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研究现存于湖北秭归县的一种 堂祭 仪式 首先对这种仪 式给予现象学的描述 然后考察其起源 并进一步从人类学的视野来 探讨它构成因素 通过以上的讨论 我认为这种仪式是一种宗教仪式 接着我从另外一个不同的视角来探讨同一个问题 即从中国哲学来看 祭祀仪式 我认为这种仪式并不是对中国哲学观念的一种模仿 相反 它与中国哲学观念是一个铜板的两面 密不可分 撇开任何一面来探 讨中国哲学都是有问题的 作为一个推论我将从不同的纬度来反对经 典的 摹仿理论 并提出完整的中国哲学概念 在完整的中国哲学 视野下 我将给出对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解答 并为礼乐文明的现代 复兴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 关键词 十王堂祭 仪式 中国哲学 实践性特征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m a i n l yd i s c u s sa l lr i t u a ln a m e d a st a n g j iw h i c hh a s b e e nf o u n di nh u b e ip r o v i n c e f i r s t id e s c r i b et h er i t u a l i nt e r m so fp h e n o m e n o l o g i c a l m e t h o d t h e n w e g od e e pw i t ht h eo r i g i no ft h er i t u a l a f t e r t h a t b a s e do na n t h r o p o l o g yv i e w it a l ka b o u tt h eb a s i ce l e m e n t i nr i t u a l a c c o r d i n gt om e t a n g j ii sa l lr e l i g i o nr i t u a l t h e n1w i l ld i s c u s st h es a m ep r o b l e mf r o md i f f e r e n tv e r s i o n 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id o n tt h i n kt h er i t u a li sa nc o p yo f 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h y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 o n ei sd e f i n e db yt h eo t h e r i t s w r o n gt od i s c u s st h e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b y o n ee y e a sac o n c l u s i o n 1w i l la r g u e t h a tt h e t h e o r yo fc o p y i s w r o n g i nm yv i e wo n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1w i l l a f f o r da n s i m p l e a n s w e rt ot h ep r o b l e m o ft h el e g i t i m a c yo f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g a v ea nn e wp e r s p e c t i v e 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l i y u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t a n g j i 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r i t u a l p r a c t i c a lf e a t h e r 2 i 导言 本文试图研究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遗存的一种民间祭祀仪式 十王章祭 礼 1 文章分为7 个部分1 十王章祭的现象学描述 2 对堂祭这一名称的历 史溯源 3 对与本文相关文章的细致考察 4 堂祭的宗教人类学结论 5 堂 祭仪式的宗教人类结论6 掌祭仪式作为活着的传统何以可能 7 中国哲学的 实践性特征和现代礼乐文明的开展 粗略说来与本文主题相关的研究有五个领域 2 一 礼仪制度研究 从三礼 书仪 大唐开元礼 朱子家礼 相关文献最 为庞杂 3 本文的十王堂祭的基本资源来自朱子家礼 可说是朱子家礼的民问变 种 二 丧葬文化研究 分为1 葬法葬式2 墓葬葬具3 葬仪 l 2 的研究 比较齐全 4 但是当代丧葬仪式的探讨稍显欠缺 大多数研究仅根究传世文献阐 述大致过程而缺乏细致的个案的分析 三 民俗学的研究 5 四 祭祀仪式6 的宗教人类学研究 7 五 中国哲学研究 本文所讨论的祭祀仪式与前三个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勾连 但更多集中在第 四个领域以及第五个领域 笔者立足于人类学和中国哲学的视野对这种仪式进行 多角度的研究s i i 