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另类童谣”现象解读.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另类童谣”现象解读.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另类童谣”现象解读.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另类童谣”现象解读.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另类童谣”现象解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另类童谣”现象解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童谣,指在儿童中间流行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它反映出儿童对社会生活 现象的观点和感情,具有对儿童启蒙的娱乐和教育的功能,如“我在马路边,捡 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本文在文献分析和实证调查的基础 上发现,诸如此类的童谣正淡出孩子们的世界,而那些改写了古诗词、老童谣, 表达学生压抑的心灵、对学习生活不满等的充满低俗话语的童谣,正席卷着现在 的中小学校园,我们称之为“另类童谣”,如“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 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 另类童谣的出现引起了广大教师、家长和研究者的积极关注。本论文在收集 了大量另类童谣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了解读。研究发现,另 类童谣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学生生活、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三个方面。主要表达学 生对沉重学习负担的无奈,对教师教学的不满,对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不满, 对学校制度和规范的排斥,对现实生活中多元价值的迷惘等。 论文接着系统和全面分析了“另类童谣 有此内容的原因。研究发现,应试 教育的压制,家长过高的期望,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大众文化的渗透,社会环境 的透明导致学生的提前长大,童谣的缺乏,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是其主要原因。 另类童谣既然广泛存在,而且有其存在的根基,那对传唱它的中小学生个体 发展来说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本文从正功能和负功能两个方面出发,认为有心理 满足功能、文化认同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信息传播功能。 最后,论文指出对待“另类童谣”不能简单地严令禁止,而是在理解、尊重 的基础上引导“另类童谣 发挥其积极的功能,减少负功能。对于学校教育来说, 可以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教师要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善用教师权威、 尊重学生的观点等。 关键词:另类章谣;功能;文化认同;社会参与;同理心 a b s t r a c t c h i l d r e n sf o l kr h y m e sr e f e rt ot h es o n g st h a ts u n gb yc h i l d r e n 1 1 1 ef o r mo f c h i l d r e n sf o l kr h y m e si sr e l a t i v e l yb r i e i tr e f l e c t st h ec h i l d r e n sv i e w sa n df e e l i n g st o s o c i a ll i f ca n dh a s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c t i o n si nt h ef i e l do fc h i l d r e n e n l i g h t e n , s u c ha st h es o n g ”if i n dap e n n yo nt h es i d eo f t h er o a d ,ia n ln o th a s t e dt o h a n di to nt op o l i c e m a n 。”b a s e do nd o c u m e n t sa n a l y s i sa n de m p i r i c a l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 t h i sp a p e rf o u n dt h a tal o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r h y m e sa r ef a d i n go u tf r o mc h i l d r e n sw o r l d , b u tt h o s er e w r i t t e np o e ma n df o l kr h y m e s ,t h o s ev u l g a rr h y m e se x p r e s s i n gs u p p r e s s e d s p i r i ta n dd i s s a t i s f a c t i o nw i t ht h es t u d yl i f e ,a r en o ws w e e p i n gt h r o wt h ep r i m a r y s c h o o l sa n dm i d d l es c h o o l s t h i sk i n do fr h y m e sc