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林徽因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林徽因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林徽因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林徽因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林徽因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林徽因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林徽因学贯中西,在文学、艺术、建筑方面都有很深的修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 建筑史上抒写了灿烂篇章。虽深受西方文化熏陶,但林徽因依然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传统艺术、传统诗学绵绵不绝的热衷之情。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对林徽因文 学创作的影响角度切入,分析林徽因是如何通过不同文体(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 创作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转化与整合,以及作者如何在中西艺术的结合 点上实现民族性建构的。 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梳理林徽因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对儒释道三家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整 合,力求真实地还原林徽因身上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而对林徽因的精神价值取向 有一个明晰的审视。林徽因作品中儒家忧患意识的体现,说明了她没有真的超然于社会 现实之外,她仍深情地注视着民族的危亡和平民的悲欢。其作品中流露的风景自然、人 性自然以及对 “真” 的理论和创作追求, 就是对道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的继承和整合。 林徽因以参禅的方式, 参透了人生并超越其上, 表现出作者创作的哲学意识的重要内蕴, 即对个人乃至全人类生存状况的关照。 第二章,论述林徽因从传统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将文学与建筑、绘画 艺术进行互通的文学实验的表现及其创作价值。第一节论述了林徽因的诗歌、小说创作 借鉴中国古建筑形体造型和美学特征,并引中国古建筑符号入文,促使了新的文学形式 不断涌现。第二节论述了林徽因不同文体中对传统绘画技法白描的运用,以及对画面美 和意境美的营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审美的现代回归。 第三章,通过林徽因以中国传统为平台融合西方技巧为基点,从传统诗学与西方象 征主义的沟通、意识流手法的本土化、电影蒙太奇与传统连缀体的结合三方面,论述林 徽因在中西文学艺术的承传和择取中, 融合并重构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互通之 处,着力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作品。 最后结语部分指出,探究林徽因及其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林徽因 传统文化 儒释道文化 传统建筑 传统绘画 返顾传统 iv abstract lin huiyin lear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she has a deep cultivation in literature, art, architecture, so she has written a brilliant chapt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 although deeply influenced by western culture, but lin huiyin still mainta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traditional arts, traditional poetics endless enthusiastic feeling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point of lin huiyin cut into the impact of literature, analysis of lin huiyin how through different stylistic (poetry, novels, prose, drama) to realize the cre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rts inheritance,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as well as by how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istic point constructed to achieve nationhood. the main part of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e, combing lin huiyin literature as embodied in the tradition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thre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tegration, and strive to faithfully restore lin huiyin