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清立国中的作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中国历代政权交替之际 忠于前朝还是投降新朝常常成为知识分子必须 面对和选择的一个问题 他们的行为又往往成为人们评价其忠诚与否的标准 在 中国古代 那些投顺新朝者往往成为时人批判的典型 而明末清初的降清知识分 子所受的批判恐怕是最严厉的 在明遗民和清朝统治者 尤其是乾隆皇帝的眼里 这些降清知识分子似乎成为万恶不赦的千古罪人 但是 在仔细考察他们的活动 后我们发现 这种过激批判是不恰当的 因为无论是在清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过程 中 还是在清初的社会安定方面 他们都曾做出过积极而巨大的贡献 本文就是在 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新的历史视角 将降清知识分子作为个案进行研 究 力图对他们在清立国中的作用做出较为全面公允的评价 关键词 知识分子降清知识分子清朝积极作用 i i a b s t r a c t 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w h e nt h en e wr e g i m ea l t e r n a t e st h eo l do n e t h ep r o b l e mt h o s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m u s tf a c e di st h a tw h e t h e rs u r r e n d e rt h en e wr e g i m eo rb el o y a lt ot h eo l d o n e t h e i rb e h a v i o ru s u a l l yb er e g a r da sac r i t e r i o nt oj u d g et h e ml o y a lo rn o t i n a n c i e n tc h i n a t h o s ew h os u r r e n d e r e da n ds e r v e dt h en e wr e g i m ew e r ec r i t i c i z e d f r e q u e n t l ya st y p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sb yt h ep e o p l ea tt h a tt i m e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w h os u r r e n d e r e dq i n gd y n a s t yh a ds u f f e r e dt h em o r ec r i t i c i s mi n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o f c h i n a i nt h ev i e wo fa d h e r e n t so f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r u l e ro fq i n g sr u l e r e s p e c i a l l y e m p e r o rq i a n l o n g t h e s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s e e m e dt ob et r a i t o r sa n dh a du n p a r d o n a b l y v i c i o u sf o re v e r a f t e r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 kb e h a v i o rc a r e f u l l y h o w e v e r i tr e v e a l e dt h a t t h e s ee x t r e m ec r i t i c i s m sa r en o tp r o p e r b e c a u s ei nt h ec o u r s eo f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a n d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o fq i n gr e g i m e t h o s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h a dm a d eap o s i t i v er o l ea n d 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n e wr e g i m e o nt h eb a s i so fo u rp r e d e c e s s o r sa n ds t a n d i n ga t n e wh i s t o r i c a lp o i n to fv i e w t h i st h e s i st a k e s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w h os u r r e n d e r e dq i n g d y n a s t ya sac a s ea n dt r yt og i v e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o ft h e i rp o s i t i v er o l ei n t h ee a r l yq i n g 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i n t e l l e c t u a l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w h