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治通鉴导读治国与做人,第一讲,四库全书,一、资治通鉴概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以前(959年),凡1362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内容条贯、叙事清晰;其内容与国家兴衰、民生休戚相关,其目的是为了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过程中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原名通志,神宗以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关于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宋史本传),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臣光言: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司马光资治通鉴,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豪厘。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卷。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为考异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有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文献通考卷一九三乾道四年禮部郎官李燾上言:“臣竊聞司馬光之作資治通鑑也,先使其寮採摭異聞,以年月日為叢目;叢目既成,乃修長編。唐三百年,范祖禹實掌之。光謂祖禹:長編寧失於繁,無失於畧。今唐紀取祖禹之六百卷刪為八十卷是也。”,资治通鉴294卷,一九五四年,毛泽东在与吴晗谈话时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章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读这部书,可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两年后,在周恩来安排下,顾颉刚等十二名著名学者点校的资治通鉴标点本,由中华书局出版。,曾国藩评通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论事)能窃物之理,执圣之权;又好叙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又好详名公巨卿所以兴家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实六经以外不刊之典也。阁下若能读此书,将来出而任事,自有所持循而不至失坠。”(致某书),胡三省论资治通鉴,宋元之际著名学者胡三省(1230-1302)说:“为人君而不治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按:1256年,胡三省与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等同登进士第。,元明清诸帝重视通鉴,忽必烈请儒士讲解资治通鉴中的治国之道;用蒙古语译写通鉴节要作为国子学教材。朱元璋推崇资治通鉴:每日晨读,“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朱元璋讨饭时行囊里有一套破旧的资治通鉴,有空就看,用心揣摩。三天没吃饭也不忘读通鉴。)康熙迷恋资治通鉴,经常翻阅,说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乾隆评点通鉴。“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司马光谢赐(通鉴序)表)。,读史三境界,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解释:所谓“资治”:不仅知道什么是“治”、“乱”,而且要作为“力行求治之资”。所谓“鉴”:如人照镜,“可就正焉”。读者于历代兴亡、人之贤否之中,“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故曰通也”。读史(本课程)三重境界:自淑、诲人、知道而乐,自淑、诲人,金庸1959年创建明报,从此每天一篇社论,对时局变化之预测,无不精准,观风云于未动,料巨变于未然,令人啧啧称奇。何以神奇若此?金庸解释:“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二、资治通鉴的精髓,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亡实践中,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人君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我们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司马光更强调“人君”尤其要负主要历史责任!,司马光:君主分五类,稽古录第16卷即历年图序中,司马光把人君分成五类:,人君“六事”,司马光上疏宋神宗(1048-1085):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国之要三,曰用人、曰信赏、曰必罚“臣尝以此六事献仁宗,其后以献英宗。今又以献陛下,诚以臣平生所学所得至精至要者,尽在是矣。”,(一)修心之要,修心之要有三:一曰仁,二曰明,三曰武。三者兼备,则国治彊,阙一焉则衰,阙二焉则危,三者无一焉则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一,1.1人君之仁,仁者,非妪煦姑息之谓也。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此人君之仁也。