implied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thereby lin huiyin spiritual values have a clear look at. lin huiyin creates of the confucian sense of expression, indicating she did not really detached from social reality, she is still affectionately watching the nations peril and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civilians. his creates reveal the natural landscape, human nature and the true theory and creative pursuit, that is the aesthetic nature of the taoist ideal of respec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tegration. lin huiyin to practice zen way of life are penetrated and beyond on it, showing by the philosophy of creating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t intrinsic, namely,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individuals and mankind in its scope.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lin huiyin from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the art of painting to absorb nutrients, the literature and architecture, painting and sharing the art of literature and the creative value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periment. the fist section of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lin huiyins poetry, novels draw on chinas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modeling and introduc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symbols into the text, prompting a new form of literature continue to emerge. the second section of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literary huiyin against the use of traditional painting techniques of line drawing, as well as images to create beauty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beauty reflects the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 return. chapter three, by lin huiyin as a platform for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echniques anchored the west, from the traditional poetics of communication with western symbolis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localization, film montage put together body with the traditional combination of three aspects are discussed in western literature, lin huiyin artistic heritage and choose to take in, integ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modern western literature and interoperability of the department, the efforts to creat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k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point out that,explore lin huiyin and its cre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ll about. v key words: lin huiyin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cultur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painting back to traditional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林徽因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引 言 引 言 林徽因被誉为“一代才女” 。她有着多重身份,她是建筑家、美术家、诗人和作家。