o u l db ec a l l e da so d ds o n g s ,s u c h a s i nm ym i n d ,t h et e a c h e r sa r em o s tf i e r c eo n e s ,f ;叮缸l e yl e tu ss t u d y i n gt i l l 1o o c l o c k a th o m e ,m u mi st h em o s tf i e r c eo n e ,f o rs h ef o c u s e so nm yh o m e w o r ka n d n e v e rs t o p ” t h et u r n i n gu po fo d ds o n g sh a sc a u g h tt h es i g h t so ft h ev a s tn u m b e ro ft h e t e a c h e r s ,p a r e n t sa n dr e s e a r c h e r s t h i sp a p e rw i l lt a k eac l o s er e a d i n gt oo d ds o n g s c o n t e n tb a s e do nal a r g en u m b e ro fc o l l e c t i o n s w ef o u n dt h a to d ds o n g sa r em a i n l y a b o u tt h el i f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a n dv a l u ev i e w p o i n t so fs t u d e n t s i tm a i n l ye x p r e s s e st h e s t u d e n t sh e l p l e s st ot h eh e a v yb u r d e no ft h es t u d yt a s k ,t h ed i s s a t i s f a c t i o nt ot h e t e a c h i n gw a y , t h et e a c h e r - s t u d e n t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n dt h ep a r e n t c h i l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h e r e j e c t i o nt ot h es c h o o ls y s t e ma n ds t a n d a r d ,t h el o s st ot h em u l t i p l ev a l u ep o i n ti nr e a l l i f ea n ds oo n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 t h i sp a p e r w i l la n a l y z et h er e a s o n sw h yo d d s o n g sc o n c e r ns u c hp o i n t s w ef o u n dt h a t ,t h ef o l l o w i n gf a c t sh a v e al o tt od ow i t hi t s u c ha st h es u p p r e s s i o no ft h ee x a m o r i e n t e de d u c a t i o n ,h i g he x p e c t a t i o nf r o m p a r e n t s d i s h a r m o n i o i l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 ,t h ei n f i l t r a t i o no f p o p u l a rc u l t u r ea n dt h ee a r l y m a t u r i n go fc h i l d r e nl e db ym et r a n s p a r e n t s o c i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i n c et h ew i d e s p r e a de x i s t e n c eo fo d ds o n g sh a si t sf o u n d a t i o n ,w h a tw i l li t i n f l u e n c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t u d e n t sw h oe n j o yi ns i n g i n gi t ? t h i sp a p e rw i l l s t u d yo d ds o n g sf u n c t i o n sb o t hf r o mp o s i t i v ea s p e c t sa n dn e g a t i v eo n e s i t w i l l 2 c o n c l u d et h a to d ds o n g sh a v el o t so ff u n c t i o n ss u c h 弱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s a t i s f a c t i o n , c u l t u r a li d e n t i t y , s o c i a l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f i n a l l y , t h ep a p e rw i l lp o i n to u tt h a tw es h o u l dn o ts i m p l yb a nt h eo d ds o n g s , b u tl e a di tt op l a yap o s i t i v ef u n c t i o na n dr e d u c ei t sn e g a t i v ef u n c t i o n f o rs c h o o l e d u c a t i o n ,w ec a ne n h a n c et h ec u l t u r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c