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课件_第1页
小儿推拿课件_第2页
小儿推拿课件_第3页
小儿推拿课件_第4页
小儿推拿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小儿推拿 临武县中医医院宣 小儿推拿 常见病证 包括小儿咳嗽 发热 腹泻 疳积 夜啼 吐奶 口疮 遗尿强体 推拿效果明显有效 小儿推拿是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次数最好是一天1 2次 天冷时要调好室温 防止受凉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1 适用对象为9周岁以内的小儿 2 室内应保持清静 整洁空气清新 温度适宜 3 过饥或过饱均不利于推拿 4 推拿可使用按摩油或爽身粉以防皮肤破损 5 顺序一般先头面 上肢再胸腹 腰背 最后是下肢 拿 掐 捏 捣 强刺激手法除急救以外一般放在最后操作 不论男女均按摩左手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6 推拿一次时间为10 20分钟 慢性病7天至10天为1个疗程 7 手法要求均匀 柔和 轻快 持久 8 体位姿势舒适为宜 9 禁忌证有骨折 创伤性出血皮肤破损 皮肤溃疡烧伤 烫伤急性 烈性传染病癌症及危重病症等 一 什么是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在中医儿科学和中医推拿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具有独特体系的小儿保健和小儿疾病治疗方法 具体表现 1 提高小儿机体各项功能与经络的治疗功能已被现代临床医学所证实 穴位即为经络上的最重要点通过刺激穴位就可以起到调整经络气血 阴阳平衡的作用 正气自然充足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也就是抵抗力增强得病的机会相应减少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 小儿推拿确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保证小儿气血充盈饮食不偏 食欲旺盛 发育正常等 2 缓解 解除小儿病痛如果小儿有病按摩小儿身体的某一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 使其体内相应的脏腑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很广可以对发热 感冒 咳嗽 哮喘 滞颐 流口水 腹痛 腹泻 便秘 厌食 疳积营养不良 夜啼 遗尿 近视 小儿肌性斜颈等多种常见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 未病先防提高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小儿推拿对小儿强身防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A 未病先防通过按摩小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 阴阳平衡 正气充足因此可以起到不得病 少得病的功效 B 防病传变小儿得病后传变较快 易发生危急状态小儿推拿可以起到预防发病 防止传变以及发生危急病症的作用 小儿推拿有哪些主要特点 1 简单方便易行小儿推拿是一种自然疗法不需要任何器械 药品及医疗设备只是依靠医生的双手在小儿体表部位施行手法就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它不受医疗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实施 这样不仅应用方便而且节省费用 2 见效快 疗效高临床证明小儿推拿对小儿常见病 多发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于消化道疾病效果更佳 对许多慢性病 疑难病也有比较好的疗效 3 安全稳当 不易反弹只要对疾病诊断正确依照小儿推拿的操作方法合理进行施治一般不会出现危险或不安全问题 应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不会出现反弹及任何并发症 4 没有毒副作用利于疾病康复推拿是一种单纯的手工理疗手法治疗中避免了某些药物中的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同时也纠正了药物中因剂量不适而对患者身体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或危害是一种有利无害的治疗方法完全符合当今医学界推崇的 无创伤医学 和 自然疗法 的要求 小儿推拿有哪些主要特点 