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林徽因声名显赫,她以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知识底蕴 和诗人气质,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领域都创作出不俗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其文学作品数量虽屈指可数,但风格多变,显示出她在文学创 作方面的独具个性和创造力。 林徽因中西方的双重文化背景,使得人们在考察她的文学创作时,多关注于西方文 艺的影响,阐述其文学创作的现代性特征。对林徽因创作中“西方元素”的持久而普遍 的关注和兴致,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们对林徽因创作中“传统基因”应有的探索和反 思。 因此, 在探讨林徽因创作的艺术渊源时, 是否有必要将寻索的目光由 “外” 转向 “内” , 转向“传统” ,以便更好地考察这个兼容中西两种文化的作家身上所携带的传统因子, 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林徽因,自幼就接受旧式传统的教育,旧学根底深厚。早年的家 庭教育对她知识体系初步构建和精神人格初步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源远流长的丰富传统 文化已成为她精神家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解读林徽因的作品,我们发现林徽因 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源自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跨越古今、涵盖广泛,具有丰富而多层次的涵义。笔者认为传 统文化是指某一民族在历史中沿袭而来并生根于社会之中,具有民族特点的心理特征、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精神成果的总合,它在行进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对社会实践的影 响重点落实在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等之中。本文论述的对林徽因艺术人生和文学创 作发挥重要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儒释道传统思想文化、传统建筑和绘画艺术、 传统诗学。因此,本文即试图从上述这三个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 响角度切入,分析林徽因是如何通过不同文体(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创作实现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转化与整合,以及作者如何在中西艺术的结合点上实现民族性 建构的。 2 第一章 林徽因对儒释道文化的继承和整合 中国文化百川归海、博大精深,一直以一些哲学思想为其主流,最具代表性的是儒 家、道家和佛家。儒释道三家形成的价值观、审美观与思维方式,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 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已经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积淀,深深地烙印于每一个 中国人身上。因此,探讨一个作家的中国文化观,不能不看其对儒、道、释的基本态度, 确立这一基本点也就大致理解了作家的思想主脉。 林徽因生长于官宦家庭,家学渊源深厚。其祖父林孝询,为光绪十五年的进士,授 翰林院编修。其父亲林长民善诗文,工书法,才华超群。 “林徽因的才情、禀赋乃至个 性,作为家族的遗传,都直接来自父亲。她的父亲林长民,是民初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 风流才子,又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一代著名政客。 ” 1林徽因正是在这样一个兼 有传统文化根基和敢开风气之先的书香世家中成长起来的。 林徽因五岁开始就接受旧式 传统的教育,她聪颖灵秀,四书五经,诗词曲赋往往滔滔成诵,十四岁就独自编成了一 本家藏字画目录, 可见早年的家庭教育对她知识体系初步构建和精神人格初步形成的重 要性。林徽因虽然有着在西方教会学校读书和留学欧美的经历,但是源远流长的丰富传 统文化底蕴以家学的形式自出生便滋养着她,直至融入她们的血液,成为其精神家园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卞之琳对林徽因的评论: “林徽因一路人,由于从小得到优越 教养,在中西地域之间、文化之间,都是去来自如,也大可以在外出人头地,但是不管 条件如何,云游八方后还是一心回到祖国,根不离国土,枝叶也在国土上生发。她深通 中外文化,却从不崇洋,更不媚外。2 本章通过梳理林徽因创作中潜隐的儒释道三家文化, 阐释林徽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和整合。分三节论述,目的只是为了分析和阐述的便利,无意将最为主要的中国传统文 化组成部分截然分开,而是力求真实地还原林徽因身上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元素。 第一节 林徽因创作与儒家的忧患意识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自然也就成了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正统。 儒家思想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常常以务实的态度关注着现实和人生,并充满了一种忧患 3 意识。 “忧患”一词始于周易系辞下传 :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孔子是系统 论述儒家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孟子则在孟子告子下中进一步提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北宋范仲淹抒发 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 ,把忧患意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忧患意识是一种关注家国命运、天下苍生 的道德意识,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是儒家文化精神的核心之一,滋润 着一代又一代中国读书人的人格。