o u r s e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e t e a c h e r ss h o u l ds t r e n g t h e nt h e i r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w i t hp a r e m s ,m a k eg o o du s eo f t e a c h e r sa u t h o r i t yr e s p e c tf o rt h ev i e w so fs t u d e n t sa n ds oo n k e y w o r d s :o d ds o n g s ;f u n c t i o n ;c u l t u r a li d e n t i t y ;s o c i a l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e m p a t h 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主孕套蚕鑫 日期:2 丝护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攀槲斟矗】琶乒导师擗前 导言 曼喜 1 :j r i口 每个入都有过童年,每个人都唱过童谣。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童谣 指, 在儿童中间流行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 说起童谣,每个人都会想到一些熟悉 的旋律。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 手里边 ,喜欢跳牛皮筋的女孩子肯定不会忘记“马兰花、马兰花,勤劳的 人就开花。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丢,丢, 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 ,这一首首优美的儿 歌童谣,足以让人铭记一生。它们适合儿童传唱,形式简短、用辞简练、韵律响 亮、朗朗上口,反映出儿童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点和感情。童谣具有对儿童启蒙 的娱乐和教育功能。 但是,现在的孩子都在唱什么呢? 像丢手绢这样的童谣在学生当中还有 市场吗? 事实告诉我们,这些被我们认为“经典 的童谣正淡出孩子们的世界, 而诸如以下的被我们称之为“另类童谣的东西,正席卷着现在的中小学校园, 占据着现在孩子的幼小心灵。 鳝关一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八中学的王淑双近日向一家报社寄来封读者来信,内容如 下: 我五岁的小外甥,只要人多,他就喜欢背诗,赢取一片掌声,但大他两岁、 读二年级的表哥就不高兴了,小哥俩总是闹矛盾。 小外甥说自己会背二百首诗,哥哥就说他:“为什么天这么黑呀,因为有牛 在天上飞呀。这牛怎么上去的呀? 因为有人在地上吹呀! ”圆 小外甥生气地说:“我背给你听! 说着就开始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 瀑布挂前川。 哥哥一听,马上打断他,逗他说:“日照香炉烤鸭店,有只烤鸭挂窗前。” 大声喊:“不对! 哥哥继续气他:“口水留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 小外甥大哭,吵着要回家找妈妈评理,哥哥越发高兴了:“祝你一路顺风, 半路掉坑,两腿一蹬,壮烈牺牲! ” 小外甥跑过来抓住哥哥就咬,哥哥被咬疼了,恶狠狠地说:“小弟弟,我爱 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咔嚓卡嚓咬死你! 捧 大人们上来拉架,批评哥哥:怎么学这些乱七八糟的话,学弟弟,背诗多好! o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版。 毒本文所引用的。另类童谣”以下皆以“仿宋体”出现 导言 哥哥跑到边生气了,还不忘说句气人的话:“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 不如加入黑社会,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美女陪着睡! ” j : a - - - - : 我曾经教过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辅导英语。他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好动的 让我以为他有多动症。说实话他的英语很差,可以说没有一点基础,用他自己的 话说,“不喜欢没办法 。在后来上课的过程中,他渐渐跟我熟悉了起来,调侃的 话也出来了,“我是中国人,不用学外文,英语不及格,说明我爱国。骨一开始听 我还没当回事,就说了句“哪里来的歪道理! 后又给他讲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再后来,他时不时的说上一两首类似的顺口溜,有些内容还很低俗,让我觉得很 尴尬,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上有美女,李白脱光光”。问他哪 里学来的,他说班里同学都会唱,课间他们还会比赛,看谁会得多? 谁的版本好? 他自己还会编,同学都很羡慕他、崇拜他。还说我连这个都不知道很老土,说着 脸上洋溢着一副得意的表情。 镜头三: 成长网日前对4 0 0 名中小学生和2 0 0 多名教师、家长就“儿歌和儿童流行语 对儿童的影响进行了专题调查。 结论:健康童谣、儿歌没市场,流行歌曲、“灰色童谣”正流行。2 8 的孩子 小学四年级以前就开始唱流行歌曲、说“灰色童谣 。到了初中,所有的孩子都 有此经历。平时喜欢唱流行歌曲的孩子占到6 4 ,喜欢说“灰色童谣 的有5 6 。 8 7 的孩子明确表示对大人教的儿歌不感兴趣。圆 “镜头 中出现的那些童谣、顺口溜,我们称之为“另类童谣 。所谓“另 类童谣,即指我国当下中小学学生中广为传唱的歌谣,其形式简短、琅琅上口。 它的组成并不单一,有的是填新词翻唱了流行歌曲,有的是改写了古诗词、老童 谣,还有孩子们自编的充满智慧的顺口溜或打油诗。