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鬼子小说的悲剧意识(1).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鬼子小说的悲剧意识(1).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鬼子小说的悲剧意识(1).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鬼子小说的悲剧意识(1).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鬼子小说的悲剧意识(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鬼子是一个个性颇为独特的小说家。作为一个经历坎坷的仫 佬族作家,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对生活的别样观照开辟了一片文学天地。鬼子的小说散发 浓厚的悲剧意识,风格悲怆伤感。本文试图通过对鬼子悲剧思维的生成、作品悲剧主题 内涵和作品中悲剧的独特言说三方面的描述来探讨鬼子小说中所蕴含的悲剧意识。 首先探讨的是鬼子为什么关注人生悲剧。鬼子困苦的成长经历和少数民族的身份使 得他有了言说人生悲剧的契机。更重要的是鬼子特有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构成了他 关注人生悲剧的根源。此外,对中外古典悲剧的汲取形成了鬼子小说中悲剧主题的中心: 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 接着,主要对鬼子小说中所蕴含的丰富悲剧内涵进行梳理。鬼子听从生命的本真感 受,作品揭示出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中亲情的荒芜和崩溃。通过家庭亲情这一隅揭示出 令人神往的人类亲情正日益遭到颠覆。鬼子的小说表达了对这个新时代的质疑、困顿和 无奈。另一方面,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也成为他叙述的主要对象。鬼子笔下的小人 物常常被自己基本的欲望所牵引,呼号挣扎在生死存亡的生活边缘。物质生存的极端匮 乏导致了这些小人物精神生存的异化和扭曲,体现出作家对现代社会人的本质异化的审 视和反思,使人们能透过凡俗人生,咀嚼到某种更深层的人生与人性意味,并由此洞悉 某种存在意义上的悲剧性根源。 最后,鬼子对底层人物的悲剧境遇有着自己的独特言说。他以富有探索性的结构模 式来体现底层生活的残缺与破碎。这种结构模式所呈现的故事往往“一悲到底”,这使得鬼 子小说中的人物大多落入宿命的死亡归宿。鬼子通过种种死亡结局的刻画,构筑了自己 关注人生苦难的独特视野。鬼子小说中人物的死亡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廉价批判,去挖 掘生活中的那些荒诞性,人的自我意识如何与不可抗拒的宿命力量同谋,是鬼子的深层 意蕴。在对这种生存荒诞的追问中,鬼子以其撕裂现实的勇气,为我们呈现出被粉饰的 真实生活。这使其创作与 90 年代风行的“现实主义”区别开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生活 本质极端残酷的一面,作品因而获得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鬼子 小说 悲剧意识 ii abstract in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istory ,guizi is a novelist with his own unique characters. as a writer of the mulam nationality in guangxi province he experienced frustrated life circumstances, but he created a new literature world with his wisdom and special field of vision. there is a strong tragical consciousness in his works, with emotional and sorrowful style in literature.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is going to discover the tragical consciousness in guizis literary work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forming of his tragical thought tendancy ; the connotation of his tragical themes; the special expressive ways of his tragical works. first, the thesis discusses why guizi pays attention to the tragedy of life. his frustrated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 minority identity get him the intention to write life tragedy. it is more important that guizis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and his feelings of sympathy have composed the roots of his attention to life tragedy. furthermore ,guizi have formed a centre subject of tragic by drawing from classica tragedy of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y .the subject is to show solicitude for the existence predicament of the bottom people. next, the thesis mainly combs the rich tragedy connotation contained in guizis novels. guizi writes his books according to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 meaning of life. his works reveal out the aridity and breakdown of the close feeling of family in a modern society developing with top speed . guizis novels expressed his question, weary and unwilling to this new era.