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在如火如荼的深入进行,义务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 人享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在国家、学区、学校、班级等每个层次上缩小差学生与好学 生之间的差距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达 到同其智力水平相称的学业水平还需要长促发展。学业不良学生在所有学生中占有相 当大的比例,他们是最令教师头疼的。由于学习成绩差,他们既受教师关注,又受轻 视或忽视。所以,有必要对学业不良学生作深入分析和研究。 本研究主要在微观层面上对学业不良学生的课堂互动行为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 和分析,使用语言作为表述的手段,在时间的流动中追踪事件的变化过程,因此,本 研究主要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在自然、真实的课堂情境下,采用观察、访谈和实物分 析等收集数据的方法,搜集真实、可靠的信息,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学业不良初中 生的课堂互动行为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数据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 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说明本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对相关的研究文献 进行梳理、分析,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描述学业不良初中生的课堂生活时间安排和空间位置。 第三部分,进入课堂情境,从师生和生生两个方面观察并分析学业不良初中生的 课堂互动行为表现,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和实物分析进一步了解学业不良学生的 所思所想和情绪反应以及他们的行为所隐含的意义。师生互动行为从课堂中的奖励、 课堂中的惩罚、课堂中的提问以及课堂中教师的期望四个方面进行了解与分析,总结 得出课堂中学业不良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行为特征。生生互动行为从合作、竞争、强 制、冲突四个方面进行了解与分析,总结得出课堂中学业不良学生与优等生互动行为 特征。 第四部分,提出建议。针对学业不良初中生课堂互动行为的表现,提出可行性的 建议:小班化教学,合理地为学业不良学生安排座次;奖惩应适时适度;提问应恰如 其分,期望应高低适中;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创设合理的课堂竞争机制。 第五部分,结论。 关键词:学业不良;课堂;互动行为 ii abstract education reform of china has been launched like a raging fire,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been unprecedentedly developed, everyone enjoyed the opportunity of education, narrow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bad student and good student in the state, school district, school, class, and so each level is the key to the whole education reform,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to ensure every child can achieve commensurate with their academic level of intelligence need longer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disabilities of all students occupies a large proportion of teachers who are most troublesome. because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y are well received the teacher s concern, but also contempt or neglec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and research for student learning disabilities deeply. this study focuses on micro- level studies about the behavior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s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students to launch a detailed and dynamic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the use of language as a means of expression, to track the events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the flow of time,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d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natural and real classroom situations, in the use of observation, interview, physical analysis and so on, to collect the real and reliable information, trying to studies from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bad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holistic study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using of inductive analysis of data and theories of the