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 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盟:日期: 皇呼: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复旦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蒸:蓥铷签名:避吼坦u 王 中文摘要 唐代进士科举为治唐史和唐代文学史的学者们广泛关注。前辈学者如陈寅 恪、程千帆、傅璇琮对这一问题都有相当深入而精辟的论著。在他们的论著中, 对行卷,这一基于唐代进士科举而形成的风尚的研究也具有开山和典范的意义。 本论文以行卷为研究对象,尝试在前辈学者面的研究基础上,对唐代文人的 行卷行为作个案的考察,具体地说,就是对一些重要的唐人作品集加以考察,将 其中可能为行卷的篇目分离出来。通过这样一种还原,以期对唐人的行卷情况能 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本论文选取元结、张籍、杜牧、皮日休四人为考察对象,分别对应盛、中、 晚唐的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时期,对他们的行卷时间、行卷对象与具体的作品篇 目得出一个基本的认识,这就是本文的一个极其简单的收获。 程千帆先生在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一书中说:“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完全 考出现存唐人诗、文、小说等中有哪一些作品曾经用来行卷。”程先生在书中已 经作了一些考证工作,所以本文可以看作是一种补充性的尝试。 关键词:行卷、省卷 中图分类号:1 2 0 6 2 2 a b s t r a c t t h es t u d yo f j i ns h he x a m , o n eo ft a n g so f f i c i a le x a m s ,m a k e sa ni m p o r t a n t p a r tb o t hi nt h es t u d yo fh i s t o r ya n di nt h es t u d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s c h o l a r sl i k ec h e l a y m q u e , c h e nq i a n f a na n df ux u a n e n n gh a v ea l r e a d yp r o b e di n t ot h i sa r e a p r o f o u n d l yi nt h e h b o o k s a sf a ra sx i n gj u a n 行卷( a ne x a m i n e ec o m p i l e dh i s w o r k sa n d p r e s e n t e dt h e mt op r o m i n e n to f f i c i a l s ) i sc o n c e r n e d ,t h e i rd i s c u s s i o n sa l s o s e te x a m p l e sf o rl a t e rs t u d y i nt h i st h e s i s ,t h ea u t h o rt r i e st om a k eac l o s ea n dc o n c r e t er e s e a r c ho f x i n gj u a n a m o n gt a n g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o nt h eb a s i so ff o r m e rs t u d y t ob ep r e c i s e ,b yd i g g i n gi n t o c o l l e c t i o n so ft a n g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t h ea u t h o rh o p e st od i s t i n g u i s hc o m p o s i t i o n su s e d f o rp r e s e n t i n gt op r o m i n e n to f f i c i a l sa n dt h e r e b yd i _ a w i n gam o r ev i v i dp i c t u r eo f x i n gj u a n t h es u b j e c t so ft h et h e s i sa r ef o u r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n a m e l y , y u a nf i e ,z h a n gj i ,d u m ua n dp ir i x i u t h et h e s i sg e t sab a s i ck n o w l e d g eo f t h et i m e ,p e r s o n n e l ,a n dl i s t so f w o r k si nr e l a t i o nt ox i n gj u a no ft h ef o u r , w h i c hm a k e su pt h es i m p l ec o n c l u s i o no f t h i st h e s i s i nh i sw r i t