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摘要 掷标枪运动是一项以力量为基础 以速度为核心 以良好的速度力量 结合为关键的田赛项目 一般按投掷的顺序 将标枪的技术分为握枪 持 枪助跑 最后用力和标枪出手后维持身体的平衡4 个部分 在标枪项目的 研究领域 对交叉步结束后右腿用力形式和右脚支撑技术的研究 是国内 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问题 交叉步结束右腿着地后的主要任务是尽 量减少单支撑的时间 使左腿尽快的着地并尽可能的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 快速形成双支撑用力 使身体形成最佳的发力姿势 为最后出枪创造条件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 三维录像解析法 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男子 标枪运动员交叉步结束后身体右侧技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自交叉步 结束右脚着地至标枪出手阶段 我国8 名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和右髋 水平速度下降较多 此阶段躯干后倾角前后变化较大 躯干的扭紧程度不 够 投掷臂引枪动作幅度较小 引枪翻臂动作开始时机相对较早 右腿单 支撑阶段 右腿缓冲时间较长 右膝缓冲的幅度较大 缓冲用力和蹬伸用 力时间分配存在一定问题 我国运动员在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至标枪出手 阶段速度的保持能力较差 速度损失较多 加速的时机把握欠佳 建议 在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至标枪出手阶段 尽量缩短右腿单支撑的时间 进 一步提高右腿的支撑能力 提高投掷臂的技术水平 在训练和比赛中要进 一步提高身体各环节加速的能力和保持速度的能力 应加强对最后用力及 其他概念的理解 这样对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掷标枪运动有辅助作用 关键词 掷标枪 交叉步 单支撑阶段 双支撑阶段 右腿支撑 最后用 力 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曼交叉步后右侧技术匏运动学婿究 a b s t r a c t j a v e l i nt h r o wp r o j e c ti sak i n do ff i e l de v e n t s f o rw h i c h s t r e n g t hi sb a s i s s p e e dc o r e a n d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s p e e da n d s t r e n g t hk e y 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 t h r o w i n go r d e r t h et e c h n i q u eo fj a v e l i nt h r o wc a r lb ed i v i d e di n t o 4 p a r t s h o l d i n gj a v e l i n r u n u pw i t hj a v e l i n d e l i v e r ya n dm a i n t a i n i n gb a l a n c e i nt h e j a v e l i nt h r o wr e s e a r c hf i e l d t h er e s e a r c ho f t h er i g h tl e ge x e r t i n go n e s e l ff o r m a n d r i g h tf o o ts u p p o r t i n ga f t e rc r o s s i n gs t e p i st h ef o c u sq u e s t i o nt h a tt h ej a v e l i n c i r c l ep a y s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f o ra l o n gt i m e 航r t h ec r o s s s t r i d e t h em a i nt a s ko f t h er i g h tl e gl a n d i n gi st or e d u c et h es u p p o r t i n gt i m e t ol e tt h el e f tl e gl a n di n o r d e rt or e d u c et h eh o r i z o n t a ll o s so f s p e e d a sm u c ha sp o s s i b l e t ot a k es h a p eo f p a i rs u p p o r ta n de x e r to n e s e l f i no r d e rt om a k et h eb e s tp o s t u r eo f h a v i n ga n e f f e c tf a s t a n dc r e a t ec o n d i t i o n sf o rt h e j a v e l i n t of l y t h i st e x ta p p l i e st h el a wo fd o c u m e n t sa n dm a t e r i a l s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v i d e oa n a l y t i cm e t h o d m a t h e m a t i c sa n d p h y s i c ss t a t i s t i cl a w t oh a v ear e s e a r c h o no u rc o u n t r y s o u t s t a n d i n gm e nj a v e l i na t h l e