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mmon people struggling in the bottom society is also a main object of his narration who are often drawn by self fundamental desires. some bottom people fall into hysteria and dissimilation when they lost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life. from his works, we may understand some deeper kind of life and human nature implication from the scanning of the human dissimilation in modern society . finally, the thesis discusses guizis special way of saying life tragedy. his works embody defectiveness of bottom life by probing structure pattern which displayed the tragedy throughly and made the personage in novels entering fatalistic death .guizi have built unique attention to life tragedy by a variety of death final depicting. the deep intention of guizis works are not to criticize but to excavate those fantastics in our life .guizis works display the iii true life which has being glossed over with his courage. this makes his works different from that whose actualism creation are popular in the nineties and reveal out some aspects of the cruel nature. guizis literary works therefor gain distinctiv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a certain extent. keywords: guizi novel tragical consciousness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 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 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 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言引言 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文坛,我们无法越过这个引人注目的文学创作群体:广西三剑 客。他们是广西籍三位锐气十足的青年作家:鬼子、东西、李冯。以长幼分,鬼子属三 剑客中的老大。很多读者就是从三剑客中认识鬼子的。 鬼子,出生于广西罗城,仫佬族人。鬼子经历颇多,当过农民,小学教师,文化馆 员,编辑等。1984 年,在青春杂志第 9 期发表处女作妈妈和她的衣袖时,鬼子 还不叫鬼子,鬼子用的是大名廖润柏,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廖润柏在经历了几年的“潜 伏充电”之后,1990年在收获第 6期上发表小说古弄 ,署名鬼子。接着还写了家 癌 、 叙述传说等小说。90 年代中后期,鬼子的系列小说农村弟弟 、 谁开的门 、 苏通之死 、 被雨淋湿的河以其冷峻坚韧的姿态以及强劲有力的风格给文坛注入新 的气息,鬼子这个略带鬼魅气的名字开始进入广大读者的视界,也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 关注。1997年 12月中旬,南方文坛、中国作协创研部、广西作协、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 花城杂志社和广西师大中文系在广西南宁召开鬼子、东西、李冯三位晚生代作家的 作品研讨会。与会者陈晓明、王干、李敬泽等资深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三剑客的作品予 以了高度评价。评论家王干称:“这不仅是一次作品研讨会,而且是一次给“三剑客”正名 的会”,在九十年代人数众多,成员复杂的新生代作家中,三剑客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并脱颖而出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王干指出,正因为他们的原创性,同时又富有广 西地域文化特色,他们的出现为新生代作家提供了标志性的人物。1尤其陈小明博士对三 剑客创作“直接现实主义”的归纳评价,在评论界反响很大。 