堂祭的现象学描述 1 背景介绍 秭归 殷商时代为归国所在地 于今已有3 2 0 0 年文字史 西周 j i 期 周成 王封楚子熊绎以子男之田 居丹阳 水经注 记秭归境内有丹阳遗址 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为夔子国 楚之附 庸 战国后期称归乡 屈原诞生地在归乡乐平里 汉置秭归县 秭归之名自此见 诸史册 秭归为楚文化发源地之一 先民 好嗒啼 歌白虎 伐鼓以祭祀 叫啸以兴 1 为了行文简略起见 奉文一律只用卜王堂祭礼而不用卜王堂 唐 祭礼 除非特别说明 2 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分类 五个领域层次不同 类型小同 而且所关注的内容互有重叠 3 陈其泰 卜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 学苑出版社1 9 9 7 华有根 两汉礼学新论 上海社会科 学院出版社1 9 9 8 钱玄 三札通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6 年彭林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中华 书局2 0 0 4 杨忠刚 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 0 0 1 更多文献可参考杨志刚书后 所附主要参考书日 4 杨树达 汉代婚谈礼俗考 上海古籍2 0 0 0 胡朴安 中华哞 国风俗志 丧葬志 许吉军 长江流域的丧 葬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4 何彬 江浙汉族丧葬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 9 9 5 宋仕平 土家族传 统制度与义化研究 民族m 版社2 0 0 5 张亮采 中周风俗史 东方h j 版社1 9 9 6 江绍原 中国礼俗迷信 渤海湾出版公司1 9 8 9 朱子家礼中分为冠 婚 葬 祭四礼 但存笔肯所讨论的祭祀仪式实际i 是葬仪与祭仪的结合 祭祀仪 式是一个大致的说法 在整个仪式中既有对亡灵的丧葬仪式也包禽对先 的祭祀仪式 陈晓毅 儒家乎 儒教乎 贵州地区章祭三献礼的宗教人类学研究 中山丈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6 期林存 胡鸡保 武陵地区的章祭三献礼 民问文化论坛2 0 0 5 年第3 期 笔者在以后的讨论 中以 陈文 和 林胡文 代表这两篇文章 陈米的 儒家思想的根源一古代宗教与伦理 和e 铭铭的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是笔者需要认真对 待的文献 哀 汉书 地理志 又载 楚人信巫鬼 重淫祀 1 由此观之 祭祀礼仪在 楚文化中可谓由来以久 在秭归 乡下人殁 一般须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 以示哀悼之情 其规模视 其家庭经济情况而定 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是一种古文化的延续 但此仪式究 竟起源于何时 在村落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是不是一种宗教仪式 一般不甚 了解 笔者在此不计烦琐 引用一段民间有关祭祀仪式的手稿序言 这篇序言 对这些疑惑皆有所彰 实可谓整个祭祀仪式的总纲 不可不重视 谨引如下2 昔孔子日 为礼不敬 临丧不哀 吾何以观 子路日 丧礼与其哀不 足而礼有余 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 此皆有为而言之 夫古风甚朴 民心无伪 又得圣贤之教乃为礼 临丧犹有 使圣贤感慨而言者 况后世失礼之甚者乎 即如今日父殁必行堂 唐 祭礼也 始于丈公家礼 以为孝子不忍死其亲 必用礼生祭奠 亦事如在如存之意也 弟愈失愈远 孝子无哀戚之情 礼生无诚 敬之意 不过奉行故事 以饰众人之耳目 礼无可观 哀亦不足 徒见纷纷扰扰 焉尔 况今世唐祭之礼节 即诗书亦有未准理余思者 凡人将死 必有鬼魂钩摄 即行善之人亦有童子礼请 既殁之后 魂不反舍也明矣 譬如阳世人若犯罪既被 差役捉拿府县监禁 即家人朝夕哭注 献羹献馔 被禁者安能来享乎 而乃亲殁 之时 或朝奠暮奠 衣冠沐浴 为孝子自尽其心则可耳 以为亲能享受未之敢信 也 况人并不尽心 亲尸骨未寒 遂饮酒食肉为神所共怒者 安能尽慎终之礼乎 愚以为人果不忍死其亲 以阳世之事比之 如亲犯刑 子必至有司 上下辩 理 而有积诚以感动官府 如申包胥秦庭之哭 使亲即释 则可以享家人之供 受朝夕之膳 此理之昭然者也 故欲行堂祭之礼必先行十王礼 夫十王杳矣 安 见其来格乎 然孝心动天地 人子果能至诚感神必有鉴其诚心者俟十祭毕 然后 行唐祭 斯为情达礼通耳 祭十王之文 自不得草率 于每王祭文内 必 缺 敬诵某经若干 或行礼 之时 或礼毕之后 请丈人虔心跪诵 诵经之处供监经使者牌位 诵毕 上圆经 表并牌焚之 父殁或救苦经 感应篇 灶王经 3 母殁用血盆经4 诸经不一 唯 在孝子诚心耳 祭毕十王后 即行赈济 于门外设一高台前祭十王焚牌之时 留 土地县城隍二神 以使主赈祭之盟 移二神于台上 端正供仪 台下颂经 野 外化财 随孝子之施舍为焚楮之多寡 至非七八十块不可 又设酒浆斛食 散给 士纪潮认为 史记 汉书 中讲楚人 信砸鬼 好淫祀 这是人们都认可的一个特点 但是这个特 点真的成立吗 其实我们只要看看商人丈量的i 辞和先秦再国普遍存在的堪h 现象 就町以知道 信世鬼 并小为楚人所专有 见l 纪潮 义楚文化与 驱 美文化连续体 读书2 0 0 2 1 2 期 