os u r r e n d e r e dt oq i n gd y n a s t y q i n gd y n a s t yp o s i t i v er o l e i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 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括为 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做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杨堡拯 日期 2 q q 鱼生5 旦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扬堡拯导师签名 日期 2 q q 鱼生三旦 杨银权 论降清汉族知识分于在清立国中的作用 绪论 一选题原因及其意义 在中国历代政权交替之际 官吏及知识分子的叛降事件经常发生 这些身仕 二姓的人 究竟是前朝的罪人 抑或是新朝的功臣 向来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清 王朝取代明朝后 那些降于满洲贵族的明人同样倍受争议 无论是明之遗民 清 王朝统治者 还是后来的学者 他们几乎毫无例外地对这批降清之人持谴责态度 如南明福王政权倾覆后 明遗民曾痛斥降清官员日 降清诸大老 王铎之奸媚 害储 钱谦益之淫昏献妾 李沾之摇尾求生 蔡奕琛之欢呼饮茗 四大臣者 皆 亡国之材 得之者必败 再如 面对清朝的征招 那些 明国变后 诸生多抗 节不受试者 乃 相率而至 于是有人作诗嘲之日 圣朝特旨试贤良 一队夷 齐下首阳 家里安排新雀帽 腹中打点旧文章 当年深自惭周粟 今日幡思噢国 粮 非是一朝忽改节 西山薇蕨噢精光 时人对于仕清者表示出了强烈的嘲讽 其中钱谦益就是被嘲讽的典型 相传他到虎丘着一小领大袖服 有士于上前揖问 是什么样式 他回答说 小领者尊时王之制 大袖乃不忘先朝 此人立即改容 道 公可真谓两朝领袖矣 有人还在虎丘石上题诗诮之日 入洛纷纷意正浓 莼鲈此日又相逢 黑头已自羞江总 青史何曾用蔡邕 昔去幸宽沉白马 今来应 悔卖卢龙 最怜攀折后庭柳 撩乱春风问阿侬 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降 清之人不仅受到社会的批判 甚至自己的老师乃至家人都对其降清行为表示出了 极大的反感 如 在明末官至督抚 降清后累官至大学士的王永吉 在明亡前后 他身为督师 既没有保住京城 又没有以身殉国 对此 他的老师尚应轸曾写诗 讥讽他 昔日文山今铁山 文山死节铁山还 他当上清朝官员后 有人续诗两 句加以鞭笞说 更有叠山能蹈死 三山相遇问谁惭 5 再如金之俊 降清后即 以罕见的热情连续向清廷上疏 对剿灭农民军提出了许多建议 顺治三年 1 6 4 6 五月 清王朝杀害弘光 潞王 荆王和其他明朝宗室共十一人时 金之俊最先表 示拥护 上奏说 若等背负宽仁 谋为不轨 实法所宜诛 5 金之俊以故明大 臣作这样的表态 当然使清王朝统治者非常满意 所以 他官运亨通 升任尚书 然而 他的这种行为却大受其时乡人乃至家人的厌恶 他在家乡的太傅第 所临 1 夏完淳 续幸存录 收入 明季稗史初编 上海书店1 9 8 8 年 卷1 6 3 2 5 页 南都杂志 2 清朝野史大观 卷5 一队夷齐下首阳 上海书店出版 7 页 3 佚名 牧斋遗事 见 清代人物传稿 钱蘸益 4 谈迁 枣林杂俎 和集 丛赘 嘲钱牧斋事 5 李清 三垣笔记 中华书局1 9 8 2 年 8 6 页 王永吉 6 清世祖实录 卷2 6 杨银权 论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清立国中的作用 后街名后乐街 前巷称承恩坊 乡民就在他的门口张贴对联说 后乐街前长乐 老 承恩坊里负恩人 又说 仕明仕闯仕清三朝之俊杰 纵子纵孙纵仆一代岂 凡人 他的亲属中也有些人对他很反感 降清后 他的妻子就同他分室居住 并且拒绝接受清廷的诰命 说 我自有诰封 不必相混也 一次吃饭时 金之 俊向侄儿谈忠孝 侄子对他早就不满 从容地回答道 监斩二王 可谓忠乎 1 还有人向他投匿名帖 数落他 赃私暖昧 与当时明遗民等的批判相比 清朝统治者 尤其是乾隆帝对这些降清者的批 判更加苛刻 出于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乾隆四十年 1 7 7 5 年 下令于 通鉴 辑览 内 附记明唐王 桂王史事时 察觉明季诸臣之中 有 始终不屈 以致 陨首捐躯者 实 无愧人臣忠于所事之义 特命史臣 略为纪录 使之有传于 后 同时又决定 凡彼时仗节死义之人 考订事迹 悉与备书 朕将亲为裁定 宣付刊行 2 不久在明季殉节诸臣的谥典上 盛赞史可法 支撑残局 力矢孤忠 终蹈一死以殉 刘宗周 黄道周 立朝謇谔 抵触佥壬 乃遭际时艰 临危授 命 均足称一代完人 相反 却指责钱谦益 自诩清流 觋颜降附 金堡 屈大均 俸生畏死 诡话缁流 均属丧心无耻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朝廷于乾 隆四十一年编成了一部 于崇奖忠贞 风励臣节之道 已无遗憾的 胜朝殉节诸 臣录 4 乾隆帝认为 出处之际 大节攸关 死节乃人臣本分 无庸议 论纷纭 6 此外 乾隆皇帝还褒奖黄道周 史可法等忠于明朝 并编纂 胜朝殉 节诸臣录 却于乾隆四十一年 1 7 7 6 年 下令修 贰臣传 斥责降清诸人 据 上谕档 日 因思我朝开创之初 明末诸臣望风归附 朕思此等大节 有亏之人 不能念其建有功绩 谅于生前 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 原于既死 今 为准情酌理 自应于国史内另立 贰臣传 一门 将诸臣仕明 及仕本朝各事迹 据实直书 使不能纤微隐饰 7 乾隆帝对于此等 身事二姓 大节已亏 8 等降人 的批判 使得后人在评价降人在清初的作用时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贰臣 遂成为负心胜国的代名词 在乾隆帝的 一褒一贬 之间 却忽略了降清者在清 朝开国 建国过程中的作用 而后人在论及明清转接时期的人物时 常依据传统 1 苏融 惕斋见闻录 见 清代人物传稿 金之俊 2 清高宗实录 卷9 9 5 2 1 2 4 页 乾隆四十年闰十月已巳条 3 清高宗实录 