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本文从社区矫正的特征入手,全面论述社区矫正制度的定义、发展现状、建立 的必要性、可行性,并通过对适用对象、执行主体的分析,指出我国在社区矫正开 展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时从价值取向、经验借鉴以及具体完善方面提出构想, 得出的创新性成果在于立足我国国情,推动社区矫正的本土化进程;建立一支专业 化的矫正队伍;听证制度的完善,未成年人矫正制度的构建以及加强出狱人心理矫 治和保护等方面 关键词:关键词:社区矫正;发展现状;制度完善;程序保障;社会帮教 ii 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rectification,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definition,current situation,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by analyzing applicatible objects and implement subjects,it points out some defects in this rectification procedure.at the same time,this paper put forward conceives about tropism,experience reference and specaific improvement. obtained from it are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promoting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establishing a professional team of correction,the perfect of public hearing, building of minority rectification system and mental rectification of people who have been leave prison. key words key words community recificationcumment;situation;system perfection;procedure guarantee;social assistance 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 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2010 年 3 月 12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烟台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 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2010 年 3 月 12 日 版权声明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同 意,不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 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 言 世界范围内量刑的趋轻趋缓和非监禁刑的大量适用,加上刑法学者的推动,已 经掀起了一场刑罚目的的革命,这场革命胜利的标志-社区矫正制度在各试点城市的 建立已得到理论界的承认和舆论的关注。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关于刑事司法和罪犯 处遇方面的国际性文件,对社区矫正的思想积极倡导,使得某些具体原则和制度上 升到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高度。社区矫正是在犯罪发生后,社区积极运用自身力量 与专门机关配合,矫正犯罪人和味出狱人提供社会保护,以使犯罪人成功实现再社 会化。 在人是可以转变的前提下,使犯罪的人更多接触社会而不是监禁在监狱和少管 所中得到矫正的社区矫正的权威性需要得到社会公众的接受,包括各种国家机关在 内的一切社会力量都应该不断支持和维护。当今这样日益人性化的时代中,世界范 围内法学发展的趋势在于注重人的价值,促进人性发展,而并非过去的“严打”等 战略,刑法更加重视教育的目的。在剖析我国行刑社会化程度偏低的种种原因,打 破行刑封闭化,积极探索行刑社会化的新路子,并借鉴西方有益的立法与实践经验 的基础上,实行社区矫正,既是犯罪人再社会化所必需,也是社会之责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开始有学者提出推行社区矫正, 2003年8月在全国试点展开。 但是,应当如何操作,实践部门存在困惑,学界也有不同看法。本文在对有关社区 矫正制度的各种理论问题进行阐述之后,本文主要从价值取向、经验借鉴以及具体 完善方面提出构想,为保证有效实施,本文对缓刑、假释等现有刑罚制度提出改革 方案,提出增设社区服务刑并提出相应建设方案,并将出狱人社会保护纳入研究视 野。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第一章 社区矫正之概述 第一节 社区矫正的概念、特征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一)对社区概念的诠释 对社区的研究是最早作为社会学范畴进入研究领域的,是现代社会变迁和社会 学发展的产物。最早使用“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f腾尼斯,他是德国现代 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开社区研究之先河。1887 年,f腾尼斯在其著作社 区与社会-纯粹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指出,社区是指“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 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天然状态的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血缘共同体、地缘 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它们不仅仅是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 的总和,而且是有机的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 ” 社区与社会是社会学理论文献中的经典。