i n go n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x i n gj u a n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c h e n q i a n f a ns a i d : t o d a yw ec a n tc o m p l e t e l yd i s t i n g u i s hw o r k su s e df o rx i n gj u a nf r o m c o l l e c t i o n so f p o e m sa n dp r o s eo f t a n g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m rc h e nh a sa l r e a d yd o n es o m e j o b so f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w o r k su s e df o rx i n gj u a n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t h e s i sc a nb es e e na s a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s t u d y k e yw o r d s :x i n gj u a n 行卷( a ne x a m i n e ec o m p i l e dh i sw o r k sa n dp r e s e n t e dt h e mt o p r o m i n e n to f f i c i a i s ) :s h e n gj u a n 省卷( a ne x a m i n e ec o m p i l e dh i sw o r k sa n d p r e s e n t e dt h e m t ot h ei n s t i t u t ef o re x a m ) c h i n e s el i b r a r y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n u m b e r :1 2 0 6 2 一、引言 行卷,是基于唐代进士科举而形成的一种风尚。“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 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 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 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种手段。”1 从七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进士科举的考试项目 中增加了杂文( 在八世纪中叶以来则专是诗、赋) 后,进士考试就始终以文词为 中心内容,几乎没有中断过,因而举子们用以表现自己文学才能的行卷之风也没 有中断过,直到宋初为止。2 然而,这一“曾在七至九世纪的我国选举史以及文学史上不但存在过而且十 分盛行的”风尚在正式的史家著作如两唐书、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 中都几乎没有提到。3 近人在研究中涉及此一问题,也多仅引述赵彦卫罢麓漫 钞立论,但赵氏所叙述的某些方面“殊嫌含混”,所以有关行卷的真正内容, 并没有很好地搞清楚。 有关唐代进士科举与文学的关系,前辈学者已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现代学 者中,最早关注这一问题的应是陈寅恪先生,其韩愈与唐代小说一文论及了 此事,随后,又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书中的一些相关篇 章有所论述,施子愉的唐代科举制度与五言诗之关系,冯沅君的唐传奇作 者身份的估计,刘开荣的唐代小说研究第一章也都有讨论。 程千帆先生在8 0 年代初出版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则专门地对行卷这 一科举制下的风尚作了研究。全书从行卷之风的由来、具体内容、举子及显人对 待行卷的态度及其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前人论唐代文学与进士科举的关系诸说的 得失以及行卷对唐代三大文体一诗歌,古文、传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不惟资料详实严谨,而立论又相当精辟,且多富心得,诚为唐人行卷问题研究的 力作。4 程先生在书中说:“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完全考出现存唐人诗、文、小说等中 有哪一些作品曾经用来行卷。”程先生在书中还是作了一些考证工作的,如在论 述行卷对唐代诗歌的影响时,就考证王安石所编选的唐百家诗选曾取资于唐 人行卷。又如在论述行卷风尚的盛行与唐代传奇小说的勃兴时,基本上假定了续 玄怪录的李复言就是以纂异纳省卷的李复言,而纂异就是续玄怪录 的别名。但总的来说,对唐人行卷作品的考证还不是很全面,所以,我的论文设 想就是对一些重要的唐人作品集加以考证,将其中可能为行卷的部分分离出来。 