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伊川易传》的理学思想.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伊川易传》的理学思想.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伊川易传》的理学思想.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伊川易传》的理学思想.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伊川易传》的理学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伊川易传又称周易程氏传、程氏易传,共 4 卷,15 万字。1981 年 中华书局出版的二程集中收入该书。此书是程颐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是其 理学思想的主干,是其思想学术的代表,是其最重要的学术著作。 本文以伊川易学与理学为研究对象,力求从其易学中体验其理学思想,从而 探究程颐的伦理价值观念。伊川易传是程颐理学的主要思想来源,他在易学基础 上诠释理学,又用理学来建构其易学思想。程颐以义理解易与以易创“理”的圆融合一 是其易学的创新和主要贡献。他以“理”作为其易学的最高哲学范畴,通过对道器关系、 理气关系、理事关系的论述,建立了理本体论的哲学体系。又根据其理本体论的易学哲 学,引申出人性论、伦理学、道德修养工夫等一系列价值体系,以寻求穷理尽性、内圣 外王而入道的圣人境界,也即天人合一、宇宙万物生命一体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 伊川易传 理学 伦理价值观 abstract ii abstract the book of yichuan yi zhuan, which is also called zhou yi cheng shi zhuan or cheng shi zhou yi zhuan, is comprised of four volumes, totally 15 million words. yichuan yi zhuan is collected in the book of er cheng ji published by zhonghua publishing house. yichuan yi zhuan is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cheng yi, the core of school of principle, an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 this paper taking yi and school of principl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ims to explore cheng yis thought of moral values by comprehending the theory of principle from yi. yichuan yi zhuan is the original recourse of cheng yis school of principle. cheng yi interpreted school of principle on the base of yi and then constructed the yi with school of principle. cheng yis major contribution and innovation is to harmonize the two waysthrough school of principle to understand the yi, and construct school of principle by yi. he took principle as the highest level in philosophical category, and founded ontological principle in philosophical system by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ao and qi, principle and qi, principle and phenomena. according to its ontological principle of the yi, cheng yi expounded a series of value systems, such as human nature, ethics, and moral training time and so on, to get the exhaustive pursuit of principles and nature, sagely within and kingly without, which is the spirit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 and the whole of universal life. key words yichuan yi zhuan school of principle moral value 第 1 章 绪 论 1 第 1 章 绪 论 1.1 程颐及伊川易传 程颐,字正叔,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 1033 年) ,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 1107 年) ,享年七十五岁。由于他长期家居伊川讲学,学者以地名为号,习称其为“伊 川先生”或“程伊川” 。 程颐是程颢之弟,小其兄一岁。二程兄弟出于仕宦之家,其父程珦,子承父业,受 官宦世家的荫庇,从“郊社斋郎”做起,做了几十年的官员,到老年致仕。其母侯氏, 秀外慧中,知书达礼,相夫教子,治家有方。因此,程氏二兄弟从小就受到仕宦人家的 良好教育。 年十四五岁时,程颐同程颢一起受学于周茂叔。十八岁时,以处士的身份向当时的 皇帝宋仁宗上书,大胆直言北宋王朝的诸多困境,提出“应时而作”的主张,建议宋仁 宗“出于圣断,勿徇众言,以王道为心,以民生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 。并 希望得以召见,以“罄陈所学” ,然而未能实现。