内容有学生不乏幽默的调侃, 有他们压抑的心灵和和痛苦的呻吟,有对社会现状和学习生活的不满,有一些低 俗的话语,等等,有别于传统的经典童谣,故称之为“另类童谣。也被称作“新 校园童谣 、“灰色童谣 、“痞子童谣 、“黑色幽默 或“粗口歌 等。“另类童 谣 的“另类就是另类在“灰色 、“黑色、“粗口 上。 上述“镜头 都说明了“另类童谣”的疯狂流行。“另类童谣 的流行不仅 引起了作为教育实践者教师的关注,也进入了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视野。而对 这一问题讨论热潮的掀起还触发于2 0 0 1 年少年儿童研究第l 一2 期合刊的杂 志上发表的新校园童谣3 1 则。这一现象既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为一名即 将参加工作的教育者,不能不深思:当下的“另类童谣 为什么受到中小学生如 9 本刊编辑部:“灰色童谣”的现实寓意: ,载校长阅刊2 0 0 4 年z 1 期。 o 本刊编辑部:r 灰色童谣”的现实寓意,载校长阅刊) 2 0 0 4 年z l 期 2 导言 此的欢迎和钟爱? 这说明了什么? “另类童谣”的流行对中小学生有什么影响? 对这种现象,我们该大惊小怪还是视其为正常? 该拿它当回事还是别太当回事? 作为学校教育,又该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呢? 这些问题让我困惑着,也让我不断 的思索,我想进一步追寻答案。 查阅了关于这方面的讨论研究,发现研究者们的观点众说纷纭。 1 从已有研究内容方面来看 首先,论者们主要将笔力花费在“另类童谣 成因的探讨上。关于成因,论 者们的论述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外部的原因,如社会环境方面的、大众传媒、 儿歌缺乏等,也包括学校原因,如学习压力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还包 括学生本身特征的原因,如内在需求、好奇心强等。其次,关于“另类童谣”的 影响方面。大多数论者认为,另类童谣是一种有害文化,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 只有张冠文的一篇,对另类童谣的正负效应做了系统的论述。应该说该论者对其 正负效应的论述是比较深入的,主要是从传播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述的。再 次,关于对待“另类童谣 的态度。有的认为,无需大惊小怪,孩子们有表达的 权利,不能捂着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们表达自己的心声;有的认为,成人要与孩 子沟通,需要了解孩子的想法:有的认为,另类童谣是鸦片,严重危害孩子的健 康,因此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告;也有的认为,既不可全盘否定,也不可放任 自流,最好的方法是参与进去,加以正确引导。 2 从已有研究的特点来看 从已有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讨论和研究主要是一种“感想式的 、 “态度式的”,换句话说,主要是表达对另类童谣的感想和态度,并没有做进一 步地、系统地、整体地挖掘和探讨。比如,已有研究对另类童谣成因的探讨,虽 然涉及方方面面,但大多是浅尝辄止,只是提到这一观点,没有做深入的阐述, 而且论者们的论述其实可以更全面和概括。就价值观念多元化来说,论者们并没 有太多的指出现在有什么多元的价值观,也没有做细化的分析。再如对于另类童 谣的功能分析,其实还可以更全面,如可以从社会学、文化学等其他学科的角度 去探讨。 已有研究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所用研究方法极少,这跟上文指出的大部分 讨论都是“感想式的 、“态度式的 的有关。就笔者目力所及,只有一篇论文在 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探讨。 有鉴于此,本论文试图在大量掌握分析对象的基础上提出更加科学、客观、 合理的见解。于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共搜集了1 1 9 首“另类童谣 。( 1 ) 在网上 搜索,主要基于b a i d u 、g o o g l e 等网络引擎,输入像“童谣、“新校园童谣”、 “另类童谣 、“灰色童谣 等关键词查询,从一些网站的帖子上摘录下来的;( 2 ) 通过在别人关于这方面文章中出现的“另类童谣”的摘录,主要基于“中国期刊 3 导言 网 中的文章;( 3 ) 自己真实的耳闻,也就是从孩子们口中得知,并记录下来的; 还有通过对调查问卷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整理而得。 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对1 1 9 首童谣归类整理、鉴别评价, 最终将其分为三类:学习生活方面,主要包括对沉重学习负担的无奈、对教师教 学的不满两方面;人际关系方面,主要包括对师生关系的不满、对亲子关系的不 满和对同学以调侃戏虐取乐三方面;价值观念方面,主要包括对学校制度和规范 的排斥、对现实生活中多元价值的迷惘两方面。 接着论文从“另类童谣”的内容出发,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寻根究 底,试图找出其出现的深层原因。研究表明,应试教育的压制,家长过高的期望, 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大众文化的渗透,社会环境的透明导致学生的提前长大,童 谣缺乏,学生年龄特征都是其主要原因。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意义或影响,“另类童谣 的出现和流行,当然对 中小学生本身会有一定的作用或者影响。是什么呢? 这正是本论文比较感兴趣的 一部分,也是着力讨究的问题。本论文从心理、文化、社会、传播的角度,对另 类童谣的功能作了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功能是中性词,既包括正 功能( 我们平时说的功能) ,也包括负功能。 