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考古质疑》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s t e r st h e s i so f2 01 lu n i v e r s i t yc o o e l0 2 6 9 s t u d e n tn o 510 8 2 9 0 4 0 01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d e p ar t n t n l u o r t h e s t u d yo n 囊么曙掰2 兹o 厦 n 墨 i 坠 曼q is 地鱼i 星墨q 堕q i 曼n 旦q q k 璺i 匹亟迎i i n g 墨 h i 照签坌r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s t u d yf i e l d h i 垒曼曼曼 卫星i 曼邀垦q q 坠垫鱼墅垒垂i i q n 垦 坠 地鳗 t u t o r 一 d a iy a n 吐e n m l 气r s t e r ss t u d e n t 旦i n g 基坠曼墨q 廷g m a y 2 0 1 l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 研究 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硒老 博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 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 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二酝 日期 历 1 年支月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考古质疑 研究 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顶 士 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 本人同意华东师 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 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 中信所和 知网 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 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 借阅 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 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 位数据库进行检索 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它方式 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 内部 或 涉密 学位论文事 于适用上述授权 本人签名i 勉 乙 年f 月玎日 涉密 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 论文 需附获批的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 涉密 审批表 方为有效 未经上 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 此声明栏不填写的 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 均适用 上述授权 一n j l i u二 r 卜 丁雪松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马镛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主席 严文儒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顾宏义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朱幼文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宗韵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论文摘要 就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而言 宋代是一个勇于思考和怀疑的时代 考证之 学 至宋代而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 南宋时期 考证之风盛行 且有多种相类著 作出现 叶大庆撰写的史学考订笔记 考古质疑 便是其中出色的代表之作 考古质疑 内容丰富 涉及了经 史 子 集诸多领域的知识 叶大庆以读书 札记的形式 逐次就自己发现的问题 援引诸多文献 一一提出的见解 其中不 乏精到之处 并对后世学术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 考古质疑 一 书引起历代学者的广泛关注 视之为宋代考据学的代表性作品 无疑是恰如其分 的 也是实至名归的 本文旨从文献学角度对 考古质疑 一书进行全面的考究 全文分为两大部 分 第一部分为本文前三章的内容 首先 论述 考古质疑 的作者和版本流传 的基本情况 并简述其研究价值 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其次 参照两宋 时期宋代发展的学术背景 就以 考古质疑 为代表的考据之学的发生并获得长 足发展的现象进行分析 最后是对 考古质疑 内容进行研究 在对 考古质疑 一书的内容做全面的分类 整理 重点条目逐条分析的基础上 综合评定其在学 术史上的意义 第二部分为本文第四章 对宋代学术 主要是宋代考据学在学术 史上的影响进行宏观上的归纳 并以金石学研究的成果为例 阐述了宋代考据学 对清代学术的影响 关键词 叶大庆 疑古精神 考证 年代学 金石学 ab s t