5 治病去根不易复发慢性病复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疾病所涉及脏腑或气血功能下降 推拿疗法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对于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病都可以针对病因通过手法施术加强气血循环恢复其脏腑功能所以能达到治病去根的目的对于急性病本来其机体功能就没有多大损失又加之按摩过程注意了功能的调治更不会遗留病根反复发作病症可因人体素质的调补减少再发机会 对于身体虚弱者不仅可以治愈已发疾病同时也提高了免疫功能及健康素质 6 小儿不受痛苦易于接受其他疗法小儿都要遭受痛苦就是服药小儿也难以接受经常给疾病治疗带来麻烦同时常因小儿不能和医生配合而影响疗效 应用小儿推拿疗法小儿不会有任何痛苦感甚至感到是一种享受能够消除小儿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恐惧心理 7 预防保健适于家庭小儿推拿除了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还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 经常运用小儿保健按摩可以增强小儿体质 提高小儿的抗病能力非常适用于家庭 一 小儿推拿的优点 不用针 不用药 见效快 1 经济简便2 易于掌握3 安全可靠4 疗效显著 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 二 小儿推拿的作用 疏通经络 活利关节 畅通气血 祛邪扶正 调整脏腑 根据中医阴阳 五行 藏象 经络等学说针对疾病发生的不同原因和症状运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在患儿体表进行点 面 线操作 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 开天门 推坎宫 运太阳 掐总筋 分阴阳 拿肩井 小儿推拿常例手法 无论治疗哪一种病症 每次推拿均使用这些方法 所以总称常例手法 即常规的例行成套手法 开天门 推坎宫 运太阳 掐总筋 分阴阳五法在每次推拿中开始阶段应用 拿肩井一法在每次推拿结束时应用 在推拿时 可蘸用少许清水 葱姜汁或麻油 开天门 小儿推拿常例手法 推坎宫 小儿推拿常例手法 运太阳 小儿推拿常例手法 掐总筋 小儿推拿常例手法 分阴阳 小儿推拿常例手法 拿肩井 小儿推拿常例手法 肩井 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 肩部筋肉处 属足少阳胆经 常用穴 部 位 穴位图 常用穴 部 位 上肢内侧及掌面穴位分布图 常用穴 部 位 上肢外侧及掌背面穴位分布图 五经穴 位置 五指末节罗纹面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脾土肝木心火肺金肾水 操作 旋推或直推向指端方向为补 直推向指根方向为清 次数 到 次 运用 肾无实证 只补不清脾常不足 宜补不宜清心多有余 宜清不宜补肝为将军 只清不补肺为娇脏 可清可补 常用穴 部 位 前臂三穴 三关 前臂桡侧 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主治虚寒病症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 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 称推三关 屈患儿拇指 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 称为大推三关 次数 到 次 天河水 前臂正中 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多用于实热 高热等症 用食 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 称清天河水 用食 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 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 直至洪池 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 称打马过天河 次数 到 次 六腑 前臂尺侧 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主治一切实热病症 用拇指面或食 中指面自肘推向腕 称退六腑 次数 到 次 常用穴 部 位 门穴 天门 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开启经穴 启迪智力 外感头痛 