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境外金融机构参股对中国银行业经营效率的影响.pdf_第1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境外金融机构参股对中国银行业经营效率的影响.pdf_第2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境外金融机构参股对中国银行业经营效率的影响.pdf_第3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境外金融机构参股对中国银行业经营效率的影响.pdf_第4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境外金融机构参股对中国银行业经营效率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摘 要要 本文将首先回顾 30 余年的银行业开放历程,从境外金融机构进入的四个阶段 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趋势,发现其在营业性机构数量增长逐渐放缓的对比之下,参股 国内银行业的动作愈来愈频繁,而且投资总金额也在不断增大,特别是中国加入世 贸组织之后。在对中境外金融机构相互选择的原因分析中,发现外资参股国内银行 主要是受营业网点规模不足的限制,而国内银行业在产权制度改革上仅靠国内的力 量是不足的,因此双方合作在理论上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在仔细研究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大多数文献都是以外资占整个国 家银行业的份额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银行业现有的特点,最后选定了各个银行 中境外金融机构所拥有的股份比例来衡量其渗透程度。选取了 13 家上市银行以外 资参股为基年前后共七年的数据作为分析样本,根据国际上现有的评价商业银行经 营效率的指标体系,决定从银行资产安全性、银行资产盈利能力和银行管理水平三 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外资持股比在对资产负债率、息税前利润率、净利差和费用率 的回归分析中发现,外资持股比对资产负债率和费用率具有负向作用,对息税前利 润率和净利差和费用率的影响很小,结果不显著。最后针对回归结果,从完善国内 银行公司结构、加深利率市场化、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和实现产品多元化四个方面提 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境外金融机构 参股 经营效率 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first reviews the process of opening up of banking industry over 30 years, from the four stages of foreign capital into china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gets that the number of foreign institutions in the business growth has been slowing gradually, however, in contrast, the equity particip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in the domestic banking industry has been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investment has also been growing, especially after china become a member of wto. analyzing on the causes of mutual choice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e found that domestic banks with foreign shares was mainly affected by restrictions on insufficient scale of outlets, while it is inadequate that the property rights system reform of domestic banking is just by means of domestic power. therefore, cooperation is a win-win result in theory. on the basis of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finding that most of the documents take the foreign capital share of the total national banking as research objects. based on the existing features of chinas banking sector, this dissertation adopts the proportion of shares held by the offshor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measure its penetration. this dissertation fixed on 13 listed banks data, from the year of foreign equity participation and following six years, analyzing on the security of bank assets, the profitability of bank assets and the management of bank. in foreign ownership, afte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asset-liability ratio, ebit margin, net profit margin and expense ratio, the conclusion is that foreign ownership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asset-liability ratio and the expense ratio, while has a minor influence on ebit margin, net interest margin and cost rate. the results are not significan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gression results, this dissertation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rom perfecting structure of the domestic banking companies, deepening the marketing of interest rate, improv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chieving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keywords: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 joint-stock performance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绪论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于 1978 年成功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 道路。