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摘 要要 文学本质论是文学研究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韩愈和布瓦洛是中西文学批评史 上各自文学传统中复古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本国文坛上擎起向古代 文学遗产学习的大旗,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默契,正是出于对文学本质与功能的相 似理解。 本文认为,儒家诗学和柏拉图主义诗学分别是中西诗学传统中的主流之一。这 两种诗学传统都是以人的理性和感性的二元对立关系为基础的,它们都不能原谅人 类感性欲望的无限滋长,认为感性只能在理性允许的范围之内才能取得自身的合法 性。反映在文学上,则是作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品要灌注作家对社会人伦 的关心,至于艺术美的追求则必须建立在充分的道德理性基础之上。受上述传统观 念影响,韩愈和布瓦洛也都坚信文学是有其恒定的理性本质的。 具体来说,所谓的文学理性本质,在韩愈指的是儒家之“道” , 在布瓦洛则为 “义理” 。 这两个概念虽然有着某些相异的理论内涵, 但是两者可以说都是在强调作 家的理念或者说意志。韩愈主张“文以明道” ,即通过对文章风格的改革来实现儒家 的道德理性,这样文章就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不平则鸣” 。布瓦洛从普遍人性 论出发,认为理性是永恒人性的一部分,作家要爱理性, “一切文章只凭着义理获得 价值和光芒” ,文学艺术的任务就是要摹仿世间的“常情常理” 。 他们这种理性文学观念的提出,是有其类似的社会背景的。 “文变染乎世情,兴 废系乎时序” ,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导致了文学作品表现内容的变化。 中法两国当时 都分别处于封建君主的极权统治需要加强、思想需要高度统一的时代,社会上充溢 着因个性解放而导致的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现象。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韩愈首 先设定骈文的浮靡文风与佛教的泛滥是社会秩序沦丧的罪魁祸首,继而以儒家道统 为武器,号召世人以理性节制欲念的无限膨胀,从而达到整饬社会风尚、稳定社会 秩序的目的。 与此相类似, 布瓦洛也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当时令人不满的文坛现状, 在对不良现象的驳斥中强调理性的重要。可以看出,韩愈与布瓦洛以理节情的文学 韩愈和布瓦洛文学本质观比较 ii 主张,透射出的是相似的深层动机和目的,即用道德理性治乱救世的社会理想,这 实际是在以人的发现和觉醒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运动出现曲折之后的艺术反思。 在具体操作中,韩愈与布瓦洛都将古代文学遗产树立为作家学习的典范。韩愈 曾坦言自己 “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 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 力求 “行之乎仁义之途, 游之乎诗 、 书之源” ;布瓦洛则认为,后人如果要在创作上取得成功,最可靠 的方法就是 “仿古” 。 他们对古代传统的推崇实际暗示着对同时代文风的自觉的背弃 和文学秩序的重建。 学习传统的目的当然在于创新, 所以韩愈强调 “词必己出” 、 “务 去陈言” 、 “师其意不师其辞” ;相对来说,布瓦洛在这个问题上倒是有些泥古,比如 他对“三一律”的理解,就有点僵化了。因为肩负着维系社会秩序的重任,这就要 求作家自身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品要灌注对社会人伦的关心,这也是两 者理性文学观中重要的一环。 两位古人的上述思想在人性空前解放的今天看来,似乎是不合时宜的,然而当 我们反思目前社会现实的时候,却可以从他们这种追求传统理性精神的观念中寻觅 到今日文学发展方向的指针。今天人们自豪地发现了自身的力量,并勇敢地宣称上 帝死了,圣人死了,理性毁灭了,但随之而来的人类的种种精神危机,又使人类在 科技的巨大威力面前产生了恐慌。笔者以自己的浅见认为,在现今这个人们不断暴 露自身的粗俗、卑琐、无奈与虚无的时代,更需要理性精神来唤起人们的良知。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韩愈和布瓦洛的思想正充满了无限的光辉和活力。 关键词: 韩愈;布瓦洛;理性;情性;传统;道德 关键词: 韩愈;布瓦洛;理性;情性;传统;道德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is a problem that must be faced to firstly in the literary research. han yu and boileau are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who restores the old sen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history in respective literature tradition. they both learn from ancient heritage in the national literary world simultaneously. they do such tacit things because they are in the same understanding of resemblance between the nature and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believes confucian poem study and plato principle poem school is respectively the mainstrea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m