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中囤古典诗歌足文学艺术中一种最古老、最成熟、而影响最为深广的文学样式。 中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厚悠久的民族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 国人的“精神文化基因”,对中国古往今来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潜移默 化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精神光洞,千锤酉炼,声精并茂,琅琅上口,具有久传远播 的生命功能。多读古典诗歌可以增加骨气和人格,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可以增加才气和 灵性。 在诗歌欣赏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古典诗歌的审美丰流,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段及 其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存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审美内涵,有着悠久的审美传统, 其中抒情言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主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 特征表现在精练传神上。精练是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此外古典诗歌内还具 有琅琅上口的音乐美特质,使诗歌圆润自如,抑扬顿挫。 卉典诗歌的表现手段主要有比喻、象征、通感、夸张、句式等,古典诗歌借助于 这些手段,穷形尽相地表现出了其抒情美,含蓄美、意境美和音乐美。并以其刚劲的 或柔婉的、沉重的或轻盈的手,从不同的角度,音阶和情调,弹拨着人们敏锐的神经 之弦,引起心灵共振,激活人们从特定角度感觉这个世界,进而提高评判美丑,振奋 意志,陶冶情操和创造美好人生的能力。所以古典诗歌审美情趣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帮 助人们掌握古典诗歌的规律,确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理想,从而铸造人们 具有丰富的、完美的个性,使整个社会走向稳定、协调的进步。 关键词:古典诗歌审美传统表现手段审美特征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c h i r l ai sa1 a r g ec o l u l t r yo fp o e m s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p o e m sa r eo n eo f 血eo l d e s t ,r n o s t m a t u r ea n d 谢d e s “n n u e n t i a ll i t e r a t u r es t y l e s t h e yh a v ea l r e a d ya n dl o n gh i s t o r i cn a t i o n a l t r a d i t i o n t h e yh a v ea l r e a d yb e e nc h i n e s eg e n eo fs p m t l l a ll i t e r a t u r et oag r e a te x t e ma 1 1 d p l a y e da1 a 唱ep o s i t i v er o l eo nd e v e l o p i n gc l l i n e s es p r i r i t u a ll i t e r a t u r et | l r o u 曲t h ea g e s i f y o ur e a dm o r ea n c i e n tp o e m s ,y o uw i l lm i s ey o u rc h a r a c t e r sa 1 1 dp e r s o n a l i t i e s i fy o ul e a m t oe n j o y l ea n c i e n tp o e m s ,y o u 谢l li n c r e a s ey o u rl “e r a r yt a j e n ia n di n t e l j j g e n c e w h e n y o ue n j o yt h ea n c i e n tp o e m s ,y o us h o u l du n d e r s t a l l dt h e i rm a i na e s t h e t i ca s p e c t , e x p r e s s i o nm e t h o d sa 1 1 d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s t i c s c h i n e s ea 1 1 c i e n tp o e m sh a v et h e i ro w n a e s t h e t i c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1 0 n gh i s t o r i ca e s t h e t i ct r a d “i o n ni s l e i ro w na e s m e t i ca s p e c t t h a tt l l ea n c i e n tp o e m sc a ne x p r e s so n e se m o t i o na n da s p i m t i o n p o e m sa r ea no f1 a n g u a g e t h e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a n c i e mp o e m sl a n g u a g ei st h e i r s u c c i n c ta n dv i v i ds u c c i n c “st t l eb a s i cr e q u i r e m e n to fc h i n e s e 肌c i e n tp o e m s y o uc a i l r e c i t et h ea n c i e n tp o e m sw i t hc a d e n c e ,m e l l o wa n df u l la n df r e e l y ,m a k i n gt h e ms o u n d b e a u t i f u l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p o