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研究.doc_第1页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研究.doc_第2页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研究.doc_第3页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研究.doc_第4页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越高,一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带来的经济后果就越大。2007年是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一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作为资本市场的规则之一,对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时候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是会计基础理论问题,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角度,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的本质进行深入的解析。并采用采用分析、比较等方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研究会计准则经济后果问题。希求理清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的表现形式,进一步认清经济后果的实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根据制度经济学中对制度的分类,制度分为程序性制度(又称元制度)与实体性制度两大类。程序性制度是保证实体制度实现特定目标的基础,后者是在前者规定的区值内选择的结果。因此,本文中把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分为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经济后果和会计准则使用过程中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经济后果性决定了会计准则使用过程中的经济后果性。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各国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的表现形式和经济后果性的程度有所不同。在美国,由于其发达成熟的资本市场,会计准则的制定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会计准则实质上是一份“社会契约”。而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准则制定中利益相关者参与度较低以及上市公司考核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使得我国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具有弱显性与宏观性的特点。随着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准则制定中利益相关者参与度的提高和对上市公司考核制度的完善,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的显性会逐步增强而宏观性会逐步减弱。由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是针对会计准则的各利益相关者中的特定利益相关I言的,而并非是针对全体利益相关者。如果从整体全局的角度来看会计准则就失去了经济后果性。因此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是具有相对性的。本文提出,在评价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时,我们可以引入罗尔斯(Rawls)的社会福利评价规则,即使社会中福利最差的参与者的福利得以改善的制度是最佳的制度来判断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相对公平性,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本文试图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这一问题有一个全景式的认识,但不过是触及到经济后果问题的“皮毛”而已。一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和研究视野所限,对相关问题未做进一步深入探讨。二是因为资料搜集困难,缺乏深入研究的素材。本文的分析,侧重于理论的演绎和推理,对所提出的结论,缺乏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诸如新会计准则在实际的运用中实施效率如何;新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广度和深度究竟如何;会计准则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财富的非公平转移,都未及研究。这些问题是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才能完成的。鉴于本文的局限性,围绕“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这一主题,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扩展:第一,细化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从特定的会计准则入手,从实证的角度,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进行经验检验。第二,运用博弈论来进一步分析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各利益相关者在会计准则的演化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及相互关系。关键词: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利益相关者理论;规制理论;罗尔斯规则;会计寻租Abstraet中文摘要.IAbstract.In第1章引论.121本文的写作背景与目的2本文的写作方法与思路第2章文献综述.52.1国外文献综述.52.2国内文献综述.9第3章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理论分析.123.1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本质.123.2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理论依据.133.2.1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133.2.2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规制理论.163.2.3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各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析.183.2.4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20第4章美国的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研究.264.1美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经济后果性.,二,二,.,.26 4.1.1美国几个重要会计准则制定相关机构的人员构成.26 4.1.2程序性制度对实体性制度的影响分析二,.,.,二274.2会计准则使用过程中的经济后果性的表现.284.2.1外汇折算会计.284.2.2投资税贷项会计.。.314.2.3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案例.33第5章我国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表现.375.1中美两国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差异性.375.2我国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的表现.