t e r i g h ts i d et e c h n o l o g ya f t e r c r o s s s t r i d e t h er e s u l ti n d i c a t e st h a tt h eh o r i z o n t a ls p e e do ft h eb o d yw e i g h t c e n t e ra n dt h er i g h th o r i z o n t a ls p e e do f h i po f8a t h l e t e so f o u rc o u n t r yd r o p m o r e i nt h i ss t a g e t h eb a c ko b l i q u i t yo ft h et r u n kc h a n g e sg r e a t l ya n dt h e s c r e w i n gd e g r e eo f i ti sn o te n o u g h t h r o w i n gr a n g eo ft h ea r i l li ss m a l la n d m o v e m e n to ft h ea r m st u m i n go v e ri sr e l a t i v e l ye a r l y i nt h es t a g eo ft h er i g h t l e g ss u p p o s i n g t h et i m eo f t h er i g h tl e ga m o r t i z i n gi sl o n g e gt h er a n g et h a tt h e r i g h tk n e ea m o r t i z i n gi sr e l a t i v e l yl a r g e a s s i g n m e n to f t h ea m o r t i z i n gt i m ea n d 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t h el e g ss t r e t c h i n gt i m eh a sac e r t a i nq u e s t i o n o u rc o u n t r y ss p o r t sm e nc a l ln o t k e e p t h ea b i l i t yf r o mr i g h tf o o t sl a n d i n gt oj a v e l i n so u ta f t e rt h ec r o s s s t r i d e t h e y l o s em o r e s p e e da n d c a n th o l dt h eb e s to p p o r t u n i t yo f s p e e d i n g u p a d v i c e s t h ea t h l e t eo fo u rc o u n t r yn e e d st o i m p r o v et h eq u a l i t y o f c r o s s s t r i d et e c h n o l o g yf i t r t h e r t r yt h e i rb e s tt os h o r t e nt h et i m et h a tt h er i g h t l e gs u p p o r t s i m p r o v e t h e s u p p o r t i n ga b i l i t y o ft h e r i g h tl e g i m p r o v e t h e t h r o w i n ga m st e c h n o l o g yl e v e l i m p r o v e t h ea b i l i t yt h a te v e r yl i n ko ft h eb o d y a c c e l e r a t e sa n da b i l i t yt ok e 印s p e e di nt r a i n i n g s t r e n g t h e n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e x e r t i n go n e s e l ff i n a l l ya n do t h e rc o n c e p t s t h e s ea d v i c e sw i l lh e l pu sh a v ea b e t c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f o rt h em o v e m e n to f t h ej a v e l i nt h r o w k e y w o r d j a v e l i nt h r o w c r o s s s t r i d e s u p p o r tp h a s e o no n el e g s u p p o r tp h a s e o nd o u b l e l e g s u p p o r t o n r i g h tl e g d e l i v e r y m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 含任何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师范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明确注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j l 蠡乏凸争签字日期 z 赫 月 乒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属河北师范大 学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 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f 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 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 馆被查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 