卷9 9 6 1 7 1 1 9 页 乾隆四十年十一月癸未条 4 清高宗实录 卷1 0 0 2 1 9 页 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庚戌条 5 清高宗敕修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卷9 5 3 0 9 1 页 6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卷1 0 1 3 3 1 9 页 7 上谕档 乾隆朝 方本 乾隆四十一年冬季档 3 5 1 3 5 3 页 乾隆四十一年十 e l 初三日 内阁奉上 谕 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8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卷9 5 3 0 9 4 页 台北 新兴书局 1 9 5 9 年 2 杨银权 论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清立国中的作用 忠奸之辨 的道德判断 以鉴别抗清志士 明遗民或贰臣的人品高下 又因清 朝是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更将 夷夏之防 的意识掺入其中 致使此一时 期人物的研究与评价 益形复杂与困难 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清政权的壮大与稳固 却是在这批 大节有亏 的 贰 臣 的襄助下 始得蒸蒸日上的 对于乾隆修 贰臣传 的原因 叶高树先生认 为 乾隆皇帝敕修 贰臣传 的时间 正值清朝文治武功达到顶点的时期 虽是 针对明臣变节之事而发 却也反映出全盛时期的清廷 藉著几近嘲讽的方式 来 贬抑汉人对清开国的贡献 所以 对于这批 贰臣 若仅据 大节有亏 加以 挞伐 忽略他们对清朝建国的作用 则无法解释满人征服中国过程的迅速与顺利 1 另外 清末的王葆心也认为 开创之初 引用降虏 权宜也 引用其人 不 能不心恶其人 是 公理也 2 谭嗣同也说 若夫山林幽贞之士 固犹在室之 处女也 而必协之出仕 不出仕则诛 是挟兵刃搂处女而乱之也 既乱之 又诟 其不贞 暴其失节 至为 贰臣传 以辱之 岂惟辱其人哉 实阴以啉天下后世 使不敢背去 以上三论 其实是对降清诸人作用的肯定及对其受清朝统治者批 责原因的解释 降清人物常被指责为缺乏忠君观念与民族意识 然而明清之际 忠 的价值 标准与实践方式有很大分歧 降清与否在于个人的取舍 与 忠 的道德关连性 不大 因为降清者虽不能忠于明 却往往能忠于清 对此 降清者更有一番说词 例如 降清的忻城伯赵之龙 礼部尚书钱谦益就说 谁非忠臣孝子 识天命之攸 归 知大事之己去 投诚归命 保亿万生灵 此仁人志士所为 大丈夫所以自决 也 认为即使是忠臣孝子也不能背逆时势 在减少杀戮的前提下 投降是无可 厚非的 另外 也有学者认为 降清者 其中固然有为个人私利着想者 但有部 分仕清明臣则是尝试以合作的态度 来延续汉文化的生机 进而达到转化异族政 权的目的 可见降清并不等于是全无民族意识 以薤发事为例 抗清者与降清 者民族意识的差异在于 抗清者认为发式衣冠是夷夏分野最明显的标志 一旦外 在的特征遭到损害 便随时有可能危及汉文化的精神与内涵 降清者则是基于现 实因素的考虑 与其做无谓的抵抗 不如积极谋求救亡图存之道 换言之 二者 1 叶高树 降清明将研究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 1 9 9 3 年 第2 页 2 王葆心 蕲黄四十八砦纪事 台湾文献丛刊第3 0 5 种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 1 9 7 2 年 1 2 页 3 谭嗣同 谭浏阳全集 仁学 求和 文海出版社 1 9 6 2 年 卷下 第2 页 4 倪在田 续明纪事本末 卷1 台湾文献丛刊第1 3 3 种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1 9 6 2 年 2 6 2 7 页 南 部兵事 5 何冠彪 论明遗民之出处 收入氏著 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 台北学生书局1 9 9 1 年 9 0 9 5 页 杨银权 论降清汉旅知识分子在清立国中的作用 对维护传统文化认识层面的差距 所表现的行为模式亦有不同 另外 还有学 者指出 富有民族意识的反清复明活动 在清初又常沦为墅心分子政治斗争的工 具 或是煽惑变乱的口号 与降清者相比 实无高下之分 2 总之 对降清人物 是非功过的评价 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清入关之前 已订定招揽汉人以为己用的政策 如 金银l j 筝帛虽多不可喜 惟多得人为可喜耳 金银弊帛用之有尽 如收得一二贤能之人堪为国家之助 其 利赖宁有穷也 且将来休养生息 我国人民日益繁庶矣 3 并对新附的汉人甚为 礼遇 顺治朝与康熙朝初期 对立有功绩者 在其生前皆不吝封赏 死后追封谥 号 惟三藩之乱爆发后 降将纷纷从叛 清廷鉴于 人品正邪固在臣下 而鉴别 全在人主 4 深感 臣节关系重大 5 开始对叛明的降官加以谴责 即使是努尔 哈赤时代以来的汉人功臣集团也不得幸免 5 然而 对降清诸人批叛之最为严厉 者 当属乾隆帝了 自乾隆严厉批判 贰臣 之后 学人对降清诸人的研究几乎都毫无例外地持 忠义 观来批判他们 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近些年来 学界对降清者的关注 与研究逐渐多了起来 但多集中于对降将的研究 如叶高树先生的 降清明将研 究 对于降清知识分子的研究比较少 且大多是一些对具体个人的研究 如研 究范文程的文章就较多 主要有 金成基 范文程简论 历史研究 1 9 8 2 年 第5 期 林明 简论范文程 上海社会科学 1 9 8 3 年第2 期 伍贻业 论 范文程对清初历史的贡献 南京大学学报 1 9 8 5 年第2 期 李鸿彬 清初 杰出的政治家 范文程 社会科学战线 1 9 8 3 年第4 期 李景屏 试论 范文程在清王朝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科学辑刊 