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 的问题 关于楚人与萨满教的关系问题 不是本文讨论的主旨 2 十e 唐祭礼 序 民问稿本此段引文经过笔者整理标点 救苫鲐 有两种 一为 观音救菏绎 此为佛教通俗经文 也有 救苦经 为道教经文 灶f 篇 佛教道教也均青此经文 感应篇 为道教绎文 但也为佛教徒所重 印光法师云 i i i 骂文 感应篇 必令雎熟读h 勿谓此1 e 佛 咖忽之 以凡大心量浅近 若以远丈之深理苦之 则难十领会 此等书 老幼 俱可闻j 面获盏 而况德无常9 l j 主善为师乎 增广卷二复永嘉桌居士七 4 血盆经 为佛教经文艘德克所著觉海慈航 增订本 中有一段答问录说 灶下经 太阳经 太阴经 血盆经 寿 经 眼光经 妙沙经 观音救莆经 商f 经 以及各种宝卷和五部 六册等书 都足后人胡乱编造的 是毫无道理的 学佛的人切小町把他们误认作真绛 千万不要念它们a 五部六册是窃取佛经单的话 并掺杂着编者的邪见 拉杂晒成的 所以多违背佛教的矩意 坠入偏空这 一面 h 鲢e 望堂盟j i d g 地 璺 臣i 螋刨b b b b 垡1 2 鱼堂 q 更新 但右 民间血盆缔比较常见并为大众接受 血 盆经讲述的足佛教罗汉目犍连救母的故事 用以表达死者后人感谢生育之恩的意思 斟此死者是史性 加 诵一段 血盆经 以撤符母亲曾绛历过临盆产子之菁 生育之恩 2 孤魂 财化毕 礼生化赈济文 行送神礼 并二牌位焚之 但此礼必须孝子不吝 财物 更宜诚心方可行耳 从引文可知 祭祀分为两个阶段首为十王祭礼 次为堂祭 行十王礼 乃是 为亡人伸冤辩屈 行堂祭礼乃是酒食安顿 十王祭礼俗称十王夜 仪式需一夜 其仪式过于复杂又耗费过大 民国时期乡间无论贫贱贵富皆以此礼节为重 1 9 4 9 年后十王全夜少有人做 但堂祭则是每有人殁即行此礼 几乎成为农村重大的活 动 其重视程度超过其他生礼 婚礼 寿礼等 孔子日 生事以礼 死葬之以 礼 可谓孝矣 对孝的重视使得祭祀仪式变的如此之重要 2 堂祭过程 兹就其章祭过程略述如下 死者入棺材后 停放在堂屋中央 叫做停灵柩 前有死者灵牌上书 新逝显 考 妣某某某老大人 孺人一位贞性 洁之灵 是夜举行祭祀唤做闹夜 请有 1 道士 主祭先生 或称大宾 2 歌童 1 2 岁以上的主祭先生带的学徒1 3 乐队 鼓 锣 喇叭 笛子等 4 祭祀知客 当地懂得祭祀礼节的长者 5 副祭 诵祭文的老先生 闹夜分为两种 一为仪式完备的全夜 二为简易的仪式朝暮奠 此为全夜 的省略版本 本文只述全夜 全夜有以下几种仪式 1 迎神2 开灵3 省牲4 暮奠5 五所 在这些活动中可加入辞祖 朝祖 荐祖 上堂 下堂 绕棺等灵活多样的仪 式 尚有若干道小文 五所完毕后还有其他的祭奠方式依据具体情况而论 1 迎神 备茅草一小蔸斩至筷子长左右 用一黑色长巾缚住茅草蔸 装 大碗细纱 在户外东边设香案桌 案臬上贡有茅沙尊神位 旁摆有香纸 酒杯 酒瓶 鞭炮 果品等 由主祭将应有礼节叫完 如主祭叫摆香案 于是祭祀知客即摆香案 每 一步皆有次序 不可乱 便歌 迎神词 白花菅兮白花成 白茅束兮驾祥云 钟鼓煌煌迎神驭 庇佑孝家福满门 主祭领唱 歌章随歌 乐队和之 然后歌 请神入室词 苞茅缩酒1 量无疆 丧祭灌献冀来尝 一诚有感神既降 特捧尊座入室堂 此时把茅神牌位捧入室内灵位前 歌 安神词 恭惟尊神 惠然肯来 请登龛住 德受灌溉 恭读安神文 迎神毕 2 开灵 1 楚国重要的习俗之一是用苞茅柬进行缩酒 荆楚盛产菁茅 也称之为苞茅 禹贡 汉书地理志 等就 有 包鼽菁茅 的记载 韩固江陵端午祭也有类似的苞茅米缩酒的祭祀仪式 町能古代楚文化 i 韩国文化有 一定的渊源 灵位前供有酒杯 酒瓶 香帛 香纸及果品 叫礼毕 歌 灵招魂赞 1 哀哀父 母兮 归去来兮 天不可上兮 天有云程万里 地不可下兮 地有九关八极 东不可逝兮 东有弱水无底 南不可往兮 南有朱明浩池 西不可向兮 西有流沙千里 北不可去兮 北有层冰千尺 但愿儿列母兮 旋返故里 等此室堂兮 是亲是宜 再歌 开灵三献词 l 儿父一去不归来 空向灵前哭哀衷 今夕灵前初祭献 维愿精魂赴香台 2 儿父惚然入帝乡 徒使儿等泪汪洋 今夕开灵神并献 但愿精魂赴高台 3 儿父一旦赴九天 徒令儿等泪涟涟 今夕开灵神三献 伏冀精魂降临筵 礼毕 大宾读开灵文 呜呼 衷哀儿父兮一旦归冥 儿心凄怆 倾刻难伸 开灵在即 更增哀情 精灵不昧 冀其来歆尚享 呜呼 鞠劳之思 粉身莫报 罔极之德 碎骨难酬 今者欲行祭奠 理应开灵来歆尚享 3 省牲 宰猪羊各一头 除去内脏 摆放在户外场地 无条件的可用猪头 猪蹄代 替 猪为刚鬃 羊为柔毛 设一酒浆案 酒杯三只 酒瓶一个 肃静 执事者各执其事 乐工起鼓奏乐 乐止孝子执杖出帏 告行省牲礼 就位 奏乐跪叩首 并叩首 三叩首 平身乐止 童子前导 孝子执杖后随 咏歌绕棺词 吁嗟呼 人生如朝露 寄浮游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歌毕乐停 章子前行 孝子执杖后随接歌出神词 乐工奏乐以和之 1 出神词 恭惟尊神 溉献实凭 省牲在即 请神出龛 2 出灵词 哀儿父兮 归去来兮 省牲在即 请灵出龛 3 下堂词 暂离丧次下高堂 庭帷空设倍凄怆 开灵布奠报亲恩 涕省牲牢并酒浆 1 此出自于当地端午节纪念屈原大夫龙舟竞渡时的招魂曲 大夫大夫哟 听我说哟 嘿嗬天不可上啊 上 有黑i 万里 地小町下啊 下有九关八檄 东小町往啊 东肯旋流无底 南小q f 去啊 南自f 豺狼狐狸 西 不町向啊 西青流沙千里 北不可游啊 北存冰雪盖地 惟愿我大夫 快快叫故里 衣食勿须问 楚国好 天地 略有改动 4 歌 省牲总词 礼仪既备 钟鼓既戒 牵牲告牢 执其弯刀 以启其毛 取其血管 罗列阶下 左右律昭 歌毕绕刚鬃歌 刚鬃词 或为雄兽 豚称茁壮 或为雌兽 质表精洁 角虽无兮 齿则俱备 尾虽促兮 蹄则攸分 享以兹黑 是享是宜 再绕柔毛歌 柔毛词 长鬃性成 形似主薄 牺牲锵锵 万物洋洋 同太牢兮 齿则俱备 让大武兮 惟尾稍粗 或玄或素 