通过这种分离,我们也许能够勾勒出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的唐代文人,有关他们的 生活与思想,他们在文学领域的真正偏好与专长,他们的文学观念和文学追求; 4 另一方面,文人的行卷对象和行卷的效果涉及到诸多人事关系,将它们考察清楚, 可更清晰地观察到唐代文人的生存状态。 所以,既然“对于唐代文学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并非进士科举制度 本身,而是在这种制度下所形成的行卷这一特殊风尚”(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第4 页) ,那么,考辨出唐人作品中的行卷之作应该是有它的意义的。这里对本 文的论述范围作一界定。首先,纳省卷和投行卷是有区别的,当时进士到礼部应 试( 即所谓省试,礼部属尚书省) ,要向主试官纳省卷,又称公卷,与向在政治 上,文坛上,或其他方面有影响的人行卷是并行的,而且前者更是一项普遍的考 试程序。然而,诚如程先生指出的那样,两者对象虽有区别,但“内容可能一样”, 所以,本文的论述不对二者作非常严格的区分。其次,唐人在应进士举时行卷, 以期增加中第的可能;而在中第以后应制举科或是步入官场之后,为求官,很多 人仍有献文之举。这一点,从现存唐人文献中可以看出。研究行卷问题,对这两 者既要加以区别,也要看到两者的相通性,因为“可以利用关于登第后行卷的若 干材料,来印证和补充登第前行卷的某些情况”,5 所以,本文对中第后的献文行 为也附带论之。 由于此一论题涉及到较多的历史文献,个人水平有限,积累很不够,立论不 免粗疏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二、元结所纳省卷篇目考 程千帆先生认为,今传行卷故事见于唐人小说、杂记的,绝大多数出于中、 晚唐,但这种风尚的兴起必然在永隆二年进士加试杂文成为制度以后,安、史乱 前。6 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的第十章进士行卷与纳卷中补充认 为,行卷之风的兴起与纳卷成为礼部的一项规定的时间是基本相同的。7 所以本 论文的第一个案就选取安史乱前登进士第的一个文人:元结。元结,天宝十三载 ( 7 5 4 ) 年登进士第。从文献记载来看,元结的创作有 文编、元子、异录, 这些书现都不存,现在的元次山集乃是后人的搜集整理本,而从其中的一些 篇目,我们可以探寻出原书的一个基本面貌,这里重点考察文编一书,因为 它与元结举进士时所纳的省卷有关。 一、元结天宝文编与行卷 文编序: 天宝十二年,漫叟以进士获荐名在礼部。会有司考校旧文,作文编纳于有司。 当时叟方年少,在显名迹,切耻时人谄邪以取进,奸乱以致身。径欲填陷阱于方正之路, 推时人于礼让之庭。不能得之,故优游于林壑,快恨于当世。是以所为之文,可戒可劝, 可安可顺。侍郎杨公见文编,叹日:“以上第污元子耳。”有司得元子是赖。叟少师 友仲行公闻之,谕叟日:“于戏! 吾尝恐直道绝而不续。不虞杨公于子相续如缕。”明年, 有司于都堂策问群士,叟竞在上第。尔来十五年矣。更经丧乱,所望全活,岂欲迹参戎 旅,苟在冠冕,触践危机,以为荣利。盖辞谢不免,未能逃命,故所为之文,多退让者, 多激发者,多嗟恨者,多闵伤者,其意必欲劝之忠孝,诱以仁惠,急于公直,守其节分, 如此非救时劝俗之所须者欤。叟在此州,今五年矣,地偏事简,得以文史自娱,乃次第 近作,合于旧编,凡二百三首,分为十卷,复命日文编。示门人子弟,可传之于筐 箧耳。叟之命称,则著于自释云,不录。时大历二年丁未中冬也。5 由文编序可知,元结天宝十二载所上文编为元结举进士时向有司交 纳的文卷,非为新作,收录的是天宝十二年以前的旧文。根据孙望元次山年谱 9 ,从开元二十三年,次山十七岁始折节向学,事从兄元德秀,到天宝十二年间, 元结的主要活动有:天宝五载,浮隋河,至淮阴,作 闵荒诗;天宝六载,次 山与杜甫俱应试长安,因李林甫之阻,皆下,旋即归于商余;天宝七载,复游长 安,有丐论;天宝九载,多病习静于商余山,自此迄天宝十二载自称元子, 著元子十卷。可以看出,元结有计划也是集中开始进行创作的时期应该是从 天宝五、六载至十二载,所以,文编收录的也应是这六七年间的创作。 6 在讨论用来纳省卷的文编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元子一书,该书现已 不存,高似孙子略卷四记此书:“初,结居商余著书,其序谓天宝九年庚寅 至十二年癸巳,一万六千五百九十五言。分十卷。”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称: “又有元子十卷,李纾作序。予家有之,凡一百五篇,其十四篇己见于文 编。余者大抵澶漫矫亢,而第八卷中所载方国二十国事,最为谲诞。”加对此, 孙望先生推测:“这一部分( 指第八卷) 很可能是一种介乎杂文、寓言与小说之 间的作品,元结通过这种创作,形象地刻划、严正地揭穿、同时也深刻而尖锐地 讽刺了当时那个公理毁弃、人道灭绝、正义消歇的社会。”这一推测应该基本 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从洪氏所称的“余者大抵澶漫矫亢”可以推想,不说整部元 子,至少元子的大部分内容,可能都是这样一些杂文性质的文字;另一方 面,此一条亦证实文编所收内容的风格与元子的主体是基本不同的。 二、 天宝文编收文篇目考 下面讨论天宝十二载所纳文编的情况。从现存元次山集的情况来看, 在这六七年间,可以确证年代的作品有:天宝五载的闵荒诗;天宝六载作的 皇谟三篇,二风诗十篇,喻友;天宝七载的寐论、丐论;而以天 宝九载至十二载所存居多:天宝九载,作说楚赋三篇,二风诗序系本年 所加,白天宝九载至十二载作元子十卷;十一载,作述时、述命,并 前所作述居,总名为自述;十二载,作订古。由此推断,元子时期, 应为这六七年中元结创作的更为密集时期,那么如果文编只从元子中录 了十四篇的话,那么天宝十二载所上文编的规模应该不是很大,下面将根据 孙望整理的元次山集及元结文章著录的情况对天宝十二载所上文编的情 况作一些基本考证。 