e m sh a v es e v e r a le x p r e s s i o nm e t h o d ss u c ha sa n a l o g y ,s y m b o l i z e , e x a g g e r a t i o na n d t h es t y l eo fs e m e n c ea i l ds oo n t 上l r o u 曲t h ea b o v em e t h o d s ,t h ea 1 1 c i e m p o e m sc a ns h o wt h e i ri 蜘c i s m s ,i m p “c a t i o n ,a 州s i i cc o n c e p t i o na n dt h eb e a u t yo fm u s i c t h ea j l c i e n tp o e m sj u s tl i k eap a i ro fs m r d yo rs o r ,h e a v yo rl i s s o mh a l l d s ,p l u c k i n go u r n e r v es t r i n g 丘o md i 付 e r e n tp o i n t so fv i ew ,s c a l ea 1 1 ds e n t i m e n t t h i sc a nt o u c hu st om e h e a na i l de n c o u r a g eu st of e e it h ew o r i d 仔o ms p e c i f i cp o i n to fv i e w ,t h e ni m p r o v eo u r a b i t i t i e so f j u d g i n gb e a u t ya n du g l y ,i n s p i r e0 1 1 rw i l l ,m o l do u rt e m p e r a m e n ta n d 也e ya l s o c a ni m p m v eo u ra b i l i t i e so fc r e a t i n gb e a u t i f u j1 i f e s oi ti st h e 行n a lp u 叩o s et ot 1 a i np e o p l e sa e s t h e t i ci m e r e s to f p o e m sa n di tc a nh e l pu s t om a s t e rt h ea i l c i e mp o e m s1 a w ,e s t a b l i s ho u rh e a l t h ya e s 廿l e t i ci m e r e s ta i l do l l r l o f t y 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l i ta l s oc a nf b u i l do u rr i c ha n dp e r f e c tc h a r a c t e r sa n dm a k et h es o c i e t vm o r e s t e a d ya n dm o r ec o n c e n e d k e yw o r d s :c l a s s i c a lp o e m s a e s t h e t i ct r a d i t i o n e x p r e s s i o nm e t h o d 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到霞 日期:文矿,争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口,在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毒j 覆 指导教师签名 同期:1 肿;年f 月f 同 l 长甚容乞 r 期:乞口口i 年i1 月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中华文明五千年,有文学的历史起码有三干年了,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极罕见的 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个东方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极其丰厚、极富滋味、极有光采 的文学艺术资源,其中古典诗歌凝聚精华,脍炙人,世代流传,成为与这个民族的 生命历程中梦魂萦绕,筋肉难分的不绝的血脉。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 愈调张籍) 、“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 王奕送谢叠山先生北行 诗) 、历代中国人都对古典诗歌的不町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赞赏不已,将 其比喻同月,许以千古,仰其光芒,沐其清新。 中国古典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中幽人的“精神文化基冈”,对中国古往今来 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杜诗春夜喜雨所云“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此之谓也。古典诗歌对民族性情素质的陶冶,不是行政命令式 或强行灌输式,面是以它充满智慧的魅力与你的精神渴求相对应,如春雨滋润旱苗, 渗透到你的生命脉络之中,逐渐与你的精神体验浑然融为一体的,这就是周易中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那个“化”字的意思了。比如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削,千罩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你就会 感受到一种生命获得解放,如轻舟千罩,油然而生通体舒畅的自由感。读杜甫的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刖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你就会感受到战乱摧残着生命,有如山城肃然,花 鸟同悲,凄然而生面对民族危机的忧患意识。所谓“锦瑟无端五十弦”,其实人们的 神经之弦又何止五十? 古典诗歌以其刚劲的或柔婉的、沉重的或轻盈的手,从不同的 角度,音阶和情调,弹拨着人们敏锐的神经之弦,引起心灵共振,激活人们从特定角 度感觉这个世界,进而提高评判美丑,振奋意志,陶冶情操和创造美好人生的能力。 中国古典诗歌精神光润,干锤百炼,声情并茂,琅琅上口,具有久传远播的生命 功能。如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春晓、李绅的悯 农、杜牧的清明,几乎可以用家喻户晓柬形容。