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上推24次 开天人合一的门户 板门 手掌大鱼际平面 健脾和胃 消食化滞指端揉 称揉板门或运板门 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 称板门推向横纹 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100到300次 二扇门 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发汗 退热 镇惊止搐 拇指甲掐 称掐二扇门 拇指偏峰按揉 称揉二扇门 掐 次 揉100次 常用穴 部 位 小儿推拿手法 1 清 补脾土部位 拇指指腹 即末节螺纹面 操作 顺时针旋推为补 名 补脾土 中医功效等于吃人参 白术 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 的直推为清 名 清脾土 脾土多用补 而少用清 2 清肝木部位 食指指腹 操作 直推为清 名 清肝木 注意 肝木 宜清不宜补 补之恐动肝火 3 清心火部位 中指指腹操作 直推为清 名 清心火 注意 心火 也宜清不宜补 补后恐动心火 清肝木与清心火有清火 降热功能 小儿推拿手法 4 清 补肺金部分 无名指指腹 操作 直推为清 名 清肺金 旋推为补 名 补肺金 肺金 实热症用清法 虚症用补法 5 补肾水部位 小指脂腹 操作 肾水与肝木 心火 肺金的手法不同 直推为补 名 补肾水 注意 水 宜补不宜清 补肾水相当吊盐水与葡萄糖 也有健体与降热作用 6 清 推大肠部位 食指外缘 即食指桡侧 编者注 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 从食指端直推至虎口 名 推大肠 为补 止泻 从虎口推向食指端 名 清大肠 治便秘 小儿推拿手法 7 揉板门部位 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 用中指尖作揉法 名 揉板门 揉法为补 自掌根推向指根 为 清 作用同清推大肠 8 推上三关部位 小臂前侧 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或食 中两指自下向上推 名 推上三关 或 推三关 有发汗降热作用 9 清天河水部位 小臂内侧 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侧推或用食 中指指腹向上直推 名 清天河水 是退热重要手法 还有宁心与安眠作用 小儿推拿手法 10 退六腑部位 小臂后侧 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或食 中两指指腹自肘部向前推向腕部 名 退六腑 注意 退六腑大寒 相当于中药之犀角 羚羊角 非40 以上之高热 不可轻用 11 分推肩胛骨 盐擦八字 操作 沿肩胛骨骨缝从上向下推如弯月 名 分推肩胛骨 如箭头所示 本手法宣肺止咳 对久咳急气患儿适用 12 揉肺俞部位 第三 四胸椎间 正中线旁开1 5寸处 操作 用双手拇指指尖作揉法 右手为顺时针 左手为逆时针 小儿推拿手法 13 推脊柱部位 上起大椎穴 下至尾骨之间成一直线 操作 用食 中指指腹由上而下直推 名 推脊柱 为退热重要手法 14 推尾椎部位 自第4节腰椎到尾骨之间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或食 中指指腹向上直推 为补 又名 推七节 下推为 清七节 补法止泻 清法治便秘 15 揉长强部位 肛门与尾骨之间 操作 用指尖作揉法 名 揉长强 可止泻 小儿推拿手法 16 捏脊操作 以双手拇指与食指并拢 从尾椎骨沿脊柱两侧向上捏 成人高血压患者从颈部向下捏至尾椎骨 连皮带肉用力捏起即放下 一起捏至颈部发际处为止 以脊柱两侧皮肤微有潮红为有效 说明 捏脊多用于治疗小儿积聚一类的疾患 如食积 疳积 呕吐 便秘 泄泻等 故又称 捏积 还可消除肝 脾肿大 并有医治百病与抗癌作用 17 揉内关部位 伸臂仰掌 腕横纹上2寸 以患者的手量 两筋之间 有宁心安神 镇静止吐作用 18 揉 压足三里部位 外膝眼下3寸 用患者的手取 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说明 在周老小儿推拿诸多病例中 唯有 急救中毒性菌痢患儿 一例 用的是指压双足三里附近的 高升点 其余皆按揉足三里 有强壮 消炎 治胃肠道疾病作用 附 小儿推拿用润滑剂为减轻摩擦 避免损伤小儿皮肤 损伤时可将姜汁 葱白汁 酒精或清水等涂于推拿部位 这些润滑剂可根据病情 时令选用 有强壮 消炎作用 对治肠炎 泌尿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成效 儿科常见病推治 感冒 1 1 1 术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术前应将双手指甲剪短 以免擦伤患儿皮肤 术前应将双手洗净 使双手温度适宜 以免造成患儿惊惧 给操作带来困难 操作时医者的手和小儿施术部位都应以适量的滑石粉为介质 