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卢梭《社会契约论》“公意”概念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本文以义疏的方式解读 社会契约论 , 以 “公意” 为主线展开论述, 分别从公意的自然之维、公意的政治纬度、公意的有效执行与公意的历史 图景四个方面对社会契约论中的“公意”概念进行了较全面的讨论。 本文写作遵循两项原则:首先,严格遵循社会契约论的原有篇章 结构,逐卷逐章地对社会契约论进行讨论,并从卢梭对篇章结构的安 排中发现其“公意论证”的内在理路;其次,从社会契约论的诸多细 节入手,诸如卢梭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塔西佗等作家的 引用。本文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在“公意的自然之维”一章中,文章结合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与基础中对自然状态的论述,探究了构成公意的自然基础。公意或约定 的出发点并不是原初自然状态,而是人类“历史”末端出现的战争状态。 停留在原初自然状态中的人无法也不需要走向政治社会,只有战争状态的 出现才导致了缔结政治契约的必要。因此,公意的自然基础是人的自我保 存。人的自我保存受到威胁,因此人与人需要相互结合,形成一个比单独 的个体更强大的生命体来保护每一个人的自我保存。代表着这个生命体的 是主权者,其人格就是“公意”。 “公意的政治限度”从第一卷最后一章“论财产权”入手。“公意” 的形成要求组成政治体的所有成员将其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政治体。但这 会与人天赋的权利相矛盾。因此公意并不是去除私有的一次尝试,毋宁说 公意个人自我保存意志普遍化的结果,它从人自我保存的自私性出发,致 力于实现一种集体的自私性。公意致力于保存人的自由,因此它的目标是 自我立法, 也即人的自立与自我统治。 但公意仅仅依赖于人的 “自我立法” 是不够的。公意旨在实现人的自治,但自治仅靠每一个公民道德的自我立 法是无法实现的。人综合着天使与野兽的双重性格。因此,对公意的形成 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的是主权者、立法者与公民宗教。本文第二部分即主要 论述这三项内容。主权者对公意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主权是被执行了的 公意。它是政治限度内的正义,因此代表着主权者执行公意的君主就成了 主权者的真实象征。君主可能变得十分暴虐,因此真实的主权者就必须借 助由主权者直接订立的法律来约束执行公意的君主。驯化君主的任务要求 立法者的出场。立法者必须将自然状态中的习俗、情感转化为政治社会中 的法律,意味着要彻底将自然状态中人自然的生理存在变为人为的道德存 在。但立法者立法不能使用武力,他只能求助于公民宗教。公民宗教是立 法者创建政治社会最有力、最得体的工具。公民宗教必须符合每一个民族 的民族精神。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致力于寻找一种切实而有效的政治治理原则, 它不同于那些空谈或想象的政治理论。因此,公意必须是被有效地执行了 的正义。本文“公意的有效执行”一章,主要讨论了对公意的实现最核心 也是最危险的内容君主与执行权。执行权讨论的是政府理论。以执行 权为核心的执行权科学不同于古典政体理论,它是近现代的崭新发明。卢 梭继承了这一崭新的执行权科学,并将它作为公意得以最终实现的途径。 卢梭的政府理论分为两部分:政府的执行科学与对政府恶的遏制。前者体 现政府对公意与法律合法而有效的执行,它以执行的效率与合法性为标 准;后者体现为主权者、公意、人民对政府这必要的恶的遏制,它直接以 人的自由精神为准绳。 由于政府是必要的恶, 任何一个政府都会逐渐败坏, 它会从对公意的合法执行日渐地沦为个人意志对人民实行的非法专制。克 制这种恶的最有效而直接的方法就是诉诸人民天赋的自由。作为主权者的 人民必须不时地集合,以彰显主权者的力量对抗败坏了的政府。但这却会 导致革命与动乱。 在社会契约论的第四卷中,卢梭讨论了罗马政治史的内容,包括 罗马公民大会、保民官制、独裁官制、监察官制及公民宗教。卢梭对罗马 政治史的论述几乎不被 社会契约论 的研究者所重视。 本文最后一章 “公 意的历史图景”致力于讨论一向不人所重视的这部分内容。本文认为卢梭 在第四卷中对罗马政治制度史的论述所遵循的线索仍然是公意,卢梭论述 罗马史是为了佐证社会契约论前三卷对公意的讨论在历史中曾经如何 实现。卢梭的“罗马史”展现的是公意实现的历史图景,它向我们展示了 公意是永恒的,它在罗马共和国曾经是多么强大而可能的,并且这种历史 图景在将来也有可能实现。 关键词:关键词:卢梭;社会契约论;自然状态;公意;立法者;执行权; 公民宗教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which concentrates on the concept of general will, is a short interpretive essay of the social contract, it discusses about the natural source of “general will”, the political latitude of “general will”, the effective execution of “general will”, the rome history of “general will”. when composing this paper, the author follows two principles: first, the author strictly observes the social contracts chapters of the original structure, chapter by chapter, volume by volume to find out the logos of “the argument of general will” in the arrangement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ocial contract. secondly, the author pays attention to many details of the social contract, such as rousseaus