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 中文摘要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 中文摘要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南通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经济、文化等 因素,在服装上较多地运用了蓝印花布这一元素,因而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本文试 图通过分析南通地区的地理、经济等的发展因素,理清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发展脉络, 研究其服饰的艺术特色,以保护和传承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及其服饰品,探索其在现 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与设计价值。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为论文开展的理论依据,以及到南通进行实际 调研,亲身体验蓝印花布之乡的艺术氛围,了解南通的民风民情,采集蓝印花布服饰 的实物资料,作为论文的事实依据,以此为素材对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进行整理、 归纳、总结。 本文是对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对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的 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学术赛对于蓝印花布服饰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理论空白, 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在某些方面填补蓝印花布服饰理论研究的空白,为今后相关的研究 提供一个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南通蓝印花布蓝印花布服饰服饰艺术 作者;张雨华 指导教师:钱孟尧 t h e s t u d yo f t h eb l u ec a f i c oc o s t u m ei nn a n t o n g a b s t r a c t b l u ec a l i c oi sa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f o l ka r t sa n dc r a f t s b e c a u s eo ft h es p e c i a l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e c o n o m i ca n dc u l t u r a lf a c t o r s , t h eu s eo ft h ee l e m e n t si nt h ec l o t h i n gh a sa s p e c i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n a n t o n g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a n a l y s i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b l u e c a l i c oa n di t sa r t i s t i cs t y l ed r e s si nn a n t o n g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a n de c o n o m i c f a c t o r s ,i no r d e rt op r e s e r v ea n dt r a n s m i to ft h eb l u ep r i n t e dc l o t ha n dc l o t h i n gg o o d s n a n t o n g , a n de x p l o r ei t sc u l t u r a lv a l u e sa n dd e s i g nv a l u ei nm o d e r ns o c i e t y t h r o u g ha c c e s st ot h ec o m p l e t i o no f t h i se x t e n s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a sa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f o r t h et h e s i s ,a sw e l la st oc o n d u c ta c t u a lr e s e a r c h , ih a v ep e r s o n a l l ye x p e r i e n c e dt h ea r t i s t i c a t m o s p h e r eo f t h eb l u ec a l i c oa n dt oc o l l e c tf o l kc o s t u m e sb l u ep r i n t e dc l o t hm a t e r i a l s ,a s at h e s i sb a s e do nw h i c ha n a l y s i sa n ds u m m a r i z e dc o n c l u s i o no nt h eb l u ec a l i c oi n n a n t o n g t h i sp a p e rs u p p l i e san u m b e ro fn e w i n s i g h t si n t ot h ea c a d e m i cw o r l d , t h ec o s t u m e s f o rt h eb l u ec a l i c oi nn a n t o n g o nt h eb a s i so f t h e o r e t i c a ls t u d i e s t h e r ei sab i gg a pi nt h e t h e o r yo nt h ec e r t a i na s p e c i so f t h i sp a p e r gt h ea u t h o r sh o p et ob ea b l et o 知1t h eg a p i 】1t h e b l u ec a l i c od r e s st h e o r y , a n dp r o v i d eab a s i sf o rs t u d y i n gt h et h e o r yf o rf u t u r er e s e a r c h k e yw o r d s :n a n t o n gb l u ec a l i c o b l u ec a l i c oc o s t l l r n et h ea r to f c o s t u m e n w r i t t e n b y :z h a n gy uh u a s u p e r v i s e db y :q i a nm e n gy a o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的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小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ij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c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德苏州大学 戏l e 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i f i j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 j f 住。 