、.、.、.、.,385.2.1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的差异性比较.385.2.2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运用新会计准则对股东权益的影响.425.2.3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运用新会计准则对利润和资产的影响.45第6章结论.496.1本文的启示和结论.496.2本文的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506.2.1本文的局限性.,.506.2.2未来的研究方向.,.51参考文献.52致谢.5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6第1章引论1.1本文的写作背景与目的我国资本市场恢复以后,企业会计改革尽管只历经了短短的20多年,但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由不成熟不完善到相对成熟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措施有三项,1993年公布的会计准则、2001年公布的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是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39项企业会计准则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己经初步完成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任务,成为中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1993年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为标志,揭开了我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会计规范改革序幕。“两则两制”的颁布,使我国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大提高了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1997年财政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8至2001年一共出台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些会计准则主要针对上市公司,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如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2001年财政部发布了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是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为蓝本,充分吸收了具体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在分析原有会计核算薄弱环节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而形成的。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说明了我国会计规范又向市场化方向迈了一大步。2006年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更是我国企业会计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新会计准则针对2001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提出了一整套新的会计政策,构建了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使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于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规则具有天然的经济后果性,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越高,一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带来的经济后果就越大。因此,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会计学教授斯蒂芬A泽夫(StephenAZeff)提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是各种财富的转移,是既得利益在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重新分割,而这种“社会性后果”的表现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但由于时代背景的限制,泽夫关于会计信息经济后果的定义现在看来相对较为狭义。笔者认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是指在社会经济行为中社会经济主体通过使用会计信息改变其先验信念进而所形成的社会性后果,具体表现为会计主体通过会计政策(广义的)的选择对其市场价值及证券流动性产生的影响。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表现是通过两个过程来实现的,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与会计准则的使用过程。本文期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使人们认识到会计准则不仅仅是技术性的问题,更是个政治性的问题。会计不单单是一项技术规范,更是一种社会规范。.2本文的写作方法与思路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会计基础理论问题,因此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总结大量国内外文献,从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就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并采用采用分析、比较等方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研究会计准则经济后果问题。希求理清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中L,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的表现形式,进一步认清经济后果的实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首先,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这一概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接着对中美两国的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进行研究,分析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使用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并列示出新准则的运用对公司特定项目影响的差异性。