formation,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the study of their behavior and to obtain an interpreta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tion. the main issue that this study and research are proposed, the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to sort out, analyze and determine their own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academic life of class schedule and room location for junior school student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 third part, entering classroom context, from two aspects of teacher- student, student- student to observe and analyze advers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 process in classroom interaction, through interviews and physical analysi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learning disability student s thinking , emotional response and behavior of their implied meaning. teacher- student interaction behavior from the process in classroom rewards, process in classroom punishment, process in classroom questions, and process in classroom teachers to understand the expectations and analysis, summed up the features in iii the learning disabilities of the process in classroom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 behavior. interactions between behavior from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coercion, conflict,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four aspects, to get the interaction behavior features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student and good student in the class. the fourth part is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ba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junior school classroom interactio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als put forward: teaching in small classes, reasonable arrangements for learning disability student seating;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should be timely and appropriate; questions should be appropriate and expected to be high and low moderate; establish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creating reasonable class competition. the fifth part, conclusion. key words: learning disabilities; class; interactio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 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 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根 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 惯的养成。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并且上好学。 2 0 0 2 年 1 月 8 日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正式签署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n o c h i l d l e f t b e h i n d ) 简称 n c l b 的教育改革计划,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影响 广泛的基础教育改革。这项改革计划称之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原因在于它确定了 这样一个目标:每个孩子应该接受好的教育,也就是说,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在学业上 掉队,每个孩子必须会学习。它保障了孩子拥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公平的接受成功教育 的机会。它勾画了新世纪美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重申公立学校不分地区、家庭背 景、肤色之别发展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品格的历史使命与责任,阻止飞速变化的世界把 校园的孩子抛在后面,力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从而最终实现中小学教育质量整体的提 高。 