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五豸 艇 签字日期 z 占鬯多年 月 乒日 导师躲力够缆 签字日期 硝年 月 筘日 我霄优秀男f 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1 前言 掷标枪是 项古老的运动项目 其竞技历史非常悠久 据史料记载 古希腊人很早就开始了掷标枪比赛 1 9 世纪末 近代掷标枪运动首先在北 欧的瑞典 芬兰 挪威等国家兴起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 在百余 年的漫长岁月中 掷标枪技术经历了多次的变革 其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 为 1 技术自由发展阶段 1 9 世纪末 1 9 5 2 年 2 技术逐渐成熟与完善阶段 1 9 5 3 1 9 8 5 年 3 技术稳定发展与创新时期 1 9 8 6 年至今 n 随着科学 技术的迅速发展 以及众多精密仪器设备和先进研究方法在体育科学研究 领域的 泛应用 人们对掷标枪技术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特别是三维 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引入研究领域后 更好的促进了标枪技术质量的快速提 高 在对标枪技术研究的过程中 一般文献将标枪的技术分为握枪 持枪 助跑 最后用力和标枪出手后维持身体的平衡4 个部分 大多数的研究者 把从交叉步结束到标枪出手过程分为两部分 即交叉步和最后用力 最后 用力阶段是标枪技术中最重要的阶段 其动作完成质量的好坏对投掷远度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对最后用力的起始阶段划分上 学术界还存在很 大的争议 认识上也不统一 在最后用力阶段 部分学者把最后用力分为 准备和用力两个阶段 从动作的外形上又称为单支撑和双支撑阶段 而部 分学者认为交叉步结束 右脚着地至左脚着地前为转换阶段 左脚着地至 标枪出手称为最后用力阶段 在交叉步结束后右脚着地阶段 右脚的着地 方式和右腿的支撑技术是学术界长期以来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 一些研究人员采用三维运动学的方法对最后用力阶段右脚的着地方式和右 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腿支撑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由于看问题的角 度 研究的依据和切入点不同 对此的认识仍众说纷纭 文献资料显示 右脚着地的方式有5 种 1 右脚跟先着地 2 右脚掌跟外侧先着地 3 右脚 全脚掌着地 4 右脚前脚掌着地 5 右脚掌内侧着地 右脚着地后右腿的 用力形式有6 种 1 跪蹬 2 蹬转 3 转蹬 4 蹬伸或者叫简单蹬伸 5 软步 6 侧蹬 2 1 众所周知 在交叉步结束时 右脚着地后的主要任务是使左脚尽 快的着地并尽可能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 快速形成双支撑用力 使身体形 成最佳的发力姿势 为最后出枪创造条件 所以不管右脚采用哪种着地方 式和右腿采用哪种用力形式右腿工作的目的都应该是一样的 针对掷标枪的技术 国内外的众多学者采用生物力学的方法 手段对 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德国古特 狄都在 现代标枪投掷技术分析 中 对助跑到最后用力 及出手后维持身体的平衡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最后用力阶段若重 心速度减小过快 将会给投掷成绩带来不利影响 德国h o r s t 等人对不同 水平的男子标枪专项运动员和女子全能运动员投掷步进行了动力学测试 并给出了在右脚着地后几个时刻的水平反作用力曲线图 对右脚落地后的 特征进行了论述 澳大利亚的彼得 劳勒对交叉步后右腿着地方式进行了 初步的分析 并提出了右脚以 扒地 动作着她的方式是一种较为先进的 着地方式 1 国内对优秀标枪运动员投掷技术进行三维运动学研究的文献也较多 并 且对投掷步阶段交叉步和最后用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有些是从理论 的角度对最后用力阶段概念的界定进行了讨论 如王哲夫对最后用力阶段 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划分及概念的界定提出了质疑 他在文中提到 目前我国田径界对投掷最 后用力阶段的划分存在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单支撑 右脚着地开始 为最 后用力阶段 另一种认为双支撑 左脚着地开始 为最后用力阶段n3 体院 教材 田径运动教程 在论述投掷的技术要领时 铅球除外 似乎在极力 b 可避有关最后用力起始阶段划分这一问题 由文超等主编的体院教材 田 径运动高级教程 中认为 标枪最后用力的开始阶段是在右髋移过支撑点 左脚着地前进入最后用力 而一些文献资料认为最后用力开始时机为交叉 步右脚着地后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瞬间 从标枪技术的整体性考虑 这样 就有可能把从交叉步后右脚着地至身体重心或右髋移过支撑点之前这一缓 冲阶段与标枪的连续技术割裂开来 从认识上破坏了标枪技术的完整性 从 运动学分析的角度对运动时相进行划分 右俄和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的时 相多数情况下是不完全重合的 也不一定同时出现 可见 认为最后用力 的开始阶段为右髋移过支撑点瞬间或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瞬间的说法也不 统一 由刘建国 宫本庄主编的 田径运动 一书认为 右腿转入蹬地动 作时开始 是由投掷步向最后用力的过渡性动作 随着第4 步 以5 步投 掷步为例 左脚着地形成双支撑 为人体肌肉收缩发挥强大力量和最大速 度提供了条件 因此 双支撑阶段是最后用力的最有效阶段侣3 在投掷中 单支撑 