最后提出运用罗尔斯 (Rawls)规则来判断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相对公平性标准,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简要回顾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史,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的定义进行说明,并进行拓展,笔者认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是在社会经济行为中,社会经济主体通过使用会计信息从而改变其先验信念进而所形成的社会性后果,具体表现为会计主体通过会计政策(广义的)的选择对其市场价值及证券流动性产生的影响。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总结国内,国外有关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文献以及研究方法。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第三章是对经济后果性的理论分析。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规制理论、博弈论的方法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的理论进行分析。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是由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引起的,当不同的会计准则或同一会计准则有不同的会计政策处理时,同一经济事项会导致不同的会计信息。第四章在前面的理论基础上,对美国会计发展史进行回顾,并对美国的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进行研究。第五章对不同制度环境下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从制订过程的经济后果和使用过程的经济后果两个角度研究了我国的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并采用2007年上市公司新旧会计准则对公司股东权益、净利润、净资产的差异性影响说明了我国的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理论来自实务,理论指导实务”。在规范研究者3看来,理论研究不仅是对实务客观规律的总结,更在于理论的解释与预测实务。因此,在结论与启示中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进行延展的同时,也指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具有相对性,提出运用罗尔斯 (Raw1s)规则来判断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相对公平性标准,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第2章文献综述2.1国外文献综述对于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研究,国外的研究历史较长。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讨论就已经存在,但尚未对其加以明确的界定。从五六十年代起,美国会计界认识到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主要是从微观层面来认识会计准则对经济主体所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美国莱斯大学 (RiceUniversity)的会计学教授斯蒂芬A泽夫(StephenAZeff)于1978年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 (TheRiseof“ EeonomieConsequenees”)一文中指出,经济后果学说代表了会计思想真正的革命,社会和经济后果“已经成为当今会计的中心问题”。“经济后果”是指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即会计报告会影响管理者和其他人的决策,而不仅仅是反映这些决策的结果。这些行为的后果应当认为可能影响其他团体的利益,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决定会计问题时应将其宣传的不利后果考虑在内。文中指出了形成经济后果的十个原因以及经济后果的十三种表现形式。早在1941年的第n号会计研究公告中就第一次出现了经济后果的说法。后来外部团体对经济后果的关心取代了对会计公告的关注,他们通过诉诸那些超越传统会计计量和公允披露问题的标准来干预准则的制定进程。不同立场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在经济后果学说的争论中莫衷一是。会计原则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历史,就是一部连续不断地采取措施使其关注相关第三方意见的历史。经济后果问题从一个只对准则制定进程有程序性含义的问题,转变成一个现在是作为准则制定者实质性政策框架的坚定的组成部分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后果学说最终被认为是一种有充分根据的独立政策观。虽然某些评论者在选择会计准则时只考虑对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但财务会计准则需要在会计和非会计经济变量之间进行小心的权衡,因为接受基于经济后果考虑的意见与准则制订中保持中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美国西北大学的财务会计学教授、FASB顾问委员会委员(1992一1995)劳伦斯雷夫森在选择性不实财务披露假说一文中,详细列示出促使各种各样的团体对财务事项做不实披露的诱因:经理、股东、审计师和准则制定者都会从选择性的不实财务披露中获得好处。他认为,经理们更偏好能为他们在确定收益时提供选择空间的原则,“宽松”原则有利于机会主义行为;当公司的会计操纵带来更平滑的盈余流时,股东也能从中受益,因为这种平滑会被市场理解为具有更低的违约风险。审计人员也可能倾向于宽松的准则,以使他们与客户间的冲突能降到最小。甚至连准则制定者们有时也会流露出对模糊实情报告准则的偏爱,其动机源于自我保护和利他主义的混合。“经济后果”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广泛关注,并使人们对制定会计准则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但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经济后果”学说,只引起了人们对会计准则最终运行结果的公平性的重视。会计通过资本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其本身就说明了会计天然具有经济后果性,只不过在此之前,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会计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效率。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会计,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性应该是指各社会经济主体通过利用会计信息在他们中间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而带来的社会性后果。瓦茨和齐默尔曼(认厄ttsandZinunerman,1978)在DetenninationofAccountingStandards一文中构建了一个精彩绝伦的管理层对会计准则游说模型(如图1),用来说明一项被提议的会计准则,管理层只有在预期现值大于零(即游说收益大于游说成本)时才会进行游说。影响管理层对报告GPLA(一般价格水平变化在财务报表中的影响)意见的最重要的单个因素是公司规模,公司规模与政府干预(政治成本)正相关,准则制定机构面临巨大游说压力,政治活动影响企业管理层选择会计政策。6WattsandzimmermanF扭CURAMODELOFF一uMS,SUB劫tSSIONST)THFASB FirrnS吐e GB:grossbenefitsIC:infonnationeostsENB:exPectednatbenefitsENB一 CS:exPeetednetbenefits一 eostssubmissionNB:netbenefits(图1)管理层对会计准则游说模型西方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了经济后果假说,经济后果最终导致准则的制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行为。