study tradition. these two poem study tradition both take humans rationality and the perceptual dual opposition relations as the foundation. they cannot forgive the human perceptual desire developing infinitely. they think the perception can obtain its own validity only in the rational permission scope. reflection in literature, they think the writers must have the intense soci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y must pour their social human relations care into the works. the artistic beauty must be established above the full moral and rational foundation. under the above traditional ideas influence, han yu and boileau also believe that literature has its constant rational essence. concretely to say, the so-called literature rational essence refers to “confucian tao” in han yus theory and “righteousness principle” in boileaus. although these two concepts have different theory connotations, they both emphasize on writers idea or will. han yu advocates “essays implying the doctrine”. it means to realize confucian moral rationality by the article style reform and articles must adapt request of the time and “cry out against injustice”. boileau embarks from the universal theory of human nature. he thinks the rationality is an eternal human nature part. the writers need to love the rationality and “all articles only obtain the value and the glory by reason of righteousness 韩愈和布瓦洛文学本质观比较 iv principle”. he thinks the literary arts duty is to imitate “the reason common sense” in the world. their rational literature idea has its similar social background. “articles change with the world affair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life has caused the change of the literary work performance content. at that time, china and france both were in the feudal societies and the governments authority rule needed to be strengthened. the thoughts needed the highly unified time. because of the emancipation of mans individual character, the ethics order and the morals perished, the entire society was full of overflowing human desire. in view of such social reality, han yu first establishes the antithetical style to literary style and buddhisms population are the chief criminal which the social order perished. subsequently he takes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as the weapon to summon the common people control the desire by the rational infinite inflation. by this way he hopes to put the social prevailing custom in order and to achieve his social goal. boileau also criticizes the unsatisfactory literary situation and emphases rational importance in refuting the undesirable tendency. their propose, which advocates the principle festival sentiment literature, shows similar in-depth motive and goal. they hope to govern the chaotic salvation with the moral rationality and create an ideal society. this is actually an artistic