右脚着地 会形成以腿首先发力 包括伸膝 用力态势 而双支 撑 左脚着地 则完全形成以遵循人体整体用力规律的以髋部肌群首先发 力 伸髋 的用力顺序 卢竞荣指出 我国选手交叉步过大重心腾起过高 在最后用力中右腿单 支撑时间偏长 右肩发力超前 从而使 鞭打 动作的用力顺序有明显的 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 占删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缺陷 1 王哲夫在 标枪投掷中右腿与鞭打动作的关系 文中阐述了右腿 在最后用力的各个阶段的作用和动作形式 对标枪运动员形成明显的鞭打 动作极为有利 1 李建臣 孙允强在 掷标枪最后用力阶段右腿工作的形与 质 文中 对最后用力阶段右脚着地的方式和右腿用力的形式进行了分 析 结果认为 最后用力阶段右腿工作的几种说法以及右髋的短暂加速与 突停 右腿的内旋动作 右脚被面朝投掷方向的拖滑动作是动作的外在表 现形式 其实质是前续用力 从实质e 看 右腿着地后应该利用其着地时 原有的动作形式顺势用力 促进身体重心的迅速前移 综上所述 对最后用力阶段的研究 理论界存在较大的分歧 对交叉 步结束右脚着地至标枪出手瞬间这一阶段身体右侧运动特征的认识还有待 提高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将有助予深化我们对标枪技 术本质的认识 进而进一步促进掷标枪运动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 研究对象 表1 运动员基本情况表 丝鱼兰焦 重垫璧型塑塑簦达盛鐾鱼 鱼达 李荣祥浙江国际健将4 7 9 0 62 刘彦红河南运动健将 37 7 4 83 孙世鹏山西运动健将 17 3 1 44 秦强山东运动健将2 7 3 15 高文绪山西运动健将17 2 7 侯兴良北京一级1 7 0 6 68 王永光浙江 级3 6 9 5 49 杨文明湖北一级3 6 9 5 21 0 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参加2 0 0 4 年5 月2 2 日一2 5 日在石家庄举行的 2 0 0 4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男子标枪比赛的运动员 在比赛现 我国优秀男了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场对参加决赛阶段的前1 2 名运动员的投掷技术动作进行拍摄 由于拍摄时 裁判员的遮挡和运动员个体技术 交叉步开始的时机和左 右投掷臂 的 差异等原因 我们在采集图像过程中 对前十名运动员中的8 名运动员的 最好成绩进行了解析 这些运动员均为我国现役运动员 其技术风格和成 绩基本代表了我国男子标枪的现有水平 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和成绩见表l 2 2 研究方法 2 2 1 文献资料法 在撰写论文前 本人查阅了十几年来国内及部分国外有关对标枪技术 研究的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并对我国体育院系出版的有关标枪 教学 训练的论著以及高水平参赛运动员的技术诊断报告等多部 篇 文 献进行了分析 并通过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网络系统数字资源库 查阅了 电子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论文数据库 硕博论文库和各种期刊杂 志 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 综合运用体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2 2 2 三维录像解析法 采用两台日本产内置电子快i j 的松下m 9 0 0 0 摄像机 拍摄频率为5 0 格 秒 在比赛现场进行了现场定点拍摄 拍摄了从交叉步到标枪出手的整 个过程 参赛运动员除福建运动员林东 比赛成绩7 2 0 6 m 第6 名 为左 臂投掷外 其他运动员都为右手投掷 两台摄像机的主光轴相交于助跑道 中央纵轴线上 投掷弧后约3 8 m 的位置 镜头中心距离地面1 2 0 m 主光 轴的夹角接近7 5 一台摄像机放在助跑道的右侧近于垂直面的位置 距主 光轴的交点1 3 6 5 m 另一台在助跑道的右前方 距离主光轴的交点1 5 9 0 m 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接术的运动学研究 机位放置见图l 1 2 名运动员前3 次投掷在比赛前开机 拍完后中间停机 对进入前8 名运动员后三次投掷技术的拍摄 中间不停机 完整拍摄了投 掷的令过程 比赛结束后 在摄像机圭光轴相交的位置放置三维立体框架 两台摄像机对框架同时进行拍摄 开始拍摄时间为2 0 0 4 年5 月2 2 日下午3 点3 0 分 拍摄地点为石家庄市裕彤国际体育中心 图1 现场拍摄示意图 利用爱捷运动图像解析系统e i m 9 7 0 进行解析 用三维标准d l t 测量 并对拍摄录相带进行数字化处理 人体模型参数采用r u s s i a 标准扎齐奥尔 斯基模型参数 框架最大误差为5 m m 三维分析中对三个轴的方向定位为 投掷方向为x 轴 向前为正 与x 轴垂直的左右方向的轴为y 轴 垂直于x y 的轴为垂直轴 向上为正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低通滤波平滑处理 截断频 率为8 0 2 2 3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数据用o f f i c e 2 0 0 3 中的m i c r o s o f t e x c e l 进行整理 并针 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对不同的问题将数据绘制成不同的图表以便进行分析 根据研究问题的需 要 用s p s s l 2 0 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从统计学上找到数 据间的量化关系 以便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 