另类童谣既然对中小学学生的个体发展来说存在正负功能,那么如何使“另 类童谣”发挥其积极的功能,减少负功能是无法回避的课题。对于学校教育来说, 要如何应对呢? 本论文在对学生、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认为,理性的、 客观的对待“另类童谣”现象是学校教育和教师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另类童谣 是一种学生文化,所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要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尽力引 导“另类童谣 发挥其积极的功能,减少负功能。可以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和课 程建设,教师要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善用教师权威、尊重学生的观点等。 4 另类童谣的内容解读 另类童谣的内容解读 “另类童谣”的组成并不单一,有的是填新词翻唱了流行歌曲,有的是改写 了古诗词、老童谣,还有孩子们自编的充满智慧的顺口溜。这些在校园中被学生 广泛传唱的童谣,展示了学生不乏幽默的调侃,提供了学生一种宣泄、消遣的方 式,呈现了一个多彩多姿的童真世界,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孩子们压抑的心灵和痛 苦的呻吟。“我口唱我心”,每一首童谣都从孩子的独特视角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独 特的解读,表达了独特的心理。童谣可以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孩子们对这个世 界最直观、最朴素的认知。从收集到的1 1 9 首“另类童谣”来看,其内容大致涵 盖三个方面:学习生活方面、人际关系方面、价值观念方面。 ( 一) 学习生活方面 学习生活是学生生活的大部分,对某些学生来说甚至是全部。满是“学习” 的生活,学生们愿意全心全意的接受吗? 他们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 从一些“另 类童谣 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不满。 1 对沉重学习负担的无奈 有人说:“今天的社会,披星戴月坚守岗位的主要有两类人,一是清洁工, 一是中学生。 君不见,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抑或月朗星稀的黎明,踏着清洁工“刷刷 扫地 的节奏,匆匆行走的是往返于家校的中学生的身影。 这些话未免有点夸张,但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下面请看一位初中生平常一 天的作息时间表: 一位普通中学生的一天 周一至周五: 5 :4 5 起床 6 :0 0 早饭 6 :1 5 6 :3 0 骑车上学 6 :3 0 一8 :o o 在校自习 8 :0 0 一1 1 :3 0 上午4 节课 1 2 :0 0 自修 1 3 :0 0 1 5 :0 0 上课( 2 3 节) t 5 :0 0 班会或队干部会或补习或做作业 另类童谣的内容解读 1 7 :3 0 1 8 :0 0 回家 1 9 :o o 一2 2 :0 0 做作业 ( 周五晚准许看2 小时电视) 双休日: 7 :0 0 起床 7 :3 0 早饭 8 :o o 一1 1 :3 0 做作业 1 1 :3 0午饭 1 3 :0 0 外出学 - j 1 7 :3 0 晚饭 1 9 :0 0 2 1 :0 0 做作业 这是上海的一位家长给文汇报寄去的其上初二女儿的作息时间表。 从时间表我们可以看出,这位中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绝对不足八小时,跟九 小时的睡眠标准更是有差距。在我访谈的对象中,有一位四年级的学生,他的学 习成绩在班里是名列前茅的,就他反映,在临近期末的时候,经常会做作业到凌 晨一两点,早的时候也得十一点。可见现在学生课业负担之重。 再来看文汇报上的一段小文章: “减负的口号如冬季的一束阳光,洒在我们学生的心头,但寒冬却不会让我们心头 的冰融化减负只被唱了一个月不到,就销声匿迹了”学生负担过重已成为长期困扰 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 据调查上海中小学生的书包重量普遍在5 1 0 斤,除了教科书, 大多是各种版本的工具书、老师竭力推荐购买的五花八门辅导资料各种占用节假日、 双体日、寒暑假,有偿为学生集体补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减负、”。减负”, 结果是“老师减了,学生不减;学校减了,家长不减”家长们对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 更是远远超出学校之上,不亦乐乎的寻找培训班、家教为孩子“开小灶”,争取“抢跑”、 “多跑”,总要想法设法把孩子在家的时间排得满满的,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再没 有理由也有一条:总比呆在家里强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班人数占到5 8 , 7 7 的学生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 据国家权威部门调查:我国6 - 1 4 岁城乡少年约4 6 9 没有达到每天9 小时睡眠标准, 其中每天睡眠不足7 小时的又占8 2 j i ,达到8 小时的仅占2 6 1 。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中的调查研究表明:有l 3 的学生把学习看做沉 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即使在小学阶段,也有1 4 的学生把学习视为沉重负担。然而和孩子们的厌学及惧怕学校的情绪比,老师、 家长们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孩子们在学校的感受。