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高职学生人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追求幸福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人的幸福往往取决于自身 人格品质和外部的人际关系。高职学生是一个具有某些特异性的学 生群体,由于成长经历以及教育环境的差异,也许在幸福追求上有 所不同。因此,本研究试图了解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状况的 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入际关系的关系,以便准 确把握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进而为高职学生改善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运用艾森克个性问卷( e p q )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 主观幸福感量表,在长沙市四所高职院校,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 取1 2 个班大一至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8 0 0 份,其 中有效问卷5 9 8 份。结果发现,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 分别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的维度会 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 为此,学校应针对性帮助引导高职学生加深自我认识,完善性 格特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包括:提供人际交往、环境适应、 自我期待调整等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有组织地开展集体娱乐活动, 以提升学生提高幸福感。校方可有针对性地在新生初入校时开展学 习规划、人际与异性交往等心理健康教育,对高年级学生开展更多 的课余活动,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改善学校教学与宿舍硬件 设施。 关键词: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人格特质人际关 系 a b s t r a c t 1 1 1 e p u r s u i to fh a p p i n e s s i sa ne t e r n a lt h e m eo fh u m a n i t y a n d p e o p l e sh a p p i n e s so r e nd e p e n d so nt h eq u a l i t yo f t h e i ro w n 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e x t e r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i sac e r t a i ns p e c i f i c g r o u p s o fs t u d e n t s ,d u et ot h ed i f f e r e n tg r o w i n ge x p e r i e n c ea n d e d u c a t i o n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p e r h a p si nt h ep u r s u i to fh a p p i n e s si sd i f f e r e n t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s t u d ya t t e m p t st ou n d e r s t a n ds u b je c t i v ew e l l b e i n go ft h e 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a n db a s e do nt h er e s u l t s ,t of u r t h e re x p l o r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gt h es u b j e c t i v ew e l l b e i n g ,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r e l m i o n s ,i no r d e rt oa c c u r a t e l yg r a s p t h es t a t u so ft h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t h u sp r o v i d ea s c i e n t i f i cb a s i sf o rt h e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b e t t e rl i f e s t y l e ,a n d h i g h e rq u a l i t yo fl i f e t h i ss t u d yr a n d o m l ys e l e c t e d12c l a s s e s ,f r o mf r e s h m a nt oj u n i o r s t u d e n t so ff o u r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 s i n c h a n g s h a ,u s i n ge y s e n c k p e r s o n a l i t y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 e p q )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d i a g n o s t i c s c a l ea n ds u b je c t i v ew e l l b e i n gs c a l e ,t ot h ec l a s sa sau n i t ,at o t a lo f8 0 0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w e r ei s s u e d ,o fw h i c h5 9 8w e r ev a l i d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i t w a sf o u n dt h a ts u b j e c t i v ew e l l - b e i n g ,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a n d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i nt h ed e m o g r a p h i cv a r i a b l e sw e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d i f f e r e n t ; 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a n d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w o u l da f f e c t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s u b j e c t i v ew e l l - b e i n g t ot h i se n d ,t h es c h o o l ss h o u l db et a r g e t e dt oh e l pg u i d e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t od e e p e ns e l f - a w a r e n e s s ,i m p r o v ec h a r a c t e r , t oe s t a b l i s hg o o d 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 n c l u d i n 。 