r a c t f r o mc u i t u r a ih i s t o 吖s t a t u s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c o n c e m e d 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 i sab r a v et h i n k j n ga n dd o u b te r a t h et e t u a ir e s e a r c h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i s t h em o s t 们o u r i s h i n g 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桫f o r m e da ge n e r a t i o no f a t m o s p h e 怆a n dm a n ys j m i i a rw o r k sa p p e a 怕d y bd a q i n gw r i t t e nh i s t o 吖 c o m p a t i o nm a s t e r p i e c e sn a m e da r c h a e o i o g j c a iq u e s t i o n e d 1 t sc o n t e n tw a s v e 吖r i c h y 色d a q i n gf o u n dp r o b l e m sl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i 陀c o r d sa n dp u tf o n a r d h i so p i n i o n s t h o s ew e r ea v e 哆a p p r o p r i a t e f o ra l o n gt i m e i tc a u s e da p 陀v j o u sd y n a s t i e ss c h o i a 惜 a t t e n t j o na n db e c a m ea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o r k s u n d o u b t e d i y t h i sp a p e rm a k e sac o n l p n e h e n s i v ei n v e s t i g a t j o nu p o nt h eb o o kn a m e d a r c h a e o i o g i c a iq u e s t i o n e di ns o n yd y n a s t yf r o mp h o l o g yp e 倦p e c t j v e i ti s b r o a d l yd j v i d e di n t ot w op a r t s t h e 们r s tp a r ti n c i u d e s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 行r s t 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i t sa u t h o r v e r s i o n s r i e s e a r c h i n gv a i u ea n ds t a t u s a n dt h e m e t h o d so ft h l sp a p er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t h ef e s e a r c hf o ra c a d e m i c b a c k gr i o u n di n t h es o n g d y n a s 乜 i ta n a i y z e st h eo c c u r r e n o ft e t u a i r e s e a r c ha n d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ag r e a td e v e i o p m e n t m a i n l yj n c i u d e s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d o u b ti nt h ea n c i e n ts p ir i ta n dn e o c o n f u c i a n j s ms p ir j tj nt h e a c a d e m i c 伧s e a r c ho ne m b o d i m e n t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f o rt h ea r c h a e o i o g i c a i q u e s t j o n e di sa b o u ti t sc o n t e n t s i ti s m a i n i ya b o u tc l a s s i i n gt h ec o n t e n t a n a i y z i n ge m p h a s i se n t r j e sa n da s s e s s j n gt h es i g n i f i n o ft h ea c a d e m i c h i s t o 吖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i a s tc h a p t e r t h i s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s t u d yo nt h ej m p a c to ff a c t r e v i e w i n gt h ea c a d e m i cd e b a t ea b o u tt h e t e t o i o g ya n ds t u d y i n gt h ei n 们u e n c eo ft e t u a i 陀s e a r c hi ns o n gd y n a s t yo n t h ea c a d e m j co fq i n gd y n a s m k e yw o r d s 怕d a q i n g d o u b tt h ea n c i e n ts p i r