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1).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1).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1).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1).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1).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聊斋志异 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扛鼎之作 学界对其研究已非常深入 本文拟 从文学传播学的角度 梳理 聊斋志异 从诞生到现今的传播过程 本文从纵向上将 聊 斋志异 的传播划分为两个时间段 清代 二十世纪以来 从横向上考察传播的主体 传播的媒介 传播的效果 传播的内容 受众研究五部分 首先描述 聊斋志异 清代 的传播情况 说明蒲松龄在实现自我传播的同时 积极开展人际传播 分析 聊斋志异 的传播媒介 传抄与印刷 俚曲以及舞台剧等方式 这些传播媒介交互作用 使 聊 斋志异 在清末引起不少作者追随仿作 带来文言小说一度蔚然兴盛的结果 其次论述 二十世纪以来 聊斋志异 除了持续原有的传播方式外 新的一些传播特点 如传播 媒介的多元化 受众对象的大众化 传播手段的艺术化 传播途径的组织化以及传播范 围的世界化等 本文着重分析了印刷出版 舞台戏曲 影视传播这三种传播方式 最后 描述了 聊斋志异 在海外的传播情况 划分了亚洲和欧洲两个不同地域分别介绍了 聊 斋志异 的翻译传播情况 认为亚洲的翻译传播以日本为代表 欧洲的翻译传播以俄罗 斯的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为代表 并分析了因地域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使传播具有的不 同特征 关键词 聊斋志异 传播 传播媒介 海外传播 a b s t r a c t s t r a n g et a l e so fal o n e l ys t u d i o i sw r i t t e nb y t h er e n o w n e dw r i t e rp us o n gl i n go f 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w h i c hi st h eb e s t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n o v e l t h e r ea r em a n ys t u d i e s a b o u t s t r a n g et a l e so fal o n e l ys t u d i o 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ep r o c e s so f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 s t r a n g et a l e so fal o n e l ys t u d i o t ob ed i s c u s s e d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s t u d i e s o nt h eo n eh a n d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t i m ep e r i o d s 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m a i nb o d yo ft h i sa r t i c l eh a v ef i v es e c t i o n s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t h em a i n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t h em e d i a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r e s u l t s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t h ec o n t e n t so f s t r a n g et a l e so fal o n e l ys t u d i o a n dt h ea u d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f i r s to fa l l t h i s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t h a tt h ep r o c e s so f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 s t r a n g et a l e so fa l o n e l ys t u d i o t h ew r i t e rs t a r t e dt h es p r e a do fs e l f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a tt h es a m et i m e a c t i v e l y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t h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t h em e d i ao f s t r a n g et a l e so fa l o n e l ys t u d i o h a n d c o p i e db o o ka n dp r i n t e db o o k f 0 1 l a n do p e r a e t c a sar e s u l to f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s