o fi n t e r9 ersonalinterpersona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i n c l u d i n g :p r o v i s i o nl m e r p e r s o n m,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a d a p t a t i o n ,s e l f - a d j u s t m e n to fe x p e c t a t i o n s a n do t h e r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h e a l t he d u c a t i o n ,o r g a n i z e dt oc a r r yo u tt h e c o l l e c t i v er e c r e a t i o n a la c t i v i t i e st oe n h a n t es t u d e n t st oh a p p i n e s s t h e s c h o o lm a yh a v et a r g e t e ds c h o o lw h e ny o uf i r s te n t e r e di nt h en e w c a m p a i g nt os t u d yp l a n n i n g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w i t ht h eo p p o s i t es e x a n do t h e rm e n t a lh e a l t he d u c m i o no nh i g h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t oe n g a g ei n m o r ee x t r a c u r r i c u l a ra c t i v i t i e s ,i nt h ec o n d i t i o n a lp r e m i s e ,a sf a ra s p o s s i b l et oi m p r o v es c h o o lt e a c h i n ga n dd o r m i t o r yh a r d w a r e k e yw o r d s :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s u b j e c t i v ew e l l b e i n g l i f e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m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7 暇龋乙 j 。,口年占月占日 c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亩。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荔托 e l 期:妒矿年莎月乡日 孙梯:枷请 嗍场稗m 细“ 高职大专生人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1 引言 追求幸福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生就是为了追求幸福。每个 人都有权利去追求幸福。而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不同的 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千百年来,无数哲人致力于探讨这个话题,但终 究没有定论。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幸福、快乐、满意等积极 情绪逐步进入心理科学研究的范畴。其中,主观幸福感成为广泛关注 的焦点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 评价,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针对主观幸福 感的研究自2 0 世纪5 0 年代在美国兴起,8 0 年代以后开始进入我国 研究者的视野,并受到学者们的格外关注。 近年来,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推进和生产方式的转变,高技能人 才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 育取得长足的发展,在校高职学生的数量剧增,相应地,高职学生的 心理健康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然而,相对于普高大学生 而言,高职学生的心理研究起步比较晚,还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的需要,尤其是有关高职学生普遍关注的一些心理问题还缺乏 针对性的研究。 为此,本研究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高职学生总体主 观幸福感的一般状况,并探讨人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和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从而为他们改善和提 高生活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同时也为高职教育管理提供实践依 据。 1 1 研究目的 ( 1 ) 了解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 的差异; ( 2 ) 探讨高职学生人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索 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 0 0 4 ( 1 ) :5 9 - 6 6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提升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1 2 研究假设 ( 1 ) 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 年级、性别、城乡、 独生与否) 上具有差异; ( 2 ) 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对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1 3 研究意义 ( 1 ) 理论意义 本研究探讨了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特点,可以弥补以往研 究的不足,为拓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领域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其次,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状况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 响,可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人格、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的 理解,完善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体系。 ( 2 ) 实践意义 通过了解高职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人格、人际关系等相 关因素的影响作用,我们能用更有效的方式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与辅 导,促进其健康的成长,帮助他们走好人生长河中的重要的一步。 高职大专生人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2 文献综述 2 1 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2 1 1 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幸福的概念涵盖面较广,关于幸福的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等众多学科,而心理学着重于对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 讨。