于是,程颐只得进入到太学去读书。 当时, 主持太学的是被后世尊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著名学者、教育家胡瑗。胡瑗以“颜 子(颜渊)所好何学论”为题科试诸生。对程颐来说,此题目并不陌生,在早年从学于 周敦颐时,周敦颐就曾经要其兄弟二人寻求“孔颜乐处” 。受此启发,程颐从容写下一 篇论文。这篇论文落脚于颜子好“学以至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乃孔颜乐处,并进一步 论述了之所以学习圣人之道以及如何学习的问题: 圣人可学而至欤?曰: 然。 学之道如何?凡学之道, 正其心, 养其心而已。 中正而诚,则圣矣。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 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 程颐的这篇论文,已经初步论及到了他的理学思想的“心” 、 “性” 、 “诚”等核心问 题,可以说,此乃其理学思想的先声。其以后的思想的形成,与之有密切的关系。这篇 具有相当深度的论文,胡瑗看后, “大惊异之” ,赞赏备至,聘为学官。需要指出的是, 程颐的易学思想是明显受到其师胡瑗的影响的。这在以后的内容中将详细论述。 二程集第 577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程颐以后的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宋仁宗嘉佑元年至宋神宗元 丰八年(公元 1056-1085 年) ,以“布衣”自称,亦称“处士” ,直至五十多岁,亦不愿 为官;第二阶段,从宋哲宗元祐元年至绍圣三年(公元 1086-1096 年) ,是为帝师及罢 任他职时期;第三阶段,从宋哲宗绍圣四年至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 1097-1107 年) , 是程颐遭贬直至病逝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程颐完成了他的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伊 川易传 ,又称周易程氏传 、 程氏易传 。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 1097 年)十一月,程颐被贬到“涪陵编管” ,即由地方官管 制起来。 涪陵记善录载: 先生被谪,时李邦直尹洛,令都监来见,伊川才出见之,便请上轿,先生欲略 见叔母,亦不许。 邵氏闻见录亦载: 昔贬涪州,渡汉江,中流船几覆,舟中人皆号哭,伊川独正襟安坐如常,已而 及岸,同舟有父老问曰: “当船危时,君独无怖色,何也?”伊川曰: “心存诚敬尔。 ” 程颐晚年遭贬,境遇凄惨。然而其心存诚敬,在艰苦的环境中致力于学道,完成了伊 川易传 ,被后人称其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元符元年(公元 1098 年) ,在四川涪陵,注 周易 。次年正月,撰成易传 ,作易传序 。元符三年(公元 1100 年)正月,宋 哲宗去世,由其弟宋徽宗即位。不久,程颐被移至峡州(今湖北宜昌) 。四月,皇帝大 赦天下,程颐复为宣德郎, “任便居住” 。因此,程颐从涪州回到了洛阳。 伊川易传 中记载: 伊川归自涪州, 气貌容色髭发皆胜平昔。 门人问何以得此, 先生曰: “学之力也。 大凡学者,学处患难贫贱,若富贵荣达,即不须学也。 ” 从涪州归来, 气色容颜胜过往昔, 他对门人说这皆是致力于学问的功效, 若要学有所成, 须处于艰难困苦中。大凡天将降大任者,必先于艰苦的环境中历练其意志,塑造其心性 品质,才会形成不朽的人格,创造出伟大的事业来。 伊川易传便是程颐在几年被监 管的凄惨境遇中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 程颐回到洛阳后,从学者甚众,张绎、孟厚等人,就是在这一时期从学于程颐的。 伊洛渊源录遗书卷四。 伊洛渊源录卷四。 二程集第 430 页。 第 1 章 绪 论 3 罗从彦原从杨时学易 ,杨时告诉他程颐易学“甚善” , 于是他到洛阳,从程颐学易 。 程颐为学严肃谨慎,凡弟子疑问,必逐字逐句讲解,未尝落下一字。对于易传的讲 解,更是慎之又慎,凡所问到之处,必再三讲解,生怕弟子不能明白。 伊洛渊源录 卷四中载: 先生自涪陵归, 易传已成,未尝示人,门弟子请益,有及易书者,方命 小奴取书箧以出,身自发之,以示门弟子,非所请,不敢多阅。门弟子请问易传 事,虽有一字之疑,先生必再三喻之。盖其潜心甚久,未尝容易下一字。 然而,由于伊川易传是程颐在遭贬被管制期间的忧患之作,所以作成后不愿轻 易拿出示人, “非所请,不敢多阅” 。只求其学能有所传授,门人弟子有所长进,能将其 学传播与继承。在答张闳中书中说: 易传未传,自量精力未衰,尚觊有少进尔。然亦不必直待身后,觉耄则传 矣。书虽未出,学未尝不传也,第患无受之者尔。 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因素,程颐不愿拿出伊川易传以传人,处处小心谨慎处之。 然而,崇宁二年(公元 1102 年)四月蔡京为右相,上奏朝廷说程颐是因为奸党的推荐 才得到官职,虽然已经受到朝廷的治罪与惩罚,但是又复职,而且现在又著书,议论诋 毁朝政,所以朝廷下旨监察其以往所著书文字。九月,在蔡京的主持下,朝廷重新确定 “元祐旧党”的名单,并在朝廷及各地的官厅刻石碑,号为“元祐党人碑” 。当时担任 讲议司详定官范致虚上言: “程颐以邪说诐行,惑乱众听,尹焞、张绎为之羽翼。 ” ( 二 程集第 414 页)于是“下河南府体究,尽逐学徒,复隶党籍。 ” 迫于如此恶劣的形势, 程颐只得迁往门以南伊皋书院居住,并遣散其学徒,曰: “尊所闻,行所知可矣,不必 及吾门也。 ”其间,程颐深居简出,尽量不与外人接触,几名求学者也被他婉言拒绝。 直至崇宁五年(公元 1106 年)正月,宋徽宗因见慧出西方,以星变为由,避殿, 减膳。下诏毁掉各处的元祐党人碑,去除蔡京宰相一职,大赦天下,免除党人的一切囚 禁。 程颐恢复了宣义郎之职并退休。然而这一年,却患上了风痹病。宋徽宗大观元年 (公元 1107 年) ,蔡京又被授为左相,下诏“自今凡总一路及监司之任,勿以元祐学术 伊洛渊源录卷四。 二程集第 615 页。 伊川先生年谱 , 伊洛渊源录卷四。 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九。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及异议人充选。 ” 元祐党祸仍未结束。