em e d i a t h e r ea r eal o to f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w r i t e ri m i t a t e dp u s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h i sb o o k s oo n c ea g a i np o p u l a r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n o v e l s e c o n d l y o nt h e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s t r a n g et a l e so f al o n e l ys t u d i o h a ss o m en e w f e a t u r e so f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s u c ha s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o ft h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t h e m e 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 o ft h em e d i a t h et a r g e ta u d i e n c eo ft h ep o p u l a r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s u c hw o r l d w i d e 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t h ep r i n t i n ga n dp u b l i s h i n g s t a g e d r a m a f i l ma n dt e l e v i s i o nt od i s s e m i n a t et h e s et h r e em o d e so ft r a n s m i s s i o n f i n a l l y t h e r ei s s t r a n g et a l e so fal o n e l ys t u d i o s p r e a da b r o a d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s t r a n g e t a l e so fal o n e l ys t u d i o i na s i a e u r o p e t h es p r e a do ft h ed i f f e r e n t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t h a t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j a p a ni na s i a r u s s i a o nb e h a l fo ft h ee u r o p e a ns i n o l o g i s t sa l e k s e y e v b e c a u s eo fd i f f e r e n tg e o g r a p h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sa r ed i f f e r e n t t h es p r e a dw i l la l s o h a v e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k e yw o r d s s t r a n g et a l e so fal o n e l ys t u d i o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s t u d i e s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毒承辫指导教师签名 即年 月纱日 口 夕年多月夕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j j j d n 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 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 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其 厂日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 j 刖吾 文学传播学是文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 文学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也是最为悠久的 文化现象 而传播学自从诞生到传入中国的时间很短 属于年轻学科 但是文学作为一 种文化现象 在历史上任何时期都离不开传播活动 它的社会性与符号性注定了文学传 播是不争的事实 只是在前传播时代 文学的传播活动没有进入研究视野 国内传播学研究已从介绍 消化西方传播学的阶段嬗变为探讨 建立我国自己传播 学的新阶段 并拓展出许多传播学分支领域 其中以文学传播为研究方向和目标的文学 传播学 有广阔的学术前景 文学传播学 作为 i 3 学科 是研究作家的宴集唱和 结社 流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 流传和影响的特征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研究的主要 内容有作家的宴集唱和 结社流派 文学作品传播的方式 地域 与文学传播接受相关 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传播媒介的变革与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等 