1 9 8 3 年第2 期 章小 朝 试论范文程在清立国过程中的作用 浙江师大学报 1 9 8 6 年第3 期 等 除这些零星的论著外 截止目前 还没有学者专门将 降清知识分子 做为一个 类进行过系统研究 所以 如何把降清知识分子放到明末清初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去考察他们的活动 且不受清朝统治者 尤其是乾隆帝的过分苛责的影响 亦不 受那些以偏盖全观点的误导 从而客观真实地揭示其人在清初的作用 合理评价 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对于我们当今乃至后来的学者全面理解这一历史问题具有重 1 叶高树 降清明将研究 2 7 3 2 7 4 页 2 叶高树 降清明将研究 3 0 5 页 3 清太宗实录 卷7 2 2 页 天聪四年四月己卯条 4 中国第 历史档案馆 康熙起居注 中华书局1 9 8 4 年 5 1 5 页 康熙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癸丑 5 康熙起居注 7 2 7 页 康熙二十年七月十七日戊辰 6 李新达 乾隆帝与 贰臣传 中国史研究 1 9 8 8 年第4 期 杨银权 论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清立国中的作用 要的借鉴意义 这也就是笔者做这一选题的原因及期望达到的目的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 降清者 明末清初 降清者人数众多 就其身份而言 可分为降将 降臣以及降人等 三类 1 降将 是指出身行伍且任有官职而降清者 降臣 专指降清的文职官员 2 降人 通常是指降清的一般平民 或是出身行伍的士兵 3 是不具有官员身份的 2 贰臣 自乾隆四十一年 1 7 7 6 年 敕令纂修 贰臣传 以来 贰臣遂成为负心胜 国的代名词 在纂修的过程中 根据乾隆帝不断发布的一些上谕 我们可以看出 其对于收入 贰臣传 诸降清者的评价及收入标准 据乾隆五十六年 1 7 9 1 年 三月上谕 日 在胜国时仅登科第 未列仕版者 均著查明改正 毋庸概列贰 臣 4 国史馆遂根据清高宗的意见 将 贰臣传 的选录标准 设定为 以仕明 时 内而翰 詹 科 道 外而府 参 遴 陟清班而膺疆事者为断 在这样 的标准下 贰臣 共1 2 5 人 文臣出身者6 5 人 武职出身者6 0 人 3 知识分子 任何一个有生命力 在当界能够长时期被作为研究对象的概念 如理性 文 化 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等等 都具有十分复杂的内涵 不可能用一两句话概括 清楚 任何一种定义都只是一种知性的认识 即将对象中某一组特征与性质抽象 和概括出来 但这样做无法涵盖对象的全部复杂的内涵 知识分子 这一概念 也是这样 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 必须放在一个历史的语境里才能加以讨 论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 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只能在具体的语境里才能呈现出来 6 就中国的历史和国情而言 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 而是分属于和依 附于不同的阶级 各个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都重视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 也排拆异已的知识分子 因为 知识分子亦即所谓士大夫本身并不能即代表统 治阶级 但却为统治阶级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因为对于历代的统治阶级来说 他们 能以马上得之 却不能以马上治之 于是所谓士大夫阶级便应运而起 1 叶高树 降清明将研究 2 3 页 2 叶高树 降清明将研究 2 3 页 3 陶希圣 满族未入关前的俘虏与降人 食货半月刊 卷2 第1 2 期 上海 食货社 1 9 3 3 年1 1 月 3 1 3 6 页 4 清高宗实录 卷1 3 4 4 1 6 页 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庚申条 5 钦定国史贰臣表传 卷首 见 降清明将研究 2 9 4 页 6 许纪霖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 第2 页 5 杨银权 论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清立国中的作用 出来帮同统治 由此可知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原型即是 士大夫阶级 在 后来的学者中 持此种观点者较多 如 徐复观说 所谓 知识分子 即是传统 中国社会所称的 士 士人 士大夫 2 或者更直截了当的 读书人 余英时 先生也认为 中国历史上的 士 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 知识分子 4 在知识 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区别上 郑也夫先生则说 在古代 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 知识上的 本质的差别 是文字 5 4 降清知识分子 结合以上诸位学者的观点 考虑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 笔者认为 本文中所说的知识分子就是指那些熟读儒家经典文化 懂得治国策略 能够熟练 运用文字系统帮助清王朝统治者建立政权并巩固政权的读书人 他们的范围应该 比较广泛 即 不仅限于降清者中的文臣 也不只是 贰臣传 中的文臣 更不 是简简单单的士大夫阶层 而是这几个群体的结合 因为根据 降清者 贰臣 知识分子 等的定义 我们可以确定 