inferences to plato, aristotle, machiavelli and tacitu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 firstly, the natural source of general will, a chapter with accounts of rousseaus natural state in his discourse on the origin and foundations of inequality among men, discusses the natural sources of “general will”. the war state which emerges in the end of human history, rather than the natural state is the start of “general will”. human remain in the original natural state cant and neednt become political, and it is the emergence of the state of war that causes the necessity of politic. therefore, self-preservation is natural resources of “general will”. confronting the danger of self-preservation, human need each other to form a separate political body which is much more powerful to protect the preservation of each individual. the sovereign is the life of political body and the general will is its personality. the second chapter, the political latitude of “general will”, starts from on property, the final chapter of volume i. general will means full sacrifice of all citizens possessions to the political body. but it contradicts with the natural rights of people. therefore “general will”, which starts from the selfishness to achieve a collective selfishness, is not the removal of privacy, but rather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will of self-preservation. “general will” commits to the preservation of freedom, and its goal is self-legislation, which means self-legislation and self-rule. but self-legislation is not sufficient for “general will”. human is the beast integrated with angel. therefore, sovereignty, lawgiver and civil religion play much more important rule in the formation of “general will”.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se three elements. sovereign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general will”, and the sovereignty is “general will” executed and is the political justice. therefore, the monarch, who executes “general will” on the behalf of sovereignty, becomes the true symbol of sovereignty. since the monarch may become very tyrannical, the true sovereign has to rely on the law which is directly made by it to tame the monarch. taming monarch needs lawgiver to act. the process, that the lawgiver must translate customs and morals into political laws, means that human ascents from a physical to moral existence. but the legislation cannot depend on force; he can only turn to citizen religion. religion is the most powerful tool when the lawgiver founding political body. every citizen religion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 rousseaus the social contract is committed to finding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political government principl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empty or imagined political theories. therefore, “general will” must be the effectively executed justice. the effective execution of “general will” discusses monarchy and executive power which is the core but the most dangerous for general will”. execution science is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regime theory; it is a brand-new modern invention. rousseau inherited this new science, and regarded it as the final way of realization of “general will”. rousseaus theory of the govern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execution science and the resist to dioxin of government. the former reflects the lawful and effective execution of “general will” and laws, which has the standards of efficiency and legitimacy; the latter reflects the resist of the dioxin of government, which has freedom as yardstick. as the government is a necessary evil, and any government will gradually corrupt, it will from the execution of “general will” gradually become the personal despots. the most effective and direct way to restrain this evil is to resort to natural right. people as the sovereign, must assemble from time to time, to demonstrate the strength of the sovereignty and confront the corrupted government. but it will lead to revolution and unrest. in the fourth volume of the social contract, rousseau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rome, including the history of the roman comitia, the tribunate, the dictatorship, censorship and civil religion. rousseaus discussion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rome was almost neglected by the readers of the social contract. the final chapter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about rousseaus rome history. “general will” is still the thread of rousseaus discussion about rome history. the rome history is to support the first three-volume discussion about “general will”. the history of rome is a picture of “general will” and shows us “general will” is eternal. once it is in the roman republic “general will” is possible, this historical picture is possible to achiev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rousseau; the social contract; nature state; general will; lawgiver; executive power; civil religion 目录目录 引引 论论 . 1 一、公意的自然之维一、公意的自然之维 . 5 (一)社会契约论之成书 . 5 (二)公意的自然基础 . 6 (三)公意的约定自由 . 10 二二、公意的政治纬度、公意的政治纬度 . 15 (一)主权 . 15 (二)立法者 . 21 (三)公民宗教 . 23 三、公意的有效执行三、公意的有效执行 . 29 (一)创新的执行权 . 29 (二)科学的执行权 . 31 (三)自由的执行权 . 34 四、公意的历史图景四、公意的历史图景 . 39 (一)永恒的公意 . 39 (二)历史的公意 . 41 尾尾 论论 . 5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55 1 引 论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 名的思想家。他一生著作丰富,作品涉及诗歌、戏剧、政治等诸多领域。 在政治法律思想领域,卢梭的名字总是与社会契约论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社会契约论包含了卢梭最主要的政治法律思想。国内外学者对卢 梭做过大量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各 个领域。 在西方,卢梭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其政治法律思想是西方政治法律思 想发展的里程碑。与任何一位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一样,卢梭一直承受着后 人对他褒贬不一的评价。就笔者所知,在现代抨击卢梭政治法律思想的作 者中具有影响力的是以赛亚柏林。柏林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的区分出发,认为西方人自由生活之所以遭受灾难就在于他们有意无意地 混淆了这两种自由,而在那些最伟大的混淆者当中,卢梭是首当其冲的一 个。 “卢梭的著作在罗伯斯比尔的手中成了摧毁旧制度的血迹斑斑的武器” 1, “在整个现代思想史上,卢梭是自由最阴险和最可怕的一个敌人。”2继 柏林的“消极自由”思潮之后是“共和主义复兴”,其中以昆廷.斯金纳 (quentin skinner), 约翰.波考克 (j.g.a pocock) 、 菲利普.佩蒂特(philip pettit) 为代表。与柏林不同的是,他们从“共和主义”传统出发认为卢梭是古代 共和主义传统的继承人。 3 卢梭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法律思想很早就影响了中国人。从 19 世纪 七八十年代开始,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将卢梭及其思想逐渐介绍到中国。20 世纪初,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卢梭及其民约论开始被国人所熟知,在 国人心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1900年底, 留日学生杨廷栋将日文 民约论 1英以赛亚伯林: 自由论 ,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7 页。 2英以赛亚伯林: 自由及其背叛 ,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0 页。 3昆廷斯金纳(quentin skinner)、约翰波考克(j.g.a. pocock)、菲利普佩蒂特(philip pettit),他们的代 表作主要有:英昆廷斯金纳: 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奚瑞森、亚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年 版;澳菲利普佩蒂特: 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和政府的理论 ,刘训练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quentin skinnerj.g.a. pocock, the machiavellian moment: florentine political thought and the atlantic republican tra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philip pettit, republicanism: a theory of freedom and govern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他们的论文可见于以下刊物:许纪霖主编: 共和、社群和公民 ,江苏:江 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应奇、刘训练主编: 公民共和主义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 年; 第三种自 由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 年版;应奇主编: 共和的黄昏: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 ,吉林 出版社 2007 年版。 2 汉译,连载于译书汇编。1902年,该书以路索民约论为题由文明书 局印刷出版。这是 民约论最早的中文完整译本。著名的思想家如严复、 梁启超都深受卢梭影响。 4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从各个角度对卢梭进行了十分充分的研究,产 生了不少成果。 有学者从哲学、 伦理学角度阐述了卢梭与康德之间的关系; 5还有学者从文学、教育学的角度分别讨论了卢梭的新爱洛伊丝、爱 弥儿 。 6在政治法律思想领域, 学者主要将目光集中在 社会契约论 上。 就笔者所掌握资料而言,我国学者对卢梭政治法律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 卢梭思想对大革命进程的影响方面,以及由此涉及到的其政治法律学说中 民主自由与专制的争论。卢梭政治法律思想虽然是一个庞杂、繁复的理论 体系,但国内学者在讨论卢梭的政治法律思想时,一般都将论述主题统一 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内,约略包括一下三个方面:社会契约、人民主权 以及由极端民主导致的动乱革命。 7在国内,朱学勤先生道德理想国的覆 灭 8可称为是政治学界卢梭研究的典范之作。 朱学勤先生从道德理想主义 的立场反思了卢梭思想与大革命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引申出用政治技术 主义“祛魅”政治理想主义的结论。在该书第三章前三节中,朱学勤先生 直接将“公意”认定是“道德理想国的入口”,并认为正是公意导致了“自 由的失落”与“政党政治的扑灭”,从而肇始了现代的专制与暴政。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 2006年刘小枫与甘阳先生主编了 卢梭注疏集 。 9该套丛书不参与 “自由与专制” 的争论, 而是以 “悉心研读卢梭的作品” 、 “义疏卢梭要著”为己任 10。斯言诚哉!悉心研读文本是治学的根本。本 文即是借鉴“注疏集”的做法,围绕着社会契约论中的“公意”概念, 尝试着借鉴“义疏”的方式对社会契约论进行逐卷逐章的细致解读。 4董增刚: “论辛亥革命前后国人对民约论的不同评价”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年 第 1 期;方平: “卢梭民约论的一份中国遗产略论梁启超的国民国家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 学术 研究 ,2002 年第 8 期;颜德如、宝成关: “严复笔下的卢梭思想” , 中华文化论坛 ,2004 年第 2 期。 5何怀宏: “现代伦理学:在康德与卢梭之间” , 读书 ,2004 年第 1 期;贺建军,谢嘉梁,胡祖凤: “康 德自由主义的卢梭起源”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 1 月。 