有5 6 o 的小学生家长、5 9 9 7 程淑华、粱伟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3 7 1 页。 7 另类童谣的内容解读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独自在家,把电视看看;带上倦容,带上心烦,打 开书柜,把小说翻翻找个朋友,到商场转转,带上球鞋,带上护腕,套上队 服,到球场玩玩,球场展开了龙争虎斗,商场出现了砍价集团ee * ”0 2 对教师教育、教学的不满 在流行的另类童谣中,有很多内容是与学校、教师有关的。其中,绝大多数 都不是对学校、教师的热情歌颂,而是恰恰相反,多是充满了对学校、教师的“敌 意 。 教师的素质在一定意义上说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随着基础教育改革 的逐步深入,教师的角色和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是,仍有一部分教师不 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他们不能在这次变革中很快地进行角色转变,仍然 固守着原来的一些“习惯 ,教师似乎总是被一种无形的教学模式束缚着。但如 今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喜欢课上得精彩又平等对待他们的老 师,而不喜欢甚至痛恨只会布置作业、考试、用身份来压制他们的教师。这样的 愿望和情绪在如下的章谣中可见一斑: “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 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 “学校象个庙,老师象老道,老道在念经,学生在睡觉” 通过诸如此类的童谣,学生强烈表达了对教师授课方式古板、注重作业和考 试、常常体罚学生的批评,以及对教师专制式管理的不认同。 ( 二) 人际关系方面 学生人际交往包括与成人的交往( 主要是与老师、父母或其他成人的交往) 、 与同伴的交往。师生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学生同辈群体 之间的交往对其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学生在未成年之前,最多的时 间是在与父母相处中度过的,这对其一生都产生着深远影响。那么,在现在学生 的心目中,在他们的“另类童谣 中,是怎样描述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 系呢? 1 对师生关系的不满 从小到大,在校的中小学生没少做过这样的命题作文:我心目中的老师。 每个学生在心中对“老师 这个角色都有一个期望值,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 形象应该是:“和蔼可亲,幽默、健谈;了解学生,对学生好,想想学生的难处, 8 另类童谣的内容解读 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学生做错应耐心教育而非发火、打骂;不拖课,少布置 作业,上课有趣、快乐,教学质量好,给学生活动时间。 相应地,最不喜欢的 老师是,“太严肃刻板、凶,不太信任我们;拖课;上课死板板的,无聊、枯燥 乏味,一味追求上课纪律。 他们认为,理想的老师应该是自己的好朋友。他们之间是平等民主的,是“我 一你 式的,而不是整天受到教师权威的威慑。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心目中的 老师也只能是心目中的 ,“现实依然很残酷 ,不管学生怎样设想和期望,“老师 就是老师”,老师就是要学生听话、学习好,有时甚至以学生不愿意的、伤害学 生的方式来实现老师的要求,不会因学生的期望而改变,学生若有逆反心理,就 招致老师“变本加厉的方式。在学生的这种无奈中,师生之间的冲突和隔阂产 生了,老师认为好的方式学生反而认为不好。悲观、无奈和失望之余,学生们就 通过说“童谣”的方式,排解这份无奈。于是我们听到: “窗前太阳光,照得头发烫。举头望老师,低头心发慌”; “上课了,上课了,数学魔头来到了上课了,上课了,我们完蛋了”; “作业没完成,老师告我爸,我爸出门去,老师告我妈,我妈不在家,老师 告我奶,我奶喝牛奶,老师告我爷,我爷擦皮鞋,老师告我姐,我姐逛田野,老 师告我哥,我哥开汽车,老师告我弟,我弟要放屁,把老师崩出二百多里地”等 类似的调侃。 2 对亲子关系的不满 池田大作说过,一个和谐的亲子沟通氛围至关重要,它简直就是孩子性格和 品格生长的土壤。只有经过相互的了解,相互的沟通,家长才能知道孩子的感受、 想法,孩子也能理解家长的希望和要求,使孩子在良好氛围中健康成长。但现状 是,现在的家长和孩子之间最缺乏的就是沟通和理解。有调查指出,中小学生对 亲子关系评定的总体情况不佳,1 0 个类型的评定中,对父亲有8 个类型、对母 亲有9 个类型评定等级最差的人数最多。尤其以“学生评定父母期待型( 一般所 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和不安型( 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业、健康、朋友、 前途等,具有完全不必要的担心和不安,因而对孩子过分负责,给予过分的帮助 和保护) 这两类亲子关系问题最严重。评定等级最差统计中,评定父期待型和 不安型最差的分别有6 7 6 和7 0 5 ;评定母期待型和不安型最差的分别有 7 9 9 和8 9 2 。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中小学生正承受家长过高期望的大有人 在。过高的压力让大部分的孩子感到压抑,在学校有老师的加压,回到家里依然 没有放松的余地,难怪他们要说: 。自芸:理解学生文化上海市一个初中班级的个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 0 0 3 年博士学位论文 。孟育群:t q a d , 学生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l o - 2 1 2 页。 9 另类章谣的内容解读 “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 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 ” 3 对同学以调侃戏虐取乐 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冲突。