许多诗歌都蕴含着国魂要素。所 谓国魂,在古典诗歌中并非虚幻的抽象之物,而是可以审视、可以触摸、可以呼吸、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可以体味的。这期间蕴含着哲理,闪烁着辞采,荡漾着情感,体现着人格。不同篇章 各备所长,综合组建成一种国魂的图谱结构,沉吟经久,堪梦蜞思。如论语写孔 子面对河川而汉息:“逝者如斯夫f 不舍昼夜。”以流水比喻时间,转隐为显,使人可见 可思,并沉积或“逝波”、“流逝”等常用词语。又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 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简直是俯仰古今,融入到苍茫 的占台旷野之问。又如宋人苏东坡题西林壁,理趣就显豁一些,体现了宋诗多思 理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罩涉及到认识论的问题,从不同角度看同1 事物,会有不同的印象,因此要高瞻远 瞩,总揽全局,甚至借他者的跟光来观照自身的情境,以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尴尬。 但是所有这些道理都没有直说,都融合在远近高低直到深入山中的游历观赏之中,令 人感到语义双关,意味深长。 曾经有深知文学奥秘的人说过,“文学乃人学”。以抒写为核心的文学,讲究合情 合理,情理兼备,而且情是更不能割断地联系着人的生命本原。因此中国古典诗歌往 往能够对人们处于各种精神状态中的思想感情,感而动之,扰而慰之,宣而泄之,激 而奋之,使之得到各种形式的升华与净化,涵养和超越。人们往往感到血代两宋的词 比同一时期的诗更有魅力,不是由于它的社会视野比诗来得开阔,而主要是由丁- 它把 写情艺术推向一个新的精致深密的高度,以长短句方式捕捉到情感旋律的丰富多彩的 节奏和曲尽回环婉曲之妙。李后丰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虞美人)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 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类句子,用种种灵妙的隐喻,凭人心写万象,借万象写 人心,使种怅悯无奈的愁绪超越一个亡国之君的个人体验,成为流传千古的人白j 感 觉。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寻寻觅觅,冷 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 以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 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把淡恨浓愁写得何等意气洋溢而又刻骨铭心, 从而把一个西风中的黄昏和一个细雨中的黄昏,都写成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千古一瞬 问。 中国古典诗歌的久传广播,使它们的名气传染给社会风俗,传染给自然山川,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使风俗和山川成为载体,在后世人和群体无意识的奉行和游览中,把涛歌的精魂传之 愈久,播之愈远。在诸天象中,月是凝聚着历代文人最浓郁的感情,充满着最为清奇 瑰丽的幻想的意象。如李白静夜思和峨眉山月歌,悬起了一轮清莹中带点忧 郁的思乡月,此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 5 次用月字,衬托着春江海潮,苍茫壮阔, 簸荡着宇宙意识与人间情愫的波澜。张久龄望月怀远也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 此时”的名句,令人心飞神驰。到了宋朝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番 潇洒飘逸的醉月问月,加上一番忧郁而又坦荡的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的有缺陷之美的沉思,不容你不如痴如醉地淡之,思之。由于南朝宋人谢庄的月赋 写下了“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人月移情名句,以后又经唐宋两代诗人的反复的充满奇 思妙想的吟咏,月意象已交织着乡情和亲情极其深挚的中国人的思乡怀人情结。这种 情结的泛化,遂使六朝以来的文人玩月雅趣,在宋代转化成盼团圆和庆团圆的中秋节 民俗了。中国古典诗歌各有千秋,对人的主体精神世界的滋润是多层次的。学会欣赏 古典诗歌可以增加才气和灵性,多读诗歌可以增加骨气和人格。本文拟从审美角度出 发,阐述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古典诗歌的精髓进入家庭生活,进入行为方式, 进入精神准则,人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博雅充实,变得高明而充满活力。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传统 1 1 抒情言志的审美主流 中国古典诗歌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有着悠久的审美传统。其中,抒情言志的审 美传统是巾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主流。尚书尧典就强调“诗言志”,毛苌在诗大 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后来,陆机的文斌明确 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主张。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也说:“大舜云诗言 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 乎! 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尽管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由于儒学的渗 透,特别是后宋明理学的介入,“文以载道”的意识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以抒 情言志为本的优良传统一直占主导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以“储蓄蕴 藉”的写实抒情而著称,f 如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感情中所说:“诗 经中这类表情法真是无体不备,小雅十九皆是”,“确是三百篇正脉”。