降清知识分子即是指那些在明末清初归 顺满清王朝的读书人 贰臣中的文臣和降清者中的文职官员 之所以不选择 降 清文臣 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因为 降清知识分子中还有一批在明朝时身为诸 生 并不属于官员者 如努尔哈赤 皇太极时期归顺的范文程 宁完我等人 如 仅以 降清文臣 即 贰臣传 中的文臣为主 这部分人无疑被排除在外了 所 以 为了更完整地了解明朝知识分子在归顺清王朝后的作用 客观评价其在历史 中的地位 选择 降清知识分子 这一概念应该是较为恰当的 为了便于理解降 清知识分子 贰臣 降清者 知识分子间的关系 我们以下图为例 婴 知 1 李树青 论知识分子 台港暨海外学界论中国知识分于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 3 3 页 2 徐复观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 台港暨海外学界论中国知识分子 汤学智 杨匡 汉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 7 页 3 胡秋原 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 上册 香港 亚洲出版跟公司1 9 5 6 年 第4 期 4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 自序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 5 郑也夫 知识分子研究 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4 年 第5 页 6 杨银权 论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清立国中的作用 注 之所以如此表示 是因为贰臣中除文臣外还有武职出身者 降清者中除 降臣外还有降将 降人 知识分予中除降清者外 还有殉明者 抗清者及隐逸者 终生为遗民者 三论文结构 该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论述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完善国家政权体制和封建化过程中的用 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是一个由议政王大臣会议 i i p j t 旗旗主共同主政的体 制 随着满洲贵族势力的日益强大和扩大侵略的需要 这种八旗共主的体制越来 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 急于加强皇权 强化中央集权的满洲统治者们在降清 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和策划下 提高皇权 强化中央集权 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 为进一步扩大侵略 实现一统天下扫除了体制上的障碍 第二章论述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政权建立及巩固过程中的作用 由于降清知 识分子十分熟悉汉族儒家经典和历代兴乱治衰的经验 特别是懂得人心向背在侵 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降清知识分子特别注意争取人心支持 从而使满洲贵 族在入侵明朝的过程中师出有名 另外 基于降清知识分子对明朝政治 军事等 情况的了解 所以在满洲统治者的军事斗争中 往往能得到这批降清知识分子的 献言画策并取得重大战果 由于满洲兴起于关外 文化比较落后 入主中原后 他们极需借鉴汉族先进 的文化及统治经验 所以这批降清的知识分子就首先充当了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另外 出于加强统治和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清王朝需要大批守土安民的人才 而熟悉人才选举及荐举作用的降清知识分子在这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提出 了合理的建议 另外 为了便于当今学人对降清知识分子资料的查找与掌握 笔者在正文末 附做了降清知识分子传记资料索引 以期对于研究这一问题的同人提供方便 杨银权 论降清汉族知识分于在清立国中的作用 第一章完善国家政权体制和封建化过程中的作用 提高皇权 强化中央集权 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是一个由议政王大臣会议 即八旗旗主共同主政的 体制 为了缓解各旗主 贝勒之间权势过大及激烈争夺汗位的矛盾 努尔哈赤于 天命七年 1 6 2 2 年 三月初三日向八旗贝勒宣布 今后要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 国政的制度 新汗由八贝勒商议后 任置 军国大政由八贝勒议处 汗与八贝 勒并肩而坐 同受大臣国人朝拜 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故 经大贝 勒代善提议 诸贝勒 任置 皇太极为新汗 以汗与代善 阿敏 莽古尔泰为主 辅以诸贝勒 议处全国军政要务 随着后金势力的不断壮大 雄才大略的皇太极对这种 由四大贝勒按月轮值 执掌政务 的共同执政体制十分不满 特别是对朝贺时 四大贝勒与他南面并坐 的局面更是无法容忍 他深感诸贝勒 事事掣肘 所以倾心仿照明朝大搞专制 集权 以达到提高皇权 加强统治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 深悉治国策略的降清 汉族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的谋略作用 他们纷纷向皇太极上疏 提出了合理解决 这一矛盾的建议 如在文馆任职多年的李栖凤在上书中明确指出 臣见诸臣章 奏 辄日 上宽仁大度 此则谀耳 创国之君 不欲过刻 亦不欲过宽 用人 听言 审察其否 