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违约损害赔偿违约损害赔偿的构成的构成 以可预见性规则和因果关系为中心 the constitution of rule for breaching contract from perspective of foreseeability and causation 作 者 姓 名: 梁 超 指 导 教 师: 王 洪 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内容摘要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阐明可预见性规则和因果关系在违约损害赔偿规则中所发挥 的功能,在各国所展现出的不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检讨我国合同法中 违约损害赔偿规则是否妥当。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在确定违约损害的赔偿金额时同时规定了因 果关系和可预见性规则,同时,并没有明确地在违约责任成立与违约责任范围这两个层 面上加以区分。这自然就产生了两个问题:其一,没有清楚地说明,以何等标准判断违 约责任是否成立;第二,该条所规定的可预见性规则的性质为何。这两个层次上的区分 及其判断标准的确定,以及可预见性规则性质的认定是很有必要的,国外学者对上述问 题成熟的思考已经颇为丰富,不同时期的法院判决也在相当程度上认可了当时主流的学 说。 本文第一部分绪论,包含了研究综述,笔者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对两大法系 违约损害赔偿的规则作一概览; 本文第二部分对违约损害的范围进行界定,通过对两大法系违约损害范围的了解和 对比,引出违约损害赔偿规则这一主题; 本文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追溯了可预见性规则和因果关系各自的发展进程、 在违约损害赔偿规则中所发挥的功能,以及这两种手段融入不同国家的法律文化所形成 的不同特点; 本文第五部分,笔者从最高指导原则、赔偿理念、可预见性规则与因果关系之间的 关系等方面对两种损害赔偿规则进行了比较和反思; 本文第六部分,笔者检讨了我国合同法中违约损害赔偿规则的规定,对其中不 妥之处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包括区分违约责任成立部分和违约责任的范围部分,以 事实因果关系作为违约责任成立的要件,以可预见性规则控制违约损害赔偿的责任范 围,进而形成了我国违约损害赔偿规则的结构。 关键词:违约损害赔偿规则;可预见性规则;相当因果关系说;因果关系 1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lluminate the role that foreseeability and causation plays in the compensation rule for breaching contrac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y expres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review whether the compensation rule in “contrac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appropriate or not. according to article 113 of “contrac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provides both foreseeability and causation when calculates the damages, but confounds the establishment of breaching contract with the scope of liability. it causes two problems: firstly, there is not a specific standar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breaching contract; secondly, it is lost to present the nature of the scope of liability. both of them are significant, moreover, a number of theories abroad have already made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 above, and been accepted by the court judgment. this paper is made of 6 sections. section 1 is introduction, it contains reviews. in this section,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ing result about the thesis presents, we can get an outline about the compensation rule in both anglo-american legal system and continental legal system; in section 2, the author defines the scope of compensation of breaching contract in order to comprehend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legal systems, and then leads up to a discussion about the compensation rule; in