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的“赐宴”和“赐食”.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的“赐宴”和“赐食”.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的“赐宴”和“赐食”.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的“赐宴”和“赐食”.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的“赐宴”和“赐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的“赐宴”和“赐食”.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r r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三够蕾 日期 兰 坦 厶 厶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 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至丝三塾 日 期 呈 竺 笪 6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氇立叁遍 日期 垒 堑 电话 邮编 t 乙一 1 明代的皇帝钦赐筵宴按规格有大宴 中宴 常宴和小宴之分 前三种宴会属于常例 赐宴 小宴基本是皇帝对臣下的特例赐宴 此外 与钦赐筵宴相配合 皇帝会以各种名 目对臣民进行常例和特例的赐食 如果因日食 灾荒等情况取消宴会 则会以赐节钞 领宴或折宴等方式予以补偿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 宴会之上对礼仪的强调自然在所难免 预宴者的座次安排 行酒次序 宴席和宴食 以及乐舞的演绎 因出席者的身份和宴会 的规格而等级有别 为宴会服务的有食物备办机构光禄寺 侍者的担当者鸿胪寺和音乐的承应者教坊 司 光禄寺负责宴席的安排和宴食的供应 鸿胪寺负责宴会出席者的班次排序 搬放桌 椅 斟酒递汤等工作 教坊司安排乐工和舞者为宴会提供歌舞表演 如果皇帝特例所赐 的食物 则由内廷机构尚膳监 甜食房等机构造办 食物准备完毕由行人司或内官送予 受赐者 无论宴会规模大小 食品种类多寡 明代皇帝的 赐宴 和 赐食 行为有着深远 的政治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 促进了君臣之间的交流 加强了君主对臣民的控制 更是 为了严明等级 实现朝廷秩序化 对内营建了太平之世的景象 对外可以抚慰远使 宣 扬国威 既体现了重文崇儒的基本国策 也引领了尊老务农的社会风俗 关键词 明代 赐宴 赐食 二 a b s t r a c t t h ef e a s tf r o mt h ee m p e r o ri nm i n gd y n a s t yh a df o u rs t a n d a r d s i n c l u d i n gb a n q u e t s f e a s t c o n v e n t i o n a lf e a s ta n ds m a l lf e a s t u n l i k et h ef i r s tt h r e ec a t e g o r i e sw h i c hw e r eg i v e na s c o m m o np r a c t i c e as m a l lf e a s tw a sb a s i c a l l yo nt h es u b j e c t sa sas p e c i a lc 舔ef r o mt h e e m p e r o rt oh i so m c i a l s c o m p a t i b l ew i t ht h ef e a s t t h ee m p e r o rw o u l dg i v ef o o dt oh i s o f f i c i a l sa n dc o m m o np e o p l ea sc o m m o np r a c t i c eo rs p e c i a lc a s eu n d e rv a r i e t yo fn a m e s i f t h ef e a s tc o u l d n tb eh e l da ss c h e d u l e db e c a u s eo ft h ee c l i p s eo rf a m i n e t h ee m p e r o rw o u l d o f f e rs o m e t h i n ge l s e 弱c o m p e n s a t i o n s u c ha sb e s t o w i n gs p e c i a lm o n e yn o tf o rs p e n d i n gb u t a sa nh o n o r g i v i n gf o o dt ot h o s eo f f i c i a l sw h oc o u l d n ta t t e n dt h ef e a s to rg r a n t i n gm o n e yo r o t h e rt h i n g sw h i c hw e r ee q u i v a l e n tw i t ht h eb a n q u e t a sw ek n o wc h i n ai sam o s tc o u r t e o u s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c e r e m o n yw a s a n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o nt h ef e a s t t h ea r r a n g e m e n to ft h es e a t t h eo r d e ro fd r i n k i n g t