6王学翠: “论新爱洛伊丝的爱情主题及其影响” , 社科纵横 ,2006 年 2 月。 7曹卫东: “卢梭是个保守主义者” , 读书 ,2002 年第 1 期;田立年: “卢梭和自由主义中国学术界 近年来关于自由主义的讨论”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 年第 5 期;包利民: “社会契约:现实与 理想” , 哲学研究 ,2001 年第 8 期;李筠: “始于自由,终于专制伯林眼中的卢梭” , 政法论坛 , 2006 年 3 月。 8朱学勤: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3 年版。 9该“注疏集”目前已出版第一本著作设计论证 ,作者为吉尔丁(hilail gildin)教授,此书以注疏 的形式对社会契约论进行了最细致的解读。 10刘小枫、甘阳: “ 卢梭注疏集出版说明” 。见美吉尔丁: 设计论证 ,尚新建、王凌云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 页。 3 本文主体由四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对应社会契约论的一卷内容: 第一部分结合卢梭对“自然状态”的论述讨论了公意的自然基础;第二部 分从政治的层面讨论了对公意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主权者、立法者与公民 宗教;第三部分讨论了卢梭政治法律思想中执行公意与法律的政府理论; 最后一部分是对卢梭罗马史论述的一个简要探讨。 4 5 一、公意的自然之维 (一)(一)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之之成书成书 在社会契约论 11的“前言”中,卢梭这样写到:“这篇简短的论 文,是我以前不自量力从事而后来又久已放弃了的一部长篇著作的撮要。 就已经写成的各部分中可供选择的各段而言,本文最为重要,而且以为还 不是不值得贡献于公众之前。其余部分已不复存在了。” 12卢梭希望社 会契约论会是一部对人类有益的作品。 社会契约论 1762年初版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同年还出版了卢梭的 另一部重要著作爱弥儿。从忏悔录中可以知道,卢梭 1743 年担 任法国驻威尼斯大使蒙太居伯爵秘书的这一段经历对社会契约论的形 成有重要影响。在威尼斯,卢梭亲眼目睹了这个“尊贵的共和国”的腐坏 状态那里的一切都和他的故乡日内瓦共和国那么相似,却与他理想中 的共和国相去甚远,各各不同。这激发了卢梭从小就埋藏在内心的某种古 典共和思想。而在担任大使期间,卢梭还了解并阅读到意大利作家维柯的 著作。 13其后,卢梭产生了写作一部鸿篇巨制政治制度论的想法。14在 他辞去大使秘书一职之后的数年里,卢梭写作完成了政治制度论的一 部分内容。1758年, 致达朗贝尔的一封信与新爱洛伊丝出版之后, 卢梭检查了一下政治制度论的写作情况,发现它还需要几年的工作才 能完成,而他却没有勇气再往下写。于是,他放弃了写作计划,并将可以 独立的部分抽取出来,其余的都付之一炬。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卢梭就将 政治制度论的“撮要”社会契约论整理好了。 151762 年社 会契约论 正式出版, 出版时的正式书名是 论社会契约或政治权利原理 , 署名日内瓦公民,让-雅克卢梭,并引用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行纪 11 本文采用的社会契约论文本是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本。笔者还 参考了古热维奇编译的 “社会契约论”及其他晚期政治著作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中的英译本。 12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 ,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前言。 13古热维奇编译 “社会契约论”及其他晚期政治著作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97 页注释。 14在忏悔录卷二,第 9 章(1756 年)中,卢梭对这一事实作了交待: “在我已经动笔写的那些作品之 中,我长久以来就在构思,搞得最有兴味,并想以毕生的精力去搞,而且,依我主观的看法,将来最能 使我成名的,就是那部政治制度论 。我第一次想写这样一部书,已经是十三四年前的事了。 ”卢梭: 忏 悔录 ,黎星、范希衡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82 页。 15法卢梭: 忏悔录 ,黎星、范希衡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85 页。 6 作为题献。 16 (二)公意的自然基础(二)公意的自然基础 社会契约论第一卷开篇的三段文字构成全书简短的导言。卢梭简 要地阐述了他在思考、写作该书时所遵循的原则与动机。卢梭意欲从人类 的实际情况与法律的可能情况着眼,为人类寻求某种合法而又确切的政权 规则。并且,他不是以“君主或立法者”的身份,而是以日内瓦的公民身 份论述政治他将普遍的政治原则的论述隐藏在日内瓦公民的身份之 下,政治论述是卢梭实践其公民职责的一项特殊政治行动。对于卢梭开篇 这三段文字必须注意的是,政治论述和政治实践以及与卢梭日内瓦公民身 份之间的隐秘关系。 政治论述与政治实践迥然不同: 政治论述无异于空谈, 政治实践则不需要空谈,只需要去实行;但政治实践者必须得到空谈者的 指导。政治论述高于政治实践,并且从事写作社会契约论这样的政治 论述工作对“日内瓦公民”卢梭而言,是一次既履行人类利益的义务,又 能使卢梭履行其作为日内瓦公民义务的特殊政治实践。此外,一本论述共 和国的专著竟然是以“君主或立法者”开篇,这多少有些引人注目,至少 它提醒读者注意君主与立法者在全书中的地位。政治原则的实践,哪怕是 共和主义政治原则的实践都同样需要“君主或立法者”。 “人类的实际情况”就是自然状态中人类的真实情况。对这一真实情 况的遵循构成了隐含在社会契约论中的第一个起点:自然状态。诚如 卢梭在 忏悔录 中所言, 社会契约论 的主要任务是确定 “什么是法” , 以及“什么是良好的政府”。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卢梭构想出了“自然 状态”、“社会契约”、“公意”(general will又译普遍意志)。