在这本书中,腾尼斯考察当时正 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变的德国,用“社区”与“社会”这对范畴,来说明社会 与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类型模式。同时,他认为,社区和社会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 际关系,在社区之中,人们相互之间自然形成紧密地、合作的和富有人情味的社会 关系,这是由于人们是依照自然意志结合,彼此具有了共同的情感和传统的价值观 念。而社会是依赖分工和契约联系起来,在社会中,自身的利益驱使人们的内心, 相互之间缺乏感情,关系疏远,这样造就的关系是非人情化的和独立的。腾尼斯所 说的社区是一种礼俗社会,主要指传统的乡村社区。后来芝加哥派的帕克对社区下 的定义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的汇集,但是一个社区不 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 ” 美国的社会学家查尔斯罗密斯又把腾 尼斯的社区译为“community” ,主要含义指在一起工作、生活的人们的共同体。这 些与腾尼斯“gemeinschaft”的含义已有所不同,更加突出地域与人群的因素。 社区包括人口、地域、物质基础及社区文化等四个构成要素。社区中的人口只 有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发生联系和影响,形成一定文化和组织制度,结成家庭、邻 f腾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 ,中文版,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 3 页。 re帕克:城市社会学,宋俊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年,第 110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里、企业和其他各种社区组织,他们构成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单位。服刑人员在这种 联系过程中,如果能感受到社区的谅解和温暖,就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生活; 社区矫正活动是以地域范围为基础,它为在社区中服刑的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生 活的空间和场所,身处自己所属的社区服刑人员一般易于产生归属感,避免因监禁 刑执行对自己产生的异化作用;现在提倡的社区服务建设,包括商业、服务业、文 化和会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也影响社区的稳定和发展。我国社区矫正的主要任务 之一就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完 善这些保障措施对推动社区矫正的运作也具有重要意义;而社区的文化理念,潜移 默化地规范和影响居民的行为模式,发展社区文化,在满足居民需要的同时培育社 区精神,是社区成员的文化价值趋同,以这种整体效应,增进彼此联系和了解,形 成一种和谐友善的氛围,对改造服刑人员的思想意识,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孤独感, 感悟人生真谛的影响重大。 在我国, 根据目前上海矫正试点阶段的实践, 把社区一般界定为在街道、 乡 (镇) 辖区的范围。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可以利用基层派出机构,如派出所、司法所、 综合治理办公室等。因为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事执法活动,必须以一定形式的国家 机器做后盾;另一方面,作为公共事务,有利于在此范围内联系社区的居民委员会、 社区志愿者和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社区居民也方便参与其中。 (二)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的外文表述为 community corrections 或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这种表述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矫正非刑种化国家的做法。在英国,由于把社 区矫正作为一个刑种,因而在表述上也有区别,英文为 community sentence。 2003 年 7 月 10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 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社区矫正就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 是指 “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 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 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 毫无疑问,社区矫正的性质并非刑罚,而是刑罚的执行活动,是行刑过程。社 郭建安、郑霞泽主编: 社区矫正通论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年,第 93 页。 最高人民法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译: 所有人的正义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年,第 366 页。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 。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区矫正是社区矫正管理机关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对符合矫正条件的罪犯,参照人民 法院已经发生效力的刑事判决或裁定或者监狱机关或公安机关的决定,将其生效的 或继续生效的刑罚付诸实施,国家将这种刑罚权在社区范围内实现。因此,从本质 上说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执行活动,只不过是相对于监禁刑执行方式的另一种执行 方式而已。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相应的社区矫正措施,有人担心会演变为“业主专 政”或“无人专政”。前者的情况下,对被矫正者来说,不如在监狱服刑;而后者, 如果罪犯得不到有效监督,很可能危及社区治安。这方面问题若得以解决,社区矫 正才有可能在全国贯彻落实。 