h et a b l ea n dt h ef o o do ft h eb a n q u e t a sw e l la s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t h e m u s i ca n dd a n c ew e r ea l lr a n k e db yt h es t a t u so ft h ep a r t i c i p a n t sa n dt h es c a l eo ft h ef e a s t g u a n g i us i h o n g l us ia n dj i a o f a n gd i v i s i o nh a dt h e i rr e s p e c t i v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i e sf o rt h e b a n q u e t g u a n g i us iw a s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a r r a n g e m e n to ft h eb a n q u e ta n df o o ds u p p l y h u n g i u s iw a s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p r o v i d i n gs e r v a n t sa n da r r a n g i n ga t t e n d a n c eo r d e r s e t t i n gt a b l e sa n d c h a i r sa n dp a s s i n gd r i n k sa n ds o u p s j i a o f a n gd i v i s i o nw a s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a r r a n g i n gm u s i c a n dd a n c ep e r f o r m a n c e s f o o dg i v e na ss p e c i a lg r a n tb yt h ee m p e r o rw a s p r e p a r e db ys h a n s h i j i a na n dw a sd e l i v e r e db yx i n g r e nd i v i s i o n r e g a r d l e s so ft h es c a l ea n df o o dc a t e g o r yo ft h eb a n q u e t t h ee m p e r o rw o u l da c h i e v e m u l t i p u r p o s eb yr e w a r d i n gf e a s ta n df o o d i tw o u l dp r o m o t et h ee x c h a n g eb e t w e e nt h e e m p e r o ra n dh i so f f i c i a l s s t r e n g t h e nt h ee m p e r o r sc o n t r o lt oh i so f f i c i a l sa n dc o m m o np e o p l e 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t h i n gw a si tw o u l db eh e l p f u lt or e i n f o r c eh i e r a r c h ya n dm a k ec o u r t o r d e r l y i tw o u l dh e l pt oc o n s t r u c taw o r l dw i t hp i c t u r eo fp e a c ea n dp r o s p e r i t y e n t e r t a i n f o r e i g ne n v o y sa n ds h o wt h es t r o n go ft h ec o u n t r y i ta l s ow o u l dr e f l e c tt h eb a s i cn a t i o n a l p o l i c yo ft a k i n g c o n f u c i a n i s ms e r i o u s l y a n dl e a dt h e s o c i a lc u s t o m so fa t t e n d i n gt o a g r i c u l t u r a lw o r k sa n dr e s p e c t i n gf o rt h ee l d e r l y k e y w o r d s m i n gd y n a s t y f e a s tr e w a r d f o o dr e w a r d n 目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 i 目录 i i i 绪论 1 第一章各式名目的搿赐宴 赐食挣 6 第一节大宴及赐百官食 6 一 郊祀庆成宴 6 二 元旦 冬至 万寿圣节三大节宴和赐百官食 8 第二节中宴和常宴 9 一 中宴 9 二 常宴 1 2 第三节小宴和折宴 2 2 一 小宴 2 2 二 折宴 2 7 第四节赐食 2 9 一 常例赐食 3 0 二 特例赐食 3 1 第二章赐宴和赐食的具体场景 3 3 第一节赐宴的礼仪 3 3 一 座次 3 3 二 行酒与乐舞 3 5 第二节宴桌和宴食 3 8 一 宴桌 3 8 二 宴食 3 9 第三节受赐的人员 4 2 一 朝廷官员 4 2 二 一般平民 4 3 三 其他人员 4 4 第三章备办所赐搿宴一 搿食刀的机构及其运行 4 6 第一节食物备办机构 光禄寺 内廷机构 4 6 一 光禄寺 4 6 二 内廷机构 4 9 第二节宴会中的侍者及赐食使者 鸿胪寺 行人司 5 0 一 鸿胪寺 5 0 二 行人司 5 2 第三节宴会中的乐者 教坊司 钟鼓司 5 4 一 