1 对相关动作时相和动作阶段的划分 3 1 1 对交叉步结束后单 双支撑阶段划分的认识 现阶段我国对掷标枪技术最后用力阶段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 一般将 其划分为单支撑阶段和双支撑阶段 对从交叉步后右脚着地瞬间至左脚着 地瞬间称为单支撑阶段的划分目前较为统一 基本形成了共识 但对双支 撑阶段的划分还没有较为统一的认识 有些研究者认为只有在右脚着地后 未离地前 左脚触地才能成为双支撑呻1 而右脚在地面上拖拉滑动瞬间左脚 正好开始触地时处于左右腿支撑的转换阶段不能称为双支撑 本人认为这 种对双支撑阶段划分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种说法没有对双支撑用力 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 其实质已经否认了双支撑阶段的存在 通过观察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像可以看出 并不是所有运动员 在右腿蹬伸中或离地时左脚即着地开始双支撑用力 从大量的标枪技术图 片上可以发现 右脚离地至左脚着地瞬间这一阶段是十分短暂的 将这一 阶段看作双支撑用力难免会造成双支撑时间为0 或者没有双支撑阶段的局 面 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发现 一部分运动员是在右脚蹬伸结束后 以右脚 趾背面在地面上经过短暂的拖拉滑动后进入左脚着地 这一阶段是进入双 支撑用力阶段的一个转换阶段 在进入以右脚背面和左脚脚掌为支撑的阶 段后 右脚背继续在地面上被动的拖拉滑动直至标枪出手瞬间 是国内外 我国优秀男了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 究 标枪运动员技术中都存在的阶段 大量的研究也显示 这一阶段是运动员 最后用力的最主要阶段 人体的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都向着有利于提高 成绩的方向发牛很大的变化 因此 双支撑阶段不是特指左 右脚都必须 处于脚掌支撑的状态 也不能将进入双支撑阶段时机的早晚看作是划分双 支撑起始阶段的依据 应该将左脚着地瞬间作为进入双支撑用力阶段的依 据 所以为便于本文的分析 本文将从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瞬间到左脚着 地瞬间称为单支撑阶段 从左脚着地瞬间到标枪出下瞬间称为双支撑阶段 3 1 2 对单 双支撑阶段动作时相和动作阶段的划分 交叉步后右脚着地瞬间至标枪出手瞬间 按 动 作 时 序 划 分 瞬 间 右脚着地瞬间 重心移过支撑点瞬间 腿缓冲用力阶段 右膝最大缓冲瞬间f 二升右腿蹬伸用力阶段 右脚拖拉滑动瞬间卜 i 拖拉滑动用力阶段 左脚着地瞬间 标枪出手瞬间 单支撑阶段 双支撑阶段 按 动 作 过 程 划 分 阶 段 图2 技术动作时相和技术动作阶段划分图 经查阅文献资料 目前对标枪技术的运动学研究大多集中在交叉步和 最后用力阶段 因此研究的成果相对比较丰富 在交叉步结束至标枪出手 这一技术阶段 因研究需要各异 对时相划分的依据也有所不同 为了便 8 我国优秀男于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于分析 本文将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瞬间至标枪出手瞬间的过程按时序划 分时相 右脚着地瞬间 身体重心移过右脚支撑点瞬间 右膝最大缓冲瞬 间 右脚拖拉滑动瞬间 左脚着地瞬间和标枪出手瞬间 根据动作过程划 分阶段 右脚着地瞬间至左脚着地瞬间为单撑支阶段 其中右脚着地瞬间 至右膝最大缓冲瞬间称为右腿缓冲用力阶段 右腿最大缓冲瞬间至右脚拖 拉滑动瞬间为右腿蹬伸用力阶段 右腿拖拉滑动瞬间至左脚着地瞬间为拖 拉滑动用力阶段 左脚着地瞬间至标枪出手瞬间称为双支撑阶段 见图2 本文研究的重点为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瞬间至标枪 h 手瞬间 3 2 对交叉步阶段技术特征的分析 交叉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运动员通过下肢加速向前运动 使下肢迅速 超越上体和器械 以形成最后用力前超越器械的最佳发力姿势 国内外大 量研究表明 运动员交叉步左脚着地瞬间和右脚着地瞬间人体的运动学参 数有了较大的变化 在交叉步期间运动员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大多呈下降 的趋势 而我国运动员在交叉步右脚着地时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下降的幅 度相对较大 因此也影响到了交叉步后右腿支撑用力的效果 从表2 可以看出 8 名运动员在交叉步过程中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 没 有特别说明本文以下对速度的分析均为水平速度 变化各异 其中商文绪 在交叉步过程中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由交叉步左脚离地瞬间的5 3 0 m s 上升 到右脚着地瞬间的5 4 0 m s 右髋水平速度由5 5 3 m s 上升到5 6 9 m s 杨文 明右髋速度也略有上升 右髋速度的增加对接下来的投掷动作有积极的作 用 而其他人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和右髋水平速度都呈下降趋势 身体重 心水平速度平均由左脚离地时的6 4 7 0 7 1 m s 下降到右脚着地瞬间的 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5 7 4 o 6 5 m s 损失率平均为1 2 6 其中王永光损失最多为3 1 8 0 速度 损失较大 对运动员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后的投掷动作造成不利影响 这 样容易使运动员身体相关环节不能以较高的速度进入最后用力 造成后续 技术动作的发挥大打折扣 丧2 交叉步左脚离地瞬间至右脚着地瞬间部分环节水平速度表 单位 m s 皇堡重 坠查垩鎏鏖查墼查兰垄鏖查壁垄兰望壁 