二、社区矫正的特征 社区矫正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第一,具有惩罚、教育、福利的综合性。犯罪人 必须定期向矫正机构汇报自己表现,随时接受调查和监督。如果有违法违规行为, 即恢复收监执行。同时,社区矫正人员对其主要采用组织学习、谈话、指导的方法, 当被矫正人遇到生活或工作上的困难,如没有居所、失业、失学和家庭失和等,都 会得到矫正机构的帮助,因此具有福利性和教育性的特点。第二,非监禁性。指“不 将社区矫正的对象收押到监狱等机构中执行刑罚的特性” 。 适用对象可以正常生活 在自己家庭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保持一定自由;工作可能不会因此受到很大干 扰,基本保持正常生活状态。第三,对象特定性。能够进入社区矫正视野中的,应 当具备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主观方面的恶性不大,在经过一定时间的 改造之后确实有悔过之意,经评估后认为不至于再危害社会等条件。如果不属于这 些情况,则不能实行社区矫正。第四,社区参与性。社区矫正的对象同活动中心密 切结合,矫正在该社区中完成,被矫正者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同时,社区为被矫正 者的活动提供便利,使其方便利用社区资源,与公众尽快融合。社区参与性把社区 矫正和其他刑罚执行方式区别开来,传统的缓刑、假释虽然犯罪分子也在社区中, 但是没有形成互动的关系,仅仅把它作为服刑的地方。只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 社区中完成相应的改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矫正。 第二节 社区矫正的意义 作为新型的短期短期监禁替代措施和人道、科学的罪犯处遇方式,社区矫正具 王剑宇: 社区矫正程序问题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7 年。 郭建安、郑霞泽主编: 社区矫正通论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年,第 9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国势在必行的选择。 一、有利于通过利用社会资源,促使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增强刑罚执行的人性化 因素。 巴特勒斯认为“将一个人数年之久关押在警戒的监狱里,告诉他每天睡觉、 起床的时间和每日每分钟应做的事,然后再将其抛向街头并指望他成为一名模范公 民,这是不可思议的 ” 。 监禁刑改造罪犯的同时为其回归社会设置一道屏障。适用 社区矫正的方法,使罪犯与家人团聚,尽作为子女,作为父母的责任,赡养老人、 抚育幼儿,可以增进其家庭亲情和夫妻和睦,体现人道主义关怀。还可以使罪犯接 受亲人规劝和帮助,有利于消除犯罪心理,减少人身危险性。这不论对社会还是对 犯罪人家庭和本人都是有利而无害的。 二、避免短期自由刑的交叉感染。交叉感染是短期自由刑存在的一个非常棘手 的问题。一些罪行和主观恶性并不严重的罪犯,被监禁 1 到 3 年,反而加重其人身 危险性,以至于出狱后变本加厉实施犯罪。其原因在于:在监禁期间受到其他罪犯 熏染,并相互传授犯罪技术。 适用社区矫正为改善这一情况找到很好的路径。被矫 正对象无法相互传授犯罪方法和思想,又可以对其原有思想加以改造。 三、有利于降低行刑成本,合理配置资源,减轻监狱压力。在英国,每监禁一 个犯人的综合费用,约为 2300 英镑,而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平均不到 2000 英镑。 在加拿大,平均一个联邦囚犯,男性每人每天需花费 221 美元,女性 426 美元,每 年平均维持一个囚犯需要 80780 美元,而维持在社区进行矫正的罪犯仅需 18678 美 元。 此外,由于犯罪数量增加,监狱设施局限,增加了监狱管理的难度,并不利于 对罪犯的改造。把符合一定条件的罪犯放归社会,更加有助于监狱集中力量改造罪 行严重的罪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四、开展社区矫正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的刑罚理论,完善我国的刑罚执行制 度。刑罚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社区矫正。18 世纪之前,刑法理论之中未见 对矫正的具体概述。19 世纪末,犯罪有增无减、居高不下,累犯、惯犯现象不断增 多,惩罚模式的有限作用已被证实,人们开始对之前的刑罚理论进行反思,从而引 入矫正概念,并不断丰富矫正的观念和内容。到 20 世纪前半期,刑罚理论将矫正场 魏在军,葛新硕, 行刑社会化视野中的社区矫正制度研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6 年 7 月。 美克莱门斯 巴特勒斯: 矫正导论 ,孙晓雳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 130 页。 侯国云主编: 刑罚执行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年,274-275。 刘强主编: 各国(地区)社区矫正法规选编及评价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90、 263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所引向社区,多种理论的相互作用,应用到具体的行刑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探 索、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 第三节 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已初步展开,并且国家已把此项改革列入议程。但必 须承认,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对社区矫正手段的适用不够重视,对这方面的立法还比 较欠缺,社区矫正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目前,英 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社区矫正比较成熟,这些国家建立了以金字塔型服刑 结构为模板的相应制度。 由于重刑主义思想长久以来的影响,社区矫正制度并未得 到正确的认识与对待,存在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等各方面问 题,工作的开展并不十分顺利。 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六个省(直辖市)率先开展的社区矫正 试点工作拉开了我国社区矫正实践探索的帷幕。