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唐诗歌隐逸情怀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唐诗歌隐逸情怀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唐诗歌隐逸情怀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唐诗歌隐逸情怀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唐诗歌隐逸情怀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唐诗歌隐逸情怀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摘摘 要要 五代乱世 偏安一隅的江南小国南唐呈现短暂的安稳局面 在这个文人治世的小 王国里 其取得的文化艺术成就在历史上非常夺目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南唐繁荣 的文化气象是非常值得探究的 在对资料的整理中我们发现 其诗歌成就虽未如南唐 词那样在后世大放异彩 但无论是诗人还是诗作 在这个时代里都是具有代表性的 本文试着从诗歌的隐逸情怀入手 解读其诗歌所蕴含的内容 并借此一窥当时文人们 的心路历程 当时隐风大盛 文人们普遍处于激烈的仕隐矛盾当中 其诗歌中笼罩的隐逸情怀 浓重 而南唐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更是让文人们面对的矛盾选择激化 儒家建功理 想与衰落现实的矛盾更是让文人们尤其是那些在宦海中沉浮的文人在仕与隐中难以抉 择 他们迷失了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这种意识体现在他们的诗作中 他们描绘清冷的 自然世界 亲近自然而始终与自然有所隔膜 他们在自己的诗作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虚 实相交的隐逸意境与功成身退的隐逸理想 并在互相酬唱当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他 们在继承传统隐逸精神的同时 渐渐走上了一条重在心隐的吏隐之路 这成为宋及以 后朝代里普遍的隐逸模式 其诗歌充满了感伤与迷茫 尽现了这一转折时期文人们复 杂的心理状态 随着大宋的统一 南唐的文学对宋产生了巨大影响 原南唐属地江西 更是在宋时取得了可观的文化成就 南唐的隐逸情怀不仅促进了宋初 富贵与野逸对 流 这样一种审美倾向 还演变成了圆通的处世哲学 是承唐启宋之间不可或缺的一 环 关键词 南唐 诗歌 隐逸 iii abstract in the five dynasties tumultuous times nantang dynasty which was one small country in jiangnan seemed to be calm and steady in this kingdom ruled by literates its cultural art achievement ha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e prosperous culture was worth to be researched we can found that the poetry achievement of nantang had not blossomed as ci but both the writers and the poems of nantang were representative this artic tries to explain the content of its poetry and knows about the writers mental roads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hidden mood in the poetry at that time hiding was popular the literates faced the intense contradictory between being an official and hiding the rules that focused on literature than the military in nantang make the contradiction more intensif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nfucianism s accomplishment ideal and the decline reality s contradiction let the literate couldn t make choices they lost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own value themselves this kind of consciousness manifested in their poems they described the chilly natural world in the poems they closed the nature but always had distance they constructed the hidden world in their poems and described the hidden ideal retired after success they found the spiritual reposing by