reconsidering by humans discovery after a culture movement. in the concrete operation, han yu and boileau put the literature inheritance of ancient times as a model which the writers should study. han yu once spoke frankly “i dare not read if the book arent written in three generations or han dynasty; i dare not keep the view that doesnt fit the sages will”. he made every effort to follow “the line way of the justice and humanity, and read poem and book”. boileau believes if a writer wants to obtain the success in writing, the most reliable method is to “imitate the antiquity”. their suggestion of learning the ancient times tradition actually esteem to abandon the literary style nowadays with the literature order reconstruction. the goal of tradition study certainly lies on the innovation.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these two great peoples thoughts look stodgy laughably in this human nature unprecedented liberation time. however when we reconsider present society reality we have to be subdued by their greatly benevolent big mind. today people are proud of having discovered own strength, and bravely declare that god has died, the sage has died, the rationality has been destroyed, but following humanitys all sorts of energetic crises, we feel panic in front of the technical huge might. by my own humble opinion i believed that nowadays we need such rational spirit to arouse peoples conscience. in this sense, han yu and boileaus thoughts have been full of infinite glory and vigor. key words:han yu; boileau; reason; feelings; tradition; moral key words:han yu; boileau; reason; feelings; tradition; moral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绪 论 第 1 章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本文从立论到写作,可以说完全是受了钱中文先生学术思想的启发。钱先生自 1995 年开始不断地撰文倡导一种新理性精神,希望“通过讨论当今国内外文学艺 术的现状与人的生存处境,感性与文化的问题,试图确立一种新的人文精神, 来维修与守护人的精神家园。” 1 这一命题的提出正切中了困扰着当代中国人、 也困扰着文学界的中心问题,即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现代性和以什么样的精神面 貌走向现代社会的问题。 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在不可逆转地向现代性转形,而现代性的核心是理性精神。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理性是指人为了追求和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通过创造性 的实践活动,对客观对象所获得的规律性的体认和感悟。在西方,随着理性之父 笛卡尔将理性从上帝那儿解放出来,以工具理性为代表的理性精神便战胜了宗教 蒙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建设了一个现代社会。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 成熟,这种理性精神日益显露出非人性的一面。技术的异化、环境的破坏、个体 的孤独等等,催生了对现代性的反抗和批判,各种非理性思潮此起彼伏。人们在 批判传统理性的同时,也矫枉过正地否定了人类的一切理性和价值,导致了虚无 主义。我们在建设现代性的同时,不能不对这一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如何 对待理性,或者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理性的问题,就成了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的 理论问题。 2 关于上述问题目前我们还不能得到什么确切的答案,但基本思路必定是汲取 西方现代性进程中由于理性精神的偏颇导致失误的教训,既继承传统理性的合理 成果,同时又力图避免其弊端,走西方现代性精神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结合的路 子,建设适合人的现代发展的新理性,并用以指导当代文学建设。