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 姓名 吐盎墓学号鱼 iq 31 兰 专业主国直岱塞堂所呈交的论文 论文题目 鲍照乐府诗美学特征发微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 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 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 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日垒堡指导教师签名塑 i 签名日期鲨垒 中文摘要 在南朝诗坛上 鲍照的乐府诗创作显示出耀眼夺目的光彩 对其乐府 诗的研究 研究者从写作时间 思想内容 艺术形式等方面加以研讨 经 过多年来众多学者的努力 到今天已成绩斐然 然而从美学特征的角度去研 究鲍照乐府诗 有关的论述还不多见 鉴于有些问题本文认为还需进一步 澄清 开掘和拓展 故名之日 发微 首先对鲍照乐府诗进行分类 根据诗歌内容的主导方面 分成艳情类 边塞类 挽歌和游仙类以及述志咏物共四类 并做一概述介绍 其次具体分析蕴涵在各类乐府诗中的美学特征 指出无论是哪一类乐 府诗都是诗人主体强烈的情感意识的体现 接着分别从其乐府诗的源流与通变 与时代及人生经历的密切关系 在上位者的提倡和民问文学的影响 文化思潮的影响四方面分析美学特征 形成的原因 最后通过与南朝文学美学意识的比较 得出二者相尚的方面 并以南 朝文人在继承方面的具体实l l l i 以补充说明 综上所述 本文以新的视角 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 从纵向上探索鲍 照乐府诗美学特征的渊源 从横向上将其与所处时代南朝的文学美学意识 作比较 开掘二者审美意识的相尚之处 以求比较全面地反映出鲍照乐府 诗的美学特征及独特成就 关键词 鲍照 乐府诗 美学特征 成因 比较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p o e m sd u r i n g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y t h ec r e a t i o no fy u e f u p o e m sb yb a oz h a od e m o n s t r a t e sb r i l l i a n ts p l e n d o u r 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nt h e r e s e a r c h e si n t oh i sy u e f up o e m s w h i c ht h er e s e a r c h e r sh a v er e s e a r c h e df r o mt h e w r i t i n gt i m e 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o u g h t t h ef o r m so fa r ta n ds oo n h a v eb e e n e l e g a n ta f t e rs om a n ys c h o l a r sm a d ee f f o r t s h o w e v e r t h er e l a t i v es t a t e m e n t so n t h er e s e a r c h e si n t o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y u e f up o e m sb yb a nz h a oa r e n o tm u c h a n di n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s o m eq u e s t i o n sw h i c hit h i n kn e e dt ob e f u r t h e rc l a r i f i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 ic a l l e di t r e s e a r c h f i r s t l y c l a s s i f yy u e f up o e m sb yb a oz h a o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s o ft h ep o e m s w ec a nc l a s s i f yt h e mi n t of o u rt y p e s w h i c ha r el o v ep o e m si na f l o w e r ys t y l e p o e m sa b o u tf r o n t i e rf o r t r e s s d i r g e sa n dp o e m so ns t a t i n go n e s v i e w so rp r a i s i n gs o m e t h i n g a n di n t r o d u c et h e mb r i e f l y s e c o n d l y a n a l y s e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w h i c ha r ei m p l i e di nt h o s e t y p e so fy u e f up o e m sa n dp o i n to u tt h a tt h e ya r e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p o e t s s t r o n gf e e l i n g s w h a t e v e rt y p et h ey u e f up o e m sb e l o n g t o t h i r d l y a n a l y s et h er e a s o n sf o rf o r m i n g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r