poems exchange they handed down the tradition of hidden spirits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the liying which to be the very popular hidden pattern in song dynasty and the after dynasties their poems filled with sadness and confusion completely presented the complex psychology of the literate in that times along with the unity of song dynasty the literature of nantang had the enormous influence to song dynasty jiangxi which was the original territory of nantang created important cultural achievement the hidden mood of nantang not only promoted the esthetic tendency that the noble and simple was convection but also to be a sophisticated life philosophy this was an indispensable link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key words nantang poetry hidden i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 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 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 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 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绪 论 绪 论 中国儒家正统里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论语 泰伯 以及 穷则 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尽心上 的仕隐观念一直影响着历代文人 五代十国是历史上一个极为混乱和黑暗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人们或是选择了遁世隐 居的生活方式 或是在乱世中颠沛流离 艰难度日 也因此留下了大量具有隐逸情怀 的诗作 南唐作为此时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 一个在乱世中文人治国并努力推崇儒学 的小国 由于其短暂的太平盛世与积极的文化政策使得它的文化气象在当时最为繁荣 而其诗歌中充溢的隐逸思想也是值得探究的 在 20 世纪之前 人们对南唐诗歌的研究主要是对诗歌创作作感悟式的评价 或是 记叙诗人的生平事迹 这些成果主要见于各种正史 野史 笔记或是一些作品集的序 言当中 正史如宋代薛居正 旧五代史 欧阳修 新五代史 陆游 南唐书 马令 南唐书 陶岳 五代史补 司马光 资治通鉴 等 野史如南唐史虚白 钓 矶立谈 宋代郑文宝 南唐近事 南唐余载 江表志 龙衮 江南野史 陈彭年 江南别录 路振 九国志 王溥 五代会要 清代吴任臣 十国春秋 等 这些史料中有不少涉及了南唐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相关的诗歌创作 但大多只是 间接地评论诗歌 或只是在记录诗人生平事迹时偶尔提及一下诗人的创作 这些点评 式的论述既没有形成系统 也不全面 较为零散模糊 另外在一些笔记和诗话中 也 有少量涉及到南唐诗人的 但大多所记皆为诗人逸事 于诗人诗歌创作偶尔有感悟散 记式的点评 笔记如宋代孙光宪 北梦琐言 吴处厚 青箱杂记 魏泰 东轩笔 录 文莹 玉壶清话 湘山野录 等 诗话有宋代欧阳修 六一诗话 陈师 道 后山诗话 葛立方 韵语阳秋 吴聿 观林诗话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 周紫芝 竹坡诗话 范晞文 对床夜话 洪迈 容斋诗话 清代王士祯 五代 诗话 等等 还有一些诗歌的文集 主要有南唐徐铉 徐公文集 李建勋 李丞相 诗集 清代李调元 全五代诗 清彭定求编 全唐诗 等 总的来说 五代留下 来的参考资料有限 马令 南唐书 自序 中说 唐末五代 大盗割据 各亦有史 而太熙之风 往往有之 南唐寖灭 史官高远 虑贻后悔 悉取史草焚之而死 1 由于当时战乱情况 南唐的很多史料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 即便如此 南唐的文化成 就在五代依旧是光彩照人的 成为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对象 20 世纪 随着人们对五代十国文学研究的深入 南唐诗歌的研究也逐渐展开 但 尚显薄弱 一直以来也还没有一部系统全面的相关专著出现 一是因为人们对五代的 词关注较多 特别是南唐词光彩夺目 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而遮掩了同时期诗歌的颜色 2 二是南唐诗歌往往被附于五代文学的大背景下 只在学者们对五代诗歌的研究中被稍 稍提及 80 年代开始 不少学者对唐末五代一些诗人的生平和作品进行考证 甄辨 并出现了不少关于五代诗歌专题研究的著作与论文 