主要是政治影响力。把握方向,争取民心的能力。(刘备与诸葛亮;毛泽东与蒋介石;习近平谈三刘;朱元璋的变换口号)韩信分析了项羽的三个弱点:失天下心第一,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导致部下离心。第二,放逐义帝,在道义上失分;任人唯亲,不能团结诸侯第三,残暴不仁,不能获得民心。,韩信:刘项各自优势与劣势,(韩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暗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通鉴卷9汉纪一高帝元年),1.2人君之明,明者,非烦苛伺察之谓也。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主要是判断力:辨别正义与邪恶的能力,觉察安危的能力,识别人才贤愚忠奸的能力,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昭帝刘弗陵与霍光;长平之战廉颇与赵括;冷战时期星球大战;五十年代抗美援朝;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4万亿),1.3人君之武,武者,非彊亢暴戾之谓也。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主要是决策能力与付诸实施的能力:是非忠奸判断清楚之后,不受外在影响,作出正确的决策,果断实行的能力。(曹操与袁绍;曹爽面对司马懿;李世民洛阳阻击窦建德),(二)“治国之要”,司马光说:“治国之要亦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官人是指干部的任用,赏罚就是激励机制。究竟如何“官人”呢?,司马光:治国之要亦有三,治国之要亦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官人是指干部的任用,赏罚就是激励机制。如果说“仁”“明”“武”是领导人的内在品质,那么“官人”“信赏”“必罚”则是外在治理手段。这些治理手段的一个共同交集点就是“用人”。,2.1君子官人,取长弃短,资治通鉴通过子思的口说:“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译文:圣人任用干部,就像巧匠使用木材一样,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原文是,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资治通鉴卷1),唐太宗谈用人:用人如器,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贞观元年: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评论:“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无多苛求。”,2.2君臣关系:和而不同,“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通鉴卷一)译文:如果领导人自以为是,大家就不会给你献计献策了。领导者要有空杯心态,虚怀若谷。(隋炀帝与唐太宗;项羽与刘邦),原文,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通鉴卷一,周纪,前377年),决策机制,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通鉴卷一),人君的反省能力,唐太宗:“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通鉴卷192贞观元年)设置皇帝接待日:五品以上官员。,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通鉴卷192贞观元年),2.3信赏:激励机制,司马光说:“治国之要亦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司马光评论苻坚:“夫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为治,况他人乎!”(卷104,公元380年)“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黜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必罚明威,信赏尽能,韩非说:“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韩非子二柄)“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韩非子难二)唐太宗:“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贞观政要封建),(三)“人君之道一:用人是也!”,“何谓人君之道一?曰,用人是也。”如果说“仁”、“明”、“武”是领导人的内在品质,那么,“官人”、“信赏”、“必罚”则是外在治理手段。这些治理手段的一个共同交集点就是“用人”。臣光曰:“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吴得伍员而克强楚,汉得陈平而诛项籍,魏得许攸而破袁绍。彼敌国之材臣,来为己用,进取之良资也。”(通鉴卷一百二)汉得陈平而诛项籍(通鉴卷九、卷十)魏得许攸而破袁绍(通鉴卷六十三),识人:圣贤所难,用人首先要知人,司马光把选拔人才放在突出的位置。他说:“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譬如,如果根据名声来选拔人才,就会出现竞相博取声名而善恶混淆的状况;如果根据档案上的政绩来选拔干部,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说到底,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领导者“至公至明而已矣”。领导者只要出以公心,明察是非优劣,不以亲疏贵贱或个人喜怒好恶改变自己的判断,就一定能选拔到合适的人才。