教坊司 5 4 h i 二 钟鼓司 5 5 第四章搿赐宴一 赐食一的政治意义 5 7 第一节首明等级尊卑 同时也促进君臣交流 5 7 一 严明等级 实现朝廷秩序化 5 7 二 促进君臣交流 加强君对臣的控制 5 9 第二节对内营建太平之世的景象 对外抚慰远使 宣扬国威 6 0 一 营建太平之世的景象 6 0 二 抚慰远使 宣扬国威 6 2 第三节既体现重文崇儒的基本国策 也引领尊老务农的社会风俗 6 3 一 体现重文崇儒的基本国策 6 3 二 引领尊老务农的社会风俗 6 5 结论 6 8 参考文献 7 0 后记 7 6 i v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赐宴 和 赐食 是明代皇帝的一种重要的统治工具 本文将具体分析明 代皇帝各式名目的 赐宴 和 赐食 以及相关的宴食礼仪 预宴获赐人员 并在此基础上 找出明代统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及其产生的政治意义 一 研究回顾 到目前为止 近人对于明代的宫廷筵宴的研究较为少见 相关的研究主要是 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 其一 近人相关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中国饮食文化问题 而饮食文化所含的 内容较为广泛 它可以是对于饮品 食品 饮食业 饮食思想等的研究 也可以 是关于平民饮食 权贵富商饮食 宫廷皇室饮食 文人士大夫饮食 少数民族饮 食等的研究 徐海荣主编的六卷本 中国饮食史 是目前国内较为全面 系统地 研究中国饮食史的专门著作 这套书对原始社会的饮食 夏商时期的饮食 西周 时期的饮食 宋代的饮食 辽金西夏饮食 元代饮食 明代饮食 清代饮食 民 国时期的饮食 少数民族饮食都有着相当细致地介绍和说明 每编又设数章 对 各时期饮食文化涉及的饮食原料的生产与制作 饮食的烹饪方法 饮食器具 以 及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等进行多方位的阐述 王仁湘在 饮食与中国文化 一书 中对岁时饮馔 茶道 酒昧 进食方式 食礼 古代饮食观 食功论等进行了详 细而深入的探讨和论述 阐明饮食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博大精深 作者 认为 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 它是调节和改善君臣关系的重要润滑 剂之一 食礼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 这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季 鸿岜在 三礼 与中国饮食文化 一文中指出 三礼 即 1 9 9 6 年第3 期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定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对各种食物和饮食器具所作的符合文化传统要求的分 类体系 不同的人们在各种特定饮食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行为 作为群体和个体 的人们内在的各种观念意识和心理状态 以及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饮食活动在社 会运行中产生的功能等内容 其二 除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外 还有一部分是对历朝宫廷宴会的研究 渡边信一郎在 元会的建构 中国古代帝国的朝政与礼仪 一文中认为 朝政 构造是由君臣关系决定的 由于改朝换代和皇帝死去 这种君臣关系不得不经常 中断 不仅如此 即使同一皇帝在位期间 为使朝政构造发挥作用 也必须不断 地再度确认君臣关系 而承担维系这一君臣关系的 是在宫廷之上举行的朝会和 通过朝会之礼而实现的礼仪秩序 构成朝会之礼中心轴的 是元旦举行的元会仪 宴飨 酒礼 共食 和歌舞则是元会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通过对自汉至唐元 会仪的研究 发现元会仪的目的和意义发生了变化 它由汉晋时的更新与和合君 臣之间的关系 在隋代以后 成为贺词交换的仪式和娱乐的场所 其赏赐和歌舞 在礼制上的意义明显减弱 而向仪式 行乐的方向转变 朱飞芳的 关于北魏 赐宴 的问题 一文 虽论述的是北魏的 赐宴 问题 但对本课题的研究有 不少启示作用 作者指出 赐宴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宴会 一直以来都被统治阶 级利用作为一种恩赐的手段以维护其王朝的稳定和延续 北魏一朝的赐宴有国 宴 喜庆宴 尊老宴 庆功宴等 宴会的举行 地点 参加人员等都与时政密切 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 是北魏汉化程度 政治安危的折射 路成文在 北宋宫 廷 赏花钓鱼宴 及其文学 政治意义 一文中论述了北宋一项极具特色的宫廷 礼仪制度 赏花钓鱼宴 它由多种形式的宫廷礼仪 娱乐活动组合而成 是北 宋君臣在太平之世 以天下之乐为乐 心理的反映 同时也是优遇臣僚 尤其是 文臣 的具体表现 它通过赏花 钓鱼 宴饮 赋诗等一系列活动 拉近君臣距 离 促进君臣交流 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张胜海在 帝子设宴纳宾贤 赏花钓鱼赋太平一中国古代曲宴初探 一文对中国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 曲 宴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作者认为 曲宴本义 并非设有音乐歌舞之宴 其特别之 处就在于无事而宴 时间 地点不固定 席上常有赏花 赋诗等活动 参加的人 员主要是宗室成员 外国使臣以及近密臣僚 曲宴是一种高档的休闲方式 