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如梁超然 唐末五代广西籍诗人考论 吴在庆 晚唐五代诗人名 字考辨 吴在 庆 唐五代作家生卒年考 张兴武 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 刘宁的博士论文 唐 末五代诗歌研究 等 其中刘宁的文章中 对南唐诗人的创作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 论述 并肯定了南唐诗人的地位和作用 之后 出现了不少关于南唐诗歌的论文 如 江胜兵 南唐诗的闲逸与淡泊倾向 等 也还有不少是对单个南唐诗人进行生平作品 的考辨与研究 如房日晰 南唐诗人李中 黄志辉 关于孟宾于生平事迹的若干考评 等 这些进展固然喜人 但是长时间内对南唐诗歌的研究却始终局限于个别诗人的创作 或是个别流派的诗歌创作 由于缺乏宏观的把握 人们对南唐诗歌的认识显得模糊 对南唐诗坛的创作情况不清楚 甚至认为南唐诗歌没有什么成就 忽视其作用与地位 现在 一些硕博论文已经开始对南唐诗歌进行整体把握研究 如钟祥 论南唐诗 李艳婷 南唐诗歌研究 何婵娟 南唐文学及其文化思考 等等 整体来说 处在 唐宋交际的五代十国时期诗歌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而南唐诗歌又是五代诗坛上 的主流 因此对南唐诗歌的研究在我国古代文学学术领域内还是具有重要意义 还可 以进行全面深入的多角度探讨 从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角度上说 五代十国诗歌上承晚唐 下启北宋 起着链 接的作用 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而南唐在五代十国之中 其诗歌成就最为显著 诗人最多 诗作最多 成就也最高 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了解南唐的诗歌创作 便可窥视五代十国诗歌之全貌 因而研究南唐的诗歌创作对于整个五代十国诗歌的研 究 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而从研究现状来看 研究南唐诗歌可以弥补以往对其诗歌总 体 系统研究的空白 并且对南唐诗人的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在五代十国这样一 个动乱的时期 知识分子的心态与人格 了解一代文人雅士的人生之路 从而更进一 步了解当时的历史 应该说 我们除了可以从南唐诗歌中了解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与 人格之外 还可以从中看清一种从唐入宋 人格 与 文格 转变的重要一环 在前 面提到的不少学者对南唐诗歌的研究中 大家都注意到了南唐诗歌中弥漫的隐逸色彩 但是并没有对这一点进行深层次的把握 本文则试图从隐逸情怀这一角度入手 来探 讨这一转折过程中诗歌的特征与文人们的心理路程 隐逸是中国古代文人们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方式 从文化学意义上来讲 它 又是一种积淀着历史的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大致经历了先秦至两汉的酝酿期 魏晋至盛唐的逐渐成熟期和中唐以后的衰变期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 五 代南唐的隐逸观念也是继承了前代隐逸传统而来的 先秦的士人风尚中 积极事功远 远地大于隐逸追求 处在魏晋乱世中的陶渊明诗中有着深刻的哲理思辩 隐逸观念中 3 常在思考宇宙人生 初盛唐时代士人骨子里都是功利主义的人生境界 终南捷径更是 让隐逸也蒙上了功利色彩 但另一方面王维孟浩然等生活在大唐盛世当中 追慕的却 是一种调节心理和怡悦情性的精神享受 表现的是一种平和宁静的隐逸生活与优雅高 尚的隐逸情趣 中唐以后白居易的中隐精神偏重着个人物质生活的享受 巧妙地平衡 了人们仕隐选择上的激烈冲突 唐时的隐逸观念主要是在中唐定型下来 白居易的吏 隐模式为以后的文人们所效法 但是在宋代 士大夫文人们在仕与隐之间不能自主的 局面更加紧迫 此时的文人多选择仕隐兼修与重在心隐的吏隐形式 而折射到文学领 域里 就是涌现了大量的隐逸诗词 其中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其承前启后的地位不言而喻 唐代炽盛的隐逸之风也呈现出这一特征 即由前代的忤 世之隐 放达之隐转向宋代的仕隐兼通 同追求外在形迹的山林之隐变为重在心隐的 吏隐 2 在唐代隐逸之风承前启后的这一过程中 在从唐入宋隐逸文化从盛到衰的 这一过程当中 五代是很关键的一环 五代的士大夫们的隐逸观 既有彻底远离尘嚣 看破红尘的冷漠出世 也有执着入世的人生观 在遇到挫折时流露也对隐逸情怀的企 羡向往 他们在仕与隐的价值取向中经历了迷惘之后渐渐升华出了超脱与放旷 所以 渐渐走上了一条注重心隐的吏隐之路 也就是说 他们不管处于什么环境状态 都开 始保持心境的平静与人格的高洁 发展了隐逸的内在精神 当然 而在五代乱世里 南唐文人们一边享受着偏安一隅的短暂太平 一边为时代里的精神重荷深深压抑 尖 锐的仕隐矛盾使得他们的隐逸情怀较为复杂 诗人们时而怀有入世思想 一旦遭遇了 挫折就对隐逸心生羡慕 他们在仕与隐中摇摆不定 可一旦肯定了对仕隐的选择就表 现出一种决然来 他们在相互交流中释放压抑的思想 渐渐酝酿出了旷达的气质 对 自我心灵上的修养更为注重 所以他们即使面对着朝廷里激烈的党争 还是走上了一 条注重内心的心隐之路 宋以后的文人也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如最能代表宋代隐 逸的苏轼 他终生向往归隐 但却始终未能归隐 对仕隐矛盾的变通从而形成了一种 