研究生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 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 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 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期: ! 孑:擘:笸 瓤严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 绪论 绪论 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在中国的很多地区 都有生产,如浙江的嘉兴、萧山,江苏的南通、苏州、湖南的长沙、湘潭等地。但是 很多地方由于缺少对这种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和发扬,蓝印花布技艺逐渐失传,南通一 些城镇由于地处较偏僻,受外来的冲击和影响相对少一些,加上南通地区民风的纯朴 特质,人们一直以传统的染织工艺来解决实际生活用品的需要,因而保存了蓝印花布 制作的传统技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品的发展,得益于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也与南通社会经 济环境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南通地处长江下游,处于江海交汇处,气候常年湿润,地 势平缓,属于稻作与棉植的混合区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南通地区的地理、经济等的 发展因素,理清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发展脉络,研究其传统服饰款式的构造与艺术特 色,以保护和传承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及其服饰品。另一方面,在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最大深度地挖掘其民族文化底蕴的同时,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与设计价 值,更全面地把这一民族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尽量展现其特有的民族韵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本文主要从南通蓝印花布服饰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脉络、艺术特质及发展前景四 个方面,来探讨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发展状况。在理清其产生背景和发展脉络的基础 上,探讨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艺术特质,再进一步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 前景。 本文的完成要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为论文开展的理论依据,以及到南通 进行实际调研,亲身体验蓝印花布之乡的艺术氛围,了解南通的民风民情,采集蓝印 花布服饰的实物资料,作为论文的事实依据。以此为素材对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进 行整理、归纳,并在此基础上从服饰艺术的角度分析蓝印花布服饰的特色,希望能从 南通蓝印花布的传统服饰特色中,找到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并对南通蓝印花布服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绪 论 饰今后的发展有所帮助。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创新点 近年来,国内文化界对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不断给予关注,人们对蓝印花布 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如1 9 8 6 年出版的,由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 会南通分会编的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及2 0 0 4 年由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吴元新馆长 编著的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对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的纹样作了详细地介绍, 尤其是后者还收录了吴元新馆长几十年来从民间收集的蓝印花布及其服饰品的实物 图片,是我这篇论文主要历史实物图片的来源。论述蓝印花布艺术特色的论文也不少, 如沈洁、娄家骏著,发表于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2 年6 月第2 卷第2 期 的民间蓝花布“靛蓝美感”及其色彩原理透视,以古代“五色”和现代“三原色”原理 的色彩学方法分析蓝印花布的历史成因,认为“靛蓝美感”奠定了蓝印花布审美接受的 基础。蓝印花布是中国蓝色艺术( 中国青花瓷、青绿山水画、蓝衣蓝服现象等) 中的 一支,是人们“尚蓝情结”的产物。李晓鲁著,发表于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4 年第1 6 卷第1 期的民间蓝印花布的美学特色及现代蓝印花布设计理念分析,分析 了民间蓝印花布朴实无华、大巧若拙和表意抒情、含蓄隐喻的艺术特色,并从简化设 计、符号设计、融合设计及创新和改变诸方面探讨了现代蓝印花布的设计理念及方法。 邓洪涛著,发表于嘉兴学院学报2 0 0 4 年1 1 月第1 6 卷第6 期的中国蓝印花布中的 吉祥纹样,分析了蓝印花布吉祥纹样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和文化渊源,并说明了蓝 印花布的现代运用及发展前景。 