l 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范围内 中国古代文学都堪称经典和范例 它经历了历史长 期的发展和检验 因此 可以以古典文学研究为先导 在文学传播学这片值得耕耘的土 地上 开拓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领土 这种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中国古代 文学传播这一具体领域的研究成果 检验和完善一般传播学理论与方法 为探讨人类传 播的方式 类型和规律提供更多的途径 从而丰富文学传播学理论方法体系 拓宽文学 传播学研究领域 此外 从传播学立场出发 运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的现象 思想和发展过程 解释古代文学传播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极大作用 以及立足传 播学立场重估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价值 还能刷新当代人的 古代文学 观念 为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进而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提供新途 径和新范式 目前学术界对 聊斋志异 的研究是很深入的 如在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蒲松 龄家世生平研究 聊斋志异 文本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其中付岩志 二十世纪 传播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 0 0 4 年4 月 宋华伟 接受视 野中的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 0 0 8 年4 月 是关于 聊斋志异 传播 和研究的专题论文 付岩志的 二十世纪 传播研究 一文 着重分析和讨论 了 聊斋志异 在二十世纪的传播 主要论述二十世纪的传播基本特征 传播源 海外 传播 传播媒介这几个方面 但是对于 聊斋志异 创作开始到二十世纪前的传播情况 1 李永平 古典文学传播研究刍议 n 光明日报 2 0 0 5 7 2 9 b 6 前言 只用了很少的文字说明 即对 聊斋志异 在清代的传播介绍不足 宋华伟的 接受视野中的 一文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消费的 双向互动的辨证关系理论为指导 以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为参照体系 从 聊斋志异 的 诞生 清代 现代 新时期这四个时间段展开了对 聊斋志异 的接受研究 虽然没有 从传播学的角度切入 但对本文很有借鉴意义 传播学研究有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之分 前者以经验性的方法研究传播现象 后者 则以分析思辨见长 前者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 后者的研究更接近人文科学 文学传 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应当同时具备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特点 在研究方法上将 历史文献的内容分析与调查统计相结合 并且注重传统的文献版本源流和传播理论相结 合 还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 如民俗学 心理学等 本文拟采用以下方法 1 从传播学立场出发 应用传播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采取文献整理方法 以 历史时间顺序为线索 按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主体 传播客体 传播媒介 传播效果等类 分别收集 整理和编纂 聊斋志异 的传播资料 2 运用传播学 符号学 美学理论原则与方法 借鉴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结合历史 文学史描述手法 对经过整理汇编的 聊斋志异 传播资料进行研究 按历 史发展顺序加以描述说明和定性分析 揭示出 聊斋志异 自身传播发展的有关规律或 理论质素 在此基础上 说明 聊斋志异 传播对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或 者试图揭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是推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动力之一 1 1 本文包括前言 正文 结语三部分 前言引入了古代文学与传播学这个分支学科 简要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在古代文学传播学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聊斋学的研究成果 本 文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 结合古代文学传播的研究方法 论述 聊斋志异 自诞生以来 至今的传播过程 正文共分三大章 第一章分析 聊斋志异 在清代的传播情况 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自我传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传播方式 作家 出于 文章可立身 这一传统的观念的影响 通过自己的创作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提 升 蒲松龄自然如此 不过在他实现自我传播的同时 他也积极展开人际传播 第二部 分分析 聊斋志异 的传播媒介 传抄与印刷 俚曲以及舞台剧等方式 