2004 年下半年,河北、内蒙古、黑 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重庆 12 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又被列为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城市,在具备必要条件的一定辖区内开展这 一试点工作。 从内容来看,工作主要包括三部分: (1)管理,包括矫正干部的监督 管理、监护人的监督管理、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管理等。 (2)教育, 通过集体教育、个别谈话、心理咨询等对被矫正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和心理 健康辅导。 (3)公益性质的劳动,通过服务于大众,服务于他人,培养健康的协作 精神,以便更好的融入社会。 社区矫正已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形成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同时还造就 了一大批基层工作队伍,应该承认它是社会进步、司法文明的标志。尽管试点工作 取得良好的开端,但是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规定的社区矫正种类较少。我国只有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和 剥夺政治权利这几个刑种和行刑方式属于社区矫正的范畴。而从国外的情况看,可 以包括监督方案、拘留方案、释放方案、延缓执行等六大类、数十种具体措施。在 这个方面,我们应当进行适当的借鉴,逐步增设新的社区矫正种类。例如,有学者 提出,可以考虑在刑法中设立社区服务刑这一独立刑种,规定在附加刑之中。适用 魏在军,葛新硕: 行刑社会化视野中的社区矫正制度研究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 年 7 月。 侯晓光: 完善我国社区矫正的法律思考 ,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年,第 8 页。 侯晓光: 完善我国社区矫正的法律思考 ,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年,第 8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对象为罪行轻微、恶性不大的罪犯如未成年犯、轻罪犯和过失犯。对判处社区服务 刑的罪犯规定应在一定期限内从事一定时数的无偿劳动。 二、社区矫正的适用比例太低。社区矫正中两种最基本的处罚措施就是缓刑与 假释。 研究到目前为止, 我国监狱之中收押的罪犯总数已经超过了 151 万, 而在 1982 年时仅有 63 万。当时我国的社会总人口是 10.3 亿,现在不到 13 亿。在押犯的增长 幅度是社会总人口的增长幅度的五六倍。在这样一种态势之下,缓刑和假释的适用 率依然很低。我国 1999 年的缓刑适用率仅为 14.86,2000 年为 15.85,2001 年 为 14.71。 而一些国家的罪犯监禁率已经低于缓刑率,对假释的适用量也很大。 美国在 2000 年被监禁的罪犯人数为 1933503 人,而同期处于社区矫正的缓刑和假释 罪犯人数高达 4565059 人,是监禁人数的 2.36 倍。 三、权力过于分散,专门机关缺乏。就我国现状而言,社区矫正的价值远未得 到重视,在现行的司法体制之中,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均在一定范围内操控社 区矫正的实行,主体过于分散,机关权威无法得到树立,权力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同时司法权力分工不合理也造成效益最大化不能实现。我国缓刑、假释、管制等非 监禁刑的执行均由公安机关承担,但公安机关内部并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执行工作, 一般会分派到基层派出所。这种不健全反过来影响社区矫正的有效开展,公安机关 无力承担监管任务时,对本应作出肯定回答的假释等请求,反而作出否定性答复, 客观上限制了非监禁刑适用,也就使罪犯丧失尽快融入社会的时机,形成恶性循环。 四、缺乏指导社区矫正的统一规范。社区矫正是一项严肃的刑事执法活动,但 是,我国立法工作的严重滞后,造成某些涉及实体和程序的问题无法可依,以及执 法一定范围内不统一等情况。虽然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 法部下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各试点省市也都制定了相关 的实施规范,但这仅仅是试点,各个地方的规定不尽相同,也不具有法律的性质, 具体适用起来不易操作,缺乏实用性,即使在一个地方可以适用,另一地方适用该 规范无法操控,现阶段我们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作指导。上海作为试点城市的先驱, 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随着这一工作的开展,把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监督工作统 归社区矫正系统负责,而试点之前这些权限是由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由公安 周国强: 国外社区服务刑述评及借鉴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 年 12 月第 2 期。 陈智元: 中国社区矫正制度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4 年,第 28 页。 叶良芳: 社区矫正的法理思考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年 7 月第 1 期。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机关来行使的。然而,仍然存在的问题在于法律未明确规定这些权限到底应该全部 移交还是协同作战。 社区矫正工作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进行指导,难以实现较大规 模的制度化运作。 徐茂: 中国新型社区矫正制度-新视野下的行刑社会化 ,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学院,2004 年,第 25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第二章 社区矫正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 第一节 社区矫正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一、实现人道化的需要 行刑不再是简单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剥夺犯罪能力;也不再是单纯通过对罪犯 的严厉惩处威慑潜在的犯罪人,追求刑罚的一般预防功能和对犯罪人的报应,现代 刑罚已经具有报应、威慑、剥夺、矫正一体化的综合目的。