而蓝印花布作为现代服装设计的民族元素,已经引起了服装从业人员的关注。南 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旅游工艺品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发设计了 一批适合于现代家庭生活需要的服饰、台布、壁挂、鞋帽、包袋和工艺品系列,取得 了较好的反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梁明玉等国内服装设计师又把蓝印花布运用到服 装设计中,是蓝印花布服饰创新设计的另一位代表。从她们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 服装设计界对蓝印花布这一民族设计元素运用的重视,预示着蓝印花布服饰发展的良 好前景。北京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赵霞,她2 0 0 4 年的硕士论文服装设计中的蓝印 花布应用研究一文,将蓝印花布的人文价值引入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通过创作实 践,寻求个人在借鉴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创作思路和方法。 2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 绪 论 但是以上的著作或论文大多集中在对蓝印花布的艺术特色研究方面,而对蓝印花 布服饰的历史成因、发展脉络及艺术特质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出现了对蓝印花 布服饰文化研究的明显断层。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试图以南通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探索南通蓝印 花布服饰的发展脉络,通过对蓝印花布服饰的艺术特质的分析,寻求蓝印花布服饰在 现代服饰发展中的价值及其发展前景,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对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 的发展做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分析,以便今后对蓝印花布服饰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第一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产生的背景 第一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产生的背景 一种社会形态的形成总是离不开一个地区地理、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因素的影 响,服饰形态的形成也是如此。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地域 与文化的的差异在服饰上的体现非常明显,如高原与平原、各个少数民族间的服饰差 别等。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生成,是在南通蓝印花布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一、南通蓝印花布的生成及原因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 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问。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明 清之际,药斑布已经普遍流行于民间,在松江府志中提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 近年所皆有。”而南通地区蓝印花布出现在相对较晚的时期,明清时候其发展达到鼎 盛状态,清代光绪年间的通州直隶州志序中有“木棉花布甲诸郡”之说。南通蓝印 花布的发展与南通独特的地域气候条件、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技术交流是分不开的。 ( 一) 地域气候条件 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正当长江入海口,其东和东北面临黄海,南倚长江,是三 面临水,一面靠陆的菱形状半岛。土地面积中除了水面积和狼山低丘群外,都为海拔 在五、六米以下的平原,南通陆地的形成,是由于长江上游大量泥沙逐渐沉积而形成, 并不断向东延伸扩展,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唐以前是长江中的沙丘,被称为“胡逗 洲”,是著名的产盐区,五代末、北宋初的时候,筑城建州,定名通州,宋代改称崇 州,又名崇川,辛亥革命后废州设县,称南通县。 棉花是喜温作物,胚芽在1 5 1 2 以上才能正常发育,2 5 1 2 - 3 0 ( 2 有利于棉花开花结 铃,低于2 0 c 棉纤维发育会受到影响;棉花是强日照作物,月平均日照1 2 0 小时才 能满足棉花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棉花又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需要种植地区有较丰 富的水资源。南通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棉花的生长发育。南通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海洋性气候明显,年平均 气温1 4 6 1 6 1 ,平均日照2 1 0 0 - 2 2 0 0 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 0 0 0 1 4 0 0 m m ,气候条 件适宜是棉花能在南通普遍种植的先决条件。 4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 第一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产生的背景 ( 二) 社会经济环境 独特的地域气候条件是南通形成早期农耕经济的先决条件,而政治格局的稳定, 经济文化大发展是蓝印花布形成的社会条件,唐代建国之初,曾采取一系列整顿社会 秩序、安定人民生活的措施,对农村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法”,使农民有田可耕, 并对手工业放宽了管理尺度,这些积极因素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宋朝继 唐代经济文化昌盛之余绪,采取安抚流亡,兴修水利的措施,很快治好了由五代十国, 近半个世纪割据纷争所造成的创伤。北宋诗人膝白在观稻诗中写道:“稻穗登场 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这反映了北宋初期,因政治上暂时的安定,所带来的经 济繁荣局面。