section 3 and section 4, the roles of foreseeability and causation play in the compensation rule will come into our sights, we can also find their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se sections; in section 5, the author have a comparison and review in the guideline, compensation idea of the two kinds of compensation rul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eeability and causation; and in the last section,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ompensation rule in “contrac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offers a number of proposals, such as making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establishment of breaching contract and the scope of liability, as a result, the former can be judged by the causation in nature science and the latter can be judged by the “theory of regulation aim”, it expects to be the compensation rule in breaching 2 contract in china. key words: the rule of compensation for breaching contract; foreseeability; the adequate cause theory; causation 1 目 录 引引 言言 . 1 1 一、绪论一、绪论 . 2 2 (一)英美法系国家 . 2 (二)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 . 4 二、以可预见性规则为中心的损害赔偿规则二、以可预见性规则为中心的损害赔偿规则 . 5 5 (一)罗马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 . 5 (二)法国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 . 5 (三)英国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 . 8 (四)美国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 . 11 (五)小结 . 11 三、以因果关系为中心的损害赔偿规则三、以因果关系为中心的损害赔偿规则 . 1212 (一)德国法中的因果关系 . 12 (二)日本法中的因果关系 . 15 (三)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中的因果关系 . 17 (四)小结 . 18 四、关于两种损害赔偿规则的反思四、关于两种损害赔偿规则的反思 . 2020 (一)违约损害赔偿的最高指导原则 . 20 (二)两种“对立”的观念 . 20 (三)可预见性规则与因果关系的联系 . 21 (四)违约损害赔偿规则的结构 . 22 (五)新的尝试法规目的说 . 24 五、对我国违约损害赔偿规则的检讨五、对我国违约损害赔偿规则的检讨 . 2424 (一)责任构成部分 . 25 (二)赔偿范围部分 . 27 (三)有责性问题 . 28 (四)保护范围说的启示 . 29 (五)对我国立法的建议 . 29 结结 语语 . 313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232 致致 谢谢 . 3535 违约损害赔偿的构成以可预见性规则和因果关系为中心 1 引言 损害赔偿是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方法,在本质上它是一种救济制度。当事人因其所 受之损失或伤害而获得的赔偿,在法律上称为损害赔偿,它以金钱形式为常态。由此可 见,损害赔偿制度对于市民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这一制度不够健全,致他人损害的 低成本势必导致侵害他人的行为肆无忌惮地发生,私法中的权利体系亦会形同虚设,故 法谚有言: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no remedies no rights) 。 ” 是故,赔偿被害人所受之损害,成为了损害赔偿的目的,在契约法领域亦是如此。 然而,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也并非漫无边际,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往往形成 为一种锁链和网络,其中一个环节中断(一项违约发生)可能导致一系列交易的失败, 造成很多无法预料的损失。要求违约方承担这一系列损失,则交易当事人所要承担的风 险必然太大。这样,当事人根本不敢广泛从事交易活动,因为他不知道这种活动将要面 临多大风险” 。1因此,将违约损害赔偿限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可以有效地降 低风险,从而鼓励交易活动。如此一来,如何构建违约损害赔偿的规则,以此对赔偿范 围加以限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拟采用以下方法对本文进行研究: 1.历史研究法。