“主观幸福感 一词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专 门术语。 主观幸福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 n e u g a r t e n , c a n t r i l ) 。w a t s o n 等人主张幸福感是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平衡的结 果,个体较少体验到负性情感、较多体验到正性情感就是幸福的 。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也有不同的观点。杜小陆( 2 0 0 0 ) 认为 固幸福感是指主体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及自我达到完满的统一,并对 这种完满统一的自我认同及欣赏的感觉。李靖等( 2 0 0 0 ) 认为主观幸 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综合评价,它与许多重要的心 理健康指标,如乐观、适应性、焦虑与抑郁以及自杀行为有密切关系。 苗元江( 2 0 0 2 ) 认为幸福感是指人们根据内化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 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对生活各方面满意度的全面评价, 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目前国内外多数研究者较为认同d i e n e r ( 1 9 8 4 ) 对主观幸福感的 定义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 价。”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了主体的社会 功能与适应状态。其中主观幸福感一般包含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内容, 并且个体的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 丁园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 】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 0 0 5 :1 - 5 8 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 】心理学动态,1 9 9 6 ,4 ( 1 ) :4 6 5 1 杜小陆正在消逝的幸福感一对中小学心理变迁的思考 j 】教育评论,2 0 0 0 ,6 :3 8 4 1 李维风险社会与主观幸福一主观幸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 0 0 5 :1 2 2 6 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 0 0 0 , 8 ( 2 ) :7 3 7 8 d i e n e re s u b j e c t i r ew e l l b e i n g 【j 】p s y c h o l o g yb u ll e t i n ,1 9 8 4 ,9 5 ( 2 ) :5 4 2 - 5 7 5 3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2 1 2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 1 2 1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第一,人口学变量d e w 与h u e b n e r 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总体生活 满意度与性别、年级无关,但是却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亚裔学生的 满意度要低于白人学生。h u e b n e r 对青少年满意度的研究中有关性别 和年纪差异的结论与前者一致,但却没有发现总体满意度存在种族差 异。不难看出,青少年在主观幸福感上是否存在稳定的性别、年龄和 种族特点,目前结论还很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家庭环境因素从对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的幸福或 不幸福的感觉与他们所体会到的家庭气氛相关。家庭的稳定、成员间 的相互关怀、没有明显的家庭矛盾是青少年总体满意度的预期因素, 反之则成为他们产生不幸福感觉的预期因素。目前对青少年主观幸福 感的家庭因素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领域。佟月华( 2 0 0 3 ) 的研究显示,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 他们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和诱惑与非贫困大学生相同。 第三,生活事件因素国外学者认为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的 影响应该因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背景的不同而异,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 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h e a d yb & w e a r i n ga ) 。s u h 对生活事件和幸福 感的关系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最近三个月的生活事件对 当前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均有较强的影响作用。主观 幸福感受正性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正性生活事件可提高人们的主 观幸福感( h e a d yb & w e a r i n g a ) 。 第四,文化因素由于文化对个体的长期影响,文化把个体的注 意力习惯性地引向信息的内部来源或外部来源,因而在不同文化中个 体判断生活满意度所依据的外部与内部信息的比利时不同的。d i e n e r 认为个体主义文化背景重的大学生社会满意度的判断是基于个体近 期的情感体验;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中,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判断是 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 0 0 3 ,1 1 ( 4 ) :2 9 4 2 9 5 4 高职大专生人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基于情感和文化价值。 2 1 2 2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第一,人格因素d i e n e r 等( 1 9 9 9 ) 认为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 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b r a d b u r n ( 1 9 6 9 ) 认为善交际( 外 向型的一种重要特征) 与正向情感密切相关;w a t s o n & c l a r k ( 1 9 8 4 ) 认为具有神经质和外向性人格特征的人,分别具有体验负向情感和正 向情感的天生敏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m o s k o o w i z & c o t e ( 1 9 9 5 ) 认为环境状况、个人行为和个体人格之间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主观幸 福感;s c h i m m a c k 等( 2 0 0 2 ) 认为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以文化 为中介的。 