由汉 到清不断发展变化 而以在宋代最为兴盛 也最典型 多为辽 金所模仿 毗 外 英国学者尼科拉 弗莱彻所著 查理曼大帝的桌布 一部开胃的宴会史 一 书中的第七章中国宴会部分和第十一章中关于斋戒的论述 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 瞿明安 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符号 饮食象征文化的表层结构研究 载于 史学理论研究 1 9 9 5 年 第4 期 日 渡边信一郎 元会的建构 中国古代帝国的朝政与礼仪 载于 日 沟口雄三 小岛毅主编 孙 歌等译 中国的思维世界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 第3 6 3 页 朱飞芳 关于北魏 赐宴 的问题 载于 l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6 年第l 期 路成文 北宋宫廷 赏花钓鱼宴 及其文学 政治意义 载于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7 年第1 期 张胜海 帝子设宴纳宾贤 赏花钓鱼赋太平一中国古代曲宴初探 载于 学术探索 2 0 0 5 年第3 期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的启示作用 在这本著作中 作者认为 斋戒在宴会中扮演着必不可少而又与 之对立的角色 想要品味成功必须曾经失败 没有忍受过饥饿和恶劣的食物 永 远也不能真正理解宴会的含义 而中国人斋戒 是出于对祖先祭祀的虔诚 其三 对于明代宫廷筵宴的研究 目前为止还不是很多 徐海荣主编的六卷 本 中国饮食史 的第十二编是明代饮食部分 在这一编的第二章中 徐先生认 为 明代宫廷的筵宴 不仅因宫中政治 经济条件无比优越 皇权的至高无上 皇家的富贵显赫 使这些宫中筵宴华贵 典雅 庄重 等级森严而礼仪繁缛 更 因其政治色彩浓烈 故宫筵参加者们的政治 食欲 远远大于其生理食欲的需 求 但徐先生对上述两点并没有展开进一步论述 汪石满在其主编的 中国饮食 文化 一书中认为 宫廷钟鸣鼎食 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最高文化层次 是以御膳 为重心和代表的一个饮食文化层面 包括整个皇家禁苑中数以万计的庞大食者群 的饮食生活 以及由国家膳食机构或以国家名义进行的饮食生活 而后者正是本 文将要研究的对象 但和徐先生一样 汪先生也并没有进一步阐述这种由国家膳 食机构或以国家名义进行的饮食生活 吡外 秦华生 丁汝芹在 宫廷北京 一书中 根据 明史 所载 简略地描述了礼仪繁复的明宫宴仪 姚伟钧在 中 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 一书中亦对明代宫廷御膳和饮宴礼仪进行了概说 但依据 的仍只有 明史 礼志 中的部分内容 引据单一且叙述不详 论述较为详细 的是台湾暨南国际大学0 6 届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陈依婷的学位论文 明代的宴 享制度 陈依婷认为 明代的宴享主要包括皇室饮膳 节庆赐宴和祭祀 配以 相应的宴享礼仪与乐舞 构成了明代宫廷的宴享制度 宫廷宴享作为帝王表示恩 惠 宣扬国威的手段 势必隆重非凡 因此宴享的办理必须由诸多机构共同办理 光禄寺是宫廷宴享的总统筹机构 太常寺则是负责掌管祭祀的机构 明代为了使 宫廷宴享能够顺利进行 设有诸多厨役 以协助光禄 太常二寺 此外 还有尚 膳监与尚食局两机构 负责办理皇帝的御膳 为使宴享能够无误的举行 即需要 丰富且源源不绝的食材 明代官方的上林苑监以及光禄寺相关机构 是提供宴享 所需食材的重要来源 除上述的官方生产外 还有各地所上贡的鱼货 牲畜 蔬 果 茶饮 以及各式调味品 则是另一项重要的食材来源 此外 向民间铺行采 买食材 则是洪武年间即已出现的取得食材的方式 在具体的办理的过程中 弊 端丛生 固主要体现在三点 即买办营利 官吏舞弊和冗役过多 本课题所要研 究的问题与这篇论文看似一题 实则各路 明代的宴享制度 一文观其题目 顾名思义除了宴之外 还包括各种 享 享 可以解释为奉献享用祭品 也有 英 尼科拉 弗莱彻著 李响译 查理曼大帝的桌布 一部开胃的宴会史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 0 0 7 年版 汪石满 中国饮食文化 合b p 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 秦华生 丁汝芹 宫廷北京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2 0 0 5 年版 姚伟钧 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陈依婷 明代的宴享制度 台中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2 0 0 6 年硕士学位论文 陈依婷 明代的宫廷宴 享 载于 故宫学刊 2 0 0 8 年总第4 辑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宴飨 用酒食款待人之意 但从论文的提要及目录来看 其 享 之意无疑是取 前者 本文研究的只有 宴 且 宴 之对象为外廷臣僚或平民等 此外 本 文将去宴之食材来源的部分而增加宴会的具体场景部分 包含宴会的地点 礼仪 宴食和预宴人员等 并将研究的视角转向明代皇帝通过各式名目的赐宴 赐食 所要达到的目的及其产生的政治意义 二 结构框架和史料说明 本文除绪论外 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章详细论述明代皇帝各式名目的 赐宴 和 赐食 行为 第二章具体分析宴会的场景 包括宴会的礼仪 宴会 的食物和预宴人员 第三章介绍为皇帝的 赐宴 和 赐食 行为服务的机构 即食物的造办机构光禄寺 内廷机构 侍者鸿胪寺 乐者教坊司 以及使者行人 司 第四章在上述三章内容的基础上 指出皇帝通过 赐宴 和 赐食 所要达 到的目的及其政治意义 