因此,忧患意识并非中国古代士人所独有,它同样是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共有的文化情结。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忍 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正是对国家、民族和劳动人民的传统忧患意识的继 承。 林徽因承继了中国传统文人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具备了一种悲天悯人、忧时伤世 的忧患意识。 在其文学作品中, 不仅仅有个人情绪的抒写, 还有努力走出个人狭小天地,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以及对平民百姓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 一一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患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患 二十世纪三、四年代的中国炮火纷飞,国家与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1935 年,日 本入侵华北,北平沦陷,面对民族灾难,林徽因直面严酷的生存处境,她坚定地说: “如 果我们的民族的灾难来得特别迅猛而凶暴, 我们也只能以这样或那样迅速而积极的方式 去回应。当然会有困难和痛苦,但我们不会坐在这里握着空拳,却随时让人威胁着羞辱 我们的脸面 。 ” 3当林徽因和梁思成预感到北平有可能失守,决然做出了离开沦陷地 不做亡国奴的选择。 一路上的颠沛流离, 路过长沙时的九死一生, 暂居昆明的艰辛生活, 李庄日子的贫病交加,这些都没有让林徽因放弃要和祖国共患难的决心。诗人虽曾说过 “无意的宁静避开了主流” , ( 展缓 )但是时代生活严酷的生存背景,和诗人作为一个 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内心潜藏的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还是触发了她无限的感触, 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林徽因从宁静的书斋走进了“十一月的小村” ,其文学创作不再 限于表现个人心绪的沉浮变化,而是深入到国家、历史的现实里面,发出了沉郁、激愤 乃至悲怆之音,表现了诗人“对民族命运所怀的忧患感和深沉的爱国心” 。4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作者悲愤填膺,无心言表: “会唱的喉哑成了无言的歌。/一片轻 纱似的情绪,本是空灵,/现时上面全打着拙笨补钉” 。 ( 小诗(一) )帝国主义铁蹄的 4 侵略,国家的屈辱,激起了诗人强烈的义愤。 “九一八”闲走里抒写了诗人对国家 存亡的深沉忧患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但我不信热血不仍在沸腾;/思想不仍铺在街 上多少层;/甘心让来往车马狠命的轧压,/待从地面开花,另来一种完整” 。诗人面对日 本的侵略并不畏惧,她在给女儿的信中说: “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 仗,我觉得我们现在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 好。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 ” 5 长诗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战阵亡不但以凄楚的笔调悼念了在空战中为国捐躯 的三弟林恒,并且熔铸了诗人对当时国家状况的深沉思考和对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全 诗共分九节,诗人首先高度赞扬了其弟牺牲是“沉默的光荣”和“时代的诗” ,接着写 出不幸牺牲的原因: “机械的落伍” ,最后点明其弟为国捐躯的价值: “你相信/今后中国 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那不朽/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 诗人将手足之情与民族大义, 骨肉之痛与祖国之忧化为一体, 这正与鲁迅对国家、 民族、 民众休戚与共的“大爱”同出一辙。林徽因曾沉重地说: “正因为中国是我的祖国,长 期以来我看到它遭受这样那样的罹难,心如刀割。我也在同它一道受难。 ” 6短诗 我 们的雄鸡就透露出诗人期待雄鸡破晓、迎接光明的热切之情。作者的心与抗战紧密联 系,跟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小说吉公形成了个体与家国的寓言式同构。吉公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家族社会 里的小人物,他的生活环境、经历变迁、最终归宿,无不带有东方式的宗族血亲色彩。 正是这种东方式的家族意识禁锢了吉公这个爱摆弄机器,对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使 他重复着上一代所走过的平庸之路。他的经历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艰难形成了对照。林徽 因在这篇小说中,对国家的不发达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作了高度的形象化描述,引人深思 和反省。 在散文彼此中作者写道: “当前的艰苦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充满整一个 民族,整一个时代!且最好让我们共同酸甜的笑纹,有力地,坚韧地,横过历史。 ” 这是一个女人,一个身体孱弱的女人表现出的对民族苦难的思索,对中国黎明终将到来 的坚信。林徽因从海外归来,亦可随时到海外舒适惬意地生活,但是她谢绝了外国朋友 费慰梅夫妇的邀请,对苦难的祖国不离不弃,这是林徽因对传统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最 高意义的承续。 