在这过去的 32 年里,我国整体经济都取得了突破式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 由 1978 年的 3624.1 亿元上升到 2009 年的 335353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 名从第15名上升至第3名; 人均gdp由1978的不到200美元上升至2009年的3315 美元,以不变价计算 2009 年是 1978 年的近 17 倍。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吸引了越来 越多的外国企业和资金进入中国市场,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银行业更是吸收了大量 的境外资金。 改革开放之后,境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始于日本输出银行 1979 年 在北京开设代表处,主要为跨国企业和外贸公司提供外汇结算、外汇信贷等方面的 业务。自 2001 年 12 月 11 日成功加入 wto 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 履行加入 wto 的相关承诺,逐步取消了对境外金融机构外币业务、人民币业务营 业许可等方面的限制。 2006 年 12 月, 我国银行业市场度过了入世 5 年的保护期, 12 月 11 日正式开始实行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又取消了对营业地域、业 务和客户等在我国营业方面的限制,实现了银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全面开放。 截至 2008 年底,共有 46 个国家和地区的 196 家银行在华设立 237 家代表处, 12 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 28 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 157 家分行) 、2 家合资 银行(下设分行 5 家,附属机构 1 家) 、外商独资财务公司 2 家。另有 25 个国家和 地区的 75 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 116 家分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分行 58 家、 外资法人银行 27 家, 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 51 家。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4 家实现股改的大型商业银行 先后引进 9 家境外投资机构者,24 家中小商业银行引进 33 家境外投资机构者,共 引进资本 327.8 亿美元,26 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进 25 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引进境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外资本 11.2 亿美元1。从数据上来看,境外金融机构持有中资银行的股份比例并不 是很高,但是其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取得加深,因此研究境外金融机构持股国 内银行,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对参股银行的经营效率的影响,是非常 具有现实意义的,这和现在的银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是非常切合的。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对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进行得较早,其 中不少研究结果都反映了境外金融机构进入东道国,对东道国的银行业的经营效率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早最全面的研究是 claessens 等人(2001)的研究成果。 claessens 等人共选取了 80 个国家,包括发达、发展中及转型中国家,研究了 1988 年至 1995 年间 7900 家 银行经营效率的变化。第一次大范围对利差、利润、非利息收入、管理费用和贷款 损失准备等方面,全面对境外金融机构进入东道国银行业后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外来参与者进入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发展中国家,进入 的境外金融机构不仅在利差收入和利润率水平上远胜于国内银行,同时还承担着更 高的税负,在发达国家的结论却恰恰相反。这说明在发展中国家,境外金融机构的 进入将会给国内银行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从而促使国内银行改善银行业的整体效 率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claessens(2001)的研究成果证明了境外金融机 构进入能够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经营效率,改善国内经济环境。 继 claessens 等人的研究之后,国外学者分两个方向开展研究:一个方向是以 多个国家数据为研究基础,分析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经营效率的影 响;另一个方向是以单个国家为样本进行分析。 steven fries 和 anita taci(2004)则对部分前社会主义国家银行在经济体制转轨 后的成本效率进行研究。文章对 1994 年至 2003 年间 289 家银行的数据进行回归研 究, 结果表明, 外资股权占比较高的商业银行在成本效率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其中, 1 数据来源于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 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民营银行的成本效率比国有银行要高。外资股权比例与成本效率也相关,具有外资 股权较高的民营银行效率比外资股权较低的要高。 同样对前社会主义国家银行业进行研究的还有 uiboupin(2005), 文章对 1995 年 至 2001 年间 319 家银行的数据进行了回归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银行所受到的 冲击的大小受到国内银行市场发展完善程度和银行自身规模的大小的影响。这个结 论和 claessens(2001)的结论,境外金融机构的进入显著加强了银行间的竞争是一 致的。 