t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c h r o n o i o g y e p i g r a p h y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l 考古质疑 及其作者 2 第一节有关叶大庆生平的史料文献 2 第二节 考古质疑 的版本情况 7 第三节 考古质疑 的研究意义 1 0 第四节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1 3 第二章从疑古到考证 一1 5 第一节北宋的疑古精神 l5 第二节 以 道问学一为特征的致知精神 1 9 第三章 考古质疑 的内容研究 2 2 第一节叶大庆的考证方法 2 2 第二节 考古质疑 中涉及的知识领域 3 3 第三节不囿成见的开放心态 3 7 第四章流波与余响 宋代考据学对清代学术的影响 4 1 第一节宋代学术的历史影响 4 1 第二节宋清金石学 5 0 结 语 5 3 参考文献 5 5 后 记 6 0 绪论 就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而言 宋代是一个勇于思考和怀疑的时代 诚如近 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所言 考证之学 亦至宋而大盛 王先生又就宋代的考 证之学进一步总结道 宋人治此学 其于搜集 著录 考订 应用各方面 无 不用力 不百年间 遂成一种之学问 在蔚为一代风气 并有多种相类著作出 现的南宋时期 由叶大庆撰写的史学考订名作 考古质疑 内容丰富 包含了 经史子集多方面的 并就其中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 不乏精到之处 因而长 期以来 引起历代学者的关注 无疑是 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考证之学固然发 生在前代 为什么到了宋代能够取得重大的进展 作为一种学问 它的内涵包括 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宋代的考证之学 对于后世的学术 尤其是清代学术的发展 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者之间又何种关联 本文的研究 试图从上述几个方面着手 以 考古质疑 这样一部包含了 搜集 著录 考订 应用 代表之作为对象 进 行文献学的研究 本文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为 考古质疑 撰述考 搜集作者叶大庆 相关文献资料 梳理 考古质疑 一书的版本源流 并简述其研究价值 研究现 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为宋代学术背景研究 就考据之学的发生并获得长 足发展的现象进行分析 主要从宋代疑古精神及理学精神在学术研究上的体现两 方面展开 第三章为 考古质疑 内容研究 对 考古质疑 一书的内容做全面 的分类 整理 重点条目逐条分析 考证详略得失 综合评定其学术价值以及在 学术史上的意义 此部分为本文的重点 第四章为宋代考据学的流波及余响研究 综述学术界关于清代考据学兴起的争论重点 并从金石学方面入手研究宋代考据 学对清代学术的影响 第一章 考古质疑 及其作者 第一节有关叶大庆生平的史料文献 考古质疑 的作者叶大庆 字荣甫 关于叶大庆生平 宋史 无传 其他史籍中记载亦极为有限 以致迄今对 其生卒年月尚未得其详 现就诸家所记 稍作归纳和整理 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一一八中记载 明 考古质疑 六卷 永乐大典本 宋叶大庆撰 大庆 宋史 无传 是书亦不见于 艺文志 惟 永乐大典 散见各韵中 又别载 入宝庆丙戌叶武子 淳祜甲辰其子释之序各一篇 据其文考之 知大庆 字荣甫 当时以词赋知名 尝官建州州学教授 其里贯则序文不具 莫 能详也 又 啸园丛书 本 考古质疑 葛元煦跋文中亦记载 是书为宋叶大庆撰 大庆字荣甫 当时以词赋知名 尝官建州州学 教授 宋史无传 故其里贯不详 圆 此二处均记载大庆 里贯不详 仪以 尝官建州 州学教授 言之 语亦不 清 纪昀总撰 四库全书总日提要 卷一一八 河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0 年版 p 3 0 6 7 宋 叶大庆撰 考古质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p 8 5 此处 建州 之称 是沿用地名的旧称 考 宋史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建宁府 上 本建州 建安郡 旧军事 端拱元年 升为建宁军节度 绍兴i 十二年 以孝宗旧邸 升府 可知 建州 应为 建 宁 1 9 8 5 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将 考古质疑 与 瓮牖闲评 合为一书出版 其中李伟陶在 考古质疑 书序中明确指出 后来大庆虽曾官建州州学教授 亦沿用 建州 之名 可见其全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中所亩 沿用地名旧称虽为古时习惯 但我们今天不可不知 2 然通过地方文献的考索 我们可寻绎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按 光绪处州府志 及 光绪龙泉县志 中均记载 开禧元年 1 2 0 5 叶大庆中进士 又 浙江通志 选举 宋代进士篇中 有 开禧元年乙丑 毛自知榜 叶 大庆 龙泉人 的记录 宋登科记考 第十二卷中 亦记有 开禧元年 1 2 0 5 登进士第4 3 3 人 叶大庆 处州龙泉县人 开禧元年登进士第 上述材料 不仅为我们解决了大庆之里贯问题 他中进士的时间也得以明确 即为开禧元年乙丑 毛自知榜 这样 我们虽然未确知其生卒年岁 由参加科考 通常在二 岁前后 至少可对叶大庆生平活动的时段有了 一个加以判断的大致依 据 所幸又在 考古质疑 中保留了其予释之撰写的书序为我们提供了更为详细 的内容 先君府教 幼冠乡书 继升国学 垂成舍选 既而调冷官 需远次 戍瓜甫及 风木缠悲 于哀苦劬瘁之余 杜门谢事 惟以读书自遣 所 得所疑 随笔于册 久而成编 目日 考古质疑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知 