制定会计准则可以视为是为了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各利益相关方(主要是现有与潜在投资者、公司的管理者、会计职业团体、会计准则制定者等)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利益相关者必然要对准则制定机构进行游说、施压,以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这就导致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了政治色彩。如果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把其定义为在社会经济行为中,社会经济主体通过使用会计信息,改变其先验信念进而所形成的社会性后果,具体表现为会计主体通过会计政策(广义的)的选择对其市场价值及证券流动性产生的影响。那么西方学者从实证的角度对经济后果的研究能追溯到鲍尔 (RayBall)与布朗 (PhilipBrown)的 anempiriealevaluationofaCC0unting ineomenumbers(1968)和比弗(WilliamH.Beaver)的theinformationeontent ofannualearningsannouneements(1968),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时间窗口研究了会计盈余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 Feltharnandohison(1995)的净剩余模型则从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研究公司的资产状况对公司会计盈余及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的关系,发现当采用不同会计政策从而影响财务比率时,会影响会计盈余及公司股票价格。Sweeney(1994)通过对美国公司长达八年的公司债务契约的研究发现:在违约前平均进行的自发性增加利润的会计政策变动比控制样本多得多,而且这些变动引起的违约公司报告净利润平均波动也大得多。 Jones(1991)对处于进口救济调查中的公司调低报告利润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被调查的公司为获取救济,在调查前后通过可控性应计调整公司利润来影响政府机构制定决策。2002年美国会计学者cho,Scong一Yeon在其博士论文 TheEconomic eonsequeneesof伍 eFAsB, 5Aeeo切吐 ingfor玩eome毛送es)中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进行的研究,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关于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研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论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研究了FASB关于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该文采用事件研究方法观察准则公告前后股价的变化,然后研究公司管理当局这两个阶段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最后得出结论,当发布的会计准则对投资者产生直接经济后果时,利益相关者会选择游说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该论文归纳了资本市场和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关系,证明了股价是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主要计量标准。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另一种研究思路是使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从契约论的角度出发,说明管理当局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冲突关系,会导致扭曲的会计信息具有“契约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是当事人双方相互“博弈”的结果。威廉R斯科特(WilhalnRScott)(1997)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尽管存在有效市场假设理论,但会计政策的选择依然会影响公司价值,这就说明了经济后果的存在性。斯科特认为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只要公司对其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做出充分披露,市场便会识破由于会计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盈余变化,并对之做出价格反应。这是因为选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导致不同的净利润,而挣利润往往作为各种契约(如管理者的报酬契约、公司的债务契约)最常用的依据,这就可能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改变公司的经营活动,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如果这些影响是负面的,并且众多投资者同时受到影响,这些投资者就会向其政治代表施加压力,其结果是政治家也会对会计政策及其制定机构产生兴趣,使准则制定过程走向政治化。2.2国内文献综述目前我国许多学者也开始注意到有关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问题。葛家澎,刘峰 (1996)在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之后,具体会计准则紧锣密鼓的制订之时,在从会计准则的性质看会计准则的制订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仅仅将会计系统作为传递数据或信息的工具,而不去考虑不同的数据与信息可能的后果,那么,将会计准则约束会计系统生成信息的行为规范作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是无可非议的。但事实上,会计信息并不是抽象的数字,这些数字还代表了一定的经济意义。不同的数字将会有不同的影响。正是从这一意义出发,有些学者提出了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并指出,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己与政治程序中达成一项协议,没有什么两样。讨价还价与强势集团,对最终的准则,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刘峰 (l999)在评论我国准则制定的缺陷时,提及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游说不足”现象,从理论上阐述了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指出由于社会各界对会计准则的性质认识不充分,未能预见到会计准则对企业可能的影响,这也是任何一个准则制定历史不长的国家或地区的普遍现象。王跃堂(2000)在经济后果学说对会计准则制定理论的影响一文中指出,经济后果对会计准则的制定理论提出了挑战,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实质上已9演化为政治过程,并对西方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经济后果对会计准则制定理论的影响进行了阐述。认为我国的证券市场与美国的比较,市场有效性要低得多,在美国这样有效的市场中,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尚且存在,在我国尚未成熟的证券市场中,会计政策有经济后果也很难否定,1998年财政部颁布实施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其中三大减值准备(短期投资、存货、长期投资三项减值准备)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就是例证。