外资银行进入对单个国家影响效应的研究有 angel aunite(2003)和 michael j sullivan , montinola, g.和 moreno, r (1999) 和 montinola, g.和 moreno, r (1999) 。 angel aunite 的文章对菲律宾 1990 年1998 年的所有国内非政策商业银行进行 分析,按照是否附属于家族企业进行分组,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进行研究。回归 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的增加并规范了银行间的业务竞争,商业银行会更加谨慎的经 营风险资产,逐步减少了对以往靠关系维持的客户的依赖。而那些附属于家族企业 的商业银行,在外资银行进入后的激烈竞争下,利差和利润均呈现出下降的势头。 montinola, g.和 moreno, r(1999)对墨西哥的银行业改革进行了分析。墨西哥 自 90 年代银行业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在墨西哥的营业网点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墨 西哥银行监管部门的强力保护下,对外资银行的诸多限制,使得外资在业务上进入 水平较低,因此新入的外资银行并未对国内原有的银行造成威胁,竞争压力不足以 让国内银行大幅度改变经营策略,所以,外资的进入并未对墨西哥银行业的整体效 率产生影响。 clarke et al (2000)对阿根廷的银行业改革进行分析,外资银行与本国银行的 竞争在不同市场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竞争,特别是在本国银行传统优势领域制 造业领域。在制造领域,本国银行的利息收入和经营利润都下降最快,但是在外资 银行渗透不深的消费信贷领域,却仍保持较高的利润。文章的结论是境外金融机构 进入东道国会选择的将业务集中在某些领域,并且会降低该领域的经营利润,无论 该领域是否为本国银行的传统优势领域。 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2 国内研究状况国内研究状况 国外的研究对不同市场结构中的多国模型和单国模型都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 研究模型,这些都可以是我国在研究银行业开放影响上的的理论依据。但是由于不 同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和银行业的开放程度是不同的,所以这些结论不一定与我国 的实际情况相符。因此国内的学者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对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对我国 银行业经营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郭妍、 张力光(2005) 在国内首次对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对我国各个银行的赢利状 况、经营水平、抗风险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文章分别以市场份额和资 产份额作为衡量外资渗透程度的变量。回归结果表明境外金融机构资产份额指标所 做的回归结果更加理想。经营效益、风险能力等重要指标跟境外金融机构进入程度 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这些证明了境外金融机构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市场竞争效 应”、“技术示范效应”和“金融稳定效应”。 黄宪、熊福平(2006)对国内 14 家商业银行进行固定效应分析,回归结果表明, 境外金融机构市场份额作为解释变量均未能通过统计检验,境外金融机构资产份额 作为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却较为理想。 这一结果和 claessens 等人(2001)的对发展中 国家的结论是一致的。 同时利息收入率也未能通过统计检验,表明国内银行利息 收入率的变化同境外金融机构进入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结果还表明境外金融机构 的进入对非利息收入率、运营费用率以及税前利润率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李晓峰、王维和严佳佳(2006)对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对我国银行效率影响效应进 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境外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股份制商业银行受到的 冲击最大;国有银行由于垄断局面尚未打破,受到的冲击很小。对于国内银行业整 体,流动性和盈利性都下降了,经营风险增加,技术外溢效应影响不显著。 吴玉立(2009)以外资持股比作为外资进入水平的解释变量,分析了银行业盈 利水平和资产质量两个方面的指标,结果显示,境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对于中国银行 业的盈利影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 型”特征,拐点值为外资持股比例大概为 11%;对资产质量方面有显著的正影响,同时也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期一般为两年。 这表明境外投资者能有效改进银行的风险管理,但由于体制不同,中外资股东需要 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一定的“磨合期”。同时,作者也指出,境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可能是受到国内银行业 的潜在投资机会的吸引,仅仅扮演着“投机者”的角色,并不关心所参股银行的长期 发展。 在对国外银行业转型研究中,李石凯(2006)对中东欧 8 国(2004 年欧盟首轮 东扩时加入的 8 个国家)银行业转型与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利用数据对比分析 得出 8 国银行业转型后的特点是:私有化程度高、市场集中程度高、外资战略投资 者市场份额大。对宏观经济进行纵向比较后,发现外资大规模的进入,金融业由崩 溃走向持续发展。可以明显发现,境外金融机构进入的效果是积极正面的,既改善 了当地的宏观经济环境,也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但是文章只是利用数据进行了纵 向的比较,并没有做定量的分析。 1.3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研究思路 本文的第一部分将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 结,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面和所进行的相关工作;第二部分将描述我国银行业 32 年来对外开放的历程,通过数据对比看出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方式的转变; 然后解释在独立设置营业网点和参股国内银行中,境外金融机构更多参股国内银行 的原因;其次再说明是在国内资本相对比较充足的条件下,国内银行“舍近求远”, 选择境外金融机构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原因;第三部分将结合国内外相关分析模 型,从资本充足性、资产状况和盈利状况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境外金融机构参股国内 银行对经营效率的影响;第四部分是针对分析结果,从完善国内银行公司结构、加 深利率市场化、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和实现产品多元化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1.3.2 本文创新点本文创新点 本文的研究在总结现有文献的经验和不足上进行的,创新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 个方面: 1)解释变量选择的创新。