法律的 可能情况必须建立在人类的实际情况之上,只有这样的法律才是切实可行 的政权规则,它有别于某种毫无用处的政治学说。并且,自然也成了检验 法律是否良好的唯一裁可。 自然是约定的基础,是理解公意的关键,社会契约必须以自然状态为 第一起点。然而,社会契约论却并不包含对自然状态的描述。在社 会契约论中,自然状态只以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自由的形式在 第一卷第一章得到论述。第一卷第一章是该卷的简短导言,自然状态的自 16“foederis aequas dicamus leges” 古热维奇编译 “社会契约论”及其他晚期政治著作 ,北京: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9 页。 7 由原则将主导着第一卷的论述。 为了更好地理解卢梭社会契约论这第一个起点,必须走出该书, 寻找卢梭对自然状态更加详尽的论述。 在 17、18 世纪的思想家之中,“自然状态”学说并没有什么新意, 在诸如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这些人的著作中很容易找到他们对自然状 态的构想与论述。但是,卢梭所构想的自然状态不同于他之前的作家所构 想的自然状态。但卢梭的自然状态与众不同,并因而具有空前的震撼力。 事实上,卢梭的自然状态正是针对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所具有的缺陷而提出 来的。霍布斯试图为人类政治社会寻找自然基础,霍布斯认为这一基础必 须在人的自然面貌中寻求,因而霍布斯诉诸充满激情、自私自利的、单独 的个人。在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中,霍布斯将激情从古典政治哲学与基督教 的压制下解放出来,满怀激情的人与人为了生存及虚荣,就像狼与狼一样 处于永恒的战争状态中。卢梭同意霍布斯认为,在人的自然面貌中为政治 社会寻找基础并没有任何错误,在非政治化、孤独的个人中寻找答案也没 有任何错误;霍布斯的错误只在于他没能坚持追寻自然时所必须遵循的逻 辑一致性。人的自然面貌不可能像霍布斯所设想的那样,充满激情却自私 自利的。在设想人的自然面貌时,霍布斯犯的错误就是将已经受社会玷污 过的人的性质加诸自然人身上。卢梭惊喜地发现霍布斯对自然人的描述存 在逻辑上的缺陷:霍布斯将社会状态中人的诸多特性带入他对自然人的刻 画之中。 “这位作者,把满足无数欲望的需要,不适当地掺入野蛮人对自我保 存的关心中,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的产物,野蛮人所以不是恶的,正 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作恶的,不是智慧的发展,也不是 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17 卢梭认为,对自然状态以及人的本质(nature)的追寻在逻辑上必须更 加彻底,必须在纯然的自然之中寻找人的自然品性。 卢梭描述的纯然的自然状态之所以比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更加纯粹就 在于,卢梭的自然状态是一个无所谓善恶、美德的状态,因此人不可能像 霍布斯所描述的那样天生是恶的。 18自然状态自身是自足的,土地肥沃, 物产丰饶,不着斧斤。自然人始终都保持着自然所安排的简朴、单纯、孤 17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 ,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98-99 页。 18法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 年版,第 98 页。 8 独的生活方式,他孤独却自由地行动着,大自然虽然没有赋予他固有的本 能,但他却能逐渐取得各种禽兽的本能,这是自然人自我完善化能力的最 初表现。自然人唯一关心的只是自我保存。 19对自我保存的关心逐渐发展 成为自然的自爱之心,而自爱又衍生出自然的怜悯之心。正是这种最原始 的感情缓和了自然人的自爱之心,成为人类唯一的自然美德,它在自然状 态中代替着法律、风俗和道德。 20但是纯然的自然状态并没有为“爱”或 者说“精神的爱”保留地位。自然人仅仅是没有灵魂的肉体存在。自然人 具有爱,但那只是生理的欲望,他的身体渴望异性,他的精神却不可能有 “爱情”。纯粹的自然状态是一个绝对善的状态,却并不幸福。卢梭在追 寻自然时坚持了逻辑的连贯性,因而,他的自然人虽然清白无辜,同时却 也更加地非社会化、非政治化。 卢梭自然状态中的人并不具备人性,与其称其为人,不如称之为“次 人 (subhuman) ” 。 卢梭用他那充满雄辩的诗意笔触描述了这个清白无辜、 令人眩惑的自然状态,这个自然状态又以其清白无辜以及对现世政治生活 的否定将人的自爱激情从政治利维坦中彻底解放。从此,现世政治社会中 的人能够以自然状态的清白无辜对抗霍布斯的利维坦。 然而,假若自然状态果真像卢梭描绘的那般清白无辜,并且其自身具 有内在的稳定性,那么自然状态就是人类唯一最理想的生活图景,社会状 态也不可能出现,政治对人类而言更是毫无意义。但不幸的是,卢梭为纯 粹的自然状态打开了一个缺口,自然人所具有的清白无辜,自然状态所有 美好的诗意叙写都将由此流溢消散。纯粹自然状态中的自然人具有自我完 善化能力,这是人之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点之一,也正是对这点的保留为 缺口的打开埋下了最初的伏笔。人的自我完善过程是通过人与自然无时无 地、无处不在的深刻对抗中实现的。在这种对抗中,自然世界中发生的偶 然事件对人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它逐渐地改变着原初自然状态中人的自然 品性。自然对人并没有什么好意,相反,它更像一位严酷的继母自然 并非善的缘由,相反只有人类的自由意志才是善的唯一动因。自由同自我 完善化能力一样也是自然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准。 21自然人的自我完善化能 力必须首先以自然赋予人的生理条件为基础,但更重要的却是人的自由意 志。正因为人有着服从或反抗自然的自由,人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在这 19法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 年版,第 82 页。 20同上注,第 101-103 页。 