5 二二 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 林徽因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首先表现为对平民百姓的忧思。 儒家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而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就 有很多忧患民生疾苦的作品。 这些作品描写了战乱、 苛政、 贫穷给民众带来的生活苦难, 如诗经伐檀表现了对劳动者的怜悯,柳宗元捕蛇者说发出了“苛政猛于虎” 的感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林徽因除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患,她还牵挂着战火纷飞中的人民大众,其内心 还有着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对古建筑的野外考察,为林徽因提供了一个观察和体 验偏僻农村中劳动人民艰苦生活的难得机会。 战争时期从北平到西南后方长途跋涉的一 路见闻,更是带给了林徽因思想上巨大的震动。林徽因从自己的生存体验出发,将创作 视角对准了来自生活底层的平民百姓, 并对广大民众所遭受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忧虑和 同情。在散文惟其是脆嫩中,作者这样感叹道: “活在这非常富于刺激性的年头里, 我敢喘一口气说,我相信一定有多数人成天里为观察听到的牵动了神经,从跳动而有血 裹着的心底下累积起各种的情感,直冲出嗓子,逼成了语言到舌头上来。 ”我们不难体 验到作者在时代的压抑下对人的感性生命的发现。 林徽因的一些诗歌,展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深重苦难和创伤。 除夕看花一诗里, 被战争折磨的诗人已无心过节,在诗人眼里“过年也不像过年,看出灯笼在燃烧着点点 血” ,诗人内心充满了无言的伤感,所以“帘垂花下已记不起旧时热情、旧日的话” 。这 里的感情,亦如杜甫所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 人“关心的是马蹄平原上辛苦” ,是“抖战着千万人的忧患” 。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对战争 中的祖国和战火下人民的牵挂之情。 年关里诗人则将把目光移向底层劳动人民。全 诗竭力营造了劳动者在重压下艰难的生活。一个“喘”字被重复使用,惟妙惟肖地再现 了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 “喘”样的挣扎。诗人以直率的笔锋,揭露了灯红酒绿、车水 马龙的大都会喧闹背后掩藏的无尽凄凉:“一年, 又是一年辛苦, /一盘子算珠的艰和难” 。 ( 年关 )这样真切地描绘下层人们生活的辛劳疲乏,在诗歌微光 茶铺中也有 体现。 林徽因的小说和散文刻画了丰富的市井画面, 描绘了现实社会中不同人物在酷暑天 气中的生活本真状态,并通过社会不同阶层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群体生存状态的审视 和体悟。 九十九度中小说中老太太做寿,大肆铺张,挥金如土;挑夫死于霍乱,却 6 没钱置棺收尸;卢二爷坐人力车悠然自得,想入非非;而挑夫顶着烈日,忍着饥渴,在 马路上辛劳奔波;富人们酒足饭饱之后大谈疾病预防;苦力们染病却无药可医,眼睁睁 走向死亡贫与富,动与静,热闹与沉寂的生活画面对比明显,在不动声色的冷静叙 述背后,是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感怀和无尽世事的感慨。而散文窗子以外 ,则是作者 突破“窗子以内”的生活局限,了解到自己优裕生活环境外所无法了解的东西,窗子内 外两个世界的对比,激荡出作者许多感慨:对城市与乡村两种文明迥异的比较,对社会 时弊的思考,对芸芸众生生存状态和生活苦难的同情。林徽因对于平民百姓的忧患,并 没有如丁玲等作家那样跟随时代的轩然大波,而是从自己的生活直感出发,耳闻目睹于 乡民们的贫困生活,感动于那些贫穷但朴实的劳动者,情不自禁地去关注这一群不幸人 的命运,表现出了自己对平民百姓最真实的情感。 其次,林徽因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表现为作者对儒家宗法文化统治下女性的观照。 林徽因既受儒家文化精华的滋润,又能洞察儒家文化的内在糟粕。儒学与宗法制紧 密结合,在父权制社会牢牢地扎下了根。宗法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父家长利用其宗 子地位,集父(夫)权、族权、神权、政权于一身,对本族成员乃至其他民众进行剥削和 统治。 ” 7无疑,与宗法制有紧密联系的儒家文化其实质是男性本位文化。 林徽因出身于书香门第,封建宗法意识在这样的传统大家庭中尤为根深蒂固。林徽 因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礼教的熏陶,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心理机制。所以虽然受过欧风美雨 的熏陶,但她仍旧说到“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 8林徽因始终挣不 脱传统观念的一些束缚。传统大家庭优裕的条件,为林徽因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却 也给她带来了悲伤和凄楚。 这种悲伤源于母亲。 林徽因生母何氏为商人之女, 既无文化, 又不会女红,很是不讨丈夫、婆婆的喜欢。母亲长年居住在后院,过着寂寞哀怨的日子。 而林徽因常常夹在父母之间,夹在生母与二姨娘之间,承担着母亲难以承受的冷落与屈 辱,同时又小心翼翼地维系着与父亲的爱。林徽因看到了深受传统礼教束缚的母亲寂寞 哀怨的一生。而与徐志摩的感情纠葛,使她徘徊在理智与情感的边沿,更是体现出传统 礼教婚恋、伦理观对林徽因情感选择的牵制和束缚。传统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中女性与 家庭是对等的。林徽因婚后牺牲掉不少宝贵时间忙于家务,家庭的负担牵绊住了她。在 写给费慰梅的信中谈到: “每当我做些家务活儿时,我总觉得太可惜了,觉得我是在冷 落一些素昧平生但更有意思、更为重要的人们。于是,我赶快干完手边的活儿,以便去 同他们谈心 。倘若家务活儿老干不完,并且一桩桩地不断添新的,我就会烦躁起来。 ” 7 9林徽因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压在女性身上的沉重负担,却无力挣脱对其中某些复杂成分 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 林徽因以自身的经历和体会, 对身处儒家宗法文化中的女性群体有着自己深刻的洞 察,察觉到了中国女性个体生命被儒家传统文化压抑的悲剧命运。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 笔触,着力表现了以男权为中心的儒家宗法文化对女性的深远影响。并“努力跳出单纯 的女性视角、 女性立场的小圈子, 把艺术目光撒满整个女性的生存空间。 ” 10在她笔下, 有受到传统束缚而未觉醒的太太形象,有在夹缝中挣扎的少女形象,亦有寄予着作者真 挚同情的丫鬟形象。 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价值体系中,女性的生存空间是狭小的,她们被定 位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是卑微、琐碎、辛劳的主妇角色。 九十九度中的张老太太 是长寿而又有福气的人,是世俗眼中一个圆满的女性。在生命的终点,她杂乱模糊地回 忆着自己七十年浮沉的一生,记忆下掀动的是“生育,病痛,兵乱,行旅,婚娶”简单 的生命历程。张老太太对于自己无聊命运的成因缺乏清醒的认识,成了男权社会中没有 灵魂的空壳。而张家的七位少奶奶,在寿筵之日“装扮得非常得体,头上都戴朵红花, 表示对旧礼教习尚仍然相当遵守的。 ”这些少奶奶甘愿作为丈夫的附属物,用尽心思和 手腕来吸引、讨好男人,以男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功。她们一生都死死地苦守在自 己可怜的小天地,不断地重复着张老太太的模板和程式,长期处于精神的萎缩状态,她 们的灵魂在传统里浸泡得太久,生命已没有色彩、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了。林徽因笔下 的太太形象,表现了深受传统礼教束缚却未觉醒的女性的悲剧命运。 林徽因笔下的少女形象与太太形象不同,她们受到了时代之风的吹拂,在因袭的传 统重负和社会现实之间进行拉锯,但最终结果都是无法摆脱悲剧的重演。作者用精细的 描绘,记录了少女在各自成长路上的艰辛、痛苦和挣扎。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琼就是 旧式大家庭对少女纯真无邪的天性压抑的一个例子。曾经绑着两条发辫的琼,在满是水 的院子里,卷着裤腿,赤着脚,在水里摸鱼。这样一个活泼的琼, “在极旧式的家庭里 淘气,二舅舅提根旱烟管,厉声的出来停止她各种的嬉戏。但是琼只是敛住声音低低的 笑。 ”少女琼纯真的、无拘无束的自然天性受到了束缚。而琼的早夭,却不再被人提起, 只是偶尔供人看到相似身影时的一种追忆。与琼年纪相仿的阿淑,受到新思想的影响, 渴望有选择婚姻的自由。可是她父亲则视她为一个经济负担,早已经为她安排好一门婚 姻。婚姻自主和女性解放是五四启蒙中的热门话题,阿淑也受到了新思潮的启蒙,但就 8 如阿淑所明白的“理论和实际似乎永远都不发生关系;理论说婚姻得怎样又怎样,今天 阿淑都记不得那许多了。 ”阿淑最终顺从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无奈地认可了“一 个陌生的、异姓的、异性的人” 。阿淑这一形象没有如同“五四”时期庐隐、冯沅君笔 下的女性一样,大胆追求女性解放和个性自由,而是带着无路可走而又必须走下去的无 奈,孤独而无望地生存着。林徽因在作品中表现了对时代社会的理性思考和对女性解放 的理解:五四时期对婚姻自由、个性解放的呼声响彻天地,但是五四退潮后,传统宗法 礼制对婚姻自由、个性解放得阻碍仍然存在。小说中提到的幼兰、丽丽、锡娇,她们与 半新半旧的阿淑不同,她们代表着思想解放的新成果。幼兰大胆地品尝着自由恋爱,而 散发着香水味、性感而风骚的丽丽、锡娇则展现着所谓的自我个性,但她们未来的梦也 许会像阿淑的梦一样破灭。 林徽因深邃地洞察到了女性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夹缝中幻灭与 孤寂的生命状态。 在新旧交替的社会, 林徽因将视角转移到丫鬟身上来表现传统宗法文化对女性的束 缚,可谓眼光独到。 模影零篇中的丫鬟文环因不能忍受少爷的凌辱而跳井身亡,而 另一个丫鬟文珍虽在言谈举止、行为处事上表现出异于旧式丫鬟之处,却仍旧不能摆脱 听从婚嫁安排的悲剧命运。虽然作者让文珍选择了出逃,可“娜拉出走”后的命运是未 知的。剧本梅真同他们中的丫鬟梅真纯洁、聪慧,并且强烈地向往着自由和爱情, 个性似乎比那些小姐、少爷们更可爱。虽然她与二少爷的爱是两情相悦的,但是两人不 能抛开社会等级偏见,终究导致了“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悲局。林徽因笔下的丫鬟形 象,寄寓了作者更多的同情。 林徽因笔下的三类女性形象, 是作者自身深刻体认并认真思考传统宗法文化的利弊 后的文学表现,从不同层面展示了儒家宗法文化对女性的深远影响,是作者对浸淫于儒 家文化中的女性悲剧命运的人性关照。 第二节 林徽因创作与道家崇尚自然的观念 儒道两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确实“渗透到和积淀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 面。相对而言,儒家思想更多地渗透到和积淀在政治关系和伦理规范方面,道家思想更 多地渗透到和积淀在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方面” 11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道家文化 有密切关系或关联的作家很多,诸如鲁迅、郭沫若、林语堂、沈从文、曹禺、许地山等。 9 中国道家文化是崇尚自然的。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12而 庄子的思想灵感来源于大自然的启发, 他有以自然为美的思想。 自然的本质体现为 “真” 。 在道家文化里, “自然”蕴涵着两层涵义,一是指天地、万物的风景自然;二是指一切 事物顺应其本性,不受外在限制的一种本真状态。林徽因笔下的风景自然和人性自然就 是对道家文化中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地承续,而林徽因对“真”的理论和创作追求,则 是对道家崇尚自然的整合与发展。 一一 崇尚自然崇尚自然 大自然拥有无限丰富的形态,日出月落,花开花落,鱼跃鸢飞人们在大自然的 怀抱中陶冶性情,沐浴灵魂。