现有的大多数文献都是以外资占整个国家银行业的 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份额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银行业现有的特点,最后选定了各个银行中境外金融 机构所占的资产份额(for)作为研究对象,类似的研究有吴玉立(2009) ,作者 结论是:境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对于中国银行业的盈利影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 型”特征,呈二次型特征。参考该文的模型,本文的就境外金融机构所占的资产份 额(for)分别以其一次型和二次型作为衡量境外金融机构进入的解释变量,做两 个模型进行对比,对回归结果来进行分析。 2)控制变量选择的创新。在宏观控制变量选择上新加入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 roaa,在对息税前利润率分析时添加,该指标可以衡量整个行业的经营效率对每 个银行的影响。 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境外金融机构在中国银行业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境外金融机构在中国银行业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在金融机构对外投资,特别是银行对外投资方面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都 认为是“跟随客户”, 该理论认为: 银行对某国进行投资的程度和该银行所在国家 与东道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是高度相关的。也就是银行客户在海外开拓市场, 是银行在东道国开设海外经营性分支机构的重要原因。就我国市场而言,巨大 的储蓄市场也是吸引境外金融机构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人 均收入持续上升,相对国内较少的投资机会和居民谨慎性的投资习惯,储蓄依 旧是居民理财的首选, 巨大的储蓄市场吸引着境外金融机构。 图 2.1 描述了 1978 到 2007 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总额的变化情况,从图可以看出,我国储蓄总额 呈直线式增长趋势,其中定期存款总额更是如此。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160000 180000 200000 1978 1985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储蓄总额 活期存款 定期存款 图 2.1 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变化图(1978-2007)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2.1 境外金融机构的定义境外金融机构的定义 境外金融机构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批准在中国境 内设立和营业的下列金融机构:总行在中国境内的外国资本的银行;外国银行在中 国境内的分行;外国的金融机构同中国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合资经营的银行;总 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外国资本的财务公司;外国的金融机构同中国的金融机构在中国 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境内合资经营的财务公司。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6 年底颁发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修 订版)第八条中对境外金融机构的划分时,明确指出“境外金融机构包括香港、澳 门和台湾地区的金融机构”。根据上述理由,像持有建设银行 19.118%的香港中央结 算(代理人)有限公司等香港地区的金融机构就被划分为境外金融机构。在本文中 出现的境外金融机构主要是外资银行。 2.2 境外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境外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 2001 年成功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境外 金融机构逐步深入我国银行市场,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4 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3 年) :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和起步发展阶段年) :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和起步发展阶段 我国金融市场再次对外开放的标志事件是日本输出入银行于 1979 被批准在北 京设立代表处。此后,1981 年 7 月,我国开始批准境外金融机构在经济特区设立营 业性分支机构。1982 年,香港南洋商业银行通过审批允许在深圳设立分行,这是改 革开放之后的第一家外资银行的分行。1990 年,上海经批准允许引进境外金融机构 的营业性机构,这是经济特区之外,第一个获批的沿海城市。1991 年,大连、天津、 青岛、宁波、福州和广州等六个沿海城市通过审批准许境外金融机构设立营业性机 构。到 1993 年末,在华的境外金融机构共有 76 家,资产总额达到 89 亿美元。从 境外金融机构的机构分布来看,这个阶段的境外金融机构的代表处都是设立在北 京, 这个是由北京的特殊政治地位决定。 营业性机构都主要集中设立在上海和深圳, 不仅是因为上海和深圳允许设立营业性机构时间比较早,还因为这一阶段境外金融 机构的主要业务是为在我国的外资机构或外资公司提供外汇结算等业务,而这一阶 段外资企业和外资机构设立相关营业机构都集中在上海和深圳。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941997 年) :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年) :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94 年 2 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 ,该条 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加大了金融开放的力度,该条例对境外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 业务监督指标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境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 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银行业的政策趋于透明化和稳定化。