以起润滑作用 减轻皮肤摩擦 避免损伤皮肤 同时还可增强清热燥湿疗效 术者态度要慈祥和蔼 治疗时要尽量防止小儿哭闹 以免影响疗效 力度深透有效 一般情况下不宜强刺激 术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推拿时 患儿左 右手皆可推之 但因持患儿左手方便 故无论男女都可推左手 均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患儿姿势要坐卧舒适 力求自然 患儿熟睡后也可施术 推拿后应注意避风 以免遭受外邪侵袭 儿科常见病推治 咳嗽 二 外感咳嗽主要症状 咳嗽有痰 鼻塞 流涕 头痛 苔薄白 脉浮数 风寒 风热 治疗原则 清热解表 处方 开天门 推坎宫 揉太阳 掐总筋 分阴阳 清脾200补脾100 清肝250 清肺经300 揉外劳宫60 推三关150 推膻中120 肺俞 拿肩井2 3次 咳嗽 二 内伤咳嗽主要症状 久咳不止 咳嗽频作或阵咳 早晚尤甚 干咳少痰 痰粘难以咯出 身微热 盗汗 或咳而无力 神疲气短 形体消瘦 食欲不振 面色白 自汗 舌淡红 指纹青蓝 治疗原则 养肺止咳 健脾益气 处方 开天门 推坎宫 揉太阳 掐总筋 分阴阳 补脾250 清肝200 补肺经300 补肾150 推膻中120次 揉中脘120 足三里100 肺俞发红 拿肩井2 3次除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外 在患儿卧室内勿吸烟 不要放置或避免接触油烟 油漆 煤气 敌敌畏等有害物体及鸟笼等 患病期间少食过甜 过咸 辛辣油腻等厚味 室内温度不宜过高 不要太干燥 常开门窗 保持空气新鲜 发热 外感发热 主要症状 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 无汗 鼻塞 流涕苔薄白 指纹红紫 治疗原则 解表宣肺 清热散寒处方 开天门 推坎宫 揉太阳 掐总筋 分阴阳 清脾250 清肝100 清肺经300 补肾150 推三关90 推膻中30 拿肩井2 3次 风热加清推天河水 推脊数10次 发热 肺胃实热主要症状 高热 面红唇赤 口干燥 口渴欲饮 便秘尿黄 色红苔燥 脉实数 指纹深紫 治疗原则 清热解肺胃实热处方 开天门 推坎宫 揉太阳 掐总筋 分阴阳 清脾400 清肝300 清肺经350 清心250 补肾200 清大肠120 清后溪150 推六腑150 推水底捞明月 推天河水 拿肩井2 3次 发热 阴虚内热主要症状 发热不甚 午后潮热 五心烦热 或形体消瘦 盗汗 食欲减退 脉细数 指纹淡紫 治疗原则 滋阴清热处方 开天门 推坎宫 揉太阳 掐总筋 分阴阳 补脾300 清肝250 补肺经350 清心200 补肾400 清推天河水 按揉涌泉80 足三里60 揉中脘90 内劳宫100 拿肩井2 3次 儿科常见病推治 小儿腹泻 一 伤食泻主要症状 腹泻腹胀 泻前哭闹 泻后痛减 大便量多酸臭 伴纳呆 口臭 腹痛 呕吐酸馊 苔厚或垢腻 脉滑 治疗原则 消食导滞 和中助运 处方 补脾300 清大肠150 揉中脘 摩腹 揉天枢 运内八卦 揉板门 揉龟尾 儿科常见病推治 小儿腹泻 二 寒湿泻主要症状 大便清稀多沫 色淡不臭 肠鸣腹痛 口不渴 小便清长 面色淡白 舌苔白腻或薄白 脉濡 指纹色红 治疗原则 温中散寒 化湿止泻 处方 常例 补脾300 清肝250 补肺150 补肾200 推大肠150 摩腹2分钟 揉中脘150 按揉足三里60 揉龟尾100 推上七节骨50 揉肺俞 按肩井 儿科常见病推治 小儿腹泻 三 湿热泻 主要症状 腹痛即泻 急迫暴注 色黄褐热臭 伴身热 口渴 小便黄赤 舌苔黄腻 脉象滑数 指纹色紫 治疗原则 清热利湿 调中止泻 处方 常例 清脾300 清肝250 清肺经100 清心200 补肾150 清大肠200 后溪150 推六腑120 按揉足三里 中脘120 拿肚角3 5次 揉龟尾100 拿肩井2 3次 儿科常见病推治 小儿腹泻 四 脾虚泻 主要症状 久泻不愈 或经常反复发作 面色苍白 食欲不振 大便挟有不消化奶块及食物残渣 或食后即泻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象细弱 指纹色淡 治疗原则 健脾益气 温阳止泻 处方 常例 补脾400 清肝250 补肺200 补心100 补肾 350 推大肠150 摩腹100次 揉中脘 补中 300 按揉足三里60 捏脊5遍 揉龟尾120 推上七节骨50 揉肺俞 按肩井 辅助治疗 1 针刺每次推拿治疗后 根据患儿症情 辨证取穴 用短针点刺婴幼儿相关穴位 疾入即出 适当增强穴位刺激 提高疗效 常用穴位如下 1 伤食泻 中脘 天枢 足三里 脾俞 胃俞 大肠俞 2 湿热泻 天枢 曲池 足三里 上巨虚 大椎 大肠俞 3 寒湿泻 气海 关元 足三里 上巨虚 大肠俞 关元俞 4 脾虚泻 百会 气海 关元 足三里 脾俞 大肠俞 关元俞 敷贴 根据患儿症情 辨证用药 把配伍中药颗粒均匀混合 装入薄布袋中 贴置于肚脐上方 24小时更换一次 与推拿 针刺治疗相结合 疗效十分显著 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