叶大庆早年学习成绩优异 名冠乡里 还进入国学 然不知为何 终未能通过舍选的资格 假如叶大庆果真为开禧元年的进士 叶释 之的序言里不会避而不言 然序言仅言 继升国学 垂成舍选 既而调冷官 则 开禧元年进士出身的叶大庆 恐怕就是另一同名同姓者了 叶释之序言所谓 相 对地方志所记 无疑可靠性更大 故燕京引得序言的之说 即 清 潘绍诒修 光绪处州府志 卷i 十六 上海书店 l 版社 1 9 9 3 年版 p 3 7 下 清 顾国诏修 光绪龙泉县志 卷九 海书店影印本 1 9 9 3 版 阳上 浙江通志 卷 一三一 影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 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 1 9 8 5 年版 第5 2 5 册 傅璇琮 龚延明编纂 宋登科记考 第四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2 0 0 9 年版 p 1 2 8 8 考古质疑 p 8 2 考古质疑 宋叶大庆撰 大庆字荣甫 浙之龙泉人 开禧元年 1 2 0 5 进士 宋史无大庆传 此见光绪处州府志卷三十六页三十七下 及光 绪龙泉县志卷九页九上 官瓜甫 以艰解任 后于嘉定末 1 2 2 4 任 建宁府学教授 四库提要误谓官建州州学教授 建州已于绍兴三十二年 升为建宁府 o 此段未必可靠 固 此后 可以肯定的是 叶大庆在仕途上是没有什么发展的 垂成舍选 既 而调冷官 是指他曾被任命为一处偏远地方的下层官员 戍瓜甫及 风木缠悲 即言正当他准备出远门上任时 突遇到父母亲去世的不幸变故 按照宋代有服丧 守孝期间 公职人员不许担任官职的规定 叫 大庆索性就此杜门谢事 静 卜 心来 惟以读书自遣 此后 叶大庆对追求功名不甚积极 根据记载 他的仕宦经历似 只为县的学官 而一心一意读书求学 遇有疑问 读书时勤加思考 严加考证 并将所思所得便将随手记录 最终撰写成 考古质疑 一书a 上述材料 不仅为我们解决了大庆之里贯问题 他中进士的时间也得以明确 即为开禧元年乙丑 毛自知榜 这样 我们虽然未确知其生卒年岁 由参加科考 通常在二十岁前后 至少可对叶大庆生平活动的时段有了一个加以判断的大致依 据 考古质疑 叶武子序 为我们补充了有关叶大庆后米的生活史料 按叶 武子 为叶大庆的同学 宋史 虽无传 却可由 全宋文 等书中考见其生平 叶武子 一一一二四六 字文之 号息庵 邵武 今福建邵武 此处疑误 叶释子序文中言大庆 戍瓜甫及 其中戍瓜 即瓜戍 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赴边任守 后 来把官员赴任皆称作瓜戍l 甫及 指刚要 即亩大庆刚要准备出远门上任的意思 此处 官瓜甫 将其释 为到一个叫瓜甫的地方做官 理解有误 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 考古质疑引得 燕京大学图书馆出版 1 9 4 1 年版 有关叶大庆可能为同名同姓两人的推测 得自参加答辩的顾老师和严老师赐教 特此鸣谢 4 人 受学朱熹 嘉定七年擢进士甲科 调郴州教授 历通判建宁府 国 子监学正 出知处州 入为宗学博士 请老归 久之落致仕 除直秘阁 嘉熙中进直宝谟阁 淳祜中升龙图阁 进秘阁修撰 六年卒 见道光 福 建通志 卷一八八 闽中理学渊源考 卷二三 o 考 福建通志 宋元学案 沧洲诸儒学案 及 闽中理学渊源考 得其 生平记录 叶武子 字成之 邵武人 受学朱子 幸i 太学生 朝议有欲以韩伲 胄首和敌者 先生日 奸臣首不足惜 如国体何 率同舍叩闽 力 争之 嘉定甲戌 擢甲科 调郴州教授 一以 白鹿洞学规 为诸生准 程 刻 四书集注章句 以授之 历国子正 知处州 入为宗学博士 o 考古质疑 叶武子序 中 宝庆丙戌良月 樵阳叶武子文之题 其自称 文之 考古质疑 叶释之序 中有 文之先生叶公为锓诸梓 的记载 亦称 其为 文之先生 叶武予序文中称与叶大庆为 同舍叶君荣甫 则两人应有同 学之谊 又叶大庆为1 2 0 5 年进士 叶武子为1 2 1 4 年进士 宝庆丙戌良月 樵阳叶武子文之题 即为宝庆二年十月 1 2 2 6 年 撰序之时 即嘉定末后二三 年间 正是叶大庆在嘉定末 1 2 2 4 任建宁府学教授的经历 叶武子序 予 赘丞古建 而君为郡博士 亦可证 博士为宋代学官名 知叶武子与叶大庆曾 同处一地为官 关系应该是密切的 故有 一日 出示所著 考古质疑 一编 予细舐之 则考订详密 援引该博 而议论精确 往往出人意表 学问淹贯 然后议论卓越而辞藻霈然 叶武子彳i 但高度称赞了 考古质疑 一书 对叶大 曾枣庄 刘琳主编 全宋文 卷七七五九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0 0 6 年版 p 3 7 0 福建通志 选举 卷 四 三 影印文渊阁 四 i 荜全书 本 第5 3 0 册 清 黄宗羲 宋元学案 卷 六九 沧州诸儒学案 上 中华书局 1 9 9 6 年版 闽中理学渊源考 卷十六 影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 本 第4 6 0 册 庆本人的学问更是倍加赞誉 故 为锓诸梓 哈佛燕京学社引得 之 考古质疑引得 序 中进而推断 大庆生于何年 不得而悉 其卒必在宝庆丙戊淳祜甲辰之间 1 2 2 6 1 2 4 4 见大庆子释之序及叶武子序 o 然据叶大庆之子释之撰写 序 时 言 文之先生叶公为锓诸梓 先君喟然 e l 吾斯之未能信 奚其梓 未几 赍志而逝 来看 我们有理由推定 大 庆对于刻印自己的著述 尚在犹疑不定问 以其子之 未几 赍志而逝 之叹 似大庆带着几份遗憾去世 极有可能就在宝庆丙戌之后不久 宝庆 淳祜年问曾 一版再版 亦可为佐证 若以 卒于宝庆丙戌至淳裙甲辰之间 其间跨度有十 八年 时间范围过于宽大 叶释之序 中记载 先君易稿者三 犹未敢自信 足见大庆治学之严谨 又 前板寝漶 求者未已 因再入梓 可见此书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以 致在宝庆 淳祜年间曾一版再版 而叶武子 为锓诸梓 也为 考古质疑 的 流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对上述文献史料进行爬梳整理之后 我们有理由认为 无论是 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 中有关 考古质疑 的提要介绍 以及 啸园丛书 本 考古质疑 葛元煦跋文中均记载大庆 里贯不详 抑或二十世纪中叶出版的 哈佛燕京学 社引得 丛书中的 