中国第一 部文人创作的诗集楚辞,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性。尔后,经赋、乐府直到格律诗, 这一传统进一步得到增强,中国诗学也随之更加注重韵律与抒情等问题。诗可以兴、 观、群、怨,可以言志,把抒情定为人的品质之抒发,到后来强调物我合一,情景交 融,可谓集中反映这一传统的特点。 1 2 精练传神的语言艺术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表现在精练传神上。汉语言文 字作为目前世界上少数尚存的象形文字,本身即具有鲜明的表意特征,加之中国古代 诗人历来强调和重视诗歌创作中的“炼字”、“炼意”功能,如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苦吟) : 苏东坡的“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追求精练传神的语言艺术是中国古典诗歌主要的 审美特征之一。 精练的诗歌语言是储蓄、深邃诗意美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构成诗歌意境美的重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因素。 精练是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但精练并不是一味追求诗歌文字上的精 简,而是强调诗歌语言既精练更要传神,即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丰赡的意义,强调 诗歌语言表现的强度,强调语言要像一口井那样有无穷的挖掘的余地。 1 3 琅琅上口的音乐美特质 汉语本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中圈古代诗人又对汉语本身的这种音乐性进行了充 分挖掘,在漫长的诗歌创作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增强汉语诗歌音乐美的方法。如双声叠 韵的运用,使占典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婉转变化,圆润自如,具有和谐的音乐美。 还有富有规律的押韵和诗歌节奏的安排,也增强了古典诗歌朗读时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感。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比喻 2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段 比喻,俗称打比方,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所渭赋、比、兴,其中的比 就是比喻。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 篇中谈到“比”的定义与分类时则认为,“比者,附也”,“盖写物以附意,飑占以切 事者也。”比喻的作用,是形象地说明与形容事物。它以对事物做穷形尽相的生动描 绘,能把抽象的整理说得浅显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易懂,从而增强诗歌的形 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分明喻、隐喻、借喻、博喻四种基本格式。明喻,是用别的事物直接明白的 比喻所描写的事物。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 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诗人用“急雨、 私语、珠落玉盘、花下莺语、冰下流泉”等一连患精妙的比喻,把乐声从急骤到轻微, 从流利、清脆到幽咽、滞涩,再到突然激扬的过程形象地摹写出来,使抽象无形的音 乐,成为有形的可见可昕可感可触的实体。隐喻,是隐含不显露比喻形迹的比喻,不 足把本体和喻体说成相似,而是干脆说成相等,更进一步突出二者的相似。如骆宾王 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云鬓影,来时白头吟。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以蝉自喻,抒发了含冤入狱的悲愤, 并表明自己的高洁品格。又如李之仪h 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闩日思 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既指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又暗喻相思之情之悠长。借喻, 是比喻性最强烈的一种比喻,本体完全隐去,而用喻体加以取代,喻体直接作了本体。 如陈子昂送魏从大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借汉代外患匈奴,指称当时 与唐交战的外族,借春秋晋国大夫魏绛,指称友人魏大。博喻,则是用多种事物来比 喻一个事物,用以强化描绘和抒情。例如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齿如瓠,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连用六个比喻描绘女主人公的各个部位和 肌肤色泽。在静态摹写之后,又辅之以动态刻画,极穷形尽相之能事,把人物之美写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了极致,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比喻要怎样才能用得好呢? 刘勰在比兴篇中提出“物虽胡越,合则肝胆”的 精辟见解。意思是说,喻体和本体的两样事物像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越人距离那样远 而绝不相关,二者之间只要有一点共同之处,那么就可像肝胆那样密切相融了。刘勰 的这一观点,具有朴素的辩证因素,对后世影响极大。诗歌对于运用比喻的要求,主 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比喻本身要新巧、脱俗和贴切。陈陈相因,落人窠臼的比喻 只是平庸和缺乏才能的鹦鹉学舌;新巧、脱俗、贴切的比喻,才是建立在真切的生活 体验和审美感知的基础之上,又转而能给诗歌欣赏带来新鲜强烈的美感享受。正是这 样一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才在其诗学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二是忌讳以 实比实,贵在以实比虚,虚实相生。