论文在进行论证的过程中,将会对相关理论的历史脉络进行介绍和 梳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通说以及有力学说,把握其发展趋势。 2.比较研究法。论文将以可预见性规则和因果关系为中心对违约损害赔偿的规则进 行比较研习,通过挖掘这两种立法技巧的生存土壤和应用规则,以期待能够对其加以改 善、移植,并为我国法所利用。 3.实证分析法。论文以现有的相关学说、文献以及司法案例为写作素材,在对它们 进行整理、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试图发现一套在逻辑上能够成立的完整的违约损害 赔偿的限制方式。 1 王利明: 违约责任论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95-496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一、绪论 合同的生命在于履行。正如德国学者所强调的那样: “债权契约可以产生各种不同 的义务这些义务还伴随着大量补充性或付属性的义务人们设定这些义务只是 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即履行。无论从什么意义讲,履行都是债权关系的目的。 ”2正因为 如此,缔约者通常都会忠于自己创造的“法律” ,严格遵守并履行之,进而实现合同所 体现的价值。 然而,现实远非如此理想。社会经济活动的瞬息万变总会对缔约者按部就班的履行 合同进行百般阻挠,因而给付不能、给付延迟和加害给付的违约行为时有发生,这必然 会对合同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损害,该损害就是违约损害。为了使遭受违约损害的一方得 到救济,法院通常会选择一种利益作为裁判的支撑点,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违约损害的范 围。 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或依约定,或依法定。依约定者,就是依照当事人的合意而 定,为了便于赔偿范围的确定及计算,将其简化为支付违约金的情形居多;依法定者, 即依法律之一般规定。后者的功能主要在于,于当事人之间不存在约定时,可依法定赔 偿范围进行赔偿。事实上,由于违约金条款几乎是每一合同的必备条款,故违约行为发 生后,损害赔偿自得依约而定。此外,限制支付违约金数额的手段也较为单纯,通常法 院可以依职权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3而本文拟研究的,是不常为人所关注的法定的违 约损害赔偿范围,即法律采用何种手段限制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就此而言,两大法系 大致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一)英美法系国家 2 德 罗伯特霍恩等: 德国民商法导论 ,楚建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年版,第 97 页。 3 如受衡平法的影响,英美法自 18 世纪以来,就允许法官干预违约金条款。 德国民法典第 343(1)条前半段: “已发生失权的违约金数额过巨的, 可以根据债务人的申请, 以判决减至适当数额。 ” 法国1985年10月11日第85-1097 号法律: “但是,在原约定的数额明显过高或过低时,法官可以,甚至依职权,减少或增加此种违约金的数额。 ”在 我国,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 裁机构予以增加; 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 最 高院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第二十八条前半段规定: “当事人依照合同法 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人民法院增加违约金的,增加后的违约金数额以不超过实际损失额为限。 ”第二 十九条第二款规定: “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 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 ” 违约损害赔偿的构成以可预见性规则和因果关系为中心 3 美国学者富勒采用了返还利益(the restitution interest) 、信赖利益(the reliance interest)和期待利益(the expectation interest)这三个概念,将违约损害所指向的利益加 以区分。 1.返还利益 基于对被告之允诺的信赖,原告向被告交付了某些价值;被告未履行其允诺,法院 可以追使被告交出他从原告处接受的价值。此处的目的可称作防止违约之允诺人从受诺 人所支付的费用中获益,更简单地说,防止不当得利。4此处受保护的利益,我们称其 为返还利益。 2.信赖利益 相信不成立、可撤销或无效的合同为有效而失去的利益,我们称之为信赖利益。美 国契约法第二次重述对其的表述为: “凡允诺人能够合理地预见到,该允诺足以诱导受 诺人或第三人为或容忍一定行为,且该允诺实际上已产生此等效果,则令此允诺具有约 束力,以避免不公正之发生。倘允诺人违反其允诺,对受诺人应公平救济之。 ”5 3.期待利益 寻求给予受诺人由允诺形成之期待的价值,我们可以在一个特定履行(specific performance)诉讼中实际强迫被告向原告提供允诺了的履行,或者在一个损害赔偿诉讼 中,我们可以使被告支付这种履行的金钱价值。在这里我们的目标是使原告处于假若被 告履行了其允诺他所应处的处境。6此即对期待利益的保护。 上述三种利益的划分,可谓英美法中最为权威的。可是,美国的统一商法典并 未采纳这一权威的分类,而采用直接损失、间接损失以及附带利益的损失这三个概念将 违约损害的范围加以区分。 在英国学者看来,对于因违约而受有利益损失的当事人而言,如果法律对其进行无 4 美 l. l. 富勒、小威廉 r. 帕杜: 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 ,韩世远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年版, 第 5-6 页。 