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深入进行,在国家、学区、学校、班级等每个层 次上缩小差学生与好学生之间的差距是取得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目前,我国普及义 务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人享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但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 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达到同其智力水平相称的学业水平还需要长促发展。学业不良学 生在所有学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为 8 % - 1 2 % 1 ,他们是最令教师头疼的。苏霍姆 林斯基深有感触地承认:“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 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由于学习成绩差,他们既受教 师“关注”(这种关注所包含的往往更多的是批评与职责),又受轻视或忽视。所以, 有必要对学业不良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笔者进入学业不良初中生的课堂生活, 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了解并分析学业不良学生的课堂互动行为,寻求引起学业不良的 部分原因并得出相应的转化策略,以期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初中学业不良学生问题。 在宏观- - - 微观的研究取向上,本文试图从微观的角度,以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探 讨班级中学业不良学生的互动行为。微观取向是与课堂生活过程相联系的,本研究的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主要内容是在课堂情境定义下的人际互动过程中,课堂中权力的控制与抵制中,观察 并分析学业不良学生的行为反应。 2 本研究的意义 理论价值:从班级社会学的视角展开对学业不良初中生的课堂互动行为的研究,拓 宽了对学业不良学生的研究思路,为更加有效的转化学业不良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 据。此外,研究微观课堂情境中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能使教学论的研究更加细致化、微 观化。 实践意义:学业不良问题关系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问题,对它展开深入研究并提 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策略,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减轻家庭的负担,缓解社会的压 力。以初中生课堂行为为突破口,有助于深入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真实的生活状态,了解 学生对课堂的认识,从而改善学生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化 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文献综述 1 国内、外关于“学业不良”的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学业不良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生理医学研究阶段( 1 9 世纪末 - - - 2 0 世纪5 0 年代中期) ,认为学生学习上的某些障碍是由“大脑损伤”造成的。但 是, 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上的治疗却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 到了2 0 世纪中期, 认为除 “大 脑损伤”以外,轻微的脑功能失调和直觉- - - 运动障碍等也会引起学业不良。同时把智 力低下排除在外,研究者主要开始关注智力正常的学业不良学生问题。第二,心理教育 研究阶段( 2 0 世纪6 0 - - - 7 0 年代) ,研究者开始从学校教学出发来研究学业不良问题, 关注教学过程中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学业不良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 种,这一趋向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第三,多样化阶段(2 0 世纪7 0 、8 0 年代- - - 至今), 除了已有的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传统外,一些学者还开始注意到学业不良学生 社会背景方面的探索,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学业不良学生的成就责任归因、 自我概念特征,以及学业不良学生行为模式同其社会特征之间的联系等 2 。 在研究成果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学业不良学生特定技能落后模式及其改 变;学业不良学生心理特征的探索;学业不良学生家庭背景特征的研究;角色理论倾向 的学业不良学生问题研究 3 。另外,在转化学业不良学生、克服学业不良现象方面提出 四大方案:一是克服学生思维发展中的缺陷;二是克服学生基本学习技能中的缺陷;三 是克服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四是克服学生知识中的缺陷。 国内目前的学业不良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形成了教育和心理学研究者、医学 工作者和研究者两支主要研究队伍。对学业不良学生的研究主要围绕他们的心理过程、 认知技能与方式、社会性心理发展特征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这些研究有的验证了国外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已有的理论或假设,有的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合我国学业不良学生实际状况 的开拓性研究 4 ,这些研究成果对学业不良初中生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为学业 不良学生的转化提供了案例的佐证与有益的借鉴。 在学业不良学生心理特征的研究方面,比较多见的是经验型研究或分析型研究。