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企业预警系统研究.pdf_第1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企业预警系统研究.pdf_第2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企业预警系统研究.pdf_第3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企业预警系统研究.pdf_第4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企业预警系统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企业预警系统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l r a d abs tract ent e rp ri s e s , c ar l y 一田 旧 i n g s y s t 咖 is a co m pl e x an d d ”ami c sy s t ema 卫 比 ct e d b y m an yfa ct o r s in c 1u d i n gt he i n te m alande x t e rn ale n v 加n m e n t , i t s as s e s s m e n t o f r e l i abi l i t y o f w arn i n g s ta t e i s a m u l ti 一 facto r c v al u a t i o u . r e s e ar c h s b o w s t h a t n o s in gl e i n d ic a i o r w asfou n d s ofar t o ass ess the s a fe t y l eve l o f b u s 认 c s s 0 pera t i o na ccu ra t e 1 y wi t h th e in 一 d e p t h s tu d y o n e n v ironme n t o f o rg an七 a t i o n s , th e m e ans o f env i ro nm e n t al m o n i t o ring h a v e b e e n d i v e rs i fi e d , w 址 c h m a k e s t h e n u m b e r an d c o m p l e x i t yo f th e col l e ct e d v ariabl esb e com e mo r e . thc s e d a tam a y b e r e d u n d an仁com p l e me n t a r yand con trad i ctw i the a c b o t h e r . futh e rmo re , o w in g t o t hecom p l i ca t e d c n v i ro nm e atan d t h e a s y m m d ryofj n fo m l a t i 叽 t hed at a can b e amb i gu皿s an d u nce rt a in , w h icb can be d i fficul t tomake a ccu r at e j u d g 刀 l e nts inth i s th e s i s , ent erpr i s e s , e a rl y 一arn 访 g i n d e xs y s t e mi s e s t a b l i s h c db a s e d on b al an ee d s c o r e c ar d ,w hi c h c o m b i 毗 n e u r a l n e two r k an d ev i d e n cet h c o ry , s s u p e ri o ri t y t o d e a l w i t h th e d ata fo r th e e n te rp ti s e . as b as icp ro b abi l i t y i s not c as y t o assi gn i n evl d e n ce th e o r yan dt he o u 小 u tsare 此t able加 5 加 91 卜b pn e u r aln 亡 t w o 氏 an in fo rma t i o n fu s io n ai gori t 加 旧 com b i ning n e u r aln e two r ksan d d 一 s e v i d encet h e o r y i s p u t fo rward , th ati s , tho o u tpu t s o f n e u ral n e ti v 0 rks are a d opt e d a s th e ass i 助me n t o f b a s i c p r o b ab i l i t y o f e v i d e n 沈th e o ry。