有学者指出,学生来自处于不同社会地位 的家庭,如有的来自“文化条件不利 的家庭,有的来自上层社会的家庭,他们 有时会因此而结成不同的文化群体,在各自的群体中,享有不同的观念、行为、 态度等;学生也会因不同的兴趣爱好、地域等而形成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有时 也会发生冲突与对抗。 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无厘头也成为另类童谣内容的特点。学生喜欢这种无 厘头的风格,于是,有的同学纯粹就是爱“恶作剧 ,喜欢调侃自己的同学,其 实也并不一定针对特定的人或事。他觉得这样会置自己于优势的地位,会很快乐, 也很好玩。于是就有了如下版本的“童谣 : “我班帅哥一回头,全体女生去跳楼;我班帅哥二回头,震倒一排教学楼”; “x 中女生一回头,气死一头牛,x 中女生二回头,乔丹不会打篮球,x 中 女生三回头,彗星马上撞地球,x 中女生四回头,黄河水倒流”; “你酷,你酷,你喝水在水库,睡觉在古墓,嘴里流瀑布,自以为是貂婵吕布,其 实是南极土著”; “祝你身体健康,牙齿掉光! 一路顺风,半路失踪! 一路走好,半路摔倒! 天 天愉快,经常变态”; “为什么天这么黑啊,因为有牛在天上飞呀i 这牛怎么上去的呀? 因为有人 在地上吹呀! 靠 “我在旁边吃鸡腿,馋得xx 流口水,他管我要我不给,他说我是小气鬼, 我说他是大馋鬼,气得xx 满天飞” “你头顶锅盖,身穿白褂,手拿枪盖,你以为你是东方不败,其实你是“衰 神二代”; ( 三) 价值观念方面 l 对学校制度和规范的排斥 学校并不见得一定是学生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受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受 “班级公约 的束缚,受老师、班主任的控制,在层层严厉的监控之下,不少学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4 9 页 1 0 另类章谣的内容解读 生几乎毫无任何自由可言,只能无奈地在非常受限制的范围内“活动 。诚然, 对学生适度的管理必不可少,但过多的限制、过多的高压政策使学生很难有自由 喘息的机会,这样就使学生对学校痛恨之极,于是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会高唱: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 我去炸 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 “今天的阳光多灿烂,我们的学校破破烂烂,一百个同学,九十九个笨蛋; 十个老师,九个土蛋;两个校长,一个杀人犯一 在童谣中,学校在学生眼中不是一个可爱的地方,对学校生活的排斥成了他 们相同的想法,他们甚至幻想通过“炸学校 的极端方式来结束痛苦的学校生活。 2 对现实生活中多元价值的迷惘 除了反映学生对学习、师生关系、学校生活的共同看法外,与现实社会生活 紧密相关的学生亚文化在“另类童谣中也得到体现。 ( 1 ) 读书无用论 当今社会,由于分配不公而产生的脑体严重倒挂现象可谓比比皆是:拿手术 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歌星扭扭屁股拿巨薪,大学 教授走上街头卖烧饼;个体户腰缠万贯、挥金如土,知识分子名列九等、含辛茹 苦,这一系列昭示着知识贬值的事实让学生困惑,使其感到读书无用。再者,金 钱似乎无所不能,同金钱相比,知识的力量显得太薄弱了,读书无用论思潮对学 生的不良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有了以下反映读书无用论的童谣: “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的吃,有的穿, 还有美女陪着睡”; “人生在世h o wm a n y ,何必着急s t u d y ,有好碟片g ot os e e ,得了零蛋也 h a p p y ” ( 2 ) 金钱至上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为探讨中学生的金钱价值观、理财观念及消费模式, 香港圣公会九龙城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展开了一项“青少年对理财及消费情况调 查 。近半受访者表示,虽知道金钱不是万能,却认为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可用它买到快乐,他们甚至觉得,“有钱就有前途,无钱就无前途”。当今社会 是一个到处充满诱惑的社会,钱的重要性在孩子的头脑中早就种下了种子,于是 出现了下列童谣: ,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盒烟,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烟,对我把 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给钱 ; o 来自中国新闻阚:2 0 0 7 年0 7 月0 8 日 另类童谣的内容解读 “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得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金钱为子孙” 这也是功利社会价值标准在孩子的童谣中得到折射。 ( 3 ) 追求时尚 追求时尚本无可厚非,因为它是一种审美的发展。不追求时尚是一种对美的 认识的不健全,而且在新的时代下,时尚在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中学生的追求 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是应该的。可是,现在的学生在追求什么时尚呢? 。 “日照锅炉生香烟,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可惜我还要减肥”; “床前麦当劳,地下肯德基,举头望汉堡,低头看奶昔”。 