纯一攸著 又绕酒浆歌 酒浆词 边豆有楚 肴核为旋 酒既和旨 领酒孔阶 1 举酬逸工 时物必陈 酬浓康爵 庶品是将 笙簧既具 墨鉴来尝 户外仪式毕 入室歌 捧毛血入室词 顾复恩德与天高 特捧刚鬃与柔毛 2 幽明两隔形虽幻 洋洋精灵鉴血管 歌 上堂词 哀儿父兮 归去来兮 省牲已毕 告诸灵位 上堂后歌 入神词 举觞屡酌虽能受 一石直若饮一斗 奉请入龛三叩首 再伸荐享再酌酒 歌 交牲词 恸惟大人忽离别 儿心悲切 想象恩德 初献钢鬃 恸惟父兮归阴曹 儿心号啕 想象恩高 并献柔毛 恸惟儿父去何乡 儿心凄冷 想象恩光 三献酒浆 每一仪式结束 鸣炮奏乐 礼毕 孝子入帷静哀 孝子须有三人 各执一 杖 父死为竹杖 母为桐杖3 4 暮奠 即亡者晚餐 礼生叫礼 肃静 执事者 各执其事 司金者鸣金三章 铜锣 金止 司 鼓者击鼓三通 金鼓齐鸣 乐工初击鼓 奏大乐 大乐停 并击鼓奏唢乐 唢乐 全 三击鼓奏细乐 细乐告成 孝子执杖涕泣出帷行暮奠礼 1 仪礼 士冠礼 醮辞日 旨酒既清 嘉荐直时 始加元服 兄弟具来 孝友时格 永乃保之 再醮日 旨酒既渭 嘉荐伊脯 乃申尔服 礼仪有序 祭此嘉爵 承天之祜 三醮口 旨酒令芳 笾豆有楚 成加 尔服 肴升折俎 承天之庆 受福无疆 2 礼记 内则 载 畔曰一元大武 豕日刚鬃 豚目循肥 羊日柔毛 鸡日翰音 犬日羹献 雉日疏趾 兔日明视 一 礼记 问丧 在问符孝子为何用丧杖时道 孝子丧亲 哭泣无数 服勤三年 身病体赢 以杖扶病也 此孝子之忐也 人情之实也 礼义之经也 非从天降也 非从地出也 人情而已矣 挺葬中斩衰用竹杖 齐衰用桐杖 赏公彦在为 仪礼嵌服 作疏时道 竹能贯网时向小变 子之为父哀痛亦绛寒温1 1 1 i 小改 故用竹也 为母杖桐者 欲取桐之占同 内心同之于父 竹四时常绿 如孝了哀戚阴季小变 为母以桐术 为杖 只足冈桐 一旨 同 孝了为母哀戚之心同干为父而已 5 礼生歌 暮奠三献 1 忆儿父 泪汪洋 水浆不入卧牙床 魂升天府难再现 敬具菲馔冀来尝 2 忆儿父 泪淋淋 杀身难报养育恩 边豆有楚亲何在 扶灵啼哭望求临 3 忆儿父 泪长流 思念音容何日休 没齿难忘无涯恨 惟愿灵魂食庶馐 三献结束后绕馆一次 歌 绕棺词 1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孝子敬哀哀 酬献三杯酒 灵其涉降兮 如闻如靓 2 一棺长闭赴幽灵 二堂儿女哭泪淋 三寸气断归阴路 四方来吊客盈庭 五味调和空陈献 六眷啼哭罔知闻 七夕相逢成梦寐 八卦数内判分明 九天降诏剩鸾去 十王殿下早超身 或为 一棺长闭万事空 两旁儿女尽哀衷 三寸气断杳无踪 四方来吊客匆匆 五味陈献难再逢 六亲啼哭悲以悯 七夕相逢一梦中 八卦数内演吉凶 九天降诏如飞鸿 十王殿上忆音容 绕棺毕 大宾读暮奠文 呜呼 日月不居 奄及今夕 侍枢拈寝 哀墓无己 敬设墓奠 式食庶几 尚享 礼毕 孝子入帷静哀 5 游所 用纸做五个所亭 摆放室外的桌子上 每一个亭子里能容一个灵牌位即可 由礼生叫礼后 歌 辞祖词 一柱香 一柱香 巫山一片白云茫 0 0 0 0 0 0 祖上名讳 祖德流芳百世昌 0 0 00 0 0 辞别先祖下所场 神出龛 以缩酒浆 歌 请灵游所词 恭惟大人兮 请灵游所兮 儿父不禄矣 出外玩赏矣 歌 游所下堂词 碧户巍巍 瑶阶荡荡 我父生前 从此降上 出外游玩自安详 子常捧几孙执杖 何异今宵神魂样 形容相隔迷冥障 特捧灵位下高堂 遨游无异生前样 歌 五所总词 苏东坡 前赤壁赋 6 恸惟儿父兮 忽而仙逝 一去不复返兮 儿心隐忧 遥忆生前兮 燕冀诒谋 男 贤静温柔 女 追维殁后兮 万事皆休 儿等无奈兮 聊做短讴 敬设斯所兮 父其来游 五所即魂魄所 灵寝所 沐浴所 衣冠所 梳妆所 男亡者无梳妆所 女亡者无 冠戴所 双亡才能游五所 先游魂魄所 绕魂魄所歌 魂魄所叹词 叹魂魄 忽散却 人生如似晦朔月 只望清辉长不灭 谁知夜光一旦黑 魂飞北邙谁待侧 魄入黄泉无休歇 搔手怅望音容接 叹魂魄 忽散却 把灵牌放入所亭后 再歌 魂魄赞词 恭惟大人兮 请入魂魄所 灵魂升天府 精魄降玉楼 大宾读魂魄文 魂游紫雾升金关 魄乘清风降玉楼 呜呼 儿父形骸虽堙 魂魄攸灵 生有所寄 殁有所依 敬具香体 冀其来歆 复上堂 歌 上堂词 初返孝堂想儿亲 空念音客杳难寻 回顾今日动衷情 难酬当年养育恩 上堂后绕棺 歌 绕棺词 游所到灵前 灵前不见我父颜 回首怅望棺木下 一盏青灯色鲜鲜 不见儿亲泪涟涟 绕棺后又下堂 歌 下堂词 将出孝堂泪不收 儿父一去不回头 灵前一祭千秋到 酬献三杯万事休 绕灵寝所 歌 灵寝所叹词 叹灵寝实可怜 犹是大人龛衣枕 蝴蝶梦中忘形影 杜鹃枝上任醉醒 抚灵仿佛暇以整 戴寝可覆安且稳 顾瞻榻帷心耿耿 叹灵寝 实可伤 将灵牌放入灵寝内 歌 赞词 恭惟大人兮 请入灵寝所 静室舒玉体 莞簟寄精灵 l 读灵寝文 敬设静室舒体 虔备莞簟寄精灵 呜呼 怀安自适 非其性也 1 莞簟 蒲席与竹席 诗 小雅 斯干 下莞上簟 乃安斯寝 郑玄笺 莞 j 蒲之席也 竹 苇h 礼记 礼器 莞簟之安 而禀轹之设 7 去劳就逸 亦时有之 呼怆灵寝 来格来楼 尚享 读毕 再上掌 歌 上堂词 人生天地总是空 一旦无常起朦胧 那有三万六千乐 别后相逢在梦中 上堂后再绕棺 歌 绕棺词 再游所到灵堂 灵旁不见父在堂 殁后想起生前事 有典有则又有章 不见我父好凄惶 下堂歌 下堂词 红尘渺渺路茫茫 白云飞去之何乡 一棺长闭终永别 徒感春露与秋霜 绕沐浴所歌 沐浴所叹词 叹沐浴 泪长落 大人澡身今何着 回思当年养颜乐 捧盘静水清父沃 沭体岂容尘垢合 浴身好似江汉濯 原就兰汤犹如昨 叹沐浴 泪长落 灵牌放入所亭后歌 赞词 恭惟大人兮 请入沐浴所 玉体涤尘垢 香质沐兰涛 读沐浴所文 沐体不染红尘垢 浴身早登白路阶 呜呼 儿父 金玉其体 清洁其姿 生前盥洗 殁后亦然 敬具兰汤 是沐是浴 尚享 读毕后歌 上堂词 月有盈缺常有期 人死一去两分离 我父恩德未报一 无常一到入地狱 上堂后绕棺 歌 绕棺词 游四所 俎豆陈 不见儿父好伤情 虽无佳肴与旨酒 也有蔬食与菜羹 不见儿父好伤情 绕棺毕 