考古质疑引得 序 中 官瓜甫 以艰解任 尚在一定程 度上存在误读或不明的情况 在对上引诸家之说进行文献资料的参订和整合后 大庆之生平 始得以窥见大概 考古质疑引得 序 6 第二节 考古质疑 的版本情况 考古质疑 六卷 考古质疑 叶武子序 称叶大庆 以经学蜚声六馆 人知诵其文 叹其辞藻之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啸园丛书本葛元煦跋 钦定续文献通考 中均称大庆 以词赋知名 可知大庆六经诸史 名家著述 无所巧i 谙 以词赋知各丁时 并将数年 所得所疑 整理成 考古质疑 一书 其平生为学之精华尽在于此 在南宋引起人们广泛的阅读兴趣 以致在宝庆 淳 祜年问曾一版再版 然经历了南宋末社会的离乱 宋元书目中均不见著录 竟变 得不易得见之书 所幸的是 明代永乐年间编纂 永乐大典 时 将其书按韵部 收入书中 此后 又到了清代乾隆年间 编纂四库全书时 馆臣从 永乐大典 中辑出7 4 条 厘为六卷 收录在予部杂家 又以武英殿聚珍版印行 后 海山 仙馆丛书 啸园丛书 清芬堂丛书 仿知不足斋丛书 等相继收录 均依 此本 据 海山仙馆丛书 中有关于 考古质疑 版本情况的相关记载 序书名作者版本校勘者分类原书备注 号页数 2 2考古质 宋 叶道光二十无子部 9 4另有光绪十一年翻 疑六卷大庆撰九年己酉杂家刻本 中国丛书综 1 8 4 9 类录 仅署光绪十一 年 1 8 8 5 年 刊 亦载 四库全书 武英殿聚珍本 啸园丛书 清 芬堂丛书 仿知 不足斋丛书 书中记载了宋代叶大庆撰 考古质疑 六卷除有道光二十九 1 8 4 9 年 刻 清 潘仕成辑 海山仙馆丛书 第十四册 凤凰出版社 2 0 1 0 年版 7 本外 另有光绪十一年 1 8 8 5 年 翻刻本 同时还对 考古质疑 一书给予了 充分的肯定 宋叶大庆撰的鬟考古质疑 六卷 其书上自六经诸史 下逮宋世 著述诸名家 各为扶摘其疑义 考证详明 类多前人所末发 在南 宋说部之中可无愧淹通之目 然而成书后竞 沉晦不显 几至终湮 蠹蚀凋残逾数百载一 o 清代周中孚 郑堂读书记 子部十之三中也简要地记载了 考古质疑 的流 传情况 并且 对其著述的内容作了充分的肯定 盛赞其价值实在程大昌 考古 编 之上 考古质疑六卷 武英殿聚珍版本 宋叶大庆撰 大庆字荣甫 里贯 未详 建州学教授 四库全书 著录 宋志 及 宋志补 俱不载 即明 文渊阁书目 亦不载之 知其久无传本矣 犹幸散见于 永乐大 典 中 今馆臣得据之以录出 分为六卷 并宝庆丙戌叶武子 淳辜占甲 辰其子释之二序列于卷首 其书凡七十四条 自经史传记 以迄当代人 著述 其有疑义者 一一为之抉摘 考订详密 援引该博 而议论精确 往往出人意表 且行文亦极典赡可观 其于各条多有夹注 或释音义 或注出处 或具详引书端末 体例允为尽善 此与程泰之 考古编 同 以考古为名 而实可以方驾泰之 不知何以不流传于世也 此本目录后 有提要一篇 浙省亦重刊之 国 又清文廷式曾获读遭劫前的 永乐大典 从中辑得四库馆臣遗漏的 考古 质疑 佚文四条 载于其笔记 纯常子枝语 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 李伟国先生 倪俊明 研究 何大进主编 近代广州城市文学与文化资源 天津古籍f l i 版社 2 0 0 9 年版 p 1 0 3 清 周中孚撰 郑堂读书记 卷五十四 民国吴兴丛 f 5 本 p 7 6 7 在整理该书时 又从 大典 残本中辑出四条佚文 附录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的点校本 考古质疑 一书中 至此 总共辑得 考古质疑 8 2 条 为是书自 明末失传后 最为完备的辑佚本 1 9 8 5 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悉收此8 2 条佚文 并将其与 瓮牖闲评 合为一册出版 为现今通行之版本 9 第三节 考古质疑 的研究意义 在古代学术史上 虽然早在东汉时期便有了 古学 的名称 如 后汉书 中说马融 传古学 贾逵 为古学 桓谭 好古学 郑兴 长于古学 等等 不过 若从其内涵来看 上引东汉学者所谓的 古学 显然是就研究古文经学 而言 而且 主要就是所谓小学 即在文字层面上对古代文字字义的考释和辨正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 考古 一词的出现 已是北宋中叶时期了 与之密 切相关的是 金石学 诞生 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古代的青铜器和石刻等文物 此 时出现的 考古 即考证 是以研讨 考据 论证为主要手段的 宋时 考证 论文已兴 如宋代 考古图 汇集二百余种古铜古玉器的相关资料 通过参照 其它各种文献进行训释考证 从而获取第一手的相关信息 此后 考证已不仅限于器物的考古 随着北宋丌始大 晕 翻刻书籍的普及 人 们获取各类文献的途径越来越多 宋人的目光 投向文献记载的内容 即 故事 一个典型的例子 即如司马光在编纂 资治通鉴 过程中 根据各种文献的不同 记载进行史事的 考异 成为古代文献学发展的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标志 南 宋叶大庆 考古质疑 中之 考古 即属考证史实 追溯原始 揭示隐晦 史 事纠谬之类 对经史诸文 择其疑义详加考证 考古质疑 是一部极具丰富史料价值的学术考订笔记 它的史料价值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在考证内容上 包罗了诸多领域的成果 上自六经诸史 下至宋世名 家著述等疑义 分别详加考证 阐述己见 主要涉及历朝史实 文字音韵 诗词 文章 名物钱币 典章制度等等 探求真伪 评论得失 追根溯源 区分异同 并选择典型性 共通性的问题加以辩证评论 引据完整 逻辑严密 多有前人所 未发 同时 还对个别书籍中的讹误缺失 详加观察 整理症结之所在 质疑问 难 涉及的书籍包括 史记 汉书 说苑 新序 能改斋漫录 等几十 种之多 徐兴华 徐尚衡 居万荣 中国古代文体总览 沈阳出版社 1 9 9 4 年版 p 2 4 l l o 其次 在考证方法上 本校 理校 对校 他校等校勘方法 比较考证 推 理考证等考证方法 年代学 逻辑学等多种学科综合运用 使得 考古质疑 一 书 考订详密 援引该博 引人入胜 第三 在治学态度上 叶大庆潜研学问 治学严谨 都能从其考证笔记中得 以详见 如前人因王羲之 兰亭序 未收入 文选 王勃 滕王阁序 不见于 唐文粹 而怀疑这两篇文章是伪作 本书第5 卷逐条驳辨前人提出的疑难 肯定了这两篇文章的真实性 又如第4 卷驳 