德国刑法学家耶赛克指 出: “作为刑事政策基础的人道主义不再是每个人对于事物所持的同情态度这样一种 个人的事情,而是社会对于犯罪现象所应承担的共同责任问题。对于犯罪人的关怀 不再是一种恩惠,而是法制国家一项义务性的社会任务。 ” 很多犯罪人接受教育的机会远比社会平均水平低,他们处于社会底层,生活环 境远比一般成员恶劣。即使一些人表面上看起来物质环境优裕,但也可能精神生活 方面存在种种问题,甚至有些人由于基因的关系成为天生犯罪人。因此犯罪人固然 应当接受道德和法律的谴责与制裁,同时也应受到社会的关爱与同情。 现代社会纷 繁复杂,社会冲突和矛盾有愈趋激烈之势,稍有不慎,人人可能触犯法律,沦为犯 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需要保护,犯罪人的人权同样需要保障。罪犯也拥 有与正常人一样的需求和情感,使他们拥有与社会公众一样的家庭生活,平等的就 业机会和休闲活动,不但受到监禁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在适度的社会监督中,罪 犯的反社会人格被顺利矫正,推动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实现效益性的需要 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开始重视监狱行刑的高成本,它们在 20 世纪中后期转而求助 社区矫正,借此缓解刑罚目的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刑罚的执行在考虑实现刑罚目的 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这些目的的实现方式是否更加经济、效益。如果把国家有限的 资源过多的投入到监狱行刑中,社会的总体规划与正常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我们 应当合理控制行刑资源的投放比例。 “在刑法中,我们的宗旨是使犯罪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以及刑事审判制度的 李海东: 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年,1112。 何显兵: 开放式处遇制度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5 年,第 21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运转成本最小化” 。 社区矫正对社会资源的节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 力资源方面,社区矫正不像监禁刑那样需要太多的看守人员,除少量专职矫正工作 人员外,社会志愿者可以自愿参与其中;就经济资源而言,社区矫正无需斥巨资修 建监狱和其他相应的设施,也无需为监狱系统的运行支付庞大的资金,包括大量监 狱工作人员的费用、设施维护和运行费用以及犯人的生活费用等。 国家惩治措施被 集中到重犯身上,从而大大提高行刑效率 。 三、实现再社会化目的的需要 传统封闭式行刑的主要弊端就在于行刑机构被隔离在社会之外,行为能力与行 为方式高度监狱化,导致罪犯出狱后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刑满释放人员若不能 重新适应狱外环境,将不利于防止重新犯罪和保护公众的安全。新的价值观和行为 模式的指引是再社会化完成的必要条件,而监狱对罪犯活动的僵硬安排,对罪犯权 利的漠视,以及罪犯之间的相互不良学习,为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更大程度的 障碍。 社区矫正通过减少对罪犯自由活动的限制,扩大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在一定程 度上满足再社会化需要的客观条件。同时,社区矫正使其充分感受到被社会的接受, 增强了罪犯积极改造的信心,体现了更多的人性关怀,使矫正对象接受到社会主流 文化的影响,这些都有利于罪犯再社会化目的的实现。 第二节 社区矫正制度建立的可行性 一、现行的立法体系提供法律前提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社区矫正的 补充性法规,具体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美国 1973 年通过世 界上第一个社区矫正法 ,在全州范围内规范地方政府的社区矫正计划,开展项目 并提供相应服务;二是专门刑事执行的法律。例如德国制定的刑罚执行法 、俄罗 斯刑事执行法典 、加拿大矫正与有条件释放法 、澳大利亚矫正服务令等 法律法规,把监禁执行与非监禁执行中的权利义务调整活动作为工作重点;三是单 行的相关规范。如香港地区社会服务令 、 感化(缓刑)令 ,我国台湾地区的“更 高芸: 社区矫正的价值论 , 犯罪与改造研究2003 年第 4 期。 郭建安,郑霞泽: 社区矫正通论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年,7577。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生保护法” 、 “少年事件实施细则” ,日本缓刑执行保护观察法 ,各自以不同的形 式补充了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对这方面规定的不足。借鉴这些国家立法的成功经验, 是我们做好社区矫正活动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 2003 年 3 月, 十届一次全国人大会议上, 陈旭等 31 位代表提出制定 中 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立法建议案以及关于建立社区矫正专门机构的书面 意见 ,表明了对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立法的迫切要求,引起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之 后相继出台一批法规,5 月北京市政法委制定北京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试 行) ,10 月江苏省制定江苏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方案 ,浙江省 2004 年 4 月制定 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 , 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其他试点 省市也都相应出台有关法规,为社区矫正相关工作的广泛开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政策保障 “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党的十六大上被提出,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又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十六届 四中全会上予以明确。