o m t h ef o l l o w i n gf o u rs i d e s t h eo r i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y u e f up o e m s t h e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t i m e so fy u e f up o e m sa n dt h ea u t h o r s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 t h er u l e r s a d v o c a c yt oy u e f up o e m s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p o e m su p o nf o l k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u p o nc u l t u r a lt r e n d l a s t l y b yt h e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t h ea e s t h e t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nl i t e r a t u r eo f 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y g e tt h e s i m i l a r i t i e sb e t w e e nt h e ma n dg i v em o r er e a s o n s b yc o n c r e t ee x a m p l e st h a tt h es c h o l a r so ft h es o u t h e md y n a s t yc a r r i e do ny u e f u p o e m s t os u mu p f r o man e wa n g l eo fv i e wa n du s i n gar e s e a r c hw a yo f c o m p a r i s o n t h i se s s a y s a u t h o r e x p l o r e s t h e o r i g i n o ft h ea e s t h e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r o my u e f up o e m sb yb a o z h a o c o m p a r e s t h ea e s t h e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r o my u e f up o e m s b y b a o z h a ow i t ht h ea e s t h e t i c s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n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yo ft h es a m et i m e sa n d d e v e l o p e s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o na e s t h e t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b e t w e e n t h e mi no r d e rt oa l l r o u n dr e f l e c t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p a r t i c u l a r 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 y u e f up o e m sb yb a oz h a o k e yw o r d s b a oz h a o y u e f up o e m s 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c o n t r i b u t i n g f a c t o r s c o m p a r i s o n 中文文摘 本文虽然分为四大部分 但重点在第二 三 四这三部分 从三个层面来阐述鲍照 乐府诗的美学特征 第一层面 在细读鲍照八十六首乐府诗这一文本的基础上 按照所呈现的美学特征 将其分为四类 既有边塞乐府的雄奇险俗 悲壮交融 又有艳情乐府的绮艳雕琢 哀怨 孤独 既有述志咏物的愤怒无奈 借物自喻 更有自挽游仙的无法解脱 穷途之哭 因 鉴于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论者更偏重于边塞和述志咏物类乐府 而造成艳情类和自挽游 仙类乐府的成就相对薄弱的状况 本文在艳情和自挽游仙这两类上做了一点补充 提出 了自己的看法 如对鲍照以女性为题材的乐垧诗 很多论者都持这样的观点 即 鲍照 描写女性的乐府诗所体现的是寄予那些遭遇 f i 幸的妇女以深切的同情 以描写爱 情 情爱 为内容的艳情诗 表现对封建社会妇女的同情 的确是鲍照乐府诗的内容之一 但本文认为鲍照的这类乐府诗更多的是诗人自身复杂的文化心态如功利心态和臣妾心 态的流露 这个观点的提出又依赖于鲍照的文学侍从的特殊身份 首先由于鲍照是一个 文学侍从 所以写诗时有时也要取悦幕主 又由于儒家功利心态的作用 鲍照不得不低 下高贵的头 这无疑是诗人生命中十分沉重的悲哀 鲍照的文学侍从的特殊身份还决定 了其生活和事业的主要舞台是刘宋君王贵族幕府 因此在鲍照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宫室和 都邑生活应该不是意外的现象 其笔下富丽章争的场景 艳丽风流又满腹愁肠的女子 和汉乐府中的多为普通劳动妇女的女性形象是不同的 这一点恰恰被忽视了 总之 鲍 照采用代言体的形式 借他人酒杯 浇自己的块垒 其次 鲍照的挽歌类乐府 应该不止于表现一种普泛性的生命消逝之叹 