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先圣之果有可为——杨园“圣学”思想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亟 越生塾墨直豆盘 堑旦型 璺壑盟壁宝 内容提要 张履祥 明末清初儒学家 浙江桐乡人 世称 杨园先生 他师承刘宗周 但后人基本认为其学说是程朱一系的延续 论文以二条线索来展开论述 一则是儒家的本怀 w i j 是杨园的学术 这二 者是交织在一起的 以儒家本怀的回溯来体现杨园学术的儒学沿承 以杨园学术 来体现儒学本怀的时代意蕴 杨园以承继先圣的学术 懿行为己任 以自习并劝 进他人进行 修身进德 实践为时代的良药 意欲杜绝阳明后学狂傲的言行 确 立了其 祖述孔孟 宪章程朱 的学术思路及 博文 约礼 的学术大纲 杨园 在对儒学的继承与开拓的有效结合中 淡化了学术论辩 无意于学派纷争 广涉 经史子集 深入教学 生活实践 回归儒家原典 以 修身进德 为其学术关钥 处处以道德实践为其学术指向 为了简别于明末清初儒学的学术化及实学化的走 向 总结其学术名为 圣学 圣学 以历史继承与时代开拓的交融为特色 通 过古圣的言行来引导后学 实现自圣 圣他的儒学使命 全文从 博文 学 约礼 行 的二个方面总结整理了杨园的主要学术思想 并对其诸如 理欲 仁义 等儒家命题的把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对其学术思想发展过程 师承等 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 还对对于历史上对于杨园评价失当之处给予修正 论文是 立足在儒家大背景中展开杨园的研究 通过杨园 圣学 的启示 对于现代儒学 的发展走向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儒学的复兴 不单纯是学术的复兴 更多 的是一种内在 圣贤 意识的觉醒 从内心中建立一种修身立德的情操及胸怀 天下的理想抱负 以圣贤为榜样 提升自身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并落实到 修身 实践上 论文从杨园语录式 摘要式 笔记式的论著中 归纳出了其学术的大纲 并 且作了较为详实的论述 补充了目前对于杨园研究的匮乏 关键词 张履祥圣学新儒家天理人欲性善论 亟 越生垂查墨盔互应 堑旦 鲨垦壑煎篮 a b s t r a c t l v x i a n g z h a n g ac o n f u c i a n1i v i n gi nt h el a t e r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e a r l y q i n gd y n a s t y w a sc a l l e dm r y a n g y u a nb e c a u s eh i sf a m i l y1 i v e di nt h e y a n g y u a nv i l l a g e t o n g x i a n gc o u n t y z h e j i a n gp r o v i n c ef o ral o n gt i m e a sw ek n o w h et o o kz o n g z h o u l i u af a m o u sc o n f u c i a n a sh i st u t o r b u t h i st h o u g h t sm a i n l yr o o t e d f r o mt h ec h e n ga n dz h u f a m o u sc o n f u c l a n si n 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 s e eo v e r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r e s e a r c h e so ft h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w em a ye a s i l yf i n dt h el a c ko ft h eo n e so v e ry a n g y u a n t h e r e r ea b o u t2r e a s o n sf o rt h i s o n ei st h a ty a n g y u a n st h o u g h t s m a i n l yf o l l o wt h ea n c i e n tc o n f u c i a n s i d e a sa n darel a c ko fs oc a l l e d c r e a t i v i t y t h eo t h e ri st h a th ei sn o tw e l lk n o w nb yo t h e r s i n yv i e w ac o n f u c l a ns h o u l d n ts i m p l yb eas c h o l a r b u tap r a c t i c e r w h of o l l o wt h ea n c i e n ts a i n t s s t e p st ol e a dam o r a l1 i f eh i m s e l fa n d b eu n d e rt h eo b l i g a t i o nt os e r v et h es o c i e t y t o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f r o mt h e r e s e a r c ht r e n d so fp r a c t i c a lo rt h e o r e t i cv i e wo v e r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i g i v em yr e s e a r c han e wn a m ef o ll o w i n