此时,程颐已病危,才将伊川易传传于尹焞 和张绎。九月,程颐离开了人世。为程颐送葬时,许多门人弟子因畏于入党而不敢来, 只有张绎、范域、孟厚和尹焞在场。晚上,邵溥方赶来。其苍凉冷清可想而知。 程颐一生,大部分时间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其“洛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而程 颐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是伊川易传 ,它是程颐理学思想的主干,是其思想学术的代 表,是其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程朱学派理学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与朱熹的四书 集注同等重要。正如程颐得意弟子尹焞所说: “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传 。求先生 之学,观此足矣。 语录之类,出于学者所记,所见有浅深,故所记有工拙,盖不能 无失也。 ” 伊川易传又称周易程氏传、程氏易传,共 4 卷,15 万字。1981 年 中华书局出版的二程集中收入该书。此书大概是仿王弼周易注,只注解周 易经文和彖象文言三传,对系辞以下等传皆无注解。此外,他还有 易说系辞,是讲解系辞文的讲稿,只到系辞上“天地之数”为止。程颐 还著有答张闳中书,主要是对象数之学提出批评。其平时讲解易学的言论,大部分 保存在其弟子和后学所编的遗书外书和粹言中。其易传一书,在宋明 易学史和哲学史上影响很大。朱熹评论说:“以前解易,多只说象数,自程门以后,人 方都作道理说了。” 从易学史上看,流传下来的义理学派的代表著作,可以说前有王 弼周易注,后有程氏易传。程颐受王弼、胡瑗、王安石以义理解易的 影响,对周易爻辞卦象进行解释,以此来阐明义理。他在易传序中提出 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理学命题,认为无形的理寓于有形的象之中,理与 象之间的关系即是理与事间的体用关系。易象反映了天地自然万事万物之现象 , 易理则概括了天地万事万物之理。理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又是社会等级、伦 理道德的由来。在此书中,程颐还阐述了阴阳、动静变化的思想和理欲的观点, 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生,反映了其较为系统的哲学思想,是宋明理学的重要著作 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九。 朱熹伊川先生年谱记:“时,易传成书已久,学者莫得传授,或以为请。先生曰: 自量精力未衰,尚觊有少进耳。其后寝疾,始以授尹焞、张绎。”原注云:“尹焞曰:先生 平生用意,惟在易传。求先生之学者,观此足矣。语录之类,出于学者所记,所见有浅深, 故所记有工拙,蓋未能无失也。” 朱子语类卷六十七。 第 1 章 绪 论 5 之一。因此,本选题以伊川易学与理学为研究对象,力求从其易学中体验其理学 思想,从而探究程颐的伦理价值观念。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 南宋理宗淳佑元年(公元 1241 年) ,程颐被追封为“伊川伯” ,并从祀孔庙,自此, 伊川易传即被列为官书。明朝永乐十二年,胡广等人奉旨修纂五经大全,其中 的周易大全便是将程颐易传与朱熹周易本义和合而成;清康熙五十 四年,奉御修纂的周易折中也主要是由二书构成。易传在我国古代社会 后期被奉为宝典,影响中国读书人七、八百年之久,其影响可谓至深至远。 程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他对于理学的建构是通过诠释儒家经典来完成的, 而易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伊川易传是程朱易学的集中体现,近些年来, 我国学术界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对其在整个易学史中的地位 与贡献,在程颐全部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成书及流传、解易的新方法、新原则、 与王弼、朱熹、苏轼等人解易之比较以及政治功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文章 大概有 40 篇。 侯外庐先生在 1984 年主编出版的宋明理学史便提到:“伊川易传系 统地论述了程颐的理学思想,是程朱学派的理学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与朱熹的四书 集注同样重要。 ” 此书中认为,程氏易学体现了程颐以义理解易的特点,程颐的许多 理学思想、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周易的解释与阐发而提出来的。后有学者陈寒鸣作 的特色与意义一文,从伊川易传义理的深刻性以及政治告诫作用出 发,发掘其内在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亦有学者从当时社会思潮主流与支流的对抗性出发, 认为当时易学的盛行是为了对 抗佛学,程颐的伊川易传自然也在其列。自隋唐以来,佛学盛行,无论是在理论框 架的完整性上,还是在理论高度上,都远远比当时儒学理论更为精湛与严密。无疑地, 佛学对儒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造成“儒者之学几乎废息”的局面。学者李明友提到: “为了辟佛以正人心,二程借儒经周易建立与佛学相对抗的宇宙观和伦理观。 ” 1994 年,蔡方鹿在周易研究上发表文章程颐易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易学史上 侯外庐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卷,第 135 页。 李明友:理学的主题与二程的经学 , 浙江学刊1991 年 6 期。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的地位 , 从程颐易学以义理解易的突出特点出发, 概括出程颐 “ 易 之义, 天地之道” 、 “即事尽天理,便是易” 、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三方面易学思想。