说苑 之误 第5 卷考 中说 之 伪 皆条分缕析 辨析十分中肯 最后 在体例上 此书引书时用小字在书名下注明作者 或者引述前人之语 在结尾处特意注明 以上为某某之说 然后再进行论辨 如此严谨的体例 在 古人笔记类书籍中 实在是鲜见的 考古质疑 虽以内容丰富以及考证精细为时人所重 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 很早散轶 遍查宋元书目 皆未见著录 原书终遭散佚 所幸明人在编纂 永乐 大典 的时候 将 考古质疑 中的内容保留在了 永乐大典 各韵中 到了清 乾隆年间 四库馆臣从中辑出7 4 条 厘为六卷 归为 四库全书 之子部杂家 类 又以武英殿聚珍版印行 此后 海山仙馆丛书 啸园丛书 清芬堂丛 书 仿知不足斋丛书 等相继收录 均依此本 馆臣对 考古质疑 的评价甚高 称其 悉为抉摘而考证之 援据详明 折 衷至当 类多前人未发之秘 文笔亦极赡辩可观 不仅如此 馆臣在撰写 说 苑 新序 爱日斋丛钞 艺文类聚 等书的提要中 屡屡引用叶大庆的考 证条目 而辑佚的工作也没有就此停止 除馆臣辑录的7 4 条外 清文廷式也从 永乐大典 中辑得佚文四条 清代的诸家著作中 征引 考古质疑 的情况很 多 如毕沅 续资治通鉴 陈逢衡 竹书纪年集证 陈鸿墀 全唐文纪事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顾垄 觉非盒笔记 桂馥 晚学集 及 说文解字义证 梁玉绳 史记志疑 倪模 古今钱略 平步青 霞外攘屑 等 由此可见 虽然因时代以及作者认识水平的局限等原因 本书难免存在一些 缺陷 但无论对了解古事 阅读古书 还是对史学理论发展 名家名作评定等 考古质疑 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从中我们也可窥见南宋考据史学的特点 以 及其对清代学术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考古质疑 的历次刊印者都给予了其高度的评价 从叶武子序到 四库全 书总目提要 啸园丛书本葛元煦题跋 都肯定了其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 说苑 新序 等书序中 亦提及大庆 考古质疑 赞其考订详实 后二 十世纪中叶受到哈佛燕京学社的重视 出版 哈佛燕京学社引得 丛书 考古质 疑引得 就现在学术界的研究来看 虽然 考古质疑 的内容博赡精详 迄今以来 以 考古质疑 为对象而进行专门研究的却不多见 遑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成果 了 因此 以文献学研究的方法对 考古质疑 进行深入仔细的研究 无论是对 其史料价值的挖掘 还是对叶大庆所处的南宋时期考据史学的分析 包括对宋代 考据学与清代考据实证学风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节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方法 一 研究现状 自清人由 永乐大典 中辑出并复原 考古质疑 一书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考古质疑 的学术价值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2 0 世纪初 名震一时的哈佛 燕京学社 在洪业先生主持下展开对中国典籍的整理 共编出引得6 4 种 8 1 册 考古质疑引得 亦在其列 该 引得 作为系统的学术工具书 在学术界流传 考古质疑引得 序 中 对作者叶大庆也做了简单考订 并对 考古质疑 全 书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人们对 考古质疑 一书的认识的进一步加深 先后有学者分别两次对该书进行了整理 除了前面提到的李伟国先生整理校点 考古质疑 的工作 并于 永乐大典 残卷中辑得佚文四条 由上海古籍出版 社将其与 瓮牖闲评 合为一册出版后 1 9 8 9 年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陈 大同所作的 考古质疑校证 该著作对 考古质疑 重新作了系统的整理 主 要工作包括对作者生平的简介 对版本情况进行梳理 且以武英殿聚珍版为底本 参考李伟国校点本 永乐大典 残卷有关部分 以及其它版本 书籍 资料 参照互校 校证 主要是对 考古质疑 的文字 内容等方面作了校勘和集证 对原书中 引据不确 论断刁i 准 知疑彳 决 等地方 加以辨析 并对 考古质 疑 一书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虽然学术界对 考古质疑 一书给予了较大的关注 但未见其它相关研究著 作或单篇论文 因此 对 考古质疑 做系统的研究 一方面可传承 发扬其重 要的史料价值以及作者的治学态度 另一方面可以此为线索 纵观其对后世学术 的影响 也弥补了关于此项研究之空白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对于 考古质疑 的研究 首先 在文献方面 通过以武英殿聚珍本为底本 参校了 四库全书 本 并参考 永乐大典 海外新发现的永乐大典十七卷 纯常子枝语 并充分吸收了今人李伟国点校本 陈大同考订本的研究成果 对 考古质疑 一书的版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其次 通过就 考古质疑 序言的分析 并参照地方志等多种文献 对作者 叶大庆的生平进行考证 以期填补此项研究之空白 第三 对于 考古质疑 全书的内容分析上 主要对全书的考证方法 所涉 内容进行研究 采用全面整理与分类研究的方式展开 对 考古质疑 一书的内 容进行归纳分类 比对作者所引用的原始文献 考证鉴定 分析价值 试图对作 者 版本 文本内容 文献价值 影响等做全面系统的考察 深入研究 1 4 第二章从疑古到考证 第一节北宋的疑古精神 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过程中 不乏具有自主意识 不轻易接受成说 甚至敢 于挑战经典的先贤 从这个意义上说 疑古 之风 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如 孟子已有此类言论 他提出 尽信 书 则不如无 书 直到今天 仍有着 积极的意义 又如他认为 云汉 之诗日 周馀黎民 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 