1994 年 8 月,北京、沈阳、石家庄、西安等 11 个内陆城市通过审批允许境外金融机构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由此,我国银行市 场对外开放的范围从沿海扩大到了内地。1996 年,上海开发浦东新区,浦东市场对 境外金融机构开放,因此,境外金融机构将战略重点从北京转向上海。1996 年底, 中国人民银行审查批准了 9 家符合条件的境外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业务试点, 改变 了境外金融机构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历史。截至 1997 年底,共有 164 家境外金 融机构营业性机构,在这一阶段,平均每年增加 20 多家;1997 年底境外金融机构 在华资产总额达到380亿美元, 是1993年的3.3倍, 资产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82.5%。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9982001 年) :境外金融机构进入调整阶段年) :境外金融机构进入调整阶段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各国发生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 值, 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而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 使得东南亚国家出口竞争力相对大幅提升,导致 1998 年我国对外贸易第一次出现 负增长。境外金融机构这个时期在华主要就是做外汇结算、外汇信贷等方面业务, 所以导致了境外金融机构在华业务呈下降趋势,发展减缓。从 1998 年到 2001 年, 四年时间境外金融机构经营性机构仅增加了 13 家,平均年增长不足 4 家,资产总 额为 450 亿美元,相比 1997 年底增长了 18%,资产的平均年增长率仅为 4.5%。 第四阶段(第四阶段(2002 ) :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2001 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消除了前一阶段的因为入世不确定性 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我国履行加入 wto 的承诺,取消了境外金融机构办理外汇 业务的客户限制,并逐步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市场。具体开放进程如下: 表表 2.1 人民币业务开放时间表人民币业务开放时间表 开放时间 人民币业务开放区域 2001-12-11 深圳、上海、大连、天津 一年内 广州、青岛、南京、武汉 两年内 济南、福州、成都、重庆 三年内 昆明、珠海、北京、厦门 四年内 汕头、宁波、沈阳、西安 五年内 取消所有地域限制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资料 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截至 2008 年底,共有 237 家境外金融机构代表处, 28 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 157 家分行) 、2 家合资银行(下设分行 5 家,附属机构 1 家) 、外商独资财务公司 2 家,116 家分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境外金融机构分行 58 家、外资法人银行 27 家, 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境外金融机构 51 家, 资产总额达到 13448 亿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 2.16%。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营业性机构 代表处 图 2.2 境外金融机构 1997-2008 年的数量变化 数据来源:统计年鉴 图 2.2 描述了 1997-2008 年间境外金融机构数目的变化。可以看出,在经历 1998-2001 年的调整期之后,自 2002 年开始,境外金融机构营业性机构数目表现出 持续的增长状态。而代表处主要是从事联络、产品推广、市场调研和技术交流等非 直接经营活动,即代表处是境外金融机构的战略管理机构。代表处建立的频繁期是 第二阶段,为了抢占我国市场而设立的管理机构。所以到第四阶段,代表处数量的 变化并不明显,总量只是有所上升。 在第四阶段,境外金融机构参股中国银行业的活动越来越频繁,这是我国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后,境外金融机构最显著的经营扩张方式。最早的外资参股始于 1996 年底,亚洲开发银行以 1.6 亿人民币获得广大银行 3.29%的股份(当时光大银行并 未上市) ,然而从 1997 年一直到 2001 年,这一阶段,只有国际金融公司购买了光 1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大银行的 7%的股份和上海银行的 5%的股份,其他的境外金融机构都是持观望态 度,这可能和当时的金融危机和中国入世的不确定性有关。 表表 2.2 境外金融机构参股国内银行的情况境外金融机构参股国内银行的情况 时间 中资银行名称 中资银行类别 境外金融机构名称 持股比例 % 1996 年底 光大银行 股份制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 3.00 1999 年 9 月 上海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国际金融公司 5.00 2001 年 11 月 南京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国际金融公司 5.00 2001 年 12 月 招商银行 股份制银行 友联船厂有限公司 4.33 2003 年 9 月 浦发银行 股份制银行 花旗银行 5.00 2003 年 9 月 民生银行 股份制银行 国际金融公司 1.22 2004 年 3 月 兴业银行 股份制银行 恒生银行 18.98 2004 年 6 月 西安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国际金融公司 2.5 2004 年 8 月 交通银行 股份制银行 汇丰银行 19.9 2004 年 9 月 深圳发展银行 股份制银行 美国新桥投资集团 17.89 2004 年 11 月 济南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澳洲联邦银行 11 2005 年 3 月 北京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荷兰银行集团 19.9 2005 年 4 月 杭州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澳洲联邦银行 19.9 2005 年 6 月 建设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美洲银行 9 2005 年 8 月 中国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苏格兰皇家银行 10 2005 年 10 月 华夏银行 股份制银行 德意志银行 14 2005 年 12 月 工商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美国高盛集团、德国 安联、美国运通公司 10 2005 年 12 月 渤海银行 股份制银行 渣打银行 19.99 2006 年 5 月 宁波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华侨银行 12.2 2006 年 11 月 中信银行 股份制银行 西班牙对外银行 4.83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表 2.2 详列了国内主要银行的外资参股情况,主要是第一家外资股东参股的详 细情况。