圆通的处世哲学 而总的来说 回归自然 追求精神自由是各时期隐逸诗歌的主旋律 隐逸文化是我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对它的研究也由来已久 不少研究者分时期分 地域对隐逸有深入地探讨 取得了不少的优秀成果 从蒋星煜的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 化 张立伟 归去来兮 隐逸的文化透视 等研究专著开始 人们对隐逸文化的 研究渐渐迎来了热潮 木斋等的 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 孙适民 中国隐逸文 化 杨朝云 中国隐逸文化史 等著作以及许多硕博学位论文都对这一主题进行了 很好的研究 如漆娟 论汉魏六朝隐逸诗 郝延斌 北宋隐逸诗人研究 孟庆茹 试论先秦文学中的隐逸情结 李红霞 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 霍建波 隐 逸诗研究 先秦至隋唐 黄艳红 喧嚣中的静谧 五代隐逸诗述评 等等 其 中大部分是以狭义的隐逸诗为对象进行研究 对各个时段的研究侧重也有不同 本文 着眼五代南唐 从隐逸情怀也就是广义上的隐逸诗歌这一角度入手 着重挖掘这样一 4 个转变时期的创作特点 并摸索诗人们的心理历程 这里所提到的隐逸情怀其实是一 种广义的隐逸诗歌 不但包括了那些描写隐逸生活 表现隐逸情趣的诗歌 还覆盖了 那些表现对仕宦生涯的厌倦 对闲适淡泊生活的向往 以及诗人们在与僧道隐们交往 过程中一时体验所流露出来的隐逸情怀的诗歌 通过分析这一类诗歌从而更好地认识 南唐诗歌所展现的内容 更好地把握南唐诗人们的心路历程 肯定它在文学发展史上 的作用和地位 5 第 1 章 南唐诗歌隐逸情怀的形成背景第 1 章 南唐诗歌隐逸情怀的形成背景 隐逸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即使是以积极 入世为主导的封建正统儒家思想中 也都含有隐逸的成分 佛道两家思想中则更是弥 漫着隐逸避世的色彩 也可以说自老子孔子时代开始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们就在出仕 与归隐之间努力地选择适合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 隐逸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中显得更 为博杂 中国古代人的隐逸是人生忧患意识的一种表现 远在先秦时代 构成后代中国人 文化心理基石的儒 道二家 在认识隐逸这一现象时就有某种共识 论语 泰伯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周易 亦云 天地闭 贤人隐 庄子 外篇 缮 性 古之所谓隐士者 非伏其身而不见也 非闭其言而不出也 非藏其知而不发 也 时命大谬也 这也就是说天下无道 是促使隐逸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 体上来说 中国的隐逸体现出两种形式 一是儒家 邦有道则仕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 之 的待时之隐 另一种则是道家逍遥无为的适性之隐 后来不同时期所体现的隐逸 现象大体都是这两种隐逸模式互相融合的产物 魏晋时期 竹林七贤 与陶渊明等 为隐逸文学添色不少 前者将个体人格不断高扬 在 隐 的观念中走上了放诞狂傲 的极端 而陶渊明在山水田园中为中国士人创建了一个精神避难所 成为了隐逸文化 中的一道高峰 而在后来 特别是在唐朝 隐逸文化在不同时期显现着不同色彩 盛 唐时的隐逸开始注入了入世的功利因素 以隐待仕的隐逸成为士人众多人生选择中的 一途 中唐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基本上淡化或抹去了士人那种庄严的经世色彩 而 有意代之以轻松快畅的情趣 表现出中唐士人从社会政治和功名事业的外部世界转向 个人的狭小精神生活圈子的倾向 晚唐动荡的时局中 文人仕进既不能 退隐又不甘 救时又无方 所以呈现出苦闷与哀伤来 宋及以后的隐逸则转向了仕隐兼通 重在心 隐的吏隐精神一直延续了下来 五代承唐而来 此时社会动荡 时局不稳 文人们纷纷选择远离政治 退隐山林 一时间隐风大盛 1 1 五代十国时期的隐逸之风 1 1 五代十国时期的隐逸之风 唐时藩镇割据 唐末农民起义更让各藩镇利用时机扩充自己的实力 农民起义结 束后各藩镇开始相互兼并 数十年间战火不断 范围几乎遍及全国 后来演变成为五 代十国的局面 这一时期 武人跋扈 割据战争时有发生 各地军阀凶残至极 新 6 五代史记 序 甚哉 五代不仁之极也 其祸败之复 殄灭剥丧之威 亦其效耳 夫国之所以存者以有民 民之所以生者以有君 方是时 上之人以惨烈自任 刑戮相 高 兵革不休 夷灭构祸 置君犹易吏 变国若传舍 生民膏血涂草野 骸骼暴原隰 君民相视如髦蛮草木 几何其不胥为夷也 逮皇天悔祸 真人出宁 易暴以仁 转祸 以德 民咸保其首领 收其族属 各正性命 岂非天邪 方夷夏相蹂 兵连乱结 非 无忠良豪杰之士竭谋殚智 以缓民之死 乃淹没而无闻矣 否闭极而泰道升 圣人作 而万物睹 指挥中原 兵不顿刃 向之滔天巨猾 摇毒煽祸以害斯人者 蹈鼎镬斧锧 之不暇 岂非人邪 3 在如此黑暗惨烈的时代里 文士们的命运更是恶劣 他们的 生命时刻受到威胁 生活如履薄冰 于是他们对政权不再抱有什么希望 其功名心减 退 功名理想也渐渐淡化 绝望之中自然无奈地选择了遁世 晚唐五代的诗歌中 有大量描写个人心绪的诗作 但无论是闲适诗 战乱诗 还 是抒情感伤诗 都普遍带有一种淡泊情思 也就是说他们心境上保持闲静 恬淡 不 受外物干扰 对世事无所进取 满足于目前的宁静 并乐在其中 但是 透过表面的 极端 淡泊 我们还是可以窥见诗人内心的极端痛苦 痛苦到了麻木的程度 另外 在唐时 与初 盛 中阶段相比 晚唐诗中有关佛教题材的作品较前期明 