆意向导论 什么? ”“他心绞痛需要吃几片儿药。”。 安斯考姆断言,当且仅当第三种意义上的“为什么? ”应用于其上时,一个 行动可以说是意向性的。现在她的目标就是在不依赖意向和原因之间的差异的前 提下对这第三种意义的“为什么? ”做出解释。她首先考察在哪些情形下该意义 上的“为什么? ”不能应用。当对一个参与到某一行动或活动中的行动者发问时, 在两种情况下第三种意义上的“为什么? ”是派不上用场的: ( i a ) 行动者本人并不知道他参与到了行动或活动中。( 7 6 ) ( i i a ) 行动者本人是非自愿的( i n v o l u m a r y 尸。 ( 诳a ) 的困难在于,正如借助行动意向来说明意向性行动时所遇到的情况一 样,自愿的非自愿的差异和意向性行动之间的联系过于紧密,以至于借助前者 来说明后者很难有所揭示。因此我们需要以某种非循环的方式来解释相关的非自 愿行动。安斯考姆的想法( r 5 ) 是,我们可以借助“非观察性知识”的概念来做 到这一点。一般而言,如果我们在没有基于我们知道方式的可分离的感官事件的 情况下知道某事,那么我们就是不经观察的知道。但是某些非自愿行动也是以这 种方式知道的,比如“肠道的蠕动”;然而我们无需为如何排除这类活动而感到 担心,因为该类活动已经被另一条标准第三种意义上的问题“为什么? ”无 法施用其上排除在外。真正的难题在于:假设一系列的无需观察就知道的行 动当中,既有一些是自愿的意向性的又有一些是非自愿的非意向性的,我们该 如何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别呢? 安斯考姆指出,有时我们不经观察就知道的,不仅有我们自己参与的活动或 行动,而且还包括特定地由某些东西所导致的活动。例如,假设我坐在书桌旁, 然后站起来并打开了门;就在此之前,我听到有人敲门。我当然不可能不经观察 就知道有人敲门,我只能通过听到声音知道;但是安斯考姆认为,假定我知道有 人敲门,那么我就无需观察而知道我之所以打开门是因为有人敲门。现在让我们 把这个例子同一例非自愿行动即某人在被敲到膝盖后腿的反射性活动做一番对 比,安斯考姆认为这种情况不同于自愿行动的情况,我不可能不经观察就知道是 医生敲我的膝盖导致了我的反射性活动,这就足以区分( 这一类型的) 非自愿行 动和自愿行动。 w 理由镶嵌在生活形式当中:理由要有解释力,能求得凉解:而要说服人,就要视说服对象给出不同的说 辞;一个理由不仅要使被解释的人接受,还要使与此事无关的人能够接受。理由因此与原因相区别:但是 间一句话神二不目的情况下会或用作原阂或用作理由。参见7 1 5 。应该注意:“违背意愿的”和“非自愿的”一者的意思是有区别的。 。我以为安斯考姆在此所做的论证足小成功的。我当然不町能不绎观察就知道是医生敲我的膝盖导数,我 的反射性活动,但我无需观察就知道我的腿足因为受到敲打而引起我的腿的跳动,这足一种本体感受 ( p r 叩r i o c e p l i o n ,即由身体奉身的内部刺激引起的对十运动和卒问定向的小自觉的感受1 。由此也能看,安 斯考姆这擎把我们所探讨的1 | 白愿行动限定为m 能做“纯粹物理性”描述的行动,这一限定似乎是小必鹭 的;我们小必担心“奉体感受”使我们的定义失效,川为所有的“物理的”1 | 心向一阵行动( 且奉休感受, 安斯考姆意向导论 这对问题“为什么? ”无法得以施用的两种情形提出了进一步的限定: ( i - b ) 行动者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 i i - b ) 行动者拥有他正在做p 的非观察性知识,但是对于如此这般的事件是其正 在做p 的原因这一事实缺乏非观察性知识。 不过,有理由认为上面的限定仍然没能抓住安斯考姆所说的“意向”概念的 要旨。我们还应该强化( i - b ) 以使得它能够排除所有那些行动者对其所参与的活 动或行动缺乏非观察性知识的事例。不过,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答疑及答案解析
- 气道护理学题库及答案解析
- 护理学导论题库案例分析及答案解析
- 计量器具科学分类及管理流程方案
-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九中学2026届物理八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安全生产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指南
- 四年级语文类文阅读训练题汇编
- 网络营销方案与效果评估手册
- 矿山机械设备安全操作流程
- 核酸检测采样操作规范与总结
- 电商财税培训课件资源
- 《红楼梦之贾宝玉》课件
- TQ900架桥机安拆专项施工方案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外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1-3参考答案
- 中考英语必背单词汇总手册(打印版)
- 虫鼠害检查记录表
- 2023南方区域AGC发电单元调频指标计算规范2019版
- 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2023年校园招聘人才历年试题(常考点甄选)含答案带详解析
-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第一章 军事思想
-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护理(试题及答案)
-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