以实比实,难免板滞,不容易灵动和引人联想; 以实比虚,虚实相生,则易于提示不同事物之间相似的关系,且让人滋生遐想和深思。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下”( 无题) ,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游山西村) 之所以成为千古佳句,奥妙正在于此。 2 2 象征 象征是借用某一事物的某些特征,去表现和暗示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在诗歌中, 又往往总是以某种具象去表现和暗示一种抽象的思想和意义。象征和比喻有相似之 处,特别和借喻相似。如李商隐无题中用“春蚕”、“蜡烛”一对比喻来形容内心 缠绵执著、至死不渝,无穷无尽的相思别恨。这对比喻又是象征。但是,象征仍然 不同于比喻。比喻存在于诗句之中,是在诗的具体抒写中所出现的一种形象化描绘; 象征却往往扩展开来,借此构建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象征的事物即象征体,不是简 单地代替被象征的事物即象征义,而是要通过对象征体的细致刻画和描述,把象征所 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充分地揭示出来。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说,象征可以看作比 喻的延伸和放大。另一方面,象征是“托义于物”,象征体和象征义之间的关系,不 是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诗人的艺术构思所赋予的特定的阐释的基础之 上,因此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通过象征体所暗示的象征义并非 “1 亚里十多德诗学( 罗念生泽)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象征体本身所固有,而是诗人通过艺术构思所赋予,是诗人主观情思的外化。如陆游 h 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 苦争春,一往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以梅象征自己的孤高与 劲节,表现了作者坚毅、独立不绮,虽死无悔的心态。同时表明了作者颦决不肯和当 时的投降派同流合污,不向社会黑暗势力屈服的“劲节”。又如王冕墨梅:“我家 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自然界的梅花, 本有或红或白的颜色,而作者独独喜欢以墨画梅,题咏墨梅,墨梅象征诗人崇高的清 高气质,表现出不尚浮华,不慕虚荣,只求心存正气的精神追求。 象征的魅力也正在这里。它不只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抽象的思想、概念具象 化,而且使事物丰观化和个性化,使思想、概念在这种主观化和个性具象中得到延伸 和扩大,平常的物象因此焕发出奇异的光彩,思想的内涵表现出富有弹性的广度和深 度,表现出诱发读者想象力和再创造的暗示性。吕进在诗歌创作艺术中指出:“象 征的修辞手法部是在诗篇中创造两个各自完整而又相互和谐的境界。诗篇描写的物质 境界掩盖着、暗示着、朝向着另一个深邃的精神境界。读者一旦突破外在境界而进入 隐蔽境界,就会获得某种诗趣。”客观生活的大干世界丰富多彩,审美主体诗人的个 性气质千差万别,不同的诗人都在客观世界中寻找自己心灵和感情的对应物,把通过 自己审美感知审美体验获得的新鲜意念和情思,设法隐藏在个体物象的背后,也就是 说,力求通过烙上自己个性气质的象征意象的营造,去更好地、更艺术地表达自己新 的生活发现,以此开辟诗意创造的新天地,所以象征成为了一种占老而又常新的诗歌 艺术表现手法。而某种特定的象征意象,又特别为某些诗人所喜爱,被表现得特别富 于意味,在诗人的创作中经常出现,成为诗人性情、人格的化身,成为诗人创作的美 学特色。例如,香草美人之于屈原,菊花之于陶渊明,明月之于李白,梅花之于陆游, 竹子之于郑燮。 根据象征体现和象征义既相分离又相联系的二重性,象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 是固定象征,即约定俗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象征,其象征义单一明确。如杨柳象征别 离。占代以杨柳入诗状离别相思之苦的诗歌汗牛充栋,有意味有境界的佳构亦不少。 如晏殊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客易去。”晏几道清平乐:“渡头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惜。”王选蝶恋花:“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细小。” 是定向象征,即诗人创造的指意方向明确的象征。定向象征在诗的规定情境中虽指 意方向明确,但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表现含蓄。如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 杰,死办为鬼雄。如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全诗从字面上看,只对千年前的英雄 发感慨,作评论,无一句涉及当今,但作者对时事的悲愤之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之意 却溢于言表。f 如艾青所说:“一首诗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它所包含的,同时还可 以由它而想起些更深更远的东西。”。一是不确定象征。这是那种象征指意更复杂也 更朦胧的象征。象征体和象征义之间关系更松散,象征体所构成的意象不向某一意义 作定向开放,表现出更宽泛、更具覆盖性和包容性的意义价值指向,因而象征义的内 涵更复杂、更朦胧、更不确定。如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全诗是写送别, 还是写远行? 主人公是男是女? 这些都不易确定。而这,也正是此诗的妙处所在。“浮 云蔽白同,游子不顾返。”中的“浮云”是象征奸臣? 还是象征游子的新欢? 如若象 征奸臣,那么诗中的主人公便是逐臣了:如若象征游子的新欢,那么游子便是有了新 欢而忘返。可见,不同的读者可能因经历小同,欣赏作品时的感情、心态有异,而各 自做出不同的解释。诗无达沽,朦胧和多义,有的时候可以使诗意更浓,诗味更美。 2 3 通感 通感,是指人的各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相互感应和沟通。 人的感觉器官管感觉,它们既各司其职,相互之间又相互联系,彼此沟通。