5 restatement (second) of contract , 90(1):a promise which the promisor should reasonably expect to induce action or forbearance on the part of the promisee or a third person and which does in duce such action or forbearance is binding if injustice can be avoided only by enforcement of the promise. the remedy granted for breach may be limited as justice requires. 6 美 l. l. 富勒、小威廉 r. 帕杜,前注4,第 6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微不至的保护,恐将使人畏于缔约,或引发滥诉,故法律建立起一系列规则来限制违约 损害赔偿, 7这些规则包括: 远因 (remoteness) 、 因果关系 (causation) 、 减轻损失 (mitigation) 及与有过失(contributory negligence)等;在美国,起到相同作用的规则包括可避免性 (avoidability) 、不可预见性(unforeseeability)及不确定性(uncertainty)等。在这众多 的规则之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可预见性规则” ,它也因此而成为了违约损害赔偿规则 中确定赔偿范围的一种主要手段。 (二)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 大陆法系国家将违约损害所指向的利益分为信赖利益(德 vertrauensinteresse)与履 行利益(德 erfuellungssinteresse,或称期待利益) 。这样的分类方式,与英美法系存在 着些许差别:富勒实际上是将大陆法系的“信赖利益”进一步分离,使“履行”从实际 损失中剥离出来而成为返还利益,而使“信赖利益”仅仅包括为履行而支出的各种费用 和因此而丧失的各种缔约机会至于“可得利益”实际上就是富勒的“期待利益” , 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没有不同。8 法律并不会接纳违约损害的全部范围, 这就意味着, 在确定了违约损害的范围之后, 法律仍会对其所保护的利益加以取舍,这种先行确定违约责任是否成立,再行限定违约 责任范围的方式,笔者称其为违约损害赔偿的规则结构。 与英美法国家相同,在法国法中, “可预见性规则”同样成为了限定违约损害赔偿 范围的主要手段; 在德国, 长期以来以因果关系为标准的构成和限定手段居于通说地位; 日本法师从于德国法,但近年来“保护范围说”已成为有力学说,渐次可与传统的“因 果关系说”相抗衡;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说之中,将德国法中的“相当因果关系说”与 普通法的有益精华相互结合,构成了颇具特色的违约损害赔偿规则。 在我国 合同法 实施前, 法院为了回避认定法定损害赔偿范围, 主要采取适用 民 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二款9和调解的方式; 合同法颁布之后,第一百一十三条 明确规定了“可预见性规则” ,具有进步意义。然而,这一规定是否仍有值得改善的地 7 sir guenter treitel, the law of contract, london: sweet & maxwell press, 2003, p.964. 8 李永军: 合同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年版,第 557 页。 9 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二款: “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违反合同时,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 约金;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对于违反合同而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 违约损害赔偿的构成以可预见性规则和因果关系为中心 5 方,值得思考。 二、以可预见性规则为中心的损害赔偿规则 (一)罗马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 早在罗马法时代,法学家似乎就已经尝试着将合同法中的损害赔偿限制在可以预见 的损害范围之内,但这一尝试终因公元 531 年颁布的优士丁尼法典而变得徒劳,因为在 这部法典中,损害赔偿仅限于利息请求权(ad duplum) 。10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认 为,在许多以法国法为蓝本的法律制度中存在的“可预见性规则” ,就是从优士丁尼法 典中孕育而生的,并影响着以后的立法,因此,这一规则并非是英美法的专利。 如果进行一个概览,不难看出,罗马法为限定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提供了以下三种 标准,分别是:11 1.损害之金额,不易估定者,法官得命受害人本人陈述所蒙损害之金额,并令其为 确系据实陈述之宣誓,但法官并不受其拘束,对其宣誓陈述之金额,仍得为酌减之裁判 也。 2.法律进步时期,金钱债权中,债务人逾期不为给付时,债权人只得请求法定利息, 而不得主张以其他损害为请求赔偿之标的也。 3.依优帝时代法律之规定,凡损害之价格,不能为准确之估计时,债务人所赔偿者, 不得超过其“客观实价”之两倍。 (二)法国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 1.