姓名 庀脚右脚损失率左脚右脚损失率左脚右脚损失率 离地着地 离地着地 离地着地 李荣椅 6 8 2 刘彦约 7 o l 孙世鹏68 2 秦强 6 7 5 高文绪 5 3 0 侯兴良7 2 6 王永光6 3 2 杨文明 5 5 3 平均值 6 4 7 标准羞 0 7 l 6 9 45 7 61 7 0 07 0 45 1 62 6 7 0 7 1 06 0 71 4 5 i8 3 25 7 33 i 1 3 6 9 35 3 42 29 47 0 45 1 32 7 1 3 6 9 66 4 27 7 66 8 86 3 l8 2 8 5 5 35 6 9 2 8 97 5 15 6 72 4 5 0 7 5 26 0 91 9 0 27 3 05 9 61 8 3 5 6 5 34 8 52 5 7 36 4 04 7 82 5 3 1 5 6 45 6 5 o 1 86 3 04 4 22 9 8 4 6 6 45 7 31 29 97 1 05 4 0 2 3 9 l 0 7 l 0 4 9 0 6 4 0 6 3 注 表中 表不增加 交叉步阶段 我国8 名运动员右髋水平速度平均由左脚离地瞬间的6 6 4 o 7 m s 下降到右脚着地瞬间的5 7 3 o 4 9 m s 损失率平均为1 2 9 9 我国8 名运动员右膝关节的水平速度均呈下降的趋势 平均由左脚离地瞬 间的7 1 0 0 6 4 m s 下降到右脚着地瞬间的5 4 0 o 6 3 m s 其中下降最小 的是秦强 由6 8 8 m s 下降到6 3 1 m s 仪下降了8 2 8 通过仔细观察图 片发现 秦强在左脚着地缓冲蹬伸过程中 右腿没有积极地向前向上加速 摆动 左脚离地瞬间右膝关节的角度为1 7 8 右腿基本里伸直状态 而且 整个身体在交叉步的空中基本与地面垂直 左 右腿在空中形成交叉动作 后 右腿没有积极主动的加速向后向下摆动 左腿也没有积极主动的加速 向前摆动 此时右腿只是被动的下落着地 剪绞 动作不够充分 因此秦 1 0 盯扮匏m船盯 蹭 儿 m 0硒虹乏挖 吡韶踮 们 札 n 6 6 5 6 5 6 4 5 5 一 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掌研究 强的右膝水平速度下降幅度较小 其他7 名运动员在交叉步左脚着地后 右腿大多已经开始向前向上积极加速摆动 在左脚离地瞬间 已经不同程 度的形成右膝领先于左膝的交叉动作 在空中形成交叉动作后 剪绞 动 作完成得相对较为积极 在右脚着地瞬间由于左腿积极的加速前摆和右脚 的突然着地 致使右膝水平速度大幅下降 这样为最后一步的投掷动作创 造了较好的条件 3 3 对单 双支撑阶段时间的分析 3 3 1 对单支撑阶段和双支撑阶段总时间的分析 投掷步的持续时间对标枪的成绩有很大的影响 库斯尼特佐夫等人研 究认为投掷成绩与投掷步 5 步投掷步为例 倒数第5 步 第 4 步 第3 步 第2 步的持续时间和步频的相关程度都非常高 相关系数分别为0 7 2 4 0 7 7 4 0 8 9 2 0 9 3 4 曲1 可见倒数第2 步对掷标枪成绩有很重要的影响 倒数第2 步也就是本文研究中的由交叉步右脚着地瞬间至标枪出手瞬间的 单支撑和双支撑阶段 这一阶段所用的时间对投掷成绩有重要影响 而这 表3 单支撑和双支撑各阶段相关时间表 单位 s 一阶段时间的长短也是衡量交叉步和最后用力衔接技术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优秀男子标抢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交叉步右脚着地后 一般要求左脚尽可能快的着地 以减少单支撑所 用的时间 从表3 中的数据可知 8 名运动员平均经过o 3 6 o 0 4 s 的时间完成由 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至标枪出手瞬间的技术动作 而1 9 9 5 年世界田径锦标 赛男子标枪前1 2 名选手此阶段的平均时间 见表4 为0 1 3 2 0 0 4 s 经t 检验 耆差异显著 p 0 0 5 说明我国运动员这一阶段所用时间相对于世 锦赛选手较长 进 步分析可以发现 从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瞬间至左脚 着地瞬闻的单支撑阶段 我国8 名运动员平均时间为o 2 3 o 0 4 s 世锦赛 选手平均时间为0 1 9 0 0 4 s 平均要比世锦赛前1 2 名选手单支撑所用时间 长0 0 4 s 经t 检验二者差异显著 p o 0 5 表4 t 9 9 5 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标枪前1 2 名选手相关时间表 单位 s 注 一一 表示右脚离地 处于蹬伸中 前左脚已着地或者右脚开始滑动 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文献资料中的数据表明 优秀运动员最后用力的时间在0 1 2 0 1 4 5 s 之 间 因为标枪出手瞬间意味着最后用力的结束 按照这个时间范围向前推 算 最后用力0 1 2 0 1 4 5 s 的时间范围最可能的开始阶段就是双支撑的开 始阶段 也就是左脚着地时刻 因此把左脚着地时刻作为最后用力的开始 时机 应该引起我们的考虑和重视 图3 我国8 名运动员和世锦赛1 2 名选手单 双支撑各阶段平均时间分布图 从图3 中我们可以看到 我国8 运动员单支撑阶段的时间占单 双支 撑总时间的6 4 而世锦赛选手只占5 9 我国8 名运动员和1 2 名世锦赛 选手单支撑和双支撑阶段的平均时间比分别为1 7 2 1 和1 5 2 l 与世锦 赛1 2 名选手比较 我国8 名运动员在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瞬间至标枪出手 瞬间所用时间上 差异主要产生在单支撑阶段 我国运动员单支撑阶段所 用时间较长 从而造成我国运动员从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至标枪出手瞬间 这一阶段所用的时间较长 这样对投掷成绩的提高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我 国运动员应适当缩短单支撑时间 以减少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瞬间至标枪 出手瞬间的时间 3 3 2 对单支撑阶段所用时间的分析 