自古以来,大自然就是文人寄托情思的中介,诗人与大自 然进行着交流对话,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 “悠然远山暮,独 向白云飞”(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这些诗歌烙印着鲜明的老庄哲 学自然观的印痕。 林徽因承续了道家文化中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林徽因虽然经常是疾病缠身,但到 野外对各地的古建筑进行专业考察,给她提供了贴近大自然的机会。在其散文山西通 信中,表现了对大自然情不自禁的赞美: “天是透明的蓝,白云更流动得使人可以忘 却很多的事。单单在一点什么感情底下,打滴溜转,更不用说到那山山水水,小堡垒, 村落,反映着夕阳的一角庙,一座塔,景物是美得到处使人心慌心痛。 ”林徽因的文学 创作体现出了老庄哲学中超然脱俗、天人合一的思想。 她以敏锐的诗心和独到的诗笔,将一些常人难以体会的自然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 春日的桃花在诗人笔下散发着如少女般妩媚多情、流光溢彩的韵致。它有着少女高贵雅 致的静态美: “一树的嫣红” 、 “朵朵露凝的娇艳” 、 “一瓣瓣的光致” ,也有着少女婀娜多 姿的动态美: “含着笑” 、 “生姿的顾盼” 、 “柔的匀的吐息” 。 ( 一首桃花 )诗人强烈地 流露出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心情: “任一座高峰,攀牵着白云/和锦样的霞光,跨一条/ 长虹,瞰临着澎湃的海,/在一穹匀净的澄蓝里,/书写我的惊讶与欢欣” 。面对这自然的 美,诗人要”永远膜拜,/膜拜在你美的面前” 。 ( 激昂 )诗人笔下的自然之美追求简洁 平易,没有雕琢,没有粉饰。蓝天白云、清风明月、湖光山色、小桥流水等一系列标示 自然景物的意象, 都能引起诗人无限诗意和遐想。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 在诗人笔下得到了重新演绎: “紫藤花开了/轻轻的放着香,/没有人知道。/楼不管,曲 10 廊不作声,/蓝天里白云行去,/池子一脉静;/水面散着浮萍,/水底下挂着倒影。 ” ( 藤 花前独过静心斋 )诗歌山中一个夏夜里“满山的风全蹑着脚/象是走路一样。/ 躲过了各处的枝叶/各处的草,不响。/单是流水,不断的在山谷上/石头的心,石头的口 在唱” 。这是“清泉石上流”的现代版本,诗人在空灵的山中消融自身,融入到了一幅 清新、幽雅的夏夜风景画中。 无论是三月的桃花,静寂的夏夜,还是秋日的红叶,甚至残落的梅花都能让诗人融 化其中,释放情绪,舒展灵魂。林语堂认为 “道家的自然主义是副镇痛剂用以抚慰创 伤了的中国人灵魂者” 。因此, “中国文化中重要特征之田野风的生活与艺术及文学,采 纳道家的哲学之思想者不少” 。13林徽因作品中的自然美,不单是单纯的风景,还是作 家自身心灵慰藉的需要。在动乱频仍的时代背景下,作家精神层面的苦闷无法排遣,便 到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栖息之地。 模影零篇中钟绿和绣绣都选择在纯净的自然景致下 出走,去追求精神永恒与心灵宁静。 “我爱这雨后天,/这平原的青草一片!我的心没止底 的跟着风吹,/风吹:/吹远了一缕云,像烟/像烟。 ” ( 雨后天 )每一片风景,即是一 种心境。雨后的平原,生机盎然,给诗人的内心注入一剂清新。这些诗句传出诗人在融 入大自然后的舒畅惬意、如痴如醉: “你?那小树林?/还记得么;/山窝,红叶像火?/ 映影/湖心里倒浸,/那静?/天!(今天的多蓝,你看! )/白云,/像一缕烟。 ” ( 城 楼上 )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看着山林红叶、湖中倒影、蓝天白云这些熟悉的风景, 心绪却飘到了丝缕如烟的往昔,在悠长淡远的氛围里氤氲着诗人无法言传的寂寞与惆 怅。与此诗风格类似的还有记忆 、 去春 、 八月的忧愁等,平时可见的自然景观, 成为了诗人生命感受的自然流露。 林徽因对自然的喜爱与感悟,尤其体现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与融入过程中,传达自己 对理想的追求。在红叶里的信念中, “理想的爱和美,同白云/角逐;同斜阳笑吻; 同树,/同花,同香,乃至同秋虫/石隙中悲鸣” , “走,迈向理想的山蝴子/寻觅从未曾寻 着的梦:/一茎梦里的花,一种香,/斜阳四处挂着,风吹动,/转过白云,小小一角高楼。 ” 诗人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自然界种种景物的描摹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白云、斜阳烘托出 理想的高远与宏大,而花、香映衬了理想的美好。诗的结尾写道: “知道我的日子仅是 匆促的/几天,如果明年你同红叶/再红成火焰,我却不见,/深紫,你山头须要多添 /一缕抑郁热情的象征” 。林徽因笔下的红叶,不同于朱湘笔下顾影自怜的红叶: “我是一 片红叶,一条少舵的船。 ” ( 十四行意体 二十一 ) ,也不同于冰心笔下带有感伤情绪 11 的红叶: “秋深的戈树叶穿上红衣了,/她是多少害怕风雨啊!” ( 春水三十八 )而是 从整体表现出诗人追逐梦想的激情与执著。 林徽因作品中不仅有道家崇尚自然的一面, 还有道家强调人性自然的一面。 小说 钟 绿通过生活在工业社会,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异化的钟绿这一形象,表现了作者对西方 工业社会的批判,对纯朴、率真人性的赞美和向往。另外,芝、绣绣、文珍,还有“我” 等人物,他们的心灵美丽纯洁善良,富有道家自然天放的人性美、人情美。 二二 贵真尚情贵真尚情 道家文化宗法自然,自然的本质就是“真” 。 “以真为美”一直是道家文学的美学追 求。庄子十分重视“真”及其感染力,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 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 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 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14庄子的“真” 是自由与自然的统一,具有 比外在表现形式更为感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庄子的“真” ,作为文学术语多次出现在古 代文论中,并得到不断的发展。汉代王充论衡中用“真”作为标准,批评当时文坛 言过其实, “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 15王充的“真” 强 调的是著作文章要忠于客观现实,这与道家顺其自然、率性而为的“率真”已不同。