从理论设想到实践应用 罗马法中对“可预见性规则”的设想在千年之后的法国成为了现实。法国法学家杜 摩林(dumoulin)于 1546 年提出: “由于债务人通常仅能够预见到诸如利息(duplum) 10 franco ferrari, “comparative ruminations on the foreseeability of damages in contract law,” louisiana law review, vol. 53, no. 4, march 1993, p. 1264. 11 陈朝璧: 罗马法原理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50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这样的损害,所以在优帝法典中,才将损害赔偿限于此。以此为出发点,可以建立这样 一个规则,即违约损害赔偿所针对的只能是可以预见到的损害。 ”12法国学者波蒂埃 (pothier)继承了这一思想,于 1761 年以该思想为基础再次重申: “若债务人仅因为疏 忽而对其无能力履约之行为进行承诺或使自己丧失履约能力,则可以认定债务人不存在 欺诈行为,仅承认其对不履约具有一般的过错,因此,债务人只需对缔约时可以预期的 损害及利息承担责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内心具有履约的真实意图。 ”13 波蒂埃的这一思想为 1804 年的拿破仑法典第 1150 条14所采纳并沿用至今,对 该法条所表达之内涵,法国最高司法法院作出了如下的诠释:15 (1) “可预见的损害”是对损害赔偿的法定限制。凡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之当时就 可以正常预见的损害,即属于第 1150 条意义上的“可预见的损害” 。 何谓“可以正常预见的损害”?法国法将其设定为以“理性人”的智力状况与谨慎 程度作为判断标准,而非以缔约双方自身条件为标准。此外,债务人是否具备专业知识 也是经常被考虑的因素。16 (2)第 1150 条关于限制债务人责任的规定,仅涉及对构成损害之因素的预见性或 者可预见性,而不涉及用以赔偿损失的货币的价值(等值) 。 但学者也指出,这一诠释已经过时,在如今的法国法之中,损害的类型及其程度都 需要为赔偿义务人所预见。 “这被认为反映了一一五条之预见可能性要件背后的政策, 也就是,契约当事人于订约时必须对其所承担的程度有一些概念。 ”17 (3)按照一般规则,仅在债务人有欺诈或者有严重过错的情况下,才能排除(适 用)限制责任条款; “严重过错”视同欺诈。有严重过错的当事人,不得援用限制责任条款,据以限制 对其造成的在订立合同之时所预见或可预见的损害的赔偿责任。 所谓 “严重过错” 是指, 债务人不能履行其同意的约定债务属于与欺诈相近似的特别严重的行为; 12 franco ferrari, see 10, p.1264. 13 robert joseph pothier, a treatise on the law of obligations,or contracts, london: a. strahan press, 1806, p.218. 14 法国民法典第 1150 条: “债务之不履行完全不是因债务人有欺诈时,债务人仅对在订立契约时所预见或可预 见的损害与利益负赔偿责任。 ” 15 参见法国民法典 ,罗结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 307 页,脚注。 16 1978 年 10 月 30 日法国最高司法法院第三民事庭: “同一专业的两个行业人员之间进行的买卖,如果合同中定有 “不担保(出卖物)隐蔽瑕疵条款” ,不得主张出卖人(在这方面的)的担保(责任) 。 ” 17 nicholas, barry, the french law of contract, london: butterworths, 1982, p.230. 转引自林毓栋: “契约损害赔偿预见 可能性原则之研究以 1980 年联合国国际商品买卖公约为中心” ,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硕士班硕士论文,2004 年 7 月,第 9 页。 违约损害赔偿的构成以可预见性规则和因果关系为中心 7 在债务人不履行根本性义务(主要义务)的情况下,上诉法院仍然适用“限制责任 条款” ,违反了第 1151 条18之规定。 由于拿破仑法典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因此,一方面它被许多国家舶来 使用,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比利时、意大利、卢森堡、葡萄牙等国移植可预见性规则的载 体,甚至在一段时期内,瑞士也加入了这一行列。19 2.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的区分 在债务人非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所导致债务不履行,进而引发的损害赔偿问题上,法 民及最高司法法院的判决对“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作出了指引;而在债务人因故意及 重大过失所导致债务不履行,进而引发的损害赔偿问题上, “可预见性规则”又是如何 发挥着其限制赔偿范围的作用呢? 法民第 1151 条似将损害区分为“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 ,而依据该条文之规定, 即便契约之不履行系由债务人欺诈而引起,依“完全赔偿主义”所应赔偿的损害, “仍 然仅以因契约不履行而立即发生的直接结果 (suite immdiate et directe)为限” 。所 谓“立即发生的直接结果” ,笔者认为即是“直接损害” 。 学者指出,罗马法最初区分了直接损失(damnumemergens)和间接损失(lucrum cessans) ,20然而,区分二者的标准为何,学者却众说纷纭:一说着眼于损害之引发 (verursachung) ,一说着眼于损害之标的(gegenstand) ,21此外,另有学者主张,应以 受损害者是否为债权人本人作为区分标准。