1 二风诗十首、皇谟三篇 ( - - 风诗前有序,序称:“天宝丁亥中,元子以文辞待制阙下。著皇谟 三篇,( - - 风诗十篇,将欲求于司匦氏,以裨天监。会有司奏待制者悉去之, 于是归于州里。后三岁,以多病习静于商余山。病间,遂题括存之。此亦古之贱 士不忘尽臣之分耳。其议有论订之。”天宝丁亥乃天宝六载,所以皇谟和( - - 风诗本是天宝六载,元结为长安应试而备于有司之文。“会有司奏待制者悉去 之”指李林甫弄权事。既然是天宝六载欲上之文,那么天宝十二载再举时复上亦 为情理中之事。“题括存之”很可能即为应试前之准备,“其议有论订之”即指二 风诗论,此论为元结讲述自己作二风诗的目的。孙望系此篇于天宝六载,然该 篇首即称:“客有问元子日”,则该论显作于天宝九载之后,为整理时所加,原因 很可能就是欲彰己志。从内容来看,二风诗为。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 讽之流”。皇谟三篇中,元谟、演谟基本上是在用文来概括整个二风 诗,在系谟里,元结从衣饰、饮食、器用、宫室、嫔嫱、声乐等各个方面 对统治者规劝。所有这些,与文编序中所称的“可戒可劝”,“救时劝俗”是 一致的。 2 闵荒诗 闵荒诗前有序,序称:“天宝丙戌中,元子浮隋河,至淮阴间。其年水 坏河防。得隋人冤歌五篇。考其歌义,似冤怨时主。故广其意,采其歌,为闵 荒诗一篇,其余载于异录。”元结于天宝九载至十二载自称元子1 2 ,天宝丙 戌为天宝五载,则此序显为后加,后加的原因则很可能是整理编集,但不大可能 是为元子而作,因为元子本是作者从天宝九载至十二载之间,有系统规 划地写作的书,其1 0 5 篇想应都是这一时期的新作。再退一步说,即使该篇补序 是为编结 元子,它和元子一书的主体风格应是不同的,根据洪迈的叙述 来看,元子除十四篇外,“大抵澶漫矫亢”,应主要是一部通过一系列介乎杂 文、寓言与小说之间的文字来深刻而尖锐地讽刺的作品( 这一点前已说明) 。孙 望元次山年谱附录三元次山著述年表系此篇于天宝五载,但他也认为“或 稍后于五载,诗序有追叙口吻”,这里应该明确的是,该诗应是作于天宝五载的, 只是诗序为后来所加。孙望在天宝五载此条中提到“异录大约亦此时杂录见 闻之作,今失传”,则很有可能此序为后来整理编集异录时系统地缀加上去 的,而元结又明确说此篇不载于异录,则最有可能被编结入文编。 3 喻友 该篇孙望以为是天宝六载作,这是根据篇首“天宝丁亥中,招徵天下有一艺 者,皆得诣京师就选”得出,然通观全篇,乃元结追述语气,如“元子时在举中”, 篇末言“贵不专权,罔惑上下;贱能守分,不苟求取,始为君子。因喻友人,得 及林甫。言意可存,编为喻友”,则该篇应作于李林甫事败之后。全篇皆自称元 子,应该是后来居商余时所作,虽然不能肯定此篇是否为元结编文编收录, 但文关选举,且有自述志向之意,很可能即为其中之一。 4 寐论、丐论 孙望整理的元次山集中,寐论列在丐论之前,系寐论于天 宝七载左右,这是根据篇首“元子天宝中曾预宴于谏( 议) 大夫之座”和丐论 中“天宝戊子中,元子游长安”综合得出。其实,天宝七载,元结尚未称元子, 8 “元子天宝中曾预宴”中的“曾”字也泄露出追记的语气。而从两文内容来看, 无论是“预宴于谏( 议) 大夫之座”还是“游于长安”都是假托兴起之辞,真正 是要讽刺“不如邰侯夷奴”的“今之士君子”( 寐论) 和一片乞丐相的世态( 丐 论) ,两文皆愤世嫉俗之作,寐论尤为“谲诞”,两篇全面讽刺整个世相,末 言“以补时规”,而这正是文编序所称的“怏恨于当世”,须“救时劝俗”。 5 三赋 说楚何荒王赋、说楚何惑王赋、说楚何恬王赋三篇赋,孙望先生系 于天宝九载。 从篇名来看,作者的寓言态度很明显,而借助赋体假托主客问答的形式,使 作者的寓意更加显然,说楚何荒王赋隐射统治者滥用民力,大建山泽城池宫 馆,说楚何惑王赋隐射统治者成年累月沉溺于女色,迷恋于歌舞,说楚何恬 王赋隐射当时君主好大喜功,“极暴极虐”,臣子“肆奸肆佞”,朝廷上下。万 口如封”,而三篇末皆借野人之口作规劝之辞,如“野有直士”、“野有忠臣”,这 些显然是作者自况,最后,君主俱为之感悟,如“悟之”、“讽诵斯言,终身为箴”。 文编序称:“切耻时人谄邪以取进,奸乱以致身。径欲填陷阱于方正之路, 推时人于礼让之庭。”故文编讽刺揭露的对象主要是“时人”的馋媚,而此 三赋恰是直言相讽,与时人针锋相对,所用的赋体又是举子纳卷的常用之体( 如 后来杜牧的阿房宫赋) ,以此推测,说楚王赋三篇应收入文编。 6 心规、戏规、处规、出规 四规,以及下面要讨论的恶圆、恶曲、沧浪观化、时化、世化 几篇,孙望先生在元次山著述年表( 元次山年谱附录三) 中均系于天宝九 载,并认为是元子中的篇目。u 四规,是元结对自己立身为人、行事出处的 标准的一组文字。其中,心规规劝自己从心所欲,“自主口鼻耳目”,戏规 规劝自己要是非分明,不以苟戏为混淆是非的理由,处规言处山林要戒“退 身以显行”,出规言要为社稷之臣,不作“利禄之臣”。或劝或戒,正是文 编序中所称的“可劝可戒”,所以这一组文字应该是收入文编的。而且从 文体来看,它与箴是接近的,皮日休的皮子文薮中有一卷就是箴,皮日休在 序中提到元结行卷之事1 4 ,则作品亦应有仿效之处,所以有可能在元结的这组文 字启发下,才有了皮日休的一系列箴。 7 恶圆、恶曲 两文均先假己行,再引出友人驳论,实则借友人口表达自己的真正态度,即 9 反对。圆以应物,圆以趋时”,反对为扬名誉德义,“苟曲于邦国,苟曲于天下”, 称许的则是不失方正之人,“全直之士”,寓意是明显的,结构方式也是相似的, 而这两篇,适可诠释文编序中“径欲填陷阱于方正之路,推时人于礼让之庭。” 所以,基本可以肯定是被文编所取的。 8 浪翁观化、时化、世化 浪翁观化借山野浪老之口,表达元结对世间万物变化相生的理解。时 化对当时社会上风尚日趋败坏,人情世态益见浇伪作了集中的概括。世化 则对愈来愈陷于困苦的广大人民表示深切的关怀与同情。