而 在学业不良学生成因分析和转化上是以钟启泉教授的差生心理与教育为代表,从教 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 地考察学业不良学生问题,揭示从心理学范畴学业不良学生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 略。 对初中学业不良学生的成因及转化多数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也有 从语言的习得与习得者的动机、兴趣、信心和是否焦虑等有关来考察初中学业不良学 生的成因及转化。另外,还有从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的角度或家庭角度对初中学业不 良学生的成因及转化展开研究。 总体来看,国内对学业不良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研究者对学业不良的操作性定义 还存在很大分歧;学业不良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针对年幼儿童、高 中生和高中后的研究较少;介绍学业不良教育和矫正方法的研究较少;关于学业不良的 质的研究不多,纵向的动态研究成果缺乏 5 ;研究者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克服已经发生的、 成为事实的学业不良这一问题上,而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如何预防上。 目前,对学业不良的研究总体趋势是由单一研究向整体化研究发展。首先,学业不 良的形成和转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今后的研究应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医学、遗 传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综合理论基础上;其次,学业不良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 且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并且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观点的正确性;再次,学生学业 不良是由社会、 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状况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在 鉴定上需要谨慎从事, 避免给学生过早贴上不恰当的标签和进行人为的等级划分。最后,学业不良并不是一个 阶段性的问题,从年幼儿童到大学乃至以后,它具有发展的延续性和积累性。目前国外 学业不良研究的一个新走向是对尚未学业不良的学前儿童进行预防 6 ,对国内不失为一 个好的借鉴。 综上所述,初中学业不良学生形成原因很复杂,对其成因及转化的研究不少,但主 要是从心理学的层面进行探究,对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课堂情境,这个“小社会”、“小 环境”对学业不良学生的产生是否有相关性却关注很少。而己有的社会学理论提到诸因 素如师生之间的互动、班级气氛的营造等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但比较零散,对如何转化 学业不良学生未提出具体、系统的措施或策略。 2 国内外关于“课堂互动行为”的相关研究 (1 ) 国外相关研究的回顾 1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的历史 最早进行这种专门研究的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 w a l l e r , w . w ) 。沃勒在教学社 会学( t h e s o c i o l o g y o f t e a c h i n g , 1 9 3 2 ) 一书中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对课堂教学进行了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广泛的分析,着重论述了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社会学在此之后没有继续发展,直到5 0 年 代才开始出现新的生机。受结构- - - 功能主义的影响,在5 0 年代与6 0 年代,课堂教学的 社会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关于课堂教学的群体(主要是学习群体)与社会过程(主 要是互动过程)的研究。 到了7 0 年代英国研究者为主的“新”教育社会学( n e w s o c i o l o g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 得 到迅速发展。新教育社会学家们更多的是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过程。他们把课堂教学 视为由参与者共同界定、相互解释、持续交涉、且不断变化的过程。他们通常不是按照 预先规定好的一套范畴与框架对课堂教学进行对号入座的观察与分析,而是详尽地记录 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研究几乎是清一色的定性分析,更确切地说,是对课堂教学的深 层文化剖析。至今,课堂教学在国外已经成为教育社会学的重要分支领域。 2 )课堂中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研究 课堂是一种弥散着言语的环境。一般来说,教与学包含的言语活动主要是解释、讲 授、提问、讨论、回答、概述、复述、修正或纠正等。另外还有一些为吸引或确保对方 注意力、控制讲话量以及表现彼此关系的表达,它们都是课堂言语的组成部分 7 。据课 堂研究的“互动分析”论者统计,在传统的课堂中,平均有7 0 % 的是教师在讲话。在一 些较为“进步”的或非正规的课堂中,学生活动的自由较大,但言语活动仍然是绝大多 数这类课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们越来越重视非言语沟通对人的作用。一位研究非言语沟通的心理学家艾伯 特梅热比经过实验提出了一个公式:相互理解= 语调(3 8 % )+ 表情(5 5 % )+ 语言(7 % )。 美国学者伯德惠斯戴尔( r . l . b r i d u h i s t e l l ) 以研究“身势学”或“体语学”而闻名,他 在1 9 6 3 年出版的情绪研究的身势学水平一文中认为,在两人互动时,有6 5 % 的“社 会意义”是用非言语符号传递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对交流有重要的影响。非言语的沟通中,眼神 的作用特别巨大。例如,为达到教育的目的,盯着学生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他们 参与课堂活动并注意教师讲课。