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国历史发展到战囤未期 各种强国思想都经历了一次实践检验的洗礼 战 国七雄的争斗也进入后期最惨烈的阶段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呼之欲出 与此 同时 时代也对强国思想经验教训的总结提出了呼唤 这项历史重任 最终落到 了韩非的肩上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 而此时的韩国 不过是经过秦国多次打击与 郡县无异的一个危难小国 即使如此 昏庸的韩王也不能接受韩非强国的建议 但这并不影响韩非强国思想的形成 韩非的强国思想 恰好为一个崛起的秦帝国 的诞生提供了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 韩非强国思想的形成 得益于他在政治实践中洞察了韩国的弊病和症结 以 及对诸子主要流派治国思想的吸收和批判 特别是对前期法家治国思想的总结 这种强国思想 以强化集权为主要特征 以 法 术 势 的统筹运用为主要 手段 对君主的修养和巩固权力 对臣下的防范和驾驭 对民众的动员和驱使 对动荡状态下的外交政策 都有明确的理论和独到的见解 然而 秦帝国的迅速覆灭也引起人们一度对韩非强国思想的怀疑和否定 任 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关键在于怎样吸取韩非强国思想中的有益成分 中国封 建社会统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也正是 霸王道杂之 和 外儒内法 从世界历 史的范围来看 任何一种强国思想的落脚点 都在于能够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真正 发展 关键词 韩非法治强国思想 a b s t r a c t a l ls o r t so fc o u n t r yg r e a t e rp o w e rt h e o r i e sh a v eg o n et h r o u g hap r a c t i c a lt e s t i n g a b l u t i o nt i l lt h ee n do f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t h ec o m b a t sa m o n gt h es e v e oc o u n t r i e sa l s o t u r n e di n t ot h ef i n a lv i o l e n ts t a g e au n i f o r m e dm u l t in a t i o n sc o u n t r yi sa b o u tr e a d yt o f o u n d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 r ew a sac a l lt os u m m a r i z e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sa n d h o m i l e t i c so ft h eg r e a t e rp o w e rt h e o r i e s t h i si m p o r t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t a s kf e l lo nt o h a n f e i h a n f e ii st h ep r i n c eo f c o u n t r yh a n t h ec o u n t r yh a ni sj u s tas m a l lc o u n t r y u n d e rj e o p a r d y b e a t e nb yq i nm a n yt i m e sa n da l m o s tn om o r et h a nac o u n t yt h e f a t u o u sk i n go fh a ne o u l d n ta c c e p th a n f e i sg r e a t e rp o w e rt h e o r y b u ti td i d n ta f f e c t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h i st h e o r y h a n f e i st h e o r yp r o v i d e dt h es p i r i t u a ls u p p o r ta n d 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n a i s s a n c eo f t h eg r o w i n gq i nd y n a s t ya tt h er i g h tt i m e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h a n f e i s g r e a t e rp o w e rt h e o r yw a s b e n e f i tf r o mt h e a p p e r c e p t i o no ft h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h a r td u r i n gh i sp o l i t i c a lp r a c t i c e h ea l s o a b s o r b e da n da n i m a d v e r t e do nt h e m a j o rg e n r e o fo t h e r s s t r e n g l h e n e d 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o fs l a t ep o w e rw a st h em a j o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h a n f e i st h e o r y a n dt h e w h o l ep l a n n e du s eo f l a w t a c t i c s t e n d e n c y a sm a j o ra r t i f i c e t h e r ew e r ec l e a r t h e o r ya n do r i g i n a ls i g h t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 t h ec u l t u r ea n d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o ft h ep o w e r t h ep r e v e n t i o na n dr e i no ft h el i e g e t h em o t i v a t i o na n dm o b i l i z a t i o no fp e o p l e