第二,应对方式因素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 击所做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动性努力。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各维 度呈中度的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方 式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应对方式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与生活满意度 各维度具有显著的相关,并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较多 地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类应对方式的个体幸福感水平高,反之较多使 用退避、不良情绪和发泄应对方式的个体幸福感水平低,应对方式对 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第三,自我控制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感是心理状态的 一个重要预测变量。一般的研究认为内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但是, 今年来有些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不过,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数量十 分有限,因此所得结论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第四,自我效能感因素e l l i o t s h e l d o n ( 1 9 9 7 ) 认为回避目 标的追求、较少的目标发展与低幸福观都有关系;r y a n & d e c i ( 2 0 0 0 ) 通过对目标效能的控制发现,自主的个人目标与幸福结果的预测有 关。 2 1 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 0 世纪8 0 年代,目前大多数研究 是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以及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变量。而有关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较少。 赵欣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高职学生的研究发现,6 0 7 的高职 学生有良好的主观幸福感,并且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和年级差 异不显著。何亚芸,王艳的研究表明 ,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 的城乡差异,但在性别、专业和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其中高职生的 来源地、应对方式、自尊、社会支持度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李丹等人的研究得出 ,高职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程度以 上,专业满意程度对总体幸福感具有很大的影响;学习负担重、家庭 施加学习压力、与老师关系紧张、生活习惯明显变化和不喜欢上学这 五项生活事件对总体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郅利聪的问卷调查 显示,高职学生总体幸福感没有显著的独生与否、城乡和性别差异; 影响高职学生总体幸福感水平的因素依次是人际关系,学习及就业压 力,恋爱情况,家庭经济状况,个体及家长的期望值,价值观和人格 特质等。 此外,严标宾、郑雪等采用e dd i e n e r 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 表的研究发现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略高于中等水平,主观幸 福感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相关,主观幸福感的 各个维度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何瑛( 2 0 0 0 ) 研究发现,性别和 年级对大学生幸福感影响都不显著,在专业上艺术类学生总体幸福感 最高。 张雯、郑日昌( 2 0 0 4 ) 使用c a m p b e n 幸福感指数量表的研究结果 赵欣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教育与职业,2 0 0 7 ,( 9 ) :6 6 6 7 何亚芸,王艳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5 , 2 1 ( 6 ) :1 6 - 2 0 李丹,尹华站,胡成霞,王晓刚高职生总体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重庆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 0 0 6 ,1 5 ( 2 ) :1 9 2 1 郅利聪,高职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测查研究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 0 7 ( 2 ) :3 0 - 3 2 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 】华南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 0 0 3 ,( 2 ) :1 3 7 1 4 2 何瑛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 】重庆师专学报,2 0 0 0 ,( 2 ) :3 5 3 9 高职大专生人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显示,大学生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均有显著正相关,不良的归 因倾向对主观幸福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影响,中间组和内控组大学生 幸福感指数较高。 2 2 大学生人格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 2 2 1 人格的界定 西方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定义基本上来自拉丁文p e r s o n a ,即面具 的含义,包括表现在外的行为特点和蕴涵于内部而外人无法直接观察 的特点两部分。不同的研究者对人格理解不同,对人格的定义也不同。 本研究采纳的定义是:人格是指_ 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 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两部分。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系统,包括人的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一个人在进 行各种心理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如智力品质、性格、气质特 点等。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h j e y s e n c k )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观察, 提出了人格维度理论。他认为,精神质、内外倾性和神经质( 情绪稳 定性) 是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具有这三个维度上 的特征,但不同的个人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因此, 这三个维度上的不同程度的表现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格结构。