早期参股的外资,亚洲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都是政府间的金融组织, 带有帮扶性质,1996 年到 2001 年的中国也正处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松式的 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谈判中,各国的商业性银行在等待中国最终的谈判的结果。2001 年底我国顺利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2003 年银监会颁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 法 ,为外资的金融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所以迎来了 2004 年和 2005 年两年的外 资参股的高峰密集期。这个时期的参股,相比于前一个阶段,投资金额和持股规模 都大幅上升,被参股的银行范围更加广。 2.3 境外金融机构与国内银行相互选择的原因境外金融机构与国内银行相互选择的原因 我国巨大的商机吸引外资进入是毋须质疑的,但是在开设分支机构和投资国内 银行业,外资为什么会越来越多的选择参股国内银行,投资金额越来越大,被参股 的银行范围越来越广,同时国内银行业为什么在国内资金比较宽裕的前提下,“舍 近求远”,积极引进境外金融机构,下面将就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2.3.1 参股国内银行的动因分析参股国内银行的动因分析 相对于国内银行密如蛛网的网点分布,境外金融机构的最大的劣势就是营业网 点太少,截至 2009 年底,我国国内银行共有 163259 个营业网点,境外金融机构的 网点相比之下就非常的少,例如汇丰银行为 99 个,渣打银行为 54 个,东亚银行为 60 个。网点的数量就决定了境外金融机构与消费者的接触面和服务的便捷性,极大 的限制了其优势的发挥。 消费者对境外金融机构的认知度不高,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内银行长期以来和 消费者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在单个消费者方面由于惯性思维,长期习惯某个银行 的服务,在企业方面由于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产品差异不明显的前提下,国内 银行占有明显的优势。另外,国内银行有着强大的国家信用和财政做后盾,一旦出 现全行业性的危机,政府必然会全力协助国内银行解决问题,境外金融机构的安全 性相对之下就没有那么有保障。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尽管逐步取消了对境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 部分限制,但是要全面进入中国银行业的零售市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收购和兼 并国内银行来实现,参股国内银行是境外金融机构铺设市场最快的方式之一,国内 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银行强大的网点和客户基础对于境外金融机构构成了相当大的吸引力。借助国内银 行扩大影响力和积累资源是境外金融机构最看重的优势,此外入股国内银行还可以 弥补其在人民币业务上的资金缺口,并且通过持有国内银行股份,境外金融机构可 以获得我国市场和客户,还有跨地区经营的网络和业务经营牌照,规避部分对经营 业务的限制,提前全面进入国内金融市场。 2006 年我国国内第一单外资重组中资银行广东发展银行, 最终花落美国花 旗集团牵头的投资团队,击败了兴业银行牵头的投资团队。尽管广东发展银行历史 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很差,资本充足率不到 4%,远远低于 8%的相关监管要求,并 且连续多年未分红,仅从财务指标上来看,广发行可以吸引外资参股的优势几乎没 有。但是广发行有全国业务牌照,拥有广泛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06 年底在全国 共有 27 家直属机构、502 家营业网点,还有 1200 万零售客户,900 万持卡人,1.6 万家中小企业客户。这些是最吸引境外金融机构的,而且还可能获得控制权,因此 广发行的这次的重组吸引了国内外企业的目光,竞争实力比较强的前三甲分别是花 旗银行、兴业银行和平安保险为首的 3 家投资团队,最终花旗银行为首的投资团队 优胜一筹。2 根据银监会 2003 年颁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 和 2006 年 12 月 28 日修订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 事项实施办法第十一条,单个境外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或战略投资者向单个中资 商业银行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 20%, 多个境外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或战略投资者 投资入股比例合计不得超 25%。尽管存在对持股比例的严格限制,但是这丝毫没有 影响境外金融机构在华的扩张脚步,曲线抢滩市场似乎成了它们达成的共识。那么 对于境外金融机构来说,在转型成为法人银行后,可以享受国民待遇,那么在投资 国内银行从理论上来看基本没有什么法律上的束缚。 2.3.2 引进境外金融机构的动因分析引进境外金融机构的动因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 国内的经济体制开始进行改革, 金融体系的改革更是重中之重, 2 魏远山 (2006) 1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由于经验的缺乏和监管不到位,目前国内金融体系中积聚了大量的风险,主要是: 大量不良贷款可能导致的兑付风险、股市泡沫可能导致的金融系统风险、贫富分化 和最低保障可能不能够得到保证导致的社会风险。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改革中的作用尤为突出。银行业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或者降低不良贷 款。为此,我国政府于 1999 年开始,主要任务是稳定银行系统,解决不良贷款的 问题。