当教师单独教一个学生时,这些做法尤为重要。研究还 发现,指导教师多注视学生,学生学到的东西也较多。 类语言指的是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哭、笑、咳嗽、呻吟、叹息、口哨、哼哼以及 各种叫声等,特别是各种各样的笑声,都是有感染力的。在教学活动中不可没有笑声, 幽默的笑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调料,善意的笑是师生之间关系协调的润滑剂,恰当的笑 有微妙的褒贬神力,会心的笑有震撼人心的旋律。另外,“一声不随意的咳嗽可能不传 递任何有意义的信息,但在讲课中频繁地出现有意的咳嗽,就可能表示厌倦、时间已到 或教师离题太远”(江绍伦,1 9 8 6 )。 3 )学生参与行为的研究 在国外的有关研究中,学生的“参与”(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 又称学生的“卷入” ( i n v o l v e m e n t ) ,在8 0 年代中期,a s t i n 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有关学生参与 的理论- - - 卷入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五个设定:卷入意味着生理和心理能量的投 入;卷入既有量的成分,也有质的成分;学生的学习及其发展与他在学习活动中卷入的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质和量成比例;卷入的变化是一个连续体,不同的学生投入活动的能量随时间和目标的 不同而变化;任何教育措施的效能与其增进学生卷入的能力直接相关。从a s t i n 的总结 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学生参与的理解,学生参与在量上有参与程度的差异,在质上有参 与性质的差异,而且随着参与的目标不同而变化;参与不仅有外显的生理行为方面的 表现,还有内在的心理活动;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多方面的发展与他们的参与有很大 的关系。 (2 )国内相关研究的回顾 1 )教育社会学中对课堂及学生行为的研究 在我国出版的教育社会学的专著中,专门论述课堂的并不多见,而且这些书多是从 宏观的角度论述教育的社会属性。直到1 9 9 8 年吴康宁着的教育社会学中才有专门论 述课堂的章节。在书中作者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即课堂教学中的时空构成,课堂教学 中的角色、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和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1 9 9 9 年出版了对课堂教学社会 学进行系统分析的专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吴康宁,1 9 9 9 )。课堂教学社会学将课堂 教学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对课堂教学的自身社会系统进行探讨, 分析该系统中的 “社 会角色”,分析这些角色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及其所发生的“社会行为”,分析这些 社会行为所展现的“社会过程”,并分析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课堂教学的社会学 模式。此外,2 0 0 0 年吴康宁的学生刘云杉出版了学校生活社会学,她扎根模范中学 的日常生活,对日常情境中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低权威者的教学情境”、“高权威者的 教学情境”和“课堂情境”中的学生的活动的深入研究。2 0 0 0 年李德显教授出版的课 堂秩序论论述了学习成绩是学生地位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学业不良导致其成为课堂 社会中的“底层平民”或“落后分子”。 2 )师生课堂互动或交往行为的研究 国内关于师生互动的研究主要有:沈贵鹏(1 9 9 2 )对课堂中的言语互动的研究;朱 大京(1 9 9 2 )等对师生相互作用的研究;程功(1 9 9 4 )等对课堂中的交互作用的理论分 析;李如密(1 9 9 5 )、谭晓玉(1 9 9 5 )、尹宗利(1 9 9 5 )、陈明华(1 9 9 5 )等对教学中 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的初步研究。 沈贵鹏(1 9 9 7 )关于师生口头语言互动的研究很有代表性。他分析了初中二年级5 个班的数学课,观察记录了师生的口头言语互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师生口头言语 互动过程中,对处于不同分数段的学生,教师采取的言语方式也大不一样:对于低分组 的学生,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言语表达,在口头言语互动的时间 进程中较少给学生思索与充分表达的机会,提问的质量要求低;对于高分组的学生,教 师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言语表达,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 质量要求高,在口头言语互动的时间进程中表现出更大的耐性。在这种态势下,低分组 学生在口头言语互动中加剧其失败的可能性大,高分组的学生在口头言语互动中进一步 成功的可能性大。 许多研究者从课堂交往的时间构成、交往中师生的角色特征、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 对象差异、学生课堂交往行为的主体差异等多方面考察了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特点。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综合这些研究可以发现我国中学生课堂交往特点是:第一,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孤独的 个体”,班级或学生小组并未成为有意义的“功能群体”;第二,学生交往的对象主要 是教师,课堂主要由教师主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 (3 )国内外已有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1 )国外研究的特点 一方面表现为,研究课题的多样化与小型化。国外在课堂研究中有多样化的课题, 如课堂师生反应行为、师生的空间距离、师生互动言语行为分类、教师言语的清晰度、 课堂纪律和学生问题行为、师生互动与心理健康等,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 点触及到学生课堂行为问题。 另一方面是指研究的实证性和定量研究特点。