加之南方较少受到战争的破坏,海运和商业十分发达,这大大促进了农 业,手工业的生产。形成了大量的城镇集市贸易及手工业作坊的出现,使市民阶层得 到了扩大。商品流通量的猛增,也提高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技艺。 明清时期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已经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明代嘉靖时期,江浙、 广东一带渐次出现雇用大量手工业工人的作坊,南透蓝印花布的手工作坊已经形成有 规模的街市,据明代南通县志记载,当时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十 九家之多。其次是设置专职的机构,以督促生产、兼收税赋,推动了当时棉纺织业的 大发展。“洪武初年即命令凡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必须栽种桑麻、木棉各半亩,十 亩以上倍之。麻每亩征税半斤,木棉每亩征税四两,桑树四年后起科。不种棉者,罚 粗布一匹。泓治时期,规定棉花折合成布纳税。政府为了征税供其消耗,也推动了棉 纺织业的向前发展” ( 三) 文化技术交流 南通地处长江沿岸,纵观中国城市的发展,靠水系的地区一般都会得到较快的发 展。当陆路还没有开辟的时候,水路是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形 成,也因为南通与当时的各个地区保持着联系,使得各项手工技艺能够传到这里。南 通蓝印花布的生成得益于三项技术的传入,一是棉花的广泛种植,二是棉纺织技术的 普及;三是蓝靛染料的提取技术。 1 、棉花的传入与广泛种植 棉花何时传入中国,时间较难考证,因为葛、麻、棉织品一般为劳动人民服用, 在文献资料中很少提及。三国时期的万震在 南州异物志中记载:“五色斑布以( 似)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第一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产生的背景 丝布,古贝木所制”,可以看出当时棉布已经存在,民丰出土的黄粗布手巾及蓝 印花布,证实了汉代确实已经有蓝印花布。不过在五代以前,只有云南、广东、广西、 福建等地种植棉花,在五代时,发展到湖南、湖北地区,南宋时才遍及长江南北,在 中国普遍种植。南通因为地域气候条件的优越,生产的棉花质量颇佳,历史上有“力 韧丝长,冠绝五洲之美誉。 2 、棉纺织技术的普及 南通棉纺织技术是从江南地区传入的,松江女艺人黄道婆对江南地区棉织品的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南宋末年,黄道婆避难流落到海南岛,勤奋地向当地黎族妇女 学习棉纺织布技艺,元贞年间,她回到松江,热情地将纺织技艺传授给当地的劳动妇 女,并共同研究改进织染方法,所织造的织物,紧实精美,受到劳动人民的欢迎。到 了明代,江苏棉纺织业已经发展到“衣蔽天下”的盛况。清代至民国初期,当时南通老 百姓家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纺纱织布,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至今日,在南通 县区的一些农民家里,还能看到废置的木制纺车和织布机,可见当时纺织技术在南通 有多么普及。 除了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纺织加工形式外,清代后期,南通历史 上最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 1 8 5 3 1 9 2 6 年) ,于光绪二十二年( 1 8 9 6 年) 创办 了南通大生纱厂,三年后正式投产,开拓了南通对外经济贸易的先例。张謇怀着实业 救国的梦回到故乡南通,他看到当时的南通虽然产棉,但纺纱技术只限于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大步的提高。于是他大胆引进西方纺织 机器进行规模化生产,开7 中国从小农经济向近代大机器生产发展的先河,推动了南 通纺织业的发展,为南通现代纺织制造业奠定了基础。 3 、蓝靛染料的提取技术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从广州传来了蓼蓝种子,开始在南通地区广泛种植蓝草, 北魏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种蓝中,具体记载了从蓝草撮取蓝靛的方法:“七月中 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得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菏蓝倒竖于坑中,下水, 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内汁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 五升,急手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 出瓮中,蓝淀成矣。”这是世界上对制作蓝靛工艺操作的最早记载。在清朝的光绪 6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 第一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产生的背景 通州志中,也专门记载了收割蓝草制靛的简单过程:“种篮成畦,五月刈,日头蓝, 六七月再刈,日二蓝,甓一池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日 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南通成为染料“蓝靛”的主要产区。嘉靖通州志记载当 地每年向朝廷“土贡靛蓝三千五百斤”,可见南通地区当时种植蓝草的广泛性。 南通蓝印花布的印染作为一门手艺、一个行业在当时得到快速的发展,前店后坊, 大小不等的印染作坊遍及农村集镇。以出产优质大青的如皋石庄为例,一个乡间小镇 上,上世纪初染坊就有1 3 家之多。有些作坊只为用户加工染布,还有一种染坊在店 内配备有各种花型的印花纸版,供顾客按需加工,还有一些大的染坊,不但对外加工, 也经营成品印染布,除了染坊外,还有一种叫“印花担”,他们走乡串村上门服务,主 要是为顾客刮浆印花,而不染布。这样一个早期的印染加工体系的形成,对蓝印花布 服饰原材料的获得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形成因素 南通地处江海交汇处,地势平缓,气候湿润,四季分明。一般情况下,江河两岸 的人民多从事内河航运或水田作业,但是南通地区靠海的区域是长江上游的泥沙慢慢 堆积而成,沿海区域早期并没有居民居住,所以南通地区人们的传统服饰风格较多的 还是体现出平原居民的服饰风格。南通独特的地域气候条件,使南通地区主要种植棉 花。