这就需要改变 学术探讨中处处非此即彼的二分法,而代之以交往对话精神,着重于中国传统思 想的现代阐释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对话,为新理性精神的建构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视线投向了中西文学史上复古派的两大代表人物 韩愈和布瓦洛,试图通过对他们的文学本质观的比较研究,让中西历史上的理性 韩愈和布瓦洛文学本质观比较 2 思想进行一次对话,为我们今天的理性重建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我坚信,世界 上的每一种文化,对于人类整体来说,都存在着应对某种生存和发展挑战的巨大 价值,而揭示出各种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正是一个理论工作者应尽的使命。勃兰 兑斯曾睿智地说: “比较研究有两重好处,一是把外国文学摆到我们眼前,便于我 们吸收;一是把我们自己的文学摆到一定距离,使我们对它获得更符合实际的认 识。离眼睛太近或太远的东西我们都看不真切。 ” 3这样的论断无疑增强了我对所 做课题的信心。我相信它对中西两大文学系统的发展与交流,也同样会产生一定 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研究现状综述 一切问题的提出都来自于对现实的不满。 我们这个课题的提出同样也由于目前 该领域研究现状的不能尽如人意。 韩愈生前是中唐士林的热点人物,他的文学主张、思想观点、乃至政治立场, 在当时的政坛、文坛、思想界反响都很大,追随者不乏其人。去世不久就得到“泽 于道德仁义” , “洞视万古,愍恻当世,遂大拯颓风,教人自为” 4的盖棺定论。他 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偶像之一,其典范作用一直与文言文相始终。 唯其如此,韩愈研究自古以来就是显学,光是近二十年来出版的研究专著就有 80 部以上,论文则近千篇。布瓦洛是法国 17 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流派的核心人物。 他的文学观念统治了法国文坛近百年,甚至波及英、德等其他欧洲国家,直至浪 漫主义运动的兴起。他的思想对西方文坛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对他的思想的研 究近二十年来虽也有不少论文刊出,但大部分观点仍停留于关于其理性原则、自 然原则、古典原则等等思想的重述,缺少理论研究的创新。 对于韩愈与布瓦洛的个体研究虽有大量成果, 但关于他们对文学本质的理性设 定问题,以及他们的文学主张何以在不同时空背景下有如此相似的诗学品质问题, 学术界关注得仍然不多,而将这两者作比较研究,目前还是鲜见,仅在探讨中西 古典主义的相似理论纬度的文章中,略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卓见。 比如郑州大学张冠华教授在中西古典主义比较一文中认为,强烈的理性主 义倾向是中西古典主义的一大相似之处。文章认为,布瓦洛明确规定“理性”是 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文学批评的首要标准。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都要受理性的 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亦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倾向,因而,中国文艺也受到理性的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强大制约。从先秦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到两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 唐代杜甫、韩愈等的文以载道 诗以采风 ,到宋代程朱理学的言理不言情 , 其弘扬的都是人的理性精神。 ” 5该文还指出,西方古典主义高扬的理性,是以人 为本的, 而中国文学史上的理性,则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理性,比起西方古 典主义来,更加扼杀作家个性,压抑作家的情感与本能欲望。这种褒此贬彼的立 场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李长风的古典主义特征论也指出了“古典主义要求作家心中要有不变的理 性原则,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创作。文学的任务在于宣扬公民义务,进行道德说教, 抑制个人情感和欲望,使之服从于民族、国家等集团利益。” 6 不过这样的认识 并没有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作出公正的评说。 另外,杜扬的古典主义与儒家美学一文,通过对熙德与赵氏孤儿 创作思想的对比分析,指出 17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歌颂理性对情感的胜利、大我 对小我的胜利”的美学追求,与儒家美学“强调做人、以道德指导情感” 7的美学 传统有着相似之处。值得注意的是,该文将两者的哲学理想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 度联系起来,认为 17 世纪法国笛卡尔的理性哲学,和我国经董仲舒以孔孟学说为 基础加以改造而成的以“三纲”为中心、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都是 君主专制的产物。古典主义讲拥护王权,要求文学为王权服务;儒家美学讲“文 以致用” 、 “文以载道” ,都是出于大体相同的政治土壤。 以上各家观点无疑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参考,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论 述都还只是在宏观上对中西理性文学观念作了粗略的梳理,还没有能够进入对具 体理论的微观剖析,也难以为建设今天人们所倡导的新理性精神提供可具体操作 的可行性建议。因此,我们这里所做的工作就显得更为紧迫。 