,如何知人:“行胜于言”,欲知治经之士,则视其记览博洽,讲论精通,斯为善治经;欲知治狱之士,则视其曲尽情伪,无所冤抑,斯为善治狱;欲知治财之士,则视其仓库盈产,百姓富给,斯为善治财;欲知治兵之士,则视其战胜攻取,敌人畏服,斯为善治兵。至于百官,莫不皆然。”(通鉴卷七十三)总之,“行胜于言”,三、资治通鉴讲读,中国历史朝代变迁歌谣: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哪些是通鉴中有记载的?,通鉴讲读,资治通鉴叙述了22个王朝的兴衰:东周(战国)、秦、汉、(新莽、东汉)、魏(三国)、西晋、南朝:东晋、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梁、唐、晋、汉、周记录在17部正史中。,从三家分晋到秦朝兴亡,资治通鉴讲读之一,壹,第一部分内容纲要,(一)三家分晋(二)各国变法与外交(三)孙膑与庞涓:附苏秦与张仪(四)赵国的形势(五)李斯与赵高,资治通鉴正编,(一)三家分晋(二)各国变法与外交(三)孙膑与庞涓:附苏秦与张仪(四)赵国的形势(五)李斯与赵高,(一)三家分晋,1、智伯的覆亡2、魏国的兴起3、吴起的悲剧,三家分晋:资治通鉴的开篇,周纪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赴役者,岂非以礼为纲纪哉?,1、智伯的覆亡,时间:春秋末年地点:晋国人物:晋国四大家臣:智伯、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背景:中原霸主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互相攻伐,后来只剩下四家,其中智伯权势最盛。,1、智伯的覆亡(1).接班人选择,智宣子,瑶,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不仁,智果反对,赵简子,无恤,伯鲁,授以书简,三年后,失其简不能举其辞纳简袖中诵其辞甚习,1、智伯的覆亡(1).接班人选择,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1、智伯的覆亡(1).接班人选择,智伯(瑶)即位后性格上的确大有作为,但是他骄横跋扈、贪得无厌的性格特点也表露出来。智伯与韩康子、魏桓子宴饮,当众戏弄韩康子并侮辱其家臣段规,与韩、魏结怨。智伯认为无恤不配做赵继承人,并在酒宴上殴击之,与赵结怨。,1、智伯的覆亡(1).接班人选择,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蜹、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1、智伯的覆亡(2).贪欲日炽,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1、智伯的覆亡(3).赵襄子的依凭,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以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为目标。尹铎的措施:减税惠民。晋阳民心可用,成为赵襄子的可靠根据地。简子使尹鐸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鐸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鐸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1、智伯的覆亡(3).赵襄子的依凭,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鐸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1、智伯的覆亡(4).不听絺疵劝告,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1.智伯的覆亡(5).利令智昏,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1.智伯的覆亡(6).三家分晋,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脣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末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资治通鉴卷一)评点:“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天欲其亡,先必令其狂!”“利令智昏。”为什么不听谋士之言?为什么智伯失败?,1.智伯的覆亡,司马光对智伯灭亡的评论: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思考:为什么小人不如愚人?(道德法律宗教;愚者取其力),1.智伯的覆亡(7).豫让报仇,赵襄子以智伯头为饮器,豫让为智伯复仇第一次:躲在厕所牟图刺杀赵襄子失败,赵襄子感其忠义,释放了他。第二次:毁容变声,求乞市中,藏于桥下牟图行刺,赵襄子马过桥时惊厥,刺杀失败,豫让被杀。,1.智伯的覆亡(7).豫让报仇,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2.魏国的兴起,魏文侯礼贤下士:文侯听说子夏是孔子的学生,贤名于世,亲自前去拜他为师。子夏来到了魏国西河后,很多士人纷纷到西河学习,魏国因此学风浓厚,人才济济。文侯多次恭敬的向子夏请教经书和礼乐之事,子夏常向他传授仁政爱民的为君之道。文侯仰慕田子方的贤名,亲自请他到魏国来。文侯敬重段干木,每经过他居住的草房时,总要起身扶著车前的横木以示敬意。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通鉴),2.魏国的兴起,魏文侯言而有信:雨天不误猎期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文侯虚心接受谏言:治国与治音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2.