显增多 同时在晚唐诗人中 又以山水自然为主要创作题材的诗人数量最多 诗人们 追求禅悦和与之相关的淡泊山水境界的风气盛极一时 五代沿袭了这一风气 无法改 变现实的诗人们需要平衡因现实带来烦乱心理 便在禅悦和与之相关的山水自然中找 到了它最恰当的归宿 所以在不少他们描写自然界幽静景色为主的诗歌中都蕴含着 空 寂 静 净 的佛理禅意 诗人们都试图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 我解脱 有的纵情声色 有的醉心山水 隐逸文化所构建的精神避难所这时极大地发 挥了它的作用 唐末五代几乎大部分作家都尝试过隐居式的生活 如 杜荀鹤曾隐居庐岳十年 刻苦为诗 于邺大中时 举进士不第 遂携书琴来商 洛 巴 蜀之间 不慕荣利 卖卜于市 隐居自适 孟贯性疏野 不以荣宦为意 曾入庐山并客游江南 张乔尝隐 居九华山苦学 与许棠 张嫔 周繇为时人号为 九华四俊 廖融隐居衡山 终身 不仕 郑良士天复元年 弃官归隐 刘乙仕闽 通文时为中书舍人 不久弃官隐居于 安徽凤髻山 詹敦仁避乱隐居于仙游 今属福建 植德山下 4 这个时代饱受战乱 死亡威胁以及对宦海沉浮倦怠的文人们 以隐逸避世求得生命与精神上的自由 所以 在他们的诗歌中随处可见的也是为名利所累而寻求归隐的心声 在五代将近半个世纪 里 隐逸情怀成了一种必然 并构成了五代诗歌的一个主旋律 文人们描写隐士与隐 逸生活 隐士们以隐为荣 写自己的隐居生活 仕宦诗人与朋友在酬和中写一些带隐 逸意味的作品 在 全五代诗 中 排除僧道诗人的作品之外 文士们单纯描写隐逸 7 生活 展现隐逸情趣的诗歌就有六百多首 约占了诗歌总量的15 总的来说 文人 们在浓郁的隐逸情怀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来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 1 2 南唐王朝的文化政策 1 2 南唐王朝的文化政策 隐逸文化的出现与发展往往和乱世相联系 如魏晋时的社会环境就几乎是在频繁 战乱的腥风血雨中延续 黄巾起义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屠杀大镇压 豪强混战 三 国演义 以至千里白骨无人烟的人间惨景 太康之治 昙花一现后的 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 南北对峙 政权更迭 生命如狂涛中小舟一般 5 此时的文人 一方面看到生灵涂炭的人间惨剧 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统治阶级排除异己的政治高压 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极度地压抑 时时充满了不安全感 所以在他们浪漫潇洒的表面下 是痛苦与恐惧 以阮籍为代表的 竹林七贤 虽然在隐遁状态下精神得到了极度超越 但是高昂的魏晋风度底子里是由悲凉的保命哲学造成的 与此相似的五代乱世里 人 们选择在隐逸情怀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就更是情理中的事情了 他们或是不满于 社会现实 因而远避官场以示清高 或是仕进之途受挫 转而寄情山水 特别是在战 乱年代 无法在武人相争的社会觅到立足之地 又不愿追随武夫悍将的士人纷纷选择 归隐田园 6 此时虽然割据争霸战争连连 但是南唐却出现了稍特殊的情况 南唐在正式建立 之前 经过杨行密 徐温 李昪三代的治理 辖地内已经积累下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 础 被战争破坏的文化设施也在逐渐的恢复之中 先主李昪更是一贯谦宽待人 时 江淮初定 守宰者皆武夫 率以兵戈为急务 主独好文 招儒素 督廉吏 德望著立 物情归美 7 公元937年 先主李昪代吴主南唐 疆域扩大到江苏大部 安徽淮河以 南 江西全部 湖北东部 福建一部 为当时十国中疆域最广的 针对当时武人用事 的局面 李昪更是强调了用儒臣治国的重要意义 他在昪元六年 公元942年 的一道 诏令上说 前朝失御 强梗崛起 大者帝 小者王 不以兵戈 势利弗成 不以杀 戮 威武不行 民被其弊盖有年也 或有意于息民者 尚以武人用事 不能宣流德化 其宿学巨儒 察民之故者 嵁岩之下 往往有之 彼无路光亨 而进以拊伛为嫌 退 以清宁为乐 则上下之情 将何以通 简易之政 将何以议乎 自今宜举用儒者 以补不逮 于是稍用儒臣 渐去苛察 8 并且南唐三代君主都推行重儒政策 统治 者的重视吸引了大量乱世中的文人 他们纷纷投奔 为南唐的发展进言献策 北方士人的南流 南唐是一个主要去处 这些归奔南唐的士人中有一些很有抱负 很有才干 如韩熙载 史虚白 孙晟 江文蔚 常梦锡 高越等 他们很想在南唐做 一番事业 但是统治者并没有统一中原的大志 他们注重在自己的疆域里保境安民 8 发展生产 终于使江南成为了五代时期较为安定富庶的一隅 戢兵薄赋 休养民力 山泽所产 公私同之 戢扰吏 罢横敛 中外之情 翕然依附 虽刚鸷很愎者 率亦 驯扰 所统仅三十余州 为太平之世者二十年 9 这就为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 良好的环境 并且由于时代的影响 统治者们也都积极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社会风气 也转向文治 文人的作用在进一步加强 这样 在这个纷乱的大时代背景下 南唐俨 然成了文人们一块实现理想的乐土 南唐招集人才 广用儒吏 搜集图书 兴建学校 文人治国的理念最终迎来了文 化上的繁荣 统治者为发展文化而作了一系列的举措 这些政策为当时大量出身蓬门 奔走无门的文人提供了施展才干的机会 南唐也最终成为了当时诸政权中文化发展水 平最高的一个王国 五代之乱也 礼乐崩坏 文献俱亡 而儒衣书服 盛于南唐 岂斯文之未丧 而天将有所寓欤 不然 则圣王之大典 扫地尽矣 南唐累世好儒 而儒者之盛 