艾森克 认为人格类型可以采用内外倾性和神经质这两个连续的维度来表示, 而把人分成稳定的内倾型、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和不稳定外倾 型四种类型。稳定内倾型表现为平静、性情平和、可信赖、克制的、 有思想、谨慎、被动的,相当于粘液质;稳定外倾型表现为领导性、 关心自由、活跃、随便、敏感、健谈、开朗、社交性,相当于多血质; 不稳定内倾型表现为喜怒无常、刻板、有理想、悲观主义、有节制、 不善社交、安静,相当于抑郁质;不稳定外倾型表现为爱生气、不安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 0 0 4 ,1 8 ( 1 ) : 6 1 6 2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 0 0 2 ,9 :5 4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静、敢做敢为、易兴奋、易变动、乐观主义、有活力、相当于胆汁质。 2 2 2 大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d i e n e r ( 1 9 9 9 ) 提出,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尽管人格不是最好 的预测指标,但至少是最可靠的预测指标之一。g r a y ( 1 9 8 1 ) 提出, 外向者对奖励信息敏感,所以外向者更快乐,神经质个体对负性情感 的反应更敏感,所以不如非神经质者快乐。 e p q 人格特征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是从神经质、精神质和内 外向三个维度来研究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关系。f u ji t a ( 1 9 9 6 ) 用 结构方程建模评估神经质和消极情感的相关程度时,发现这种相关甚 至达到0 8 0 。m i c h a e la r g y l e 等人( 1 9 9 0 ) 回运用e p q 也发现,神经 质同总体幸福感的相关达到0 6 7 ,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外倾之后, 这一相关仍然达到0 6 3 。e m m o n s 和d i e n e r 对美国大学生进行的研究 也发现,个性外倾者也就是好交际、合群、活跃的人都说自己十分快 乐和对生活很满意。f r a n c i s 等人对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加 拿大等国家的大学生被试所进行的研究表明,e p q 分数与主观幸福感 分数的相关模式具有跨国的一致性。 国内郑雪等人的研究表明,外倾和神经质是主观幸福感重要的 预测变量,而且外倾和神经质是通过对情感平衡的影响来间接影响生 活满意度。此外,王玲等人( 2 0 0 3 )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 的研究发现 ,外倾性与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积极情感正相关显著, 而与消极情感负相关显著;神经质与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积极情感 d i e n e re ,e u n k o o kms ,r i c h a r dee ta 1 s u bi e c ti v ew e l1 - b e i n gt h r e ed e c a d e so f p r o g r e s s 【j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b u ll e t i n ,1 9 9 9 ,1 2 5 ( 2 ) :6 6 8 6 7 8 u 1 r i c hs c h i m m a c ka n dp h a n i k i r a nr a d h a k r i s h m a ne ta 1 c u l t u r e ,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 s u b j e c t i v ew e l l b e i n g :i n t e g r a t i n gp r o c e ssm o d e l so fl i f es a t is f a c t i o n 【j 】j o u r n a l o f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s o c i a lp s y c h o l o g y ,2 0 0 2 ,8 2 ( 4 ) :5 8 2 - 5 9 3 s u he ,d i e n e re ,f u j i t af e v e n t sa n ds u b j e c t i v ew e l 卜b e i n g :o n l yr e c e n te v e n t s m a t t e r 【j 】j o u r n a lo f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s o c i a lp s y c h o l o g y ,1 9 9 6 ,7 0 ( 5 ) :1 0 9 1 1 1 0 2 a r g y l e ,m t l u ,l t h eh a p p i n e s so fe x t r a v e r t s 【j 】p e r s o n a lit ya n di n d i v i d u al d i f f e r e n c e s ,1 9 9 0 ,l l :1 0 1 1 - 1 0 1 7 邱林,郑雪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j 】应用心理学,2 0 0 5 ,4 :2 3 - 2 7 郑雪,王玲,邱林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 志,2 0 0 3 ,1 1 :1 2 - 1 5 高职大专生人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有显著的负相关,与消极情感有显著的正相关。从人格类型来说,稳 定外向型被试的幸福感最高,幸福感最低的是内向不稳定型的被试。 程俊卫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总 体幸福感与精神质和神经质显著负相关;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幸福感 指数、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具有较高一致性, 相互间预测性较强。 2 3 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 3 1 人际关系的界定 人际关系,广义上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狭义上是指通过人 与人之间的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可觉察到的直接而稳定的心理 上的关系,它是人际交往的结果。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 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亲密性、 融洽性和协调性等方面的联系程度。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相互交换。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 人际关系一经建立,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各种影响,影响的性质与大 小,取决于一种人际关系自身的特点及其对于个人的意义。正常的人 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 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是衡量人们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己有 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可以影响青年的自我意识、学业成绩、身心健康 刍苣 寸0 2 3 2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较多,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也很 多,而且涉及不同类型的群体。