魏国的兴起,韩、赵两国发生战争,韩向魏国求兵,文侯说:“寡人与赵侯情同手足兄弟,所以不敢借兵给贵国。”赵国也来求兵国,文侯说:“寡人与韩侯情同手足兄弟,所以不敢借兵给贵国。”后来,两国发觉,文侯已经从中为他们调解,于是就分别到魏国朝贡。宋朝司马光加结语说:“魏国于是开始在三晋中强大起来,其他诸侯皆无法与他相争。”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按:当时魏都安邑(夏县);韩都平阳;赵都晋阳),2.魏国的兴起(1).明君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什么样的君主是仁君?能包容直言犯谏的君主;什么样的大臣是贤臣?能用最恰当的方式提出意见,并能够使君主接受意见的大臣。忠贤之辩:忠臣vs昏君;贤臣vs明主,2.魏国的兴起(2).谁可以骄傲,富贵与贫贱,谁可以骄傲?子击(魏文侯的儿子)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子击将田子方的话告诉魏文侯,文侯感叹的说:“如果不在贤士身边,哪里能听到这样的金玉之言?”,2.魏国的兴起(3).李克荐相,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2.魏国的兴起(4).李克、翟璜问对,翟璜向李克打听国君选相国的事情。李克认为国君会选择魏成。翟璜的愤怒:我向国君推荐了五位贤臣,为什么不是我当相国?李克的回应:您推荐给国君的人(吴起、西门豹、乐羊、李克、屈侯鲋),都成为国君的大臣。而魏成推荐给国君的人(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都成了国君的老师。您怎么能跟魏成相比呢?翟璜哑口无言。,2.魏国的兴起(4).李克、翟璜问对,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鄴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3.吴起的“杯具”,吴起,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吴起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司马迁著史记时,将孙武和吴起合立于孙子吴起列传。,3.吴起的“杯具”吴起其人,吴起生于富家,早年为求官耗尽家产,遭人耻笑。他一怒之下杀人三十余,逃出。诀别母亲:“若不为卿相,誓不回卫国”。后从曾申习儒,因吴母病逝拒绝奔丧,曾申怒其不孝,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于是弃儒学兵,出仕鲁国。吴起在鲁穆公手下任职时,娶齐国田氏之女为妻。齐国出兵攻鲁,吴起杀妻取得将位,率兵大败齐军。取胜后遭到鲁国群臣非议,鲁穆公疑之,免其官。吴起投奔魏国,文侯向李悝咨询,李悝说:“吴起贪慕功名而且好色,但是用兵连司马穰苴也比不上他。”魏文侯于是任命吴起为将军,辅佐乐羊攻打中山国。,3.吴起的“杯具”吴起其人,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3.吴起的“杯具”吴起其人,吴起领兵:与士卒同甘共苦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资治通鉴卷一),3.吴起的“杯具”吴起仕魏,魏文侯死,武侯即位。武侯巡视西河郡时,感叹山河险峻,边防坚固。吴起认为这是亡国之论,以大禹流放三苗、商汤击败夏桀、周武讨伐殷纣为例,说明想要凭借山河坚固成就霸业的想法是错误的。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通鉴卷一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年),3.吴起的“杯具”魏拜相田文而非吴起,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威信很高。魏武侯继位后,魏国国相一职空缺,许多人都认为吴起能够顺利当选,但最终魏武侯任命田文为国相,吴起忿然,与田文比功劳。,vs,3.吴起的“杯具”魏拜相田文而非吴起,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评论:为什么田文这么说?有何道理?,3.吴起的“杯具吴起被忌害,田文死后,公叔为相。由于嫉恨吴起的才能,他用离间的办法,一边让魏武侯将公主下嫁吴起,一边让自己的公主妻子当吴起的面欺侮自己。吴起于是拒绝了与公主联姻,失去了魏王的信任。离开魏国时,吴起行进至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县南),停车回望西河郡,热泪横流。他的车夫很疑惑:“我私下观察您的心志,把舍弃天下看得就像扔掉鞋子一样。如今却为离开西河郡流泪,为什么?”吴起答:“你不知道,如果君侯信任我,让我尽自己的才能,那么我就可以帮助君侯成就王业。如今君侯听信馋言,不信任我,西河郡被秦国攻取的日子不会久了,魏国从此要削弱了。”,3.吴起的“杯具”吴起被忌害,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刚劲自喜”:为人过于刚烈,以心直口快为自得,3.吴起的“杯具”吴起被忌害,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於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吕氏春秋),3.吴起的“杯具”吴起仕楚,吴起到达楚国后,楚王久闻其贤,让他做了令尹,于是吴起在楚国实行改革,富国强兵,南北征战,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但吴起的变法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灵前,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3.吴起的“杯具”吴起仕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资治通鉴卷一,前381年),评论:吴起为何被杀?,吴起果然为相,结果呢?吴起被人用乱箭射杀,而且是一场非法的暴乱。借鉴:不可急功近利,应该审时度势,楚国并不具备“休克疗法”的社会条件。