列予仲 尼篇说:“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德国美学家费歇尔谈 到审美活动时也说:“各个感官本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感官的分支,多少能够相互 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 共鸣,这样,即使是次要的感官,也并没有被排除在外。”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就有通感 现象存在,例如“饱读诗书”,“秀色可餐”,“睡得香甜”,“想得好苦”等等。诗歌 创作中则有意识地运用这一表现手段,去创造性地、生动别致地表现生活之美和诗人 的艺术情思之美。 通感的具体表现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艾青诗论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艾青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3 年,1 9 i 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1 视觉和听觉沟通 这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通感形式。人类的各种感觉中,以视觉和听觉最重要也最 发达,又最易唤起美感。所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说: “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自居易的琵琶行,通过博喻的 手法,以形类声,将琵琶弹奏的音响化为急风骤雨,儿女私语;珠落玉盘,泉水幽咽; 银瓶乍破,水浆奔进;铁骑突出,刀枪轰鸣种种具体可感的画面,是将听觉转化为视 觉的范例。而李贺的天上谣:“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杜甫的同 诸公登恩慈寺塔:“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则又以声传形,以水的流动声响去 状写天上的银河、流云,将视觉转为听觉。又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轻寒,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本来是一个听觉意象,作者用它来形容红杏花意开, 就有了视觉的意味,视觉和听觉通感,扩大了艺术形象的审美效应。王国维人间词 话称赞到:此句“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 2 ) 视觉、听觉与触觉沟通 视觉、听觉表现之外,又辅之以触觉,是在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之外,更让人可 感可触,进一步加深诗歌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贾岛客思句云:“促织声声尖 似针,卢声刺着旅人心。”先将促织的鸣声转化为“针”的视觉形象,然后又转化为 “刺”的触觉形象,十分精细地写出旅居在外之人夜深人静时对于声音的敏感,借以 烘托出无法安眠的“客思”。 ( 3 ) 视觉、听觉与味觉、嗅觉沟通 味觉和嗅觉的表现,使读者对诗歌艺术形象进一步有品尝其味,闻嗅其气的亲近 感、亲切感和身临其境之感。如李白的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瑶台雪花数千点, 片片吹落春风香。”视雪如花,由花有香而拟想雪花也有香,由此推及吹落雪花的朔 风也成了春风,春风中弥漫洋溢着芬芳。诗人不只是浮想联翩,而且视觉与味觉相通, 传达出一种感情丰富、兴味盎然的审美感受。又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 秋。”一句从视觉、嗅觉、触觉三个方面写出秋天冷落的景象,以暗示自己孤寂落寞 的心情。 通感的艺术手法拓展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通感在诗歌艺术美的创造中有如下作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 第一,创造新奇独特的诗的意象之美。 第二,生动而强列地表现诗人创作主体的感情色彩。古代诗人叙写离愁别恨,佳 句名作多多。张未的绝句和李清照的武陵春却是别开生面。绝句云:“亭 亭画舸系寒潭,只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离恨”竟然 被装载在“画舸”中。武陵春旬云:“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更进一 步,沉重的愁思连船也载动不了,诗人运用视觉,触觉的通感,将离恨的沉重和深广 描绘得格外形象和生动,尤其生动地和强烈地传达出了离恨愁思给予人的痛苦的压抑 之感,表现了诗人主观的感情色彩。 第三,美化审美客体,增添审美情趣。 2 4 夸张 夸张,是诗歌艺术创造惊人的意境和阔大的气势的重要表现手段,是诗歌作为想 象艺术的重要表现方法。所谓夸张,就是抓住对象的某一特征,从性质、状态、数量 或程度等方而加以夸大铺张,从而极大地满足作者抒情的需要。如庾信寄王琳:“玉 关道路远,金陵信使流,独下干行泪,开君万里书。”作者用“独下千行泪”五字以 夸张的笔调写出了诗人思念家乡父老的心情。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 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薯成雪! ”突出地表现了诗 人七占歌行想像丰富、夸张大胆,纵横恣肆、变化莫测的艺术特色。开头的四句形容 时光流逝之快与人生之短促。极尽浪费夸张之能事,意象新奇,形象感强烈。尤其是 “黄河之水天上来”句,夸张形容黄河起势之高,将黄河飞流直下之势写得神奇警拔。 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只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于尺,疑 是银河落九天。”诗的第三句描状瀑布之长及其凌空飞流而下的迅疾气势,夸张而不 失其真。全诗想像新奇大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力的激发,简直是神来之笔。 我们说过,诗的本职专在抒情。因此,生活中的事物就不能按照其原始形态进入 诗的王国,而必须加以夸张变形来满足诗人抒情的需要。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5 句式 旬式,即句子形式,包括句子的长短和句子之间的组织排列格式。诗歌不同于小 说和散文,它根据抒情的需要,适应感情的起伏变化,不但对句子的长短多有考虑 而且分行分节安排句予。句式构成诗歌外在形体的美,是诗歌艺术美的组成部分。 