但是有关二者关系的研究较少,并且 主要是针对中学生群体的研究。 戴巧云( 2 0 0 5 ) 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友谊行为与主观幸福感存 程俊卫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 0 0 6 ,2 : 4 3 - 4 8 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3 :1 0 2 戴巧云青少年友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5 9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水平;青少年的友谊行为对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 的预测力水平。 严标宾等人( 2 0 0 3 ) 对广州市某学校的2 0 0 名大学生研究发现, 社会关系对个体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它可以增加个体的归属感、 喜悦感、自尊、自信等,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佐斌、张陆( 2 0 0 7 ) 对武汉某高校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圆,学习目标 和人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是交互影响的。低人际关系水平下, 不同的学习目标所导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之间的差异比高人际关系 水平下的差异要小;拥有学习目标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大学生有 更高的生活满意感、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更少的消极情感体验。 2 4 小结 通过对文献的综述,我们发现目前针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象, 多数集中于老年人群体、中学生和大学生等。针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 感的研究较少:多数研究发现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中等;人际 关系、学业压力、家庭经济情况和负性的生活事件等因素,会影响个 体的主观幸福感。高职学生,一方面处于青春发育期,追求独立的自 我意识逐渐发展,与异性的交往需求也逐渐突显;另一方面他们一般 是寄宿生,同伴关系是其当前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在某种程度上影 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有对比高职学生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的研究较少。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高职学生。 此外,我们可以看出已有研究多侧重于单一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 关系探讨,缺乏对各种影响因素的系统、整合研究。研究也表明,个 体的人格特质、友谊和同伴关系、生活事件等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 预测作用。人格中的外倾性和神经质、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度等对主 观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较少有学者考察了高职学生的人格、人际关 系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2 0 0 3 , ( 2 ) :1 3 7 1 4 2 佐斌,张陆学习目标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 0 0 7 ,1 5 ( 1 ) :3 7 3 9 1 0 高职大专生人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目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 体状况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并探讨高职学生人格、人际关系 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索提升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为 高职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和积极情感的获得提供一些理论支 持。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3 研究方法 3 1 样本及其取样 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 学院、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航 空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大一至大三学生中抽取8 0 0 人为样本。回收 耋兰二! 堂奎坌塑 旦堂銮量查垫登奎量! 塑三曼皇垒! u 一, 男 3 0 7 性别 委2 9 l 来源地蠢禁 2 7 耋 独生j 罄黧 科别耋碧耋8 1 耋 大一2 1 1 年级大二 2 0 7 大三1 8 0 7 0 0 份,回收率8 7 5 ,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5 9 8 份,有效率8 5 4 。 样本分布见表3 1 。 3 2 变量及其测试工具 3 2 1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张兴贵编制) 进行 测量。该量表包括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感量表,其中生 活满意度包括整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度( 家庭满 意,友谊满意,学业满意,学校满意,自由满意和环境满意) ,共3 6 个题目,采用7 点评分法。被试根据过去几周以来对自己生活状况的 看法,从“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有点不符合、说不定、有点符 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计1 - 7 分。快乐感量表由正性情感和 负性情感组成,共1 4 个题目,采用7 点评分法。被试根据过去一周 时间内所体验到的情绪,从“根本没有、1 4 时间、1 3 时间、1 2 高职大专生人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时间、2 3 时间、5 6 时间、所有时间 分别计i - 7 分。该量表的同 质性信度介于0 7 1 - 0 9 1 之间,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稳定性信度介于 0 5 4 0 8 5 之间。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本研究中,同质性信度系数a = o 7 1 5 ,标准化a 值为0 7 2 2 ,量 表信度属可接受范围。表格最后部分s - b 系数,值0 7 7 8 ,分半信度 较好。 3 2 2 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简式中国版,北京大学心理 系修订) 测量。问卷包括内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和社会掩饰性四 个分量表,共8 5 个项目,各项目与所属量表的相关系数均在o 3 3 0 6 4 之间,重测信度在o 6 7 0 8 8 之间。 3 2 3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采用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 北师大郑日昌 等人编制) 测量。