认为程颐以义理解 易“与当时理学思潮的兴起有密切关系,由此体现了宋学学风与汉学学风的不同。其所 谓义理,指新儒学的天理,它既与汉易之象数相分,又与王弼的老庄之义理有别。在其 总的经所以载道 经学纲领的指导下程颐以义理解易,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易学 思想。 ” 在此文章中,作者还概括出程颐易学的三处精要: “天下之理莫善于中” 、 “随 时取义” 、 “变易以从道” 。认为此三处亦是以义理解易之表现。最后,认为程颐易学在 中国易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批判了汉易的象数之学风,而且在扬弃王弼易 学的基础上,确立了宋代易学之义理学派,丰富和发展了周易哲学的内涵。2003 年 1 月,涪陵师范学院学报上载“2002 年世界易经大会特辑”中蔡方鹿发表的程颐易 学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文,此文章中,蔡方鹿再次重申了程颐易学在易学史 上的卓越贡献。随后,2007 年,姜海军在义乌工商技术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程颐易 学的历史地位及贡献 。主要从程颐易学解易的新方法新原则以及其建构的解易新体系 对其给予肯定,认为程氏易学在易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2003 年 1 月,涪陵师范学院学报上还载了“2002 年世界易经大会特辑”中李书友、 伍玲玲发表的文章在程颐思想中的地位 。认为“ 伊川易传是程颐重要 的代表作,也是其忧患之作和晚年定论之作,集中体现了程颐的易学思想。 伊川易传 是中国哲学的珍贵遗产, 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 给予程颐及其代表作 伊川易传 极高的评价。 有的学者专门对伊川易传的成书及流传进行了考据,学者姜海军于 2007 年在 周易研究上发表的成书及流传考一文,便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 述。认为程颐在青少年时期便酝酿写作易传 ,其易学受益于其师周敦颐与胡瑗。 “在 25 岁的时候,即嘉祐二年(1057),他的易学思想已经很成熟,在开封与张载论易时, 得到了张载的赞赏:深明易道,吾所弗及。 ” 而其书成书于被编管流放的时期。晚年 病危时,传于尹焞与张绎。 “可以说,经张绎所传、后被杨时所校订的程氏易传本成 程氏遗书卷六。 蔡方鹿: 程颐易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易学史上的地位 , 周易研究1994 年第 1 期。 李书友、伍玲玲: 在程颐思想中的地位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 1 月。 姜海军: 的成书及流传考 , 周易研究2007 年第 5 期。 第 1 章 绪 论 7 了流传后世最为原始的祖本之一。 ” 而传于尹焞本在中途有所遗失, 后经收集有所校订, 亦是后来流传的祖本之一。在宋代, 伊川易传以六卷本流传,在元明清时期皆有不 同的卷本,当今流传的皆为四卷本。 还有学者着重于对程氏易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解释学、符号学、历史哲学、诠释 方法等角度来阐述程氏易学。 “ 程氏易传是周易解释学的集中体现。他对于周 易的解释是自突出主体意念基础上的创造性的解释,这与程颐之前的传统易学大相径 庭。如重视义理的阐发、重视义理而不费象数、历史的解释法等等” 另一学者认为“程 颐提出了因象以明理和假象以显义两个命题,通过说明卦象符号的作用,正确揭 示了符号指事事物的功能和作用。程颐进一步分析了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提出了体用 一源,显微无间的判断,从象(符号)与理(意义)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角度,揭示了符 号(象)与意义(理)的内在联系。程颐提出了事理一致,微显一源的命题,这是中国古 代思想史上一种关于意义行为论的天才猜测。” 还有学者认为程氏易学在历史哲学方 面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程颐“通过阐发周易的思想,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历史 价值和评判标准、历史本体与历史现象等历史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程颐的历史哲 学是其整个易学思想体系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他以自己易学观为指导对社会历 史问题进行考察的理论结晶。 ” 2009 年 5 月,学者赵中国在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上发表文章程氏易学诠释方法研究 ,认为“程颐理学本体论体系的完成得益 于他对传统经典周易的诠释。程颐的易学诠释一方面在本体论的高度上建构了宏大 的儒学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新儒学本体论的代表,另一方面又发展了义理易学诠释方法, 推动了义理易学的发展。 ” 在对程颐解易与其他各家解易的比较研究中,研究最多的是其与王弼、苏轼、朱熹 等人易学之比较。学者杨东于 2004 年在周易研究上发表题为王弼易与伊川易之 比较关于体例与原则的文章,着重论述了二人在周易乘、承、比、应、 当位、中位等体例与原则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认为王弼“进一步阐发了易传所 蕴含的取义说、适时说,还提出了主爻说、初上不论位等说,确立了义理派解易的基本思 姜海军: 的成书及流传考 , 周易研究2007 年第 5 期。 姜海军: 程颐的易学解释学探研 , 洛阳大学学报2007 年 9 月,第 22 卷第 3 期。 苟志效: 论程颐易学思想的符号学意蕴 , 岭南学刊 ,2006 年第 2 期。 章伟文: 程颐易学中的历史哲学思想探析 , 周易研究2009 年第 1 期。 赵中国: 程氏易学诠释方法研究 ,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 年 5 月第 3 期。