旬式形体美的具体表现特征主要有: f 1 ) 齐整的美 古典诗歌大都具有齐整的美。特别是近体诗的绝甸和律诗,章有定节,节有定行, 行有定宁,十分整齐划_ 。现代新格律体诗,也是大体一章之内,节与节之间较为齐 整平衡,行与行之间从字数到音步相同相似。因此,也具有齐整之美。新格律诗是现 代诗的主要格式之一,闻一多为首创立并倡导新格律诗体,他的诗典型地体现了句式 形体的齐整美。 f 2 ) 参差的美 古代的绝句和律诗虽然十分均齐工整,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句囿于一个固定格式, 未免美中不足,过于板滞。倒是古体诗的杂言形式和词曲的长短旬格式,更为生动 活泼些。新格律诗相对于古代的格律诗而言,当然是一个大解放,但如果一味追求 节的匀称,旬的整齐,也仍不免陷入机械呆板的窠臼。因此,新格律诗被有些人讥笑 为四方格,豆腐块。于是,有的诗人便选择了另一种美参差的美。参差的美,章 无定节,节无定行,行无定字。句的长短,句子的排列,参差错落。如盛唐时期李白 的创作,开创了唐人七古歌行的变调。他的诗以参差不齐的句子,跳跃奔放的气势, 化整为散,破偶为奇,在七言基础上大量采用杂言,借助长短句型的交错组合,创作 出感情激荡的诗篇。其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到了杜甫 手罩,更是翻新出胜仪态万方。杜甫的许多诗在篇章上错综复杂,变化万千。如杜甫 的丽人行在刻画工细,叙事流畅的同时,又有层折多变的特点。刘熙载诗概 说:“杜陵血、七古叙事,节次波澜、离合断续,从史记得来,而苍莽雄直之气 亦逼近之。 ”需要指出来的是,参差的美决不是散漫无章的散文化,散漫无章无诗 美可言。旬式外在的参差错落和诗歌抒情内在的自然节奏的协调与统一,才会形成参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著美。 ( 3 ) 和谐的美 和谐的美是一种变化中有统一,部分和整体配合协调的美。诗节与诗节,诗行与 诗行之间,形成句的变化中的统一,旬的变化中的统一,又形成全诗形式的对称与协 调,就有了和谐的美。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 3 1 古典诗歌的抒情美 诗歌是表现情感的,诗的本质是抒情,诗歌是抒情的艺术。 最早的诗歌的孕育和产生就来自人类表达和抒发感情的需要。原始人在狩猎、采 集、种植等生产活动巾,胜利、丰收的喜悦需要表达,祈求、祷告的愿望需要倾吐, 适应生活的需要与协调生产活动而发出的种种呐喊,是古民们情感的具体表现,中囤 古籍中关于诗歌表现情感的最早记载且影响是最为深远的要推虞书了。虞书记载 帝舜命夔典乐的一般话中就有“诗占志,歌永言”之语。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孙传 中也引用孔子“书以道事,诗以达意”的话。这里的“志”和“意”都属于今人所谓 的“情感范畴”。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 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段话把如何表现情感阐述得十 分透避。鲁迅指出,诗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他在门外文谈不识字的作家一 文中谈到:“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 记f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 爿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 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 等于出版了;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 是杭育杭育派。”。这远古时代人们在劳动中一声声“杭育杭育”的呼喊,就是最早的 诗,鲁迅称之为“杭育杭育派”诗。真诈意义上的诗歌和“杭育杭育”的呼叫自然不 可同日而语,但m 于表达和抒发感情的需要却是相同和一致的。如史达祖双双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i 日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 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 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瞑。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捐翠黛双蛾, 曰h 画阑独凭。”这首咏燕词,写得极妍尽态,形神俱似,而且有耐人寻味的抒情意 鲁迅且介亭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山版社,1 9 7 9 年,7 6 1 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境。古诗中咏燕的作品,早就有借燕子双飞双宿喻指恩爱夫妻,如诗经中燕燕篇, 南朝梁沈君攸的双离燕诗等等。史达祖继承这个母题,化用古诗之意而自度此曲, 对“双双燕”的形象进行更细致的刻画渲染。词以清丽圆润的笔触,描绘春秋过后, 春燕归来,成双成对地戏弄春光的种种神态,进而由双双燕的欢乐,反衬闺中人的孤 单寂寞,升华出相思离别的抒情主题。古代词话家多称赏这道词的字句之工和技巧之 高,它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创造了一种整体的美和一个幽婉含蓄的抒情境界。 或日,抒情诗自然是抒情的,叙事诗也是抒情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叙事诗的叙 事有别于小说的叙事。小说的叙事是客观的叙事,叙事诗的叙事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人物只是粗线条的勾勒、故事和情节是疏朗的、跳跃性、片段的,其间的空白,则由 抒情去填充。叙事时作者往往惜墨如金,抒情时又往往用墨如泼。如自居易琵琶行 就是诗人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 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遇,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诗人叙事惜墨如金,抒 情时却泼墨如雨。他把对现实的感触和炽烈的情怀,倾注于景色和环境,人物和音乐 之中,抒情和写景,诗人和琵琶女之间的感慨水乳交融,创造出寒江白月的景色和凄 楚、感伤、怅惘意绪浑然一体的意境氛围,使读者沉浸其中。