g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s a i n t s o l o g y y a n g y u a n i st h es u c hap e r s o nf o l l o w i n gt h es a i n t s i nh i sb o o k h ee m p h a s i z e dt h a t ac o n f u c i a ns h o u l db eaw e l l d o e rt o c h a n g e o n e ss e l f i s h n e s sa n d a r r o g a n t n e s st h r o u g ht h ew a yo fs e l f r e f l e c t i o n h e d i v i d e dt h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mm a i n l yt ot w op a r t s k n o w l e d g ea n da c t i o n o n es h o u l ds t u d y 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t oa t t a i nt h ek n o w l e d g eo fw h ys h o u l db eac o n f u c i a na n d h o wt o t h e no n es h o u l dt a k ea c t i o nt ob eac o n f u c i a n i nt h e p a p e r i f i l et h em a i n t h o u g h t s o ft h e y a n g y u a n s f o l l o w i n g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s a i n t s o l o g ya sn oo n eh a sd o n es u c haw o r k ia l s o p r o p o s em ya d v i c e f o r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k e y w o r d s l v x i a n g z h a n g f o l l o w i n g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s a i n t s o l o g y 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t i a n l i r e n y u i i 序言 第一节主要学术思路 余英时先生认为 1 9 1 1 年以后 传统的 硬体 笔者注 二千多年皇帝制 度 是崩溃了 但是作为价值系统的 软体 则进入了一种 死而不亡 的状态 到了 五四 这个系统的本身可以说已经死了 这一论述看起来可能有些悲观 不过其描述了文化领域的一种现实状况 整体传统文化的萧条 使其只能处在一 隅以某种方式保存了一些徒有其表的形式 这个便是 死而不亡 的含义 自五 四后 中国哲学的研究多以西方哲学作为其参照体系 近些年来 学界一直在提 倡以中国文化自身的维度来深入自身文化体系的思考与研究 但似乎能够真正意 义上做到经由对于中国文化内质的深入思考而建构自身的研究思路与体系来切 入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 似乎不多见 毋庸置疑 我们不排斥西方文化对于自身 体系的启示 但是我们必须要在全新的时代来建构自身文化的自足体系 因为割 裂与扬弃传统而令自身文化系统消解在所谓 全球化 的大一统中是一种充满危 机的论调 朱金铺先生在 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 一文中指出 文 化全球化的双刃剑面前 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 既积极又警惕 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管从内在所肩负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诉求上而言 还是从外来文化入侵所带来 的受面效应的角度丽言 建构自身文化的自足体系已经显得尤为重要 这并不是 要追求一种封闭的文化系统 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中来审视自身的文化 在历史 与时代之间寻求其内在的契合而有所拓展 如何应用现代的方法及语言来揭示中 国哲学的内在本质 以此为基点来建构自身文化体系 我想将是在这个被称为中 国文化复兴的世纪的一个重要主题 我们看到每每西方哲学一种思潮出现 中国哲学的许多领域受到极大的冲 击 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后现代 诠释学 缘在发生等等诸如此类的西方哲学 的新名词很快 纳入 中国哲学的研究之中 兴起诸如儒学的后现代意义 诠释 学与经学重读 海德格尔与中国文化等等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剧 各学科 余英时 现代儒家的回顾与展望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 0 0 4 年第一版 总序 第9 页 2 收录于r 中国传统文化与21 世纪 田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华书局 2 0 0 3 年第一版 第1 5 3 页 之间的整合原本无可非议 但是若深入到这些研究作品的本身中去 我们会发现 许多作品对于西方哲学体系的应用几乎是全盘的 只是将中国哲学的素材进行填 充入西方哲学的框架之中 这实际上只是中国哲学的西方式解读 西方式阐释 这样的研究视为中国哲学研究 