本文认为 鲍照的悲叹完全是自挽自悼 体现出诗家的悲美情怀 自挽是一个活着的自我对死去 的自我的哀悼与祭奠 是现在的我对于将来的我的纪念 这在身份上与时间上都具有某 种荒诞性 这些因素构成了自挽歌的特殊风味 自挽歌的外在形态虽然沿用挽歌文体 其实与传统挽歌不同 可说是一种文体创造 在文体性质上 它完全弱化传统挽歌的实 用功能 而将之转化为虚拟的 想象的 有很强文学意味的创作 而在游仙类乐府 的研究中 不少的研究都认为 及时行乐和与仙同在 神游仙境可以使诗人抛弃现实人 间的烦恼获得解脱 本文则认为鲍照的游仙是游仙诗中的另类 反游仙 因为鲍照 对生命的念度不像汉乐府诗人和建安诗人那样表现出追求现世人生的乐趣和乐观向上 的情调 诗人主体的 我 往往与 仙 同游同乐 鲍照涛中的 仙 及 仙境 始终 独立于诗人而存在 游仙并没有使他旷达和放逸 他的诗罩没有李白的仙气 老庄哲学 中消极遁世的处世态度 也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即便 弃晋罢官去 还家自休息 拟 行路难 其六 这样的念头也是稍纵即逝 而非由衷之情 鲍照一生的侍宦经历就是极 好的见证 因此游仙更成为穷途之哭 其表情之感伤倾向办构成了又一审美特征 此外 在边塞类乐府中 本文着重描绘了雄奇险俗的边塞境界 昭显诗人鲍照那慷 慨悲凉 渴望建功立业的勃勃雄心 述志咏物类乐府表达了在 才之多少 不如势之多 少 的社会罩 饱尝精神压抑的鲍照迸发出的直指黑暗的现实的愤懑之情 总而言之 以上四类乐府共同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 那就是诗中每一言每一语都是 诗人强烈的个体意识和情感的存在 体现 由此初步完成了第一层面的论述 文兵在 鲍照诗歌简论 烟台帅范学院学报哲十 版 1 9 9 2 1 江秀玲d 鲍照乐府诗创新探微 东方论 坛 2 0 0 2 2 沈玲d 鲍照乐府l 之潜史化素质研究 厶梦学刊 2 0 0 4 3 第2 期 张金明 鲍照许歌 风 骨 论 2 0 0 0 年河北大学颀卜论史 一文中都表达 f j 样脱点 吴承学 汉魏六朝挽歌考论 人人全年2 0 0 2 年义史类专题 复印期f 2 0 0 2 0 9 虽然有了第一层面的论证基础 但是对问题的认识显然还不够深刻 鲍照乐府诗中 的这种美学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 紧接着 本文遵循文学研究的规律 知人论世 从文学传统 时代特征 作家自身入手展开第二层面的分析 首先 探寻鲍照乐府诗美学特征的源流与通变 在肯定 鲍氏乐府其源乃从汉乐府 中来 的前提下 另辟蹊径 从诗歌的抒情特点上探讨其渊源 提出 鲍照乐府诗乃祖 屈骚 观点 并找到了支撑这一观点的强有力的现代理论依据 个体诗学与群体诗 学 这是一对崭新的诗学范畴 其主要观点 是认为 群体诗学以表现群体性的思想 感情为其基本内涵 诗经 和汉乐府都是成熟的诗歌艺术 它们之所以成为后世诗人 的经典和艺术经典 是因为所代表的是群体诗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个体诗学是指个人的 思想感情 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以及通过诗歌艺术的创造与传播来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 这些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个体诗学的成熟 代表着诗歌史的高度发展 比较典型的 个体诗学的发生 是诗歌创作中个体作用的因素增加并上升为主流 魏晋之前基本还属 于群体诗学的时代 但只是就阶段性而言 此前也初步表现出个体诗学的特点束 其进 一步发展 则是在 周道浸坏 的战国时代 其最大的成果就是屈原 宋玉等辞赋家的 创作 个体诗学的两个条件 一是个体抒情的自觉 二是个体独具的专门化程度较高的 创作能力 至此已经具备 但是楚辞家的个体诗学 又逐渐弱化为非主流的诗学 汉代 诗学的主流 仍然回归到发生于民间 经礼乐制度而提高的群体诗学中来 与周代的群 体诗学静后辉映 因此 借用 个体诗学 这一概念 本文从另一角度 即个体情感 的抒发上浅谈鲍照乐府诗与屈骚一脉相承的美学特质 在研究过程中 注意比较屈原和 鲍照的同异 在 强调个体情感的抒发 上他们是共同的 但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原因 情感内涵又有所不同 届原是为挽救国家 民族的危亡而奋不顾身大声疾呼 上下求索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而鲍照并非如此 性格中 安能蹀躞垂羽翼 的倔强 奋起精神 不得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沉潜 他更多的是为自己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和世俗的压抑而 倾吐不平与怨愤 为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他从未也不会想到死亡 尽管悲剧中所蕴含的 情感内涵不同 但届原提供给鲍照的 诗心 便足其强烈的抒写个人情性的传统 前文提到 屈原和鲍照所抒发的个体情感内涵有所不同是因为时代和自身的原因 紧接着本文就分析了鲍照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 重点介绍了鲍照的仕宦经历和狂狷性 格 他一生中创作的四个主要时期都在刘宋君王贵族王府中 这也是对论文第一层面美 学特征分析的补充说明 一个被特定文化规范的文人 他所有的反抗和叛逆都无法突 破这一特定文化的强大圈子 这是鲍照个人的悲剧 也是整个中国封建文化的大悲剧 在上位者的提倡和民间文学的影响 也是决定鲍照乐府诗美学特征的重要因素 南朝民歌已经 纯为一种以女性为中心之艳情讴歌 宋齐时代部分帝王自身爱好 文学并积极提倡 鲍照一生以仕宦为主 文学侍从的特殊身份使其在属文写诗时 必然 要迎合上位者的喜好和口味 铺采擒文 雕琢文字 最后 本文谈到了文化思潮的影响 这一部分仍然是对论文第一层面美学特征分析 的补充说明 是互相呼应的 对鲍照是否受佛 道 玄的影响这个问题 本文通过诗人 具体的作品和性格人生经历 借用王国维的 意境说 