the s i m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t th i s al g o ri t hin i s m o rc e ffec t i v et h an the singl em c th o d . th比, ap p l y i n gth ej o i n t 一 p r o gr aj m m i n g t ec恤 of o g y , th e 仙i o n al g o ri t h mi s re al i z e d . als o , t h e p roces s i n 切 h j chc + + b u i l d e r s o f t w a r ec al l then e u ral n e two rk t 0 0 l b o xandc o n 刀 ects qls e rvc r20(x) d a t abasci s a na l y s e d indet ail an d th e d 1 r c c t r e a d i n g and w ri t in g o f th e d a t ab as e i s ac hi eve d . the re s u l t s i m p ro v e th e in t e 1 l i g e n t i z e dl cv e l a n dope r abi i i t y o f e a r i y 一 w ami n gs y s t e m , w h i chc ansup p()rtm ana g e rst o ma k e s c i e n t i fi c d e c i s i o ns key w0 r ds: i n fo rma t i o n 加 s i o n ; e ar l y 一 w arn in g ; b a l an “ d s core c a r d ; j o i n t p ro gr菠u n 幻 口 i n g ii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 师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 特别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 他 人己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的 研究 成 果, 也不 包 含 为 获 得 止业丝丛赴或 其他 教 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藻 耀签 字 日 期 :问年 月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完全了 解通鱼左红 有 关保 留、 使 用 兴 位 论文 的 规 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 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文 储 签 名 (手 写 ):暴 沁冬 导 师 签 名 (手 写 ): 签 字 日 期 :呼 月 刚 娜 签 字日 期 : 侧 7 年“月, 飞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第 1 章 绪论 第 1 章 绪论 研究的 背景与意义 随 着 预 警 在企 业 管 理中 的 重 要 性日 益突 出, 各 种 预警 方 法 不断 涌 现。 在 这 些预苦系统中,信息表现形式 的多 样性, 信息数量的巨大 性, 信息关系的复 杂 性,以及要求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迫切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 对获得的信 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 动分析、 优化综 合, 达到定 性与定量信息源 的有 效集成,以提高数据处 理的自 动化程度, 完成所需的估计与决策,即 促进 信息 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融合作为新近崛起的 一个前沿性的、前景 十分广阔的 研究领域,已经 广泛 地应用于多传感器故障处 理过程。它综合利用了多方 位的不同属性信息, 提高了 智能 监测系统在时间 上和空间上的覆盖范围, 提高了 监测信息的使用效 率并 增加了监测信息的 可信度, 增强了对目 标系统状态的 检测和识别能力, 可 对复 杂环境下的监测系统进行实时评估。并且随 着信息融 合技术的发展, 应用 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本文研究的背景是建立更完善的 企业预警系统,尝试将信息融合技术应用 于企 业的 预警管理中。预警系统是一个复杂、动态的, 具有多 环节、非线性和 时变 性等特点的复杂系统, 但目 前结果评价在很大 程度上 依赖决策者的个人知 识、 胆略 和经验来做出,既具有很大的主 观性, 又具有一定的随 意性,使决策 仍然停留在 经验决策的范畴. 通过引入融合技术和计算机智能 化处理,对影响 因素 进行监测分析,实时掌握因 素状态及其发展趋势,能为 采取 对策提供有效 依据, 使其成为一个科学化的 预警过程. 根据企 业预警系统的特点, 把对数据的处理过程看 作是 一个多 源信息融合 处理过程。 从信息融合的角 度, 将d 一 5 证据理论、 b p 神经网 络及定性定量综合 集成等方法 应用于数据处理中, 降低了数 据处理过程中的不 确定 性。从平衡计 分卡的角 度建立指标集合, 对影响企业预瞥管理中的各因素 进行 有效管理, 获 得切实可 操作的 信息和更准确的控制与预警。这些问 题的 研究对于构建预警系 统具 有重要的 意义,同时也为企业预苦管理提供了 一种新手段和思路, 有着广 泛的应用和借鉴意义. 第 1 章 绪论 2信息融合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2 . 1信息融合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一门 新技术、 新学科的 创立,不仅仅是 理论研究的结果, 而且更重要的 是 实际工程的需 求。 “ 信息融合” 这一词首先 来源于 美国, 最早出 现在 20 世纪70 年代,在一些公开出 版的 文献中开始出 现有关信息综合的概念或名词,在其后 的 较长一段时 期, 人们普遍使用 “ 信息融 合” 这一名词, 考虑到信息的多 样性, 根 据信 息 和 数 据 的 含 义, “ 信 息 融 合” 一 词 被 广 泛 采 用。 口 1 系 统 ( 军 事 指 挥自 动 化系 统) 是最早应 用信息融合技术的系统,在系统研究中, 人们认识到只有把各 种信息 有效 地组合 起来, 即获取、 综合、 滤波估计、 融合, 才能实现自 动指挥. 自2 0 世纪70 年 代初以 来,随着军事系统研究的 推进, 信息融合研究有了 突破 性进展; 50年代已 有了 几十个实用的 军用信息融合系统, 特别是90年代前后, 在改 ( colnm an d 、 。n trol 、 c b m m 耐cati on、 c o ln pu ter和in te lli ge n ce ) 系 统 及 建 立 在改 系 统 基 础 上 的 信息 战 (l nformati onv 阳 tfa r e , 简 称仰) 系 统 中 , 信 息 融 合 技术 都是 其关键技 术之一。 一 。 信息 融合的应 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从军事领域逐渐向 其它领域渗透,如: 智能 机器人与智能 车辆领域、医学图 像处理与诊断、气象预报、 地球科学、农 业应用领域、 现代制造领域和经济商业领域等等。此外,信息融合还被用于火 车定 位、 鱼 类 识 别 或 车 辆 通 过 的 探 测门 等 等 13 . 信 息 融 合 技 术 应 用 范 围日 趋 广 泛, 同 时 在一 些 实 际 应 用 中 也 取 得 了 相 应的 成 效, 例 如: 突 尼 斯 的n a gesw arell 提出 了 一种基于 物理规则的物理系统融合方法, 在甲 烷氢氧化物探测中,取得了 满 意的 效 果; 法 国 的se rgelsl 提 出 了 对 风 速 和 风向 进 行 融 合 , 较 好地 解 决了 风 场 问 题; 美国 的m oi gn e 和s m i th 研 制了 一 种 融 合系 统 ( 1 力 n d s at), 可 用 来 监 控 植 被 的 变化情况等161 。 可以 说, 20世纪90年代真正迎来了 信息融 合研究的世界性热潮, 并在理论和工 程实 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目 前的 发展来看,无论是军用系统, 还是民用系统,都趋向于采用信息融合来进行信息综合处理。 2 , 2信息融合的基本理论 ( 1) 信息融合的 定义 第 1 章 绪论 信息融 合概念的描述是多种多 样, 根据对国内 外文献的查阅 1 咧, 有很多 针 对应用的定义, wa l tz 给出的定义是: 对来自 多源的信息 和数据进行检测、 关联、 估计和综合等多 级多方面的 处理,以得到精确的状态和身份估计,以 及完整、 及时的态势 评估和威 胁估计, j d l 给出的 早期定 义是: 信息融合是 对单 源和多源 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关联、 相关 和组合,以 得到更精细的 位置和身份估计、完整 和及时的 态势评估的过程。 给出的修正定义是:信息融合是在多级别、多方面 对单源和多源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自 动检测、 关联、 相关、 估计和组 合的 过程。 j d l 当 前的 最新定义是:信息融合是组合数据或信息以 估计和预测实体状态的过程。 x. rongli最 近给出 的 定 义 是: 信 息 融 合 是 为 了 某 一目 的 对 多 个 实 体 包 含 的 信 息 的组合。 - 上述4 种定义中, 前3 种都强调信息融合是一个 “ 过程” ,但第4 种定义认 为信息融合未 必是一个过程。 上述各种定义各有特点, 从信息融合定义的演变 过程可以 看出, 其定义越来越简化, 而包含的内 容越来越宽 广。 综上 所述, 信息融合技术的 概念可概括为: 利用获得的多 方面观测数据或己 处理的数 据, 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 动分析、处理和综合,以完成需要的估计、 决策和控制 任务 所进行的处理过程。 信息融合可以得到单方 面所不能得到的信 息, 有时其融 合结果可能 发生质的飞跃, 信息融合的最终目 的 是构造高性能智 能化系统。 ( 2 ) 信息融合的特点 信息融合 是将不同来 源、 不同模式、 不同 媒质、 不同 时间、 不同 表示形式的 信息加以 有机组合, 最后得到对被监测对象的更精确描述,融合多路监测的 信 息得到更高的 精确特性。 信息融合的显著特点可以 概括为: 扩大时空搜索范围, 提高目 标可探测性, 改进探测性能;提高时间或空间的 分辨率, 增加目 标特征矢量的维数,降低信 息的不确定性,改善信息的置信度;增强系 统的容错能力和自 适应能力;降低 推理的模糊程度, 提高了决策能力, 从而使整个系统的性能大大提高,即 可总 结为信息的冗余性和互补性. (3 ) 信 息 融 合 的 基 本 算 法 信息融 合算法主要功能是将所有的输入数据在一个公共空间内得以 有效描 述,同时 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 综合, 最后以 适当的形式输出和表 现这些数 据1101。 信息融合算法按信息 特点分:物理模型算法、基于特征的算法及基于知识模型 第 1 章 绪论 算 法 (见图1. 1) 。 物 理 模 型 法 试图 精 确 地 模 拟出 可 预 测 的 信 息, 并 且 通 过 预 测模 型的观测与 真实 信息的 匹配 来估 计属性, 这类技术包括k 月 l m 助滤波和似然估计 法等;基于特征的推理算法试图 基于属性信息作属性判决, 而不用物理模型. 