见于载籍 灿然可观 如韩熙载之不羁 江文蔚之高才 徐锴之典赡 高越之华藻 潘佑之清逸 皆能擅价一时 而徐铉 汤悦 张洎之徒 又足以争名天 下 其余落落 不可胜数 故曰 江左三十年间 文物有元和之风 岂虚言乎 10 南唐的文人在这里待遇优厚 南唐的三代君主都好儒雅 江南野史 卷一 时 李 昪为吴州刺史 诸群皆以兵甲为务 而先主专尚文儒 延纳多士 及执政 乃治府署 内立亭 好之曰 延宾 命宋齐丘为记 以待多士 于是四方豪杰翕然归之 或因 退休之暇 亲与之宴饮 谘访阙失 问民疾苦 夜央而罢 时中原多故 名贤夙德皆 亡身归顺 乃使人于淮上以厚币资之 既至 縻以爵禄 故北土士人向风而至者殆数 千人 羽翼大成 11 南唐统治者自身也都有文人气质 中主后主更是身体力行 开 一代词风 这在那个武人争雄的年代 实属难能可贵 马令 南唐书 卷二三 朱 弼传 学校者 国家之矩范 人伦之大本也 唐末大乱 干戈相寻 而桥门璧水 鞠为茂草 驯至五代 儒风不竞 其来久矣 南唐跨有江淮 鸠集典坟 特置学官 滨秦淮 开国子监 复有庐山国学 其徒各不下数百 所统州县 往往有学 方是时 废君如吴越 弑主如南汉 叛亲如闽楚 乱臣贼子无国无之 惟南唐兄弟辑睦 君臣 奠位 监于他国最为无事 此亦好儒之效也 12 南唐政治一向宽松 对士人尤为宽容 为文化的自由发展和士人的情操实现提供 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但是 南唐虽然好儒术 但是其治国制度未免过于文人理想化 如其最开始选拔人才就不是由科举入仕 昪元建国以来 言事遇合 即随材进用 不复设礼部贡举 13 后来在保大十一年开始开科取士 但录取人才有宽有严 多凭 当权者主观行事 这种方式选拔人才显然存在着弊病 并且先主李昪倡导儒学的一些 举措如庐山国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等在后来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虽然南唐社会在一 定时期内是稳定的 但当时中国全境分裂割据的形势还是使人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定感 9 人们需要寻求自我在心灵上的慰藉 此时宗教兴盛 佛教更是大行其道 后主笃信佛法 于宫中建永慕宫 又于苑 中建静德僧寺 钟山亦建精舍 御笔题为报慈道场 日供千僧 所费皆二宫玩用 14 人们在精神上寻找皈依 沿袭着晚唐的传统 人们所推崇的文化也就渐渐走向了以陶 冶个人性情为目的的道路上去了 而隐逸之风就成为了上自帝王下至平民普遍推崇的 风气 李璟青年时代 身为王子而于庐山瀑布前结庐苦读 李煜自号钟隐 且其词如 渔父 更是表明了其对遁迹江湖的向往 但对于那些臣子来说 南唐优越的政策 使他们并非真正无意于功名进取 处于乱世 投奔南唐本来就是带着强烈的政治功利 目的 但是他们审时度势 一旦形势不利于自己 就想着全身而退 正是这样 南唐 的士人们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摇摆不定 10 第 2 章 隐逸情怀在南唐诗歌中的表征 第 2 章 隐逸情怀在南唐诗歌中的表征 2 1 2 1 全五代诗 中南唐诗歌蕴含隐逸情怀诗作的统计简表与分析 全五代诗 中南唐诗歌蕴含隐逸情怀诗作的统计简表与分析 作 者 存诗 隐逸情怀诗歌例句摘录 全五代诗 中诗人小传 李建勋 共 收 录 诗 歌 81 首 其中 寄 送 和等 酬 唱 类 诗 歌 为 26 首 隐 逸 情 怀 诗 歌 约 30 首 闲游 扁舟动归思 高处见沧浪 小园 小园吾所好 栽植忘劳形 田家三 遥陂遇秋水 闲阁钓鱼船 东楼看雪 因思旧隐匡庐日 闲看杉柽掩 石扃 和致仕沈郎中 欲谋休退尚因循 且向东 溪种白苹 留题爱敬亭 空为百官首 但爱千峰青 建勋字致尧 陇西人 少好学 能属文 尤工诗 南唐主李昪镇 金陵 用为副使 预禅代之策 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昪元五 年 放还私第 嗣主璟 召拜司 空 寻以司徒致仕 赐号钟山公 集二十卷 徐铉 共 收 录 诗 歌 241 首 其中 寄 送 和等 酬 唱 类 诗 歌 为 165 首 隐 逸 情 怀 诗 歌 约 68 首 送薛少卿赴青阳 我爱陶靖节 吏隐从弦 歌 我爱费征君 高卧归九华 送高起居之泾县 弹琴坐其中 世事吾不 管 白鹭洲 人生不及鱼禽乐 安用虚名上麟 阁 同心携手今如此 金鼎丹砂何寂寞 秋日庐龙村舍 独鸟飞天外 闲云度陇头 姓名君莫问 山木与虚舟 临石步港 曾将腰下组 换取钓鱼船 送勳道人之建安 若为经世利 归去卧云 溪 送郝郎中为浙西判官 若许他时作闲伴 殷勤为买钓鱼船 陈觉放还至泰州以诗见寄作此答之 今朝 我作伤弓鸟 却羡君为不系舟 池州陈使君见示游齐山诗因寄 哀猿出槛 心虽喜 伤鸟闻弦势易惊 病后簪缨殊寡兴 老来泉石倍关情 再领制诰和王明府见寄 从来不解为身计 一叶悠悠任大川 九日落星山登高 风烟不改年长度 终待 林泉老此身 从驾东幸呈诸公 宦游京口无高兴 习隐 终山限俗尘 铉字鼎臣 广陵人 十岁能属 文 与韩熙载齐名 江南谓之韩 徐 起家吴校书郎 已事李昪父 子 试知制诰 贬泰州司马户掾 俄迁祠部郎中 复知制诰 召为 太子右谕德 迁中书舍人 后主 时 除礼部行侍郎 通署中书省 事 历尚书右丞 兵部侍郎 翰 林学士 御史大夫 吏部尚书 归宋 为直学士院 给事中 散 骑常侍 淳化初 坐累 黜静难 军司马 卒 有骑省集三十卷 本表所引诗歌与诗人小传皆出自 全五代诗 11 送欧阳大监游庐山 海潮尽处逢陶石 江 月圆时上庾楼 此去萧然好长往 人间何事不 悠悠 寄歙州吕判官 风光适意须留恋 禄秩资 贫且喜欢 莫忆班行重回首 是非多处是长安 寄萧给事 危时危行古时人 归向西山卧 白云 买宅尚寻徐处士 飱霞终访许真君 赠浙西顾推官 愿君百岁犹强健 他日相 寻隐士庐 赠奚道士 他日飚轮谒茅许 愿同鸡犬去 相随 走笔送义兴令赵宣辅 杜牧旧居凭买取 他年藜杖愿同归 孙岘 诗 1 首 存诗 一首 并具隐 逸 情 怀 下 同 