歌 下堂词 四出孝堂泪沾襟 儿父恩德海洋深 幼时训我又教我 只为光前裕后昆 绕冠戴所 歌 冠戴所叹词 叹冠戴 犹如在 大人彰身称内外 瞻视尊严人亲爱 体貌端庄谁敢惹 整冠无异身前态 束带徒为殁后慨 敬设衣冠请佩带 叹冠戴 犹如在 灵牌放入冠戴所 歌 赞词 恭惟大人兮 请入衣冠所 堂堂衣冠地 巍巍理发庭 读冠戴所文 冠带容不改 楚楚衣裳体自端 呜呼儿父 我我冠带 楚楚衣裳 其容不改 服亦辉煌 敬备衣冠 冀其来装 尚享 读毕 上掌歌 上堂词 四返孝堂泪淋淋 王祥孝母卧寒冰 黄香九岁能扇枕 儿等何曾报亲恩 l 上堂后绕棺歌 绕棺词 游五所 酚爆香 不见我父在堂上 三跪九叩敬忠孝 回头旋望纸一张 不见儿父好悲伤 不见儿父好悲伤 下堂歌 下章词 五出孝堂实可哀 谁知今日掩泉台 亲颜不知归何处 空叫儿女恸伤怀 绕梳妆所歌 梳妆所叹词 叹梳妆 泪汪洋 孺人德泽实难忘 三从四德母仪彰 无非无议内则扬 梳来正比愁绪长 妆去徒增殁后伤 镜台前面且彷徨 叹梳妆 泪汪洋 灵牌入梳妆所 歌 赞词 恭惟孺人兮 请入梳妆所 理发不屑鬓 膏沐整玉容 读梳妆所文 梳发徒增新气象 妆颜重整旧精神 呜呼 儿母梳以去垢 帻以束发 生常如是 殁亦宜然 敬具灵几 庶几千梳 读毕后 焚所亭 上掌再歌 上掌词 游罢五所返回乡 高山流水勿彷徨 曾点舞云游而归2 游蜂不免离海棠 雁到南方归故里 燕落东海弃新庄 倦飞知还林中鸟 游所已毕转高堂 暂不入门 歌 望灵词 望灵兮 望灵兮 望灵扬扬如在兹 望之俨然 如在其上 如在其左右 此时全体入室 绕棺后歌 朝祖词 祖宗德泽固绵绵 出告仅面礼莫衍 孙父不禄游所毕 特捧灵位朝祖毕 读朝祖文 恭维吾祖 出告反面 子道之常 幽明虽殊 其理则一 今孙之祖来朝厝 出游赏玩好已毕 旋返室堂 恭朝先祖 1 此出自二十四孝 2 在著名的 论语 侍坐 篇中 孔子对曾点的志向大加赞赏 喟然而叹 吾与点也 曾点是这样说的 暮存肯 奋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诉 风乎舞云 咏i f i i 归 正如法国的一位汉学家 在 中国的祭礼1 j 歌谣 一书中指 的那样 返绝非单纯足指一种春游嬉戏的生活场景 晌更主要的是古 代的一种祭礼仪式 因此孔子才对这种境界表爪倾心 龙象道德的缺失 剧作人附逆现象与中国文化的特 质知堂研究h t t p w w w s o w c r c l u b c o m v i c w t o p i cp h p i d 7 5 8 9 默佑无疆 尚享 读毕再绕棺歌 绕棺词 人生在世好英雄 人死一去永无踪 人活百年终有尽 人过千载杳无踪 人如朝露随风化 人似寒冰见日融 人老自古谁不死 人争闲气一场空 到先祖位前歌 荐祖词 泪涟涟 泪涟涟 虔奉甘旨色色鲜 泪涟涟 泪涟涟 我祖见食难下咽 泪涟涟 泪涟涟 特捧灵位荐祖先 泪涟涟 泪涟涟 报本追远孝必全 读荐祖文 恭惟吾祖 追远不能遽点 欲食不敢先尝 家有丧祭 预伸孝享 今孙之祖掩瘗在即 谨具不腆之仪 以安吾父 必荐馨香于前 代始陈吾父之灵 菲仪虔诚献我祖来尝 读毕再歌 安灵词 灵牌因游所外出 游毕应安灵 哀哀父兮 归去来兮 所也游矣 祖也荐矣 棺已绕矣 情已适矣 请登龛位 受完祭祀矣 6 祭奠 有亲朋来祭 副祭先读客祭文 俗称客文 读毕 后再读主祭文 俗称大文 然后备酒馔一席 放于灵前 大宾叫礼后 歌 香帛酒赞 各三章 香赞 l 道香德香 五味真香 来从异国 焚在炉上 2 桂香兰香 可荐磬香 既生异味 焚之芬芳 3 既陈既焚 遍界扬闻 灿烂缭绕 气味芬熏 帛赞 l 我有斯帛 胶焉清洁 孝子虔诚 欲报之德 2 我有斯帛 皎焉清纯 欲报之德 孝子虔诚 3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1 帛有所出 捧献高堂 酒赞 l 我有旨酒 状元之红 酝酿蓄秋 奠献丰隆 2 我有美酒 竹叶之青 酝酿蓄积 奠献丰盈 3 我有斗酒 葡萄之绿 酝酿蓄和 奠献丰足 再歌 叹词 三章 l 叹人生 好凄惶 忽然得病卧牙床 三寸气断归阴路 临行路上手足忙 叹人生 好凄惶 2 叹人生 好凄凉 忽然一病把命丧 抛下儿女并六眷 丢下家产与田庄 叹人生 好凄凉 3 叹人生好凄楚 忽然一去不复睹 孟子 梁惠王上 1 0 一棺长闭终久别 荒郊野地作坟墓 叹人生 好凄楚 慨词 三章 1 慨人生如电光 时现时亡 人生几何 倏尔杳茫 吁嗟儿父兮 悲伤 悲伤 2 慨人生如明月 忽圆忽缺 人生几何 光阴易过 嗟儿父兮 悲切 悲切 3 慨人生如失火 时起时落 人生几何 夜长梦多 嗟吁儿父兮 悲歌 悲歌 再歌 报恩赞 三章 1 念儿父生几兮 难报勤劳养育恩 我父登天去 使儿无投奔 思念今日好伤情 惟愿我父登天庭 2 我父恩德与天齐 罔根未报两分离 我父登天去 使儿受孤凄 思念今日好伤凄 惟愿我父上天梯 3 哀思苦 哀思苦 羊生有子知跪乳 l 乌鸦尚知要反哺 人生岂可不如物 哀思苦 哀思苦 歌 蓼莪 三章z l 蓼蓼者莪 匪我伊蒿 哀哀父兮 生我劬劳 2 蓼蓼者莪 匪我伊蔚 哀哀父兮 生我劳瘁 3 父兮生我母兮劬 抚我畜我长我育 顾我复我出入复 欲报之德天罔 极 最后请大宾读祭奠文 天明后送神 歌 送神词 神道汪洋 受酒无疆 自楚有贡 祭奠先祖 爰问生地 陂彼高岗 昨迎在堂 以缩酒浆 祭祀已毕 应送还乡 神既醉之 钟鼓送之 神保聿归 废撤不迟 祭祀礼毕 祭祀仪式是整个殡葬礼仪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前有报期 装敛 请先 生等 其后有择期 下葬 择方 选择埋葬的地方 封敛 上山 下葬 守灵 招亡道场 复三 头七 七七四十九天头七到七七 百日等礼节 但是祭祀是 整个殡葬礼仪中参加人数最多 村民都极为重视也最能体现当地民俗的仪式 其 后费时最久的招亡道场因耗资甚巨 专业性 有数十位道士做法事超度 强 参加人数减少且哀痛之情已减 故不甚受到重视 i i i 唐祭还是堂祭一历史溯源与辨证 三于经 羊跪乳 鸦反哺 2 诗经 小雅 