3 3 2 1 对缓冲用力阶段和墨伸用力阶段所用时间的分析 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出发我们知道 在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后的右 1 3 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腿缓冲阶段内 由于身体由交叉步时的腾空转为右腿落地突然制动 右膝 关节在地面支撑反作用力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被迫屈膝缓冲 此时右腿顺 势缓冲用力 这种形式的用力对身体各环节速度有较为明显的制动作用 上面表3 和表4 的数据表明 我国8 名运动员从右脚着地瞬间至最大 缓冲瞬间所用时间为0 1 0 4 o 0 3 s 处于 优秀运动员缓冲的时间为 0 0 8 川 1 2 s l j 的范围内 右腿蹬伸用力的平均时间为0 0 9 0 0 3 s 右腿 缓冲的时间要稍长于右腿蹬伸用力的时间 通过与世锦赛选手比较发现 我国8 名运动员右腿缓冲阶段和蹬伸阶段的时间为0 1 9 o 0 2 s 平均时间 比世锦赛7 名选手所用时间0 1 8 0 0 4 s 高出o o i s 8 名运动员中 李荣祥 右腿蹬伸用力时间与缓冲时间均为0 0 8 s 基本持平 孙瞪鹏 高文绪 侯 兴良3 人右腿蹬伸用力阶段的时间长于缓冲阶段的时间 而刘彦红 王永 光 秦强和杨文明4 名运动员右腿蹬伸用力阶段的时间短于缓冲阶段的时 间 表明我国部分运动员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后的右腿缓冲时间较长 右 腿的缓冲用力和蹬伸用力阶段搭配不太合理 时间分配上存在着一定的问 题 因此在强调缩短单支撑阶段时间的基础上 应尽量缩短右腿缓冲用力 时间以延长右腿蹬伸用力的时间 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发挥右腿的作用 提 高右腿单支撑阶段的用力效果 为尽快的过渡到最后用力创造良好条件 3 3 2 2 对拖拉滑动用力阶段所用时间的分析 拖拉清动用力阶段指运动员在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后 右腿处于单支 撑阶段 当右腿蹬伸结束时 从右脚以脚趾或者脚背面开始在助跑道上拖 拉滑动瞬间开始至左脚着地瞬间为止 结合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大量技术 图片可以看出 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后 经过右腿的缓冲用力阶段后 很 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多运动员在右腿的蹬伸用力阶段内 左脚并没有着地 而往往是右脚背离 地面并且在助跑道上拖拉滑动一段时间后 左脚才着地 这样 右腿蹬伸 用力结束后经过一个短暂的拖拉滑动动作进入到双支撑阶段的过程就是拖 拉滑动用力阶段 表3 和表4 的数据表明 1 2 名世锦赛选手中 有7 人在 右腿单支撑阶段经过了拖拉滑动用力阶段进入双支撑 拖拉滑动用力阶段 所经历的平均时间为0 0 3 0 0 2 s 我国8 名运动员中有6 人经过拖拉滑动 用力阶段进入双支撑用力阶段 平均用时为o 0 4 0 0 3 s 比世锦赛选手平 均时间要长o o l s 左右 从数据的特征上看 除世锦赛冠军泽列尼兹拖拉滑 动用力阶段时间为o 0 5 s 较长 其整个右脚着地时间仅为o 0 9 s 外 其他 人的拖拉滑动用力阶段时间一般都较短 从我国8 名运动员投掷的技术图 片中可以看出 我国运动员右腿经过缓冲用力阶段后 右腿蹬伸不是很积 极 多处于一种被动的过渡状态 此时左腿向上摆动过高 向前摆动不积 极 这样不仅延缓了左脚的着地动作 而且造成我国运动员拖拉滑动用力 阶段用时过长 从而对运动员快速进入双支撑用力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3 3 2 3 对单支撑阶段各时相出现时机的分析 纵观国内研究掷标枪技术的文献资料发现 现阶段对最后用力起始阶 段的划分仍存在较大的分歧 认识上也不统一 这一点在前言中已有详细 表述 通过查阅当前我国对标枪最后用力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发现 多数 文献资料对最后用力起始阶段的划分没有统一的定量化运动学和动力学指 标体系支撑 而且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证明 大部分都是从动作的外形 上对最后用力起始阶段进行了定性的描述 或者是以单一的运动学和动力 学的指标进行简单的说明 这样对最后用力的起始阶段进行划分的依据缺 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乏定量化指标的界定 因此对最后用力技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对我俐认识掷 标枪技术有重要意义 表5 中的数据显示 我国8 名运动员右脚着地瞬间至身体重心移过支 撑点瞬间的时间平均为o 0 5 0 0 2 s 至右髋移过支撑点瞬间的时间平均为 0 0 7 o 0 2 s 而右脚着地瞬间至右膝最大缓冲瞬间的时间平均为0 1 0 0 0 2 s 从时间上来看 多数运动员在交叉步右脚着地后首先是身体重心移 过支撑点 大约经过0 0 2 0 o l s 的时间右髋移过支撑点 8 名运动员中只 有秦强和侯兴良2 人身体重心和右髋同时移过支撑点 从表5 的数据还可 表5 右脚着地瞬间至左脚着地瞬间各时相所用时间表 单位 s 右着至重心右着至右髋右着至最大缓冲至重最大缓冲至重心移过支撑点 姓名移过支撑点移过支撑点最大缓心移过支撑点右髋移过支至右髋移过支撑 时间时间冲时间时间撑点时间点时间 注 小数点保留2 位 表中的 一 表示右腿的最大缓冲瞬闯分别在身体重心移过支撑 点后或右髋移过支撑点后出现 表示右腿的最大缓冲瞬间分别在身体重心移过 支撑点之前或右髋移过支撑点之前出现 0 值为相邻的两个动作瞬间时相同时出现 以看出 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平均0 0 5 o 0 3 s 后 右髋移过支撑点平均o 