从鬼子自称“真正开始写作”的 1996 年起,他陆续为我们奉献了农村弟弟 、 谁开 的门 、 走进意外 、 苏通之死 、 梦里梦外 、 被雨淋湿的河 、 学生作文 、 伤心 黑羊 、 罪犯 、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 、 瓦城上空的麦田 、 大年夜 、 疯女孩等作 品。其中被雨淋湿的河曾获 1997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 获 1999 年年度最佳小说,并将被陈凯歌改编成电影。作为一名 90 年代异军突起的少数民 族小说家,作为在中国文坛产生了广泛影响“广西三剑客”之一,鬼子的小说以其别样的风 格引起了诸多评论家的关注。在读鬼子的小说时,陈思和认定被雨淋湿的河 “是近年 来青年作家里很少见的具有现实震撼力的作品”,在评析鬼子的另一篇小说学生作文 中,陈思和认为这个作品“是对现实的巨大穿透,生活的本相由此充分地展示出来”。并认 为“鬼子的小说有一种难得的愤怒”, 学生作文成功地“将这种愤怒上升为小说美学境 界”。2李敬泽在 1997 年第 5 期人民文学题为一篇小说和十三首诗)的编者按中,这 样特别推荐: 被雨琳湿的河这部小说“涉及的现实问题尖锐、复杂,开放与固守、贫 困与富裕、邪恶与正义、犯罪与良知之间的冲突所酿成的悲剧,令人忧郁、感动。 ”同时, “小说营造的气氛,让人领略了文学使伦理成为作品美学问题的创造。 ” 程文超在讨论鬼子的瓦城三部曲时认为:“鬼子平平淡淡地叙述着他们的故事, 2 却在思考着我们时代最深刻的问题。他的思想正在走向我们时代思想的最前列,体现着 我们时代的思想力度。”3 这些荣誉和推崇都显示鬼子在创作上的实绩,也昭示着鬼子作品 具有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对鬼子作品的分析已从不同角度展开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鬼子往往被置于“三剑 客”的群体框架中去做比较陈述,这种评述比较重视“三剑客”作为一个地域性创作群体的 整体特色,如果说“广西三剑客”都是关注现实的话,他们其实都有着自己关注现实的不同 角度。鬼子的特异就在于他是其中最关注社会底层生存环境以及底层人物的小说家。鬼 子的小说贴近底层的普通生命,讲述着这些底层生命的苦难生活:他们物质的匮乏,精 神的贫弱,灵魂的无所归依。在九十年代文坛的众声喧哗中,在三剑客同时把目光投向 现实的时刻,鬼子独独执著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他始终把同情悲悯的目光投向处于生 存苦境中被损害的下层民众,展现出一曲曲扣人心弦的人间悲剧,这使得鬼子的作品散 发出浓厚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悲凉伤感的的美学风格。 本文着重讨论鬼子作品中体现的悲剧意识。 一说起悲剧,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自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 斯、欧里庇得斯)所创作的、并由之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西方悲剧理论。以此为据, 朱光潜先生断言:中国古代的众多剧作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悲剧。”4王国维在宋 元戏曲考中却认为中国不但有悲剧,而且还有杰出悲剧,“如关汉卿之窦娥冤 ,纪君 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之于民族大悲剧中,亦无愧色”。5其实这两种观点并没有本质 上的冲突。它表明中国古代的悲剧作品在艺术特征上与西方悲剧作品有很大不同,这是 由中西方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造成的。由此,我们必须先对悲剧、悲剧性和悲剧意识三 个概念进行一些辨析。 悲剧最早作为一个戏剧种类出现,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反映的 是一种悲剧性的现实。悲剧性现实,即人类的悲剧性,包括自然悲剧性和社会悲剧性。 悲剧性是悲剧中最核心的内容,它使悲剧具有最激动人心的、最具持久性、含有最 深的文化意义的力量。悲剧性又是超越悲剧的,可以表现为各种艺术形式。其在现象形 态上有两种:一是现实的悲剧性;一是艺术中的悲剧性,可是说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 关系。 而所谓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一种文化把握,具体 表现为悲剧性艺术。”6它不同与戏剧形式之一的悲剧,“从中世纪开始,悲剧就不再局限 与初始的含义一种戏剧样式,而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或美学范畴以其特有的魅力步 入了非戏剧作品的广阔领域叙事诗、小说、绘画等,摆脱了形式的羁绊”。7悲剧意识 从本质上说是理性觉醒的产物,它是在人类有了明确的主体意识及领受痛苦的能力之后, 面对着人类现实的苦难和终极的不和谐,进行长久的探询和不屈不饶的追求。悲剧意识 不但包括对悲剧性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和深哀这一浅层动因,更包括对苦难无休止的问 询以及对对苦难不屈的抗争这种带有悲怆意味的深层心理意向。 3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包含了悲剧性,但现实的悲剧性并不一定会随之产生一种具有 意识形态性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的形成意味着对现实的悲剧性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把 握”。8这种把握,即是人们面对苦难、死亡等人类的生存困境,虽有迷惑和痛苦,但依然 不懈地追求。朱光潜指出:“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是对待苦难的方式。 