结合文编序“优游 于林壑,怏恨于当世”看,正与这几篇所写相符。所以这一组文字应该也是文 编中所录有的。 9 自述三篇 自述三篇包括述时、述命、述居。前有序,这里不妨全引如下: “天宝庚寅,元子初习静于商余。人闻之非非日:此狂者也。见则茫然。无几, 人闻之是是日:。此学者也。见则猗然。及三年,人闻之参参日:此隐者也。 见则崖然。有惑而问日:子其隐乎? 对日:吾岂隐者邪? 愚者也,穷而然尔。 或者不喻,递为述时命以辩之。先曾为述居一篇,因刊而次之,总命日自述。” 则自述为表明自己心迹而作。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该组文字为元结 在商余呆了三年之后( 天宝十一载) 所作,语气似有要离开之意。元结于天宝十 二载赴长安应试,则此文既是为别居所作,亦或为备考而作( 续作两篇,可以视 作对过往一段生活的总结,对元结来说,也就是对商余生活的一个纪念;三篇总 为自述则又是有意识的编纂行为) ;其二是述居一篇不是同时的作品, 但从内容来看,述时、述命虽为后作,表达的中心却基本不出述居中 的冲虚恬淡,忘情的看法。作为一组自述性的文字,是有可能用来进献有司的。 三、元结天宝之作不入行卷文编篇目考 以下附带论述虽作于天宝九载到十二载之间,但不大可能是所纳文编中 的篇目。考明不入者的目的,也是为了确认以上所列已入行卷篇目。 1 订古五篇 订古五篇序称:“天宝癸巳,元子作订古,订古前世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朋友之道。于乎! 上古失之,中古乱之,至于近世,有穷凶极恶者矣。或曰:欲 如之何? 对日:将如之何? 吾且闻之订之,嗟之伤之,泣而恨之而已也。” 1 0 天宝癸巳即天宝十二载,在这五篇里,元结做列述的君臣之间的猜忌疑惧,劫篡 废放,父子之际的悲感痛恨,幽毒囚杀,兄弟之中的残忍斗争,阴谋诛戮等情况, 看来似乎是泛说,其实是有所指而言的,唐帝国从开国之初武器,宫廷里就一直 在演着为争权夺位的兄弟残杀,父子相仇,君臣猜忌的丑剧。笔锋过为严厉,且 与文编序的救时劝俗不大一致,所以虽为天宝十二载所作,可能为元子 中作品,而不收入文编。 2 七不如七篇、自箴 这八篇文字,孙望先生在元次山集中认为是天宝十二载前后习静商余时 作,不知何据,如果仅是从文中所称“元子”为推断,不如笼统系于天宝九载至 十二载为妥。( 在元次山著述年表中,孙望则订此篇于天宝十二载以前) 文 字“澶漫矫亢”,或非收入文编者。 3 水乐说、订司乐氏 孙望先生考证认为水乐说原题应作水乐铭,大抵不错,而订司乐 氏又因水乐铭而发,则两篇虽为天宝九载至十二载之间作品,似与文编 无多大关系。 综上所述,基本可以确证为文编中的篇目有:( - - 风诗十篇、皇谟 三篇、闵荒诗一首、三赋、喻友、寐论、丐论、心规、戏规、处 规、出规、恶圆、恶曲、浪翁观化四篇、时化、世化、自述 三篇,加起来大约三十几篇的样子。 以下再从总体上作一论证。首先,李商隐在元结文集后序中称:“次山 有文编,有后集,有元子三书,皆自为之序。”原书现皆已不存,那 么元次山集中的现存作品应是杂集了三书中之作,那么,从版本流传的一般 规律来看,重出的作品保存下来的几率应该是比其他作品要高的。而文编是 纳的省卷,应该是元结作品流传更为普遍的本子;其次,孙望在元次山著述年 表”中认为“心规、戏规、处规三篇,或系元子中篇目;恶圆、 恶曲、水乐说、订司乐氏、沧浪观化四篇、时化、世化,皆当为 元子之一部分”。元子中的大部分篇目今己不存,孙望肯定这几篇为元 子中篇目,与笔者在前面考证它们( 除水乐说、订司乐氏) 为文编 中篇目并不矛盾,反而恰可印证它们为重见篇目之一部分。 张籍现存诗中有无行卷之作 张籍送海客归旧岛云: 海上去应远,蛮家云岛孤。竹船来桂府,山市卖鱼须。入国自献宝,逢人多赠珠。 却归春洞口,斩象祭天吴。 方回在瀛奎律髓的第四卷,于风土类下选了这首诗,并加评语云: 唐以诗、赋试进士先以诗为行卷,如此等语,或本无其人,姑为是题,以写殊 异之景,故皆新怪可观,如送流人,寄边将之类,皆是也。 这则有关唐人行卷的材料是程千帆先生首先注意到的。1 6 在他的唐代进士 行卷与文学一书中肯定了方回的说法,即相信张集中以异地风光及流人、边将 为主题的诗篇为行卷之作,并进而根据李怀民的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王士 祯的唐人万首绝句选拟出张集中此类作品的篇目。程先生没有给出详细的论 证,只是认为“宋代所保存的有关唐朝进士科举的文物与史料,远较今日为丰富: 宋人对于其时行卷这种风尚,自然也较我们所知为多。” 那么,究竟方回的说法可不可信呢? 在张籍现存的诗中有没有行卷之作? 如 果有,可能会是哪几篇? 以下即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分析并连带对一些相关问题提 出自己的思考。 一、由韩愈评价看张籍行卷诗的风格类型 我们先可以用排除法,不断缩小问题的范围:即我们须先确定在现存的张籍 作品中,那些最不可能属于行卷之作,即要确定哪些作品是确定是在中第之后所 作,再将问题的范围缩d , n 及第前作品中。这需要我们将张籍的创作以及第为标 志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张籍是贞元十五年中进士1 7 ,他在这之前的创作活动,有 很多事至今尚难确定。不过,贞元十二年,他与孟郊的会面应该是他人生的一个 重要转折。因为这次会面为他科举致仕增加了成功的砝码。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在 贞元十二年前张籍是否曾经举进士,但从他求学来看。他是有这一打算的。而孟 郊的推荐和韩愈的直接帮忙对他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与孟郊、韩愈的 交往诗中,透示出一点相关的信息。 