这一著名的美学概念为理论依 据 证明鲍照是一个深受儒学浸涧的士人 其乐府诗所体现的是 有我之境 即以 我 观物 物皆着 我 之色彩 他始终在 有我之境 中而无法解脱 他一生执着 追求的就是要通过 立功 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无论那种题材 他都倾注了强烈 鲜明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 鲍照 一个实实在在的重儒之士 永远不会也没有从现实社 会的大舞台罩抽身退步 永远也无法走出其人生的有 我 之境 钱忠熙 从群体诗学到个体诗学 前期许史发展的一种摹本规律 文学遗产 2 0 0 5 年第2 期 萧涤i t 汉魏六朝乐府史学史 北京 人民义学j j j 版利 1 9 8 4 年3 月第1 9 7 页 第三层面 在分析鲍照乐府诗的成就时 鲍照与整个南朝乐府不类 这一观 点具有普遍性 在肯定此观点具有正确性的前提下 本文认为从整个南朝而言 似过于 偏颇 割裂了个别作家与整个时代的关系 所以此说恐可商 像陶源明 鲍照等人 人们往往只是肯定 强调他们突拔流俗的一面 而忽视他们与整个时代风气的一致性 但实际上 优秀的作家只能高于他的同时代人 而不能超越时代对他的约束 在同样的 时代氛围中 往往最伟大的作家与最平庸的作家之间 也不乏相似之处 与此相关联 有时一个作家本身也被割裂地看 他的某砦特点 某些作品被抽取出来加以夸大 从而 掩盖他的整个面貌 也就是说 一种文学现象 是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条件中 产生和发展的 它的艺术成就也就必须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中j 下确的评价和分析 现代 研究家所倡导的 顾及全人论 就是要求人们把握作家的整体美学形态 机制 由 此 在前文对鲍照乐府诗的美学特质及成i 稠进行分类阐述的基础卜 本文用比较方法引 进研究机制 通过与南朝文学的美学特衍的比较来进行更深层次的观照 探讨 重点阐 述了其与南朝审美意识的共同之处即与南朝文风相尚的一面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重视t 女感的个体性 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都表明 南朝实乃一重倩的 时代 鲍照也是一有 情 之士 他是饱含着自身的身世之感和 不遇 之慨来审美的 其乐府诗中众多的象征形象之意义指向 和其在诗文中公开宣称 表现的思想是完全统 一的 那就是凭借自己的才能智能 努力求取功名富贵 他的一生一直至最后死于乱军 之中 都没有放弃这努力 第二 重视辞采的审美性 刘宋初年 谢灵运 颜延之 鲍照的诗文创作 又恢复 了曹植 陆机 潘岳等人崇尚华丽的文风 而鲍照的乐府诗除了 土木形骸 而龙章风 质固在 一类外 诗歌语言也有重藻饰的一面 表现为用词构思大胆新奇 以赋为 诗 能够状难言之状 写难写之景 使诗歌呈现出赡丽的风貌 南朝宋和齐粱时代 文士用典之风极盛 鲍照也好隶事用典 其乐府诗中的典故 也是信手拈来 但又不似颜延之 雕缋满眼 而是典与事弥合无问 它借助于问接 迂回的联想 使得审美的感受过程更为丰富曲折 第三 对文学形式的有意探讨 南朝诗人钟情于新变 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 萧 子显 南齐书 文学传论 鲍照致力于 体小而俗 的七言乐府诗的创作也体现 了追新的一面 在乐府诗诗歌体式上担当了历史赋予他的 开拓者 角色 魏晋南朝时 期尚拟代之风 鲍照乐府诗也以 拟 代 为主 其拟乐府创作的突出特点是联系自 身经历 丰富发展了乐府诗的表现形式 第四 南朝文人对鲍照乐府诗美学特征的继承 本文以具体的事例来印证自己的 观点 说明 休鲍 江鲍 以及鲍照与沈约 吴均 萧子显等之间创作上的共同之 处 本层面就鲍照的乐府诗在情感 文辞 体式等方面所含的美学特征与南朝诗歌创作 的审美意识进行观照 从另一角度挖掘二者在审美内涵方面相尚的一面 当然 同中也 有异 在情感抒发 文辞藻饰方面鲍照有自己的追求 准确地诠释了个体诗学的本质含 义 可以说 鲍照乐府诗的美学特征和南朝文学的审美意识之问的关系是 异中有同 同中见异 萧涤非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北京 人民文学d 版社1 9 8 4 年3 月第2 6 0 页 骆下叫 张宗腺 南北朝文学 台肥 安徽教育h 版补1 9 9 1 年8 门 序 第5 页 钱仲联 鲍参军集注 j 船山语 j 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1 1 月第2 3 1 页 序言 鲍照以其突出的乐府诗创作成就在 元嘉三大家 中独树一帜 从西汉到南北朝 的文人中 鲍照创作的乐府歌诗最多 现存尚有八十六首 但对其乐府诗进行研究的专 论并不多 更多的研究都是包含在对其全部文学创作的研究论述中的 因此 下面就前 人对其乐府诗的研究作一总结 一 论题的研究现状 一 二十世纪早期学者们对鲍照的研究 主要论文有张尔田 黄晦闻鲍参军诗集注 学衡 第2 7 期 刘大杰 鲍明远之思 想及其文艺 晨报副镌 1 9 2 5 3 2 6 2 9 甘蛰仙 鲍明远之纯文艺 戏剧与文艺 1 9 2 9 1 1 月第7 期 缪钺 鲍明远年谱 文学月 r d 1 9 3 2 3 王正履 鲍明远诗蠡测 无 锡国学专刊 1 9 3 3 殷孟伦 鲍明远诗摭谈 学志 1 9 4 4 1 1 饶宗颐 芜城赋发微 东方杂志 1 9 4 5 4 1 等 在著作方面 胡适的 白话文学史 成就较高 认为 当时的最大诗人不是谢灵 运与颜延之 乃是鲍照 鲍照是一个有绝高天 d 的人 他2 0 岁时作 行路难 1 8 首 彳气纵横 上无古人 下丌百代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 鲍照的天才不但 取湮当 代 到了身后 还蒙 险俗 的批评 胡适指出鲍照的诗歌渊源 受乐府民歌的影响 最大 其早期作品多显出模仿乐府诗的痕迹 证是由于这 点 鲍照的诗歌在当时受到 了不公j 下的指责 直到三百年后爿 有李白 杜甫一班人出来发扬光大鲍照开辟的风气 这可见鲍照是个开风气的先锋 他在当时不受人的赏识 这于是他的伟大之处 