没有对苦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9在 20 世纪 的中国文化语境中,悲剧意识表现在文学领域,它是作家面对道德信仰层面的意义危机 和社会政治层面的秩序危机产生的焦虑感和忧患感,以及在传统文化的浸渍和外来思潮 冲击下在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性转化。 对于 90 年代才真正步入文坛的鬼子而言,文学是一种理性的选择,鬼子说:“为了真 正意义上的写作,我在一九九五年,曾用了一年的时间,把当时的中国文坛阅读了一遍, 我指的是有关作品,我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别人都在写什么,在怎么写,有没有我可以突 破的位置。对我来说,那就好比一次诺曼底登陆。最后的发现让我有点不敢相信,几乎 无人直面人的苦难,偶尔有一些,却又都是躲躲闪闪的,很少有人完完全全地站在民间 的立场上,也许这样的发现正好迎合了我的某种人生经验,但这样的选择应该说是理性 的”。10一种理性的选择也往往是某种感性经验的沉淀。鬼子说:“我喜欢在现实里寻找人 们疼痛的东西”。11苦难是疼痛的根源,又是鬼子叙述的起点,同时苦难也遍布鬼子 的成长之路。记忆中的困苦生活让他刻骨铭心,身处偏域少数民族的边缘处境使得他需 要更艰辛的努力才能融入汉语的世界,在异民族文化和生活的双重重压下可以想象鬼子 心灵的挣扎与倾诉的渴望。鬼子在表述他的文学理想过程中没有背叛这种疼痛的记忆, 他正是在对芸芸众生的苦难生活的观照中形成了自我独特的悲剧观。表现在鬼子小说中 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作家对底层个体生命的关注,对人性脆弱的悲悯,对生存无理性的追 问和思考。 本文通过对鬼子的悲剧思维生成,小说的悲剧主题内涵和小说中悲剧的独特言说三 方面的描述来探讨鬼子小说所蕴含的悲剧意识。 4 第一章 鬼子悲剧意识的生成第一章 鬼子悲剧意识的生成 与 80 年代的文坛相比,90 年代的文学已经失去了轰动效应,文学不再成为社会关注 的热点和焦点,文学趋于平静和冷静,一个普遍的趋势就是文学的回归现实。90 年代被 评论界归类的几个文学潮流都与现实主义有关,比如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冲击波等等, 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作家都不得不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建立与社会更有效的互动关系。 尽管作家们可能相互影响,旨趣相投,但正象世间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间也没 有相同的作家,他们在对现实作出应对时就显示出不同的姿态。鬼子也在这个大趋势之 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鬼子归入这些流派。不一般的经历,对现实生活的不寻常体 味,使得鬼子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就是他对民间苦难的持久关注,并由此生发出 一种悲剧意识,艺术地观照人生和世界。 一、 坎坷的人生经历一、 坎坷的人生经历 “一部文学作品的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 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创作的过程应该包 括一部文学作品从潜意识的起因,以至最后的修改的全过程”。12基于以上认识,我 们有必要先从创作主体本身入手,通过考察其生存环境和身世际遇来分析其创作过程中 情感倾向以及由此形成的蕴涵在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鬼子出生在广西仫佬族人聚居的罗城。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他们虽然 没有自己的文字,日常交流却使用着跟汉语截然不同的仫佬语,因为语言的隔阂,鬼子 儿时的记忆充满着对言语表达的焦虑,在一次跟大人去镇上卖草药的经历中,鬼子遭受 了用汉语交流的窘境,由此鬼子萌生了强烈的掌握汉语表达的愿望:“如果想走出那片土 地,如果想与外边的人进行正常的交流沟通,就不能只有一张呆呆的诚实的脸,也不能 只学会对着别人善良的傻笑,我们必须撑握他们的汉语,这世界是属于汉语的世界,不 是我们那种语言的世界!”13对于大多数人生来自然的事情,对于鬼子来说走进汉语的世 界却是一个无比艰辛的过程。 与此同时,鬼子还要面对生活的困境。因为家境贫困整个中学时期,除了冬天,一 双脚总是光着,唯一的一双鞋也是哥哥穿旧了退下的,身上穿的是母亲纺织和染织的家 布衣。盐巴拌饭的中学日子并没有磨灭鬼子“走出那片土地”的希望,然而命运却并不总是 那么公平,鬼子的自述中纪录了中学毕业后遭遇的比高加林更凄凉的命运,他跟高加林 一样被堵在了通往城里的村口。鬼子不是一个在现实的坎坷遭遇中轻易就范的人,他还 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进了罗城师范,罗城师范的两年是更艰苦的生活,家里拿不出一分钱 给他,鬼子两年都没有回过家,人在困境中更多的是思考,鬼子在那个年纪就开始思考 人生的沉重,困境是对人的极端考验同时又往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 5 鬼子说小学教书期间发表的处女作妈妈和她的衣袖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仅仅是 鬼子感激机缘的一种方式。命运还是垂青那些有所准备的人,如果不是因为鬼子一直以 来对生活的乐观承受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也许就没有这篇现在看来还很稚嫩的文章。 鬼子没有止步,在“因发表文章而改变了处境”这颗“幸运之星”的激励下,鬼子走出了家 门,把他对自身命运的探索历程延续到了远离广西的大西北。西北大学的求学带给鬼子 的依然是困窘的生活,因为数目不小的学杂费,以及儿子的刚刚问世,鬼子说:“西安那 两年事实上离卖血已经近在咫尺。”14为了解决生计的问题,不得不拼命的给书商写挣钱 的通俗小说,毕业后因为再无法支付学费,鬼子只能把考取研究生的通知书“压在箱底作 不灭的纪念”。 