张籍在祭退之诗中称:。公领试士司,首荐到上京。”诗中又言:“籍在 江湖间,独以道自将。学诗为众体,久乃溢笈囊。略无相知人,黯如雾中行。北 游偶逢公,盛语相称明。名因天下闻,传者入歌声。”婚这则材料对我们了解张 籍举进士前的创作其实是很重要的。这里暂且不忙讨论。我们再看一下韩愈的说 法,五百家注昌黎集二此日足可惜赠张籍云:“念昔未知子,盂君自南方。 自衿有所得,言子有文章。我名属相府,欲往不得骧。思之不可见,百端在中肠。 维时月魄死,冬e t 朝在旁。驱弛公事退,闻子适及墙。命车载之至,引坐于中堂。 开怀听其说,往往副所望。留之不遗去,馆置城西旁。”1 9 可以肯定的是, 韩愈对张籍的成名是至关重要的。 此处,张籍所言的“为众体”的。溢笈囊”的一些作品,应含有张籍的行卷 诗,韩愈对张籍最初的评价,应就是针对他的“行卷”之作而言的。由韩氏评价 看,它们应是哪些作品昵。张籍曾以。张、王乐府”知名当代,其乐府诗在当时 影响甚大,那么他的行卷作品是不是乐府诗呢? 但韩愈对张籍“文章”究竟评价如何,是否真的像张籍所说的那样“盛语相 称明”? 葛立方韵语阳秋二有一段有意思的评语: 张籍,韩愈高第也。愈尝作此日足可惜赠之八百余言,又作喜侯喜至 之篇赠之二百余言,又有赠张籍篇二百余言,皆不称其能诗。独有调张籍 一篇大尊李杜,而末章有“愿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之句,病中赠张籍一 篇,有“半途喜开凿,派别失大江。吾欲盈其气,不令见麾幢”之句;醉赠张 徼有“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之句,则知籍有意于慕大,而实无可取者也。 那这一评语虽有偏激处,但还是看到了一些事实,客观地来说,从性格上讲,张 籍更为平易通脱,不像韩愈那么激切峻刻。两人的诗风也因而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所以从内心来说,韩愈也许自始至终并不非常欣赏张籍的诗歌。虽然,这么说, 并不排除韩愈为张籍的诗歌扬名的问题,只是,张籍所说的“名因天下闻,传者 入歌声”也要打相当的折扣。因为如果像张籍所说的那样,韩愈为之揄扬的应该 主要是乐府诗,但是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张籍在举进士之前,或者说在遇见韩愈之前是可能有一些乐府创作的,他所 说的“学诗为众体”中可能就有乐府一体,但很多迹象表明乐府诗并非张籍此一 时期创作的重点。 张籍是以乐府诗名世的,有乐府诗9 0 首,有古题,也有新题,那么这些乐 府诗主要创作于入仕前还是入仕后? 笔者认为是入仕后。韩愈在此日足可惜 中只称孟郊言张籍有文章,而终篇韩愈本人并未对张籍的文章发表什么看法,那 么只有一种可能,即张籍可能在创作上已有一定成就,但尚未形成或找到自己的 特色,他自己所说的“黯如雾中行”也表明了这一点。其次,白乐天读张籍古 乐府云:“张君何为者,业文三十春。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白乐天贞元 十六年及第,三年后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应制举入等,授 整屋尉,次年为翰林学士。张籍元和元年四十一岁时调为太常寺太祝,是自元和 元年起,张籍与自居易两人都在长安。据罗联添所编张籍作品系年简表,2 1 元和 三年,张籍有寄白学士诗,并获白的酬篇,这似乎是两人交往之始。( 当然, 两人可能以前就认识了) 。但从读张籍古乐府来看,似乎乐天此诗所作甚晚。 据“业文三十春”一句,如果从二十岁算起,此诗应作于张籍五十岁左右,2 2 而 从诗题来看,似乎白乐天刚刚读到张籍的古乐府,所以张籍的古乐府创作应该主 要是入仕之后所作。 白乐天本人于元和四年开始系统的新乐府创作,所以很有可能事实上,不像 一些文学史课本所言的( 如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的中国文学史) 张籍 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张籍的古乐府创作反倒要晚于自居易的 新乐府。( 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 9 9 5 年版的唐代文学史对张、王的定 位则准确些。2 3 ) 张籍的乐府诗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新题乐府,那么是否有可能 这些诗歌的创作在前呢? 但事实上,这是很难说得通的。因为元、白的新乐府诗 是受到李绅的启迪而作,2 4 那么如果张籍在元和四年之前就有大量的新乐府之 作,而他与元、白又俱有交往,就不能解释为何张籍的新乐府对元、白的影响不 是非常明显。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也许能得到一个更合情理的解释,即张籍 的新乐府诗受到元、白的影响而作的。所以总的来说,张籍的九十首乐府诗主要 是作于入仕之后的。 二、由张籍诗的编年与编排看其行卷之作的范围 那么,张籍在入仕之前,特别是在举进士之前的创作会有哪些呢? 照张籍自 己所说的“学诗为众体,久乃溢笈囊”来看,他在举进士之前的创作还有相当的 数量。因为现存的张籍诗集是按照诗体来分的,卷一为五言古诗,卷二为五言律 诗,卷三为五言排律,卷四为七言律诗,卷五为五言绝句,卷六为七言绝句,卷 七为乐府三十三首和古风二十九首,卷八为联句诗等一十九首。现代学者卞孝萱、 罗联添、李建岜”等已做过编年,大致可信,若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可考辨出张 籍的创作过程。