1.3 关于文学本质问题关于文学本质问题 文学本质论是文学研究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它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文学理论 的核心和基石。这种关于“文学是什么”的提问方式,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 式,它是由人类追根究底的精神冲动所促成的。 在哲学上,“本质”(essence)是与“现象”(phenomenon)相对而言的, 是要找出某种事物不同于其它事物的区别性特征。由于文学形态的构成和变化的 复杂性,中西思想家和文论家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学本质”作了界定。纵观中西 韩愈和布瓦洛文学本质观比较 4 文论史,迄今为止的“文学本质论”大致可以概括为这么四类: 一是世界中心论。这一类文学本质论是以世界为中心而建构的,主要代表观 点为摹仿说、再现说和反映说。它们强调世界的中心地位,将作家仅仅视为世界 的摹仿者,无论其是否具有能动性,世界永远是文学的唯一源泉和本质所在。这 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作家的能动性。 二是作家中心论。这类文学本质论以作家为中心,将作家的理念、欲念、意 志、情感、想象、灵感、知觉,甚至个性、普遍特征、具体经验,乃至游戏活动 等分别视为文学的本质。典型观点主要有理念说、欲念说、意志说、情感说、表 现说等等。韩愈和布瓦洛的文学本质观就属于这一类型。 三是文本中心论。持这种看法的人们将文本的内容(如形象、意象、意境) 和形式(如话语、象征、叙述、程序、结构)作为文学的本质。这类本质论在古 代虽有,但真正受到重视并获得长足发展,则是在近代尤其是现代。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和英美新批评等是这一观念的代表。 四是读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把读者的阅读和文学通过读者阅读对世界产生 的作用视为文学的本质。针对前者而言,有共鸣说、距离说、需要说、过剩说等; 就后者来说,则有巫术说、宗教说、社会说、净化说、乱政说等代表观点。其中 后者在古代就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而对读者主体性的关注则起源于现代的文学 现象学、文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通过以上对中西文论史上文学本质论问题的发展流变的总结探讨,我们可以 看出,从反映作家理念的角度来看,韩愈和布瓦洛的文学本质观属于作家中心论 的范畴;从文学通过读者阅读对世界产生的作用来看,他们的观点又可说是读者 中心论的。事实上,他们正是要通过对理性文学观念的宣扬来达到改变世风、整 饬社会秩序的目的。 1.4 本文构想 本文构想 如上所述,韩愈和布瓦洛都是以反映人的理性为文学本质的,其最终旨归是 要达到改变社会风气的目的。本文拟从三个部分对这一论题展开论述: 首先,他们的理性文学观念的提出,有其类似的社会特点。中法两国当时都 处于封建君主的极权统治需要加强、思想需要高度统一的时代,全社会充溢着因 个性解放而导致的个人欲望膨胀、道德沦丧的伦理秩序。他们以理节情的文学主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张的提出,正是在以人的发现和觉醒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运动出现曲折之后的艺术 反思。 第二,具体来说,所谓的文学理性本质,在韩愈指的是儒家之“道” , 在布瓦 洛则为“义理” 。这两个概念虽然有着相异的理论内涵,但是两者可以说都是在强 调作家的理念或者说意志。韩愈主张“文以明道” ,即通过对文章风格的改革来实 现儒家的道德理性,这样文章就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不平则鸣” 。布瓦洛从 普遍人性论出发,认为理性是永恒人性的一部分,作家要爱理性, “一切文章只凭 着义理获得价值和光芒” ,文学艺术的任务是要摹仿世间的“常情常理” 。 第三, 在具体操作中, 韩愈与布瓦洛都将古代文学遗产树立为作家学习的典范。 他们对古代传统的推崇实际暗示着对同时代文风的自觉的背弃和文学秩序的重 建。学习传统的目的在于创新,所以尽管文章的精神内核或题材是古代的,其语 言等艺术形式却必须是现代的。作家因为肩负着维系社会秩序的重任,所以自身 就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品要灌注作家对社会人伦的关心,这也是两者 理性文学观中重要的一环。 韩愈和布瓦洛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论述,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人 文关怀,也显示了一种远见卓识,他们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注注 释:释: 1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和交往对话主义.学术月刊,2003, (1) :55-58。关于钱 先生“新理性精神”的具体观点可参阅其著作新理性精神文学论 ,华中师 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2 参见杨春时. 文学研究与新理性精神. 东南学术,2002, (2) :37-39 3 丹麦乔治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引言(第 1 册).张道真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 4 李汉. 昌黎先生集 序.董诰等.全唐文 (卷 744) .北京:中华书局,1983,7697 5 张冠华.中西古典主义比较. 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5) :46-49 6 李长风.古典主义特征论.泰安师专学报,1997, (4):416-418 7 杜扬.古典主义与儒家美学.