这 些 技 术 又 被 划 分 为 两 个 主要 的 类: 参 数 技 术 ( 或 基 于 统 计的 ) , 它 需 要 一 个 关于 属性信息的统计特性 ( 分布) 的 先验统计假设; 基于统计的技术包括经典推理、 b a y e s i命推理 、 o e m p s t e r- s h afer 方 法 1, ,12 及 聚 类 法等 。 非 参 数 技 术, 它 不 需 要 先 验统计假设:包括模板、自 适应 神经网、 表决法、 墒法等。 基于知识模型的方 法试图模 拟人 在识别属性时的 分析推理过程,这类技术包括逻辑模板、基于知 识的 系统及f u z z y 集理论等。 勒匕 功n 滤波 非线 形 梯度 滤波 最大似然 最小 平方 尹 叮亡 s ia n d 一 5理论 马尔可夫 方法 神经网络 参数模板 小波分析 嫡 值 类 论 q四u e t 分法 jsm 法 概率 论 f 口 手集 随机集置信因子 生物学灵感法 r , m 法 图1 . 1信息融合的基本算法分类图 目 前, 没 有完美的 算法, 每一 种方法都有其 优缺点; 另一方面, 融合信息具 有多源性、复杂性,因 此,将上述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各自 的 优点,可能得 到 很 好的 效 果 iajo 第 1 章 绪论 3企业预警的 研究 3 . 1企业预警的研究动态 国 外的企业预 警研 究在方法上以 实证为主, 在内 容上集中于企业的职能层次 如 财务 预 警, 组 织 管 理 预 警 等 ll 】。 u认 in en和c h on g 研究 了 中 小 企 业 预 警 系 统 , 他们对芬兰的公司和美国银行的决策者就中小 企业失败进行了 调查,结果表明 管理缺乏能力、 会计系统的不足和对待员工的态度是三个最重要的因素。 fi tz pa tri ck首次进 行了 单个财务比 率模型的 判定, 开创了 单量预警方法, ai恤an 于1 9 68年 提出 了 判 别 分 析 法d a 但 15 州丽n an t anal ys is) 法 来 预 测 企 业 失 败, 创 立 了多元 变量判 定模型一 2分数模型, 这种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直到现在, 被称 为预测企业失败的判别模型。 随着信息流量观念的建立沪区 让、 e m an州 和 l a w o m 在 1 9 88 年 提出 用 现 金 流 量信 息 预测 财 务困 境的 模型, 另外 。 址 5 皿 ( 1 98 0) 的 l a ( 劫gi t an al ys is) 和z m ij ews ki( 19 84 ) 的pa 伊 ro bi t an al ys is ) 方 法 在 企 业 失 败 预 报 中的应 用也较为广泛。 其他预 报企业失败的 方法还 有d 恤it ra等人提出的 粗集理 论扭 ou gh se t the o r y ) , ai肋 an (l 9 9 4 ) 的 神 经网 络 系 统, 1 月 。 m a 和切tin e n( 1 99l) 的 生 存 分 析 模 型, mess ie r 和h 绷en ( 1 9 8 5) 的 专家 系 统, verm ew呵1 99 句 的 多因 素模型等等,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和具体应用是国内企业预警研究初期的主要特 征。 国内 企业预 瞥主 要可以 分为企业总体经营趋势 预警、 行业企业预警、 职能预 替三大 类。关于企业预警原理和总 体经营趋势预警的 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的佘 廉阴教 授首次 提出了 企业逆境管理理论和创立了 企业 预警系统,强 调了企业危 机预替的重要性; 王林、唐晓东研究了经济波动对企 业的影响, 从政策预 警、 外部 经 济 预 警 和内 部 经 济预 普 三个 方 面 构 造 了 企 业 预 警 系 统; 阮 平 南、 王 塑 源 116 1 在 “ 企 业经营风险及 预警研究”中 分析了企业经营 风险因素,并提出应从企业 整体经营风险指标和企业子系统经营风险指标两方面 构造企业经营预警指 标体 系, 这是企业预 警研究的一 个突破;胡华夏、罗险峰1 171 从企 业生存风险的角度 研究了 企业预警系统。 我国企 业财务预 警研究成果比 较丰富,上海理工大学的顾晓安通过把财务 预警分为短期预警和长期预等两个部分进行研究,前者注重控制现金流量,后 者则通 过综合 评价获利能 力和偿债能力来构建预警系统。张玲118 1 以 上市公司的 第 1 章 绪论 财务比 率为基础,根据样 本进行统计推断,最后判别函 数用到了资 产负 债比率、 总资产利润率、营 运资金 与总资产比 率、留成 收益与资 产总 额比 5个指标,以 原 始 样 本 判别 值的 分界 线作 为 预 警临 界 点。 黄 岩、 李 元 旭 tlg 】以 沪深 股 市的 上 市 公司为样本,建立了中国工业类上市公司财务失败预测 模型, 给出了 所研究 上 市公司的2 值范围,主 要指标处理方法是聚 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从行业来讲, 银行业的风险评估和预警已经比较成熟, 大部分的指标可以直 接借鉴从经营效 率、经营风险与经营规模三方面选取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并采 用层次分析法 确定指标 权重,用时间 序列的标准差的 若干倍为标准划分预警区 间。 王琼等研究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他们按照巴 塞尔协议和我国资 产负 债比例管理要 求选择设置预警指 标, 并用灰 色预测方法检验了 这些指标的有效 性。 纵 观 这 些 有 关 企 业 预 警 的 理 论 和方 法 阴, 可 以 看到 上 述 对 预 警 的 研 究 主 要 是 在企业内 部局部,多以 经验 研究为主, 通过抽取样本, 对比 研究经营失败企业 与经营正常企业的财务特征,归纳总结得出各自的结论,其应用多见于企业外 部金融机构对企业的 信用评级, 在企业内 部应用较多的则是经营风险 预警和危 机预警。 