在上面回顾的研究中,都有数据的收 集、分析、处理结果为证据,有规范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而 且在国外的课堂教学研究中,除实验法,许多学者广泛使用了现场观察与问卷测试法, 并发展出相应的研究工具。 2 )国内研究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为偏重理论思辩研究。国内在关于课堂研究中展开了大量的理论研究, 这些研究大都侧重于理论探讨,缺乏足够的实验来支撑。即使对于师生交流的言语、非 言语互动的探讨,也没有见到多少实证研究报告,只是对他们的分类、性质、作用及教 学中的运用要求和原则等。 3 )国内外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一,宏观背景中的研究多,微观情境特别是课堂情境中的研究少。大部分关于教 师和学生的研究,都是放在整个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之下进行的。目前我国的教育 社会学里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组织的特征等。微观的角度 对涉及较多的是教师的社会学分析。而对于微观的教学层面问题的研究我国的学者集中 于讨论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管理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专门分析课堂情境的并不多 见。 第二,关注教师较多,关注学生较少。对课堂情境中师生行为的研究,大多数是从 教师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的行为着手研究, 考察的主要是将教师作为主体的行为表现。 即使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把学生的心理健康、课堂问题行为、智力与人格发展作为研究的 变量,也是为研究教师变量服务的。直接关注学生课堂中行为表现的少。 第三, 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影响的研究较多, 师生之间双方相互影响的研究较少。 第四,关注学业不良学生的不良行为较多,对学业不良学生的课堂行为做整体性的 分析较少。多数研究表示捣乱、违纪、罚站等行为是和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联系在一起 的,这些行为发生也不是他们自发的,而是由教师、同学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集中精力听讲、守纪律等所谓的教师眼中的好孩子行为,在学生成绩不好的孩子身上也 比比皆是。 第五,关注课堂互动行为较多,关注学业不良学生的课堂互动行为较少。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 学业不良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学业不良操作性定义的理解和界定不是十分一致,不同 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学业不良有不同的表述,本研究中的学业不良学生是指 难以适应正常的教育环境、跟不上常规教学进度、学业成绩明显落后于其它同学,而 智力又基本正常的学生。这种不良是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 的 8 ,即通过教师的耐心指导、家长的积极配合及本人的刻苦努力,最终还是可以达 到学业优良水平的学生。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脑的结构性或功能性存在障碍而导致学 业不良或学习困难的学生不属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学业不良学生的课堂生活是一种日常的社会生活,课堂是师生 共同成长的地方,是师生相处、交流和互动的时空,课堂现实是师生课堂互动情境中的 意义建构,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各种不同角色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活动,教室也不 仅仅是一处物理性的空间,课堂生活更是充满了形形色色人际互动的社会生活。 2 课堂互动行为 (1 )课堂 在我国,“课堂”一词是与教室相关联的,“当教室用来从事教学活动时就叫课堂, 泛指进行各项教学活动的场所” 9 。英语c l a s s r o o m ,指进行教学的地方,随着教学论和 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课堂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有人将课堂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 1 0 , 在这一生态系统中,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环境,生活于这一特殊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为某 种任务而行动;也有人将课堂视为社会组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和角 色相关的行为进行研究。王鉴先生对课堂的涵义做了分析,他认为课堂的涵义应该包括 三个递进的层次 1 1 :一是把课堂理解为教室( c l a s s r o o m ) ,是指学校教学活动发生的主 要场所,传统教学论是把它作为教学环境来研究的;二是把课堂理解为学校的课堂教学 活动,所谓研究课堂就成了研究课堂教学,实质是一种狭义的教学研究;三是把课堂理 解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包括教学环境、教学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师生关系等 多种教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现代意义上的课堂研究越来接近第三种理解:把课堂作为 教学研究的一个特殊对象,把课堂作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一个自然的实验室,把课堂作 为教学的现象与规律发生的主要“场域”。 这三个递进层次的理解包含了课堂丰富的含义,在此笔者认为课堂是一种教和学的 情境,并且是教和学的活动同时发生的条件下才出现的一种社会情境。是由教师和学生 的主观因素,包括师生的思维活动、感情投入等一切能动性的行为,与客观因素包括当 时的物质教学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共同构筑的一种存在状态。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我们要对课堂与教室、课堂与班级以及课堂与教学作一些区分。课堂不同于教室, 不能完全理解为活动场所。