贵阳师专学报,1999, (3):55-60 韩愈和布瓦洛文学本质观比较 6 第 2 章 背景和使命 第 2 章 背景和使命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1,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导致了文学作品表 现内容的变化。任何一种文艺思潮,都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它的产生和发展, 都和其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变动有着必然的联系。发生在中国中唐时期的古文 运动和法国 17 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运动,同样也向人们昭示了其时的社会状况。对 于这两大运动的领导者韩愈和布瓦洛来说,他们的个人命运是与整个社会各方面 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无论是绝对主义的国家政权,还是萎靡不振的文坛现状, 都促使他们站到了改变世风的时代前沿。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两位 伟人独特的个性气质与时代思潮交锋之后的偶然选择。他们一方面感应着时代的 精神,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思想和创作丰富着时代精神。 2.1 君主极权国家与个体精神气质君主极权国家与个体精神气质 一个时代的国家政治形态往往深刻影响美学风气的形成。从文化史的意义上 来说,国家政治图景的变换,始终是推动审美文化递进的轴心力量。韩愈和布瓦 洛所处的时代,都是国家刚刚从战乱中逐步稳定下来、正需要建立一个拥有绝对 王权的极权国家的时候。这时,全国各个领域内都要求有统一的秩序来维护社会 的稳定。而在思想文化界同样也需要有一个有力的声音重新唤起人们内在的良知, 唤起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道德感,这就要求让一种与当下风气完全不同的新的 精神气质来支配国人。这种气质,在韩愈是儒家的道统,在布瓦洛则为人的理性。 尽管两人的人生轨迹有所不同,然而他们要为当下文坛寻求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 的意愿却是一致的。 2.1.1 中唐社会状况与韩愈古文思想 中唐社会状况与韩愈古文思想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韩愈生活的唐朝中后 期,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颇为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在 经历了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之后,一度繁 荣昌盛的大唐帝国遭到了极大的动摇和破坏,各种社会矛盾已公开暴露。这主要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藩镇势力的膨胀,二是中央政治的黑暗。藩镇节度使在军 事、经济、官职任免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实际已成为一种与中央政权分 庭抗礼的地方割据势力,他们的存在,使国家政令不能统一,政治经济受到极大 破坏。在中央,朝廷政治黑暗,权力日益削弱,君主昏愦荒淫,宦官专权和朋党 之争互相交织,导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2, “每议政之际,是非锋起” 3。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 “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 入朝廷, 府库耗竭。 ” 4昏君和贪官污吏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痛苦。 韩愈在 潮 州刺史谢上表中说: “藩镇割据,奸臣窃命,自天宝以来,政治少懈,文致未优,武克不刚, 孽臣奸隶,蠹居棋处,摇毒自防,外顺内悖,父死子代,以祖以孙,如古诸侯, 自擅其地,不贡不朝,六七十年。” 5 足见当时社会伦理纲常和统治秩序的混乱状况。面对这样的黑暗现实,韩愈勇敢 地承担起了拯救社会的责任,提出以古文及其所承载的儒家之道统一社会秩序。 然而忠于皇权的传统思想和自身利益的双重束缚, 又将他的努力囿在了维护封 建制度的樊笼之内,从而不可能找到阻碍社会发展的真正原因。虽然社会处于动 荡之中,韩愈却生在一个“奉儒守官” 、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韩愈三岁而孤,由 兄韩会抚育长大。韩会是当时闻名一时的儒学家,故而韩愈从小就接受到儒家思 想的熏陶,具备了良好的儒学修养。少年时代的韩愈过的是颠沛流离的生活,然 而长大之后,却走着中国上千年封建知识分子典型的人生道路:由科举功名到高 官厚禄,由妻荣子贵到光宗耀祖,由钟鸣鼎食到声色嗜好,由生前享受到死后封 荫,其中穿插着荣辱兴衰的交替,贤良奸佞的倾轧,否泰循环的遭遇。这是自唐 太宗本着“使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动机确立科举制度以来,古代知识分子必 经的人生历程。他们无论是求“闻达” ,还是为“兼济天下” ,都不得不踏入注定 了的“学而优则仕”也即读书做官的轨道。在这种任人制度的锻铸下,儒家文化 逐渐演化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获取功名利禄的手段。明代的李贽曾在答耿司寇 中为一些“伪道学”的士大夫画像: “人尽如此,我亦如此,公亦如此。自朝至暮,自有知识以至今日,均之 耕田而求食,买地而求种,架屋而求安,读书而求科第,居官而求尊显,博求 韩愈和布瓦洛文学本质观比较 8 风水以求福荫子孙。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 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而为自私,我欲利他。” 6 能够像他这样直面现实,敢于解剖自身的当然只有少数。韩愈也是这一制度的牺 牲品。