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违法犯罪行为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构建和 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是法律法规所打击的对象,而社区矫正惩罚和矫正的双重功能, 为其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社区矫正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资源进行参与,营造一种 法制宣传的氛围,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通过教育矫正,能够减轻社会对抗心理,顺 利地回归和融入社会,对预防犯罪起着警示作用,同时体现了行刑方式的人性化, 这无疑是一项使刑罚执行方式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改革尝试。在构建和谐社会 的有利背景下,党和国家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为其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提供政策保障。 三、社区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1991 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区的目标。上海、天津、沈阳等地区 先后展开社区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大中城市掀起的一股热潮。 现在,公众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社区对社会运行具有的重要作用,基层社区组织得 到不断发展,社区机构、功能、设施和人员等很多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完善。 莫彩蓉:积极构建内蒙古地区社区矫正制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6 年,第 29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社区组织功能的完善为矫正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社区矫正工 作在这一背景下才有了不断拓展的空间。 四、非监禁刑的司法实践提供经验保障 1997 年刑法对缓刑的条件、法律性质、缓刑的内容和后果进一步做了明确规定。 由于全国各省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缓刑的比例也不平衡适用,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的 省份,缓刑发展态势表现良好。如浙江省判处缓刑的人数占有期徒刑、拘役人数的 比例,从 1997 年的 12.18上升到 2000 年的 17.1,上升了近 5 个百分点。 我国 试行了半监禁刑制度改革,如上海女子监狱,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罪犯,从周一到 周五在社会中参加劳动,周末回到监狱继续服刑。这一措施使罪犯回到社会以后不 但能够遵纪守法,自力更生,而且密切了亲属邻里关系,既使家庭与社会的矛盾得 以缓和,又监狱的经费开支大幅减少。 各地监狱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为社区矫正 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五、试点省市的具体经验提供规范性保障 刑罚文明化、人道化、轻缓化是世界的发展趋势,从我国的实践情况看,社区 矫正符合这一趋势要求,是我国刑罚改革和刑罚执行与时俱进的表现,开展于各个 省市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明确了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任务,二是明确 规定了社区矫正对象的范围,三是形成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四是构建了社区矫正 工作基本框架,五是建立了相关运作机制。各试点省市规定了许多相关制度和规范 性文件,以规范矫正工作的运作机制。在全国部分省市先后进行的试点工作积累的 成功做法和具体经验,无疑为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国的开展提供了样板和规范性保障。 应建延: 缓刑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 年第 5 期。 刘振华: 推行社区矫正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 年 3 月第 2 期。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第三章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基础分析 一、要转变行刑观念 美国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就有人对社区矫正提出质疑,认为这从来就是 一种假设,是一种先天不足的理论;也有学者提出对程序和内容的质疑,认为弊端 在于极大的随意性,对象选择以及矫正措施的程度上存在不公平,造成对正义的践 踏和侵蚀。 社区矫正并非某个刑种,而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并非不追究犯罪行为,不对 罪犯进行改造,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替代。适用社区矫正的最终目的依旧是社会的最 大利益,使社会更加安宁。因为监禁刑具有种种弊端,“监禁只能作为一种最后手 段,要考虑到犯法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以及与法律有关的社会条件和罪犯其他方 面的个人情况。原则上不应对轻罪犯实行监禁”,“在采用非监禁制裁时,应将它 们作为真正的监禁替代办法加以应用,而不是作为它的补充。” 如果其他矫正措施 能够改变改变现状,实现我们想达到的目的,我们何必选择行刑成本如此之高的监 禁刑?李斯特教授说过:“只有用刑罚目的观念来彻底约束刑罚权力,才是刑罚主 义的理想。” “刑罚妥当与否,只能依据刑罚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实施它的 可能效果来评价。