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doc_第1页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doc_第2页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doc_第3页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doc_第4页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2008年第3期总第204期齐鲁学刊QKUJOURNALNO.3Genera1No.204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秦兴仲(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摘要: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人与自然之间一直存在着对立,冲突与不和谐.要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类走出困境,必须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实现人文生态平衡,此外,人类还应该学会尊重自然,懂得爱护自然,美化自然,大力弘扬自然道德,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牢固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建立人类新文明生态文明.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自然道德;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一O22X(2OO8)O30083一O4当今世界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明显的威胁.环境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粮食短缺与人口爆炸等全球性问题的爆发,从根本上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以前所未有的严峻性与尖锐性全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大自然用严重而又频繁的自然正灾害这种极端的方式,迫使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也就开始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可以说,一部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随着人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展开,也形成了人类不同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特征.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前资本主义时代,其中又可分为原始社会时期与农业文明时期两个小阶段.在原始社会,自然界基本上是未经人类活动影响和改造的原始自然或纯自然,此时的自然界作为一种异己的,神秘的和不可抗拒的力量与人相对立.人类由于刚刚脱离动物界,干预与改造自然的能力还极其微弱,所以自然支配,控制,主宰着人,而人顺应自然,服从并受控于自然就是不言而喻的.这时人对自然的服从和自然对人的主宰,主要不是因为人畏惧自然,而在于人自身的发展所限.原始思维的同一性和共生性表明,在远古人那里,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始终是混沌一体的.人既不具备与自然分离的物质条件,又缺乏与自然分离的主观意识,所以在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统一乃是自然本体论的统一,这种统一是以近乎自愿的归属,服从自然为特征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只存在单向的人对自然的顺应与服从.实际上,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存在着两重性,即一方面人迫于生存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干预自然,与自然抗争;另一方面自然又以其强大的力量制约人的行动.因此改造自然与信赖自然,支配自然与受自然支配就贯穿于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全部历程.原始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人干预自然的能力最弱小,而自然控制人类的力量最强大的时期.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过渡到了以农耕畜牧为主的农业社会.在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以自然的主导地位为基本特征,与原始社会不同的是,人类逐渐从被动地依赖自然发展到主动地改造自然,人工自然越来越多,人类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扩大.随着生产和科学的进收稿日期:20080220作者简介:秦兴仲(1955一)男,山东临清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83步,人与自然已出现了局部分化.换言之,人已或多或少地从自然本体中挣脱出来,迈出了从主体角度审视自然客体和自身的最初步伐.尽管生产能力的低下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分化还极为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还非常狭隘,但相对于混沌不清的远古来说,毕竟是一种历史进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加,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人类已不再局限于在那些天然条件优越的地方耕种和放牧.人类开始砍伐森林,焚烧草原,种植庄稼,一个个人工自然群落出现在世界各地,局部地改变了地球原来的面貌.到了农业文明后期,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开始出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出现矛盾与冲突的现象.第二个阶段是工业文明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之农业文明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日新月异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生气勃勃的技术革命,不断铸造着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物质武器,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以惊人的速度提高.工业化,现代化凯歌行进,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海洋,地壳深处更深更广地开发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迅猛增长的物质财富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铁证,而且不断深化着人类进一步征服自然的欲望.被自然限制了的物质追求和受自然压迫奴役而长期被压抑的屈辱感,导致疯狂的经济增长和可怕的对自然的报复.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宰,但同时人又被物欲所主宰,失去了理智和节制,人类在自然面前变得越来越狂妄自大,忘乎所以,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更深刻的相互依存性.在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较之农业文明时期有了很大变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的同时,也开始全面激化起来.人类在更大空间上开发,改造,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人与自然关系上更大的自由和主导性之时,也打破了地球的自然生态平衡,人类面临比农业文明时期更为严重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工业文明中人对自然的征服观念和占有欲,成为推动社会物质进步的巨大动力,它在创造人间奇迹的同时,又把人类推向灾难和毁灭的边缘.第三个阶段即被称之为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从2O世纪5O一70年代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不仅展现了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而且更充满了困境,挑战与危险,其中生态危机就是该阶段最具有灾难性的问题之一.仰望灰蒙蒙的天空.俯视浑浊的江河,面对满目84疮痍的山JII和乖戾暴虐的气候,人们不禁要问,哺育生命的地球为什么变得如此狂乱和凄惨?而应该责难的,正是人类自己那种不顾一切后果的征服行动.自上个世纪5O年代起,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姑且不算,仅仅就其对人类生命造成的直接威胁而言,就可谓触目惊心.人类疯狂地开发自然,奴役自然,而且自认为可以征服自然,但人类没想到自己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东西却反过来伤害着人类.如果说2O世纪5O年代的生态危机还较为有限,那么到了7O年代就已扩展为全球性灾难了.经过战后2O多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大自然不仅无力净化,吸收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而且难以阻止那些已经聚集起来的有害物质逞凶,导致整个生物圈的循环失调.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尽管人类在治理环境问题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生态恶化的状况非但在整体上没有改观,而且日趋严峻,这时人们才不得不认真地思考: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动应如何评价?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否仅仅表现为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支配与被支配?人类能否完全征服和占有自然?显然,严重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类走出困境的唯一选择: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之间融洽,协调与平衡的一种状态,也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稳定有序的状态.