本着“回狂澜于既倒” ( 进学解 )的一腔豪情,他曾因上书为灾民请免徭 役被贬阳山令;又因上论佛骨表谏迎佛骨,几招杀生之祸,被贬潮州刺史。 这样的铮铮铁骨让人敬佩。然而同样是这个韩愈,也会为“四举于礼部乃一得”, “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上宰相书)而苦恼不堪。为求显达,他曾冒失节之险 写了大量干谒文,甚至年仅十二岁的女儿在随同去往贬所的途中惨死道旁都未能 动摇他忠于皇权的决心,可见其思想再进步也是以趋同既定的社会规范和遵从个 别统治者的裁决为前提条件的,他的目力所及也只能局限在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人 生理想的范围之内。 2.1.2 17 世纪法国君主政体与布瓦洛的古典诗论 17 世纪法国君主政体与布瓦洛的古典诗论 17 世纪的法国与唐中后期的政治局面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这时,宗教战争 刚刚结束,封建割据势力尚在平定中,社会正处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跃进的 前夜。旧的政治版图基本上是被拥有大片领土、众多的依附人口、独立的军队、 错综复杂的国际联盟和联姻关系的贵族集团所控制。王权力量还有待强化,人民也 渴望着安定统一。在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统治时期,波旁王朝开始从战乱中恢复 元气。他们在巴黎建立王权中心,实行有限的宗教自治,复兴农业,扩大出口贸 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封建贵族势力的强大统治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在 迅猛发展,这时候的资产阶级正好发展到与贵族阶级势均力敌的阶段,斗争的双方 都想压倒对方,但都没有足够的力量。专制君主适时地采取与商业资产阶级妥协的 政策,铲平贵族城堡,打破封建世袭制度,建立全国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王权 的超然的平衡力,使这两个阶级暂时妥协,求得社会发展的平衡,在曾经四分五 裂的国土上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绝对主义的集权国家。到 1661 年路易十四亲政,法 国的绝对主义国家的全部政治潜力便迅速地发挥了出来。路易十四以他的雄才伟 略,启动了法国近代政治和文明的杠杆。他大力宣传一切都要有一个中心、权威, 要求人们绝对服从国王;主张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要求各个阶层的每个 公民都要无条件服从。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了当时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常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情常理” 。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尼古拉布瓦洛得卜勒奥在一个“兴高采烈的、好 嘲讽、好讽刺的家庭” 7中出生了。他的父亲是巴黎高等法院的主庭书记官,两个 哥哥都具有讽刺的天赋。圣勃夫曾将这兄弟三人比作上帝的画作,只不过“吉尔 是草稿,雅各是重描过的画稿,尼古拉才是正式的肖像。 ” 8与韩愈的童年经历相 似,布瓦洛两岁丧母,早年与老仆在孤寂中长大。起初他听从家人的安排学习神 学,后来又改学了法律,毕业后考了律师。父亲去世以后,他继承了足以自给的 遗产,开始以讽刺诗人的身份进入文坛。布瓦洛勤于写作,发表了不少以批评现 状为主的诗集和文章。年轻的布瓦洛把讽刺的矛头指向没落的贵族阶级,批判他 们的种种恶习,嘲弄他们中的雕琢派诗人。他的讽刺诗在法国诗坛上引起了巨大 的反响,也使他个人遭到了贵族阶级的打击而不得不求助于王权的保护。1665 年 起,他开始出入宫廷,并写一些送给国王的颂诗,为国王歌功颂德,赢得了路易 十四的欢心。在这种向贵族阶级委曲求全的思想基础上,布瓦洛适应国王的政治 要求,于 1674 年发表了他的那部古典主义文学法典诗的艺术 ,轰动了文坛。 这篇杰作也赢得了路易十四的赏识,认为布瓦洛替国家作了文学的澄清工作,把 他列为有功王室者之一。1684 年布瓦洛被选入法兰西学院,成为御用文人。 韩愈与布瓦洛都生活在君主享有高度集权的国家,自身又有建功立业和为君 权服务的强烈愿望。他们把当时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当作自己的靠山,虽有自身的 文化理想却又不得不以当权者的意识形态作推行自己理论的旗帜。在君权的诱导 下,他们甘愿自觉地投身于本国的君权系统之中,做一名御用的工具,因此他们 的言行也就无法超出君主所认可的范围,而他们的文学主张自然亦贯穿着工具主 义精神,从而避免不了功利主义的最终命运。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生命的无 奈,而我们也只有充分认识到时代政治制度对个体人的这种框束和人们受到的时 代的局限,才能更客观地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作出应有的公正评价。 2.2 哲学思潮及其对文学风气的影响 哲学思潮及其对文学风气的影响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理论内核和文明的灵魂。除了君主 专制的绝对主义国家政权的制约之外,韩愈和布瓦洛的文学思想还受当时的哲学 思潮和文坛风气的影响。 韩愈和布瓦洛文学本质观比较 10 2.2.1 儒学式微与韩愈的尚道 儒学式微与韩愈的尚道 除了风雨飘摇的政治体制之外,中唐佛、道的兴盛和儒学的式微也给了韩愈很 大的刺激。唐自武后崇佛以来,佛教发展迅速, “里巷动有经场,阛阓亦有经舍, 化诱所急,切于官证;法事所须,严于制敕!逃丁避罪,并集沙门,无知之僧, 凡有几万。且一夫不耕,犹受其弊;浮食者众,又劫人财” 9。而道教则自唐初以 降,即逐渐取得政治、社会的地位,到唐玄宗时发展到极盛,尊崇老子以帝号, 为之立庙,并祀以祖宗之礼。唐玄宗还亲自为老子作注,颁之全国,下诏要 求“士庶家藏一本,劝令习读,使知指要”。 