该量表共2 8 个项目。在每个问题上,选“是计1 分,选“非 计0 分,满分为2 8 分。总分在0 - 8 分之间,说明不存在或 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总分在9 - 1 4 分之间,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 交往困扰,你和朋友关系不牢固,时好时坏,常处于一种起伏波动之 中;总分在1 5 2 8 分之间,就表明交往困扰较严重;超过2 0 分,则表 明人际关系的行为困扰很严重,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此量 表题目少,操作简单,大量研究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中,同质性信度系数a = o 7 3 5 ,标准化a 值为0 7 3 1 ,量表 信度属可接受范围。斯皮尔曼一布朗系数,为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 值为0 7 2 8 ,分半信度较好。 3 2 4 人口学变量 人口学变量采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专业、性别、 年级、独生与否、家庭来源等基本情况。 3 3 施测 本研究由研究者和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主试,以班级为单位 在一个月内进行团体施测,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在辅导员的协助下统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一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时间大约为4 5 分钟。 3 4 数据的统计处理 采用s p s s l 3 0 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 高职大专生人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4 研究结果 4 1 人格、主观幸福感和人际关系的性别差异 表4 - 1 高职学生在人格、主观幸福感和人际关系上的性别差异 注:p 0 5 ,p o i 从表4 - 1 可见,高职女生的外向性水平显著高于男生;高职女生 的交际困扰程度也显著高于男生。 4 2 人格、主观幸福感和人际关系的城乡差异 表4 - 2 高职学生在人格、主观幸福感和人际关系上的城乡差异 注:p 0 5 , p 0 1 由上表可见,高职农村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具体 表现为友谊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家庭满意度;高职农村学生与异性 交往的困扰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学生。 4 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格、主观幸福感和人际关系上的 差异 由表4 3 可知,高职独生子女的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 女;高职非独生子女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而且非独生子 女的自由满意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高职非独生子女的异性交往的困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扰程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表4 - 3 高职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在人格、主观幸福感和人际关系上的差异 疰:p 0 5 ,p 0 1 此外,e p q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各 维度的科别差异t 检验不显著。 4 4 人格、主观幸福感和人际关系的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a n o v a ) 对三个年级进行均值差异检验, 结果如表4 - 4 所示。 表4 - 4 高职学生在人格、主观幸福感和人际关系上的年级差异 注:p 0 5 ,p 0 1 由表4 - 4 可得,高职学生在满意度和人际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差 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大一和大三学生之间。高职大三学生的学校 满意度显著低于大一,而高职大三学生的学业满意度显著低于大一; 高职大一的异性交往困度扰显著高于大三学生。 4 5 人口学变量、人格和人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以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各维度( 生活满意度量表总分及其6 个子维 度、快乐感量表2 个子维度) 为因变量,以艾森克人格问卷、人际关 系综合诊断量表各维度以及基本人口学各变量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 高职大专生人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归法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检验在控制其它变量的情况下,各因子对主 观幸福感的影响。 4 5 1 人口学变量、人格和人际关系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以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变异数分析之f 改变量及其显著性检验 发现,多元相关系数r 值为0 5 9 4 ,r 2 为0 3 5 3 ,调整后的r 2 为0 3 4 8 , f 值为6 4 6 4 9 ( p 值 0 0 1 ) ,回归方程达到较高显著水平。 d u r b i n - w a t s o n ( 德宾沃森) 系数为1 7 6 5 接近中值2 ,排除了误 差项存在序列相关的可能,满足多元回归模型得以建立的前提假设。 表4 - 5 以生活满意度总分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注:卡表不p 0 5 ,料表不p 0 1 ,料,i 表不p 0 0 1 容限度t 0 1 值均大于0 1 ,其倒数方差膨胀因子v i f 均小于1 0 , 自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由表4 - 5 可知,根据标准化系数b 值,纳入回归方程的5 个因子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外向性、神经质、 精神质、行为困扰度、来源地广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游戏娱乐品牌传播策略
- 医疗事件抽取-洞察及研究
- 天津国际留学方案咨询
- 油墨厂耐壬苯试验细则
- 化肥厂检测供应商档案细则
-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数学试卷(无答案)
- 电池厂产品检验标准实施细则
- 宠物美容培训学校入学合同书6篇
- 脂脉康安全性评价-洞察及研究
- 显示器亮度均匀性-洞察及研究
- 新闻报道与舆论导向
- 局放实验操作规程
- 透明土实验技术的研究进展
-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 中石油职称英语通用教材
- 某火电厂输煤系统土建工程监理细则
- 室外消防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PE管施工及方案
- 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
- 焊接质量手册
- GB/T 29049-2012整樘门垂直荷载试验
- 【上课用】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错位相减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