孙铮等(1999)、于海燕等(2001)等学者也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了以八项减值准备为代表的我国会计准则存在经济后果。黄世忠,陈箭深等(2004)在企业合并会计的经济后果分析中通过对购买法和权益法的选择的研究,指出尽管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一般不影响企业对外报告的现金流量,但它们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以及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在企业特定因素以及融资和监管环境的作用下,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后果有可能转化为经济后果,并对企业价值和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曲晓辉,陈瑜(2003)在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中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出发,讨论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政治化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进行了探讨。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出发,讨论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政治化问题,从利益关系层面探讨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的准则立项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分析了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利益所在。刘浩,孙铮(2005)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所有权理论出发,对会计准则的产生及其制定权的归属提出经济解释。提出从控制权的角度进行讨论:为了遏制经理的“特定控制权收益”,政府拥有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而经理仅拥有了在会计准则框架内做出会计判断的权力。雷光勇在经济后果、会计管制与会计寻租中通过深化会计经济后果学说的内涵,研究了会计管制与会计寻租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认为会计管制不一定导致会计寻租,而会计寻租的存在则表明存在某种程度的会计管制,会计寻租一旦存在就会以其愤性促使会计管制及会计设租现象的持续存在,因而会计寻租在一l0定条件下只能被适度控制而不可能彻底消除,而会计寻租的存在会导致社会经济资源租值的耗散,从而引起社会福利的损失。我国经济的转型特征及我国会计规则的“双轨”运行,表明我国现在乃至将来都将存在会计寻租现象,会计寻租将随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民主化进程的加快而日益普遍,因此开展会计寻租研究具有较重大的现实意义。并从产权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会计规则制定权是企业剩余索取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治理结构发生变迁,剩余索取权将发生变化,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契约安排也必然随之发生相应改变。不同企业治理结构下,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契约安排具有不同模式。我国特殊的企业产权制度安排决定了我国企业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契约安排具有自己独特的路径与变迁规律。吴联生 (2004)在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参与特征一文中指出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是会计规则质量的重要基础。并就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经济后果性的认识水平、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关心程度、参与会计规则制定的愿望、是否曾经参与了会计规则的制定、对举行听证会的赞成程度以及他们准备参与听证会的程度等六个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参与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在以上六个方面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和显著的差异性;另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参与具有不同特征。文中对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经济后果性的认识不够,在参与会计规则制定方面存在“搭便车”倾向以及缺乏合适的渠道来参与会计规则的制定,是造成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参与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而明确利益相关者参与在会计规则制定中的作用并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则是制定高质量会计规则的根本前提。第3章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理论分析会计自产生之时就具有了非中立性,它在经济利益的讨价还价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会计准则的产生滞后于会计实务。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制度集的子集,是一种滞后的反映。美国的20年代末到30年代“大萧条”催生了会计准则的产生。由于会计信息具有非中立性,从而导致了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从泽夫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定义:“会计报告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如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券人决策行为的影响。这些个人或团体行为的后果被认为可能影响其他团体的利益”。该定义不仅外在的指出了会计信息使用中的经济后果性,同时也内在的指出了约束会计信息生产的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经济后果性。因此,我们可以把其经济后果性分为两个过程即制定过程中的经济后果性与会计准则使用过程中的经济后果性。按照制度经济学理论,程序性的制度即元制度是保证实体制度实现特定目标的基础。因此,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经济后果决定了会计准则使用过程中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作为促进与保障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制度集中的一项子制度,是各利益相关方凭借各自的初始察赋进行讨价还价的结果。由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经济后果性决定了会计准则使用过程中的经济后果性,因此后者是在前者规定的区值内选择的结果。