生活的种种磨难都没有让鬼子妥协,经历了坎坷的求学和艰难的求职,鬼子终于安 顿了下来,在喧闹的都市一隅拥有了自己的一张书桌,然而鬼子并没有在日渐安稳的生 活中抹去自己的经历,经历是一笔财富,对于作家尤其如此,但又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 伤痛的经历。这种创伤的经历开启了鬼子观望世界,观望人生的一扇窗户,铸就了鬼子 敏感的心灵和忧郁的眼神,在这扇窗户中,鬼子忧伤的观望着人生的种种困境,人之生 存的种种悖论。 二、 边缘少数民族的处境二、 边缘少数民族的处境 鬼子的悲剧意识不仅是对他平民化的生存记忆的抒写和思考,而且也与他从小生活 的环境和少数民族文化记忆密切相关。尽管鬼子不大愿意认同自己的创作跟自己民族之 间的渊源,然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影响是怎么高估都不为过的,正如同为广西籍 的三剑客之一东西所说:“其实悲剧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童年生活的地方不通公路不 通电,现在仍然如此。吃粗糠野菜算不了什么,贫苦疾病是家常便饭,童年一睁开眼就 没有戏剧的舞台,所以悲剧就深入骨髓无药可救。”15 仫佬族聚居偏远的山区,据历史记载,在明末清初,一些被流放到南方的犯人或战 败逃亡南下的士兵,来到了现在的仫佬山乡。据传说,当时有五个人,分别姓吴、姓银、 姓梁、姓罗、姓潘,他们在此安营扎寨,开荒种地。后来他们要求和土著民族交往,通 婚,得到当地土族头人的认可,条件是他们的后代一切都要从母。当时的土族没有姓氏, 汉人建议用自己的姓为他们的孩子起姓名,如此延续下去,至此土族人开始有了姓氏。 后来,外族人把这支从母的土著人称为佬母人,因为方言和汉语词意倒装,翻译过 来,就叫成母佬人。汉人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汉人姓氏,仫佬人就这样比较早地和汉文 化接触。经过历代仫佬人的努力创造,土著文化和汉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仫佬族特有的 族群文化。这是仫佬族文化之根,是其族群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16 仫佬族携带了少数民族文化因子却又融合了汉文化传统,地域的限制以及少数民族 文化的内在传承使得仫佬族文化无法归依正统的汉文化,这种只能作为汉文化寄子的身 份渗透进了仫佬族的文化,形成一种挥之不去的焦灼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汉文化成了仫 6 佬族的精神之父,这种文化的影响凝聚成一种民族的集体意识,他们既想归依又心存抵 抗,这种文化影响至深时便会成为一种枷锁。解除枷锁的努力在仫佬族的历史变迁中演 变成一种自强不息的品格,这在内在意蕴上形成一种不断向汉文化靠拢的趋势。这表现 在仫佬族对文化教育异乎寻常的重视上。 仫佬族作为一个广西境内仅拥有有十几万人口的少数民族,约占中国仫佬族人口的 百分之八十,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人口并不多,却以重教育闻名。 在明清,仫佬族的 书院和私塾便很发达,不少人通过科举入仕。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比之祖先更甚。罗城 年财政收入仅四千多万,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各级学校建设标准之高,却远非广西其他 富裕县可比,教育成绩更是在全区遥遥领先。在少数民族地区,能像罗城这样达到“小学 升初中率 100%”的凤毛鳞角。在仫佬山乡被誉为“秀才村”的东门镇凤梧村上凤立屯,现有 仫佬族人口九百八十多人,有大学生六十七人,中专生五十六人,高中生 87人,初中生 193 人。据了解,在中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中,该民族大学生所占比例仅次于朝鲜族。 近代史上,仫佬族出过许多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上世纪中晚期就有堪 称仫佬族一代文才的文艺编辑家、剧评家刘名涛,仫佬族著名诗人包玉堂等。在当代文 坛仫佬族拥有 40多名广西作协会员,5名中国作协会员,并以长久旺盛的创作力、层出 不穷的作家群(包括包玉堂、潘琪、鬼子、常剑钧等)享誉广西文坛乃至中国文坛。对 于一个历史和文化资源并不丰厚的民族能取得如此高的文化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显 示出这个民族所具有的开放胸襟和长远眼光。另一方面,也可见长期处于主流文化边缘、 生存和文化的双重压力使得这个民族产生了强烈的倾诉渴望以及向中心文化汇聚的努 力。正是这样一种边缘的少数民族生活处境和生存的压力,才成为鬼子文学表达的巨大 动力所在。 同时鬼子也从仫佬族特有的文化底蕴中汲取了创作的灵气。仫佬族人聚居的罗城山 清水秀,风光秀丽,风情奇特。仫佬山乡又是歌仙刘三姐的第一故乡,无人不会唱歌, 无事不要唱歌,无处没有歌声。仫佬族群文化可以说发源在民族的歌声中,山歌成了他 们倾诉的一种独特方式 。这种倾诉无疑染上了一抹抹“被遗忘者”的幽怨色调,甚至可以 说罗城的山水、风土人情本身就蕴涵了幽幽的悲剧美。正如“三剑客”之一东西去罗城看了 那山那水之后,在游记悲剧美中说:“也许是一种巧合,抑或是山水的暗示,反正到 最后,我从仫佬族文学作品,包括口头文学作品里,读到了强烈的悲剧意识,比如潘琦 多次在文学会上引用的山歌:苦兮兮,苦兮兮,好比树蔸挨剥皮这种悲剧意识是山 地民族较为普遍的特点。”17 鬼子就是在这种浸染着民族氛围的环境中成长的,他新颖、 独特的思维方式,他平时而有力度的叙述语言,他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无不与这种民族文 化传统息息相关。 三、 中西悲剧意识的影响三、 中西悲剧意识的影响 7 经历了八十年代文学界马不停蹄的潮流更替,20世纪 90年代的中国文坛已经完成了 西方人旷日持久的各种文学试验,文坛归于沉静。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学试验因 时间的短促、经验的不足、人心的浮气、修养的匮乏而显得不尽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 为文坛引入了很多异质的文化因子,这很有可能激励作家创造不一样的文学景观。 鬼子是一个思想开放并能自觉吸收异域文化精华的作家。