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想方法。 ” 而程颐“在王氏适时说基础上强调易随时取义的观点,提出了中则 正、 乾坤卦变以及卦才说等,丰富了义理派解易的方法,增加了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灵 活度。 ” 另有学者朱汉民认为“ 周易程氏传是理学家易学的代表著作。 程传作为 义理易学的著作,其学术思想直接渊源于王弼。程颐周易程氏传与王弼周易注 之间在易学的学术形态、体用关系、以人事明天道等方面有学脉关系。 ” 还有学者专门 比较了苏轼与程颐易学的动静观念, 认为二者的不同恰恰显示出了理学与庄玄之学解易 的差异。从宇宙化生、性情论。卦爻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伊川易传和东坡 易传 “集中体现了两人的人格境界、价值观念和处世理想。 ” 韩国一名学者徐大源于 2001 年在周易研究上发表文章论程朱易学异同两贤如何理解其书 , 认为“两贤对周易其书性质的理解各有不同,因而治易方法及其体例自然相异。伊 川认为周易是明道之书,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解说;朱熹则以易为卜筮之书,而 以之解说周易之本义。伊川也不曾否定易有卜筮之用,朱熹亦未言易中毫 无义理。简言之,两贤易观中宾主相反而已。 ” 还有学者从现实的政治功用层面出发,对伊川易传进行研究。2000 年一学者在 周易研究上发表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程氏易学的为政之道 ,认为:“作 为北宋时代的洛党领袖,程颐倾其毕生心血所努力追求的就是一种含弘、宽容、合理的 社会存在,企图依据易学原理,找到一条由内圣而开出外王的统一之道,达到内圣与外 王的贯通,表现出作为儒者以忧患之心,思优患之故的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 怀。” 厦门大学学者解晓东于 2008 年在周易研究上发表中的民本思 想一文,从国家起源的角度切入民本主义,然后通过对伊川易传民本思想的分析, 对程颐和儒家民本思想给予反思。 另有两名学者分别以此作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山东大学学者陈京伟于 2005 年作 博士学位论文程伊川易学思想研究 ,认为程颐的“理学思想的建立是由易学切入的, 时下,论伊川理学者多,而研究其易学思想者寡。若不从伊川易学思想入手,难以把握 杨东: 王弼易与伊川易之比较关于体例与原则 , 周易研究2004 年第 5 期。 杨东: 王弼易与伊川易之比较关于体例与原则 , 周易研究2004 年第 5 期。 朱汉民: 论程颐易学对王弼之学的继承 , 齐鲁学刊2001 年第 1 期。 郭庆财: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 年 1 月第 1 期。 徐大源: 论程朱易学异同两贤如何理解其书 , 周易研究2001 年第 3 期。 刘燕芸: 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程氏易学的为政之道 , 周易研究2000 年第 2 期。 第 1 章 绪 论 9 其理学思想之本质。 ” 华东师范大学学者刘岳恒于 2006 年作题为研究 的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从“义理”角度出发,分别从程颐的生平、著述及学问、程氏 易传的来龙去脉、研究综述、宗旨、注易的方法、易学、道学诸论题与范畴、与诸家 易说的比较及后世易说等几个方面对程氏易传进行了详细地研究论述,具有很高的 学术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 除了众多学术论文外,亦有关于程氏易学的学术专著。1995 年 1 月,华夏出版社出 版发行由朱伯昆的易学哲学史 ,对先秦时期、汉唐时期、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诸 家的易学思想分门别类的进行了分析阐发。 其中第二卷第六章第三节便是对程颐 易传 的阐释, 其参考价值非同一般。 2003 年, 齐鲁书社出版了由林忠军主编、 梁韦弦著的 历 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导读 ,对程颐的易学思想、解易方法、历 史地位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对易传全文进行了校点工作。2007 年 7 月,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出版由高怀民著的宋元明易学史 ,对宋元明易学作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其 中在第二章,分别对宋易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的易学思想进行了分析论述, 亦可成为研究伊川易传思想的参考文献之一。这些都是研究易学思想的专著,另外, 对于研究此课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的现代专著还有很多,如张立文的宋明理学研究 、 陈来的宋明理学(第二版)、徐远和的洛学源流 、徐洪兴的旷世大儒二程 等,对研究该课题都有很大的帮助。 综观现代学术界对伊川易传的研究成果,本文欲在此基础上,从程氏易学与理 学的关系出发,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力求阐发出程氏易学中的理学思想,探求其理学 中的道德形上学,并进一步挖掘出程颐的工夫与境界,阐释其伦理价值观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伊川易传是程颐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是程颐学术思想的代表,亦是程 颐理学思想的主干,是程朱学派的理学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与朱熹的四书集 注同样重要。综观现代学术界,对程颐思想的研究甚多,然而研究者总是对其 理学思想研究颇多,而对其易学思想研究较少。有的学者将二者看成是密不可分 的统一体,而有的学者往往把此点忽略掉。因此,本文研究该课题,目的在于探求 伊川易学与理学的关系,从而更加全面把握伊川的易学与理学思想,继而揭示伊川伦理 陈京伟: 程伊川易学思想研究 ,2005 年博士学位论文。