如果实施刑罚的结果表明它具有促进社会利益的效果,它就是适 当的;否则,就是不妥的。” 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惩罚,社区矫正本身也包含惩戒 的成分,更具有使其适应社会的教育要求,有助于其人格的完善。 我们也不得不看到,社区矫正最大的缺陷在于不能够剥夺服刑人员的犯罪能力, 在客观上为社会危险性的发生提供可能。社区矫正的适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服 刑人员的未来行为的预测为前提,正是基于预测到服刑人员即使留在社区中也不会 继续犯罪,所以才没有将他监禁起来,使他们在客观上有了实施新的犯罪行为的条 件。因此,对服刑人员人身危险性的认定至关重要,一旦这方面出现失误,公众利 益就可能遭受到该服刑人员更严重的侵害。基于以上考虑,在适用社区矫正时,专 联合国秘书处编写报告,第七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1986 年,第 106 页. 李斯特: 刑法的目的观念 ,转引自甘雨霈刑法学专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年,第 263 页。 (美)理查德霍金斯: 美国监狱制度刑罚与正义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第 98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门机关要对犯罪人的社会危险性认真评测,严格把握该制度的适用条件。 二、要完善刑事立法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与社区矫正的发展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行 法律中某些规定已明显不适应社区矫正发展的需要。 如我国刑法、刑事诉讼 法都明确规定,由公安机关执行对宣告缓刑、假释、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 罪犯进行监督考察的职能,但公安机关打击并制止犯罪的繁重任务决定了它并不适 合成为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基层派出所繁琐的工作使其很难分出必要的精力从事 社区矫正的管理;另外,社区矫正这一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工作内容并非仅仅是对 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还包括了为使服刑人员更好的适应社会而进行的矫治、改造以 及服务。因此,由公安机关进行矫正管理的规定经证明是不妥的,已经被世界大多数 发达国家社区矫正的实践所否定。 二是现行法律中对于某些问题的规定形同虚设。 当前社区矫正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对失控、脱管服刑人员制约不力。 三 是关于罪犯在社区监管过程中的应遵循的具体规定和要求,现行法律缺少明确的规 定,对罪犯应进行哪些必要的改造和矫正措施亦未曾提及。另外, 对罪犯合法权益的 保护也应当出现在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中。因此,社区矫正的试点存在种种问题需要 相应法律出台予以规范。 关于立法的途径,首先推动国家对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的 修改,重点考虑增加刑种,健全社区矫正的激励机制,增加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定义 务,建立司法行政机关的执行主体地位等方面的问题。修改之后,各省市可以根据 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法规,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工作。 三、要加强社区综合建设 社区矫正需要发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优势使犯罪人成功得再社会化,社区建 设是社区矫正的前提和基础。1999 年 1 月发布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实施方 案提出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权责统一, 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总 徐茂: 中国新型社区矫正制度新视野下的行刑社会化 ,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学院,2004 年,第 40 页。 刘强: 论我国社区矫正的立法及机构和队伍建设 ,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4 年 2 月第 4 期。 杨文革: 侦查程序性质浅议 ,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年 1 月。 刘强: 论我国社区矫正的立法及机构和队伍建设 ,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4 年 2 月第 4 期。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的来说,主要强调以社区居民为基础,着重利用社区资源,改革管理体制,并探索 不同社区的特色。社区建设主要应考虑组织、服务、公众等几方面。 一、组织建设。一是社区党建工作,尤其矫正工作队伍中自身的党组织建设, 社区党组织应当是其中的政治领导核心。党员社工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使矫正工 作获得居民的支持和服刑人员的认同,提高工作质量;二是社区居委会建设。以上 海的青浦、闵行、松江区为例,一个镇的面积相当于几个市中心的街道面积甚至更 多,周边情况复杂,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要做到深入社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难度很大。而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对本区成员的情况会比较了解, 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有关情况,方便监督和管理,从而弥补工作力度的不足;三是 志愿者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并且具有较强奉献精神的志愿者队伍是做好矫正工 作的重要保障。志愿者一般是服刑人员所在小区的居民先以自愿的方式提出申请, 由工作人员根据其工作情况、空余时间以及平时的表现加以选择。