萧涤非先生在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一书中专辟一章论述鲍照乐府诗 称鲍照 为汉乐府大作家 并高度称赞云 当南朝绮罗香泽之气 充斥弥漫之秋 其能上追两 汉 不染时风者 吾得一人焉 日鲍照 鲍氏乐府之在南朗 犹之黑夜孤星 中流砥 柱 其源乃从汉乐府中来 与整个南朝不类 刘大杰先生在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 指出鲍照的杂体的乐府歌辞最能代表他作 品的艺术成就 鲍照运用五七言的长短旬 民歌的语调 把自己对于人生的种种感受 真实地倾吐出来 带着浓厚的浪漫情调 打破了当代那种死气沉沉的诗风 并且从曹 丕过后就成为绝响的七言诗 到了他才运用自如 展开了发展的成熟的机运 在七言诗 的发展史上 他占着重要的地位 刘大杰认为鲍照 取湮当代 的主要原因有两方 面 一是其作品的质朴文句与民歌语调相悖于当时的正统诗风 二是由于他出身贫寒 地位低下 二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相关研究成果更加深入 客观 笔者认为 曾君一的 鲍照研究 应该说是在当时一篇能给人耳目 新的文章 提出了一个新观点 认为鲍照的作品并没有 取湮当代 且影响己波及北朝 同时 还认为鲍照的 险俗 危侧 颇伤清雅 是出语新奇 然而此文一出 即被认为作者 在政治上对鲍照估计过高 为鲍照的消极思想辩护 忽视了思想内容 并且有厚古薄今 倾向 或许与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有关吧 此后较长时间学界有关鲍照的研究也一度停 止 不过 随着研究的广度 深度的变化 曾君一的某些观点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参考吴云土编 一i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北京 北京出版朴 9 0 0 1 年1 2 月 吐 萧涤非著 汉魏六新乐府文学史 北京 人民文学j f 版社1 9 8 4 年3 月第2 6 0 页 曾君一 四川人学学撒 1 9 5 7 年第删期 又有了赞同者 张志岳的 鲍照及其诗新探 考察了鲍照的籍贯和家世 提出对鲍照 家世贫贱 的具体程度需进行详细考证 对于其诗歌的思想内容 认为怀 d 不遇的愤 闷是主基调 与此相应的还有对祖幽的热爱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可以说涉及的范围比 较广 曹道衡的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结合大量资料考证鲍照祖籍为上党 同时他一 方面指出鲍照的乐府诗在其所有诗作中成就最高 另一方面又对其乐府诗与民歌的关系 进行了翔实与全面考察 认为鲍照的诗歌创作很明显受了民歌的影响 不仅是南方民歌 而且有北方民歌 还指出了对后世李白 杜甫 元稹和白居易的影响 之后 朱思信的 鲍照爱情诗初探 继承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 鲍照诗具有 浪漫情调 的观点 比较全面地分析了鲍照的爱情诗 大部分为乐府 他认为鲍照爱 情诗占其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的原因有 一是在他之前已经有文人写作情诗的传统 二 是南朝乐府民歌给了他巨大影响 三是鲍照个人独特的经历和思想 文章最后还谈了乐 府情歌 鲍照情诗 宫体诗三者的关系 认为鲍照受乐府情歌的影响 又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宫体诗 二十世纪有关鲍照研究的论文较多 但较少专门针对其乐府诗进行研究的专著和文 章 因此 更多的研究成果都是包含在对其全部文学创作以及南朝文学的研究论述中的 掘笔者检索 专论鲍照乐府诗的如 王秀明 鲍照 拟行路难十八首 新探 丘有 舜 俊逸鲍参军 鲍照乐府诗对李白的影响 姜颐 浅论鲍照 行路难 的思想 特色 李宗长 从鲍照乐府诗看其复杂矛盾的心态 陈冰 鲍照女性题材诗歌创 作的新变特征 张春丽 论鲍照乐府诗的抒情特质 刘则鸣 上追汉魏 不染时 风 鲍照拟古乐府诗述论 江秀玲 鲍照乐府诗创新探微 1 1 刘长耿 论鲍照及 其乐府诗 等 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鲍照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但大 多数基本都是纯文本的分析 较有深度的如 吴功正的 鲍照诗美成就论 和胡大雷 以系统观点论鲍照诗歌的 俊逸 艺术 风格 在鲍照的生平经历 诗歌的艺术特征和鲍照的情感世界几方面都做了较深刻的 研究 以客观的态度进行人物的评判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李宗长的 从鲍照乐府诗看 其复杂矛盾的心念 结合作品分析了鲍照忧谗畏讥 既仕慕隐的心态 主要从鲍照贫贱 的出身和不为群小所容方面来阐述 朱思信 鲍照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从鲍照诗歌体 裁形式上谈他好俗喜新 对七苦诗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诗歌题材内容广 张忐岳 文学计论 1 9 7 9 1 曾道衡 中古史学史论文集 北京 中华书局1 9 8 6 年1 月第3 6 9 3 7 1 页 朱思信 中国古典文学论从 第7 辑北京 人民文学m 版礼1 9 8 9 年l o 月 乐山帅专学报礼会科学版 1 9 9 1 年第1 期 o 福建帅大福清分校学报综台版 1 9 8 8 年第1 期 大连师专学报 1 9 8 3 1 江苏社会科学 1 9 9 7 年第5 期 4 滞阴师弛学院学报 第2 1 卷1 9 9 9 年第4 期 坤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衬会科学版 第2 0 卷第l 期2 0 0 0 年1 月 内蒙古人学学报人文材会科学版 2 0 0 0 年1 1 月第3 2 卷第6 期 东方论坛 2 0 0 2 年第2 期 2 殷都学刊 1 9 8 7 年第3 期 礼会科学战线 1 9 9 4 年第3 期 广两帅范大学学报哲学礼会科学版 1 9 8 7 