1 自清末以来堂祭的学界观点和民间用法 在民间稿本 十王堂祭礼 中唐祭有时又做堂祭 唐祭 堂祭混用 不仅让 笔者产生一个疑问 是这两个字同音假借可以互用 还是两个字只有一个具有合 法性 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对此 学界并无定论 徐吉军认为 4 唐 堂 祭1 在江苏苏北地区 在出殡发引时或出殡前还要举行祭祀活动 俗称唐祭 如民国 东台县志 卷一五载道 旧俗 初丧及发引皆设礼节 遵文公家礼 宾客与焉 谓之唐祭 贫者辞宾 惟至成者与焉 谓之家奠 唐祭在湖南等地 又称为堂祭 一般在出殡前举行 先请僧人道士着法衣唱 开四门 做法事超 度亡魂 除念经拜忏外还有绕棺破狱等活 徐文没有解释唐祭为什么在湖南等地又称为堂祭 宋仕平 土家族传统制度与文化研究 一书中讲到土家族的丧葬习俗 也 大略提到堂祭仪式2 堂祭 出殡前夕请道士做法事 或请丈士做行礼仪式 随着社会的开化 土家族热衷请丈士做礼仪 俗称 道士做一七 不如秀才作一揖 陈晓毅在 儒家乎 儒教乎 贵州掌祭三献礼的宗教人类学研究 一文只使 用了堂祭的说法 林春 胡洪保在 武陵地区的章祭三献礼 中说 在发现的 手抄本中 堂祭亦有写做唐祭 3 他们所描述的堂祭仪式与十王掌祭礼仪中的堂 祭仪式大略相当 中国地方志集成 同治宜昌府志一 卷十五 礼生导引 行 礼谓之堂祭 据相关文献 从清末以来 这种仪式在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 仪式大致相同 且名字相对统一 那么是不是在清朝以前都一直存在这种堂 唐 祭 它起源于何 十王唐祭祀礼序 说 尊文公家礼 光绪巴东县志 知礼者尊家礼 4 光 绪长阳县志 说的更明白 知礼者 仍尊朱文公家礼 5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堂 祭祀仪式主要来自朱子家礼 当然其起源和名称则并不一定晚于朱子家礼 2 宋代至清初相关文献的梳理 明代郎瑛 七修类稿 卷二十三 有一则辨证材料 堂帽唐祭 今之沙帽 即唐之软巾 朝制但用硬盔列于庙堂 谓之堂帽 对私小而言 非唐帽 唐则称巾耳 宗庙之路日唐 谓设祭于庙之中道 故云 唐祭 非堂祭 9 从这则文献看 在明朝已经存在唐祭 堂祭混用的问题 而且据这则材料 所谓的祭祀仪式的名称应该是唐祭而不是常祭 这与当代对堂祭的用法明显相 反 由于这则材料早于上述其他材料 因之不能轻易认定掌祭名称的合法性 不过在郎瑛之前也有一些关于章祭的说法7 1 徐古军 长江流域的嵌葬 p 8 4 2 宋仕平 十家族传统制度与文化研究 p 1 4 7 林春 胡洪保 武陵地区的章祭三献礼 注3 p 2 9 4 光绪巴东县忐 p 4 2 6 光绪长阳县忐 p 2 6 0 6 郎瑛 七修类稿 p 2 4 5 7 以下部分内容 得益于刘屹先生的帮助 特此致谢 文中的错误属于作者本人 1 2 欧阳修集 卷八十三 内制集 卷二 赠保顺军节度使张惟吉祭文 堂祭二月二十六日 维至和二年岁次乙未三月己未朔 皇帝遣入内内侍省内西头供奉官 勾当 延福宫康为政 致祭于赠保顺军节度使张惟吉之灵 惟灵忠勤之节 克保于有终 存殁之恩 备隆于异数 仍加祖奠 式表哀荣 尚享 同书卷八十四 内制集 卷三 故秦晋国夫人林氏祭文 堂祭八月二十六日 维灵归全协礼 卜吉有期 念将溷于幽扃 俾载陈于祖奠 歆兹芳洁 尚 体追怀 同上 赠昭信军节度使遂国公宗颜祭文 堂祭九月十三日夜 维汝幼而敏明 长克有立 胡谓为善而不永年 奠蜂在兹 营魂其慰 宋朝事实 卷十三 司徒复土九锸 立石柱于中央 萦以铁索 乃以都护排防 累石以塞门 实隧以土 五使乃易凶服 设掩皇堂祭于隧外 哭 又于陵哭 在郎瑛之后也有 黄梨洲先生年谱 载 上坟须择天气晴明第一 不可杀羊 天雨变为堂祭 此流俗无礼之至也 凡世俗所行折斋 做七 一概扫除 章学诚 文史通义 卷四 内篇 四载 礼 日 君子未葬读丧礼 既葬读祭礼 丧复常读乐章 丧礼远近 有别 而文质以分 所以本于至情也 近世文人 则有丧亲成服之祭文矣 葬亲 堂祭之祭文矣 分赠吊客之行述矣 在宋明时期 堂祭说法广为流行 且其文献的可靠性不下于郎瑛的辨证 仅 依据一句 宗庙之路日唐 似乎并不能断定就是章祭 王力的 同源字典 中说1 途是路 除是宫殿的台阶 唐是庙中路 故途 除 唐同源 尔雅 释宫 庙中路谓之唐 诗 防风 有鹊巢 中唐有比 传 唐 当途也 因此有一点可以肯定的 堂和唐都与祭 祀的场所有关 3 两种不同的解释思路 根据以上材料 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2 a 堂祭是正确的 因为大多数传世文献都是这么用的 仅凭郎瑛的孤证不足 为信 b 唐祭是证确的 j 下是世人不知唐祭之由来 想当然的度测为堂祭 大部分 文献由于不查根据犯了错误 如果假定a 是正确的解释 据晁福林 试释甲骨文 堂 字并论商代祭祀制度的若干问题 3 甲骨文 王力的 同源宁典 商务书局1 9 8 2 2 奉文忽略r 另外三种解释 一种是认为唐祭仪式因唐太宗李世民复兴周礼儒学的祭祀礼仪而得名 其礼 俗活动分为 告祖 开祭 两种 红事婚嫁祭祀礼仪为 告祖 白事丧葬活动祭祀礼仪为 开祭 与此相关的流传说法是 唐祭 宋供 明清烧香 第二种解释足说堂祭分为徽祭和唐祭两种 第三种是 说家祭十章称章祭 但这三种说法都似乎缺乏相关的文献支持 只足流传在坊问 一个史霞耍的理由足在 十r 堂祭稿本序言中 除r 指出这种仪式与朱子家礼的关系 而没有提到这三种解释之任意一种 冈之暂 不在此讨论 3 据蛇福林 试释甲骨文 堂 字并论商代祭 乜制度的若十问题 中所讲的 堂 在商代是祭祀的主要场所 甲骨文口是堂字的初文 口字最初表 示穴居和半穴居 随着社会的发展 居室地面逐渐升高 四面墙壁也逐渐升高 最后房基高出地面 完全摆脱穴居状态 这时建造房屋要先筑地基 夯土层层打 实 这种房其初称为堂 尚书 大诰 厥子乃弗肯堂 孔疏谓 堂 为 基 址 