与本文相关的资料从类型上可以分为史料和近人研究 而史料又可以再分为 官制史书 笔记 文集与奏议三类 近人研究亦又分为专书和论文两类 中国儒 家十三经中的 仪礼 周礼 和 礼记 三种经典 从东汉起就被合称为 三 礼 研究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 特别是神权时代和君权时代的饮食文化 三礼 是必读的重要古籍 历朝的官修史书一向是研究历史的基本史料 官修史书史料 较为丰富 内容翔实 可信度也较高 从历代编修的质量上来看 明史 是优 秀的一部 此外 还有 明实录 明会典 礼部志稿 等书 这些官修史书 是本文关于宴会的礼仪 宴食 以及宴会办理及服务机构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来源 官方史料虽是本项研究的基本资料 但因其性质而在内容上必定会因为某些 政治敏感或隐晦而略去不记 而这一缺陷可以通过私人笔记加以补充 古代笔记 的内容很丰富 保存了许多可贵的材料 从史料方面来说 历代笔记内许多具体 而详尽的记载 往往不见于官修史书 这些笔记所叙 能补官修史书之缺或纠正 其谬误的史实 加以采择 足供考证 专载明代故事的笔记中 弁山堂别集 典故纪闻 等书是本文的重要资料补充 以 弁山堂别集 为例 该书的 皇 明盛事述 皇明异典述 及赏赉 赏功等考 记载皇帝所赐宴 食之人上自藩 王宗族 朝廷宠臣 下至地方知县 乡野平民 并详载所赐之食的数量等等 这 些都对本课题的研究极有参考价值 史实细节 多不载于官书 笔记作者 采取传说 又往往难免失真 因此记 亲身经历之谈 或当时耳目见闻所及之事的 就相当宝贵 值得重视 像 酌中 志 之叙晚明宫廷故事 玉堂丛语 之述翰林人物言行 更有朝鲜使臣来往北 京的日记汇编 此外 还有关于北京风土民俗的笔记 也为本文提供不少相关的 史料 如 天府广记 春明梦余录 和 日下旧闻考 等书 前者所载史料往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往稀见而可信度高 后者所记内容详备而丰富 亦是本文的重要资料来源 在研究皇帝频繁的 赐宴 赐食 活动中 还有一个很大部分的史料来源 于参与这些宴会或得到赐食的官员的文集 他们都是帝制专制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的人物 他们都是亲身经历这些宴会或享有皇帝所赐之食 因此对于其真实性就 无需怀疑 本文所参考的文集主要是 文渊阁四库全书 和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中所收录的明人文集 特别是其中的诗作和奏疏部分 于本文帮助甚大 启示甚 多 此外 明经世文编 名臣经济录 等书亦收录了许多时人的奏疏 这些 材料有助于对当时宴会及宴礼的解构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各式名目的 赐宴力 赐食 明朝对于宴会的规格有明文规定 大宴行九爵礼 中宴仪同大宴 但进酒七 爵 常宴仪同中宴 但百官一拜三叩头 进酒或三爵 或五爵而止 回 中国历朝历代的大宴是不断变化的 汉行岁首庆贺礼 魏晋以后又有贺冬 至礼 唐中叶又有所谓贺生日礼 皆于是日行礼毕 设大宴以享百官 到了明 代 大宴的举办主要是郊祀庆成宴和三大节宴 即元旦 冬至和万寿圣节 中 宴规格略低于大宴 它包括中宫寿旦宴 东宫千秋节宴和四夷贡使上 下马宴 常宴则有祭祀宴 节令宴 对文武百官的恩赐宴 以及朝觐与巡狩赐宴四种 至 于小宴 其举办大多出于皇帝的随意和一时兴起 对于其过程和礼仪也无明文规 定 因此 大宴 中宴和常宴可以说是属于常例赐宴 而小宴则基本是皇帝对臣 下的特例赐宴 如遇日食 灾荒等情况取消宴会 赐节钞 领宴和折宴是给予补 偿的通用手法 与赐宴相配合 皇帝出于其特定的目的亦会以各种名目对臣民进 行常例和特例的赐食 第一节大宴及赐百官食 一 郊祀庆成宴 一般认为 宴饮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 殷商时代的祭祀十分频繁 祭祀中 有精美的礼器和丰富的祭品 祭祀之后 必得将祭品分给大家吃掉 这就是宴饮 的雏形 奠定儒学在帝制王朝独尊地位的董仲舒在他的天人相关论中就指出 天者 群物之祖也 故遍覆包涵而无所殊 建日月风雨以和之 经阴阳寒暑以成之 也就是说 天 是生育一切存在的 群物 的根源 生养着一切自然的存在和 运动 当然也包括 天子 在内的人间的一切生命 天子作为 天 在人间的代 表 通过祭天仪式与上天进行对话 从而获得上天的启示与眷顾 承天意以从 事 代 天力主宰人间世界 因此 祭祀礼以郊祀最为重要 郊丘之祭 以钦 天监择日礼为始 以光禄寺设宴礼为终 由此 终始具备 是谓大成 回 万历 明会典 卷7 2 宴礼 北京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 页4 2 0 明 黄训 名臣经济录 卷2 5 礼部 仪制上 王朝之礼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史部 诏令 奏疏类 台北 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版 册4 4 3 页4 9 0 汉书 卷5 6 董仲舒传 北京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页2 5 0 2 页2 5 1 5 明 黄训 名臣经济录 卷3 l 礼部 主客精膳 庆成筵宴虽遇灾伤不免事例 景印文渊阁四库 全书 史部 诏令奏疏类 册4 4 3 页7 1 5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初分祀天地 冬至祀天 夏至祀地 洪武十年 1 3 7 7 年 始定合祀之制 在原圜丘的基础上建殿 但到了祭祀的时候 工程还未完成 只能暂时在奉先殿 行礼 两年之后 祀殿完工 于该年正月在南郊的大祀殿行合祀之礼 永乐十八 年 1 4 2 0 年 北京天地埴建成 每年仍实行天地合祀之制 直到嘉靖九年 1 5 3 0 年 明世宗 按周礼古文 分建南北郊埴而不屋 南郊以冬至 北郊以夏至 复有孟春祈谷 季秋大享 凡四郊焉 隆庆初年一度行合祀之礼 但很快又恢 