佛、道势力的恶性发展,给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 同时也对儒家文化的主体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异质文化的威胁,传统儒 学在此时逐渐显得苍白无力,缺乏应战能力。以章句训诂为主要形式的繁琐方法 使儒家义理难以发挥,而佛、道关于心性义理之探讨,较之变得刻板枯燥的儒学, 对知识分子显然更具吸引力。当时好学深思的才俊之士,或潜心于文章诗赋,以 显亲扬名;或披玩于老庄、释氏之书以立命安身。儒家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儒学在三教的争斗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以诗赋和儒家章句取士的制度也 使士子们养成了雕镂空文、专务记诵、寻章摘句、不求大义的不良学风,导致六 朝时代兴盛起来的骈体文此时在文坛上仍占据统治地位。与先前的散体文相比, 骈文更注重文学自身的艺术特点和审美功能。在人们不断的探索下,骈文将汉语 字义、字音的对称、精练、和谐等规律和修辞的诸多技巧发挥到了极致。骈文不 仅着力追求艺术美,也确实创造了卓越的美的艺术,故清人袁枚说: “骈体者,修 辞之尤工者也。 ” 10然而骈文发展到后期,就出现了不少空洞无物的形式主义、唯 美主义的东西,其末流更忽视文章的内容,一味地铺排典故、堆砌词藻、划一句 式、拘限声病,把骈文形式程序化、凝固化, “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 争一字之巧” 11,致使文章“采滥忽真” 、 “殆同书抄” ,被人们判定为浮靡淫丽的 逆流。 上述这种局面对于关注儒学前途,关心社会现状的儒生们来说,无疑会产生 极大的刺激,使他们的心理失衡。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便试图依靠精神文化的 力量来制衡君权、整合社会,从而力挽国家之颓势。他们一方面开始对佛道理论 与儒家思想进行自觉反省,以期保持自家的传统品格和人文精蕴;另一方面把目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光投注到传统儒学中找寻儒学真精神以解释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处境,解决时艰民 困的社会问题。韩愈正是“极不满意六朝以来的学术空气与华艳无实的文风” ,才 “主张文学为贯道之器,也就是要有内容” 。 12韩愈将骈文视为足以亡国乱政的淫 丽之文,要求以儒家经术大义取代之。他领导的古文运动便是一场表面以反对六 朝浮靡文风和骈体文、恢复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为目的的文学改革运动,而实 际是一次重申儒家“重质”观念、强调“教化”功能、再度弘扬“宗经” 、 “征圣” 、 “明道”文学主张的思想改革运动。倡导者的真正用意在通过恢复“古文”传统 和儒家功利文学观念而达到复兴儒学和建立一个完整的、与佛道抗衡的理论体系 的核心目的,并希望借此能使社会秩序得到整饬。 2.2.2 唯理主义与布瓦洛的理性原则 唯理主义与布瓦洛的理性原则 在 17 世纪的法国,虽然宗教气氛仍然还很浓厚,但其主导思潮是以笛卡尔为 代表的唯理主义,泛滥于社会的思想意识是尊重理智,皈依理性,注重系统,推 崇法则。这时国家已经统一,君权也已经确立,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典章制度的建 设,是当前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理性发挥作用。理性在当时的法国绝不是孤立 的纯粹的精神现象,而是渗透到了国家机器的各个方面。伏尔泰曾经不无自豪地 写道: 总的说来,人类的理性这时已臻成熟,健全的哲学在这个时代才为人所 知。这种说法是千真万确的:从黎世留红衣主教统治的后期起,一直到路易 十四去世后的几年止,在这段时期里,我国的文化技艺、智能、风尚,正如 我国的政体一样,都经历了一次普遍的变革,这变革应该成为我们祖国真正 光荣的永恒标志。 这种有益的影响甚至还不局限于法国的范围之内。 它扩展 到英国,激起这个才智横溢、大胆无畏的国家当时正需要的竞争热情。它把 高雅的趣味传入德国;把科学传入俄国。它甚至使萎靡不振的意大利重新活 跃起来。 欧洲的文明礼貌和社交精神的产生都应归功于路易十四的宫廷。 ” 13 可见理性在当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多么重大的作用。 当时复杂的法国文坛也同样需要理性光辉的照耀。自 16 世纪末期起,人文主 义在给法国诗人打开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练习题
- 工程经济考试各科目的学习策略试题及答案
- 绿色农业种植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方案
- 现代日式风格软装设计
- 生物化学分子基础考题汇编
- 2025市政工程考试精彩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经济法在现实中的作用试题及答案
- 人口经济学与政策研究试题及答案
- 相声课件的教学课件
- 提高产品质量的管理策略计划
- 体育教育中的跨学科整合教学研究论文
- 高危药物外渗处理流程
- 超星尔雅学习通《创新创业(同济大学)》2025章节测试附答案
- 医院无线网络方案
- 水库安全运行管理防汛知识培训
- 基于高光谱成像的青稞品种鉴别和特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 2024年山东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真题100个题及答案
- 2025年合肥市公安局第一批招考聘用警务辅助人员591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医院培训课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
- 煤质化验工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DB52T 1512-2020 水利水电工程隧洞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