司马迁:“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曹操:“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二)各国变法与外交,秦孝公求贤公孙鞅入秦商鞅变法韩昭王变法,1.秦孝公求贤,据史记,秦国君嬴姓(少昊氏之后),传说周孝王因秦人善养马,将其作为附庸分封在秦。秦国有三次飞跃性发展:1.第一个飞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由西陲大夫被晋封为诸侯,秦始建国。2.第二个飞跃: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在位),采纳由余的策略,灭掉十二个西戎小国,开地千里,又启用蹇叔、百里奚等人治国,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3.第三个飞跃:前356年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前350年迁都咸阳,并第二次实行变法。秦国通过重新整合全国的战略资源,很快跃升为一等强国。,1.秦孝公求贤,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名渠梁。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献公之子,在位24年,致力于恢复秦穆公时的霸业,为此他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将秦国改造成为富裕强大之国,为秦国将来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秦孝公继位时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懿侯、赵成侯并立。当时黄河和殽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从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楚国自汉中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1.秦孝公求贤,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狄)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通鉴卷二周显王七年,前362年),1.秦孝公求贤,孝公名文求贤令:“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通鉴卷二周显王八年,前361年)商鞅因此入秦。,2.公孙鞅入秦,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任魏国相公叔痤的中庶子(侍从官)。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投奔秦国,通过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商鞅先谈帝道、王道,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再讲霸术,孝公还是没有重用他。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大喜,两人畅谈数日。,2.公孙鞅入秦,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2.公孙鞅入秦,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3.商鞅变法,商鞅主张变法,获得了秦孝公支持,但秦国朝中勋旧激烈反对。于是,商鞅在朝会上舌战群儒,秦孝公对商鞅的看法很赞同。,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三内容:奖励农耕与作战统一法令、度量衡开井田,实行郡县制、加强基层组织三保障:徙木立信;杀鸡儆猴;钳制言论,3.商鞅变法,(前359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3.商鞅变法徙木立信,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3.商鞅变法,司马光的评论: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3.商鞅变法新法通行,商鞅的新法在秦国实行一年后,百姓到国都抱怨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太子驷触犯新法,商鞅处罚了太子之傅公子虔和公孙贾。自此,秦国人就都遵守新法。新法实行十年,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裕充足。原来抱怨的人纷纷赞扬新法。商鞅将这些人全部迁往边疆,此后百姓之中再无人敢议论新法。,3.商鞅变法新法通行,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通鉴卷二周显王十年,前359年),3.商鞅变法再次变法,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井田,开阡陌,平斗桶、权衡、丈尺。(通鉴卷二周显王十九年,前350)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通鉴卷二周显王三十一年,前338年),商鞅被施刑图明冯梦龙新列国志插图,3.商鞅变法再次变法,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经过第二次变法后,秦国更加强大。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3.商鞅变法商鞅之祸,赵良的劝告:“危若朝露”商鞅自认为功业堪比秦国历史上的著名贤相百里奚,赵良不同意这种观点。百里奚施行德政教化,深得民心,秦国上下都爱戴之。