以下将采取排除法,先排除张集中非行卷的篇目。为便于操作, 把罗联添先生所编的张籍作品系年简表录在下面( 括号内为所在卷码) 。 德宗贞元十二年( 7 9 6 ) 在和州: 赠别孟郊( 七) 贞元十四年( 7 9 8 ) 在汴州: 别段生诗( 七) 、上韩昌黎书、上韩昌黎第二书( 全唐文6 8 4 ) 、董 公诗( 七) 贞元十五年( 7 9 9 ) 在旅途: 沈千运旧居诗( 七) 、舟行寄李湖州( - - ) 、宿天竺寺庐隐寺僧( 六) 、 赠道士( 六) 贞元十八年( 8 0 2 ) 居戎幕草章记: 寄韩愈( 七) 贞元廿一年( 8 0 5 ) 同上: 节妇吟( 一) 宪宗元和元年( 8 0 6 ) 在长安为太常寺太祝: 送区弘南归( 全唐诗一四张籍五) 元和三年( 8 0 8 ) 同上; 寄白学士( 六) 元和四年( 8 0 9 ) 同上: 伤歌行( 一) 、病中寄白学士拾遗( 七) 、夜怀( 七) 、送元宗简 ( 六) 元和七年( 8 1 2 ) 同上: 送金少卿副使归新罗( 四) 元和九年( 8 1 4 ) 同上: 题杨秘书新居( 六) 元和十一年( 8 1 6 ) 在长安为国子监助教: 患眼( 六) 、闲游( 六) 、酬韩庶子( 二) 元和十二年( 8 1 7 ) 同上: 和韦开卅i 盛山十二首( 五) 、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 六) 、董逃行 ( 七) 元和十三年( 8 1 8 ) 同上: 送李仆射赴镇凤翔( 四) 元和十四年( 8 1 9 ) 同上: 送裴相公赴镇太原( 四) 、田司空入朝( 四) 元和十五年( 8 2 0 ) 在长安为秘书郎: 送施肩吾东归( 四) 穆宗长庆元年( 8 2 1 ) 在长安为国子监博士: 谢裴司空寄马( 四) 、移居静安坊答元八郎中( 四) 、送和番公主( 四) 、 早朝寄白舍人严郎中( 四) 、哭胡十八遇( 四) 、书怀寄元郎中( 四) 、赠 广宣师( 四) 长庆二年( 8 2 2 ) 在长安及出使途中为水部员外郎: 新除水曹郎答白舍人见贺( 四) 、赠严大夫之桂州( 二) 、使行望悟真 寺( 六) 、使至南溪驿寄太常王丞( 二) 、赠商州王使君( 四) 、宿临江驿 ( 二) 、游襄阳山寺( - - ) 、江陵孝女( 二) 、重阳日至陕道( 六) 、留别 江陵王少府( 二) 、寄汉阳故人( 二) 、留别襄阳李司空( 二) 长庆三年( 8 2 3 ) 在长安为水部员外郎: 喜王起侍郎放牒( 四) 、送李余及第归蜀( 四) 、送郑尚书出镇南海 ( 三) 、哭元九少府( 四) 、赠孔尚书( 四) 、送浙东周元范判官( 四) 长庆四年( 8 2 4 ) 在长安为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 城南诗( 七) 、同韩侍御南溪夜赏( 六) 、酬杭州白使君兼寄浙东元大 夫( 四) 、同韦员外开元观寻时道士( 六) 、送杨少尹赴蒲城( 四) 敬宗宝历元年( 8 2 5 ) 在长安为主客郎中: 寄苏州白十二使君( 四) 、酬朱庆余( 全唐诗一四张籍五) 、送李司空 赴镇襄阳( 四) 文宗太和元年( 8 2 7 ) 在洛阳、在长安为主客郎中、国子司业: 赠王侍御( 四) 、庄陵挽歌词三首( 二) 、秋思( 六) 、赠主客刘郎 中( 六) 太和二年( 8 2 8 ) 在长安为国子司业: 同白侍郎杏园赠刘郎中( 六) 、首夏尤清和、蔷薇花、西池落泉联 句( 八) 、南归( 七) 、赠别王侍御赴任陕州司马( 四) 、和户部令狐尚书 喜裴司空见招看雪诗( - - ) 太和三年( 8 2 9 ) 同上: 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 四) 、赋花( 全唐诗一四张籍五) 、送白廿二 东归联句( 八) 、送白宾客分司东都( 四) 、春池泛舟联句( 八) 、酬浙东 元尚书见寄绫素( 八) 、和令狐尚书平泉东庄近居李仆射有寄( 三) 另外,前面已经说过乐府诗的创作期主要是在张籍入仕以后,所以虽然不排 除在入仕以前的诗歌创作学习时期,张籍也可能零散地写过一些乐府诗,但总的 来说,它们不构成这里所讨论的重点。 排除了上述一些内容,下文就重点讨论一些无法明确系年,而极可能为“学 诗为众体”中的篇目。 1 6 三、由科场诗风推断张籍行卷诗种类 既然张籍说他举迸士前“学诗为众体”,那么我们不妨从卷二的五言律诗看 起,格律题其实是科考试的命式,可以想见,举子们为准备科举考试,必然会大 量练习此体,而那些以诗见长的举子们自然会把那些写得好的诗篇用作行卷。 张籍诗集卷二中,除去前已系年的诗和一些明显是入仕前或后酬赠应答的诗 篇( 有具体酬赠或应答对象的) 或题诗,剩下的大约有如下一些诗篇: 蓟北旅思、江南春、西楼望月、别鹤、山中古祠、渔阳将、 听夜泉、送南迁客、蓟北春怀、思远人、望行人、送越客、思江 南旧游、夜到渔家、送边使、不食姑、古宛杏花、送流人、宿临江 驿、送蛮客、襄国别友、送远客、征西将、送防秋将、律僧、山 中秋夜、送南客、宿江店、岭外逢故人、出塞、夜宿龟溪、古树、 隐者、送海客归旧岛、登咸阳北寺楼、游襄阳山寺、闲居、夏日闲 居、晚秋闲居、早春病中、 咏怀、赠海东僧、送安西将、早春闲游、 江头、旧官人、春日留别、没番故人、冬夕、寒食后、寒食书事 上列诗篇如果再加以分别,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写景之作,一类为写人 ( 广义上的) 之作,这从诗题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其中,第二类作品值得注意, 因为它们几乎就是程先生所拟的篇目。2 6 根据前面的分析,它们确实有可能是用 作行卷的,如果把张籍写岭外或蛮中的诗篇列在一起,可以发现它们的用语是非 常接近的。炎州、天南( 日南) 、瘴云( 瘴中) 、蛮鸟、海花、青山、桂丛不只一 次地出现,而椰叶、铜柱、竹船、鱼鬃、珠宝、象则展现出一派与中原殊异的景 观。