第三部分是清 代 聊斋志异 传播的效果 形成了文言小说一度中兴的局面 第四部分探讨一下作为 l 霍有明 李永平 文学传播学刍议 j 西北大学学报 2 0 0 5 5 3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传播客体的 聊斋志异 来说明一部具有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总会传播的久远 聊斋 志异 之所以是文学殿堂上的常青树 还在于这部作品文学本体要素对传播者产生了触 动关系 才能被传播者传播 这种文学本体要素与传播之关联可大致分为两种 文学本 体要素与作品传播的相互关联关系 文学外部要素与作品传播的相互关联关系 第二章分析 聊斋志异 二十世纪以来的传播 首先描述二十世纪的传播主体构成 分为政府 出版者 剧作家及演员 研究者及学术机构等四种 其次说明了印刷出版 舞台戏曲 影视传播三种主要传播媒介的状况 最后提出并论证二十世纪 聊斋志异 传播的特征 传播媒介的多元化 受众对象的大众化 传播手段的艺术化 传播过程的 组织化以及传播范围的世界化 第三章分析 聊斋志异 在海外的传播情况 清代末年 聊斋志异 就传到了海 外 中国古典小说中 其拥有外文译文的语种最多 按照亚洲和欧洲两个不同地域阐述了 聊斋志异 的翻译传播情况 亚洲的翻译传播以日本为代表 欧洲的翻译传播以俄罗 斯的p j n 克谢耶夫为代表 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域 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传播特征 结语是 对以上三章内容的一个总结 说明本文写作目的 力求使读者对 聊斋志异 的传播状 况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 同时也说明了本文研究的不完备之处和不足之处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日益全球化 现代化 如何激发中国古典文学内在的生命力 增强中国古典文学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中的渗透力显得越发重要 聊斋志异 的传 播在这里仅仅作为一个具体的案例 笔者期望引起更多的研究者注意 以促使中国古典 文学不断走向现代化 走向世界 3 第一章清代 聊斋志异 的传播 第一章清代 聊斋志异 的传播 聊斋志异 是一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经典之作 自诞生之日起直到二十一世纪 的今天 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可谓历久而弥香 作为一部经典 它不仅仅是由文字 组成的静态文本 而是更多地存在于作家 批评家 读者共同的阅读 阐释 接受 传 播和再创造的动态活动中 正是这一环环紧密的链条才使得 聊斋志异 成为文学经典 殿堂上常青之树 聊斋志异 能够成为清代文言小说之最 除了小说本身在艺术上的成就外 传播 在其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为文学作品并不是由作者创作出来就意味着终结 还 要经过传播 被接受者接受之后才算最终完成 而且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对当代及 后世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传播的情况 聊斋志异 也不例外 梳理一下其在 清代的传播过程 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在传播中的魅力所在 还有助 于了解古代文学进行传播的一般性情况 1 1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作为传播源的两个方面 传播主体解释 谁在传播 传播客体解释 传播什么 它们是相辅相生的 本文将分别探究它们在 聊斋志异 传播中的各自特性 以及两者 如何互相调适 从而使 聊斋志异 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强大的渗透力与感染力 蒲松龄 1 6 4 0 1 7 1 5 字留仙 一字剑臣 号 柳泉 明崇祯十三年 1 6 4 0 年 生 于山东淄川县 今淄博市淄川区 蒲松龄兄弟四人 惟他勤于攻读 文思敏捷 1 9 岁 初应童子试 便以县 府 道三试第一进学 此后却屡应乡试不中 他一生位卑家贫 困于场屋 大半生在缙绅人家坐馆 生活的内容主要是读书 教书 著书 可谓一位标 准的穷书生 聊斋志异 是蒲松龄半生的呕心沥血之作 创作始于二十余岁 到四十岁 1 6 7 9 年 时才初步成集 之后不断修改完善 创作长达半个世纪 在 聊斋志异 序中 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真实心态的流露 才非干宝 雅爱搜 神 情类黄州 喜人谈鬼 闻则命笔 遂以成编 遄飞逸兴 狂固难辞 永托旷怀 痴 且不讳 i l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 蒲松龄对志怪题材发自内心的喜爱 以及创作目的在 于自我娱乐和自我欣赏 这种作家个体对作品的创作 加工和欣赏 以及价值肯定 亦 可称为自我传播 这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中占有很大比重 1 j 任笃行 全校会注集评 聊斋志异 m 济南 齐鲁书社 2 0 0 0 i1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漫长的创作历程中 蒲松龄没有停留在自我肯定上 他一直都自觉地展开着与读 者的互动 有意识的进行人际传播 蒲松龄早年的一些知交好友是 聊斋 的第一批读 者和评论者 唐梦赉 字济武 别号豹岩 淄川人 比蒲松龄年长十二岁 康熙十八年 1 6 7 9 年 聊斋志异 的初稿创作完成 三年后 1 6 8 2 年 的中秋节这一天 唐梦赉为 聊斋 志异 作了一篇序文 文中说 向得其一卷 辄为同人取去 今再得其一卷阅之 凡为 余所习知者 十之三四 1 这显然说明蒲松龄在 聊斋志异 的早期创作过程中 曾 经把不少篇目交给他阅读 并彼此交换意见 蒲松龄的另一挚友张笃庆 字历友 号厚斋 又号昆仑山人 淄川人 比蒲松龄小两岁 他在康熙三年 1 6 6 4 