商鞅推行新法,为政严苛,邀宠国君,结怨于贵族和平民,不带武士不敢出门,赵良认为,商鞅的地位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岌岌可危。赵良劝说商鞅及时行善以笼络民心,商鞅不听。,3.商鞅变法商鞅之祸,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赵良见商君,商君问曰:“子观我治秦,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诺。”赵良曰:“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穆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3.商鞅变法为何被处死?,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商君弗从。居五月而难作。(通鉴卷二周显王三十一年,前338年),3.商鞅变法后世评价,4.韩昭侯改革,韩昭厘侯(?前333年),姓韩,名武。前362年前333年在位。战国时代韩国的第六任君主。韩懿侯韩若山之子,又称为韩昭侯或者韩厘侯。在位时他重用申不害,发动改革。申不害(前385前337)任相的前后十五年间(前351年前337年),对内政进行改革,外交觅取和平,让韩国跃升为一等强国。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最为弱小,而且位居中央地带,受到来自各方的威胁。但是终申不害一生,诸侯无敢加兵于韩者。,4.韩昭侯改革,韩昭侯的领袖艺术:公私分明申不害推荐他的堂兄任官,韩昭侯拒绝,申不害很不高兴。昭侯说:“我在你这里学到了治国的法则,现在,我是接受你的请托,而去破坏你所定的法则吗?还是遵守你所定的法则,而去拒绝你的请呢?申不害汗流浃背,请罪说:“你才是我所盼望的真正君主。”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4.韩昭侯改革,韩昭侯的领袖艺术:越权与失职(韩非子故事)韩昭侯饮酒过量,醉卧在床上,典冠担心君王着凉,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要了一件衣服,盖在韩昭侯身上。韩昭侯醒来后批评他们说:“典冠不是管衣服的,为何擅自离开岗位来干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作为掌管衣物的官员,怎么能随便利用职权将衣服给别人呢?今天,你们一个越权,一个失职,必须重罚才能让大家引以为戒。”英明与荒谬的距离17世纪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三世因发烧而去世,他的高烧是由于长时间坐在炉火旁而引起的。既然他知道他的温度高,为什么这位国王不从炉火那里移开呢?那不是他作为国王的工作。宫廷里负责照看炉火的佣人没有上班,他的工作就是把国王的座椅往后拉。,4.韩昭侯改革,韩昭侯的领袖艺术:保密工作的重要性:玉杯与瓦罐(韩非子中的故事)韩昭侯无意间常泄露朝政机密,令大臣很伤脑筋。一天,堂谿公进谏,贵重的玉杯价值千金,但如果破了洞就连水都不能装。完好的瓦罐虽然卑贱,却能储存美酒。君主不能保守机密,就像破了的玉杯一样,无法得到贤臣的信任。韩昭侯立刻接受了批评,采取措施重视保密工作。赏罚之论:昭侯有条破裤子,他吩咐收藏保管。侍从人员说:“国君可是吝啬得很,不把它(破裤子)赏给服侍左右的人,却收藏起来。”昭侯说:“英明的君主珍惜他的皱眉和欢笑。皱眉时必定是不满意某人而皱眉,欢笑时必定是为了嘉许别人而欢笑。一条破裤子跟皱眉和欢笑一样,我要赏赐给对国家有功的人。”,4.韩昭侯改革,昭侯有弊袴,命藏之。侍者曰:“君亦不仁者矣。不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吾闻明主爱一嚬(颦)一笑,嚬有为嚬,笑有为笑。今袴岂特嚬笑哉!吾必待有功者。”,(三)孙膑与庞涓,孙膑(?前316),战国时期军事家。因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相传是孙武后人。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帮助齐国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三)孙膑与庞涓,齐威王(前378前320)使田忌救赵。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于是威王谋救赵,以孙膑为将,辞以刑馀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三)孙膑与庞涓,孙膑献计:田忌赛马,(三)孙膑与庞涓1、桂陵之战(前353年),桂陵之战实际上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森林防灭火知识培训简讯课件
- 森林管护培训课件
- 森林消防知识培训
- 森林安全知识培训简报课件
- 2.1住宿革新乡宿品牌的打造与推广2024040376课件
- 2025年新闻媒体行业编辑岗位招聘笔试预测试题集
- 2025年PMP项目经理认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教师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建筑设计师招聘考试模拟题及解题技巧
- 2025年边防巡逻员招聘面试常见问题与答案
- 《分娩指导及助产技巧》课件
- 图像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洞察分析
-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 JTGT 3832-2018 公路工程预算定额 说明部分
- (新)旅行社部门设置及其职责
- 酒店会议服务标准流程作业指导书
- 网络攻防原理与技术 第3版 教案 -第12讲 网络防火墙
- 第一响应人应急培训
-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 《认识感官》课件
- 工程伦理课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