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 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 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 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重点: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预习展示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2、简介阿里山3、简介作者4、给下列加粗字注音。一泓( ) 莽莽( ) 溢出( ) 镶嵌( )鱼鳖( ) 静谧( ) 红桧( ) 孕生( )5、熟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二、合作探究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2、讨论课文的脉络层次划分,并归纳。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3、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学找出来。4、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5、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三、课堂整理四、当堂练习1、找出自己喜欢语段,有感情地朗读。2、解释词语匹敌:_ _骤然:_ 恍如隔世:_ _静谧:_ _庞然大物:_ _堪称:_ _谛听:_ _山岚:_ _ 3、在下列横线上填进恰当的叠词。(1)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_的、_的、_的。(2)它真像一_绿地毯,_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3)树干都是湿_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指名学生介绍阿里山的风光。二、合作探究1、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课文第3段是_。这一段先用设 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谭水清澈;第5段, _;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_;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_。问题探究2、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3、“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4、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 5、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试问什么叫移步换景?请结合课文具体谈谈这样写的好处。三、课堂整理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四、当堂练习1、仿句。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 2、给下面一段文字的方格里点上恰当的标点。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3、佳句赏析。(1)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这一句运用_手法,写出了山下与山间的巨大温差,从作者_的角度,突出凉气穿肌透骨的力度。(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作者连用三个_,写_、_,突出树木的“_”和“_”。(3)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作者以拟人化的_描写树木_。如诗如画的比喻,感受深切的_,使森林、古树成了富有_的情境。答案:(1)对比 感觉(2)比喻 树躯 树身 大 高(3)比喻 排列之整肃 联想 审美价值4、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填空。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1)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作者连用三个_,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_反衬_。(2)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作者采用_手法,运用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