年 用张华著 博物志 的典故 规劝蒲松龄 之后在写给蒲松龄的几首诗中 屡有规劝他少写 神怪之事 的 句子 2 这也表明蒲松龄热衷记述奇闻异事 狐鬼故事在朋友中是出了名的 此外还有一批亲朋好友 或应蒲松龄之请为 聊斋志异 撰写序言 如高珩 或者 出于赞赏加以评点 如王渔洋 或者出于喜爱也参加到创作中来 如朱缃及毕家的几位 亲友等 蒲松龄因能文而受到缙绅名流青睐的一个明显例证 就是山东按察使喻成龙 尽 礼敦请 3 蒲松龄前往济南作客 这位宪台大人之所以如此看重一位寒士 就是因他写 了 聊斋志异 这自然对蒲松龄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这些传播者同时也是作品的接受者 他们虽然不可能使 聊斋志异 在社会上广泛 流传 但却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坚定了蒲松龄继续创作的信心和决心 1 2 传播的媒介 1 2 1 手抄本和刻本的流传 抄本 蒲松龄用半生时间创作 聊斋志异 期间不断有人把它借阅 传抄 所以抄本很 多 抄录是古典文学传播书面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唐代以前 也是主流传播方式 即使在明代 抄写还是书籍流传的方式之一 抄本是最早承担 聊斋志异 传播功能的载体 分述如下 一 已佚的抄本 1 朱缃抄本 或是目前见于资料的最早传抄者 康熙三十六年 朱缃在致蒲松龄的信函中略云 志异 七册 前已送上 想蒙照入矣 尚有八册 弟 1 朱一玄 明清小说资料汇编 m 济南 齐鲁书社1 9 9 0 2 2 3 1 2 峙长笃庆n 康熙三年 1 6 6 4 年 有 和留仙韵 云 司空博物本风流 涪水神刀不可求 自注 张华官至司空 著 博物志 多记神怪事 转引自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第p q 卷 m 北京 高等教育i f j 版社 1 9 9 9 3 1 i t i 暮 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孺学训导柳泉公行述 蒲松龄集 附录 5 第一章清代 聊斋志异 的传播 未经览者 祈即付敝年伯 察 入 u 又康熙四十一年 朱缃又致函云 志异 书 有未经弟抄录者 祈付去手 2 据袁世硕先生考证 朱缃抄本 聊斋志异 有十五卷 之多 2 殿春堂抄本 雍正元年 朱缃之子殿春堂主人朱崇勋与张仲明著录原稿本 出 资觅佣书者亟录之 前后凡十阅月更一岁首 始告竣 中间校雠编次 晷穷膏继 挥汗 握冰不少释 3 这个抄本几乎囊括了 聊斋志异 的全部作品 可惜未见传世 在刻本 未问世之前 它为 聊斋志异 的传播贡献巨大 此外还有一些已经亡佚的抄本 在此 不一一列举 二 存世的抄本 今存五种 1 康熙抄本 残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这部抄本直接 据手稿抄录 其大部分分册情况与篇目次序与手稿相同 今残存四册又两小册 与半部 手稿本相互补充 可窥见原稿的四分之三 因而具有很高的校勘价值 是十分重要的抄 本 2 铸雪斋抄本 乾隆十六年历城张氏 该抄本以殿春堂抄本 已佚 为底本 在稿 本仅存半部 康熙抄本已残 朱氏抄本亡佚的情况下 它无疑是研究 聊斋志异 重要 的参考资料 但是它随意删减原文之处特多 甚至将某一长篇作品变成简本 是最不可 取的 3 二十四卷抄本 这个抄本是1 9 6 2 年在淄博市周村附近发现的 可能抄成于乾 隆三十二年前后 此本擅自删改的情况很少 但随意增饰文字的情况较它本为多 全书 收文四百七十四篇 篇目较全 是较佳的抄本之一 4 黄炎熙抄本 即榕城 福州 黄炎熙选抄本 现藏四川大学图书馆 据袁世硕先生考证 此本当抄于乾隆年间或稍后 全书十二卷 今存十卷 剔除两篇抄主误置入的赝作之后 当是一部接近原稿本的选抄 本 5 易名 异史 的抄本 异史本是此本独有的 聊斋志异 别名本 未见文献记载 从避讳等情况来看 当抄于雍正年间 全书六卷 分装十二册 类似于十二卷 如将错 位的第三卷移至第五卷之后 则编次与殿春堂抄本基本一致 此本收文颇全 除 跳神 篇有目无文 当属漏抄 外 殿抄本总目中的作品全部抄入 当属于殿抄本系列 聊斋志异 抄本的出现 说明了 聊斋志异 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 传播区域由 淄川向济南等地缓慢推进 如殿春亭主人与铸雪斋主人都是济南人 抄本的传播特点是 呈链条式网状开放 它往往是一传十 十传百 百传千 倘若有一个链条中断或出错 抄本可能断裂或错误百出 铸雪斋本与二十四卷本正是由不同链条上生发出来的抄本 它们在文字 编目次序方面的不同以及部分篇章的相互残漏就不足为怪 正是由于抄本 1 l 袁世硕 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 m 济南 齐鲁书社 1 9 8 8 2 5 1 2 同l 3 j 朱一玄 明清小说资料汇编 m 济南 齐鲁书社1 9 9 0 1 1 7 4 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一特点 加之抄者对清初文字狱的恐惧 各种抄本面目各异 点窜不一 在某种程度 上影响了 聊斋志异 的传播 而且 抄写一部 聊斋志异 费时费力 抄者为了保存 往往不愿随便借给他人 也会限制其传播 尽管传播范围有限 希望看到 聊斋志异 的人却越来越多 正如蒲立德在 跋 中所说 初亦藏于家 无力梓行 近乃人竞传写 远迩借求矣 同时 经过各种手抄本的初步传播 形成了一定社会范 围内 聊斋志异 的接受基础 于是 刻者自然产生了将之以固定面貌公诸同好的冲动 在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 刻本在抄本之后应运而生 刻本 印刷传播是古典文学传播另一重要传播方式 它建立在印刷技术的发展上 特别是 明代末年 印刷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大量的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通过书坊印刷出来 社会上形成了小说 无翼飞 不胫走 凌漾初 初刻拍案惊奇 序 的局面 越到后来 这种以印刷为传播的方式越普遍 并成为文学传播最主要的方式之 聊斋志异 最早刻本是乾隆三十一年赵起杲 鲍廷博的青柯亭刻本 这时蒲松龄 逝世己半个世纪了 赵起杲 山东莱阳人 乾隆十一年 他从朋友周季和处得到 聊斋 志异 抄本两册 遂 读而喜之 欲访其全 