回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注目当代人类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我们无疑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或警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之所以发展到如此严重恶化的程度,是人类对自然的无知以及自我中心,贪婪,粗暴和无止境的索取,掠夺造成的.目前.虽然生态危机尚未缓和,但全新的思索毕竟点燃了希望之光,人类已经醒悟并开始寻求一条与自然和解,协调,共存共荣的新兴发展之路.首先,实现人文生态平衡是回归和谐的第一步.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上,一国的发展总是以他国的发展为条件.美国当代人类学家威廉?A?哈维兰说:当代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区,在这个社区中,所有的人们都相互依赖;所以生活于世界某一地区的人们的所作所为往往对生活于其他地区的人产生重要的影响.1(P8)人类总是诅咒自然世界的恶作剧自然灾害,但是今天的人类困境实际上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许多天灾实际表现的是人祸.其次,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但无论人如何进化,都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人来源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永远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不仅如此,自然界还养育了人类,人要向大自然索取氧气,粮食,淡水,能源等维系生命的基本物质.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就是人类的母亲.再次,人类应该学会尊重自然.大自然本身有它的生命,有它的个性,有它的规律,有它的尊严,有它的伟大所在.大自然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会受到惩罚.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常提这样的口号:战天斗地,征服自然,这些口号,对于人们干预和改造客观外界恶劣的环境,限制其有害作用来说,无疑是必须的,有益的,但是如果超出这个范围,认为大自然是可以任意奴役的对象,而对其疯狂掠夺,过度索取,致使绿色锐减,生态失衡,其结果是大自然无情地报复了人类,教训了人类,惩罚了人类.人类必须明白,人类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但也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不要忘乎所以地充当自然统治者的角色而与自然对抗,须知没有人类,太阳每天照旧升起,地球每时每刻照样运转,而人却须臾离不开大自然.人类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求得共同发展.第四,人类应懂得爱护自然,美化自然.人类对于大自然应该有一种热爱之情,理解之情,感恩之情,欣赏之情.大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它恩泽万物,恩泽人类.自然的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自我价值的积极肯定.因此,人对自然的热爱实质上是对生命与生活的热爱.一个人对生活缺乏热情,就不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与热爱自然是一致的.大自然充满诗情画意,而大自然的这种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领会的,只有热爱她,亲近她的人,才能物我交融.正是因为有了大自然,才有了人的存在,有了人类文明.人应当学会精心地呵护自然,美化自然.人只有生活在优美,洁净的环境中,才能心情舒畅,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也才更有利于人的健康与自由全面的发展.第五,大力弘扬自然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除了需要有法律规范外,还需要有道德规范,如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这些道规范和道德要求,是为适应和协调相应的人际关系而确立的.目前既然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既然如何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拓展道德层次,重视自然道德的问题.自然道德是人在对自然的行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其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自然道德既是公共道德从社会环境向自然环境的延伸,也是伦理道德从家庭成员向后代人的延伸.说自然道德是一种公共道德是因为我们不能只为自己身边的人考虑,还要为地球上的整个人类考虑;说自然道德是一种伦理道德,是因为我们不能只为自己和下面的一两代,两三代考虑,还要为后面的世世代代考虑.2(P212)自然道德是人类随着对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重要性的认识,对自身道德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不仅不能破坏自然环境,还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园一样去爱护,保护自然环境;不仅不能浪费自然资源,还要像对待自己的财物一样去爱惜和节约;不仅要为同时代的其他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不仅要尊重,爱护,保护人类的生命,还要尊重,爱护,保护自然万物的一切生命.如果我们把生命比做自然界的花朵,那么非生命存在就是孕育花朵的土壤,是生命的支持系统.第六,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也就是应当在真正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这里掌握客观规律不仅指把握某一事物自身的规律,还包括弄清在生态环境中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人对自然的改造存在两面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干预自然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人类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长远利益,只考虑局部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等问题.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在于使人的生活更美好,但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人类如果再不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必将遭受更大的灾难.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经警告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85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E33(P383)因此,人不应以征服和主宰自然为目的,而应当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努力寻求二者间的和谐.第七,牢固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地球是今天65亿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而且不只是人类的家园,还是这个星球上无数其他生命共有的家园.而地球是一个有限的星球,它负载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有枯竭的危险;地球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一个有限的星球容不下无限的人口;地球能够承载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在这个限度之内,自然资源还可以恢复,但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造成永久性的破坏,给人类带来灾难.科学的发展已经表明,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在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中只有地球.既然地球是一个有限的星球,我们就不能把它看作是可以无限提取的原料库,看作是可以永无止境肆意榨取的对象,需要什么,就向它索取什么;也不能把它看作是一个可以无限容纳工业废物的垃圾箱,看作是可以永无止境肆意排泄的场所,不需要什么,就向它排泄什么.既然人类只有一个有限的地球,那么地球村的所有公民就应该有同舟共济的强烈意识.只有爱护好,保护好地球,才能保证人类社会在地球上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第八,建立人类新文明生态文明.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文明观.生态文明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要求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所取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衰落,最终也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所以人类一定要在认识,利用和影响自然的同时,重新审视自身的行动,合理地或最优地规划人类自身的活动,使自然环境和人类沿着和谐共处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环境意识,节俭意识,生态文明观念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环境的态度也已成为区分文明与野蛮以及个人是否具有现代教养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4,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践为中介,而实践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参考文献:1美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M.王铭铭,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3解思忠.国民素质读本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IN.北京;光明日报,20071025(2).责任编辑:杜振吉赵昆PhilosophicalRecOnsideratiOnofRelationsbetweenHumanandNatureQinXingzhong(TiteSltooloJMar.rismofQnormalOniversity,ShandongRizhao276826,Ch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