是周无遗民也 甚至还推测有些孔子的言论为 齐东野人之虞也 等等 孟 子的这些言论 强调独立思考对于求知的重要意义 并在具体的方法上为后世学 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有趣的是 也许受到了孟子思想的启发 历来史学家中 亦不乏对孟子之书 产生怀疑的学者 如后汉王仲任 论衡 有 问孔 刺孟 两篇 已多次举其 论证不当之处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 著有史学史上第一部总结性的理论著作 史通 在 史通 的 疑古 惑经 两篇中 详举 论语 及 春秋 尚书 中之 史实似 饰智矜愚 爱憎由己者 从而得出 远古之书 其妄甚矣 的结论 然而 只有到了宋代 随着文献学不断向前发展 雕板印书事业由创始渐及 盛行 造纸术的普及且日益提高 使得书籍的流通量增广扩大 一改前代文人学 子因 传写不给 而产生读书少 藏书少的局面 宋初雕版印刷骤然盛行 可从 长编 大中祥符三年宋真宗和资政殿大学士向敏中的对话中看出 真宗皇帝 谓敏中日 今学者易得书籍 敏中日 国初惟张 昭家有三史 太祖克定四方 太宗崇尚儒学 继以陛下稽古好文 今三 史 三国志 晋书 皆镂板 士大夫不劳力而家有旧典 此实千龄 方勇译注 孟子 尽心下 中华书局 2 0 1 0 年版 p 2 8 3 孟子 万章上 p 1 7 l 之盛也 这段文字可明显看出北宋印书激增的 般情况 而且还可了解到 除经书之 外 还大量刻印历代史籍 为汉唐以来未曾有过的盛事 随着雕版印书事业的发展 民间私人刻书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使得个人藏书 激增 这对于儒家传统文化的复兴 传承 对宋学的产生及发展 都提供了丰富 的物质条件 文化传承方式的多样性及传播速度上革命性的变化 都推进着宋代 的怀疑思潮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宋代疑古之风成就斐然 史学家司马光作 疑孟 篇 礼 君不与同姓同车 舆异姓同车 嫌其倡也 为卿者 无贵戚异 姓 皆人臣也 人臣之义 谏于君而不听 去之可也 死之可也 若之 何以其贵戚之故 敢易位而处也 孟子之言过矣 君有大过无若纣 纣 之卿士莫若王子比干 箕子 微子之亲且贵也 微子去之 箕子为之奴 比干谏而死 孔子日 商有三仁焉 夫以纣之过大 而三子之贤 犹 且不敢易位也 况过不及纣 而贤不及三子者乎 必也 使后世有贵威 之臣 谏其君而不听 遂废而代之 日 吾用孟子之言也 非篡也 义也 其可乎 或日 孟子之志 欲以惧齐王也 是叉不然 齐王若 闻孟子之言而惧 则将愈忌恶其贵戚 闻谏而诛之 贵戚闻孟子之言 又将起而蹈之 则孟子之言不足以格骄君之非 而适足以为篡乱之资也 其可乎 司马光对古史的怀疑 还表现在他的 史剡 中 愚观前世之史 有存之 不如其亡者 故作 史剡 其细琐繁芜不可悉数 此言其卓卓为士大夫所信者 云 并举出 宋 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七十四 中华书局 1 9 8 5 年版 p 1 6 9 4 疑孟 全宋文 卷一二二一 p 1 8 9 1 6 尧以二女妻舜 百官牛羊事舜于畎亩之中 瞽瞍与象犹欲杀之 使 舜涂廪而纵火 舜以雨笠自扦而下 又使舜穿井 而实以土 舜为匿空 出它人井 剡日 顽嚣之人不入德义则有矣 其好利而畏害 则与众不 殊也 或者舜未为尧知 而瞽瞍欲杀之 则可矣 尧已知之 四岳举之 妻以二女 养以百官 方且试以百揆 而禅天下焉 则瞽瞍岂得不利其 子之为天子 而尚欲欲杀之乎 虽欲杀之 亦不可得已 藉使得而杀之 瞽瞍与象将随踵而诛 虽甚愚人 必不为也 此特间父里姬之言 而孟 子信之 过矣 后世又承以为实 岂不过甚矣哉 又有 禹以天下授益 益避于于箕山之阳 禹子启贤 天下皆去益而归启 启遂即天子位 剡日 父之位傅归于子 自生民以来如是矣 尧以朱不 肖 故授舜 舜以均不肖 故授禹 禹子启果贤 足以任天下 而禹授 益 使天下自择启而归焉 是饰伪也 益知启之贤 得天下心 己不足 以闻 而受天下于禹 是窃位也 禹以天下授益 启以违父之命而为天 子 是不孝也 恶有饰伪 窃位 不孝而谓之圣贤哉 此为传者之过明 矣 o 这篇 史剡 是从虞舜说起 一直说到汉代的季布与曹丘生的事 共十件事 其中五件都是关于上古史的 足见司马光深信 远之古书其妄甚矣 这种疑古 精神的具体表现 是针对古代文献所记内容中的疑点 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加以 分析 就其根本而言 是以理性来替代迷信 遍检北宋的诸多史学之作 疑甫之说 比比皆是 欧阳修在 廖氏文集序 史剡 全宋文 卷一二二二 p 1 9 2 史剡 全宋文 卷一二二二 p 1 9 4 1 7 中质疑 河图 洛书 自孔子殁而周衰 泊乎战国 秦遂焚书 六经于是中绝 汉兴 盖 久而后出 其散失磨灭 既失其传 然后诸儒因得措其异说于其间 如 河图 洛书 怪妄之尤甚者 余尝哀乎学者知守经以笃信 而不 知伪说之乱经也 屡为说以黜之 而学者溺其久习之传 反骇然非余以 一入之见 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 欲夺众人之所信 徒自守而世莫之从 也 余以谓自孔子没 至今二千岁之问 有一欧阳修者者为是说矣 又 二千岁 焉知无一人焉与修同其说也 又二千岁将复有一人焉 然则同 者至于三 则后之人不待千岁而有也 同予说者既众 则众人之所溺者 可胜而夺也 王安石疑 春秋 非孔子作 刘敞作 春秋传 四库馆臣评其 不尽从传 亦不尽废传 国 而他的 七经小传 又对经典之作增字为释 改经就义 实导 疑经之先 北宋石介撰 忧勤非损寿论 驳斥郑玄 文王以勤忧损寿 武王以安 乐延年 囝之说 一句 为安乐 乎 康成之妄也如此 固 将汉学之集人成者之 注疏彻底否定 亦足见当时疑古气势之盛 又有 困学纪闻 卷六云 王介甫 答韩求仁问 春秋 日 此经比他经尤难 盖三传不足信也 等等 都体现 了宋代疑古精神的形成及发展 宋 欧阳修撰 廖氏文集序 见 欧阳修集编年笺注 第3 册 巴蜀书社 2 0 0 7 年版 p 1 8 6 宋 刘敞 春秋传 t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二十六 宋 石介著 陈植锷点校 忧勤非损寿论 徂徕石先生文集 卷十一 中华书局 1 9 8 4 年版 p 1 2 0 忧勤非损寿论 徂徕石先生文集 卷十一 p 1 2 1 宋 王应麟著 清 翁元圻等注 栾保晕 田松青 吕宗力校点 困学纪闻 卷六 上海古籍出版 社 2 