教育活动的场所,可以是教室、实验室、会议室、研讨室等。 必须有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同时发生的情况下,才能构成一种教和学的情境即课堂。如 空中课堂,尽管没有固定的实体化的场所,但有了一种教和学的活动同时存在的社会情 境,因而形成了课堂情境。 课堂不同于教学, 不是单纯的教育活动。 习惯于把课堂与教学连在一起使用的学者, 即课堂教学的提法,认为课堂教学是有两个基本特征,即“课堂教学作为学校组织教育 活动之主要形式以及学生系统学习法定文化之基本场所” 1 2 。这里把课堂理解为教学的 场所,课堂教学如果是一种教学活动形式的话,就没有体现出课堂的含义,仅仅体现的 是教学的含义。 课堂不同于班级,不能等同于教学组织。班级是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 1 3 班级具 有了一个组织的特点,即班级有目标、机构及规范三个基本要素。有时学生个体不完全 是以班级组织这个形式参与教学活动,而出现了不是本班级的人也来学习,但他们融入 了课堂情境中。如我们称新到这个班级的学生为插班生,是因为他或她原本是不属于班 级这个社会组织的。或者问你们“来上这个课的人是一个班的吗?”,有时是两个班级 组织来共同进行课堂活动。所以课堂教学情境的构建并不总是以班级这个社会组织为依 托的。 (2 )课堂互动行为 行为是对人的行动赋予意义的表述,行动( b e h a v i o u r ) 指外部观察的人的活动,行 为( a c t i o n ) 指内省地把握的人的活动。当观察到特定的行为时,研究者并非凭自己的主 观理解或感情移入, 而是试图捕捉到行为主体所认知到的, 引发其特定行为的决定要素。 因为当研究者试图理解社会情境时,需要深入意义的体系中进行诠释,以揭示该情境的 本来面目。 简言之,课堂互动行为是在课堂情境中在师生、生生交往中的行为。课堂中的行为 是多种多样的,从行为的主体构成来看,可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行为,学生与学生之 间的行为;从行为的媒介来看,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从行为的接触方式来 看,可以分为直接接触行为和间接接触行为。本研究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深入活动主 体的意义体系中,研究学业不良初中生在课堂情境中互动行为,对他们外在化的活动进 行诠释,即不仅要了解他们做了什么,还要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四)理论基础 1 符号互动理论 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借助于语言和非语言符号( 如动作、姿态、表情等) 等外显的 或是内隐的工具进行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 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互动论即符号互动论的简称,是社会学中影响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较大的主流思潮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 g . h . . 米德、h . g . 布鲁默等。米德是联结个人 与社会的首要理论家之一 1 4 。 这一学派的主要理论假设有: 人类以事物对他们所具有的 意义为基础对这一事物发生行动;意义产生在人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解释过程 这些意义不断得到修正。主要观点有 1 5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 际符号互动的过程;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个 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根据米德的理论,无论是社会的互动,还是 自我的互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主要依靠包括暗示和语言在内 的符号进行。盛行于 2 0 世纪 7 0 年代的教育社会学领域中的符号互动论至今仍然在研 究中彰显着它的无限生命力,符号互动论是一种具有较强分析能力的方法,其基本理 论特征是以学校教育的实际内容与实际过程进行剖析为主要手段,来解释学业失败的 原因。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强调对被人们视为不言自明的“现实”本身进行剖 析;第二,注重探讨人们将日常现实作为既存事实来加以承认与接收的过程,以及存 在于这一过程中的主观目的性与交互作用。 1 6 它主张把精力关注于课堂(沃勒和帕森 斯),认为人们总是亲身体验着(某些方面的)自由和(在某些方面所受到的)约束。 它是对行为者能感受到的情境的含义、主观经验和意义的外表结构进行描述性或说明 性的研究。符号互动论最大的成就就是信奉人种论,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具有通过人 种论而接近人类现象的愿望,我们必须在人的自然生活环境中来研究人。 关于课堂社会现实的问题,符号互动论者的基本立场是,现实是个体在他们的互 动中建构的。社会现实的性质由组成它的客体对人的意义决定,一个客体对不同的人 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组成社会现实的客体必须是社会的产物,它通过人们的符 号互动而被创造、改变或者摒弃。这也是符号互动论者专注于师生以及学生之间课堂 互动的缘由。在符号互动论者看来,课堂互动是课堂生活的形成,而不仅仅是表达或 释放既有的社会因素或心理压力影响的方式或场所 1 7 。 (1 ) 理论观点 在符号互动理论中,最重要的是米德的互动理论和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表演理 论。其主要观点大致如下: 1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体系中,心灵、自我与社会是其核心概念,三者间借助于符 号( 语言、姿势、表情等) 不断进行互动,促成了彼此的形成、维持与改变。米德的理 论形成深受达尔文的进化理论、w . 詹姆斯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华 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托马斯“情境定义”的概念等诸多影响。“情境定义”无疑 是托马斯( w i n a m i s a a c t h o m a s ) 社会学理论的核心部分 1 8 ,也是互动论中居于核心地位 的诸概念之一。情境的概念最初出现在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一书中。“情境定 义”事实上也就是人们赋予客观事实与过程以意义或是理解的主观过程,它是在过去 的经验中习得的,也依据当前具体的互动人不断得到修正。