中夜而思 如何使人畏 如何使人喜 而后可以驱使 倘信虚 誉而毗于仁厚 必误上英敏矣 很明显 这份上书对皇太极下定决心 独揽君 权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汉官胡贡明也对这种君权与各旗旗主分权之间的矛盾有独 到见解 他说 太祖时方草创 土地 人民 财用皆与诸贝勒均之 今尚沿此习 上名虽有国 实不啻正黄旗一贝勒耳 一人寸土 上与诸贝勒互不相容 十羊九 牧 即有中原不可以为治 所以他建议 出师得才 当以三属上 七分畀诸贝 勒 2 马国柱支持胡贡明的建议 他说 以家喻国 上犹祖父 诸贝勒犹子弟 而人则妻孥也 为了打消皇太极害怕违背努尔哈赤 八王共主 制的忧虑 又 说 如疑八家分人而赡为先帝旧例 试思先帝时虽日分赡 而厚薄予夺操之一 人 今昔相较 果何如乎 况善继者谓之大孝 先帝到今日 亦当更1 日习 苟益 于国 何有于小嫌 且利于八家 而上独擅焉 诚不可也 今养人乃劳事 虽更 之 庸何伤 3 很明显 胡贡明和马国柱是以所获土地 财产 人民必八家分 1 清史稿 卷2 3 9 2 清史稿 卷2 3 9 3 清史稿 卷2 3 9 列传2 6 9 5 1 3 9 5 1 6 页 列传2 6 9 5 1 2 页 列传2 6 9 5 1 7 9 5 2 0 页 杨银权 论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清立国中的作用 享为例来建议皇太极改革制度 大权独揽的 而这正符合皇太极强化君权和提高 皇权的需要 因此 皇太极开始压抑各旗主贝勒权势 加快了提高君权的步伐 天聪四年 1 6 3 0 年 他借二贝勒阿敏放弃永平之事 将其定为欺君误国十六大 罪 幽禁终生 以忠顺于己的济尔哈朗继任镶蓝旗旗主 天聪九年 1 6 3 5 年 底 又追定己故三贝勒莽古尔泰及其弟德格类谋叛大罪 将正蓝旗并为已有 独 掌正黄 镶黄 正蓝三旗 并借故训斥大贝勒代善 这样一来 旗主贝勒的权势 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就难以延续下去了 与此同时 不 满 八王共主 的皇太极在得到降清知识分子的建言后 经过周密布置 首先于 天聪五年 1 6 3 1 年 十二月 针对礼部参政李伯龙提出的 朝贺时每有逾越班 次 不辨官职大小随愿排列者 请酌定仪制 的建议 立即 命代善与众共议 1 众议的结果是 改变了朝贺时各大贝勒与皇太极并坐的体制 确定为皇太极一 人南面独坐 代善 莽古尔泰退居皇太极之下的制度 从而结束了代善 莽古尔 泰与皇太极南面并坐 分庭抗礼的 八王共主 局面 突出了皇太极的 至尊之 体 使 制令统于所尊 此后在崇德年间 皇太极继续以各种机会和借口打击 诸王的势力 从而使自己做为君主的独尊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二完善国家体制建设 天聪年间 设六部 立谏臣 更馆名 改文馆为内三院 置通政 辨服制 等一系列政权机构的建立和制度的完善 无不是在汉族官僚的建议和参与下逐步 完成的 2 1 六部的设立 宁完我认为 要巩固和发展后金政权 必须按明朝模式进行改建 为此 他 于天聪五年 1 6 3 1 年 上疏请设六部 他说 设立六部 各有所司 无旷废之 处 国事已尽理矣 3 皇太极接受了这一建议 于同年宣布设立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 并于第二年设立六部衙门 使 各有专司 事体亦有头绪 六部 的主管官员虽然由诸贝勒兼任 但它已是凌驾于八旗旗主之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了 并且其承政 参政等重要官职 都有一定数量的汉官充任 如李延庚 高鸿 中 李云等都出任过承政这一要职 设立六部的用意有两个 其一 是为了加强 君权 皇太极在六部设立时面谕六部大臣 要他们奉公守法 以副朕意 就是 说必须秉承皇太极的意旨办事 对于这一作用 汉官沈文奎更是一语破的 他说 1 王先谦 东华录 天聪五年十二月 2 清太宗实录 卷1 0 3 钱议吉撰 碑传集 卷4 宁完我 杨银权 论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清立国中的作用 今六部已立 规模次第可观 伏乞皇上毅然独断 同时建议皇太极君权独揽 的还有李栖凤 他说 先帝劳心力 训练劲旅以遗上 上当法先帝 赏罚出独断 有功虽贱虽仇必赏 有罪虽贵虽亲必训 若不振奋鼓舞 必且习为泄泄 弛已成 之业 1 其二 是为了改变满洲贵族过去办事无一定章程 议政时每每夸耀好鹰 犬良马的 因循之习 2 因为 努尔哈赤一辈子是在马背上度过的 他带领一帮 子弟 经过数十年的东征西讨 确实培养了象多尔衮 济尔哈朗 岳托 豪格 多铎 阿巴泰等这样一大批年富力强 精于骑射 骁勇善战的军事将领 他们之 中不少人跻身于议政十贝勒 八大臣之列 有的还兼主六部事务 但他们几乎都 没有管理国家的政治经验和行政能力 不谙国事者有之 唯诺以承上旨者亦有 之 3 他们唯知行军打仗 筵宴郊猎 连皇太极也不得不经常批评他们 于国家 政事 皆不肯身任 因循推托 4 所以 为了强化中央集权 改变这种办事效 率低下的陋习 就必须改革国家体制 完善机构设置 而这些都离不开汉族知识 分子的支持 2 文馆的设置及改革 早在皇太极执政伊始 为了削弱八旗贵族的分权势力 进行封建化改革 他 就选用了一批降清汉族知识分子 天聪三年 1 6 2 9 年 设立了文馆 目的是 以 历代帝王得失为鉴 并以记己躬之得失 5 用今天的话来说 就是学习中国历 代治国经验 制定自己的政策和策略 而入值文馆的 多是在此前后归顺后金的 汉族知识分子 如 天聪三年 太宗闻 宁 完我通文史 召令值文馆 完我 入对 荐所知者与之同升 鲍承先其一也 李 栖风 马 鸣佩皆以诸生 来归 事太宗 并值文馆 7 天聪三年 太宗伐明 克遵化 选儒生俊秀者入 文馆 元恒与焉 赐名赫德 天聪三年 太宗伐明 下遵化 沈 文奎降 从贝勒豪格以归 命值文馆 马国柱 辽阳人 天聪间 以诸生值文馆 总之 天聪年间 随着文馆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汉族知识分子被选入 文馆 并以所谓 三汉官 即鲍承先 宁完我 范文程为主 尤其是范文程 不 清史稿 卷2 3 9 列传2 6 9 5 1 3 9 5 1 6 页 清太宗实录 卷9 清太宗实录 卷8 皇清开国方略 