可以 看出,从总 体上研究企业预警系 统的指 标体系并不多。 3 . 2平衡计分卡理论的研究动态 1990年开始, 哈 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s卡 普兰扭 obe rt s . 心p l an) 和复兴全球 战 略 集 团 ( 管 理 咨 询 公 司 ) 总 裁诺 顿 卿。 rt o n) , 在 总 结 十 几 家 绩 效 管 理 处于 领 先 地 位公司经验的基础上, 向 全世界开始推广平衡计分卡 ( b al an ee d s core card) 的方 法。1 9 92 年初、1 9 93年、1 9 % 年, 儿p l an 和n 七 d o n 相继在哈佛商业评论公开 发表三篇关于平衡计分卡的重 要论文,第一篇 平衡计分卡 一驱动绩效指标 指出了采用平衡计分卡进行公司绩效考核所获得的益处;第二篇 在实践中 运 用平 衡计卡明 确指出 企业应当 根据企业战略实施的关键成功要素来选择绩效 考核的指标:第 三篇是 专著 平衡计分卡 , 详尽地阐 述了平衡 计分卡作为战略 管理 工具对于企业战略实践的 重要性,并解释了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与绩效管 理工具的 框架121 训。 2 00 3 年b al ance d s core o ar d oua bo r ati vept y ll d 的 调 查 统 计 显 示 : 在 全世 界 范围内 有 7 3 % 的 受访企业正在 或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实施平 衡计分 卡; 有 21% 的 第 1 章 绪论 企业对平衡计分卡保持观望态度:只有6 % 的企业不打算实 施平 衡计分卡。 国内 在实际应用上, 使用平衡计分卡的公司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国有企 业,如中国 冶金设备公司、中国电信、海信等:第二类是合资企业或 外商独资 企业,通常为 跨国企业在华机构或合资企业,如飞利浦电子等;第三类是民 营 企业,如联想等。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适应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 重要评 估体系, 近年来 平衡计分 卡在全球的管理实 践中得到了 广泛的 运用。该方法不 但改 变了传统的运用单一 财务指标进行绩效 考核的思想,而且还能 推动企业自 觉去建 立实 现战略目 标的 管理系统, 在产品、 流程、 顾客和市场开发等关键领域 使企业获得突破性进展。 1 . 3 . 3企业预警与平衡计分卡 自2 0 世纪 60 年代有关预警的思想出现后, 预警理论就一直没有走出理论界 和管理实践的视野。它关于系统收集,分析经营情报, 监控财务绩效和 监控预 侧环境风险的观点在当时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决策程序以及企业领导层的思维 方式发生了 深远影响,而且影响至 今,成为优秀企业的 规范操作。 就整 个 60 年代到90 年代来说, 关于 预警理论的研究,虽 然预警监控的范 围 有所扩大,引进了内外 部环境因素,却一直未能 摆脱财 务思维的影响,许多 学者从不同角度建立了 预警指标, 但多集中在财务领域。虽然安索夫固从监控 环境动荡度的角度,建立一个包括效率、创新性、成长性的适应性指标体系, 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有关预警和平衡计分卡的 研究发 生了 质的飞跃。1 9 92 年, 卡普兰 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 平衡计分卡-驱动绩效指标一文,从四个 方面: 顾客、 财务、内 部经营、 成长和学习角度建立绩效考核和监控体系, 扩 展了预警和考 核的范围,为 预警指 标体系的建立开启了 新的方向。 在企业预警系统中,企业预警指标体系的 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以平衡 计 分卡 来 构 造 企 业 预替 指 标 体 系 1荃 切 , 这 恰恰 丰富 了 和 扩 展 了 企 业 预 警系 统, 突破了以往以 财务预警研究为主流的局限 性,更利于把握整个企业综合的平衡 和长远的发展构建企业预警指标体系基于平衡计分卡,可以 使企业以一个动态 的、 平衡的 、全方位的触角探测企业,从而有利于企业 及时 做出对策。 第 1 章 绪论 4本文主要研究内 容 企业 预警管理主 要在于揭 示企 业管理波动与 管理失误现象发生规律, 构建管 理系统的防错纠错功能 机制, 探讨建立可实时 监测的预警系统。有鉴于企业预 警研究的难点,本文 从平衡计分卡的 角度构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融 合算 法及计 算机技术完善 企业预警系统。 基于此目 的, 对论文做了 如下安排: 第 1章:绪论。 介绍了本文的 研究背景 和意 义, 并给出了 信息融合技 术和 预警管理及平衡计 分卡相关知识的 介绍, 最后给出了本文作者研究的目的 和主 要工作。 第2 章: 基于平衡计 分卡的 预警指标体系。 从财务角度、 顾客角度、内 部经 营过程角度、 学习 和成长的角度建立指标集,并阐 述了定量与定性数据的量化 过程,以易于 建立数学 模型和计算机模型。 第 3章: 基于信息 融合技术的预警模型. 