3.1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本质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是指能实现特定目标的经验商品。在资源的分配与转移中,信息对具有不同察赋的参与者,其发挥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各参与者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会依各自的察赋大小来讨价还价从而影响信息的生成与分布。在信息的生成与分布链中,各利益相关者总是想处于链的上端来侵占下端的利益。拥有更多的信息的一方,在利益为正且特定时,他会发挥信息优势来掠夺处于劣势的一方与多方,这样信息的非中立性就产生了。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当公共物品由私有部门供给时,会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而由公共部门供给时,又会存在过度供给的问题。故会计信息存在一个供给度的问题。会计准则是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下用来约束会计信息生产的一项制度安排。会计信息能改变信息使用者的先验信念(Scott,2003),先验信念被改变的过程即为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实现的过程。那么,会计信息经济后果性表现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先验信念的改变。由此,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的定义为:当不同的会计准则或同一会计准则规定有不同的会计政策处理同一经济事项时所导致的不同的会计信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会计职业团体已经觉察到了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然而,会计实务中,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 (COnunitteeonAccountingprocedure,CAP)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cc。切吐 ingprinciPlesofBoard,APB)等所执行与追求的,指导会计实务的会计准则,投资者以及管制者只看到了会计准则的技术性而忽略了会计准则的非中立性即经济后果性,也就是重视会计准则的技术观而忽视了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3.2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理论依据3.2.1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契约组合的企业会有各种各样的主体(Agent)与之发生联系,这些主体或是有着类似喜好和察赋的同类集团,或是有个人喜好和经济资源的人。主体参与到契约之中去,以改善他们的命运。契约要求每个主体都要向组织贡献资源,作为回报,允许每个主体从组织中获得资源。主体在进行理性的选择之后,加入了一组契约,即进入一个企业,并接受一揽子的权利与义务。图2示意主体之间契约组织的企业。我们无法穷尽企业契约中所涉及的所有主体,哪些主体和哪些契约纳入分析取决于我们的研究目的。在企业的契约模型中,企业本身并不是一个经济角色,它自己并没有目标或l3动机,也不能用任何主体界定。相反,它被看做是一个舞台,自发的经济主体在这个舞台中按照相互的协议或隐含的规则去表演,以实现他们各自的目标。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博弈的结果。只有弄清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并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清楚的阐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基础。(图2)作为主体之间契约组合的企业关系图经理股东政府债权人审计人员职工卖主顾客3.2.1.1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这一词语的源起最早可追溯到 1929年美国通用公司一位高管的演说报告。后来,随着“系统论”的发展而不断被拓展并运用于各领域。Pe力叮ose(1959)在“企业成长”一书中最早把利益相关者引入管理学从而揭开了“企业的黑箱”。直到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给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这样一些团体: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存在。这一定义从今天看来并不是完美的,它仅从企业的角度思考并定义了利益相关者,对利益相关者定义较为狭义且并没给出哪些团体。但该定义开创了仅考虑股东利益的企业新理论,为后来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做了铺垫,使人们认识到除股东外还存在其他团体14影响企业战略的实现。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利益相关者理论不断吸收其他管理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而得到发展与完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是受到组织目标实施被影响的所有个体与群体(Freeman);柯拉柯森 (1984)通过引入威廉姆斯的资产专用性定义了利益相关者:在组织中投入了实物、人力等其他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资本,并由此而承担了风险,或者是他们因组织的活动而承担了风险。国内学者在吸收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是指那些在组织的活动中进行了专用性的投资,并由此而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个体或团体,其活动能影响或改变组织的目标的实现;或者是在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受到影响的个体与团体。3.2.1.2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划分与界定,应结合组织的类型、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策略性的过程。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过于狭窄或泛式都不有利于分析的进行。目前国际上存在的分类主要有:多锥细分法,米歇尔评分法。多锥细分法 :Freeman(1984), Frediriek(1988),Ch田盘五田” (1992),Wheeler(1998)等学者都支持并完善了“多锥细分法”。他们认为应从两个角度来界定利益相关者即社会性及与组织的关系是否直接,把“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类:主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次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主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次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米歇尔评分法:是由美国学者MitChel和从七ed于1997年提出。该方法将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相结合,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具有合法性、直接性与紧急性三种性质中的一种。依此把利益相关者分为三大类:确定性的利益相关者、预期性的利益相关者和潜在性的利益相关者。3.2.1.3对经济后果性的解释根据柯拉柯森(1984)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在组织中投入了实物、人力等其他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资本,并由此而承担了风险,或者是他们因组织的活动而承担了风险。