21同上注,第 82-83 页。 9 个过程中,自然世界中所发生的偶然事件提供人走向自我完善之路的触 酶。人在偶然事件(历史)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同时自然人所具有的原初 的自然情感与感觉能力也逐渐地被“非自然”的情感与能力所取代。自然 的怜悯自爱之心让位于自尊骄傲,自然的感觉能力让位于自私自利的理 性。 人的自我完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原初的人的堕落过程。 在偶然事件 (历 史)的终点屹立的是一个截然不同于原初自然状态的战争状态。在这一状 态中,自由与平等重新得以实现,但实现自由与平等的环境已经被深刻地 改变,原初美好的自然状态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永恒的战争状 态。人能自由与平等地利用他的能力去攫取他所欲望的一切。在自然状态 的末端,霍布斯的战争状态出现了。战争状态中的欲望有别于纯然的自然 状态中的欲望,它是被败坏掉的欲望,它已不再单纯。对卢梭而言,这就 是人类的历史事实。 22 政治社会的必要性正是基于这一历史事实。卢梭为政治社会的出现而 不得不放弃他原初美好的那个自然状态,而承认霍布斯的那个堕落的自然 状态作为政治社会产生的出发点。那么,卢梭设想一个不同于霍布斯的自 然状态其意义何在呢?事实上,卢梭在从纯粹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的逻 辑过程中并没有放弃他的自然状态的根本原则。卢梭通过指导最初的社会 公约缔结并体现在政治社会中的平等与自由这两项原则保存下了他构思 出的不同于霍布斯的狼与狼之间的战争的战争状态的自然状态。自由与平 等被保留下来,奴役与强力就不可能作为政治统治的原则,公意由此才获 得其最初的基础。在一个经历了内战的“国家”中,一部分人、一个党派 取得了胜利;但是这种因战争胜利而取得的权力却绝对不可能是战争结束 后该部分人、该党派要求政治统治权利的原因。政治统治必须在战争权力 之外重新获得合法性。这就是卢梭构思出原初自然状态,并在社会契约的 构建与自然原则之间保持着逻辑连贯性所具有的价值。正是这种逻辑连贯 性使得他的自然状态不仅仅是诗意的叙写,更具有革命意义。 自然状态末端出现的战争状态是社会契约论的第一个起点,它在社会 契约之外,隐含于自然之中。 22具体可参见法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 年版,第二部 分。限于本文篇幅,笔者不能详细讨论该部分的内容与结构。概而言之,其第二部分在逻辑层次上可以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最初步的私有观念的产生;第二阶段以家庭和精神性的爱的产生为标志,它 是人类最幸福的时期;在第三阶段人类陷入霍布斯所描述的战争状态。美吉尔丁: 设计论证 ,尚新建、 王凌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4 页注 1。 10 (三)公意的约定自由(三)公意的约定自由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 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我不清楚。 是什么才使这种变化合法的?我自信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社会契约 论第一卷第一章的开篇,它将自然状态中所反映出的人类的真实情况以 一个原则的形式表述出来。同时更深刻的是,它也悲伤地暗示着:政治社 会,即使合法的、合乎正义的理想政治社会,对人而言仍然不失为一种束 缚。社会自由或政治自由俨然不同于自然自由,更不同于道德自由。政治 社会并非人之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人真正的解放或者说救赎必须在政治 之外寻找。 自然状态末端出现的战争状态危险到每一个人的自我保存,因此人类 要获得拯救,从残酷的人与人的战争状态中走出来,就必须寻求某种集合 形式,形成社会。迫使人类走出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的是危及到人之自 我保存的威胁。政治社会是人类为了应对战争状态的权宜之计,它是人无 奈而又不可逃避的宿命,但却必须使之合法、合乎正义。卢梭为政治社会 合法与正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昌毛概考试试题及答案
- 维修电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卫星涂层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维生素A油醋酸酯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微晶磨皮机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重庆涪陵区应急管理局招聘镇街专业应急救援大队队员笔试真题2024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章节训练试题
- 东鹏活动策划方案
-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单元测评试卷(详解版)
- 2025国考常州市档案管理岗位申论高频考点及答案
- 【MOOC】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1-5年级英语单词
- GA 1551.3-2019石油石化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第3部分:成品油和天然气销售企业
- 2023年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演示文稿
- 食品安全BRCGS包装材料全球标准第六版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
- 热工保护联锁投退管理规定
- (中职)旅游概论第四章 旅游业课件
- 齐鲁医学可用于普通食品的新资源食品及药食两用原料名单
- GB∕T 12234-2019 石油、天然气工业用螺柱连接阀盖的钢制闸阀
- 礼堂舞台机械灯光、音响扩声系统工程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