简要介绍了 神经网 络和证据理论 的基本理论, 分析了 神 经网 络及证据理论单独用于 预警的 特点, 实验证明了b p 网络输出结果不稳定的 缺点, 提出 将b p网 络与d 一 5 证据理论相结 合,由b p 网 络为 d 一 5证据理论 构造基本可信 度函数的新的融 合算法, 并将其应用于预警系 统中,并对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 4 章: 企业 预警系统的实 现。 介绍了c + + b u i l d er软件开发环境下,结 合 信息融合算法,如 何调用神经网 络工 具箱, 介绍 利用 a d o技术 对 s o lserv er 2000数据库进行直接读写的 过程, 实现系统的 计算机化, 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第 5章:总结 与展望。 对全文进行总结, 并就需进 一步 研究的问题进行了 讨论 。 第2 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预警指标体系 第2 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预警指标体系 2 . 1平衡计分卡的角度选择 建立科学合理的 企业预 警指标体系并构建相 应的企业 预警模型, 是实现企业 预警系统功能的重要前提。构建企业预警模型,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企业预警的 指标体系, 在某种意义上, 指标体系的确立就是企业预警模型构建的 标志,只 不过预警模型还包括了 指标体系之间的定量关系, 建立有效的企业预警模型, 可以 将企业经营状况性质上的 差异表现为评价指标在数量上的差异, 也就是说 使企业经营信息定量化、可操作 化。 把企业业绩评价模型 应用于企业预警原理中, 就可从企业 经营业绩角度来构 建企业的预警系统。传统的企业评价方法, 注重评价的是企业的经营结 果,而 且, 传统的财务指标反映的是过去的情况,这对信息时代的企业投资于顾客、 供应商、雇员、工艺、技术和革新等过程的指导 和评价难以 胜任;传统财务指 标的历史成本模式提供的是单一的财务指标, 难以 有效地 评价影响企业持续发 展能力的无形资产价值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 今天奋企 业越来 越重视市场占 有率、 创新、生产力以及雇员培训等方面,仅仅依靠财务指 标的 直接计量越发 不能满 足这些需求。因此,建立企业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 相结合,财务指标与 非财务指 标相结合的 指标体系,以平衡计分卡的指标框架 体系为 基础,是本文 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思路和主要问题。 最早的b s c设 计定义为四 个角度:财务角 度、 顾客角 度、内 部经营过程角 度、学习 和成长的 角度。 这些角度代表企业三个主要的利益 相关 者:股东、 顾 客和雇员,因此能保证企业的多方利益的需要,从而有利于战略反馈和实施。 后 来随 着平衡计分卡 在国 外运用越来越普遍, 作为战略 和目 标有效的实施工具, 不仅 运用在盈利性的 组织,也被 广泛用于非盈利性的政府部门 和社会团体。 非 盈 利性组织与盈利性组织有很大的 不同,因他们追求的目 标截然不同。盈利性 组 织的 最终目 标都是追求长期 利润的最大化, 而非盈利性组织目 标是追求社会 效益的 最大化,并不是从盈利的 角度出发。 所以在设计平衡计分卡时, 基于组 织的目 标不一 样,选择的 角度也会有所不同, 选择角度的依据主要考虑完成组 织目 标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 并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 平衡计分卡的角度 第2 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 预替指 标体系 除了 上面提到的股东、顾客和雇员外, 还可以是供应商、政府、社会等其他所 有利益相关者.下 面讨论是以 一般盈 利性企业为 例,平衡计分卡的设计一般包 括四 个角度:财务角 度、客户角度、内 部经营过程角度、 学习 和成长的角 度。 2 . 2平衡计分卡的指标体系设计 2 . 2 . 1指标设计的原则 目 标原则: 企业存在的目 的, 就是要实现其目 标。 如果无特定因素, 未能实 现预定目 标, 则显示该企 业未能有效地经营。因 此我们在设计指标体系时的 第 一项原则是评价指 标对企业目 标的 关联性。 指标的 可控性: 我们在进行评价时, 对于无法 控制的因 素所产生的影响 均应 尽量排除,否则 会显失公平。 对企业无法改变或控制的因素, 例如,重大灾 害、 原材料价格的变动、 利率调整、 汇率变动、执行政策改变等,都应排除在绩效 衡量之外。因此,我们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以可控制的范围为基准。 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我们在设计指标体系时,既要有结果指标, 又要有过 程指标。因为企业的长期目 标都是结果指标,要实现战略必须在经营结果上有 所改变,所以我们在绩效评价中 应有结果指标。但结果指标的好坏,除了过程 对其产生影响外,还受系统因素的影响, 好的结果并不代表有好的业绩,坏的 结果也有可能 被评价对象做的正确, 而且很努力。 所以我们选择指标时, 应多 选择过程指标,它能 更有效的反 应被评价者的 绩效。 指标的因果 联系: 平 衡计 分卡的一 个重要 特点, 就是 在设 计指标的时候 注重 各指标之间的因 果联系。有了这种逻辑联系, 我们就可以了解指标对目 标的 作 用,以 及在整 个指标体系中的 地位, 对目 标的 贡献有多大,通过这种逻辑关系, 也可以找到改善某一指标的有效途径。 指标信息易收集和 量化: 我们知道指标信息只有易 于收集 和易于量化 才具有 可操作性。 