政府的主要政策有:第一,对贷款进行严格审查,改变贷款准备金拨备方法, 按五级分类法对贷款进行准备金拨备;第二,发行特别国债来充实银行资本金,最 后达到资本充足率为 8%的国际标准;第三,增加企业融资中直接投资所占的比例, 控制银行信贷,防止其违规进入股市,降低银行资产在股市的风险暴露;第四,成 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处理四大国有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然而上述举措并未 到达理想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很可能是产权不清晰导致政策实施 不力。 由于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是国家,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没有确切的管理者,由 此导致产权主体不清晰。产权不清晰可能道德风险盛行,有职权的都利用手上的职 权将公共产权部分及其收益据为己有,不良贷款越来越多。针对公共产权产权主体 不明确的问题,2002 年政府开始了新一论的措施,对国内银行进行产权改革,将单 一的国家所有制转变为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同时加强对整个银行业的监管。但是 这一系列方案仍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说明国内银行的经营低效率不是通过简 单的产权主体变化,进行产权该制,行业监管就可以解决的。 在现阶段国内银行改革的困难是经营效率的提高和银行业整体风险增加之间 的困难,还有改革紧迫性和完善制度环境长期性之间的困难。在上述困难中,关键 的突破点就是在国内经济体中高度发达的产权交易市场的缺失,市场的缺失扭曲了 产权主体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而产权交易市场的产生、发展又是在经济体制改 变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在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国内银行对外开放也许是一个 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引入境外金融机构,可以缓解上述的各种困难。通过外资银 行在国内建立或者通过收购兼从而进入国内银行市场的方法,可以增加国内银行的 竞争压力以及利用外部完善的市场机制来约束国内银行的行为。一些国家所进行的 1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银行民营化改革也证明了这是一条有效的途经。 纵观国际社会,和中国一样对银行进行改革的存在不少,其中,同样是从计划 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中东欧八国的银行业改革经验更加值得借鉴。 2004 年欧盟开始 了首轮的东扩,新加入的国家中除了马其他和塞浦路斯,波兰和匈牙利等 8 国都是 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现在可以看到这 8 个国家成功转入市场 经济,是转型经济的成功代表,其中它们的银行改革也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从二 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东欧国家开始改变原有的银行模式一级银行体系,着 手建立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相分离的二级银行体系。然而在计划经济时期思想的影 响下和国有产权占主体的环境下,二级银行体系仍然不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 金融环境。因此,这些国家开始私有化国内银行和市场化银行业的经营环境。由于 金融市场不完善,缺乏经验,实施私有化和市场化仍旧没有解决银行业经营的低效 率和比较高的不良贷款率状态,中东欧八国开放了国内银行业的市场,降低甚至取 消境外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大量的境外金融机构涌入国内市场。 在经历短期的 改革磨合期之后, 外资进入对中东欧八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宏观经济方面上看, 外资大规模的进入, 带来了相当稳定的持续的增长, 金融业由改革之前的几近崩溃, 到整个行业规模扩张的同时持续盈利,资产利润率都大于 1%。可以明显发现,境 外金融机构进入的效果是积极正面的,既改善了当地的宏观经济环境,也带动了金 融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 中外金融机构的合作是一个双赢的博弈, 国内银行通过外资的入股, 对产权形式进行整合,还可以得到新的管理经验和金融服务技术;境外金融机构通 过与国内银行的合作,弥补了营业网点数量有限的缺点可以扩大在我国市场的影 响。 1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境外金融机构参股对中国银行业经营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境外金融机构参股对中国银行业经营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经营效率,对企业而言,是由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实际能力所决定的,反应了 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那么,对银行业而言,就是如何将手中的货币资金运用 从而得到更多资本回报。 3.1 银行经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介绍银行经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介绍 3.1.1 国际上主要的商业银行评价体系国际上主要的商业银行评价体系 目前国际上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分析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教育机构的有 wef 和 imd 金融体系竞争力评价,专业报刊的有银行家对世界各大银行的指标排名 和比较,专业机构的有骆驼评估法、穆迪评级法和标准普尔评级。下面将主要介绍 其中的骆驼评级法和银行家的评价法。 1)骆驼评价法 对商业银行的经验效率分析的指标体系非常多,但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骆驼评 级法(camel)。该评级体系是 1979 年底美国联邦金融监管委员会颁布的金融机构 通行评级体系 (ufirs),共包括了五项考核指标,分别为: c: capital adequacy, 资本充足性,;a: asset quality,资产质量;m: management, 管理水平;e: earnings,盈 利状况;l: liquidity,流动性。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资本的最主要形式就是股 本,资产质量主要考虑资产规模结构和银行工作流程等,管理水平主要评价银行管 理人员包括董事会成员的品质和业绩,盈利状况比较通用的评价指标有银行的资产 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流动性主要是考虑银行满足提款和借款需求又不必出售其资 产的能力,即评价银行的清偿能力。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