复分祀之制 郊祀之后的第二天晚上 便举行盛大的庆成宴 由于庆成宴十分隆 重且参加人员众多 所以一般在奉天殿举行 宗教人士如法王 佛子 禅师 僧 官 喇嘛等 宴于大慈恩寺 由一员内官待宴 筵宴之前 礼部要开具预宴官员 职名 画位次呈报皇帝阅览 皇帝批准后将所画宴图悬挂于长安门示众 然后由 光禄寺按鸿胪寺所开送的职名 班次制作贴注 以官品次序贴于筵席席端 筵宴之日 尚宝司设御座于奉天殿 锦衣卫设黄麾于殿外的东西两端 金吾 等卫设护卫官二十四员在殿内 东西各十二员 教坊司则设九奏乐歌的乐工于殿 内 设大乐乐工于殿外 立三舞杂队舞士于殿下 文武群臣按朝班排立于殿外 东西相向 至吉时 仪礼司跪请皇帝御殿 这时 殿外钟鼓齐鸣 皇帝升座后 殿阶下鸣鞭 停止奏乐 文武大臣四品以上 由鸣赞官引领 从东西门入殿中 横班面北而立 五品以下官列于殿外丹墀 同样面北而立 列队完毕 音乐响起 鸣赞官赞 四拜 文武百官向皇帝行叩首礼 身起入座 乐止 光禄寺官为皇 帝斟第一爵酒 捧至御前 教坊司跪奏一曲 炎精开运之曲 这时所有预宴官 皆跪 待皇帝饮毕 文武百官四拜而起 回到座位 各序班官员方进群臣酒盏 群 臣自第二爵起方可饮酒 从第二爵酒开始 皇帝饮酒时群臣不必下跪 但需候 皇帝举饮 群臣方能以次举饮 饮毕 光禄寺官开始进汤 同样伴随着音乐 群 臣这时需起立 寺官为皇帝进汤后 群臣复原位 序班官员为群臣供汤 皇帝喝 完汤后 舞蹈开场 其后的第三爵酒至第九爵酒 进酒 进汤和献舞仪式与上述 仪式相同 舞毕再进下一爵酒 每进一爵酒就换一个曲目 在皇帝饮完第九爵酒 后 光禄寺官会收起御前酒爵 序班官员随后收起群臣酒盏 光禄寺官进汤和大 膳 随着音乐的响起 群臣再次起立 进献完毕 群臣复位 序班官员供群臣饭 吃完饭 教坊司跪奏百花队舞 舞毕 鸣赞官唱 彻案 序班撤群臣宴桌 光 禄寺官遂撤御筵 鸣赞官赞 宴成 文武百官出席 面北而立 序班官员撤群 臣座 鸣赞官赞 鞠躬 音乐响起 群臣四拜而起 乐止 群臣分立东西 仪 明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补遗 卷2 内阁 北京 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页8 3 5 据 明武宗实录 卷1 4 5 所载 以大祀礼成 上夜御奉天殿 大宴文武群臣 天下朝觐官及四夷朝使 正德十二年正月 庚寅 条 台北 中央研究院1 9 6 2 年版 页2 8 3 8 又程敏政 篁墩文集 卷6 5 诗 正 月十二日庆成宴后有怀宾之用鸣治红字韵 中对赐宴归来时情景描述 一年灯火西城近 无限相思月又 中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集部 别集类 册1 2 5 3 页4 3 0 万历 明会典 卷7 2 宴礼 页4 2 1 4 2 2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礼司跪奏 礼毕 然后鸣鞭奏乐 皇帝还宫 文武百官按次序离开宴会现场 官员在退场时 允许其带走筵席中所剩下的食物 这项政策起于唐宣宗 规定 今 后大宴文武官 给食两分 一与父母 别给果子与男女 所食余者听以帕子怀归一 回 到明朝 这一 怀归 制度仍然存在 只是这项打包工作交由预宴官员所携 带的侍从执行 而且侍从人员也不可多带 至多只能带二人 应当注意的是 打 包工作应在宣布宴会结束后进行 否则会遭到纠仪监察御史等官的纠劾 锄 大型宴会不但礼仪繁复 而且所耗费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极为庞大 对此 在天顺二年 1 4 5 8 年 冬十一月圣节及冬至例宴群臣时 明英宗就曾与李贤进 行商议 英宗问李贤 节固当宴 不惜所费 但计牲畜甚众 尚有正旦 庆成 一岁四宴 朕欲减之 如何 力李贤的回答是 大礼之行 初不在此 陛下减 之亦是 由此开始 每岁二宴 至于正旦 亦或不宴 惟庆成一宴 岁不缺云 嘉靖二年 1 5 2 3 年 明世宗以 四方灾伤重大 为由 想取消庆成宴 立即 遭到以翰林院修撰唐皋及兵科给事中裴绍宗为首的朝臣的抗议 唐皋上奏 祭 祀之礼莫重于郊丘 郊则尊祖以配天 孝之至也 宴则受厘而介福 仁之至也 一举而仁孝之道备 此帝王之所贵 祖宗之所详定而世守也 岂可偶因水旱之故 例以他宴遂废而不举哉 裴绍宗亦认为 庆成者 庆上帝居歆也 今郊毕不庆 将谓上帝不歆乎 臣以为不庆不可也 世宗皇帝遂从群臣所请而举庆成大宴 固 二 元旦 冬至 万寿圣节三大节宴和赐百官食 元旦是一年之初 一月之初 同时也是一日之初 即代表年 月 日的所谓 三朝 是朝会之礼的根本 汉朝重元会仪 即在元旦日举行大朝会 会仪的 内容 由皇帝的赏赐 宴飨 歌舞和音乐组成 就整体而言 前半部分的朝仪 通过臣下的委贽之礼 呈献礼物 再次确认 建构君臣关系 后半部分的会仪 则是通过皇帝的赏赐 宴飨之类的赠答 以期实现新建立的君臣关系的和合与朝 廷的秩序化 冬至正值阴阳交替 阳气渐盛之际 与元旦具有同样的意义 因 此到了魏晋时期 冬至日受方国及百僚称贺 因小会 其仪亚于岁旦 晋有其 明太祖实录 卷2 2 8 洪武二十六年六月 壬寅 条 页3 3 3 5 3 3 3 8 明 俞汝楫 礼部志稿 卷 2 1 卷7 2 宴礼 页4 2 0 明 陆深 金台纪闻 丛书集成初编本 上海 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版 页8 明孝宗实录 卷1 5 8 弘治十三年正月 庚申 条 页2 8 3 8 明 俞汝楫 礼部志稿 卷9 3 给 赐备考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史部 职官类 册5 9 8 页6 9 4 6 9 5 明 李贤 天顺日录 丛书集成初编本 上海 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版 页4 2 明 雷礼 皇明 大政记 卷1 3 英宗睿皇帝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丛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 页 2 0 1 5 明 黄训 名臣经济录 卷3 l 礼部 主客精膳 庆成筵宴虽遇灾伤不免事例 