如果指标信息收集比较困难,我们将为 此支付很大的人力和财力, 那样就得不偿失,因此我们在选择 有效的指标时, 就要考虑其是否具有可操作 性和可评价性。 第2 章 基于平 衡计分卡的预警指标体系 2 . 2 . 2财务角度指标设计 平衡 计分卡 仍然保留了财务 层面的 指标, 并强调其重要地位, 是因为财务指 标对综合反映可计量经济后果的已发生方案是有价值的,它能显示企业的战略 及其实施是否为企业的经营成果做出 贡献,因而是其他几个层面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毛 财 务 层 面业 绩 评价指 标 主 要 包括 : (l ) 收入 增长指 标(r ev en ueg r o wt had d m 饮 ) : (z)成 本降 低 或 生 产 率 提 高 指 标 ( c o s t r ed u cti 。 功 甲 m d u cti vity lmp ro v eme ni ) ; (3)资 产 利 用 或 投资 战 略 指 标 伽se t u 班 往 ati 加 刀 . v es tmen t s trateg y) 。 详 细的 指 标可 以根 据企业的 具体要 求设置, 一般有经济 增加值、净资 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 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成本降低率、营业 净利额和现金流量净额等。 但是,平衡计分卡用这些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对企业经营业绩所进行的评价 与上述传统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有着较大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平衡计分卡 根据企 业处于不同 发展时期的不同要求, 相应地选择对其战略最为合适的财务 业绩指标。 当 企业处 于成长期时,由 于企业在提供产品和劳务获得收入方面有着较大 的 增长 潜力, 投资规模较大和投资 报酬率较低, 其财务目 标主要是不断 提高收 入的 增 长 率 及目 标 市 场、 客 户 群 和 区 域 的 销售 额, 因 此 对 处 于 这 一 时 期的 企 业 应主要采用销 售增长率、目 标市场收入增长率、成本率等财务业绩指标来加以 评价。 当 企业处于维持期时,由于企业为了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而需要对有发展 前途的 投资项进行投资和再投资,其财务目 标主要是投资回 报和经济增加值的 最大化,因此 对处于这一时期的企 业应主要采用投资 报酬率、经济增加值、 成 本降 低率等与盈利能力有关的财务业绩指标来加以评价。 当企 业处于收获期时, 由 于企业无须大规 模的投资, 主 要是 想办法充分利用 现有生产能力以 获得前两个阶段投资所产生的 利润, 其财务目 标主要是最大限 度地收回现金,因此对处于这一时 期的企业主要应采用营业现金流量净额、 营 业资本减 少额、单位成本、平均成本、 回 收总额等财务 业绩指标加以 评价。 总之, 平衡计分卡在运用财务业绩指标对企业经营业绩 进行评价时, 充分考 虑了 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具体要求,使之更符合企业的实 际情况。 财务指标 第 2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预警指标体系 与企业经营战略之间的关系用表表示如下: 财务指标 经 营 - 战 略 增 长 保持 收获 收入增长 来自 新产品,新客户和新劳 务的销售收入增长百分比 目标市场客户数和金额,交 叉销售,来自新产品收入的 百分比 客户和生产线的利润水平: 非赢利客户的百分比 成本降低或生产率提 高 收入/ 雇员 与竞争对手成本的比 较,间接费和成本的 降低率 单位成本 资产利用率提高或投资战 略 投资 ( 销售百分比) 研究与开发 ( 销售百分比) 营运资本比率:所用资本 回报率:资产利用率 回收 图2. 1财务指 标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关系图 223客户角度指标设计 客户层面的评 价体现了 企业对变化的反映。 各企业与 其财务目 标相联系, 想 要获取长远的、出色的财务业绩, 就必须创造出 受顾客青睐的产品或服务. 只 有了 解并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产品的 价值才能实现, 企业才能拥有提高财务 业绩的源泉。 客户 层 面 业 绩 评 价 指 标主 要 包 括: ( 1) 市 场 份 额 ( m arkets h a re ) , 即 在 给 定的 市 场中 何 以 是 客 户的 数 量, 也 可以 是 产品 销 售 的 数 量 ) 企 业 销 售 产品 的 比 例; (2 ) 客 户 保持 率 ( c u st omerr e 比 n ti on) , 企 业 继续 保 持 与 老 客 户 交 易 关 系 的比 例 ( 既 可 以用绝对数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来表示) ;(3 ) 客户获得率( cust o m er a 以 lu isi tio n) , 即 企 业 吸 引 或 取 得 新 客 户 的 数 量 或比 例 ( 既 可以 用 绝 对 数 来 表 示, 也 可以 用 相 对 数 来 表 示 ) ; ()客 户 满 意 程 度 ( cus to m ers ati s fa 比。 