数年不可得 l l 后在福建任职时 结识 了郑方坤的后人 郑方坤 字荔乡 乾隆年间曾官山东兖州 沂州知府 性喜储书 2 1 赵得知郑家藏有录自原稿的抄本 命人抄录正副两本 乾隆二十八年 赵起杲在杭州 任职 其友鲍廷博曾多次 怂恿予付梓 因循未果 3 又三年 因 借抄者众 藏本不 能遍应 遂勉成以公同好 4 因赵起杲任睦州知府时 府衙后院有青柯亭 故世称此刻 本为青柯亭本 青柯亭刻本以郑方坤录入的抄本为底本 开始只选刊了十二卷 共2 2 3 篇 刻未竣 赵起果病逝 嘱托鲍廷博又续选了四卷 共1 9 9 篇 全书恢复为十六卷 共收作品四百 二十余篇 除更改触及时忌的政治性词句 也有纯从文辞角度着眼的改动 如 促织 篇对细节的两处增饰 但它基本上是忠于原稿的 这个刻本是此后 聊斋志异 翻刻本 的祖本 是后来许多注本 评本 绣像本的底本 而且还是第一个有力地扩大 聊斋志 异 传播范围的本子 此后 乾隆三十二年王金范刻本 乾隆三十二年闽南人李时宪刻 1 朱一玄 聊斋志异弁言 明清小说资料汇编 m 济南 齐鲁书社1 9 9 0 i1 7 4 1 2 间上 l a i n 上 4 同上 7 第一章清代 聊斋志异 的传播 本 乾隆六十年步云阁刻本也相继流传于世 青柯亭本对 聊斋志异 的传播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 一是不断被翻刻 二是成为许多评注本 绘图本的底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 正是因为青柯亭本的问世 才使 聊斋 一书 风行天下 万口传诵 1 拾遗本 青柯亭本影响极大 但有一个缺憾 就是它删去了若干篇章 于是各种 拾遗 补 遗 本应运而生 道光四年黎阳段栗王辑刻了 遗稿 四卷篇 都是刻本 所未收者 据段氏自序可知 这些篇章来自济南朱氏抄本的雍正年间抄本 书中有段氏 及胡泉 冯喜赓 刘瀛珍等四人的评语 光绪四年北京聚珍堂将其翻刻 道光十年满族 荣誉编刻 拾遗 一卷 四十一则 据卷首胡定生序可知 这些篇章得自淄 川蒲氏后裔 其中 蛰龙 爱才 龙 三则 不见于早期诸抄本和现存手稿本 是 否蒲氏原作 尚有疑问 评注本 聊斋志异 评注本极多 最重要的是四家批点和两家注解 即王士镇 何守奇 但明伦 冯镇峦四家评本和吕湛恩 何垠两家注本 评点是文字传播的一种方式之一 在批评的同时也担任着传播的功能 评点本的出现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聊斋的传播情 况 它在聊斋的传播上起到了以下两方面作用 一是通俗化 如吕湛恩的注本多考证书 中人物的来历 某字读音意义等 对普通读者来说裨益不浅 二是学术化 王 何 但 冯四家评本多属于此 王评最早 随原稿一并传刻 对 聊斋志异 的传播 刊行起到 了重要的诱导作用 许信臣 朱桐轩两学使见但明伦评本而赞许之 谓其不仅评文字之 巧拙 更兼论 聊斋 微言大义 不独揭其根抵 于人心风化 实有裨益 2 其余几 家评注本对读者也很有启发 图咏本 全称为 详注 图咏 书前有光绪十二年高昌寒食生 何镛 序及印行者 例言 此本以青刻本的重刻本为底本 加入了吕湛恩注释 正文略有改动 有广百 宋斋原印本 同文书局翻印本等 原本请名家绘制插图4 4 4 幅 翻印本增至4 4 6 幅 每幅图均题有七绝一首 这就是 图咏 插图数量的增加一直是晚清书坊主在广告中 大肆宣传的卖点之一 作为一种直观艺术 插图本身就是小说的广告 它既是小说内容 的一部分 也是对小说的一种宣传 作为一种软性的广告手段 插图对小说的宣传比一 1 1 朱一玄 明清小说资料汇编 m 济南 齐鲁书社 1 9 9 0 i1 8 0 1 2 l 朱一玄 聊斋志异 资料汇编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 0 0 2 3 2 1 8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般的广告更有效 对读者的吸引力也更大 能够使很多原本不读小说的潜在读者加入到 小说读者群当中来 鲁迅先生曾在 南腔北调 中指出 书籍的插图 原意是在装饰 书籍 增加读者的兴趣的 但那力量 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 所以是一种宣传画 明巧 目的 大概是在诱引未读者的购买 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和理解 在鲁迅先生的另一篇 文章里 他还提到 欢迎插图是一向如此的 记得十九世纪末 绘图的 聊斋志异 出 版 很多人都买来看非常高兴的 而且有些孩子 还因为图画 才去看文章 1 满汉合译本 满族人札克丹于道光二十八年将 聊斋志异 中几篇作品翻译成满文 为了方便读 者阅读 满汉文对照刻印 取名为 满汉合璧 光绪三十三年北京二酉堂 再次翻刻 这说明 聊斋志异 也受到满族读者的喜爱 综上所述 刻本印刷传播方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传播迅速 广泛 持久而可靠 这是手抄本不能与之比拟的 所谓 聊斋志异 风行天下 万口传诵 只是在有了青 柯亭刻本之后才出现的 2 受众面广 且层次多元化 不仅有文人士大夫 也有市民阶 层尤其是商人阶层 冷庐杂志 载 蒲氏松龄 聊斋志异 流播海内 几乎家有其书 可见其读者面之广 乾隆年间一位私塾先生黄立世 读到 聊斋志异 后感慨颇多 遂 作 冬夜读 一首 其中有 太息柳泉才 最为可怜才 衙官视屈宋 伧父轻 邹枚 潘江陆海两何用 一生偃蹇良可哀 呵壁问天天不语 幽怀为罗几今古 穷愁无 所放其意 健笔直将走风雨 山都木客摄魂魄 牛鬼蛇神供嚼咀 大海何劳精卫填 高 天果道女蜗补 昔我曾读 搜神记 离骚经 胡不若此心怦怦 今我一夜华发生 2 黄立世可以说是蒲松龄最为知己的读者之一 他们相同的境遇 相似的心境 尤其能 激起深层情感体验 还有大量市民阶层读者群的出现 在市民阶层当中具备一定的阅读 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时间以及购买力等条件的当首推商人群体 因此 可以推论商人 阶层应是 聊斋志异 接受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聊斋志异 刻本的编纂者 有意 识阐发儒家圣贤名教纲常 认为 其义则窃取 春秋 微显志晦之旨 可谓有功名教 无忝著述 3 1 王金范 摘抄序 认为 柳泉蒲子 以玩世之意 作觉世之 言 其 觉世之言 即圣贤名教 即中庸之道 王金范更是自出心裁地将 聊斋志异 分为孝 悌 智 贞 义等2 