礼记 檀弓 上篇 封之若堂 郑注 堂形四方而高 到了周代 章的 高低成社会地位的一种标识 所以 礼记 礼器 篇有 天子之堂九尺 诸侯七 尺 大夫五尺 士三尺 的说法 又据晁福林文 甲骨文口 堂 字的h 辞分为两类 一类是时代较早的从武 丁到武乙时期的h 辞 这类h 辞里的掌字单独使用 另一类是文丁帝乙时期的h 辞 这类卜辞罩的 堂 字符属于某一位先王或先妣的名号之后使用的 这两类 卜辞所记载的内容都和殷商废墟考古所发掘的祭祀场所相符合 通过考古所见与 b 辞的资料的分析 可以得出 堂 是殷商陵王公共场所里举行祭祀和各种仪 式的主要所在 绵延数万平方公罩的祭祀坑不过是 掌 的附属区域 晁福林文进一步论证甲骨文所见 堂 就是古代文献记载的 明掌 大戴礼记 卷八 明堂 明堂者 古之有也 卢注云 明堂之作 其 代未得而祥也 案淮南子言神农之世 祀于明堂 明堂有盖 四方 又汉武帝时 有献黄帝明堂图者 四面无壁 中有一殿 然其由或其于此 或以为明堂者 文 王之庙也 孝经日宗祭祀文王于庙堂 明堂祭祀由来已久 礼记 祭义 祀乎明堂 所以教诸侯之孝也 礼记 乐记 祀乎明堂而民知孝 明堂是最高的祭礼 乡里祭祀时基层社会组织的祭礼 前者对后者具有表 率作用 二者都有 上贤以崇德 简不肖以绌恶 的功能 1 这是一个很好的想 法 一个更大胆的提议是 乡罩祭祀仪式其实是对明堂祭祀的一种效仿 若果此 提议成立 则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堂祭仪式 堂祭之名其起源或许可以上 溯到甲骨文中的 掌 和传世文献所载明章 假设b 是正确的解释 宗庙之路为唐 那么唐祭也应该起源于宗庙之祭祀 但为何不见文献记载 而仅现于郎瑛的一则辩证材料和近代民间稿本 也许从开 始这种祭祀仪式只存在民 自j 而缺乏正式记载 因此我以为这两个字的选择不是 一个简单的辩证问题 用不同的字就意味着不同的解释进路 也许在最初就是一 种在宗庙之路进行的祭祀 流传到民间独立传承 而官方的祭祀仪式在章中举行 因此凡是通过官方正统教育 精英阶层都接受了章祭的说法 而唐祭一直在民间 流传 因此章祭的说法可能是大传统影响小传统的结果 而唐祭也许是小传统内 部的独立结果 2 但只是作者一个粗浅的猜测 由于缺乏文献的支持 只能暂时 停留在此 在对中国这种民间祭祀仪式的探讨中 的确存在两种不同角度 如汉学家兼 人类学家德格如特 d eg r o o t 他参考上古和中古经典文献写出了 厦门年度的 节庆 中国民间宗教研究 与 中国宗教系统 等书 他认为民间传统不过是古 典精英传统的衍生形态 更进一步民间的文本不过十对精英传统的模仿 在缺乏 实际材料的前提下 如果接受德格如特的观点 那么我们似乎可以比较合理的认 定堂祭的名称 相反法国社会学派的葛兰吉 g r a n e t 贝l l 在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 张岩 从部落文明到礼乐制度 卜海三联书店2 0 0 4p 2 5 2 2 借用雷德菲尔德 r o b e r tr e d f i e l d 的大小传统之说 大传统足指一个社会里上层士绅 知识分子所代表 的文化 这多半足绎由思想家 宗教家反省所产生的精英文化 r e f i n e dc u l t u r e 小传统足乡村社会的俗民 f o l k 或乡民 p e a s a n t 生活的文化传统 前一个多于正式文字记载相关 后一个多是u 头传统或非正 式的文字流传相关 1 4 谣 一书中认为中国的民间仪式起源于先秦时期 是农业季节性庆典的社会衍生 物 民间仪式产生于生产与社区活动 官方文本传统则是对这种草根文化传统的 模仿 倘若接受葛兰言的观点 我们似乎就可以比较合理的认定唐祭的名称 然而 要确切的对两个名字进行考辨 社会人类学的视野是远远不够的 仅 仅停留在经典文献的清理也是不够的 需要对三代以来与之相关的大量的传世文 献和民间流传的文本进行爬梳 这是笔者的下一步工作 i v 堂祭仪式的宗教人类学研究 陈晓毅的这篇文章利用对祭祀仪式的研究 试图为儒教的合法性提供一个论 证 在他看来关于儒家还是儒教的争议 大多来自学理层面 而对儒 学 家 的实践情况则有所忽视 因此陈文的关键在于 以田野调查所收集到的仪式文本 堂祭三献礼 以及当地社会对这一文本的实践情况为材料 对儒是否宗教这一问 题做一分析 推进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1 陈文的结论是 民问的儒教文 本材料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和学说的宗教化 仪式化 本土化的一个不容置疑的 证据 而对这些文本的实践则证明儒家所宣扬的很多观念在实践心目中仍然占据 着重要的地位 2 但在笔者看来 似乎早己预设了儒教的合法 在作者第四节分 析堂祭礼是否是宗教仪式之前 在第三节 堂祭三献礼 传入苗疆的过程及其文 化接纳中已经用到 儒教文化 儒教礼仪 儒教仪式 3 可以说是在论证 之前已经用到了论证的结论 我们姑且不去考虑此论证的合法性 而从整个论证 过程 看他到底论证了什么 逐一考查论证的细节 在我看来 这是一篇精彩的 文章 在关于堂祭仪式的讨论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文献 尽管我相信在很多地方 有商榷的余地 下面部分我将跟随作者 对论证进行细致的考察 并给出笔者的 部分结论 1 功能分析 文章第二节 河口苗民对堂祭三献礼的实践情况及其功能分析堂祭仪式的功能在 于 热闹 掌祭仪式可以使参加者像观看一出戏一样获得某种愉悦感 4 我认为这是来自异邦的想像 在农村重大的仪式活动分为红白两种 红事包括 结婚 生子 包括牛生犊子 生日 孩子上大学等 5 白事就是丧葬 这是最简 单的村落生活中所必须的仪式 红事多为喜庆 老少都愿意参加 在整个过程中 充满了观看 对在仪式中的人来说 