它包含以下三点:( l ) 人的 行为并非单纯对他人行为做出反应,更重要的是解释彼此的行为; ( 2 ) 情境定义的依据 有两类:个人经验与价值、社会常识和规范; ( 3 ) 社会秩序产生于社会成员之间行动中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一致的“情境定义” 1 9 。人们可能对同一情境做出不尽相同的定义,从而可能导致同 一情境下千差万别的行为举止。 在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中,核心的概念有以下几个: 心灵 杜威主张将人的活动看作是一种完整的过程,反对将人的活动分解为各种要素的 还原的观点,认为心理过程发生在个体与环境以及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之中。杜威认 为个体的行为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与他人、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之中出现的,那么只 有用互动、用人们之间的交往才能解释个体的行为变化。 米德继承了杜威的这些观点,认为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两种独特的心灵能 力,一是用符号表示环境中的客体;二是针对这些客体形成不同的行动路线,即“想 象性排演”的过程,并选择出最佳的行动路线。米德认为,通过个体内部的最佳行动 路线的选择,最利于群体合作的行为被保留下来,从而形成有组织的群体合作,影响 着社会的存在与延续。 自我 w 詹姆斯、c h 库利对自我的理解,尤其是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对米德自我概 念的形成有深刻影响。w 詹姆斯明确提出“自我”概念,并把自我分为“物质我”、 “社会我”、“精神我”。物质我指“人的物质存在”,社会我指“个体与他人交往 中产生的自我感”,例如“一个人有多少个人认识他,他就有多少个社会我”,精神 我指“具有个体特征的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识潜力”,如“兴趣、能力、信仰等 内在精神生活的意识”。 2 0 w 詹姆斯虽然看到人具有社会我的一面,但是更关心个体 内在的心里活动,并未对个体社会的一面展开深入的研究。c . h . 库利的“镜中我”概 念也对米德颇具启发,o h . 库利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他修正了 w ,詹姆斯提出的自 我概念,认为自我是将自身看作为客体的过程,而视个体以外的其它客体为社会环境; 第二,库利认为,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呈现的。为了说明这种自我客体化的 过程,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指代“其它人怎样评价他们,并从中得到对他们 自己的认识或自我感和自我态度的过程”。库利还特别强调群体背景下的互动过程对 自我形成的影响。 同詹姆斯和库利一样,米德认为,人类个体不仅可以用符号表示环境中的其它客 体,也可以用符号表示自己,即个体具有把自我客体化的能力,因此,个体可以不断 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估计。这样,个体从具体的互动过程中会获得暂时的自我评价, 随着互动过程的进行,这种暂时的“自我形象”逐渐转化为稳定的“自我概念。 米德进一步把自我区分为“主我”、“客我”。“主我”是指自我中的主动行动 者,是有机体对他人的直接反应;“客我”是自我中反应的客体,体现社会规范与价 值期望的一面。任何行为,都是由主我的冲动引起,而受到客我的控制;前者是行为 的动力,后者是行为的方向,自我就是主我与客我的相互作用。米德这种划分与詹姆 斯对自我的划分大体一致,但并不赞同詹姆斯在个体心灵内部讨论“主我”与“客我”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的关系问题的观点。在米德看来,“主我”与“客我”是在借助于符号进行的互动的 社会过程中形成、维持与变化的。 社会 在米德看来,社会或制度代表着不同个体之间的有组织的互动或定型化的互动。 心灵能力是社会形成、维持与变迁的基础,社会是一个由人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和。 米德反对僵硬的、保守的社会组织模式,主张社会是处于不断的构成之中,产生于个 体间的互动,社会通过心灵和自我的活动不断被改变和重组。 总之,心灵、自我与社会及其关系可以表述为:生理性冲动与反应性理智间的互 动是心灵的本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是自我的本质,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是社会的本质。 简而言之,就是“社会形成心灵与自我,心灵与自我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 2 1 ”。在米 德的理论体系当中,自我的概念和理论建构无疑具有核心地位,但是社会才是米德理 论建构的落脚点所在。 2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欧文戈夫曼( e r v i n g g 。且 h l a n ) 深受米德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米德的自我理论。 他于 1 9 5 6 年出版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首次系统阐述了其社会学拟剧理 论:他借用戏剧学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蛋糕小作坊管理办法
- 象牙树栽培管理办法
- 计划达成率管理办法
- 规划设计招聘管理办法
- 装修工人安全管理办法
- 管理办法需要盖章么
- 贸易企业入仓管理办法
- 2025年剥绒设备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CNJ202型低压甲醇催化剂合作协议书
- 营运车辆养护管理办法
- 校长在2025年秋季开学第一次全体教师大会上的讲话:顺时而为造势而上燃光而行守念而稳
- 塔山煤矿班组建设模式课件
- 2025年民族团结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公交交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标准)仓库退租协议书
- 初级健康照护师课件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5)》解读
- 食材库房防霉防潮卫生管理措施
- DB3309∕T 114-2024 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技术规范 涉海地区
- 浙菜介绍课件教学
- 人工智能辅助药物服务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