有所不妥 而列为比较研究似乎也是不可 因为 做比较研究则需要各自立场而论其同异 如果将此类研究视为西方哲学的研究 似乎更恰当些 文化 思想的整合并非是唯一的模式 也就是说从本质上寻求唯 一不变的真理诠释似乎是西方文化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 而中国文化 思想更加 强调于在纷繁驳杂之中寻求一种动态的 整合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阅确乎存在一些本质性的差别 在西方哲学的历史观 念中 外在的上帝 人形或者是理性 与人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可调和的张力 人 力图去打破入性的自私面而完善神性或消解人 神之间逻辑上的不一致性 似乎 是徒劳的 从西方哲学的历史流程中来看 上帝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不管是唯 理论或者是经验论者 藉由人自身的理性或感性去揭示真理 似乎有着太多的无 奈 人若可以完全认识真理 则人可以等同于上帝 人若不能够认识真理 则 人类的智性将被否定 这似乎是一个 悖论 西方哲学的出路在于寻求最高 的和谐 力图在游离于人性之外寻找逻辑的统一基点 西方哲学陷入一种逻辑性 的理神崇拜之中 而人自身却陷入卑微与渺小之中 这种天 人之间的关系 变 成为一种信仰性质的屈从 在形而下世界之中欣求形而上的完美却又无法达 到 或许这样的表述多有不妥 不过在我看来西方哲学是一种 上帝 权威下的 产物或者是对于 上帝 权威下反面而极的产物 标榜人性的解放 在苏格拉 底看来 一切表面看起来繁盛的东西 其背后说明恰恰是一种稀缺 西方哲学体 系的繁复 正说明着一种智性的稀缺 哲学变成为一种与真理无限趋同而不可能 真正达到的学问 其本质就是人与神之问的割裂 哲学成为膜拜于真理门下的信 徒之学或者全然揭示其虚伪面的异端之说 趋近与反叛的哲学 会随着社会的流 变而衍生出无限的知识体系 如同信息社会一样 哲学在不断地流变中 似乎很 难去把握其中流变的趋向 但是如果深入去研究 在这种人 神二分的视角中 无非就是二种的整合 整合后分离 或者整合与分离的统一 或者一种对于整合 与分离都否定的虚无主义 这种逻辑性质的论述几乎都不会逃出这些范式 虽然 其形式在不断变化 而从其根本上而言无非某些本质性的思维惯势 西方哲学更 2 多是分析性的 学术性的 而中国哲学是体验性的 实践性的 中国哲学一度被人所大加斥责 乃至现在还有中国无哲学的论调 中国无哲 学的结论本身便是以西方哲学为评判标准的 在西方严密的逻辑体系下 中国哲 学显得先天不足 从西方哲学来看 中国哲学本身的随意性大 没有强大的逻辑 体系作为其学说的后盾 但是并不能够说明其本身并不成为哲学 若反而观之 在中国哲学的视角而言 西方哲学便变成为一种无意义的辩论术了 用一种客观 的角度去看 我们不能够忽视其中的巨大差异 有些是根本性的差异 在我看来 中国哲学 以儒家为主导 综观历史及深入文化的深层 儒家思想一直是主流 其本身的立足点并非是对于宇宙间绝对真理的把握 而是落实到 人 自我生活 自我完善及 人 所构成的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天 神 成为人 善性 层面 的一种表征 我们不否认中国哲学中存在着犹如对于宇宙终结 本体 的探求与 追求 不过从理论构建上而言 其 体 不是割裂之体 而是一套 体 用 一如的学说 本体界与现象界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从实践论上而言 其 体 更多是一种向更加高层次的德性的一种进趋 这种赋予德性意义的 本体 已经 被认定在每一个个体的身上 其本质是能够就 体 的崇高性去实跨一由 人 去揭示并安住于 本体 对于本体 真理认识体现在藉由正确的实践性而产生 的体验 一旦我们的视角发生变化 把中国哲学的核心放在德性完善1 的立足点 上来看 则我们对于中国哲学会有一个更好的把握及理解 本文的视角与研究方 法便是以 德性完善 的儒学使命作为基点 来展开对于张履祥个案的研究 进 而铺及对于明末清初之际 儒学走向的一种侧面思考 并对于现代新儒家困境及 其出路作出一些探讨 第二节明末清初学术动向的考察 明清之际 汉民族溃败于被认为不开化的蛮族 民族似乎失去了一种核心轴 其学术中充满了一种对汉民族文化的反思 其实在明末的官僚腐败 生民贫困 时局动荡的社会现实面前 学者已经开始去反思这些社会现象本身所蕴含的内在 1 德性完着并非是反知识论的 德性包含了自身的德性完善及社会责任的实现 知识作为一种工具 其作 用不可低估的 德性作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是对知识的一种引导 德性已经包含了对于 知识 的态度 3 问题 明朝的没落更加激化反思力度 西方科学 文化的传入 也为这种反思提 供了参照体系与对比素材 在明清之际 基本上分成二种流向 一派是立足于传统 进而根据时代需求 对心学 理学进行改造和整合 黄宗羲 孙奇逢 李颐等人基本上倾向于心学系 统 顾炎武 王夫之 陆世仪等人基本上偏向理学系统1 不管是以心学还是以 理学继承为己任者 都感知到了儒学的困境 所以其学说中展现出对于理学 心 学中空泛之谈的批判 从各自的角度来强调 经世致用 的重要性 并且强调 读 书为国 的社会责任感 另一派则对于理学 心学持较深的否定态度 对之加以 斥责 甚至全盘否定 如傅山认为先有子 后有经 颠覆了孔圣儒门独尊的地位 这一流主要是目睹了狂儒 伪儒的弊病而产生反感情绪 并将之归结于儒家 主 要是后续儒家 学说的内在的问题 力图回到儒家的原始经典 乃至 百家争鸣 的学术基点上重新审视文化的时代价值取向 在传统承继派的思想中也蕴涵这样 的价值取向 不管怎样 这一思潮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于理学 心学空泛倾向的 一种反思与修正 倡导 经世致用 的实践 强调学术的社会效用及学者对于社 会的担当性 学者转向于对于经学的关注 力图从原始经典中为自己的批判性的 理论寻找依据 进而对于理学 心学提出改造 批判 否定 某些人的思想中已 