早年鬼子就深受拉美魔幻 现实主义的影响,鬼子说曾模仿拉美作家卡彭铁尔作过一些小说,在他的早期作品古 弄 、 家癌等小说中,确实能找出这种迹象,虽然他戏称那不过是跟在“君子身后的一 些羊”,不容置疑的是他对西方文化的开放心态,这一直延续在他的阅读和创作中。鬼子 说至今每年他都会抽时间在一个时段内做集中的阅读,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中西文学 作品的对比阅读, 。鬼子这样表述自己的阅读心得:“我每年都要重读很多的世界名著,但 每一次重读,让我感到最受震撼的,永远是悲剧。悲剧的力量,在我看来,是小说中最 有力量的。”18而与此同时,鬼子也把目光长久的停留在国内自己推崇的作家身上:“在中 国的作家中,我真正崇拜的作家只有鲁迅一人,尽管现在的很多青年作家都不怎么喜欢 他。我喜欢他那对国民的极大悲悯的写作姿态。审视人类生存的困境,关照底层人的生 活,是我发自内心的一种选择。我是 1996 年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1995 年我读了 整整一年的中国小说。那一年的阅读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那些充满悲悯的关怀人性的 作品。而拥有鲁迅那种悲悯情怀的作品,不知怎么好像不是太多,尤其是对现实生命的 悲悯,这是中国作家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困惑,也是一种悲哀。我看到了很多作家在这种 悲哀的现实中选择了退却。”19 这种阅读经历为鬼子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在这个阅读过程中,鬼子也找到了最 契合他关注的生存现实,体现在他的小说中就是:执著于底层小人物的悲剧与张扬悲剧 结局的毁灭性。鬼子的阅读经验无形中融汇了中西悲剧意识的两大传统:中国古典悲剧 的平民化特征;西方古典悲剧的毁灭性结局。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一直认为悲剧是一种严肃的崇高的体裁。 诗学对悲剧和 喜剧的分别定性,正在于悲剧人物具备与生活中的人物的类似性但又高于普通人,而喜 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悲剧导向崇高感,喜剧导向滑稽性。但是这样的 看法显然与中国戏剧不相吻合,中国悲剧的品位首先不在于崇高和冷峻,而在于世俗性 和民间性,永远靠近市井小民而不作纯粹的超越。 西方古典悲剧一般以身份高贵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从“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开始, 悲剧人物大体都是身份显赫,气度不凡的。他的波斯人写国王薛西斯, 被缚的普罗 米修斯歌颂天神,莎士比亚的五大悲剧哈姆莱特 、 麦克白 、 李尔王 、 奥赛罗 、 罗密欧与朱丽叶也都以王室和贵族为主角。 相形之下,中国古典悲剧中的人物,无论从作品还是在理论上,显然都没有任何尊 卑限制。以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为例,人物的地位落差之大,行当 职业之广泛,可以说是社会各阶层的全方位描述。其中, 雷锋塔中的白娘子是一条白 8 蛇精, 桃花扇真正的悲剧主角,只是妓女和说唱艺人, 清忠谱中,铺主、经纪人、 赌徒、轿夫和工人成为“五人义”的主角。中国古典悲剧人物的广泛,使之能全面反映社会 生活的整体,多方面揭示悲剧根源的深刻性。 中国古典悲剧深受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己经涉及到文学的悲剧性。先秦以后的悲剧意识侧重于人生的悲伤哀怨。王充在 论衡中说:“盖师旷调音,曲无不悲。 ” 同时,中国文化基点是天人合一,注重现世 人生,以人为天地中心。 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 礼记主张:“人 者,天地之心者,五行之端也。 ” 易经以天、地、人为“三才” ,万物“天生之,地养 之,人成之”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戴天履地,秉天地之气,人心即天地精神的体现。中 国文化的现世性使中国人宗教观念淡薄,面对人生苦难、不向宗教的超现实中寻找拯救, 而向现实中寻求解脱。由此生发的悲剧意识表现在作品中是敢于面对悲惨性现实,表现 现世生活的冲突,表达现实性怨愤,并且向现实寻找悲剧之源和寻找拯救之道,悲剧表 现内涵更侧重“现实之怨” , 20 即重在以个人遭遇的怨愤揭示现实普遍的黑暗不公。但又 囿于“君权、父权、夫权、神权”的思想观念,大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 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丧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 因此,大部分悲剧主人公往往只满足精神上的坚韧自宽,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在毁 灭性打击面前俯首听命,任其宰割。 “乐天知命”成为他们排遣悲剧性命运的有效方式。 对悲剧艺术审美特征理解上,中国古典美学强调的“中和之美”不太利于悲剧精神的强 化和升华,因而在悲剧艺术创作中,体现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特征,追求 所谓的“始与悲者终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21的大团圆结构。 鲁迅是一位具有浓厚悲剧感和悲剧自觉意识的作家,对于悲剧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在 1925 年,他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指出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 给人看”。22鲁迅的悲剧观包含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悲剧所反映的内容是“人生有价值的东 西”,也就是反映历史的必然要求的、代表新兴事物的进步力量,表现为社会生活中真、 善、美的事物; 二是这些“有价值的东西” 遭到了“毁灭”。