卷3 1 见金成基 论皇太极 中国史研究 1 9 7 9 年第4 期 清太宗实录 卷5 清史稿 卷2 3 2 列传1 9 9 3 6 0 页 清史稿 卷2 3 9 列传2 6 9 5 1 3 9 5 1 6 页 清史稿 卷2 3 8 列传2 5 9 4 8 9 9 4 9 0 页 清史稿 卷2 3 9 列传2 6 9 5 0 7 9 5 1 3 页 清史稿 卷2 3 9 列传2 6 9 5 1 7 9 5 2 0 页 1 0 杨银权 论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清立国中的作用 但在同僚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且颇得皇太极的信任和重用 如汉军建立时 需推 举固山额真 诸臣议首推文臣 上日 范章京才诚胜此 然固山职一军耳 朕方 资为心膂 其别议之 1 可见 皇太极对降清知识分子比较信任和重用 他们也 往往能对后金匡i 家政权体制中存在的弊病坦言相告 如天聪六年十一月 皇太极 就各部启心郎之优劣与否询问文馆诸臣 鲍承先与宁完我 范文程疏言 当察 其建言 或实心为国 或巧言塞责 以为去留 2 坚持以是否实心为朝廷办事做 为选拔其优劣 以决定其去留的依据 从而增强了清廷的凝聚力 崇德元年 1 6 3 6 年 皇太极又仿明内阁将文馆改为内三院 内国史院 内秘书院 内弘文院 每院设大学士一人 下设学士 举人等官 范文程 鲍承先都曾担任过内秘书院 大学士等职务 如 议改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 改文馆为内三院 授承先 秘书院大学士 崇德元年 特旨甄别内院人员 分为四等 文奎名列一等第 二 赐人户及牲畜等物 授弘文院学士 4 崇德元年 改文馆为内三院 以文 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 6 按清初的规定 内秘书院的职掌不过是 撰与外国往 来书札 掌录各衙门奏疏及辨冤词状 皇上敕谕文武各官敕书 并告祭文庙 谕 祭文武各官 6 但是随着皇太极权力的加强 这批汉族知识分子 尤其是范文 程的地位和影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他虽不在议政大臣之列 但几乎能参与所有 机密和决策 对清王朝内外方针政策的制定 国家机构的改革和完善 各级官员 的任命 他都拥有广泛的影响和权力 清史稿 载 文程所典皆机密事 每入 对 必漏下数十刻始出 或未及食息 复召入 上重文程 每议政 必日 范章 京知否 脱有未当 日 何不与范章京议之 众日 范亦云尔 上辄署可 7 又 崇德七年 1 6 4 2 年 范文程曾以大学士的身份 与吏部承政一起 共同确 定户部承政和启心郎的人选 稍后 皇太极又根据他的建议 对六部 都察院 理藩院的体制进行改革 使各衙门事权统一 提高了行政效率 8 3 都察院的设置 崇德元年 皇太极 沿明制 设都察院 内置承政 参政各官 不用贝勒 兼管 凡有政事背谬 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者 许直言无隐 9 都察院的设置 清史稿 卷2 3 2 列传1 9 9 3 5 1 页 清史稿 卷2 3 2 列传1 9 9 3 6 6 9 3 6 7 页 清史列传 卷7 8 贰臣传甲 6 4 6 5 6 4 6 7 页 清史列传 卷4 沈文奎 大臣画一传档正编一 2 2 8 页 清史稿 卷2 3 2 列传1 9 9 3 5 1 页 清太宗实录 卷8 清史稿 卷2 3 2 列传1 9 9 3 5 1 页 清太宗实录 卷4 2 清史稿 卷1 1 5 志9 0 职官二 3 3 0 3 页 1 1 杨银权 论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清立国中的作用 也是降清知识分子久经策划的结果 早在天聪五年十二月 宁完我就上疏请求设 立言官 建都察院 他说 自古设官定职 非帝王好为铺张 虑国事无纲纪也 置六部 虑六部有偏私也 置六科 虑君心宜启沃也 置馆臣 虑下情壅蔽也 置通政 数事相因 缺一不可 上不立言官 不过谓我国人人得以进言 何必言 宫 臣请明辨之 我国六部既立 曾见有一人抗颜论劾者否 似此寂寂 岂国中 真无事i i l j 举国然诺浮沉 以狡滑为图活 以容隐为公道 以优柔退缩为雅重 上皇皇图治 亦何乐有此景象也 况今日秉政者 岂尽循理方正 属僚既不敢非 长官 局外又谁敢议权贵 臣知国中事 上亦时得闻知 然不过犹古之告密 熟 若置言官 兴利除害 皆公言之为愈耶 言官既设 君身尚许指摘 他人更何忌 讳 苟不至贪污欺诳 任其尽言 勿为禁制 此古帝王明日达聪之妙术也 若谓 南朝言官败坏 此自其君鉴别不明 非其初定制之不善也 我国 笔帖式 汉言 书房 朝廷安所用书房 官生杂处 名器弗定 不置通政 则下情上壅 励 精图治之谓何也 在这份上疏中 他以史为鉴 并与明朝弊政相比 提出了 建立言官 设都察院的必要性 对此 皇太极欣然说道 此本说得是 俟以次 举行 2 此后 皇太极曾毫不掩饰地向汉官们交底 说 我国贝勒等 皆以贪 得为心 应作何禁止 尔高鸿中 鲍承先 宁完我 范文程等其酌议以闻 3 可 以说 都察院就是这些降清汉族知识分子酌议的产物 4 封建等级观念的强化 对于文化水平比较落后的满洲统治者来说 要想限制满洲旧贵族的势力 加 强君权 完善封建统治机构 制定一整套与封建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典章制度 如 果不重用汉族知识分子 短期内是不可能完成的 天命 天聪之际 满族社会的封建等级观念极为淡漠 国中上至诸王 下至 厮卒 衣冠服饰杂乱无章 某些牵马奴仆 身着从战场上抢来的龙蟒绣衣 招摇 过市 而一些清廉贫困之人 即高官而服饰之混 下同仆从 4 饱受封建等级 观念熏陶的汉族知识分子沈文奎 李栖凤 宁完我等人对此大为反感 他们认为 确立衣冠服饰的尊卑等级 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所以纷纷上疏 请定服 制 沈文奎说 我国衣冠无制 贪而富者 即氓隶 冠裳埒王侯 清而贫者 即高官 服饰同仆从 乞上独断 定衣冠之制 使主权尊 民志定 贤愚佥奋 1 清史稿 卷2 3 2 列传1 9 2 清太宗实录 卷1 0 3 清太宗实录 卷2 2 4 清史稿 卷2 3 9 列传2 6 9 