经蕴含了揭露封建专制 提倡民主权利的内在诉求 部分人还吸收了国外的一些 科学技术及科学精神 这个转型期被认为是具有启蒙意义的时期 从学术走向上 来说 这个时期就可以找到近现代学术的思路与脉络 清末民国初的阶段 又一 次加剧了这种转型思潮 而其实质上而言似乎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实学化2 的转向 使儒学成圣成贤的目标淡化 或者说对圣贤含义的提出另 一把握 而更加强调于一种民生民计 国家复兴层面的的考虑 力图把空泛的 学术转向为一种充实的践履 在社会现实与儒家理想的共同激发之下儒生的社 会 历史责任感的觉醒带来了这样的转型思潮 这种转型或者说走向 被认为是 一种进步 是一种社会意识 自我意识的觉醒 这从一定层度上来说也是无可厚 非 对于这一代的儒学大家而言 其自身的道德素养也足以支撑起这一学术走向 的儒家本质 但是 实学的走向一旦失去道德的准则 则这种学术走向便成为一 种打破道德束缚的借口 使那些恪守道德礼仪之人被当作是一种迂腐的怪胎 当 1 参考粱启超 中田近三百年学术史 东方出版中心 2 0 0 3 第一版 第1 1 0 页 2 区别于学术界所对于实学的专门界定 这里实学化指的是以 经世致用 为指向的学术走向 4 然 德性之说也会出现道貌岸然的伪儒 包括官僚 要做到一种内圣外王的构 想确实很难 或许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儒学之中包含着内圣和外王的双重属性一 一内在德行和外在家国责任的统一 学界也认同儒学的特征是内圣外王的和谐统 一 陈祖武先生认为 中国儒学讲 修己治人 是以谋求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论究对象的学问 1 另外儒家以 立德 为本 为先导 也是比较容易把握 由此一旦 实学化 的思潮占领了主导 则会消解 道德修养 的作用而对 立 德 造成很大的冲击 事实也是如此 在此思潮中 若只不动于心 安忍于一方 实践修身立德 教化乡里的儒生难免会被淹没在时代的思潮之中 不过他们所展 示出来的儒生的风范 仍应该得到今人的肯定和重视 对于这些在整体道德状况 不佳的社会环境中 却意志坚定地来实践道德 教化乡里的儒门力士们作一番新 的考察 由此来补益今日道德糜溃中人心沉沦的现实 对于力图以学术及实学走 向以求复兴的新儒学以另外一个角度的补充 诗书礼乐 的孔圣教育 加上后 期儒者 农耕 思想 构成为一套特殊的教育方法 德性的培养是在日常的生活 中得以贯彻 其所展现出来的绝非是现代人所认为对于人性 欲望的压抑 而是 一种引导 在人伦规范的互动中 在榜样教育的熏陶中 在自我发现的觉醒中 在生活实践的体验中 将人性的光辉展现出来 塑造一个恪守道德 具有良好人 文素养 胸怀家国的国民 现在儒学也是经历着一个同样的问题 在新的生活形 态中如何贯彻道德修养 激发心怀国家 生民的社会责任感 成为这个时代的儒 学复兴主题 杨园只是当时诸多儒生中的一员 他代表了另一个方面的实践 对于 圣 学 良善道德 的实践 这种 圣学 内蕴的责任感 使这种实践绝非只是造 就自善君子 家国 已经被其概括在修养体系之内 如果真能够按照其思想而 尊崇之 那么也能建立一个富强 清明的国家 王道 原本就包含在 圣学 之内 社会的落后 科技的抑制 并不是儒家的问题 而是君王和伪儒在自身利 益驱动之下篡改了儒家思想本意所致 德性 并不是科技的天敌 反而是使用 科技的导向 一个混乱的社会 科技有时是可怕的 而道德良善的社会 科技成 为造福人民的工具 提出儒学的内在理境的启示意义 不是去改造儒学来适应这 个时代 而是用儒学去启示这个时代的人们去实践德行 儒学不是生活在时代阴 1 陈祖武 淆儒学术拾零 湖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2 年第二版 第3 页 5 影下蜷缩于一隅的产物 而是这个时代的一味良药 或许要扭转人心很难 但是 总也要力行之 这是或许就是儒学所应该秉有的情怀吧 圣学 在于躬行 杨 园一生穷困 而其道德修养 使其旁也不乏门生 由此对乡里之民风也大有裨益 君子困而学如此 应是儒门的一大幸事 在困顿之中实践儒学的内在道德 这是 儒学之士的内在觉醒 也是学人所必备的素养与毅力 杨园便是一个好的榜样与 示范 我们今天同样也在经历着时代的巨变 在这个变化中我们应该去寻回作为中 国人的真正精神所在 我们要在自身的历史土壤中 文化积淀中 去不断耕耘 培植出继承先圣并立足时代的文化硕果 6 第一章杨园的生平 学术渊源及历史评价 第一节杨园的生平 杨园的年谱主要有二种陈梓撰四卷本的 杨园先生年谱 及苏饽元撰一卷本 杨园先生年谱 1 今就 清史稿 结合年谱简略介绍如下 杨园先生 1 6 1 1 1 6 7 3 姓张 名履祥 字考夫 别号念芝 是明末清初 的儒学家 教育教 农学家 世居浙江桐乡清风乡炉镇杨园村 被后人尊为 杨 园先生 他的祖父晦庵先生为人宽厚 喜成人之美 虽然没有参加科举 但是 酷爱读书 涉猎经史传记 医卜杂家 平常手不离书 时常请益于老儒 是一位 好学之士 他的父亲张明俊 号九芝 是县学的生员 传记记为 邑增广生 县志等记为 邑庠生 三次参加省试 都没有得中 平素于双亲顺志无违 其 中有一次因为母亲生病 未考完便回家侍亲 以孝道被乡人所称道 并且为人乐 善好施 端直诚敬 以 行己率由古道 存心常谓天知 自励 乡人称其为 端 士 他的母亲沈芳 贤淑良惠 持家教子有方 兄长张履祯 邑庠生 杨园七 岁丧父 家中贫困潦倒 母沈氏教导他 孔 孟亦两家无父儿也 只因有志 便做到圣贤 他早年业师是阳明学的学者 后他投于刘宗周门下 当时东南文 社 各立门户 杨园不参与党争 只是同颜统 钱寅 吴蕃昌等人互相砥砺学问 其后与海盐的何汝霖 乌程的凌克贞 归安的沈磊等切磋学问 并且讲学不辍 他奉行 庸德之行 庸言之谨 的圣人之道 来问学的人 都以朋友之道相待 以 修身进德 策励学人 他还教导门人要注重经济之学著 亲自参与农耕 每 年种田十余亩 并根据自身的经验修补农书 他早期学问上注重蕺山 慎独 之 学 晚年则悉心于程 朱之学 后人评价其 践履笃实 学术纯正 晚年问学 不少 他勤于读书 笔耕不辍 留下著作计五十余卷 二百年之后的同治十年 1 8 7 1 由浙江学政徐树铭奏请从祀孔庙 杨园的著作在其生前刊行的不多 多以钞本流行 