22笔者认为,前两说分别借助于因果关系这 一概念及“以损害是否于约略相近之时间呈现于赔偿权利人之特定财物上”23对直接损 害与间接损害加以区分,颇为有理;而后一说认凡债权人所受之损害为直接损害,难免 有失偏颇,盖此时赔偿义务人仍有可能对一连串的巨额损害进行赔偿,与限制损害赔偿 范围之精神相悖。 在法国,学者习惯上倾向于将“直接发生”的损失认定为是与违约行为存在着“必 然因果关系”的损失。这是因为,在波蒂埃看来, “违约人只应对它所引起的,与合同 18 法国民法典第 1151 条: “即使契约不履行是有债务人的欺诈引起,对债权人受到的损失与丧失的可得利益应 当给予的损害赔偿,仍然仅以因契约不履行而立即发生的直接结果为限。 ” 19 franco ferrari, see 10, p.1264. 20 王利明,前注1,第 445 页。 21 参见曾世雄: 损害赔偿法原理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37 页。 22 参见王利明,前注1,第 446 页。 23 曾世雄,前注21,第 137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的目标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的损害负赔偿责任” 。 24由此观之,法国学者在对待区分直接损 害与间接损害这一问题上,似更愿着眼于损害之引发。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法国法中的违约损害赔偿规则具有如下特点: (1)将直接的损害和可预见的损害加以区别,虽然这二者时常难以被区分开来; (2)对于直接损害,若赔偿义务人对损害之发生有一般过错,则仅需对缔约时其 预见或可得预见的损害负责;若赔偿义务人对损害之发生有欺诈或严重过错,对缔约时 其不可预见的损害亦需负责; (3)对于间接损害,不论赔偿义务人之主观心态,均无需负责; (4)以违约行为与损害之间是否存有必然因果关系,作为区分直接损害与间接损 害的标准。 然而,有些学者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认为在法国的法律实践中, “可预见性规则” 在限制违约损害赔偿范围这一问题上,并非扮演了主要的角色。首先,这有实体法方面 的原因: 在故意违约的场合, 法民显然排斥了该规则的适用, 而 “结果性义务”(obligation de r sultat) 与 “方式性义务” (obligation de moyens) 这一独特的区分则加剧了这一排斥; 其次,由于契约的一般规则(法民第 1153 条)及买卖契约(法民第 1630 条和第 1644 条)中法定免责事由的存在,该规则难免显得有些多余;再次,在程序性上,一项基于 “可预见性规则”的主张(作为一项法定抗辩权,意味着其属于待审议的事实)可能不 会上诉到最高法院(cour de cassation) ;最后,即便赔偿范围包括所受损害与所失利益 (damnun emergens and lucrum cessansthe) ,法民第 1151 条仍将赔偿限于立即的、直接 的( “imm diate et directe” )违约损害后果,这是“可预见性规则”不能发挥作用的最主 要的原因。25 (三)英国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 “可预见性规则”在英美法国家中被广泛接受,首开其先河的便是哈德利诉巴克森 德尔(hardly v.baxendale)一案26,一些学者毫不夸张地认为,这一案件“也许将永远 24 焦津洪: “违约赔偿范围的比较研究” , 中外法学 ,1991 年第 6 期,第 26 页。 25 lajos v k s, “the foreseeability doctrine in contractual damage cases,” 43 acta juridica hungarica (2002) nos. 1-2, pp.152-153. 26 (1854)9 ex. 341. 另可参见李永军,前注8,第 561 页。 违约损害赔偿的构成以可预见性规则和因果关系为中心 9 是法哲学领域一颗不落的星” 。27正是通过这一被视为“权威法源”的案件,正式开启了 可预见性规则在英美法领域内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1.规则的发现 hadley 案的第一审作出了折衷的判决,希望当事人双方能够妥协接受,28然而被告 并不满这一判决,遂提起上诉。理财法院受理了此案,并由 alderson、parke 和 martin 三位男爵负责审理。 1854 年 2 月 23 日,在经历了该案件所带来的巨大困扰之后,alderson 男爵进行了 一段关键性的陈述: “一方当事人违反了所缔结合同之时,他方当事人所应获得的赔偿 应当被公平、 合理地加以认定。 它或者依照事物的通常进程由违约行为本身自然地产生, 或者是当事人于缔约之时可以合理地预测到的违约可能导致的损失” 。 29这一观点颇为微 妙且富有深意,转变了当时对“仅需对违约引起的当然的后果进行赔偿”这一规则 的理解,进而重新设计了合同损害赔偿的实质性规则。实际上,理财法院的其他法官在 审理案件的时候,并未领悟到上述规则的深刻内涵,他们以“当然性要件”为标准排除 了原告因自己原因而增加(非当然)的损失,以“后果性要件”为标准排除了与违约行 为无关的偶然的损害。而 alderson 男爵所阐述的“当然的后果” ,就像特指常态和可以 预见的后果,如此显然更为严格。30 随后,针对案件的具体情况,alderson 男爵又提出了三项主张,值得关注:31 第一,在缔约之时, 被告仅仅知晓原告是一位磨坊主, 且其磨坊曲轴已断裂, 这是 “原 告向被告传达的唯一事实” 。可是,原告并未特别说明磨坊已停工以及曲轴的迟延交付 所造成的利益损失。有鉴于此,对利益损失的赔偿要求不予支持。 第二,很明显,在众多的磨坊主委托承运人运输断裂曲轴于第三人的这段期间里, 磨坊通常不会停工,进而也不存在利润的损失。磨坊主通常会有备用的曲轴,如果磨坊 停工也是由于其他障碍所致。因此,依据“事物的通常进程”无需对利润损失进行赔偿。 第三,法官应当告知陪审团,在商议赔偿数额之时无需考虑利润的损失。 后来,法院将 alderson 男爵的观点加以总结,称之为 hadley 规则,它包含两部分 27 美 格兰特吉尔莫: 契约的死亡 ,曹士兵等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14 页。 