水稻、油菜、玉米等农作物,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生活物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服饰构成比较随意,基本上属于劳动人民的“短打扮”造型特色 ( 一) 南通蓝印花布服饰形成的物质因素 南通人民自古有“尚淳质好俭约”的民风民情,普通民众穿着的服饰以自纺、自织、 自染的南通土布为主,随着家庭棉纺织技术和印染技术的普及以及不断发展,使得南 通土布的形态有了较多的变化,运用到服饰上后,使得原来单一的服饰色彩搭配,变 得丰富多样, 南通地区传统的服饰由头巾、褂子、裤或裙、围裙和鞋五部分组成( 图1 ) ,在 南通没有出现蓝印花布之前,这些服饰都是由本色、蓝色或黑色的南通土布制作,服 饰色彩搭配单一。随着纺织技术和印染技术的普及,首先南通土布的色彩发生了变化, 染色后的纱线被织到土布中,使土布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条纹和格纹图案( 图2 ) ,人 们在蓝和黑两种颜色的服饰色彩中,开始出现了一些细微的色彩变化。 7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第一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产生的背景 其次,随着印染业的不断扩大,蓝印花布的生产形成了一个规模性的行业,普通 民众中相对经济基础稍好的一些人,开始把蓝印花布运用到平时穿着的服装中,于是 处于生活最底层的农民纷纷效仿,而他们的经济条件只允许做一块蓝印花布头巾或蓝 印花布围裙,在平时的服饰中搭配穿着既实用又美观,这也就形成了南通地区蓝印花 布服饰的一个特点:即蓝印花布点缀在传统服饰面料中,更显其清清白白的素雅气质。 ( 二) 南通蓝印花布服饰形成的情感因素 中国的历朝历代,服饰一直是一种等级观的体现,而当蓝印花布出现后并运用到 普通民众的服饰中的时候,普通人民的服饰穿着观念就发生了一些转变,蓝印花布服 饰是淳朴而又美丽的,它让普通劳动人民在穷苦的生活条件下,对着装搭配有了美好 的向往。尤其是蓝印花布服饰图案的寓意,在体现审美需求的条件下表达了广大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劳动人民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大多数人没有文化知识,但依旧 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他们向往美好的姻缘、多子多福,就把和合二仙、麒麟送子、 石榴、仙桃、佛手等图案印到服饰面料中;向往着状元及第、福寿双全,就把鲤鱼跳 龙门、蝙蝠、仙桃等图案印到服饰中。总之把一生的美好愿望都通过这蓝印花布服饰 的纹样传递表达出来,蓝印花布服装及饰品,不仅有着保护和装饰的功能,更是普通 民众平时生活愿望的情感寄托。 ( 三) 南通蓝印花布服饰形成的文化因素 在蓝印花布服饰的发展过程中,南通的蓝印花布服饰以南通地区特有的人文环 境,其服饰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质,作为一种服饰形态,南通蓝印花布服饰从形成 之初就承载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民间文化是 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源,是母亲文化,中华民族是汲取民间文化的乳汁而发展壮大 的”。它把中国民间文化与一个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从南通对蓝印花布的保护、宣 传的实例来看,事实确实是这样的,有多少人是因为“蓝印花布”而知道南通这个城市 的,应该是数不胜数吧。南通因为有蓝印花布的发展,而被授予“蓝印花布之乡”、“中 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的荣誉。南通在蓝印花布服饰上的传承与创新上所取得的成绩, 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添上了光彩的一笔,当人们问起国服的概念时,至少也有人会想 到蓝印花布是民族服饰的元素之一了。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 第一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产生的背景 事实上,当下蓝印花布服饰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弘扬蓝印花布这民间手 工艺,服装只是传承民间文化的一种载体,让人们更加熟悉和了解我们国家传统工艺 品的一种形式。蓝印花布的精神内涵是其内容,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意蕴所在,蓝印花 布的传承需要服装这样的载体,来承载它精深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载体服装并不是唯 一的。“形式的发展与继承比内容更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这也从另一方面凸显出形 式的相对独立性。“1 1 蓝印花布服装因为蓝印花布的文化意蕴而比运用一般材料的服 装设计多了一分民族味道,它传递的不单单是设计理念,还有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 理念。在工艺美术界和服装设计界的双重关注下,蓝印花布服饰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 统民间文化方面,定将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 9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第二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发展脉络 第二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发展脉络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受当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起 起落落。蓝印花布服饰起源的具体时间现在还较难考证,但是明清时期,是其逐渐发 展并达到鼎盛的时期。在政府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背景下,各阶层皆喜欢穿 用印染织物,使蓝印花布服饰的发展达到鼎盛状态。清代后期,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 清政府的腐败以及帝国主义者的入侵,外国“洋货”大量输入国内,抢夺了中国传统手 工艺的市场,导致蓝印花布服饰逐渐进入衰退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文化迅猛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民族的就 是世界的”这一设计理念,民族文化被社会所重视,蓝印花布的文化、工艺与审美价 值再次被人们所关注,蓝印花布服饰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蓝印花布服饰的兴盛时期 据故宫周刊汉译满文老档拾零记载,努尔哈赤于天命八年( 1 6 3 3 年) 六 月发布的一次命令中曾提到:“无职之护卫随侍及良民,于夏则冠菊花顶之新式帽, 衣粗蓝葛布,春秋则衣粗布蓝裙。”