一位网友反映,他的女儿3 个月前开始认真的减肥,从一个稍显肥胖的青春 健康女孩减成了一个模特身材、又减成了一个很骨感身材的女孩,现在已经是轻 度营养不良,可她还是不满意,仍在向着她的理想奋斗。这位网友和他妻子急得 劝说打骂都用过,无奈孩子就是听不进,还说和他们有“代沟。 ( 4 ) 崇尚自我 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年代,学生群体又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现在学生真糟糕,爱哭爱笑还爱闹,天天上课都迟到,迟到也不喊报告 考试作弊有绝招,又能偷看又能抄,个个像个韦小宝,捉弄老师有技巧”; “我平庸,我快乐”; “我是中国人,不用学外文,英语不及格,说明我爱国” 从这些章谣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有自己的一套生活价值标准,他们强调的 是自我,不会顾及别人的想法。 ( 5 ) 迷恋帅哥美女、早恋正常化 放学后、假日里,街上、公交站、地铁上经常可见到一对对身着校服的“小 情侣们 手牵手。国内的部分调查结果表明,1 3 岁至1 7 岁中学生中,大约有3 0 的人承认有关系密切的异性朋友,其中7 至8 的学生承认自己有早恋行为。现 在学生早恋成普遍的倾向,几乎趋于正常化,而且年龄呈下降的趋势,从以下这 首童谣就可窥见一斑: “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哥排球手,四年级的美女真漂亮, 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鸳鸯一对对” 还有如下几首,也可看出学生对早恋的态度: “妹妹靓,哥哥帅,如果不傻就去爱”; “人在教室心在外,读书不如谈恋爱老师怒问为什么,为了子孙下一代 ( 6 ) 儿童成人化 大人们常感叹:“现在没有孩子不知道的事! 的确,孩子的童年在逐渐消逝, 1 2 另类耄谣的内容解读 广泛的媒介,让孩子知道的太多,对于成年人的事,他们并不陌生。于是说: “见面说说笑笑,继而打情骂俏,一会搂搂抱抱,最后上床睡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上有美女,李白脱光光” 类似这样的童谣,学生们说起来根本不在话下。 ( 7 ) 复杂的社会人情关系 现在上学不容易,教育界存在很多“潜规则 ,比如学校收费有陷阱,择校 有阴影,招生有黑幕。许多大中小学的校长和地方省、市、县的行政干部,凭着 手中的各种实权,在每年中考、高考的时期,利用批条子、打招呼的形式,使大 量“关系生、“后门生通过少交费用或免交“赞助费 的方式进入大中小学。 很多学校还存在教育乱收费的现象。这些“潜规则考验着学生的家长,也影响 了我们的学生。 “七月考小子;八月考老子( 跑关系) ,九月考票子( 交费) ”; “考试犹如吃“冰块”,开学小车排成队,老师周末挣外块,因“财”施教 做买卖。家庭作业用车载,书包成了食品袋。三天两头缴费来,小商小贩结成排。 爷爷奶奶候在外,文凭也能用钱买”; “说了真话没有罪,学了坏人呀呀呸!现在老师喊钱少,红包又不多,收 入全靠补课找;老师教得好不好,只看考分高不高,学生考的差,奖金绝对保不 了。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崽,能有几个乖得了” 看到上面的童谣,我们该说什么呢? 说我们的学生都学了些什么,还是说我 们的教育都教了什么,还是说我们的教育对学生都做了些什么? ( 8 ) 审美趣味低俗 受一些低俗趣味文化的影响,现在的中小学生会说下列童谣: “李白上山去拉屎,脱下裤子就开始,飞流直下三泼屎,一摸布兜没带纸”; “屁,屁,屁是一股气,在肚子里转来转去,一不小心溜了出去,顺着网溜 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国王在看戏,忽视闻到一股气,原来是个屁” 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时期,端正其审美理念,走出审美的低 俗,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此是人格塑造之必需,r 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这些体现学生不同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的童谣,表明了我国社会转型期多元 文化背景下学生文化的多元化或者说多样性。 另类童谣内容的成因分析 另类童谣内容的成因分析 “另类童谣 在校园里刮起的这阵“热风 ,难道仅仅是学生们的自娱自乐 或是娱人悦己?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另类童谣反映出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 生活状态联系紧密,也反映出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思维想法。概括来说,“另类童 谣 反映着学生特有的文化。既然如此,其形成和流行必然有其深层的原因。 ( 一) 应试教育:学生无法逃脱的“网升 上海市教科院德育咨询与研究中心近日对1 0 0 0 多名一至五年级小学生进行 的调查显示,6 2 的小学生经常为学习成绩而烦恼。这一比例随着学生就读年级 的上升而上升,到五年级则达到7 7 。 现在的孩子累,不单是因为学业重,更重要的是心理负担重,是心累。我们 的童年曾经是那么简单而匮乏,以致假如能有一支小木枪,一个拧上发条蹦蹦跳 跳的小青蛙,就足够快乐好几天了。现在的孩子不然,他们的物质和精神供给已 经极大地丰富,他们有形形色色的零食,他们有m p 3 、m p 4 ,他们有网络游戏, 他们甚至可以周游列国。按理他们应该比我们童年时快乐的多、幸福的多,但事 实上远非如此。个中缘由,无非是应试教育的无边阴影,遮蔽了他们童年的春风 和阳光;他们尚不解人世,就已经被驱赶到了角斗场中,推上了独木桥,很少机 会也很少心情欣赏人生的神秘和美丽了。 究其根本,让学生身心都疲累的“罪魁祸首或者“元凶 ,非“应试教育 莫属了。 1 应试教育让学生感到无限的压力 虽然素质教育在不断的呐喊,基础教育改革也在“大张旗鼓 的推行,但是 大多学生依然逃脱不了“应试教育 这张网,依然生活在“高考定终身”、“分数 论英雄 的环境中。现有的教育体制让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