6 类 编纂者这种以文学阐释理教的传播意图显露无遗 l 鲁迅 鲁迅书信集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7 6 6 5 2 周晶 漫谈清代歌咏聊斋的诗歌 j 蒲松龄研究 1 9 9 7 1 0 8 1 0 9 3 朱一玄 聊斋志异 资料汇编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 0 0 2 3 1 3 9 第一章清代 聊斋志异 的传播 1 2 2以俚曲等说唱形式与舞台戏的方式传播于广大民间 俚曲 聊斋志异 在文人士大夫中有广泛的影响 却不利于下层民众的接受 因此蒲松 龄晚年致力于把聊斋改编成俚曲 蒲松龄之子蒲箬在 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孺学训导柳 泉公行述 中谈到其父编写聊斋俚曲的目的 如 志异 八卷 渔搜闻见 抒写襟怀 积数年而成 总以为学士大夫之针贬 而犹恨不能如晨钟暮鼓 可参破村庸之迷 而大醒 市媪之梦也 又演为通俗杂曲 使街衡里巷之中 见者歌 而闻者亦泣 其救世婆心 直 将使男之雅者 俗者 女之悍者 妒者 尽举而陶于一编之中 呜呼 意良苦矣 蒲松龄作俚曲十四种 在继承明清以来的俗曲小调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基础上 以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为素材 巧妙地采用淄j i i 方言 与其曲调紧密结合的行腔原则 从而形成了具有山东民间音乐地方色彩的艺术形式 不仅语言通俗易懂 内容上也与百 姓生活密切相关 其中有七种俚曲直接取材于 聊斋志异 它们分别是 写悍妇虐待 丈夫 最后改过向善的 江城 与 禳妒咒 写继父母与子女关系的 张诚 与 慈 悲曲 写婆媳关系的 珊瑚 与 姑妇曲 写邻里关系与兄弟姐妹关系的 仇大娘 与 翻魇殃 写官民关系的 张鸿渐 与 富贵神仙 磨难曲 写子女为父亲报仇 和官吏贪婪受贿的 席方平 商三官 与 寒森曲 等等 通观俚曲可以发现 蒲松龄有目的有计划的抓取社会生活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体现 其 救世婆心 以 寒森曲 为例 它将 聊斋志异 中的商三官 席方平两篇集中 起来连贯续写 通过赵二虎打死商员外一事 牵带出知县 军门 皋司一伙奸贪之人 进而追到阴间 又抓出城隍 判官 恶鬼一大群 并且直追至罪魁祸首阎王 情节上的 真幻结合 阴阳对照 用生活中的 假 去表现艺术上的真 从而使故事更富有典型性 表现了不仅社会上的贪官丧尽天良 而阴间神界还胜似阳世人间 使人们更加认识到 在 阳间无正人 在阴间无正神 天下官走的是一条路 都 爱钱财害众生 l 此外 聊斋俚曲中的多半以上的故事都是以大团圆的方式结局的 这不但形成了在 结构上的典型模式 也是构成俚曲喜剧风格的主要因素 大团圆方式使黑暗势力或丑恶 陋习得到了鞭笞 让那些正直善良勇敢机智的优良品格得到了发扬 从而达到惩恶扬善 的目的 这种结局方式也表达了人民的理想与愿望 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其用心是积极 的 从欣赏习惯来讲 这种大团圆似的喜剧结局 也符合人们的心理 为人所喜闻乐见 最后 还要提及的一点是聊斋俚曲的说唱性 即每一篇目均有说唱 有的还有角色 川陈玉琛 聊斋俚曲通论续叨 聊斋俚曲研究 1 9 9 9 i a 1 0 西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分工及舞台演出的上下场 科介等提示 蒲松龄通过文言文把采集到的民间传闻故事写成了 聊斋志异 再用大众喜闻乐 见的说唱形式还原于民间 把它从民间转向案头 再由案头移向民间 正好是一个循环 从传播学角度看 把 聊斋志异 的读者群从文人士子扩大到普通民众 使其影响力增 大 更加深入人心 对蒲松龄本人来言 他的这一举动 更令他他远远领先于同时代的 文人 聊斋俚曲在淄川一带传播相当广泛 随后民间艺人使用平话 子弟书 单弦牌子曲 鼓词 宝卷等说唱形式 极大的扩展了 聊斋志异 的传播范围 直到抗日战争前 蒲 松龄家乡淄川还有一位名叫刘盾子的著名俚曲艺人演唱俚曲l 解放后 经过文艺工作 者的挖掘整理 不少俚曲曲牌保留了下来 使我们今天仍能听到蒲松龄当年填制的部分 声腔 悠悠四百年 俚曲依然魅力永存 舞台戏 由聊斋小说转化为舞台戏曲 除了是一种文学样式的转换 而且还是一种艺术形 式的再创造 即通常所说的戏曲化 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 传统的戏剧以唱 念做打的形式来表现一个故事 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聊斋志异 作品四百余篇 人物形象鲜明的也只三百余篇 其中有些篇章虽以人 物为中心 但铺事迹象明显 而且篇幅短 容量小 不易改编为戏剧 此外 聊斋寄托 了蒲松龄的孤愤之情 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又曲折表现了作家的思想认识 对聊斋进行改编时 即使能把握对 人情 的改编 而透过神鬼怪异来显示的深邃哲理 却难以把握 所以 对聊斋的戏曲化并不容易 现存三百余个聊斋剧目涉及原著的篇目 只有百余篇 存在数个剧种改编自同一篇目的情形 或原著中的几篇捏合成一个戏 比 如 画皮有1 3 个剧种本 胭脂少说有1 7 个剧种本 传统的聊斋戏 洞庭缘 是由 西 湖主 织成 捏合而成 就改编的年代来分 可将聊斋戏曲剧目分为传统聊斋戏和新编聊斋戏 划分基本以 1 9 4 9 年 共和国建立 为界 就演出的时间长短来分 可分为小戏 大戏 折子戏 就 戏剧剧目的来源分 一种是取材于某一篇 可演为大戏 或者小戏 另一种是取材于一 篇故事中的某个情节 这种戏一般是亮台戏 第三种是由数篇故事捏合而成 这几乎全 是大戏 然而在第一种和第三种的大戏里又常只演出其中一部分 即折子戏 从聊斋戏 曲剧目来看 其中大部分是以某一篇故事或几篇故事捏合而成的大戏 这既包括传统聊 1 巩武威 论 聊斋戏 的改编 j 聊斋研究 2 0 0 4 第一章清代 聊斋志异 的传播 斋戏 又包括新编聊斋戏 清中叶的乾隆 嘉庆年间 聊斋戏并不多见 仅有几种传奇作品 这一时期从聊斋 戏的总体风格上看 无论内容还是主旨上都对小说进行了不少改动 在结构上有所改变 创新 清末道光以后至辛亥革命前 聊斋戏兴盛起来 此时期大体继承小说格局 无论 在内容或主题上照搬小说的痕迹十分明显 结构也基本套用之前的传奇模式 