这是史料记载的清早期中国西部普通人民的着装 情况,“此种穿粗蓝葛布裙的习俗,在我国汉族劳动人民中及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有, 汉族民间不仅用粗蓝布做裙子,而且用蓝印花布制作裙子,裙式有蔽膝裙、中短裙、 长裙等。“2 1 清代早期蓝印花布服饰发展的繁荣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分不开的。1 6 4 4 年, 清兵入关以后,经过二三十年的争夺战争,终于以武力征服了全国,建立了中国最后 一个封建专制王朝青朝。清政府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沿袭了明代的部 分政治制度和行政组织形式,到十七世纪后期,全国农业和手工业逐渐恢复,并步入 繁荣兴盛阶段。其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充斥市场,达到了自给有余的状态。政府“为了 增加税收,从康熙二十三年( 1 6 8 4 年) 已开放海禁,除准许沿海居民出洋经商外, 更指定专职官员与商人组织公行,控制主要的进出口货物,牟利收税。雍正七年 ( 1 7 2 9 年) 更是大开洋禁,召致东西洋诸国商贾,互换货物。开始废除市舶司,而 在福建、浙江、广东等省设立海关,在西北地区,也组成外贸专管机构,职掌征税 i o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第二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发展脉络 稽查事宜。这些措施,既有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对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一 定的促进作用。“3 3 对于民族手工业来说,这些措施,对其向前发展起到的很好地推 动作用。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昌盛的环境下,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的发展也达n t 巅 峰状态,其印染工艺不仅在上层阶级服用的丝织品上大量出现,在广大劳动人民所服 用的棉麻织品中也较为流行。我们知道,在封建服饰制度下,普通劳动人民的着装无 论在款式、色彩,还是在服装面料上都是有严格等级制度的,印染、织绣等工艺一般 只允许用于上层阶级的服饰中。明清时期,这样的服饰制度也是存在的,如平民只能 服用白色与皂色,但是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导致,一方面政府已经阻止不了普通劳动 人民在服色上作一些改变的趋势,另一方面对外交流的频繁,外来新鲜事物对中国上 层阶级的冲击越来越大,对于国人的在服饰上的这点小小变化,与中西方整体文化的 大差异的比较中,显得微乎其微了。这种制度上的放松促进民间服饰艺术的发展,服 饰的多样化,为我们现在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现在我们能找到的保存比较完好的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的实物,基本上都是清 代的物品。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如图3 、图4 是清代妇女 的头巾,名为花开满园和多子多寿。图3 花开满园运用兰花、梅花折枝造型穿插而成, 兰花纹样秀丽,梅花清香宜人,梅兰相互映衬,显现出满园春色。图4 的图案明朗简 洁,角纹葡萄和六边寿形构成点线呼应,具有较强的形式美感。图5 是清代肚兜聚宝 生财,肚兜纹样造型简练,一般都是以中心图形加边框纹样构成,图中聚宝盆寓意堆 金积玉、聚宝生财。图6 是清代小孩子用的围涎兜吉庆有余,小孩肚兜通常有大小两 种,大的围颈连胸称为围涎兜,小的裹肚保暖和大人的肚兜造型相同。图6 为大肚兜, 花型是梅兰竹菊、吉庆有余,是民间的典型纹样。图7 是清代的包袱布长寿如意,以 团寿、如意为主纹样,四周配以梅兰竹菊,象征四季如意,长寿吉祥。图8 是清代的 围裙,图案是用于服装上的典型纹样蝶恋花,腰头用蓝色土布作拼接,下口拼接装饰 用的流苏。图9 是清代的大襟小袄马夹,右衽开襟,领口用素色缎子镶边,纽扣为长 脚纽。图1 0 是清代的大襟棉袄,右衽开襟,领口和袖子采用素色同样的质地的面料 拼接,纽扣同样也是长脚纽。清代服装用面料一般都采用散花面料,即现在的匹料, 纹样以动植物和几何纹样为多。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第二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发展脉络 从这些遗留到现在的服饰实物来看,清代确实是蓝印花布及其服饰发展的鼎盛时 期。清代南通蓝印花布服饰,蓝印花布较常用于头巾、围裙和鞋子等服饰配件,以及 马甲、棉袄等上装中,下装一般都采用纯蓝色土布制作。款式造型沿袭清代的服饰造 型,只是用于劳动人民的服装款式较上层阶级的更短小一些,款式特征体现为:大襟 上衣、右衽开襟,领口大多镶边,镶边颜色大多为纯靛蓝色,质地有棉布和丝绸等, 袖子有时也会采用花、素面料拼接,纽扣为中国传统的盘扣中最简单的一种纽扣形式 长脚纽,用布条或绸条制成,有纽结和纽套两部分组成,纽结、纽套都没有其他 装饰,形状平直且较长,故名长脚纽。这种传统的蓝印花布服饰,体现了朴素的南通 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审美观,素与花、静与动的和谐美。 二、蓝印花布服饰的衰退时期 一样事物发展到鼎盛期以后,必然会开始衰落,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南通蓝印 花布服饰兴盛后,受到国家政治、经济的影响,慢慢开始衰退下去。清朝后期,一方 面清政府日渐腐败,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另一方面外国资本的侵入,使中国从封建 社会逐渐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一日不如一日,在穷困潦倒的 生活环境下,民族手工艺受到严重的创伤,使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衰退。南通蓝 印花布服饰发展的衰退,与这两种原因是分不开的。 ( 一) 清末社会经济格局的突变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 清朝道光( 1 8 2 1 1 8 5 0 ) 年间,清王朝国力日渐衰退,统治阶级腐朽没落,对人 民的压迫、剥削日甚一日,使得农民的生活不堪重负,封建官府、高利贷者、商业资 本家对农村家庭纺织业的剥削变得十分残酷,农民终岁辛勤劳动,却享受不到自己的 生产品。湖州府志云:“湖丝遍天下,而湖之人终年不被一缕者,十常八九。故日: 畜马者赢步而走,种粟者半菽而饱。”种桑养蚕的农户如此,种植棉花的也是“辛苦终 年,依然敝衣败絮耳。,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劳动人民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热情渐渐衰 退,使得其发展慢慢萎缩,对于劳动人民的服饰而言,失去原材料的支持,服饰的发 展也必将衰退下去。 ( 二) 外来纺织制品的大量涌入,冲击了国内手工业市场 1 8 4 0 年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者的军舰大炮威胁下,清政府为了保全地位, 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卖国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划分租界区域。从此不仅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第二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发展脉络 外货通行全国,各国垄断资本家,还可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丰富原料,在上海等 大城市开办工厂,就近搜刮中国人民的血汗,牟取暴利。在西洋机器大生产的冲击下, 手工业作坊多数宣告倒闭,工人失业。如1 9 0 0 年前后,薛福成所著强邻环伺谨陈 愚技疏中所说:“洋布洋纱畅销中国,机织妇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人。”客闳 所著的西学东渐记中说:“中国工界乃大受其影响,生计事业,几已十夺其九。” 具体而又真实地描述了当时中国手工业农副业受到的摧残情况。 南通地区的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经济文化的影响,从业人员开始减少,行业开始 萎缩,受大量外来纺织制品的涌入的影响,一些大城市人们的服装穿着出现前所未有 的多样化景象。但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状况的快速下滑,使得普通劳众的生活民 不聊生。这个时期服饰的发展看似繁荣,但国家“毕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窘境,百 姓的衣裳鞋帽城乡悬殊,广大农村既难足食,亦难丰衣。即在城市,有精力财力讲究 穿着的中产人家也为数不多,一般如果衣着四季,或能衣式仿新,就算不错了。“钔 更何况是普通劳动人民,战争的阴影笼罩全国,社会普遍推行节俭,着装的意义是以 能护体为首要条件的,像蓝印花布这种带有装饰性质的服装在这个时期会被认为是外 观的空虚,是“只重衣裳不重人”的畸形观念,所以普通劳动人民的服装在款式和色彩 上,能简则简,能朴实就朴实。 三、蓝印花布服饰的创新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进入发展的新浪潮,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迅猛,政府 及时地对传统民间工艺采取了保护、发展、提高的措施,扶持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南 通地区蓝印花布的生产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蓝印花布作为一种具有传统民族意蕴的 手工艺品,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后,蓝印花布作为一种服饰设计 元素被设计师多次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取得较大的反响。 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馆长吴元新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南通蓝印花布的传 统工艺保护、产品的开发和民间工艺的传承工作,对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有巨大的贡 献。八十年代初,他就首先把蓝印花布运用到服饰设计中,设计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 服装、鞋帽和包袋等服饰品,至今为止,由他组织的蓝印花布服饰展在全国各地举行 过多次,群众反响热烈,为蓝印花布服饰的新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继南通蓝印花布服饰创新设计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著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第二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发展脉络 名服装设计师梁明玉女士也将蓝印花布运用到服饰设计中,她的设计融合中国民族元 素,在流行的基础上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蕴( 图i i ) 。有入评价她的设计:表现了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华贵高雅的气度,是艺术,是一代人的文化状态,气势磅 礴,天赋灵气,品味高尚,文化深度。 今年在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的揭幕仪式上,首批入驻时尚设计广场的曾凤飞、武学 凯、武学伟等发布了他们的0 7 0 8 秋冬作品,这些作品中就有蓝印花布服饰系列,可 以说这是蓝印花布首次被作为服装流行趋势的一个元素展示在世人面前,在新世纪开 创了蓝印花布服饰发展的新纪元( 图1 2 ) 。 如果说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创新设计还局限于中国传统的结构造型方法平 面方法的话,那么设计师梁明玉在蓝印花布服饰的造型设计上,要领先于南通最初的 蓝印花布服饰造型,她采用立体造型方法进行服装和其饰品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融 入了很多设计元素,搭配富有创意的饰品,是蓝印花布现代服饰整体设计的先锋。而 从最新的运用蓝印花布元素的服饰设计来看,我们的设计师对像蓝印花布这样具有民 族特色的服饰元素的运用,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把民族元素与现代服饰设计元素融 汇贯通,是我们今后对民族服饰的设计创新要一直探索的问题。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第三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艺术特性 第三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艺术特性 “传统手工艺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化的进 程,许多传统手工艺目渐衰落而面临生存困境,传统手工艺的命运自然引起了社会各 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卯南通蓝印花布就是在人们关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 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其文化内质也被渐渐挖掘出来,特别是在现代工业化 的生活方式下,人们厌倦了机械化和标准化的产品,反而追求纯朴简练,回归自然, 个性化和原创的产品风格,而蓝印花布服饰所表现的艺术特质正好符合这种审美观念 和心理需求。