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最新ppt课件.ppt_第1页
《出师表》最新ppt课件.ppt_第2页
《出师表》最新ppt课件.ppt_第3页
《出师表》最新ppt课件.ppt_第4页
《出师表》最新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身先死,你能向同学介绍诸葛亮的事迹吗?,1,出师表,商丘市睢阳区宋集镇一中张家彬,2,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3,4,诸葛亮年谱,公元181年: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15岁: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27岁: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28岁: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41岁: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5,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54岁: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46岁: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50岁:蜀建兴年。诸葛亮再次北伐。,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颌。,6,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出师表的时代背景:,7,文学常识部分:,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8,1.生字2.作者和作品3.背景知识,预习成果展示,9,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崩殂()疲弊()陛下()恢弘()妄自菲()薄()以塞()驽钝()陟()罚臧()否()裨()补阙()漏,c,b,b,hng,fi,s,n,zh,zng,b,qu,p,b,10,郭攸()之费祎()行()阵和睦长()史猥()自夙()夜忧叹以彰其咎()咨诹()以遗陛下()斟()酌()损益,yu,y,hng,zhng,wi,s,ji,zu,wi,zhn,zhu,攘()除,rng,11,朗读课文,朗读录音,12,翻译课文,13,一、古今异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十分遗憾。,深切地憎恨。,平民。,布的衣服。,痛恨,布衣,秋,时候。,秋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臣本布衣。,危急存亡之秋。,14,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卑鄙,感激,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感动、激动。,衷心感谢。,开张,扩大。,商店开始营业。,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诚宜开张圣听。,15,临表涕零。,涕,所以,谨慎,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眼泪。,鼻涕。,表原因。,表结果。,认真,慎重。,做事小心。,此先汉所以兴隆。,先帝知臣谨慎。,16,中道崩殂。咨诹善道。,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路。,策略。,效,道,二、一词多义,实现、完成,17,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为:“俱为一体”:“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众议举宠为督”: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遗留,给予,是,做,担任,做,,评判,议论,18,无:“若无兴德之言”:“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行:“然后施行”:“性行淑均”:“必能使行阵和睦”:益:“有所广益”:“至于斟酌损益”:,没有,不论,实行,品德,行列,益处,举办、增加,19,虚词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也。受命以来。愚以为宫中之事咨臣以当世之事许先帝以驱驰,介词,把。,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用来。,连词,表结果,以致。,连词,表时间。,认为,介词,拿,用,20,而:“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可计日而待也”: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欲报之于陛下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还于旧都”:,表转折,却,表修饰,来,在,及于,给,对,到,21,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此皆良实。,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三、词类活用,22,亲贤臣。远小人。攘除奸凶。,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诈凶恶的人。,23,优劣得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深入不毛,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名词用为动词,长草。,24,四、通假字:裨补阙漏。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阙,通“缺”,缺点。,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简”通“拣”。选拔,25,问题探究,1.如果把本文划分为三部分,你怎样划?2、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目的是什么?哪一条最重要?3、课文中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是什么?4、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讨论,小组,碰火花,书中找书中画,26,理清文章思路:,思路:以“出师”为中心,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然后,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陈述出师理由。,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27,结构分析,部分段落要点表达方式,1,广开言路,2,赏罚分明,3-5,亲贤远佞,一,6,叙述经历:三顾草庐,7,效忠心愿:托孤之事,二,8、9,归结责任,结束全篇,三,寓情于议,寓情于叙,抒发感情,28,第一段分析,危急存亡,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不利,追殊遇报陛下,不懈于内,忘身于外,有利,诚宜不宜,(正反),(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第一条建议,29,第二段分析,平明之理,不宜异同宜付有司不宜偏私,第二条建议,赏罚严明,正反对比,30,亲贤远佞,先汉兴隆,后汉倾颓,正反对比,史例,劝谏后主,课文分析(第五段),第三条建议,亲贤臣,亲小人,3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32,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33,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出師表中,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惕后主,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34,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35,姓名,特长,好处,证明,工作,郭攸之、費祎、董允,皆良实、志虑忠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可裨補闕漏,有所广益,咨以宮中之事,推荐宮中贤臣,课文分析(第三段),36,姓名,特长,好处,证明,工作,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先帝称赞,众人拥戴,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谘以营中之事,推荐营中武将,课文分析(第四段),37,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38,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出师的目的是什么?(战略目标),“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39,再三勉励后主,广开言路,多纳谏言,应尽国君之责,表示临別依依之情,总结,课文分析(第八九段),毋忘先帝遗训,40,反馈练习,1、解释下列各组虚词。忘身于外者()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于,在,到,对,以光先帝遗德()悉以咨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以,来,拿,把,以致,因为,41,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妄自菲薄三顾茅庐不知所云,还有吗?请你找找看:,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裨补阙漏指日可待察纳雅言,42,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43,理解性默写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以大事”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44,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9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45,10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客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1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2“深追先帝遗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