年第2 期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 十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4 期 阔 艺术风格多样 较好地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三 二十一世纪鲍照乐府诗的研究 刚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六个年头 短短几年 学术界对鲍照的研究又取得了新成 果 研究鲍照的单篇论文有 张美月 抑扬顿挫 铿锵激越 浅论鲍照乐府诗歌的节奏 美 杨芬霞 论鲍照对诗歌形式的变革与创新 沈玲 鲍照乐府诗的浅文化素质 研究 赵丽萍 红颜零落岁将暮 论鲍照 行路难十八首 的生命意识 其中 毛庆 论鲍照诗歌对届骚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可以说是较早的对鲍照与屈骚的渊源关 系作了论述 对本文有所启发 硕士论文 专论 鲍照乐府诗研究 沈玲2 0 0 2 年 主要从统计学与阐释学方法 探究 影响其重视乐府诗创作的政治文化原因 梳理其乐府诗创作的思想内容与渊源 从而昭 显其乐府诗的内在文化素质 还有一些硕博士论文 不是专论鲍照的乐府诗 但也从各自的角度对鲍照乐府诗的 成就做了一定的论述 有 鲍照诗歌风骨论 鲍照接受史研究 鲍照身世和写作时 间断考 等 丁福林的 鲍照年谱 结合鲍照生平事迹对其部分乐府诗也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可以说是鲍照研究涉及面比较广的新成果 二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从以上对于二十世纪 二十一世纪鲍照乐府诗研究现状的梳理可以看出学界对鲍照 的研究是比较充分的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 还有的问题没有澄清 有的还需进 一步开掘和拓展 首先 关于鲍照乐府诗的主题 就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还有不少研究者偏于以 拟 行路难十八首 作为研究对象 而在进行文本分析时又不自觉地只选取部分而非全部 因此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 即鲍照乐府诗的思想内容都是揭露门阀制度 批判黑暗社会 反映民生疾苦的 都是慷慨激昂的 其实 鲍照乐府诗反映的主题是相当复杂和多面的 作为一个出身低下又深得儒家思想浸染的侍从文人来说 其思想意识是复杂微妙的 另 外 研究鲍照女十牛题材的诗作时 不少研究者也都忽略了诗人文学侍从的特殊身份 好 像仅新加坡的苏瑞隆 论刘宋诸王对鲍照乐府创作的影响 以七占体与绝句体为主的 探讨 一文 有所涉及 其丌路之功不容抹杀 但显得较为简单 也许限于篇幅原因 虽然对鲍照的创作原因作了分析 但没有更深入的挖掘和展开 本文则认为 恰恰是这一特殊身份在决定鲍照乐府诗的美学特征时起了更为重要的 作用 出身 遭谗是导致鲍照乐府诗美学特征形成的一方面原因 还有一方面就是文学 侍从的身份促使他主动地迎合主子们的欣赏品味 然而 作为现代人 我们并不能苛求 处在封建时代的他们 研究 判断一个艺术家的阶级归属问题 应该从他的创作实际 出发 要看他在全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立场 倾向和思想的总和 而不是简单化地只看 中文自学指导 2 0 0 1 4 宁夏剞 会科学 2 0 0 2 3 五梦学刊 第2 5 卷第2 期2 0 0 4 年3 月 遵义帅范学院学报 第4 卷第4 期2 0 0 2 年1 2 月 荆州帅旭学院学撤 i 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4 期 卜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世纪j 版集团 2 0 0 4 年 1 0 月 h t t p c o s n c l e d u t w c hj n e s es t u d i e s 他的阶级出身 其次 关于鲍照乐府诗的渊源问题 从思想内容束看 鲍照乐府诗与汉乐府有相似 处 可以说足源于汉乐府 但鲍照乐府诗藿情不重事 流溢诗中的是诗人强烈的个体情 感表现 因此若从情感的抒发看 鲍照乐府诗之宗为屈骚 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个问题 本文借用了钱志熙先生提出的 个体诗学 这一新的诗学范畴概念 可以说这或许也是 一个新的研究切入点 再次 关于鲍照的思想意识形态问题 本文以为 根掘鲍照自挽 游仙类诗所流露 出来的悲哀情感 说明玄 道 佛根本无法给诗人减轻痛苦 无法使诗人走出人生的有 我 之境 游仙更成为穷途之哭 最后 对鲍照是南朝文坛上的 黑夜孤星 与整个南朝不类 这一观点的再开 掘 因为 优秀的作家只能高于他的同时代人 而不能超越时代对他的约束 在同样的 时代氛围中 往往最伟大的作家与最平庸的作家之问 也不乏相似之处 磊栗子显 把鲍照列入与谢灵运并列的 三体 之一 就足见鲍照的作品在南朝时即为许多人欣赏 和喜爱 并具有广泛的影响 而不是 取湮人间 鲍参军集注 虞炎序 称 鲍照死 于乱兵之后 篇章无遗 而 流迁人i 日j 者 往往见在 也是一证 除了理论上的论 证 更有如沈约 江淹 萧子显这些大家的亲身实践 可以说 鲍照与南朝美学的关系 是 异中有同 同中见异 综上所述 本文的研究宗旨是寻求一种比较科学可行的新方法 开拓研究的新天地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以鲍照乐府诗的美学特征为视角进行本命题的研究 采 用比较的方法 从纵向上探索鲍照乐府诗美学特征的渊源 从横向上将其与所处时代南 朝的文学美学意识作比 开掘二者审美意识的相尚之处 以求比较全面地反映出鲍照乐 府诗的美学特征及独特成就 以求教于方家 王朝闻 美学概论 人民义学 版什1 9 8 1 年6 月第1 2 6 1 2 7 页 o 骆五明 张宗娘 南北朝义学 互徽教育 版社1 9 9 1 年8 月第5 页 4 第一章鲍照乐府诗的题材主题 鲍照生活的年代约在4 1 6 年一4 6 6 年 字明远 南朝刘宋时期著名诗人 