n) , 即 反 映 客 户 一 对其从企 业获得 价值的 满意程度,可以 通过信函调查、电话调查和亲自 对顾客 进 行 调 查 等 方 法 来 加以 估 计; 价 ) 客 户 盈 利 率 (c us to m op ro fil ab ili t刃 , 即 企 业 为 客 户提供产品或劳务后所取得的净利润水平。对于有盈利的客户,企业应争取和 保持。这几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如下: 第2 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预警指标体系 图 2. 2客户层面指标关系图 此外, 客户 层面的 业绩评价指标还有市场占 有率、产品 质量等级率、产品交 送货率、 产品 退货率、产品返修率、 产品保修期限 和产品 维修天数等。衡量客 户层面业绩的 这些 指标,系统地反映了企业在市场中为客 户提供了 什么样的 价 值,处于怎 样的 竞争地位。因此, 平衡计分卡运用这些指标就能够从客户方面 对企业收入的 主要来源及盈利能力加以系统 评价, 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战略转变 为以客户和市场为依据的具体目 标。 2 . 2 . 4内部经营过程方面 .内 部 经 营 过 程作 为“ 平 衡 计 分 卡” 客 户 方 面的 延 续, 也 是 平 衡 计 分 卡 的 一 个 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系到 “ 平衡计分卡”客户方面的核心结果指标能否实现的 问 题。 在内 部经营过程方面, 企业要决 定必须做好的 关键内 部过程如图所示: 图2. 3 关键内部过程 关键的内 部经营过程通过确定客户的 需要, 向企业传达 在目 标 市场中 吸引 和 保持 客户所需的观念,通过强 化客户需要的满意程度满足股东对更好的财务业 绩的 期望。 在企业内部经营过程中,创新循环是一 个艰辛 而漫长的过程, 企业 首先以 客户为导向,发现和培育新市场、新客户并 兼顾现有客户的目 前需要和 潜在需要, 在此基础上着手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或服务。 在这个阶 段,主要的 评 估指标是: 新产品 在销售额中 的比 重、 专利产品在销售额中的比 率、与竞争对 手相比 推出 新产品的能力、比 原计划提前推出新产品的 能力、 开发下一代新产 第2 章 基于平衡计 分卡的 预警指标体系 品的时间等。 经 营过程是企业内 部经营的 第二道循环程序。 在该过 程, 企业把现有的 产品 和服务生 产出 来并支 付给客户. 现代的 经营过 程强调效率、 一致及产品的 及时 支付。 时间、 质量 和成本是评价的重点。 传统的 财务手段如 “ 标准成本” 、 “ 预 算控制” 和 “ 差异分析”等,一般来说, 只能 作为监控手段, 还应再另补充, 如 “ 经营灵活性” 、 “ 生 产周期” 、 “ 对顾客需求反应时间” 、 “ 提供产品和服务的 特殊性指 标” 、 “ 废品 率” 、 “ 返工率” 、 “ 质量成本” 和 “ 生产周期率” 等指标。 售后服务是企业内部经营的最后一 个阶段, 它是现代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一 个重要手 段。 售后服务 包括 保证书、 修理 退货和换货、支付手段的管理( 如信用 证管理 ) 。 很多企业对售后服务都有明 确的规定, 如出 售复 杂机器要为客户提供 培训。在企业售后服务的 评价中, 可采 用有关 “ 时间、 质量、 成本” 等方面的 指标. 如: “ 服务反应周期气“ 售后 服务一次成功率” 、 “ 人力成本” 、 “ 物力成 本” 等指标。 售后服务不是一个直接创造价值的内 部经营 过程, 但它给企业带来的 收 益却 是实实在在的。 从以 上的阐 述, 我们可以 看出, 内 部经营 过程指 标体系的设 计是以 与客户方 面的核心结果 指标相联系的价值观念属性为根基的, 体现了 平衡计分卡内 含的 因 果链条。再者, 就内 部经营过程而言, “ 平衡计分卡” 与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 明 显不同。 传统方法是监督 和改进现在的经营 过程, 尽管也结合了以质量和时 间为基础的 指标, 而 “ 平衡计分卡”的内 部经营过程是企业为了 达到财务目 标 和根据客户需要而做出的 全方定位的过程。 传统方法只注重交付今天的产品和 服务给今天的客户的 短波形的经营循环,而 “ 平衡计分卡” 把创新过程结合到 内部经 营过程上, 体现了长波形的创新 循环与短波形的经营循环的 有机结合. 2 . 2 . 5学习 和成长方面 如果说客户方面和内部经营过程方面确立了企业现在和未来成功的关键要 素,那么 学习 和成长 方面就确立了 把关键成功要素变成企业竞争 优势的基础。 现代企业仅凭今天的 技术和生产能力,己 不能达到他们在客户和内 部经营过程 中的长期目 标, 就是在眼下,越来越多的客户对企业产品 和服务要求的不断提 高, 也正在使企 业压力重重。 “ 平衡计分卡, 选择了学习 和成长作为其评价的第 四个方面,这是一个明智的创举。 第 2 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预警指标体系 企业的学习 和成长主要来自 三个方面:人员、 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 “ 平衡 计分卡” 上的财务目 标、客户目 标和内 部经营过程目 标通常能显示出 现有的 人 员、系统和流程的生 产能 力与实 现上述业绩目 标所要求的生 产能 力之间的差距. 为了 缩小差距,企 业必须投资于雇员培训,提高技术和拓 展信息系统,改善 业 务流程,因 此,相 应地就需要设计一些学习和成长 方面的 评价指标。 在学习 和 成长方面, 企业可 选取的 评价指 标主要有: “ 员工满意程 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