进行了一次身份转化 对旁观仪式的人来说 不仅是获得某种愉悦感 而且可以从中得到村落生活的基本规则 当然获得某种 愉悦感是必然的 而白事则不然 一般都是为老人的死亡举行的祭祀仪式 参加 者除了祭祀仪式的人外 大多数为成年人 尤其以老人居多 小孩甚至不被允许 参加 担心会让小孩害怕 因为村民普遍相信有鬼魂 而且在祭祀仪式中 死者 鬼魂会四处游荡 比如在参加仪式的老人回家的路上出现等等 因之 祭祀仪式 1 陈晓毅 儒家乎 儒教乎 贵州地区堂祭三献礼的宗教人类学研究 中山大学学撤 社科版 2 0 0 5 年第 3 期4 6 页 2 同卜4 9 页 3 同上4 7 页 4 同i 4 6 页 5 其热闹程度基本上二说是寿不如婚 婚不如生 生不如死 也就是说其对待这屿仪式之态度白寿礼到丧事 是递增的 整个是肃穆的 对旁观者也不存在喜庆 由于礼节性需要 孝子会在与其他人的 交谈中会出现悲惨的微笑 微笑是一种礼节 可以迅速因为交谈中涉及死者而转 为痛哭 整个仪式时在一种庄严肃穆的情况下举行的 凡是孝子与之交谈的人都 必须保持肃穆 以示郑重 在主持祭祀仪式之间 在旁观祭祀仪式人之间 沉重 感稍微轻松 但亦不得大声谈笑 否则会有人训斥 无论如何 愉悦感是不存在 的 2 有很多人坐夜参加仪式 对死者以示送行 某些平时有罅隙的村民在寄 托哀思这一共同行动为中相互减轻了敌对情绪 1 一般参加坐夜的人除了死者的 旁系亲属 直系亲属需参加祭祀仪式 大多是与死者年纪上下的老人 老者谈 论的话题多为死者生前之事 且多为回忆赞颂之词 很多与死者有罅隙的人会在 这个时候不再记仇 与死者和解 尽一定的礼节 在村落中人们都相信死者为大 2 有很多生前与死者有罅隙的人 会做一些义务性的工作 比如端茶送水 打纸 钱之类 因此和解其实是生者与死者的和解 而不是生者与生者的和解 相反很 多在场的村民会为了某个仪式的程序而吵闹产生矛盾 或平时的矛盾在这次激 化 如旁系亲属在跪下听读主祭颂大文时 会因为排列跪次产生意见 因为在祭 文中提到谁的名字或没有提到谁的名字产生争议 或者对仪式的细节不够满意 认为有脱落等等 不过一般此类大多发生在死者的亲戚之间 几乎在每一次祭祀 仪式结束后 都会出现意见不和 甚至在仪式没有结束就有大闹灵堂的事情出现 和对方提前退出的情况 但只要谁提出死者名讳 一般都能暂时平息 祭祀结束 后村民都会对过程中的公开化矛盾津津乐道 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3 通过追悼仪式 教育活人要以礼行孝 稳定既存的家庭 社会长幼关系 3 对这一点我基本同意 通过仪式死者与其他家庭成员突然被切断的关系得到某 种程度的弥补 从人人关系转化为人祖关系 家庭成员从内在看 可以使其心理 情绪得以通过一定仪式得到正常发泄 缓解精神状态 对于外在来说 这一仪式 也是村落中村民的关系得到转化 通过这个仪式 合法的将死者从村落生活中排 出 这是在世俗生活中唯一一次的神圣生活 通过仪式4 死者被神圣化 成为祖 先 在以后的祭祀仪式中被供奉 受到祭祀 同时 这也是死者家属以这种方式 显示自己其为人处事的地方 一个人平时可以吝啬小气 但在祭祀仪式中 所有 的需要钱财的地方必须大方 否则祭祀班子和其他帮忙的人会不尽力 而且在以 后的村落生活中为他人所瞧不起 相关的一个问题 在村落生活中 祭祀会办得 比较大气 但也不是社会上流行的所谓攀比 很多的说法是这是人最后一次享受 福气了 如果不办得隆重 死者亲属会抱愧 接着陈文叙述了祭祀仪式的程序 大致分为三个过程 l 降拜神之前 2 在百神在场的情况下顺次完成一系列祭祀仪式 3 送百神 先祖 送新逝者上天掌认为在第一阶段死者灵魂在人间第二阶 段死者灵魂处在从人减到天章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死者的灵魂随百神一起升入 天堂 这一过程起到了使死者躯体从不能下葬到可以下葬的过渡作用 我所掌握的情况与此类似而有不同 下面是我的经过修改后的 同上4 6 2 在祭祀仪式中 不管死者的直系亲属的社会身份如何 在吊客面前都必须下跪 而任何吊客不管社会身份 如尊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15420: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data capture techniques - EAN/UPC bar code symbology specification
- led经营合同范本
- 个人委托入股协议书
- 公司职工保险协议书
- 个人土地售卖协议书
- 昆明市西山区昆政职业培训学校2025年下半年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校车捐赠协议书模板
- 儿童健康安全协议书
- 期中阶段评估卷-2025-2026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测试卷
- 广东金融学院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全国医疗应急能力培训系列课程参考答案
- 全面质量管理考试复习题库(第四版)
- 建筑竣工测绘方案
- 保安服务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标)
- 中日钓鱼岛问题
- GB/T 15843.4-2024信息技术安全技术实体鉴别第4部分:采用密码校验函数的机制
- OLP-网管系统用户手册(武汉光迅)
- 敦煌的艺术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病人心理与心理护理课件
- 传输专业常用仪表
-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