而且这一毁灭的过程要“给人看”。这一精辟见解,深刻揭示了悲剧的实质 和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在约十年之后,鲁迅吸取了西方悲剧理论中生命 价值毁灭即为悲剧的见解,进一步将文学中的悲剧意识定位于“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 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23从而依据生活本 身,开拓“平常悲剧”“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基于这样的认 识,鲁迅作品中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 注意。”24这种悲剧观,表现在他作品中主要体现以悲剧的理念方式表现社会人生,感知 传统文化的负面对于现代文明的阻拒,探究人的价值的毁灭以及民族生存困境缘由,并 由此力求释放创作主体的悲剧情愫。 西方文化以天人相分为起点。二元论的西方哲学将世界分为现象(表象)与本体两部 9 分,强调对超现实本体世界的认知把握,痴迷于对本体世界的完美性、真理性的设定与 神往,惯于从终极绝对的本体阐释现实。古希腊悲剧很能体现西方悲剧意识的特征。在 古希腊悲剧里,神是全知全能的,现实的一切苦难都是神意的结果,现实生活的悲剧性 被解释为超现实的抽象意志所决定的本体性、永恒性存在,悲剧成因于悲剧主人公对自 身命运的自觉思考和不倦追问,并竭力试图挣脱命运的束缚。在俄底浦斯王中,我 们悲哀的看到,主人公俄底浦斯的全部灾难都源于他的求知欲望和知晓智慧。悲剧冲突 在他追问身世的知与不知中展开,当他对事情的本质愈接近时,也就愈临近自身的灾难 和毁灭。俄底浦斯“以其求知和清醒的理解走上了违反本义的道路” ,作品的悲剧性由此 构成,最终对于命运灾难的无能为力的困惑和恐怖,使得俄底浦斯刺瞎求知的双眼。俄 底浦斯的悲剧体现西方悲剧内涵倾向于“本体之思” , 25即旨在探索人类不幸不幸的根源, 富于形而上学哲学之思。悲剧人物虽然毁灭,但他因向命运义无反顾的抗拒行为而获得 了独立的主体精神和道义力量。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 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悲剧 结局“不应由逆境转为顺境” ,以使观众震惊于悲剧人物异乎寻常的灾难祸患。因此,悲 剧强调冲突的激烈尖锐、不可调和,往往以主人公的彻底毁灭而告终,这使悲剧带有悲 壮震惊的审美效果。 总之,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中国古典悲剧具有柔顺悲哀的特征,更多体现为普 通凡人的悲情悲剧,在暴露的基础上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呈现出“团圆式” 的结局。西方古典悲剧侧重崇高人物的悲剧,它更重视展现困境的深刻内涵,不加掩饰 的表现人类的恐惧和死亡、威胁和毁灭,往往体现出“一悲到底”的风格。 鬼子作品中融合了两种传统悲剧类型,形成了他独特的悲剧风格,这主要表现在他 小说悲剧人物的塑造和作品悲剧结局的设置。 悲剧人物塑造包括悲剧主人公的设置和品格认定。对于悲剧主人公的塑造,中国传 统悲剧主人公的选择一直有平民化倾向,所塑造的悲剧人物大都是下层社会的普通人, 表现其由于力量的弱小备受摧残而导致的悲剧。鬼子笔下的人物大都是社会下层的小人 物, 被雨淋湿的河中陈村是个乡村教师,他的儿子是个打工仔,女儿则是个发廊妹; 农村弟弟中的马思只是一个一无所长的乡下青年;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讲述的是一 个普通中学生的不幸遭遇, 走进意外中的李条是个兜里只剩三块钱的无业游民。这类 人物形象,更符合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平民化审美要求。 在悲剧主人公品格的认定上,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主人公“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 公正,而他所以陷于厄运,不是他为非作恶,而是他犯了错误” ,这说明导致悲剧的原因 之一是悲剧主人公自身存在不自觉或者无法克服的人格缺失。鬼子作品中的人物大都具 有这种人格缺失,表现为各种性格的缺陷。 被雨淋湿的河中的陈村,爱护儿女但却不 敢维护自己的应得利益,面对儿女离他而去却无能为力,他的顾虑重重在某种程度上导 致了没有及时挽回儿子生命的悲剧。 农村弟弟中的马思,经历了私生子的屈辱成长过 10 程,不满于命运降临在自己身上的种种不公平,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反抗,却意识不到自 己的反抗方式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最终不能逃避自己盲目反抗的悲剧。 西方古典悲剧风格,从开头到结尾,一直笼罩在一种恐怖悲伤的氛围中,作品没有 转折,往往体现为“一悲到底”的风格。中国传统悲剧,大都在平静舒缓的气氛中展开, 在结束时会讲究“团圆结局” ,留有一线光明。鬼子作品中都充满着一种愤感、压抑的氛 围,极力渲染小人物毁灭性的结局。他的作品中往往危机四伏,作者却冷静的描绘着人 物一个个由光明走向宿命的归宿。 瓦城上空的麦田中李四无法获得儿女的身份认同, 悲愤中撞车而死; 谁开的门里的胡子最终不顾一切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尊严,一刀捅 死了拿他隐私写文章的女警员丈夫; 大年夜中小市民莫高梁因为一次意外权力在手却 被一支横空飞来的扁担砸死。鬼子笔下的小人物少有温情的结局,他们普遍落入命运的 凶险圈套,厄运难逃。鬼子用血淋淋的事实展示着悲剧的客观存在,昭示悲剧是生存不 可摆脱的因素,人的生命意识中具有悲剧的内涵。这种创作意识消解了传统悲剧的“大团 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更充分暴露人类困境,凸现西方悲剧意识的特征。 在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中,鬼子形成了他独特的“软而硬”的悲剧意识,这使得鬼子 的小说具有某种特定的内在张力。 “软”的方面表现在鬼子作品选择的是讲述社会最底层 的小人物故事,这些小人物因为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而更容易被压伤,因为弱小他们奋力 挣扎的勇气和精神更令人动容和震惊,这体现着中国平民悲剧的深刻;但是在悲剧氛围 的营造、社会生存困境的充分暴露、作品结局的“一悲到底” ,悲剧人物的最终被毁等方 面,又展示出西方悲剧意识的特点。 11 第二章第二章 作品悲剧主题的内涵作品悲剧主题的内涵 鬼子的突出成就之一在于他塑造了一系列与 90 年代以来大批优秀小说家笔下人物不 同的小人物形象。鬼子的小说主要描绘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摇摇欲坠的亲情之树上 的家庭成员:逃避责任或无力承担责任的父亲形象(如被雨淋湿的河中的父亲陈村) ; 逆来顺受或软弱无能的母亲形象(如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的母亲) ;叛逆又遭损害的 儿女(如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的女孩寒露; 被雨淋湿的河中的男孩晓雷) 。鬼子 通过对家庭这个中国最根深蒂固的社会组织分裂的描绘,来揭示亲情坍塌所带来的 人物悲剧。另一类是分崩离析的社会网络中的底层民众:物质匮乏的小人物(如罪犯 中的“他” ) ;精神贫弱的小人物(如苏通之死中的苏通) ;灵魂失落的小人物(如大 年夜中的莫高粱) 。鬼子通过对社会底层众生像的描绘,来探索小人物生存的悲剧。在 将这些人物放在悲剧意识视野下观照的同时,鬼子以其独特的描述赋予人物新的生命力, 并融入了作者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 一、 亲情悲歌一、 亲情悲歌 回顾中国文学史,从十九世纪末红楼梦到二十世纪初的家 、二十世纪中期的 四世同堂 、 红旗谱直到二十世纪末的寻根文学、新历史小说、甚至先锋小说(如 格非的敌人 ) , “家”的主题如同爱情、生命、死亡等其他永恒的主题一样或浮现或沉 潜于人类的文学创作中,在不绝如缕的变奏中构筑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景观。在这些有关 “家”的小说中, “家”与历史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交融,共同浮演于世。摩尔根在 古代社会中认为,家族是随时代而发展的,它也分担了“人类经验中的一切兴衰变 迁” ,是认识人类进步过程的珍贵标本。 历史演进到了 90 年代,以“家”为主题的小说创作依然是极为盛行且眩目的。然而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都市化的各种文化意识也不可避免的席卷了家庭这一载体, “家” 固守于传统中的形象己不可能,在都市化的狂潮中家庭的稳固面临重重危机。当代作家 在惶惑眩晕之中慌忙应对:作为时代的精英群体,他们一方面向往进步的新世纪文明, 同时,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人文价值的失落,世俗文化的泛滥,内心沿袭的传统美德 一“家为本”则又时刻激起他们本能的抵抗,这使其处于进与退的两难状态,传统文 化的固守与现代文明的覆盖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作家们试图在“家”中逃避现实摆脱 困境,结果却找回了宿命论和颓败的答案,陷入到更深刻的精神危机中。在这种情形下, 漂泊无家的悬浮感是入城者特别是知识分子心灵中一块无法驱逐的黑暗。直接秉承传统 文化的洗礼,以及自身从乡村进入城市的经历无疑使鬼子具有这种文化断裂和客居异地 的双重悲剧性感受。 鬼子通过描写当下历史语境中的家庭内部世俗生活来阐释他的亲情悲歌,家族本身 的命运变迁以及历史情境的营造都已经虚化或淡出。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 12 家庭不可挽回的倾颓毁灭,同时更为惊心的则是个体生存的无望与崩溃,以及极致状态 下人性恶的爆射。在鬼子的小说世界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之爱被人性之中根深蒂固 的残酷和恶意所取代,家庭成员之间田园般的融洽与和睦也被都市的钢筋水泥所阻隔。 家庭氛围失去了温馨幸福的光泽,家给人的感觉如身处荒漠般的凄凉,亲人与亲人日日 相见却如同不见,亲人之间擦肩而过却形如陌路。这种家庭生存之痛带给人的感觉寒彻 入骨。 法国作家莫罗阿曾说:“没有了家庭,在广大的宇宙间,人会冷得发抖”。26亲情之爱, 是一个家庭最基础、最本真的爱,一个家庭,若失去了爱的滋润,就会给人性恶提供显 现的空间。并且,在一个家庭中。健康良好的亲情关系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重要影响。 在鬼子描绘家庭的系列小说中,父母之间的爱,是恶劣粗暴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是疏离 的,尤其父亲对儿女的伤害,构成了一幅家庭破碎的画面。 在鬼子的早期作品中,鬼子已经开始把笔触深入家的内核。 古弄中父亲刨坟烧了 他父亲的骨头,自己又被大儿子残忍吊死; 家癌呈现出一种神秘的家族成员关系,亲 人无法共存; 叙述传说中家的延续要以追杀亲人为前提,最终家破人亡。在这些早期 作品中,家已经失去了亲情的纽带,尽管这些小说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小 说素材有神秘性的取向,此后鬼子的小说题材逐渐贴近现实生活,对“家”这一核心的关注 却延续不断。 小说农村弟弟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一幅家庭成员之间千疮百孔的生存图景。父亲 和母亲长年感情不和,在父亲下乡工作的前一个晚上,父亲因为“那种”要求而遭到母亲穷 凶极恶的羞辱,母亲一脚把一丝不挂的父亲踹到泥地上,随即恶毒的拉开了电灯:“母亲 那不绝的谩骂声,像一瓢瓢臭不可闻的大粪,没头没脑地泼往泥地上的父亲”。27在这个 窄小的空间里,“我”和姐姐惶恐不安却又无处可以回避这场令人生厌的“战争”。就这样, 仓皇下乡后的父亲因为一次婚外情种下了异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