康熙四十三年 1 7 0 4 有 1 清 张履祥 扬园先生全集 中华书局 2 0 0 2 年第一版 第1 4 8 9 页 7 依据抄本刊行杨园的遗集 到了乾隆年间 有 张考夫遗书 张杨园先生全集 杨园先生全集 付梓 这些刻本都没能收录杨园的全部著作 到了同治十年 1 8 7 1 年 由江苏书局署名刊行了较为完整 杨园先生全集 五十四卷本 非 四库全书 所选本 陈祖武先生以此本为底本 内容上结合一些散佚的资料 点校排印成 杨园先生全集 1 由中华书局印行 为全面研究杨园作出了极大 的贡献 第二节杨园的学术渊源 一般认为杨园先生属于蕺山后学 将其列为蕺山门人 从历史的事实上来看 杨园于清顺治元年 1 6 4 5 年 到绍兴 向刘宗周先生问学 请蕺山抉择其心得 及用功方法是否合道 其后有书信往来 这是不诤的史实 究杨园学术而言 其 晚年基本定位在张载 二程 朱熹等人的思想上 这种定位倒不是指在学统上 道统上的回归 而是以从 进德 功夫的角度所进行的抉择 杨园并不以某某大 儒为归 而是将古人所留下的著作以时代的实际情况来取舍传继的 并不存在着 某个对某个派系的偏私 这种理境显更为广阔些 杨园提到 孔子无常师 而祖述则尧 舜 宪章则文 武 2 继而提到 孟 子受业子思之门 乃愿学则惟孔子 3 最后谈到 朱子尝师籍溪 屏山 卒业 于延平之门 乃终身诵法者 惟程子 4 由此他认为 盖师也者 师其道与德 道之高 德之至 从而师之 道有未高 德有未至 则姑舍是 不得阿私所好也 5 对于师道的评判标准在于 师 本身的道 学问 与德 由学问引发的德行实 践 不可因为亲疏远近及自身的偏好来评判 在其看来死守一个所谓学统 道 统的谱系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是危险的 对于蕺山 他也并非一味的推崇 虽在早 期的著作中不太谈及蕺山学术不纯的问题 但后期略微表现出对蕺山学问不认同 的观点 一本儒门传统杨园恪守着师道的尊严 从心底还是保有着对老师的一份 感激和敬畏 因此这种异议是委婉地 缓和地提出来的 在其学说上也继承了蕺 1 清 张履祥 场园先生全集 中华书局 2 0 0 2 年第一版 下文略称 全集 2 全集 备忘兰 第1 1 3 7 页 同上 4 同上 同上 8 山的一些命题 不过赋予其新的含义 如对于 慎独 的解释上与蕺山不同 面 对这种师 弟之间的分歧遭到同学的质问 先师于阳明 虽瑕瑜不掩 然未尝 不深敬 而子何疾之深也 毋得同异 1 他回答 何伤乎 孔子大管仲之功 而孟子羞称之 彼一时 此一时 道固并行而不悖也 2 从这段话中 可以看出 对于蕺山 杨园内心中有着一份深深的敬畏3 并未直言其师学问的 不纯 杨 园以时代的变迁为理由来回避对于蕺山学问做出一个正面的评论 这样既表示了 自己的立场也对蕺山表示了应有的尊重 不过从中也隐含了其对蕺山学问的一种 不认同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杨园对于阳明学的大肆批判 甚至言辞上有所有 过激 其目的并非在于力诋阳明来建树自身的学术地位 而是从时弊的立场来防 止其后学中 狂儒 的泛滥 这是时代使然 也是一以贯之的 圣学观 立场使 然 由此可见 圣学 角度的批判不是对于先儒的人格 学术的否定 而是基于 就时代 进德 利弊而有所取舍 朱子于天下古今事理 无不精究而详说 三代以下 群言混乱 折衷于朱 子而可矣 4 杨园视朱熹为继承先圣一脉传承的承当者 调和各家学派的纷争的 集大成者 不过 杨园也并非只是接受朱熹一家之言 在其论述某一个问题的时 候 往往将历代的相关言论都集合在一起 综合论述 在后文论 仁义 中可见 一斑 杨园认为自己的学术是 祖述孔孟 宪章程朱 以孔盂作为其学说的榜 样和纲领 对于学术的展开则以程朱为主 当然也不仅仅局限在程朱 比如其 志 存 西铭 行准 中庸 l 以张载的 西铭 作为其学说的志向 行动上 则以 中庸 为准则 对于朱熹的学说 他也承认有些 支离 6 所以总的来 说 杨园的并无固定的师承倾向 只是以弘扬圣学为己任 以先圣为榜样 以先 儒启示作用的学说为框架来展开其对德行的劝进与实践 对于程朱的认同 还是 在于要把学问落实到实处以修正 顿悟 式功夫所带来的弊病 确立自省反观 转化气质的渐进功夫对于时代的意义 1 全集 备忘四 第l l 酪页 2 同上 3 从 德 的角度而言 就蕺山的人品 德行 杨园是完全认同其师的 但是从学目的纯正性角度而言是 带有怀疑的 隐台着一种视其不纯的认定 全集 备忘一 第1 0 7 8 页 全集 备忘一 第1 0 5 4 页 全集 备忘 第1 0 9 4 页 文日 若象山于朱子 则一味怒张 斥其支离 不能逊心相下t 便是不 及朱子处 从中可见 朱熹学说的 支离 杨园一定程度上也承认 不过从做功夫的角度上来说 朱熹 胜象山 9 杨园学术中 对于历代 当代的儒学家有过较多的评述 如 朱子精微 象 山简率 薛胡谨严 陈王放旷 1 吴康斋质胜于文 方正学文胜于质 薛敬 轩纯粹 胡敬斋整肃 皆君子人也 敬斋而后 吕淫野健健君子矣 2 这里不一 一列举 其出发点还是在于圣人 君子为标准为评判标准 在文与质之间 内在 品质为其所注重 所以对于苏轼等文豪 杨园并未有很高的评价 杨园对于历代 的帝王 政治家也有很多评论 把生民的疾难归于帝王及为政者的失职 直追尧 舜的功绩 有很多的感慨 杨园还广涉史书 以历史为鉴来论当世的得失成败 并且结合历史对于时证 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构想可行的对策 他收集乡里修身的正面 负面案例来劝化世 人 高唱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亲自参加农耕 结合古代农书来实践 并且总结 出许多被后人所重视的农业经验 他阅读水利书籍 把当时的灾荒的爆发的原因 归结为水利的失修 提出了整修水利的方案 他结合古代书院规矩 研订学规 还参与乡约 规范人心 巩固治安 圣人无常师 杨园博采众长 乃至从农学经 验可以谈到修养功夫 足见杨园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不问人问沧桑之徒 也不 是靠学问博取名声之辈 其学问来自于对于古人言行的考察与遵循 来自于对于 生民的体恤与慈悯 来自于亲自躬耕的艰辛与努力 如此种种 