景印文渊阁四库 全书 史部 诏令奏疏类 册4 4 3 页7 1 4 7 1 5 日 渡边信一郎 元会的建构 中国古代帝国的朝政与礼仪 载于 日 沟口雄三 小岛毅主编 孙 歌等译 中国的思维世界 页3 7 3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注一 唐代特别是自唐玄宗开始 皇帝的生日宴开始受到重视 唐玄宗是八月五 日出生 开元十七年 7 2 9 年 百官上表 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 天下诸州 咸令宴乐 到了宋朝 皇帝的生日宴会场面更是气势磅礴 极尽奢华 皇帝的 生日被称为天宁节 据 东京梦华录 记载 宴会开始的前两盏酒是歌舞表演 从第三盏酒开始方才上菜 并且是行一盏酒 上一道美食 换一场娱乐节目 以 第九盏酒收场 集美食 饮酒 奏乐 歌舞 排戏 打球等活动为一体 嘉靖时期礼科给事中陈荣在给皇帝的奏疏中曾说到 我朝称庆贺大礼有三 日万寿圣节 日元旦令节 日冬至令节 遇此三大庆贺 未尝轻免 明朝的 元旦 冬至 万寿圣节三大节宴地位仅次于郊祀庆成宴 宴会的地点一般在华盖 和谨身二殿 皇太子宴外戚 东宫官属于文华殿 皇后宴群臣命妇于坤宁宫 宴 会的前期程序 过程均等同于郊祀庆成宴 明太祖朱元璋以用法严苛闻名 但在驾驭臣子方面也颇有方法 洪武初年 明太祖体恤臣僚每日不论寒暑参加一大清早的朝议 甚为辛苦 于是在每天早朝 完毕之后 在奉天门或华盖 武英等殿赐予百官食物 参加朝议的各衙门大小堂 上官都有所赐 这一政策实行了一个时期 直到洪武二十八年 1 3 9 5 年 礼部 官上奏光禄寺 职事众多 供亿为难 请罢赐 遂停止早朝毕赐百官食的惯例 但是据 万历野获编 记载 这一传统并未被取消 而是改为每月的朔 望日 即每月的初一 十五赐百官食 且历经永乐 洪熙 宣德三朝 直至正统七年 1 4 4 2 年 光禄卿奈亨奏请方罢之 第二节中宴和常宴 一 中宴 除郊祀庆成宴 三大节宴这四个大宴外 其余较为正式的筵宴大多为酒行三 爵或五爵的常宴 介于大宴与常宴之间的唯有中宫皇太后及皇后的寿旦宴 东宫 皇太子千秋节宴和四夷贡使上 下马宴属于中宴 宋书 卷1 4 礼志一 北京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 页3 4 6 旧唐书 卷8 下 玄宗本纪上 北京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 页1 9 3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卷9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史部 地理类 册5 8 9 页1 6 6 1 6 9 明 陈桨 陈文冈先生文集 卷1 1 奏议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集部 别集类 济南 齐鲁书社 1 9 9 7 年版 册1 0 3 页6 舳 洪武元年定正旦 冬至圣节宴谨身殿 见于 明史 卷5 3 礼志七 北京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 页 1 3 5 9 但事实上 三大节宴宴址并不固定于一殿 一般而言 皇帝在奉天殿受朝贺 之后或宴于华盖殿 或宴于谨身殿 见于 明太祖实录 卷1 9 7 洪武二十二年九月 癸未 条 页2 9 6 1 明太祖实录 卷 1 4 1 洪武十五年春正月 辛巳 条 页2 2 1 9 明 黄光异 昭代典则 卷l l 明太祖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丛书 页1 1 6 1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 卷5 北京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 页9 6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 卷1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9 年版 页4 明 王世贞 弁山堂别集 卷1 4 皇明异典述九 北京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页 2 6 2 明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卷l 列朝 页4 9 夕 那时的朝鲜半岛还是王氏高丽王朝统治时期 高丽派遣礼议判书张子温觐见 还是吴王的朱元璋 朱元璋 礼待甚厚 使六部御史台宴慰 至台宴日 张乐 大夫谓子温日 台宴未尝用乐 今日之乐 为使臣也 子温日 乐以和为主 诸公既以和气相接 何必乐为 乃止 吴王闻之 加厚礼以送 自明朝 建立 朝鲜都会在每年的万寿圣节 正旦 皇太子千秋节之季遣使奉表朝贺 其 余也会因谢恩 谢册封 赏赐等 进贺 贺立后 立储等 陈慰 吊唁丧事 等来朝 这类情况没有固定日期 在众多朝贡国中朝鲜是礼仪最为得体 态度也 明史 卷5 3 礼志七 页1 3 6 2 万历 明会典 卷7 2 宴礼 页4 2 1 明史 卷6 3 乐志三 页1 5 8 3 1 5 8 5 意大利 利玛窦 金尼阁著 何高济 王遵仲 李申译 利玛窦中国札记 北京 中华书局1 9 8 3 年 版 页6 8 明 徐一夔 明集礼 卷3 1 宾礼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史部 政书类 册6 5 0 页4 8 明初由礼部官员待宴 永乐以后 四夷贡使由中官与文武大臣或学士等官待宴 不拘人数 成化初 北 虏 东夷 西番由武职大臣待宴 朝鲜 安南 日本等国由礼部官员待宴 万历 明会典 卷1 0 9 宾 客 页5 8 7 明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卷3 0 外国 页7 7 8 高丽史 高丽恭愍王戊申十七年十一月 丁未 条 转引自吴晗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北京 