0 0 8 年版 中册 p 7 3 0 第二节以 道问学力为特征的致知精神 到了南宋 有关经史子集中各类文献的论辩出现了更为热烈的场面 这种 论辩 既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 也包括了各类质疑的声音 南宋学者们怀疑的对 象 渐及传统的儒家经典 学者们不仅提出自己的怀疑 还试图从其它文献中引 证资料 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朱子之疑 尚书 公然对儒家的经典 古文 尚书 发起了挑战 朱 子语类 卷七十八云 尚书 孔安国传 此恐是魏晋间人所作 记安国为名 于毛公诗传大段不同 今观 序 文 亦不类汉文章 如 孔丛子 亦然 皆是 那一时人所为 朱子语类 卷七十八中 专论 尚书 孔传之真伪有十二条 清代学者阎若琚最终否定了古文 尚书 被认为是清代学者在考据学方面具有 代表性的成果 朱熹实在是其先声 另一方面 在南宋学者们普遍对 周礼 发出质疑之声的时候 朱熹却看到 了问题表象后的更为深刻的一面 朱子语类 卷八十六中有 周礼 胡氏父子以为是王莽令刘歆撰 此恐不然 周礼 是周 公遗典也 五峰以 周礼 为非周公致太平之书 谓如天官冢宰 却管甚宫阃 之事 其意只是见后世宰相请托宫闱 交结近习 以为不可 殊不知此 正人君治国 平天下之本 岂可以后世之弊而并废圣人之良法美意哉 o 洪迈 容斋续笔 卷十六 周礼 非周公书 云 钱穆先生对朱子 尚书 辨伪的意义给予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 其最大发现 有大贡献于后代 而为后 人所不断称述者 厥为辨 尚书 之今古文 后人发得古文之伪 皆朱子有以启之 还指出 朱子疑 尚书 实不专在其今古文异同处肩疑 乃能直从 尚书 各篇文字中发现问题 不仅疑古文 并亦疑今 文 此其见解之精卓 胆力之宏决 实超越此下明清诸儒甚远 钱穆语俱引自 朱子新学案 朱子之辨伪 学 三民书店 1 9 7 7 年版 第托册 p 2 6 6 2 6 7 宋 黎靖德编 予星贤校 朱子语类 卷八十六 中华i 5 局 1 9 8 6 年版 p 2 2 0 5 1 9 周礼 一书 世谓周公所作 而非也 昔贤以为战国阴谋之书 考其实 盖出于刘歆之手 汉书 儒林传 尽载诸经专门师授 此独 无传 至王莽时 歃为国师 始建立 周官经 以为 周礼 且置博 士 而河南杜子春受业于歆 还家以教门徒 好学之士郑兴 及其子众 往师之 此书遂行 歆之处心积虑 用以济莽之恶 莽据以毒痛四海 如五均 六箢 市官 赊贷 诸所兴为 皆是也 王安石欲变乱祖 宗法度 乃尊崇其言 至与 诗 书 均匹 以作 三经新义 呜呼 二王托妖周官 之名以为政 其归于祸民 一也 足见对 周礼 之疑 宋人已先有此说 而由此我们亦可看出 南宋学者之考据 是通过大量的文献引证 来证明自 己怀疑的合理性 以及对自己的推理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这正是 道问学 这 一理学精神在疑古 考据 校勘方面的具体体现 道问学 是对 博学之 审 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的概括 朱熹将其解释为 所以致知而尽乎道 体之细也 在 道问学 上他的 四书章句集注 也是宋儒中做注释考据的典 范 而就文献整理而言 大致可以理解为校书时须排除个人成见 多方查考文献 数据以及择善而从等义 宋代为历史上刻版印刷书籍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的时期 然而在当时的条件 下 书籍的刻印又免不了错误的出现 令学者大伤脑筋 诚如朱子所言 校书 极难 共父刻程集于长沙 钦夫为校 比送得来 乃无版不错字 方尽写之 不 知今改正未也 圆为此 认真地对典籍进行校勘的过程 即可看作校书者通过仔 细阅读 发生疑问后 通过种种手段来解决问题 进而求得对文本内容伞盘贯通 理解的读书过程 不难发现 朱子在讨论有关校勘之学时 屡屡引用了一些话语 诸如 公平正大 虚心平气 稍存谦退敬让之心 甚至要追求一种 从容 和乐底大体气象 等等 这些语言 看似与校勘学不甚相关 却恰恰表达了朱子 宋 洪迈撰 容斋随笔 卷十六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7 8 年版 p 4 1 3 束 朱熹撰 答罗参议 见 晦庵先生朱文公续集 卷五 朱子全书 第2 5 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皮肤科疑难病例诊断与治疗综合测验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内分泌学内分泌疾病筛查与诊断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精神科健康评估与干预实践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精神科抑郁症药物治疗副作用观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民族团结统一课件
- 新质生产力从理论到实践
- 2025年眼科医学知识综合考察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内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综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安全负责人任命书讲解
- 管理核心内容讲解
- 塔山煤矿班组建设模式课件
- 2025年民族团结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公交交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标准)仓库退租协议书
- 企业燃气充值管理办法
- 初级健康照护师课件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5)》解读
- 食材库房防霉防潮卫生管理措施
- 腹透患者的饮食管理
- DB3309∕T 114-2024 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技术规范 涉海地区
- 浙菜介绍课件教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