人生的实践就 是杨园的老师 只要有益于进德 转变人心的学问都是其敬而取学的内容 杨园 并无建立道统 学统的想法 而是回溯一种广阔的圣贤之学 继承先辈的志愿 而拣择有益时代的学问而实践之 第三节杨园的学术思想发展三阶段 杨园的学术发展可以分为形成 成熟 完善 完成三期 第一阶段 3 0 岁之前 形成期 阳明学以顿捷的方式 为日趋僵化的儒学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 大量儒生投 入其门下学习 并使其学说一直成为整个明代的主流儒学思潮 乃至近代仍不乏 全集 各忘三 第1 1 4 3 页 2 全集 备忘一 第1 0 4 6 页 1 0 尊奉阳明学为正宗者 对于阳明之学 在二十五岁之前杨园十分尊崇 这与当时 王学在浙江地区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设馆授学的老师几乎都是王学 的子弟 杨园的蒙师孙台衡先生便是姚江后学 于阳明 龙溪之书 则深信之 以为圣贤之域指日可造 1 阳明这种顿捷的方法给杨园带来了成圣的希望 不 过随着其自身的实践体验的深入及其所见闻的狂儒的泛滥 使其学术上有所转 向 到了后期其对于阳明学不管从学说本身 还是从其学说的流弊上都提出了批 判 天道之大在阴阳 阴阳进退 消长 无不以渐进 故学问功夫必以渐进 好言顿者 非天地之理 故为异端功夫 2 这是从学理上对于阳明学的批判 不 过杨园的批判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于学说的流弊上而言 良知 之教 使人直情 而径行 其敝至于废灭礼教 播弃先典 记 所谓 戎狄之道 也 3 姚江 之言 质厚者闻之 尤可以薄 薄者闻之 则不难无父无君矣 为其长敖也 饰 诈也 充此无所不至 4 在后期的作品中 杨园对于阳明学说一直持一种极度的 反感 对于释 道二家的学说 从 全集 中看并无大篇幅的论述 不过从某些片 断中可见一斑 正学未闻 信心直往 陷于夷狄之道者种种 而是悔不可 追也 5 在 全集 答陈乾初一 中对于释教的事障 理障等有所述及 可见其 对于释教之学习也绝非只是简单涉猎而已 予二十后 得交士风 其言日 君只本质好 学问之道全未是也 予虽应之日 要我学二氏 决不可得矣 然心实服其言 6 杨园谈到其曾投学于张溥 周钟等游心于二氏的学者 在得到 了诤友颜士风的劝谏之后 才意识到自己学问并非是儒门正宗而放弃 所以可以 基本推定 杨园在二十岁之前曾游心于二教 并且有过深入的研习 而自后则慢 慢脱离其学说 由于战乱 贫困及阳明学为核心的学术大氛围等种种原因 杨园到了二十五 岁 因为当时颁布 小学 近思录 于学馆 他才读到影响其后期学术发展的 朱熹 近思录 原先杨园对于阳明学只是停留在怀疑阶段 由此便有了批判的 直接理论依据 二十九岁 杨园参加浙江乡试 并且开始从儒学原始著作及后代 全集 备忘一 第1 0 页 全集 备忘三 第1 1 4 1 页 全集 备忘三 第1 1 3 8 页 全集 备忘三 第1 1 卵页 全集 答陈乾初二 第2 3 页 全集 备忘一 第1 0 8 0 页 儒学家之著作中辑录出对于学问 迸德有帮助的言录而辑成为 愿学记 这是 其学术思想慢慢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愿学记 是一本语录性的作品 主要是 一些策勉的话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的问题 其中有多处引用朱熹的 话 不过并无明显的观点 基本是采集古人的进德佳言而已 圣学的思路还不是 很明确 不过其圣学倾向已经很明显了 第二阶段 3 0 岁 5 0 岁成熟期 三十四岁 杨园教授学生的学习次第逐渐体系化 辑成 经正录 那年恰 是顺治元年 明朝告终 他往绍兴拜谒大儒刘宗周 蕺山以 诚敬 之旨指示做 功夫处 并且批示了杨园 愿学记 中的一些疑问 这年冬 杨园又呈示了疑问 蕺山作答 师徒之间一来一往问答 被编成了 问目 杨园取蕺山遗书中其认 为纯正的内容编成 刘子粹言 基本上是有取舍地接受 杨园与蕺山会面仅一 次 而多以书信来往 杨园家贫 到绍兴亲近老师的盘资不足 所以不能够时常 请益 又明亡后蕺山明志殉国 自此永诀 后人把杨园列为蕺山门下 从师承的 关系上无可非议 不过从学说的角度而言 其差别还是很大 杨园自第二阶段的 成熟期中 其自身的学术倾向基本已经能够把握了大的动向 不过在许多方面还 是存在着一些疑惑 所以对于老师的态度及学术的取舍上 并未笃定而无疑 蕺 山学术中对于阳明学的继承是明显的 不过在杨园看来 蕺山的道德情操要比阳 明精纯1 在其4 2 岁所写的 全集 序 赠刘子本序壬辰 2 中言到 昔者 先 师立人极以为教 而原其旨于慎独 其于夫子之言 若一揆也 而先生之 德粹于阳明予 这是写给蕺山之子的序文 当然不能够排除其酬对的成分在 不过也可以看到其对于蕺山还是尊崇极高 相比之于孔子 文中阳明又称其为阳 明子 这与其 备忘 中对于阳明的数落语气大相径庭 可见这一期间 杨园还 是处在学说精细抉择上的过程中 又数年 癸已 4 3 岁 韫斯以予 初 学备忘 质之裒仲 裒仲日 山阴不脱姚江习气 吾是以不敬山阴 考夫看来 不脱山阴 韫斯述其言告予 予答之日 吾于先生之学 未能得其万一 况敢 言脱乎 然未尝不服裒仲之知言 3 这段文字可以看出 杨园的学说中还是带 1 这种评论未必允当 不过从上文中可以看出 杨园也是从时代的角度而这样立论的 2 全集 序 赠刘予本序壬辰 第4 6 9 页 全集 备忘一 第1 1 页 有蕺山学说的影子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内在影响 或许这是因为杨园在用功方 法上承袭了蕺山的教导 所以在其学说上有所体现 不过杨园已经意识到了蕺山 对其影响 并且立意要克服之 处在学问上如此 在待人接物 处理日常事务上 也是处在一个在以理论来深入历练的阶段 形成期杨园基本上明确学术大方向 圣学 取向 成熟期是箕学问不断 深入 走向精粹的过程 第三阶段 5 0 岁之后完成期 杨园学问随着 备忘 的闯世面完成 五十岁之后学问精柠 已经有明确的 思想主旨 文本依据 在看起来散乱的著作形式 其内在的理路已经完全明晰了 论文的重心就是关注于其晚年的思想 故不赘言 第四节杨园的影响及其历史评价 全集 