赋竹送钟员外 万物中萧洒 修篁独逸群 贞姿曾冒雪 高节欲凌云 岘字文山 南康人 官郎中 辟江王景逷记室 谢仲宣 诗 1 首 赋松送钟员外 送人多折柳 唯我独吟松 若保岁寒在 何妨霜雪重 森梢逢静镜 廓落 见孤峰 还似君高节 亭亭尠继踪 仲宣尝为齐王景达官僚 孟宾于 诗 6 首 隐逸 情怀诗歌4首 蟠溪怀古 良哉吕尚父 深隐始归周 钓 石千年在 春风一水流 晚眺 欲寻苔径去 明月照村邻 怀连上旧居 更忆海阳垂钓侣 昔年相遇 草萋萋 湘江亭 独宿大中年寺里 樊笼得出事无心 宾于字国仪 连州人 晋天福 九年登第 还乡为马氏从事 后 归南唐 为涂阳令 坐系 赦归 后主起为水部员外 致仕 初居 吉州玉笥山 自号群玉峰叟 有 金鳌集 左偃 诗 10 首 隐 逸情怀诗歌 2 首 寄韩侍郎 谋身谋隐两无成 拙计深惭负 耦耕 江上晚泊 水阔风高日复斜 扁舟独宿芦 花里 偃南唐人 不仕 居金陵 能 诗 有钟山集 曾庶几 诗 1 首 放猿 绿水任君连臂饮 青山不用断肠吟 庶几吉水人 南唐时隐士 王贞白 收 录 诗 歌 共 60 首 其中包 含 隐 逸 情 怀 诗歌约22首 洛阳道 贤哉只二疏 东门挂冠去 田舍曲 古今利名路 只在侬门前 至老不 离家 一生常晏眠 牛羊晚自归 见童戏野田 商山 我待酬恩了 来听水石声 钓台 何颜吟过此 辛苦得浮名 忆张处士 毕世唯高卧 无人说是非 送马明府归山 辞秩入匡庐 重修靖节居 免遭黑绶束 不与白云疎 送友人南归 南国莒蒲老 知君忆钓船 寄天台叶尊师 念予无俗骨 频与鹤书招 贞白 字有道 信州永丰人 五举礼部 登乾宁二年第 后七 年 始授校书郎 晚归南唐 尝 与罗隐 贯休唱和 所著有灵溪 集 王贞白 恐未能及南唐 15 12 送芮尊师 他年控鲤昇天去 庐岳逋民愿 从行 查文徽 诗 1 首 寄麻姑仙坛道士 别后相思鹤信稀 郡楼 南望远峰迷 人归仙洞云连地 花落春秋水满 溪 白发只应悲镜镊 丹砂犹待寄刀圭 方平 车驾今何在 常苦尘中日易西 文徽字光慎 歙州休宁人 南 唐时李璟以取闽功 拜抚州观察 使建州留后 为吴越所擒 遣还 中毒 归十年 乃卒 潘佑 诗 5 首 隐逸 情 怀 诗 歌 一 首 送许处士坚往茅山 天坛云似雪 玉洞水 如琴 白雪与流水 千载清人心 佑幽州人 南唐时累官虞部员 外郎内史舍人 著有荥阳集 包颖 诗 1 首 和徐鼎臣见寄 谢朓却吟归省阁 刘桢独 自卧漳滨 颖南唐时人 梁藻 诗 1 首 南山池 翡翠戏翻荷叶雨 鹭鸶飞破竹林 烟 时沽村酒临轩酌 拟摘新茶靠石煎 藻字仲华 长汀人 南唐总殿 前步军晖之子 性乐萧散 应袭 父任 不就 所著有处士集若干 卷 伍乔 共 收 录 诗 歌 21 首 其中 寄 送 和等 酬 唱 类 诗 歌 占 14 首 隐 逸 情 怀 诗 歌 约 13 首 僻居谢何明府见访 满斋尘土一床藓 多 谢从容水饭回 游西山龙泉禅寺 因嗟城郭营营事 不得 长游空鬓残 九江旅夜寄山中故人 此时遥羡闲眠侣 静掩云扉卧一林 晚秋同何秀才溪上 倒尊尽日忘归处 山 磬数声敲暝天 龙潭张道者 碧洞幽岩独息心 时人何处 得相寻 养生不说凭诸药 适意唯闻在一琴 冬日道中 钓台吟阁沧州在 应为初心未 得归 伍乔 游西禅 远岫当轩列翠光 高僧一衲 万缘忘 僻居酬友人 僻居虽爱近林泉 幽径闲居 碧藓连 寄史处士 常羡闲居一水湄 吟情高古有 谁知 观山水障子 更疑独泛渔舟者 便是其中 旧隐人 林居喜崔三博远至 野石静排为坐榻 溪 茶深煮当飞觥 乔庐江人 南唐时李璟时至金 陵 举进士第一 仕至考功员外 郎卒 著有集 成彦雄 收录诗歌 18 首 隐逸情怀 诗歌 4 首 江上枫 江枫自蓊郁 不竞松筠力 一叶 落渔家 残阳带秋色 村行 暧暧村烟暮 牧童出深坞 骑牛不 顾人 吹笛寻山去 彦雄字文幹 南唐进士 梅岭 集五卷 13 松 大夫名价古今闻 盘出孤贞更出群 将谓岭南闲得了 夕阳犹挂数枝云 中秋月 笙歌莫占清光尽 留与溪翁一钓 舟 韩溉 诗 7 首 隐逸 情怀诗歌1首 松 莫向东园竞桃李 春光还是不容君 竹 谁许风流添兴咏 自怜潇洒出尘埃 溉南唐人 李中 共 收 录 诗 歌 282 首 其中 寄 送 和等 酬 唱 类 诗 歌 为 131 首 隐 逸 情 怀 诗 歌 约 86 首 访蔡文庆处士留题 幽人栖息处 一到涤 尘心 访龙光智谦上人 相留看山雪 尽日论风 骚 竹影摇禅榻 茶烟上毳袍 寄赠致仕沈彬郎中 鹤氅换朝服 逍遥云 水乡 怀王道者 闲思王道者 逸格世难群 何 处眠青嶂 从来爱白云 访山叟留题 野云生晚砌 病鹤立秋庭 茶美睡心爽 琴清尘虑醒 江馆秋思因成自勉 声名都是幻 穷达未 能忧 散逸怜渔父 波中漾小舟 晋陵县夏日作 至论招禅客 忘机忆钓翁 寄庐山庄隐士 待了浮名后 依君共挂冠 舟次彭泽 飘泛经彭泽 扁舟思莫穷 寄庐山白大师 长忆寻师处 东林寓泊时 一秋同看月 无夜不论诗 赠东林白大师 卷箔吟销永日 移床坐对 千峰 宿庐山白云峰重道者院 他时书剑酬恩了 愿遂鸾车看十洲 送致仕沈彬郎中游茅山 华阳洞府年光永 莫向仙乡拟驻留 献张义方常侍 逸思常闻不暂忘 公署静 眠思水石 投所知 唯赖明公怜道在 敢携簔笠钓烟 波 赠上都先业大师 懒向人前著紫衣 虚堂闲 倚一条藜 虽承雨露居龙阙 终忆烟霞梦虎溪 晚春客次偶吟 惭逐名利头易白 欲眠云 水志犹难 却怜村寺僧相引 闲上虚楼共倚栏 秋江夜泊寄刘钧 与君共俟酬身了 结侣 波中寄钓船 江边吟 盘桓渔舍忘归去 云静高空月又明 思简寂观旧游寄重道者 俗缘未断归浮世 中字有中 陇西人 仕南唐为 淦阳宰 著有碧云集 14 空望林泉意欲狂 赠谦明上人 虽寄上都眠竹寺 逸情终忆 白云端 赠钟尊师游茅山 筇杖擔琴背俗尘 路寻 茅岭有谁同 伊予亦有朝修志 异日遨游 愿见君 张佖 诗 17 首 隐 逸情怀诗歌 2 首 洞庭阻风 犹有渔人数家住 不成村落夕 阳边 题华严寺木塔 休将世路悲尘事 莫指云 山认故乡 佖字子澄 常州人 仕南唐为 考功员外郎 累官至内史舍人 归宋 官虞部郎中卒 郑文宾 诗 8 首 隐逸 情怀诗歌2首 郢城新亭 每到新亭即厌归 野香经雨长 松围 读江总传 争忍暮年归故里 纶竿回避钓 鱼翁 文宾字仲贤 宁化人 彦华之 子 仕南唐校书郎 历官宋兵部 员外郎 所著有南唐近事 江表 志 谈苑 舒雅 诗 3 首 答刘学士 往岁别京畿 