从诗歌整体内容来看,它们所表达的也是相似的,即异域的风景是新怪可观 的。但对于旅人来说,又是危险与孤独的,诗中都流露出浓厚的思乡之情。其中, 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从这些诗中无法看出诗人的创作背景,或者说,诗人的面目在 诗中是很模糊的,我们只看到一些类型化的意像,一些类型化的情绪,诗人所写 的类似于一种既定的命题作文,与自身实际境遇并无太大关系。 那么,这些诗歌是否有可能像方回所说的那样“本无其人,姑为是题”呢? 笔者认为是有可能的,其一,据卞孝萱张籍年谱( 安徽史学通讯一九五九 年第四、五期合刊) ,诗人平生不曾到过岭外,则岭外逢故人一篇应出于拟 作,这一点,程先生已经指出,并认为此类诗篇均出于拟作。2 7 其次,葛立方韵 语阳秋二有评语云:“及读其( 张籍) 集而读之,如送越客诗云:春云剡 溪口,残月镜湖西。逢故人诗云:海上见花发,瘴中闻鸟飞。送海客诗云: 入国自献宝,逢人多赠珠。紫掖发章句,青闱更咏歌。如此之类,皆骈句也。”这 一评语是很有眼光的。从诗歌内容来看,尽管诗中流露对客子的关切,但这些诗 1 7 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异域,因为它们构成诗歌表现的重点,换言之,诗歌在感 情表达上是非特化的,即在诗中是看不到这些蛮客或南客的身份或一点点个性化 的材料。而诗歌有特色的地方又确如葛立方所言“皆骈句也”那样,给人一种拼 贴异景的感觉,确实像是练笔之作。 程先生认为送新罗使、赠海东僧也具有类似的性质,这一点,笔者有 一点异议。张籍诗集中还有一篇送金少卿副使归新罗,罗联添先生系此篇于 元和七年,则送新罗使似应也是同时之作,唐朝与新罗等海东诸国交往密切, 这两首诗想必是有实指的,而作于张籍入仕之后。 下面想谈一谈送流人、寄边将一类的诗。这一类诗,在方回的评语中似不专 指张籍的诗,但翻看张籍的诗集,会发现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作品。现抄录 于下: 送流人 独向长城北,黄云暗塞天。 流名属边将,旧业作公田。 捷雪添军垒,收冰当井泉。 知君往应老,须记别乡年。 征西将 黄沙北风起,半夜又翻营。 战马雪中宿,探人冰上行。 深山旗未展,阴碛鼓无声。 几道征西将,同收碎叶城。 送防秋将 白首征西将,犹能射戟支。 元戎送部曲,军吏换旌旗。 逐虏招降远,开边旧垒移。 重收陇外地,应似汉家时。 老将 鬓衰头似雪,行步急如风。 不怕骑生马,犹能挽硬弓。 兵书封锦字,手诏满香筒。 今日身憔悴,犹夸定远功。 渔阳将 塞深沙草白,都护领燕兵。 放火烧奚帐,分旗筑汉城。 下营看岭势,寻雪觉人行。 更向桑乾北,擒生问碛名。 送边使 扬旌过陇头,陇水向西流。 塞路依山远,戎城逢雨秋。 寒沙阴漫漫,疲马去悠悠。 为问征行将,谁封定远侯。 出塞 秋塞雪初下,将军远出师。 分营长记火,放马不收旗。 月冷边帏湿,沙昏夜探迟。 征人皆白首,谁见灭胡时。 送安西将 万里海西路,茫茫边草秋。 计程沙塞口,望伴驿峰头。 雪暗非时宿,沙深独去愁。 寒乡人易老,莫住近蓍州。 张籍主要生活于唐德宗贞元、唐宪宗元和年间。这一时期,尤其是德宗统治 时期,唐王朝与外族的关系极为紧张。唐代宗广德元年( 7 6 3 ) ,吐蓍侵占秦、成、 阶三州后,又夺取兰、廓、河、鄯等陇右之地。其后,唐泾州刺使高晖为内应, 吐蕃兵深入内地,又侵占了唐王朝都城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昌吉回族自治州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测试试卷
- 本溪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 微创光化学治疗-洞察及研究
- 智能轮胎定位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师招聘化学学科专业知识试卷(化学教学实践与评价改革)
- 建筑设备VR培训技术融合-洞察及研究
- 2025年美甲师中级考试试卷-美甲流行趋势
- 2025年摄影师(摄影师选拔措施)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试卷
- 2025年外贸跟单员职业资格考试试卷:2025年外贸跟单员职业资格考试复习指导与模拟试题
- 2025年瑞典语等级考试C2试卷
- 2024至2030年中国聚脲涂料行业市场发展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 1.1 鸦片战争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2024至2030年中国演播室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 DB11∕T 420-2019 电梯安装、改造、重大修理和维护保养自检规则
- 国旗台施工合同
- 总代理授权书
-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
-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4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英语试卷附答案
- 医疗器械售后服务能力证明资料模板
- (正式版)JBT 14449-2024 起重机械焊接工艺评定
- (正式版)HGT 4144-2024 工业用二正丁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