蓝印花布的工艺品、服饰品在市场上也就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人们 在购买产品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蓝印花布服饰自身所蕴含的艺术特质。 蓝印花布服饰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其款式造型、色彩材质搭配和图案纹样的寓 意挂上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特征。南通地区是蓝印花布服饰发展的兴盛之地,其服饰 造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以说能够体现蓝印花布服饰所具有的基本特性。 一、款式结构的简洁性 南通蓝印花布服饰无论是传统服饰的形态,还是现代的服饰形态,都是顺应南通 地区纯朴、节俭的民风民情的。其形态朴素大方、简洁利索,在美观、实用的基础上, 不加任何累赘的附加装饰。 ( 一) 简约的服装外轮廓造型 南通传统服装的上衣的外轮廓是略显宽松的a 字造型( 图1 3 ) ,这种a 字造型 与我们现在服装廓型中的a 字造型有所区别,现代服装设计中所谓的a 轮廓造型是 指设计师有意识地在设计时扩大服装的下摆,达到一种飘逸或者是可爱的造型风格 ( 图1 4 ) 。而南通传统服饰中的a 字造型,是为了弥补平面裁剪带来的服装合体性方 面的缺陷。在西方裁剪方法还没有在中国被普遍运用之前,中国传统的平面裁剪法很 难使做好的服装变得合体,而完全直线的结构线条所制成的服装经穿着后,会显得着 装者体型臃肿。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把服装的廓型做的松紧适宜呢? 那就是将原来直线的服装侧缝线修正成曲线,也就是在服装结构图中将侧缝线和腰线 的交点位置缩进一定的量,而在尺寸较丰满的臀围线位置略放出一定的松量,以此来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第三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艺术特性 弥补人体的一部分胸腰和臀腰差,使服装穿着后略显得合体,却又能体现着装者内敛 的气质( 图1 5 ) 。 当时服装的下裤仍采用传统的裤型,裤腰大与臀围大等同,穿着时用一条裤带子 扎紧,一般裤腰用单色土布面料拼接( 图1 6 ) 。裤腿和裤裆两部分分开,裆位另外用 裁片作拼接,传统裤子的裁剪方法,使得裤型肥大,便于劳作( 图1 7 ) 。 ( 二) 精炼的内部结构形态 中国传统的装饰工艺手法有四种,即“滚、嵌,镶、宕”,但在南通地区的传统服 装中却只运用了其中一中,即镶拼的方法,用于上衣领口及大襟的开口、袖口,下裤 和围裙的腰头处( 图1 8 ) 。镶拼所用的面料一般都是纯白或纯蓝色的土布,也有用绸 缎镶拼的,但是在当时的服装中较少使用。这种简洁的工艺处理方法,可以提升服装 的审美及实用的双重功能。 首先,使服装具有审美意义,如果是采用异材质的面料进行镶拼,一般选用丝织 物,这样的镶拼在普通的服饰中不常用,但一旦使用,就会使原本纯朴的蓝印花布服 装显现出一份高贵的气质,提升整件服装的经济价值。一般的镶拼都采用素色的与蓝 印花布材质相同的土布,这样的镶拼同样也能增强服装的美感和搭配的协调性,最重 要的是,同材质的土布镶拼在诸如衣领、袖口、裤腰等部位,还会增强服装的耐用性。 熟悉农活的朋友都知道,下地劳作容易出汗,服装和人体接触紧密的部位,如上 衣领口、袖口,下装的裤腰等部位容易被汗水浸渍而变得易脏,洗涤时这些部位都是 比较难洗的部位,需要长时间的用力搓洗和使用大量的洗涤剂,才能清洗干净,以至 于服装中这些部位最容易损坏。传统南通土布具有耐磨耐脏,透气吸汗的特点,镶拼 时使用这种面料,无疑会增强服装的使用寿命,而且即使穿坏了,只要替换这些镶拼 的部位,服装就又可以体面的穿着了,所以这种镶拼可以说是具有既经济又实用又美 观的多重优点。 二、靛蓝色调的纯朴- 性 明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一篇为“衣衫”的文章,叙述他对服装搭配的见解: “妇人之衣,不贵精而归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人有 生成之面,面有相配之衣,衣有相配之色,皆一定而不可移者面颜近白者,衣色 可深可浅;其近黑者,则不宜浅而宜深,浅则越彰其黑矣。肌肤近腻者,衣服可精可 1 6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服饰艺术研究第三章南通蓝印花布服饰的艺术特性 粗;其近糙者,则不宜精而独宜粗,精则越形其糙矣”。可以看出明代服饰搭配 的审美原则,也符合现在服饰搭配的审美。 蓝印花布服饰的色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蓝在古代被称为青色,“苟 子劝学中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白、赤、黑、黄在古代被并称为“五 色”,是五种“正色”之一,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色又与五行等自然观念相互表征, 逐渐形成一种体现华夏文化的阐述方式,自秦朝起,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设色规范中沿 用几千年。但令人奇怪的是,青色在改朝换代中,从未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色,服青色 的人一般地位不高,它不是皇帝、贵族的服用颜色,而是身份卑微的人所服用的颜色, 古代侍女曾被称为青女。但人们对蓝色的偏好却又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除 了在蓝印花布中运用外,这一点也可以从人们对青花瓷器及青绿山水画的青睐中看出 来,青花瓷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和蓝印花布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色彩、图案题材上更可 见两者的互为借鉴的关系。对蓝色的偏好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在平时的生活实践当中, 就渐渐体会至口什么颜色才是最适合我们炎黄子孙的,的确蓝色的服装穿在我们黄种肤 色的人身上,可以使我们的肤色显得更亮。蓝色显得沉静、不浮躁,南通人选择这种 颜色也是南通人民纯朴民风的写照。 三、材质搭配的实用性 传统南通蓝印花布服饰与江南或其他地区蓝印花布,在配色上有一个突出的特 点,就是服装面料不会采用单纯的蓝印花布,而是运用花与素的搭配设计。花是指蓝 印花布的印花面料,素是指南通传统土布的白色或是把土布染成单一的靛蓝色面料。 在上装的领口、袖口或是裤子的腰头部位拼接素色的土布面料,这种简单的服饰的搭 配设计,使得服装花中有素,显现出动中有静的形式美感 南通蓝印花布在传统服饰中有其打扮的审美配搭性原则:其设计原理不是蓝印花 布面料用得越多越美,而是有选择性地把它运用到平时穿着的服饰品中。譬如,在服 饰搭配时,蓝印花布上衣与土布裤子搭配,或是土布上衣与蓝印花布裤子搭配,上下 只选择一款用蓝印花布面料。冬天人们会在单色的褂子外面套上一件蓝印花布的小袄 马夹,或是穿一件大襟棉袄,但是这件棉袄也不全是用蓝印花布面料,经常是大身用 蓝印花布,袖子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