收集了诸家对于杨园的评论 诸家一致认为其 学术纯正 践履写 实 这一评价可谓是对于杨园的一种最为恰当的评论 许焊1 所编的 载道集 六十卷 认为从孔圣到唐 宋 元 明历代贤士以 杨园告终 其凡例谓千古之圣人 莫尊於洙泗 有明之儒者 莫醇於杨园 2 在其看来明代的大儒 学问最精醇的莫过于杨园 纪昀等在其后又言 以孔子始 以张予终 垂希圣希贤之则也 然於百世之下 尊一人与孔子相终始 谈何容易 乎 3 从纪昀等的措辞中可以看出 对于杨园是否可以当此殊誉 委婉提出了 反对意见 祝淦4 所作 淑艾录 十四卷 是就杨园 备忘录 增删所成 提 要 对其评论是 而其后序刚门户之见尚坚持而不化 必欲灭尽陆 王一派而后 已 如不共戴天之仇 是未免於已甚矣 5 祝淦立论有些偏激 不过从中可以看 出其对于杨园思想的一种继承6 不过 杨园无意陷入学派道统之争 恐是祝未 1 海宁人 雍正癸丑进士 官翰林院编修 2 纪昀等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子部八 嚣学类存目四 中华书局 1 9 9 7 年第一版 第1 2 8 9 页 同上 4 原名游龙 鸯宁人 花隆丙辰举人 清史藕 将其剜为杨园私淑弟子 扬园的遗书由其刊刻 纪昀等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子部八 儒学类存目四 中华书局 1 9 9 7 年第一版 第1 2 9 0 页 对于象山之学 杨园并未太过批判以 以 简率 目之 且在功夫上认为其不够深细 深细而体会之 许 祝二位都是出生在海宁的儒生 由其对于杨园的推崇可见 在清代的桐乡 海宁等地 杨园之学还是备受重视的 四库全书 收录了 杨园全书 三十四卷 沈氏农书 一卷 张考 夫遗书 五卷 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杨园的所有著作 对于杨园的学术定位 四 库全书总目 简称 总目 要说 履祥初讲蕺山慎独之学 晚乃专意於程 朱 立身端直 乡党称之 其书多儒家之言 而 近古录 见闻录 等率传记之流 农书又农家之流 言非一致 难以概目日儒家 故著录於杂家类焉 1 总目 将其学术定位在 杂家类 大体因为杨园著作的零散且无系统的儒家阐释 杨 园的著作确实是缺少了系统性的学理探讨 发掘其主要思想的 愿学集 备忘 等著作类似于读书笔记或读后感 且多以条目形式出现的 不过深入研习 还是 不难勾画出其儒学大旨 恐纪昀等未能留意全书 并作有效梳理 只见其凌乱 不见其一贯 不过 纪氏等对于杨园的人品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同治九年 1 8 7 0 年 浙江学政徐树铭奏请朝廷举荐杨园入祀孔庙 并于同 治十年获准 在奏章中 对于杨园的学术思想 为学思路及著作分类等都作了较 为精到的评述 一循孔门博文约礼 敬义直方之则 以仁为本 以修己为务 中庸为归 2 这种说法基本上是沿循祝淦的 从奏章的内容上来看 当时对于入 祀的要求相当严格 而杨园能够入祀 在于其 学术纯正 践履笃实 经历了 2 0 0 多年还能够被后人所重视 可见在浙江一带其学术的影响力 据桐乡龙翔街道的网站上描述 杨园之墓在自其死后3 0 0 多年间 常有敬 仰者捐资大修 同治三年 1 8 6 4 年 尚未入祀孔庙 巡抚左宗棠捐廉大修 在 墓的四周用条石筑罗城 从河埠处筑石路直通墓门 还购置祭田四十亩 并题墓 碑 大儒杨园张子之墓 又书两碣树于墓门 以示承远防护 禁止摊采 杨园 先生的民族气节和学术成就 深为后人敬佩 旧时来杨园墓瞻拜的志士文人陆续 不断 每年十月初一 乡绅设祭 县城官长专程到墓主祭 日本学者也多次考察 张履祥和杨园墓 杨园墓穴在文革时被挖 杨园祠被毁 由此可见自杨园去世 之后 对其凭吊可谓络绎不绝 并为乡里所敬重 能够如此绵延3 0 0 年而不为人 所忘却的 绝非只是一纸文章而可使然 其所展现的是其人格魅力 其教化之力 可谓持久 1 纪昀等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子部四十四 杂家类存且 中华书局 1 9 9 7 年第一版 第1 7 6 页 2 全集 张履样从祀孔庙资料 第1 5 3 6 页 1 4 近代及当代对于杨园学术的评价基本上与梁启超先生在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 史 中的评价一致 杨园品格方严 践履笃实 固属可敬 但对于学术上并没 有什么新发明 新开拓 不过是一位独善其身的君子罢了 当时像他这样的人也 还不少 推尊太过 怕反失其真吧 1 这种评价中有二个问题 1 什么是儒学 的新发明 新开拓 2 杨园是否真的独善其身 在杨园的 圣学 体系中 儒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随着时代的不同 其学 术要符合时代的实际状况来施设教说 从其不遗余力地批判阳明学的出发点而 言 足可见这便是一种发明与开拓 这点梁先生也给予了肯定 杨园因为是清儒 中辟王学的第一个人 后来朱学家极推尊他 认为道学正统 2 梁先生视其缺少 发明 开拓 或许是以一种吸收了西学 进化论 的学术观点而得出的一种评价 今天我们应该重新考虑给予一种新定位 杨园是否只是独普其身的君子 这一点 在 全集 中可以看出 其一再主张重视 经济之学 强调水利的重要性 参 与 乡约 教化乡里等等事实无不看出杨园兼济天下的本怀 在我看来 杨园 以身示教 规范人心 到了晚年问学弟子不乏其人 其中不少是能守其说而践履 笃实的君子 这便是杨园儒生风范的体现 或许在梁先生看来 没能够参与反清 的斗争 是其独善其身的表现 杨园早年也曾参与反清复明3 的行列 只是迫于 形势而放弃 亡国之后杨园不求仕途 甚至连女儿被害的官司也不愿意诉诸于衙 门 这是其民族气节的体现 我想不论是其学术思想 还是其践履实践 乃至其 研究思路 方法 视角 都是值得今日之人重新对其深入研究 并给予允当之评 价 1 粱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东方出版中心 2 0 0 3 年第一版 第1 1 1 页 2 同上 3 1 6 4 4 年 清兵入关 占据北京 刘宗周自杀 张履祥闻知痛哭 次年 清兵攻陷浙扛 