表明利益相关者因投入了资源察赋而承担了风险,他们因承担了l5风险而结成了彼此关联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是形成利益相关者的基础。在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中,会计信息是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中利益相关者形成的原因。离开了会计信息,这种利益相关者关系就不复存在。然而,那些因会计信息而结成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是至关重要的,正是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均衡,形成了特定环境下的会计准则,并且这种均衡的会计准则体现了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综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并结合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来源于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而这种经济后果性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分析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基础。3.2.2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规制理论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会计准则是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指导下用来约束会计信息生产与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其外在表现为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那么,凡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都是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利益相关者。会计准则是维系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运行制度集中的一项子集,是一种外在且正式的规制。我们已阐述了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然而,在他们相互作用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力并不是完全对等的,这种不对等的作用力也会反映在会计准则中。在会计准则的制定的过程中,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就可能被这样的利益相关者中作用力最强的利益集团所俘获。这就是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性的规制理论。(一)传统的政府规制理论政府规制俘获理论 (capnirethcoryofregulation)是政府规制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侧重于对政府规制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过程进行分析。所谓政府规制俘获是指由于立法者和管制机构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某些利益集团(主要为被规制方)能够通过“俘获”立法者或管制机构而使其提供有利于其自身的规制。该理论假设政府规制机构及其成员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驱动,同时被规制方对政府16制机构可施加一定的影响力,二者的结合便构成了政府规制俘获理论成立的既定前提。早期的规制俘获理论是在对政府规制目标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政府规制目标理论以传统的公共利益理论为基础,认为政府规制是对市场失灵的弥补,是政府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直接的干预,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该理论忽视了政府规制的失灵问题,把政府看作是全能与仁慈的。史蒂格勒(stigler, 1971)首先意识到规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规制俘获问题。他认为,在规制过程中一个利益集团可通过游说政府实施有利于自己的规制政策,而把社会其他利益转移到自己的利益集团中去。在史蒂格勒的基础上,佩尔兹曼进一步综合规制过程中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一个分析政府规制俘获问题的规范理论模型(Petzlnan,1976)。他将利益集团简化为组织和消费者,规制者简化为立法者,并假定利益集团和规制者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集团以提供对规制者的政治支持作为获取有利于他们的规制立法为交换条件,这样各利益集团为获取自己的最大收益会采取收买或俘获政府规制者。在 stigle;(r971),pe七叮nan, (1976)之后,贝克尔从规制的实质在于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这一角度对政府规制俘获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规制活动是由每个利益集团的相对影响来决定的。规制主要是用来提高更有势力或影响的利益集团的福利水平。获取利益的集团会有更大的获利潜力以致于会动用更大的压力与潜力,而规制受害集团则因较低的平均净损失而不会蒙受更大损害,从而动用较少压力来反对规制。依此观点,规制活动实质上受利益集团的相对影响,而不仅仅产生于市场失灵,这种影响不仅由规制的福利效应所决定,更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相对察赋效应所决定的。(二)新的政府规制理论传统的政府规制理论是对公共利益规制理论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把规制主体即规制的提供方作为一种“黑箱”处理,即规制主体是被动的,规制主体的行为受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绝对与相对察赋效应所影响。由于此局限性,同时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也为冲破该局限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让雅克拉丰(Jean一Jacques17Lafibnt)和让泰勒尔 (JeanTirole)创立了以信息不对称为分析前提,以委托代理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的新的政府规制理论。新的政府规制理论与传统的政府规制理论相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引进了信息的不对称,建立了规制俘获的委托代理的分析框架拉丰和泰勒尔认为信息不对称是政府规制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政府规制存在的前提。在政府规制过程中,规制机构与被规制组织存在信息不对称,被规制企业所拥有的信息多于规制机构,这样,被规制组织获取租金具有了天然的条件。2,对作为规制机构的行为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假定新的政府规制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政府规制理论只注重分析规制需求方,而把规制的供给方作为“黑箱”处理的缺陷,对规制的供给方进行了分析与假定。作为政府规制的供给方它并非仅是一级代理而是双层代理。这样的话,规制机构所处的地位与所具有的信息优势使他具有自由的裁定权。作为中介的规制机构,一方面可能没有充分的激励收集规制信息,另一方面,即使规制机构掌握了充分的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