28 richard danzig, “hadley v. baxendale a study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law,” 4 j. legal stud., p.252. 29 ibid., p.253. 30 ibid., p.253. 31 ibid., p.254.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内容:首先,受损一方当事人可获得因违约而在事物通常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损害赔偿; 其次,受损一方当事人不能获得在事物通常过程中不产生的、而为受损一方当事人的特 定要求或情势所造成的损害赔偿。但是,如果“特殊情势” (special circumstance)在缔 约时传达给了违约一方当事人,则可获得因该特殊情势而产生的损害赔偿。32 2.规则的完善 起初, 人们并不认为 hardly 规则中的两部分内容存在着关联性, 其根据是规则第一 部分“由违反自然产生的损害”并不需要当事人的预见(contemplation) ,而第二部分作 为损害赔偿的对象要有当事人的预见。这个问题直到一九四九年的 victoria 案33上诉法 院 asquith 法官对于 hadley 规则作了进一步的诠释才告解决, 可以说奠定了该规则在现 代的发展基础。34 针对案件,asquith 法官就损害赔偿与违约行为是否过远(too remote) ,归纳出下列 几项原则:35 (1)确定赔偿之目的乃在金钱能力范围内,把权益被侵害之一方放在同一位置, 犹如其权益未受损同样之情状; (2)违约时受侵害之一方有权取得实际损失之部分,而此部分在订约时可合理地 预见违约可能之结果(reasonably foreseeable as liable to result) 。换言之,订约时可合理 地预见是否有违约之可能性(reasonable foreseeability) ,通常为法院决定违约时与损害 赔偿金额多寡间关系之重要因素(reasonable foreseeability was the test of remoteness in contract) ; (3)何谓当时可合理地预见?此视乎当事人之知识而定。此知识之认定有两种, 一种乃推定者,另一种为实际具有之某种知识。而每一个通常明理之人(a reasonable man) , 均被视为知道一般理性大众所应具有之知识, 应知道违约在一般情况下可引致之 损失在某些情况下,法律推定该人有无知识,而不论其实际上有否。相对地,在特 殊案件,须加上当事人实际上知道之特殊情况,并了解此一特殊情况发生违约时会招致 32 参见美 杰弗里费里尔、迈克尔纳文: 美国合同法精解 ,陈彦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第 533-534 页。 33 (1949)2 k. b. 528. 另可参见杨桢: 英美契约法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384 页。 34 日 望月礼二郎: 英美法 ,郭建译,台湾:五南出版社,2001 年版,第 376 页。转引自林毓栋,前注17,第 21 页。 35 杨桢,前注33,第 384-385 页。 违约损害赔偿的构成以可预见性规则和因果关系为中心 11 更大之损害。在这种情形下而发生违约损害赔偿时,加害人当然必须负责此一特殊情况 之损害赔偿。 asquith 法官的精辟归纳对英国违约损害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首先,统一了 hadley 规则的两部分内容,明确了责任程度的规则是合理的可预见性;其次,强调了合 理的预见取决于“真正的”或“推知的”知识;最后,尝试对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程度提 出看法。随后,英国最高法院于 1960 年通过 koufos v.c.czarnikow 一案36,对可预见性 规则作出了权威性的确认。 (四)美国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 与英国的法官通过“造法”发现了“可预见性规则”不同,在美国法中,这一规则 是通过援引法国学者波蒂埃的论文而确立的。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才使得该规则在 美国法中的发迹先于英国法,同时也更为早熟。37 (五)小结 可以看出,以“可预见性规则”构建违约损害赔偿规则的思想最初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航空机务工程师职业资格评定试题及答案解析
- 高粱购销合同模板(3篇)
- n2级护理岗位考试试题及答案
- 环保项目投资民间借款合同
- 任城区人才公寓租住管理与租客权益保障协议
- 商业地产业主与物业物业服务合同范本
- 股权转让协议范本中的业绩承诺条款详解
- 2025公务员能源局面试题目及答案
- 辅警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
- 跳棋的教学课件怎么写
- 新高考高中英语熟词生义485例(精校版)重点单词、短语辨析
- 斜视检查(斜视诊疗课件)
- 和安风电场电气设备定检及预防性试验技术规范
- 农产品食品安全评价技术 课件全套 模块1-8 走进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 - 油脂脂肪酸组成和溶剂残留检测
- (正式版)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第二章 临床康复工程学基础
- (高清版)TDT 1075-2023 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 《水生生物学桡足类》课件
- 《预算员培训二》课件
- 八年级劳动课下册教案
- 人工动静脉瘘狭窄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