总而言之 已知的此类剧本有二十余种 这些作品出自文人之笔 或运用当时的传 奇体制 分上下几卷 通本数十出i 或按杂剧体制分为数折的短剧样式 但都是运用套 曲规范 唱词典雅工丽 道白讲究本色 很适合案头阅读 钱惟其是已知最早的改编聊 斋戏成就显著的文人 他根据 阿宝 篇改编的四十出长剧 鹦鹉媒 是聊斋戏剧代表 作 它们既丰富了戏曲的题材内容 又使聊斋文化能更大范围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 作用 这些聊斋戏剧的改编者集中出现在江浙地区 这与 聊斋志异 的第一个刊本青柯 亭本在浙江睦州刊刻不无关系 对于江浙地区的文化影响更是毋庸讳言 而且还与江南 地区的富庶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戏曲创作传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元末南 戏的产生到明代传奇的繁盛都发生在江浙一带 这一带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和悠久 的戏曲发展历史 如中国较成熟的戏剧形态 南戏就诞生于浙江 j i i 居 j 在各种剧种对聊斋志异的改编中 最有代表性 川剧是拥有多种声腔形式 表 现手段丰富 演剧方式灵活的地方大剧种 j i lj n 在诡异怪谲的聊斋故事里找到了与自己 独特的剧种风格适应的契合点 主要体现在 第一 旧时川人信奉神灵巫觋的民俗与聊 斋故事说鬼道狐的神怪色彩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第二 j i ij 冒l j 的灵活多变 不拘一格的 艺术风格与聊斋中的狐仙精怪 异域幻景相得益彰 第三 jj lj 冒l j 擅长对社会下层人物的 塑造与表现 而聊斋故事形形色色的市井人物形象与川剧生活化的表演恰好互为表里 第四 川剧的武功戏示弱于京剧等古老剧种 却擅长于技艺 技巧的运用 聊斋志异 所展示的虚幻世界和奇门异术 恰好为 i i n 舞台各种技艺技巧乃至机关布景的运用带来 了用武之地 就以上方面而言 聊斋志异 对 i i n n 种风格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 川剧中大小1 0 0 多个聊斋戏都是非战争题材的剧目 几乎没有武打戏 这是聊斋戏剧目 与封神戏 三国戏 水浒戏 西游戏在剧目类型上的显著差异 伴随着聊斋戏的兴起和 流行 川剧所擅长的小生 小旦 小丑行当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如像小生中狂 生类形象的出现 旦行中的鬼狐旦分支的形成 都是与聊斋戏的兴起分不开的 这些都 是聊斋戏对川剧剧目体系构成和行当艺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1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聊斋故事 聂小倩 在川剧传统戏中叫做 飞云剑 又叫 宰鬼手 上下本共1 9 场 故事情节较原著有很大的改变 其故事梗概为 苏州知县聂清之女小倩魂魄被陈仓 老魔摄去 收为义女 书生宁采臣赴考落第 寄居若兰萧寺 同住者还有张生 老魔知 其为文曲星下凡 命聂小倩去取其精血供己享用 剑仙燕赤霞知宁生有难 前来相救 小倩见宁生不为财色所迷 心生敬慕 告知真情 并去勾搅张生之心以代 老魔察知 命小倩再往去宁生精血 自己尾随其后 势在必得 老魔欲取宁生 被燕赤霞的飞云剑 断其左臂 宁上京考中状元 与小倩结为夫妇 老魔大功练成 于宁生 小倩新婚之夜 前来报仇 燕早知宁生有此劫难 已等候多时 用老魔断臂练成的金龙伏虎手杀死老魔 飞云剑 是川剧中较早使用电光和机关布景的剧目 原故事中并无斩断鬼爪的内容 而川剧中不但用飞云剑斩断老魔手臂 还用老魔断臂练成金龙伏虎手 最后杀死老魔 据传 这种演法乃是旧时戏班在唱对台戏时 为压倒对方 吸引观众而创造出来的 可 见 川剧艺人编演此剧的目的 是借用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 以展示新奇玄妙的机关布 景 剧中增加的许多离奇情节 主要是为演出惊险技艺的场面而设置的 1 1 3 聊斋志异 在清代的传播效果 自乾隆年间以来 受 聊斋志异 的影响 不少作者竞相追随仿作 文言小说出现 了蔚然兴盛的局面 这种大规模的有指向性的模仿现象 是对模仿对象积极的宣传和推 广 是持续 聊斋志异 传播的动力 也是 聊斋志异 传播的必然结果 对 聊斋志异 的模仿如同大海的浪潮一样 这种模仿大潮的领头者就有声名显赫 的诗人袁枚和主修 四库全书 的学者纪昀 这也是小说史上少有的现象 聊斋志异 原本是 一书而兼二体 题旨意趣也有不同 后来的模仿者也有不同的取向 大体来 说 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一 顺随 仿效类 2 这类作品非常之多 又可细分为两种 如下所述 1 所谓 纯法 聊斋 者 3 1 如沈起凤的 谐铎 和邦额的 夜谭随录 长白 浩歌子的 萤窗异草 管世灏的 影谈 冯起凤的 昔柳摭谈 邹驶的 浇愁集 等 其特点是 皆志异 亦俱不脱 聊斋 窠臼 完全受 聊斋志异 的影响而创作 模仿痕迹十分明显 如 谐铎 和 萤窗异草 篇末均以 谐日 或 外史氏日 发 杜建华 聊斋志异转化为戏曲的十种方式明 戏剧 2 0 0 3 1 a 1 2 9 1 3 7 2 1 袁行霈 中困文学史 第p u 卷 m 北京 高等教育 版社 1 9 9 9 3 3 1 3 3 3 1 3 l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m 上海 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4 1 8 0 1 3 第一章清代 聊斋志异 的传播 表一段议论 显然是在仿效 聊斋志异 的 异史氏日 有些篇章内容或从其转化而 来 或受其启发 萤窗异草 初编卷二有 温玉 一篇 篇幅长 情节曲折 人物形 象鲜明 篇后 随园老人 指出了其脱胎于 聊斋 的特征 人谓似聊斋 莲香传 余亦谓似聊斋 莲香传 然非鬼狐之迹略同 人亦乌从寻针线迹耶 事奇文奇 安在 莲香后不可复有温玉 1 三编卷二有一篇 续念秧 开头说道 聊斋 言念秧之 事 隐括其奸 既已如犀照怪 迄今行旅所传 又有数事 亦足寒跋涉者心 因择其尤 奇者 用以当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