棲山与众违 答钱少卿 人间贵贱谁能及 物外悠闲我 自如 答内学翰士 清贵无过近侍臣 多情犹忆 旧交亲 金莲足下裁诗句 麟角峰前寄隐沦 雅字子正 歙人 南唐时随计 金陵 韩熙载知贡举 擢为第一 归宋 累迁职方员外郎 出守舒 州 直昭文馆卒 王操 诗 7 首 隐逸 情怀诗歌2首 村家 野景村家好 柴篱夹树身 牧童眠 向日 山犬吠随人 地僻乡音别 年丰酒味醇 风光吟有兴 桑麦暧逢春 上李相公 三台位近犹多逊 闲听秋霖忆 翠微 操字正美 南唐处士 入宋上 南郊颂 授太子洗马 仕至殿中 丞 乐史 诗 1 首 钟山寺 千峰夹一径 一径花枕泉 听泉 复看花 行到钟山前 古寺云生屋 高僧月伴 禅 自惭留一宿 匹马又朝天 史字子正 抚州宜黄人 仕南 唐秘书郎 入宋 太平兴国五年 复登进士 历水部员外郎 使两 浙巡抚 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卒 有仙洞集 陈彭年 诗 1 首 送申国长公主为尼 因惊风烛难留世 遂 作池莲不染身 彭年字永年 抚州南城人 仕 南唐进士 入宋登为秘书丞 直 史馆翰林学士 拜参知政事 进 兵部侍郎 卒赠右射仆 谥文僖 著唐纪四十卷 江南别录若干 卷 陈陶 共 收 录 诗 歌 101 首 其中 寄 送 和等 酬 唱 类 诗 歌 占 33 首 隐 逸 情 怀 诗 歌 怀仙吟二首 其一 采药向十洲 同行牧羊儿 避世翁 海一上簔笠 终年垂钓丝 沧洲 有深意 冠盖何由知 宿岛径夷山舍 暝依渔樵宿 似过黄金台 种兰 种兰幽谷底 四远闻馨香 自归山 暂为清琐客 难换白云心 富贵 陶字嵩伯 岭南人 大中时游 学长安 南唐昇元中 隐洪州西 山 后不知所终 诗十卷 15 约 15 首 老闲事 猿猱思旧林 闲居杂兴五首 长爱真人王子乔 五松山 月伴吹箫 宿天竺寺 西僧示我高隐心 月在中峰葛 洪井 赠野老 消磨世上名利心 淡若岩间一流水 陈贶 诗 1 首 景阳台怀古 景阳六朝地 运极自依依 一会皆同是 到头谁论非 酒浓深远虑 花好 失前机 见此尤宜戒 正当家国肥 贶闽人 隐庐山三十年 李璟 聘至授以江州曹椽 固辞 赐粟 帛遗还山 年七十五卒 江为 诗 8 首 隐逸 情怀诗歌2首 观山水障歌 钓鱼老翁无伴侣 孑然此地 轻寒暑 送客 何当寻旧隐 泉石好生涯 为宋州人 避乱家建阳 游庐 山 师陈贶为诗 有集 许坚 诗 5 首 隐逸 情怀诗歌2首 游溧阳霞泉寺限白字 客有经年说别林 落日猿啼情脉脉 题茅山观 分明有个长生路 休向红尘叹 二毛 坚字介石 庐江人 有异术 尝往来庐阜茅山间 李璟时 以 异人召不至 后不知所终 若虚 诗 3 首 隐逸 情怀诗歌2首 怀庐山旧隐 秋深猿鸟来心上 夜静松杉 到眼前 乐仙观 悟来大道无多事 真后丹元不值 钱 若虚南唐僧 隐庐山石室 李 主累征不就 五代诗人往往颠沛流离 其作品散佚现象非常严重 并且五代作家的流动频繁 有的诗人并不只是在一个地方活动 所以对他们的归属问题较难统一 南唐近事 序 中说 南唐烈祖元宗后主三世四十年 起天福丁酉之春 终开元乙亥之冬 君臣用舍 朝廷典章 兵火之余 史籍荡尽 惜乎前事十不存一 16 因此我们所能参考的文献 是有限的 本文所选取的南唐诗人群体 主要包括其事迹曾在 新五代史 旧五代 史 南唐书 十国春秋 等一些记载南唐国史的书籍中出现 并且其主要的活动 地点与创作时期大体归属于南唐的诗人们 而五代十国时期留下来的诗歌作品 主要 是以诗人的文集保存 如南唐徐铉的 徐公文集 李建勋的 李丞相诗集 等 还在 少量作品残篇散布的一些史料对作家生平事迹的记载当中 之后 有清代李调元的 全 五代诗 清彭定求 杨中讷等的 全唐诗 等对这一时期的诗歌作了整理收录 全唐诗 中收录了不少晚唐五代人的诗歌 包括南唐诗人39位共874首作品 而 同一时期另一个较活跃的文化圈后蜀则只收录了诗人6位共15首作品 南唐虽然有国不 长 但其文学繁荣 是五代十国中诗人最多 也是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个国家 在一定 意义上来说 它代表了五代十国时期诗歌的最高成就 全五代诗 更是将着眼点放在 五代十国 较全面地收集了保留下来的诗歌 正如李调元在 全五代诗 序 中说的 窃尝论之 梁 唐 晋 汉 周历五代十三君 共五十二年 更于五代后附以十 16 国 凡有端章摘句 靡不收入 统名之曰 全五代诗 共计诗九十卷 书一百卷 自乙未春二月至戊戌春正月 积三年而始成 虽草创经营 不无坦率 而獭祭之下 颇自信捃拾无遗 庶几使五十二年之文献得以不坠 不亦可乎 17 它共收录了南唐 诗人80多人共近千首作品 上表以清人李调元 全五代诗 中南唐卷诗歌为对象进行统计 主要是将其中的 隐逸诗歌以及内容中涉及隐逸情怀的诗歌作数量上的总结 并将诗句中有明显表达隐 逸倾向的作品稍作列举以及附上作者相关资料信息以备后文写作 在对诗歌的阅读理 解中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不少作品是诗人们与僧道隐等方外人士的交游经历与遥相 唱和的内容 他们关系密切 交流频繁 诗人们虽然无缘僧道隐的这种生活 但以旁 观者的心态体会这种生活的内涵 并对之充满了羡慕之情 故这是一种羡隐的心态 并且在诗中 诗人们多有刻画渔隐农隐的诗作 诗人们在繁杂的政事之后 也醉心于 以闲适淡泊的心态来对待人生世事 他们不仅在田园诗中体味片刻的安逸 还积极地 在生活中寻找雅兴 对能让人一憩的幽致地方都充满了兴趣 这种忘却世事 只把酒 言诗无忧尽欢的生活正是隐逸情怀内涵的延伸 即使有些作品可能只是作者一时兴致 但毕竟情动于心 一时体会亦是情怀 故在统计中 我们将表露作者这种心态的诗作 都列为具有隐逸情怀 该表共参考了约900多首诗歌 此类诗歌约有300首 占总数的 三分之一 另外 从标题上看 这些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标有 寄 送 和 等字样 也就是说这一部分诗歌多是属于诗人们应酬唱和的产物 本文以隐逸情怀为 研究对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