元嘉体的 杰出代表之一 也是元嘉铺陈诗风向永明体诗风过渡的关键诗人 据逯钦立 先秦汉魏 晋南北朝诗 所录 鲍照的诗歌作品现存2 0 4 首 宋书 本传云 尝为古乐府 文甚遒 丽 但闪为 身既遇难 篇章无遗 年代稍远 零落者多 鲍参军集注 虞炎序 传世的作品约为其创作总数的一半 鲍照现存的乐府诗 被郭茂倩的 乐府诗集 分别 收入横吹曲辞 相和歌辞 清商曲辞 舞曲歌辞 琴曲歌辞 杂曲歌辞 杂歌谣辞 在 十二类乐府诗中占了七类 共8 2 首 钱仲联 鲍参军集注 则收录有8 6 首 数量大于 乐 府诗集 本文在论述鲍照乐府诗的关学特征时以钱氏所录8 6 首为研究版本 郭茂倩的 乐府诗集 为参考 诗歌的题材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 本文对鲍照乐府诗类型的划分和确定 也仅根掘 自己对具体作品的理解 以其题材内容的主导方面 作出大致的划分和界定 第一节艳情乐府 艳情非色情 所谓艳情文学 应包括两层含义 一指辞采之艳 一指内容之艳 本文对 艳情 的理解主要得益于曹道衡 沈玉成的 南北朝文学史 一书中的观 点 二位大家认为 玉台新咏 所编选的 艳歌 作品主要是指描写女性或者男女之情 的诗歌 入选的作品大都是占情之作 在题材上一般都和妇女有关 在风格上则以宛 转绮靡为主 这些作品 多数涉及男女之i 日j 的欢爱 相思 有一部分则纯粹是对妇女体 态或歌声舞姿的欣赏 还有少量作品表面上写男女之情 实则比喻君臣 朋友之义 这 是 离骚 和 四愁诗 以来的传统 但由于字面上涉及女性 同时又合于萧纲和徐陵 的艺术标准 所以也被选录 撰录艳歌 是徐陵自己的原话 但他所谓的 艳 并非全指男女之情 主要指的还是辞藻的华丽和情调的缠绵 石观海先生也认 为 艳歌包括美人系列和闺怨系列 所谓 美人 系列是指诗题中明显出现关键词 美 人 或 妓 佳丽 丽人 佳人 舞女 等同义语的诗作 闰怨 系列则为王夫之 姜斋诗话 所谓 怨歌 中述怨情者 美人 系列重在女性的外貌 体念 声音 服饰方面的描写 力求 形似 的精雕细刻 闺怨 系列的诗作重在女 性的相思 怨悱 惆怅 伤感 悔恨等内心情绪的渲染 鲍照乐府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广泛 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 批判门阀制度的诗 歌 这类诗歌无疑具有很好的认识价值和永恒的审美价值 但我们必须看到 这并非鲍 诗之全部 而且这些诗作直至唐代 j 为人所赞 作为活动在上层社会的诗人 他当时还 有迎合统治者口味 受到南方民歌影响的诗歌作品 而且这类诗作在当时代表着一时风 尚 萧子显 南齐书 文学传论 云 休鲍后出 咸亦标世 钟嵘 诗品 引钟宪 语谓 大明 泰始中 鲍 休美文 殊己动俗 可见 对刘宋后期诗坛影响之大 正人君子办未免有情 从 乐府诗集 所收录的南朝文人乐府的分类来看 艳情乐府是南朗文人乐府的大宗 总数约占三分之一 鲍照的艳情乐府诗也占近三分之 一 具体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 直接沿用南方民歌旧体 如 代白聍舞歌辞 代白聍 舞曲 以及 吴歌 采菱歌 等 第二种 虽沿用汉魏旧曲或旧题 但以南方民歌之柔 丁福林著 鲍照年带 f 海 j 二海古籍i 版朴 世纪 版集团2 0 0 4 年1 0 月第1 页 o 曾道衡 沈下成 南北朝文学史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礼1 9 9 1 年1 2 月第2 7 0 一2 7 1 页 o 自脱海铲艳歌 新论 武汉大学学报2 0 0 2 年9 月第5 5 卷第5 期 美加以改造 拟作近于江南民歌 如 乇昭君 代陈思王京洛篇 代淮南王 采 桑 代北风凉行 代白头吟 代东门行 等 第三种则是自制新题 模仿民 歌风调 有的是乐府古题或前人之作己佚散 而现存以鲍照为最早 有些很町能就是他 本人所创 如 代夜坐吟 代春r 行 代朗月行 代堂上歌行 幽兰 中 兴歌 等 值得注意的是为后人推崇备至的 拟行路难 其一 二 三 八 九等首亦 能见出民歌的影响 第二节边塞乐府 鲍照是南朝第一位较多写作边塞乐府诗的大家 鲍照生活于南朝 刘宋朝廷隅守半壁江山而无力统一匡复 南北战争成为整个社会 关注的焦点 这样的时局很能激发 愀复志士的爱国豪情 鲍照并非 没有北方朔漠的 军旅生涯 也没有边塞风光的亲身体验 他的一生虽未亲身参加反抗异族侵略的战 斗 但长期的幕僚生涯使他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士兵和人民 对军旅生活有所了解和认识 据丁福林 鲍照年谱 载 鲍照曾数次亲临边地 如元嘉二十二年 4 4 5 宋征北大将 军衡阳王义季由南兖州刺史改为徐州刺史 鲍照从义季辟 之徐州 春 北上梁郡 所 游之商洛梁郡地区 为刘宋 北魏交界处 地近黄河 时明远家居建康 在长江边 元 嘉二十八年 4 5 1 南徐兖二州刺史始兴王浚率众城瓜步 今江苏六合县东南 鲍照随 之 而瓜步在元嘉二十七年 4 5 0 冬十二月曾被北魏占领 尤其是元嘉二十七年 4 5 0 至 二十八年 4 5 1 的这次南北大战 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极为严重 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殊 经历和社会背景 鲍照在乐府诗中表现了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 可以说 其边塞乐 府诗创作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就遗留下束的鲍照乐府诗统计 他所创作的边塞乐府类共有七首 鲍照的边塞诗深 刻反映了刘宋时代的社会现实 既有报效祖国 建功边陲的慷慨高歌 又有军旅生活的 艰难困苦 充满不幸的生动描绘 具体如下 一 对于建功沙场的热盼 表现并歌颂了战士戍守边境 抵御侵略的爱国情怀 如 时危见臣节 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 身死为国殇 代出自蓟北门行 埋身守汉境 沈命对胡封 薄转塞云起 飞沙被远松 代陈思王白马篇 等诗句 洋溢其中的主旋律则是鲍照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恩思想 