志愿者的工作内 容就是在业余时间与服刑人员结对帮教,协助司法所及工作人员做好监督管理、教 育矫正及奖惩考核等工作。这也是社区邻里互助功能的体现。 二、学习、就业场所建设。教育内容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又包括思想 方面的教育。服刑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社会底层,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缺乏社 会技能,这也是其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一。社区矫正中的学习方式一般是定期举 办讲座,服刑人员提交思想汇报,组织参观展览等。表现较好的服刑人员,还可以 成立中心小组,对周围人员产生辐射作用,调动其自我改造、互相监督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就业场所方面,首先,政府可以加大这方面投入,创建公益性的就业基地, 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暂时性的就业机会;其次,鼓励现有企业积极接纳服刑人员的 就业,适当照顾他们的特殊情况,提供个人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三、社区公众方面。社区居民是社区这个整体中的基本构成要素,社区矫正作 为一项公共事务,涉及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在以社会化手段改造犯罪人目的的 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格局。服刑人员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更多的是与邻里、 朋友等发生联系和交往。因此,只有公众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实现监督职能。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第四章 我国社区矫正的完善 第一节 对国外经验的借鉴 一、英国 根据1991年刑事司法法(the cja1991)及其他有关立法的规定,比较有特 色的矫正措施有:1、社区服务令。1972年新刑事审判法创设了社区服务令这一新的 刑种,作为短期自由刑的替代措施。适用这一措施的犯罪人须在保护管束机关的监 督下从事有益社会的无偿劳动,如到医院看护病人、为老年人装修房屋、照顾残疾 人、为儿童建造娱乐场所等等。英国的社区服务刑适用于16周岁以上犯有可监禁之 罪的人,总的期限为40到240个小时不等。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大约80的罪犯能 较好完成工作,只有20左右罪犯因未能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工作而被送回法院改 判其他刑罚。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用比率一直在稳定上升。 2、宵禁令。犯罪人 依照法官的判令在特定时间必须呆在特定地点,一般是在家里,每天的宵禁时间为2 到12个小时,由法官具体决定,但不得与上班或是上学时间冲突。一般情况下,宵 禁适用于特定时间有犯罪倾向的犯罪人,例如针对闹事的球迷,判令在周末晚上7点 至次日早7点只能呆在家里,不得外出,他就无法出去看球赛,也不可能在球场闹事 了。 在英国各地设有监狱局和缓刑局,监狱局负责监禁刑的执行,缓刑局是社区矫 正的执行机关,负责社区型的执行和刑满释放人员的跟踪调查。国家缓刑局接受内 政大臣直接领导负责政策规划的决策执行和地方机构的指导管理;地方假释委员会 受内政部缓刑局领导,是介于政府机关与民间团体之间的非政府机构,代表地方政 府和民众对地方缓刑局的工作进行监督。此外,英国成立了未成年人司法委员会, 也属于非政府组织,专门负责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工作。 二、美国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社区矫正一度获得美国公民的支持,几乎在每个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等: 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279-280 页。 冯卫国: 行刑社会化论纲 ,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2 年,第 60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州都得到迅速发展,主要措施有:1、转向(或称转处)。“转向”(diversion) 是传统的司法审理过程的替代措施,是指对本应受刑事处罚但情节和危害比较轻微 的犯罪人采用非刑事方法处理,避免因进入刑事司法程序而引发的标签化副作用。 转向方案尤其适用于青少年犯罪人,因青少年最易受判刑带来的标签化作用。转处 方案的具体措施有:庇护之家(shelter house)、儿童辅导中心、自愿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泉州市人民医院乳腺癌术后引流管管理考核
- 芜湖市中医院导管异位处理考核
- 扬州市中医院老年疫苗接种评估与咨询考核
- 九江市人民医院手术应急预案掌握考核
- 独立基础及桩基专项施工方案
- 2025年下半年贵州黔东南台江县事业单位招聘31人(第二批)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下半年贵州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50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城市客运安全员考试考核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下半年贵州省黔东南州直属事业单位招聘信息(214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吉首市辅警面试题及答案
- 华为BEM战略解码体系完整版
- 设计质量保证措施三篇
- JJF 2036-2023干式生化分析仪校准规范
- 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标准
- 《以奋斗者为本》摘要
- 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 GB/T 13818-2009压铸锌合金
- CB/T 3780-1997管子吊架
- 建设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表
- 智力残疾康复训练课件
- 高粱高产栽培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