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价值观的理论内涵。 程颐答弟子问易说:“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 象以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又说:“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 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他认为理才是易学的本原,研究易学 要观现象而把握其中的原理,只要掌握了其中的义理,象和数也就把握了。如果舍本逐 末地去追求象数,便失去了儒家所追求的境界,而落入术家之列。程颐在易传里用 理学观点对 周易 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他把“理”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 理不仅是 周 易象数、阴阳的本原,也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理 的派生物。他认为周易作为一部卜筮之书,之所以能够占卜,也是因为“理”在起 作用。 易传系统地论述了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哲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 这个体系以天理论为基础,论证了天地万物得天理而能常久不已、生生无穷。天理生成 一切,支配一切,而又超然独立于自然与人类社会,无所不照。这个理学思想体系,奠 定了程朱学派的理论基础,对后世理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程颐的理学与易学是体用一源,密不可分的。 “理”是其易学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 二者的统一则正反映了程颐本人的价值观念。 该题的研究对全面并深刻理解程颐的思想 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 2 章 伊川易学产生的背景 11 第 2 章 伊川易学产生的背景 2.1 时代背景 伊川生活在北宋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特定的历史地位。伊川在哲学上的思想建 树,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 北宋王朝是在唐代藩镇割据、唐末农民战争和五代分裂的格局下建立起来的。为了 不再重蹈覆辙,防止以下犯上,臣篡君位,宋太宗赵匡胤一开始便确立了“兴文教,抑 武事”的基本国策,并在军事、政治、财政等各方面都采取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措施。在兵制方面,解除节度使的兵权,逐步任命文臣代替武将,将全国精兵编为禁军, 从中央到地方兵权集于皇帝一身,以防将领拥兵割据。在官制方面,一是加强对地方州 县的严密控制,变节度使为“无职掌”的虚衔,各州隶属中央,由皇帝统一派任,并在 知州之外设通判,使二者互相牵制。二是将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政事、军务和财政三 大系统均由皇帝直接统管,另外科举取士权也由皇帝掌管。这样的机构权力设置,虽然 满足了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给人才设置了种种牵制,往往是“志未伸,行未 果,谋未定,而位已离矣” ,由此造成了大量官员有官无职,机构繁复臃肿,人浮于事, 冗员激增的局面。 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其对外没有强盛的军事实力。 由于军事权力集中于皇帝一 人之手,将不能专其兵,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而在战时将士则“勇敢 无所奋,知谋无所施” ,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与西夏与辽国的战斗中,接连退 败,造成北宋“积弱”的现象。同时,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开支以及对西夏和辽的巨 额赔款,使宋朝财政入不敷出,造成了北宋“积贫”的现象。此外,土地兼并导致严重 贫富分化加剧,大批农民丧失土地,破产亡业。另外,严重的赋税,也进一步造成中小 地主和自耕农的破产。这样一来,北宋社会各方面的矛盾便日益尖锐起来。 因此,在深刻的社会危机面前,地主阶级的一批有识之士,特别是一部分富于忧患 意识的儒学之士,深为北宋国家的“积贫” 、 “积弱”状况担忧。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促使 他们从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要求在封建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些改 革。于是,在北宋中期就出现了两次名载史册的政治变法运动,一是以范仲淹为核心的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庆历新政” ,一是以王安石为首的“熙宁变法” 。而理学思想的真正崛起,正是与此变 法运动同步展开的,而程颐作为理学思想的创建者之一,其思想的创建与形成受此次运 动的深刻影响。 而且,北宋“右文抑武”基本国策的确立,使得大批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社会 上层,上至皇帝,下至各级官吏,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有文化教养的阶层。在言论相 对自由和社会文化相对发达的社会条件下这批人讲学论道,著书立说,促使了宋代思想 文化的勃兴,此时学者众多,学派林立。程颐的理学及易学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 中产生的。 