又如文及翁贺新郎 这首词就是作者身处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在词中透过眼前虚假的繁华表象,揭示了 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的处境,上片痛愤地抨击达官贵人纵情声色,下片抒写爱国的胸 怀和时运不济、壮志难酬的悲愤,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对前途的忧虑。全词用近 于议论式散文的笔法,设问、作答、议论、感叹,环环相扣,议论警醒透辟,感情怨 愤激切,是一篇沉痛感人的抒情佳作。是抒情把时间与场景、形象与画面贯穿起来。 感情仍然是叙事诗的灵魂。 诗歌的抒情美是建立在真善美相统一的基础上的感情美。 所谓真,是指感情的强烈、真挚、饱满。庄子渔父云:“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只 有当某种事物真正深深地感动和激动了诗人,诗人才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而表现在诗 歌创造中,形诸于文字的情感内容,才会感动人。如蒋捷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 浇。江 二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首词所写景物大 都是极为平常的,但经作者用心罩流动的线索贯串起来,便有丰富的内涵和绵长的 韵味。如“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含有长途旅行的无尽凄苦;“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色彩浓而且极富动感,写出了时光流逝的迅速和主人公的叹恨之情。这首词写旅途之 人对自然x l 物和时间空间的独特心理感受,写得十分真切、生动、传神。诗是诗人生 命激情的喷涌和对象化。艾青说:“生活实践是诗人在经验世界里的扩展,诗人必须 在生活实践罩汲取创作的源泉,把每个同子都活动在人间的悲、喜、苦、乐、憎、爱、 忧愁与愤懑里,将全部的情感都在生活罩发酵、酝酿,方能从心的最深处,流出无比 芬芳与浓烈的美酒。”。 感情虽然是人的一种主观情绪表现,但源泉却是生活。感情源自于人对生活的体 验的实践。所以冯雪峰说:“倘若有生命,就有诗;诗和生命同在,诗和国民精神同 在,诗和大众同生。诗和生命同在”揭示了诗的情感内容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诗 和国民精神同在,和大众同生”,揭示了诗的情感内容的群体性和客观性。诗的情感 内容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与统一。这就触及到诗的感情的“善”的内涵。 所谓善,是指诗的感情的客观真理性,与生活本质相吻合和一致,以及由此而束 对社会人生的积极向上作用。诗歌中的情感内容,一方面应该是真挚的,热烈饱和, 烙印着诗人主观个性化体验的色彩,一方面又应该是具有概括的、普遍的、符合人类 社会历史伦理道德规范的特点和引人向善的作用。如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 起径,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醉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 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这是一首流传千占的爱国主义 名作,诗的前六句自叙从年轻时丌始报效国家以来的艰辛曲折和苦难的经历,最后两 旬则为泣血壮语,表现自己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最后两句诗为后人所称颂,并曾 激励过千千万万个立志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中华儿女。 在诗歌中,感情具有了真的质地,包含了善的内涵,感情也就潜在地获得了美的 品质。因为真善美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真是美的前提,善是美的规范,美是真与 善的提炼与升华,也是真与善的归宿。诗歌中的情感内容,经过艺术表现的中介,最 后归结为诗歌的艺术美,归结为诗歌对的审美把握。 艾青诗论- 生活十一,艾青专集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1 2 0 1 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诗歌的情感内容表现为种高级的美学情地,摆脱了存在于人的同常生活中的低 级的原始自在状态,而呈现为被提炼和被升华的典型化状态。例如上邪:“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 君绝! ”涛中女子对恋人的一往情深,是何其真挚强烈,何其刻骨铭心,何其动人心 魄! 又如盂郊的游了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通过母亲为游予缝制征衣这个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最 为平常的片断,将慈母深笃的爱意,凝结在一针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学网络诈骗课件
- 社会情绪手工课件
- 抗菌技术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辅警铁骑岗位知识培训课件
- 交通银行2025铜仁市半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中国银行2025永州市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邮储银行2025宜昌市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2025年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定制与快速制造
- 中国银行2025惠州市秋招笔试价值观测评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财政政策
- 新概念第一册Lesson-65-66练习题
- 固体物理(黄昆)第一章PPT
- 十经络养生法专家讲座
- 2023年重庆大学入学考试英语一本科
- 铁路公司招聘干部试题
- GB/T 1770-2008涂膜、腻子膜打磨性测定法
- 输血申请单规范PDCA
- 第17课-我是浙江人课件
- 税务尽职调查报告(参考)
- 初中七年级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件
- 全屋定制家居整装安装师傅专业安装服务技巧培训指导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