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册l 页1 3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最为恭顺的国家 款待朝鲜贡使的宴会有两场 即下马宴和上马宴 下马宴于 贡使到京后的六 七天内举行 上马宴于临行前五 六天举行回 一般情况下宴 会在会同馆 举行 宴会之日 由会同馆员先在馆内正厅设置桌椅 宾客在西 待宴大臣在东 正中间摆放御案 皇帝虽不会来参加 但主席者只能是当朝天子 待宴大臣虽代 表皇帝 但也不能作为主宴者 随后待宴大臣骑马或乘轿而至 贡使们要到馆 门外迎接 进入正厅后 待宴大臣和贡使要先向皇宫方向行一拜三叩头礼 行礼 之后待宴大臣就座 贡使则要向待宴大臣行一拜礼之后方能入座 下人们则坐在 庭院中 在欣赏完一段杂戏后 由四位光禄寺官员为待宴大臣斟酒 捧至其前作 揖 待宴大臣要稍稍还礼 之后再为贡使斟酒献爵 然后双方相揖而饮 供饭菜 时的礼节也是如此 整个过程都伴随着歌舞 由教坊司负责演奏 在完成 酒七 行 汤七品 后 宴会结束 光禄寺官员一起向在座的待宴大臣和贡使作揖后 退出宴厅 下人们收拾剩余食物 也就是上节中所提到的打包工作 之后 待宴 大臣和贡使们再一次朝皇宫方向行一拜三叩头礼 行完望阙礼后贡使要再次向待 宴大臣行拜礼以示感谢 并将待宴大臣送至馆门外 上 下马宴的过程和礼仪均 相同 除正式的上 下马宴之外 贡使们在初到北京和即将归国之际都会到午门 外向皇帝请安和辞行 这时就又会有获赐宴食的机会 称为见辞酒饭 见辞酒饭 规格小于上 下马宴 行三爵酒礼 预宴者包括所有入午门觐见皇帝的贡使 即 使下人也不例外 食物仍由光禄寺供应 这时的场面就比较轻松 甚至出现 馆 夫等争攫果肉 盘棵狼藉 的情况 回 上 下马宴皇帝一般派遣礼部尚书或侍郎待宴 而不亲自参加 除非是外邦 国王亲自前来 明朝皇帝也必以礼相待 亲自主宴 永乐六年 1 4 0 8 年 淳泥 国王携其妃及家属来华朝贡 明成祖亲自在奉天门设下宴席 三年后 满刺加国 王率其妻子以及陪臣共五百四十余人前来朝贡 明成祖又一次在奉天门亲宴远来 的贵宾 虽然皇帝不轻易出席宴会 但也并不表示他忽视这场宴会 轻视外邦 使者 相反 明朝皇帝相当重视招待四夷贡使的上 下马宴 这一点从三个方面 明 郑若曾 载于林基中 燕行录全集 卷2 0 汉城 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2 0 0 1 年版 页8 4 永乐六年 1 4 0 8 年 设北京会同馆 正统六年 1 4 4 1 年 扩为南北二馆 北会同馆六所 在澄清坊 大街东 南会同馆三所 在东江米巷玉河桥西街北 两馆中只有北馆有宴厅和后堂 弘治三年 1 4 9 0 年 拆卸永昌寺木料在南馆增造宴厅 并修葺两会同馆的破损墙屋 而朝鲜贡使的上 下马宴在南会同馆举行 清 窦光鼎 朱筠等 钦定日下旧闻考 卷6 3 官署吼部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 页1 0 3 6 1 0 3 7 韩国 郑岜寿 赴京日录 载于林基中 燕行录全集 卷4 页3 6 9 韩国 李好闵 燕行录 载于 林基中 燕行录全集 卷8 页9 1 韩国 国史编纂委员会 李朝宣祖实录 卷2 5 辛卵二十四年正月 辛亥 条 汉城 探求堂1 9 8 6 年版 页4 7 7 明 徐一夔 明集礼 卷3 l 宾礼二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史部 政书类 册6 5 0 页5 5 韩国 赵宪 朝天日记 中 载于林基中 燕行录全集 卷5 页2 2 3 页2 3 4 2 3 6 万历 卷6 成祖文皇帝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丛书 页9 2 4 1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可以看得出来 其一 上下马宴是仅次于郊祀庆成等大宴的中宴 与中宫和东宫 的寿旦宴会处于同等地位 其二 上 下马宴概不轻免 成化十年 1 4 7 4 年 正月 朝鲜贡使来华 按例赐宴 但当时正值英宗贤妃丧期 本当免宴 但明宪 宗还是按照常例赐宴 只是免去宴会中的音乐 其三 为防止宴会备办过程中 有关人员中饱私囊 损公肥己 保证宴会的丰厚和体面 成化十二年 1 4 7 6 年 规定 今后的一切用来招待贡使的宴会和食物 都要先经光禄寺堂上官一员 以 及礼部官一员巡视方可进行 圆正因如此 盛大的宴会吸引了大量的外邦贡使 致使明政府对各邦日益增多的贡使人数极为头痛 瓦刺每次朝贡 动辄干人 景 泰三年 1 4 5 2 年 宴瓦刺使臣太尉察占 平章哈只呵力等二千九百四十五人于 礼部 对于力量较瓦刺弱小的哈密 朝臣们这才敢怒又敢言 近年哈密不时来 贡 动以千百 名为进贡 实则贪飨宴赐 因此礼部官奏请限定哈密贡使人数 建议每次前来朝贡 人数不得超过二百人 这项请求很快得到批准 二 常宴 明代的常宴 相比大宴和中宴 其种类要丰富得多 总体来说有四种 祭祀 宴 如耕糟 祭蚕礼毕赐宴 祭社稷 太庙享胙等 节令宴 如元宵宴 四月八 释佛节宴 端午宴等 对文武百官的恩赐宴 如进士恩荣 武举宴 纂修宴 经 筵宴等 朝觐与巡狩赐宴 如外官朝觐宴等 一 祭祀宴 礼记 祭统 有云 凡治人之道 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 莫重于祭 囝据 明史 记载 明初以圜丘 方泽 宗庙 社稷 朝日 夕月 先农为大祀 太 岁 星辰 风云雷雨 岳镇 海滨 山川 历代帝王 先师 旗纛 司中 司命 司农 司禄 寿星为中祀 诸神为小祀 后改先农 朝日 夕月为中祀 每岁 所常行者 大祀十有三 正月上辛祈谷 孟夏大雩 季秋大享 冬至圜丘皆祭昊 天上帝 夏至方丘祭皇地祗 春分朝日于东郊 秋分夕月于西郊 四孟季冬享太 庙 仲春仲秋上戊祭太社太稷 中祀二十有五 仲春仲秋上戊之明日 祭帝社帝 稷 伸秋祭太岁 风云雷雨 四季月将及岳镇 海渎 山川 城隍 霜降日祭旗 纛于教场 仲秋祭城南旗纛庙 仲春祭先农 仲秋祭天神地祗于山川坛 仲春仲 秋祭历代帝王庙 春秋仲月上丁祭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