2.2 儒学中衰与复兴 众所周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一定的政治经济的需要,固然是产生与这种政治、 经济相适应的哲学的基础,但是哲学为了更好地为当时的政治与经济服务,并保持与构 成自身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思维形式,它又必须从以往哲学中汲取对其有用的资料,继承 古人在思维方式上的精华部分,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所以,简单地把历史上对当时 社会起到某种作用的哲学,生搬硬套地认为仅仅是千百年后的社会思潮,抑或割断人类 思维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把哲学看成是可以超越历史阶段而发展的,这是不符合历史事 实的。无疑地,程氏易学的产生,亦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思想渊源,其易学思想 体系的建立,也是受前代思想家的影响并在其思想成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上文提到,北宋中期进行了两次政治变法运动,然而“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 均以失败告终。但这却触及了宋代儒者的心灵,社会有识之士纷纷投身于社会改革运动 中,同时致力于儒学复兴。复兴儒学是当时极其重要的社会思潮。 自西汉武帝时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起,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封 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登上了“独尊”的国学宝座。儒学之所以能够适应当时 社会的需要,除了其有与当时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纲常名教思想、确立宗法等级制度、还 有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的伦理规范等基本理论外,最重要的是,此时的儒学已不是最初孔 子所创立的儒学,也不是孟子、荀子发展了的儒学,而是经过汉儒改造过了的儒学 经学。经学是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家,把儒家经典与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汉初盛 行的黄老学说的“无为”思想整合在一起,而构造出一个以“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为 特征的思想体系, 成为当时官方的正统学说。 虽然随着汉王朝的灭亡, 经学也随之消歇, 第 2 章 伊川易学产生的背景 13 但儒学作为汉民族文化正统的象征却一直保持着它固有的相对独立性,得到传承和发 展。 然而,随着两汉以后中国整个学术思想格局的变化,儒家思想遭到了新思潮与外来 文化的挑战与冲击。魏晋时期,玄学兴起,玄学以“祖述老庄”立论,建立起“以无为 本”的哲学本体论。虽然玄学也讨论礼法名教、天道人道等儒家内容,但其主旨却是崇 尚“无” 、 “自然无为”等道家思想。其形式活泼,内容精致,思维具有辩证性,虽未被 列为官学,但一度声势浩大,甚为流行,对儒学的“独尊”地位造成了冲击和挑战。 与此同时,东汉传入我国本土的印度佛教得到广泛传播和快速的发展。根据文献记 载,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相传公元 67 年(东汉明帝永平 10 年) ,开始有汉译 本佛经的出现。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东汉王朝规定不允许汉人出家,少数寺院也只是 为西域来华经商的商人设立的。当时人们仅把佛教教义看成是与黄老方术差不多的思 想。西晋末年,社会危机加深,于是许多门阀士族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到了东晋南北 朝时期,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四分五裂,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于是人们便试图用宗教思 想来慰藉心灵,上层统治阶级也借以宗教思想来加强思想统治,他们大力提倡佛教,希 望用佛教思想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当时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的 发展。所以有所谓“汉魏法(指佛法)微,晋代始盛”的说法。当时佛教宣扬的宗教思 想主要是因果报应说、生死轮回说、神不灭论等思想。而佛教哲学思想主要是大乘空宗 主张的一切皆空、 “性空幻有”的思想。大乘空宗的这种理论与玄学贵无论主张的世界 本源为“无”的思想非常相似,因此,二者很容易结合起来,而被当时社会所接受和传 播。当时中土僧人纷纷西去求经,而西域来华译经的僧人也持续不断地来到中国,首推 鸠摩罗什和真谛。他们的到来,使佛教教义更加明朗,加速了佛教的传播,也使中国僧 人对佛学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为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学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佛教的盛行,也激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南北朝时期各地寺院林立,出家 僧侣也与日俱增。而且寺院建造的规模宏大,金碧辉煌,耗资巨大,并占用大量的土地 和劳动力。而僧侣可以免税免受劳役,因此出家僧侣越来越多,而加重了普通民众的税 役负担。这样的恶性循环也导致了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生,以致出现了众多排佛事件。如 北魏太武帝斥佛教为“西戎虚诞,生致妖孽” ,在全国实行“灭佛”,北周武帝逼使近三 百万僧尼还俗,并没收寺院大量土地和财产。另外在宗教、哲学、伦理等方面,也出现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了许多反对佛教理论的争辩,如“沙门是否敬王者之争” 、 “因果报应有无之争” 、 “神灭 神不灭之争”等。