他和徐敬可 何 商隐等加入了以吕留良为代表的反清复明的行列 到清顺治四年 1 6 4 7 清王朝统治局势已定 他便与徐 何等人决心隐居终身 1 5 第二章杨园圣学 第一节 圣学 的提出及意义 圣学 这个词 不会陌生 但是就儒家学派而言 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学派 与道学 理学 心学等并称 若从儒家的本身出发 广义而推的话 一切学派都 是圣学 都是进德修身 造福苍生之学 若从狭义而论 也就是论文中所要论述 的 圣学 是以 立德 为指向的学术立论 以此来区别于明末清初这个时代 中儒家的学术化t 与实学化走向 在孔子那里 以尧舜 周公等先圣先贤作为效仿 学习的榜样 以 恭 谦 等德行作为夫子所赞叹 鼓励的实践 而其自身并不以圣贤自居 只是诲人不倦 地劝进德行及宣扬治道 来继承先圣之道 这些从 论语 中不难拣析 我们称 此为圣学 圣学的本身 其并非只是博文而通晓天下 还必须要有高尚的品格情 操 有心系生民天下的社会责任意识 中已经很明确了 一 诚敬 睢诚敬可以格天 对于天理的至诚与敬仰所促成的个体责任意识的觉醒 作为一种合 理 的驱动力 意在为致知以前 谓之有善有恶可也 其自格物知至而后 更安得谓有善有 恶 此际但当辨其诚与不诚而已 小人之事不能诚其为善之意 是以仰愧俯作 如何诚其为善之意 日 知之既明 行之妊果 孟子日 无为其所不为 无 欲英所不欲 2 在 格物致知 未明道理之前 这种摇摆不定的意志有其善和恶 而在其明 理之后 则因为 诚 的关系 其意志力转向对于善性的绝对性追求 则是全善 而无恶 诚 则感通天理的纯善 善恶的区分便在于 诚 后面杨园举了古人 的话来策励 诚 的意志力 性善的激发就在于 诚敬 不过对于这个 诚 还提出了一个更加微细的要求 或疑诚其意矣 心安得不正 曰 好善如好 好色 恶恶如恶 恶臭 岂 j 意之诚 但恐失正之处 过申 失正 便是有所而发不中节矣 程子云 孝 弟而不中理 又云 虽无私心 苟不合正理 即私心也 或至犯上故检心之 1 这种控制并非是被动的 而是主动的 好比一个人对于绘画产生兴趣 则其自愿牺牲时问 糖力来投入 学习 诚 也是如此 一旦对于天理有至诚之心 则再0 理上对于 欲 有防护对治的准备 并且会落实 到实处 2 t 全集 备忘三 第1 1 2 6 页 5 2 功 时时不可失 然又不从捡心起 1 这个诚意 并非只是对于善恶之心的控制 而是还包括 中 节 合 理 这样无疑使诚字赋予了一个对合 理 的属性 要合 理 的 诚 才是真正的 诚 二 格物 致知 格物 是认识 理 的途径 当然 格物 并非只是对于事物的分析 认识 格物 的具体内容在杨园这边看来是包括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这个上文已经论述过了 这是从 学 角度的 格物 其实 格物 还包括另 外一个层面 就是从 自心 去认识 天理 这是德行实践层面的 格物 前 者是指明理前的 格物 后者是明理后落实到实践论的 格物 事事物物各有当然之天理 吾所以应之能各当其则 方为无私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浙江温州市人才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招聘2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考核招聘工作人员23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合肥某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招聘驾驶员1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河北沧州高校毕业生临时公益性岗位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福建福州市鼓楼区水部股份经合社招聘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贵州黔东南州黄平县选聘城市社区工作者工作8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下半年陕西汉中市事业单位招聘262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海南东方市第二次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80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甘肃省商务厅厅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5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江苏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9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体育教案睡眠与健康课件
- 2025年《数字孪生与虚拟调试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 生物●安徽卷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试卷及答案
- 蓝牙耳机委托加工协议书
- T/CGTA 03-2023大豆油加工质量安全技术规范
- 反诈知识进校园主题团课
- 雷雨剧本文件完整版电子书下载
- 土建施工方案范本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 T-SXPFS 0004-2024 山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型贷款实施指引(试行)
- 老年透析护理常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