沈 德潜的“情真,语不雕琢而自工” ,袁宏道的“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不见, 媚久必厌”等都是主“真” ,强调的是作家态度和情感的“真” 。 林徽因以“真”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文学思想: “作品最主要处是诚实。诚实的 重要还在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完整,文字的流丽之上。即是作品需诚实于作者客观所明 了,主观所体验的生活。 ”而“内容的情感却全得藉力于迫真的,体验过的情感,毫不 能用空洞虚假来支持着伤感的情节 。 ”16“诚实”也可谓之“真实” 。林徽因“诚实” 的文学观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指对文学的诚实态度;二是指作者情感体验要真切,情 感流露要真诚。 在近现代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现实语境下,批评话语“真”的内涵迅速向客观现 实靠拢。文坛上出现了“ 以反映现实 、 抓住时代为号召的概念化创作倾向,尤 其是左翼作家中只问题材与主题而不计艺术效果的标语口号文学的倾向。17 “ 标 语口号文学和“革命+恋爱”小说模式的泛滥,将文学驶入了工具化、政治化的轨道。 12 林徽因认为当时作家普遍倾向于“劳工社会” 、 “乡村色彩”的选题,是选取“自己并不 熟识的生活来做题材,然后敲诈自己有限的幻想力去铺张出自己所没有的情感,来骗取 读者的同情” 。18对于当时某些作家采取的以主观猜测推想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以主观 臆想代替客观生活本真面貌的创作弊端,她认为是一种盲从趋时的现象,是丧失了文学 特质和审美价值的创作。她从文艺创作全局的高度评价这些作品,指出这种从流行的意 识形态角度进行的创作潮流,正彰显了文艺界创作盲从和故步自封的弊端。所以,林徽 因尖锐地批评道: “普罗文学毫无道理” 。19 但是,这并不代表林徽因反对整个左翼文学创作。1936 年林徽因应约推选作品,她 选了张天翼、萧乾、罗淑三人的小说,张天翼是左翼文坛的新人,罗淑生人妻被认 为是左翼文学的成果。这正说明了林徽因以“好的文学作品就是好的文学作品,而不管 其人的意识形态如何” 20为编选标准。林徽因并非固守在时代之外,她的一些文学作 品也流露出强烈的关怀意识和批判锋芒。林徽因的小说以自己所视之一隅,从现实的生 活中探求人性的复杂度。 九十九度中就是作家从真实的生活中“剖示贴己生活的矛 盾”的成功范例。这说明林徽因同样看重文学创作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映,同样认识到现 实对文学创作的激发作用。不同的是,她强调文艺反映现实的同时,没有忽略掉文艺自 身所具备的感情和表达感情的艺术手法, 更加重视的是作家在创作时最真实的情感和最 真切的生命体验。 林徽因强调作者要有真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是逼真的、体验过的感情。 “所谓诚实 并不是作者必需实际的经过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活,而是凡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活,的 确都是作者在理智上所极明了,在感情上极能体验得出的情景或人性。 ” 21不论是否是 外在的真实经历, 只有用真诚切实的情感去写生活, 才能焕发人性的光彩。 林徽因认为, “创作的主力固在心底” 22从心坎里爆发出来的情感体验,无论悲喜,要认真、诚恳 地传达出来。只有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形成的人生体验,才不至于流 于浮泛和虚假,才能形成独具个性的作品。林徽因以敏锐的文学触觉,认识到了生活中 最真实的情感和生命体验的重要性,并把这一观点贯彻到了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上。 林徽因评价徐志摩“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 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 ” 23林徽因未就徐志 摩的诗歌做具体评价,而是强调了徐志摩对情感体验的切实,对艺术创作认真、虔诚的 态度,一语道破了徐志摩的人格真谛,展示了一个诗人之外的徐志摩。林徽因曾说: “人 13 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能体验情感。 ” 24林徽因的爱情诗歌,正是诗人含蓄而深沉的情 感体验与真诚表露。如“别丢掉,那一把过往的热情” ( 别丢掉 )的追怀; “我却仍然 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 仍然 )的纠结; “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 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 深夜里听到乐声 )的期盼; “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 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 那一晚 )的坦率。 “这一系列的情感真纯、细腻、炽热,诗人 有感而发,情郁于中,不能不言。林徽因无论抒写爱情,还是关注社会生活,无论是严 谨的学术论文,还是感时忧国的散文,都充满着作者真挚的情感。 林徽因诚实的文学观,体现了她真诚的人生态度与创作态度。林徽因每一篇作品在 强调作者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作者情感的真切和心灵的真诚。这正 与道家追求的“贵真尚情”相一致。 第三节 林徽因创作与佛教的生死观 佛教本是印度宗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佛教 教义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苦灭集道” 。佛教对现世人生苦难的理解决定了其对生死 的看法。佛教的根本旨归在于教导芸芸众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