然而这些事件与争论,并没有熄灭佛教燃烧的火焰。 佛教最初传入时虽与玄学在理论上有莫大的近似与暗合, 但在思辨的缜密性与完整 性上却远远超过玄学,于是佛教由最初依附于玄学而转变为使玄学佛学化,并逐渐取代 了玄学在上层思想中的地位,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佛教之所以容易被人们接受,除了其 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外,在宗教信仰层面,修建寺院、俯首祭拜等活动,以及适应民间 的“天堂地狱” 、 “因果报应” 、 “六道轮回”等“方便说法” ,容易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 并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佛教对于传统儒学的挑战性是巨大的,远远超过玄 学。 其间,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也应运而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道教是我国土生土 长的宗教,它与儒家思想具有相同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渊源,虽然道教也是对儒学的一种 解离,但是二者在面对外来文化冲突的反抗时,往往具有一定的亲和性与同盟关系。因 而,与佛教相比,道教对儒家思想的威胁性要小得多。但是两晋以后,道教经过一系列 改造,由民间宗教一越而成为官方宗教,在宗教教义、宗教理论还有组织上都得到极大 地发展,日趋成熟,形成了儒、佛、道三足鼎立的局面。 隋统一南北后,曾大力提倡佛教,同时对道教也不排斥。到了唐朝,为了适应统一 的形式,基本上是采取调和儒、释、道三教的政策,同时用来加强思想统治。 五经定 本和五经正义问世,经学得到统一,二者成为唐宋科举功令。佛教也备受唐王朝 尊重,而且此时佛教宗派林立,甚为昌盛,佛教的“教门”和“宗门”确立,佛教的中 国化基本完成。至于道教,丝毫不逊色于儒、佛两家。唐王朝帝室姓李,为了借神权以 提高皇室的地位,曾以此攀太上老君李耳为始祖,提高道教的地位。道教从此以后得到 唐王朝的大力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盛世,儒学已经丧失其“独尊”的地位,而仅 是统治思想中之一。佛教与道教的发展,对儒学的地位造成了莫大的冲击。因此,复兴 儒学,重新确立起“独尊”的地位,成为历史赋予唐宋思想家的时代课题。而要重新复 兴儒学, 需要改变以往排佛的方式, 不能如魏晋时期那样仅限于在儒学正统、 伦理纲常、 夷夏之辩以及经济因素等表面层面,而应从思想理论的深度上加以批判,完善儒学形而 上的理论体系。而达到此目的,关键在于提升儒学在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思辨内 第 2 章 伊川易学产生的背景 15 容,将其系统化,完善化。此外还要从佛道两家中吸取其理论的精华及思辨的缜密性, 将三者相互渗透,以达到一种既涉及宇宙本原,又包涵人生实践,还涵盖人生“终极关 怀”的哲学思想体系。将“彼岸”的“天国”出世思想转化为此岸的“入圣”境界,以 形成一种积极入世,回归现实,更好地解决社会人生实际问题的理论,这就导致了理学 思潮的萌发。 2.3 北宋初期易学 佛学的盛行,道教的兴起,对儒学的地位造成莫大的冲击。北宋儒学家们不得不重 新审视儒学自身的理论系统,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的研究,以便从中挖掘出一些适合时 代特点的和历史需要的思想资料,创造新的学说。而北宋诸儒大多以研究周易为基 点,作为完善儒家理论及抗衡佛道的依据。 从宋仁宗庆历新政开始,范仲淹、欧阳修、李觏、胡瑗、孙复、石介、等人便掀起 了一股疑经怀古的思潮。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对儒家经典的否定,而是基于历史上及 当时儒家所面临的挑战, 对历来学习原典方式方法的一种探求。 自汉唐至北宋初年以来, 学者治经,便固守经传、注疏,固守师说,代相授受,严格遵循着章句训诂之学的学风。 这种学风已不能使学者产生强有力的与佛道两家相抗衡的思想,因此,这些儒家学者们 便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自由的解经方法,即摆脱章句的束缚,以解释义理为重点。这些学 者便以义理解经为主,以研究周易为基点,开辟了宋易系统的先河,掀起了研究易 学的热潮。 范仲淹“泛通六经,尤长于易 ” , 范文正公集中有易义篇,是专门讨论 易的。主张“经以明道,文以通理” ,解释儒家经典特别是易要“随义而发” 。 欧阳修作易童子问 、 易或问 、 张令注周易序 、 传易图序等,其中以易童子 问最为著名。在此篇中,欧阳修提出系辞非孔子所作,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对当 时思想界造成巨大震动。认为易六十四卦皆言人事,反对迷信鬼神,主张尽人事, “人世修则与天地鬼神合矣” 。反对将易学神秘化,反对图书学派的解易学风,主张明 义理,尽人事。李觏著有易论 、 删定刘牧易图序论 ,认为“圣人作易,本以教人” , 推崇王弼以义理解易,不赞成图书学派以象数解易。认为易乃教化之作,人们需明 道以尽人事之理。 号称“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是宋明理学的先驱。他们的活动被认为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是“开伊洛之先” 。 “三先生”都非常重视易学的研究。胡瑗以精通经学闻名,尤其擅长 易学。他的易学思想主要收录在其弟子整理记述的周易口义一书中。 四库全书总 目中称其传授经义“必以理胜”,开宋代以来“以义理说易之宗” 。程颐早年曾从 师于胡瑗,程颐以“学以至圣人之道”作答了胡瑗所出的“颜子所好何学”试题,深得 胡瑗的赏识,这也验证了二者思想的一致性。 程颐非常尊敬胡瑗, 宋元学案安定学案提到“知契独深,伊川之敬礼先生亦至; 于濂溪虽尝学, 往往字之曰茂叔, 于先生非安定先生不称也。 ” 程颐也曾说过, 研究 易 须读胡瑗的周易口义 ,可见,程颐的伊川易传明显是受到胡瑗易学思想的影响 的。 孙复著有易说六十四篇。石介曾说过: “先生尝以为尽孔子之心者,大易; 尽孔子之用者,春秋。是两大经,圣人极笔也,治世之大法也。”“先生四十九岁 病卧山阿,衣弗充,食弗给,日抱春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