0 4 0 0 4 s 后 右膝出现最大缓冲 8 名运动员中只有孙世鹏和高文绪2 人右 膝最大缓冲在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的同时完成 同时只有这2 人右膝最大 缓冲在右髋移过支撑点前o 0 2 s 完成 结合技术图片可以看出 8 名运动员 中有6 名运动员右膝的最大缓冲都是在身体重心或右髋移过支撑点瞬间后 我国优秀男了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的一段时间出现 而且 从技术图片上看 在身体重心或者右髋移过支撑 点瞬间 这些运动员的右脚跟已经离开地面 但右踝的角度在右膝完成最 大缓冲之前也在不断减小 表明此时多数运动员右腿并没有开始蹬伸用力 所以文献资料中认为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后 身体重心 或者是右髋 移 过支撑点瞬间右腿开始蹬伸用力是最后用力的开始阶段的说法并不十分确 切 需要我们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3 4 对单 双支撑阶段人体环节角度的分析 3 4 1 对交叉步结束后右脚着地技术的分析 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瞬间 运动员开始投掷步的倒数第2 步 5 步投掷 步为例 即本文所指的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瞬间至标枪出手瞬间 这一阶 段右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 右腿着地后的工作用力形式能有效的加快 右髋水平速度的回升 2 能够预先拉长躯干肌 为后继 鞭打 动作创 造条件 3 能够促使左腿的快速着地 减少右腿的单支撑时间 从而形 成强有力的 双支撑 4 保证右髋关节获得的动量有效的向上体传递 所以右脚着地后 为了减小右腿对身体的制动 右腿应适当的屈膝缓 冲 随着身体重心的前移 右膝要保持一定的角度基本无变化 右腿开始 用力 彼得 劳勒 澳 提到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存在两种类型 一种是交 叉步结束右脚落地点处于躯干纵轴延长线与地面的交点之前 投掷方向为 前方 另一种是右脚的落点落在这个交点之后 这样要求右脚在腾空时要 做向后 扒地 动作 他认为这个对地面的打击力对人体右脚落地后的身 体姿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咖 由于研究方法所限 本文无法获得躯干纵轴延 我国优秀男了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长线与地面的交点处的右脚落地点 因此本文针对身体重心至着地点的距 离加以分析 文献资料显示 第5 届世锦赛冠军泽列兹尼右脚着地点非常靠近身体 重心的正下方 而且他右脚接触地面的时间仅为o 0 9 s 右脚脚跟在任何时 候都没有着地 而是在整个投掷过程中稍有下降 根据表6 中的数据并结 合解析的图片可以看出 8 名运动员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在地面上的投影 点距离右脚着地点平均为0 2 3 o 0 6 m 而成绩较好的第2 名李荣祥仅为 0 0 9 m 其次杨文明 第1 0 名 为0 2 2 m 刘彦红 第3 名 为0 2 3 m 李 荣祥右脚着地后经过0 0 2 s 身体重心点移过支撑点 杨文明和刘彦红2 人 右脚着地后均经过0 0 4 s 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 表明身体重心在地面上的 投影点至右脚着地点的距离越小所用的时间就越少 表6 右脚着地方式和不同时相身体重心至着地点的距离表 单位 m 兰兰 竺兰竺兰苎蔓篓萋萎薹差篷盟量塞薹箍 李荣祥右脚全脚掌 0 0 2 刘彦红右脚全脚掌 0 0 4 孙世鹏右脚掌外侧 0 0 6 秦强右脚掌外侧 o 0 6 高文绪右脚掌外侧 0 0 6 侯兴良右脚前脚掌 0 0 6 王永光右脚跟部0 0 6 杨文明右脚前脚掌 o 0 4 平均值0 05 标准蓑 0 0 2 注 一 表示身体重心在右脚着地点后 虽然多数优秀运动员也不能完全做到使右脚着地点位于身体重心的正 下方 但右脚地着地点尽量靠近身体重心点的下方 可以减小身体重心移 过支撑点的时间 而且右脚着地的方式对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的时间长短 叭 舛吩 呲舛 碱 删蚴心蛳姗一她 拿帅一 肿 蕊似凹甜m n n 加 加加加 一 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后右侧技术的运动擘研究 有重要的影响 从表6 中可以看出 李荣祥和刘彦红2 人右脚着地方式均 采用全脚掌着地 侯兴茛和杨文明2 入采用右脚前脚掌着地 4 人身体重心 移过支撑点的时间较其他4 人短 而孙世鹏 秦强 高文绪和王永光4 人 分别采用右脚攀外侧和右脚跟着地过渡到全脚掌的着地方式 他们4 人身 体重心移过支撑点的时间相对较长 说明如果采用前脚掌或全脚掌着地的 方式 则可以不同程度的缩短右腿的缓冲时间 以减小身体重心移过支撑 点的时间 而右脚着地的方式采用右脚跟或脚掌外侧向前脚掌滚动的过渡 动作 会延长右脚着地缓冲的时间 从而使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的时间相 对较长 3 4 2 对单支撑阶段身体后倾角度的分析 刘世华等的研究认为 我国男子运动员投掷步的第卜2 3 步躯干后倾 角度分别大于世界优秀运动员 而第4 步却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 1 3 o 通过 分析发现 8 名运动员在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瞬间的躯干后倾角平均为2 6 8 见表7 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第4 步 最后用力步 的2 1 6 0 3 1 比 表7 右脚着地瞬间至左脚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