3 6 0 页 9 5 0 7 9 5 1 3 页 杨银权 论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清立国中的作用 国日以强 1 李栖风则说 诸臣多请制定衣冠 尚未允行 夫所谓衣冠 岂必 如南朝纱帽圆领而后可 但能别尊卑 差贵贱 即是制度 国体威严视斯 人心 系恋视斯 纲纪法度 风移俗易 莫不视斯 2 宁完我也几次上疏 请辨服制 区分官阶 建立融合满汉的尊卑等级 他说 服制一节是皇上陶熔满汉之第一 要务 否则 将何以示一体而招徕远人耶 宜急分辨服制 造设腰牌 此最简最 易关系最大者 皇上勿再忽之也 3 汉族知识分子纷纷上疏 请辨服制 并把服 制与 主权尊 民志定 人心 法度 国体 等联系在了一起 引起了 皇太极的重视 于是 皇太极于 天聪六年 命礼官考定仪卫 并因易服蔑祖之 弊 鉴及金 元 国俗衣冠 一沿旧式 4 从而确定了服饰规格 此后 又陆续 颁布了祭葬制 朝贺制 汗及诸贝勒仪仗制等 至此 封建等级秩序逐渐建立起 来 并且逐渐实现了满洲政权的封建化 后金政权性质的转变 使得它在入关以 后 比较容易为关内汉族地主阶级所接受 赢得他们的支持 正如徐烈芳在 浙 东纪略 中所言 冠裳世禄之家 营窟以待新朝 郡邑莅事之长 收图以修降 表 这就大大加速了清王朝对关内地区的统一步伐 然而 这些成果的取得 无 一不是在降清汉族知识分子的襄助下实现的 三体制弊病的革除 顺治元年 1 6 4 4 年 清王朝入主中原 实现了一统天下的理想 然而 处 于广大汉民族和汉文化包围中的满洲贵族 对于如何统驭中原人民 缺乏一个稳 定 规范 合理的国家行政系统 如何加强对汉人的统治 使之为我所用 是满 洲贵族们面临的首要难题 照搬旧的国家体制 用于统驭中原人民 显然是极不 合理的 所以 首要的问题是要改革国家政权体制中的不合理部分 使之既保留 满洲人的习俗 又能适应中原人民的传统习惯 在这一革除弊政 完善国家体制 的过程中 汉族降清知识分子依然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 司法 刑狱 律例等的改进 中国自书契以来 以礼教治天下 劳之来之而政出焉 匡之直之而刑生焉 政也 刑也 凡皆以维持礼教于勿替 所以 君子上下数千年间 观其教化之 昏明 与夫刑法之中不中 而盛衰治乱之故 綦可睹矣 5 正是因为刑法对于国 家治乱兴衰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 所以清王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法制的建立与完 清史稿 卷2 3 9 清史稿 卷2 3 9 清史稿 卷2 3 2 清史稿 卷1 0 1 清史稿 卷1 4 2 列传2 6 9 5 0 7 9 5 1 3 页 列传2 6 9 5 1 4 页 列传1 9 9 3 6 1 页 志7 7 3 0 1 3 3 0 1 4 页 志1 1 7 刑法一 4 1 8 1 页 扬银权 论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清立国中的作用 善 清太祖努尔哈赤 嗣服之初 始定国政 禁悖乱 戢盗贼 法制以立 1 皇 太极继汗位后 于天聪七年 遣国舅阿什达尔汉等往外藩蒙古诸国宣布钦定法 令 时所谓 盛京定例 是也 2 此后 刑法制度不断得到改进 顺治元年 清军入关后继续对刑法 律例等进行了改革 顺治元年八月 刑 科给事中孙襄陈刑法四事 一日定刑书 刑之有律 犹物之有规矩准绳也 今 法司所遵及故明律令 科条繁简 情法轻重 当稽往宪 合时宜 斟酌损益 刊 定成书 布告中外 俾知画一遵守 庶奸慝不形 风俗移易 3 该疏上奏后 多 尔衮谕令各法司及廷臣译明律 以便裁定成书 颁行天下 4 顺治元年十月 刑部侍郎党崇雅奏称 在外官吏 乘兹新制未定 不无凭臆舞文之弊 并乞暂 用明律 侯国制画一 永垂令甲 得旨 在外仍照明律行 如有恣意轻重等弊 指参重处 顺治三年五月 大清律修成 顺治帝一再谕诸臣 尔内外有司官吏 敬此成宪 勿得任意低昂 务使百官万民 畏名义而重犯法 冀几刑措之风 以昭我祖宗好生之德 子孙臣民 其世世守之 6 此后 为使法制更加完备 合 理 诸臣不断对改革法制提出宝贵建议 关于 律 例 不统一的问题 顺治十年正月 时任刑部尚书的汉族知识 分子任溶首先对 律 例 不一的状况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他说 律多 不备 例出随时添注 殊欠折衷 7 从而对 律 之不完备 例 之随时添加 的随意性以及两者之间缺乏折中的弊病指出了具体表现 如 八旗事多用靠例 如律杀人者抵 而例有义愤自首减免之条 给主埋葬 而例有赔人之条 盗贼未 获赃 而例有追产赔主之条 律有五刑 而例自大辟以下 皆止鞭一百 如此类 颇多 律例不符 满汉互异 8 针对这种 律 例 不符的现状 他建议 乞 皇上敕满汉堂官专领其事 慎选司员一一商榷 疑难者请旨裁定 靠例可更者一 准于律 不可更者即载入律条 著为令 在具体执行上 他建议 大辟有立决 监侯两等 按律所言 决不待时 谓不待秋决 非谓招成不待覆奏 即处决也 此外 刘馀祜于顺治九年四月 也对律例之间的冲突提出了改革性建议 他指 清史稿 卷1 4 2 志1 1 7 刑法一 4 1 8 2 页 清史稿 卷1 4 2 志1 1 7 刑法一 4 1 8 2 页 清史稿 卷1 4 2 志1 1 7 刑法一 4 1 8 2 页 清史稿 卷1 4 2 志1 1 7 刑法一 4 1 8 2 页 清史稿 卷1 4 2 志1 1 7 刑法一 4 1 8 2 页 清史稿 卷1 4 2 志1 1 7 刑法一 4 1 8 3 页 清史列传 卷7 8 贰臣传甲 6 4 9 0 页 清史列传 卷7 8 贰臣传甲 6 4 9 0 页 清史列传 卷7 8 贰臣传甲 6 4 9 0 页 清史列传 卷7 8 贰臣传甲 6 4 9 0 页 1 4 杨银权 论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清立国中的作用 出 斩 绞虽同一死 毕竟有别 概论斩则过重 应照例分别处决 1 对处以 死刑的标准和依据提出了改进意见 流 徒律各有等 流则地分远近 徒则限 分年月 凡流罪惟隐匿逃人 应解部汇发 今则流罪俱解部 徒者鞭责外 竟放不 充 轻重多失 窃思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