郭茂倩 乐府诗集 日 白马者 见乘白马而为此曲 言人当立功立事 尽力为国 不可念私也 二 揭露并批判了统治阶级的刻薄寡恩 如 代苦热行 戈船荣既薄 伏波赏亦微 爵轻君尚惜 士重安可希 刺功 高赏薄 郭茂倩 乐府诗集 日 尽节征发 而赏之太薄也 方植之曰 办以讽恩 薄也 三 对边地环境的细致描绘 如 代出自蓟北门行 写疾风严寒 疾风冲塞起 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 角弓 不可张 代苦热行 则对边地的另一恶劣环境 苦热 进行了描述 汤泉发云潭 焦烟起石圻 日月有恒昏 内露未尝唏 吴功币 鲍照诗美成就论 利会科学战线1 9 9 4 年3 期 阔福玲 中固古代边寒访的二重境界 北方论从 1 9 9 9 4 也认为除去曹操 曹不 t 粲 陆机和北朝诗人 如高昂等自从牟绎历外 多数都是虚拟模仿 虚设边地自然环境 所抒发的悲苦之情也计诗人自我的真切感受 不是真情感人而是矫情娱人 乇忐清 e 维边塞诗 雄放逸放的人格塑型 晋 鲆1 学刊 1 9 9 4 2 更断占鲍照毫尢边皋生活的直接并验 四 鲍照还以饱含同情的笔触描写战争带给人民 特别是带给广大下层士兵的深重灾难 抒写征夫思妇旷夫怨女的痛苦 如 代东武吟 少壮辞家去 穷老还入门 腰镰刈葵藿 倚杖收鸡砘 是士卒们 唱出的满腔怨愤 是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扶风歌 中 昨辞金华殿 今次 雁门县 忍悲别亲知 行泣随征传 拟行路难 其十二 朝悲惨惨遂成滴 暮思 绕绕最伤心 啻沐芳余久不御 蓬首乱鬓不设簪 十三 春禽喈喈旦暮鸣 最伤君子 忧思情 来时闻君妇 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等诗罩的游子 和鲍照本人的生活经历 比较近似 诗中有对故乡和家人的亲切思念 有对身世坎坷的悲愤 也有对人生短促的 感叹 控诉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拟行路难 其十四 君不见少壮 从军去 白首流离不得还 也是一首反映征夫戍卒离家思乡的诗歌 全诗一气呵成 一二句总写征夫悲惨身世 三四句写远离故土的伤悲 血六句写所处环境凄凉 七八句 写思念故乡之心切 九十句写前途命运之惨 十一二句写回归故乡的绝望 诗人代征夫 戍卒在倾诉悲苦 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感和不平 第三节自挽和游仙乐府 一 挽歌诗 鲍照的挽歌诗有 代蒿罩行 代挽歌 松柏篇 等 在 代蒿罩行 罩诗人感 叹 人生良自剧 天道与何人 弃我长恨意 归为狐兔尘 虽然吴挚父日 此当为孝 武挽歌 鲍参军集注 认为所咏的对象是他人而非自己 但仔细体会 可知和为 一己之我而作的具有明显个体特征的 代挽歌 松柏篇 一样都可称为自挽诗 松 柏篇 可算是六朝篇幅最长的自挽诗 其诗序点明 这是他患重病之中所写的 于危 病之中见长逝词 侧然酸怀抱 如此重病 弥时不差 呼吸乏喘 举目悲矣 火药 日j 阙 而拟之 人生苦多乐少惟有及时行乐 代少年时至衰老行 中回忆少年时的 结友多贵门 出入富j i a i j 歌唱青齐女 弹筝燕赵人 好酒多芳气 肴味厌时新 的生活 感叹万千 不由得 寄语后生子 作乐当及春 而 代边居行 的游予 少年时远离 京阳 遥遥力 罩行 至边塞 多年以后却发现 悠悠世中人 富贵则忘贫贱时友 伤感之余 生出 遇乐便作乐 莫使候朝光 的慨叹 代邮街行 中一辈子如转蓬随 风远飘扬的士子 面对现实 自我安慰说 人生随事变 迁化焉可祈 组诗 拟行路难十八首 的大部分也都属于传统性的生死盛衰的主题 最后求助于 天道 如其五 君不见河边草 其七 中有一鸟名杜鹃 言是古时蜀帝魂 其十 君不见葬华不终朝 其十一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 其十五 君不见柏梁台 其十 六 君不见冰上霜 其十七 君不见春鸟初至时 其十八 诸君莫叹贫 诸作都寓含 自然之永恒与人的生命的短暂的对比 时光飞逝 盛衰须臾 荣华易尽 激荡着诗人善 感的心灵 深刻地感受着生命的迁逝 更渗透着深沉的无奈 二 游仙诗 诗人愤激于世俗 希冀逍遥远游 五图发会记 九筲隐丹经 风餐委松宿 云卧 恣天行 冠霞登彩阁 解玉饮椒庭 踅游越万罩 少别数千龄 代升天行 火粒愿排弃 霞雾好登攀 龙非逸天路 风起出秦宫 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点火系统:点火开关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红外线汽车尾气分析仪项目合作计划书
- 教育技术与OER的深度融合研究
- 2025年年中国电子政务合作协议书
- 脑波技术在学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龙文一对一物理高一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湖北省汉川二中2025年物理高二下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商业洞察生物机制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技术引领未来中医传承在智能教育领域的发展
- 2025年湖南省东安一中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呼吸训练康复课件
- 电动汽车充电桩安装服务规范
- 2025既有建筑消防改造设计指南
- 血液透析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 胃镜室年度安全管理总结
- 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协议
- 人工智能算法的伦理规制研究
- 变电所设备更换申请报告
- 学习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 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 三二一人民调解员培训讲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