t h e f b r e i 印p o l i c yu n d e rt u r b u l e n c es i t u a t i o n h o w e v e r t h eq u i c kd e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q i nd y n a s t ya l s oc a u s e dt h es u s p i c i o na n d d e n i a lo fh a n f e i st h e o r y a u g h tt oh a v eb o t hs i d e s t h ek e yp o i n ti sh o wt oi m b i b e t h eh e l p f u lc o m p o n e n to fh a n f e i sg r e a t e rp o w e rt h e o r y t h ee m b o d i m e n to f c h i n e s ef e u d a l i s t i cs o c i e t yi sj u s ta b o u tt h e r u l i n gb yf o r c ep l u so t h e r a n d c o n f u c i u sa ta p p e a r a n c ea n dl a ww i t h i n f r o mt h ev i e wo fw o r l dh i s t o r y t h es e t p o i n to fa n yg r e a t e rp o w e rt h e o r yi st ob ea b l et ot r u l ya c c e l e r a t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c o u n t r ya n ds o c i e t y k e yw o r d s h a n f o i r u l eb yl a w g r e a t e rp o w e rt h e o r y 引言 时代的呼唤 韩非子 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篇章之一 作为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之作 韩非子 不但是政治学方面的名著 而且 在哲学 文学方面享有盛誉 葛兆光先生说 思想者的思想常常受制于那个时 代的一般知识水准 那么 我们在不苛求前人的j j 提下 沿着韩非子的人生轨 迹和思想发展的脉络 来探讨其思想的真谛所在 韩非是战国术期韩国的宗室贵族 因患口吃 阻碍了他的社会交往 使得他 敏于事而讷于言 口不善言却思维缜密 整天埋头于著书立说中 从而深深影响 了后世中国的社会生活 作为韩国的王室成员 韩非对宫廷斗争的残酷和险恶有深刻体会 此时韩国 的国力 已经远不如韩昭侯时代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首当其冲的就是韩 国 时为客卿的范难为秦昭王作过精辟的分析 秦韩之地形 相错如绣 秦之有韩也 譬如木之有蠹也 人之有心腹之病也 天下无变则已 天下有变 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 王不如收韩 在这种情况下 韩国受到 虎狼之国 强秦的进攻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可悲 的是 韩国在危险的形势下 外不能纵横捭阖 有效维护国家的利益 内不能奋 发图强 增强抵御外侮的能力 国君懦弱无能 不断采取割土求安这种抱薪救火 的方式苟延残喘 韩国逐渐被蚕食 灭亡已只是早晚的事情 天下兴亡 匹夫有 责 何况是国家的宗室公子呢 从韩非的立场来看 他为国家同渐削弱的忧虑心 情是非常强烈的 他认真分析了形势 提出了富国强兵的具体措施 并屡屡上书 韩王 但是韩王不采纳 就韩非的地位和处境而言 他完全可以不再过问国事 象一些腐朽的贵族大 臣那样浑噩一生 或者象屈原那样以死明志 作无言的抗争 处于人生十字路口 的韩非 最终选择了退而著书的道路 司马迁说 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其实 韩非著书的时期主要是在使秦以前 善著书 的韩非经过痛苦思考 结 合自身的经历 饱含对韩国前途的担忧 将平生的研究心得诉诸笔端 一部前无 古人 而又影响后世中国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的煌煌巨著 韩非子 便诞生 了 历史是不相信 假如 的 但历史却选择了韩非 这也是时代的呼唤 春秋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灿若群星 韩非不是第一人 管子 孔子 老子 庄子 孙武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 第7 1 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海 2 0 0 1 史记 范雌蔡泽列传 卷七十九 第2 4 1 0 页 中华书局缩印本 北京 1 9 9 7 史记 太史公自序 卷一百三十 第3 3 0 0 页 中华书局缩印本 北京 1 9 9 7 l 墨子 孟子 惠施 公孙龙 商鞅 苟子 他们或积极用事 或冲淡避世 或 在朝 或在野 但全面系统总结国家学说的光环却定在了韩非的头上 不可否认 韩非国家学说的形成得益于他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前期法家中 商鞅用 法 申不害用 术 慎到重 势 这些都给韩非批判总结提供了借鉴 然而 也不 能忽略韩非独具的一些特殊条件 其一 韩非是贵族公子 具有显赫的地位 处 于接近权力中心的生活环境中 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 韩非对处于被统治地位的 人民大众考虑不多 多年的耳濡目染 使他比其他诸子更透彻理解宫廷斗争的残 酷和激烈 其二 韩非师从儒家而反儒家 韩非曾师从苟子 身为儒家的弟子 除了在性恶论上与老师的观点相对一致外 其他的观点都相距甚远 韩非在其著 作中不曾称述过他的老师苟子 郭沫若据此分析韩非师事苟予的动机是为反对儒 家而研究 类似于卧底 从苟子方面 苟子 中也不曾提及韩非 倒是记载了 一大段苟子与李斯的谈话 其三 韩非吸收和运用了 老子 中的哲学思想 司 马迁指出韩非的思想 归本黄老 但韩非的 解老 喻老 并非诠释道家 而是使道家哲学为其所用 韩非是先秦诸子中唯一的贵族子弟 忍受着 为人口吃 不能道说 的苦 衷 只能发挥 善著书 的特长 钱钟书在 管锥编 第一册中 把这种口吃 而善著书的现象解释为心理学上的 补偿效应 战国早期的法家 李悝 吴起 商鞅 申不害等 都是各国变法运动的倡导 者 韩非奋诸君之余烈 广泛了解并批判吸收社会上的各种思想 对现实社会进 行了积极而冷峻的思考 加之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政治实践 终于成为先秦法家思 想的集大成者 从学术研究来看 对韩非思想的研究 历来集中在 法术势 集成 专制论 性恶论 法治思想等方面 如郭沫若在 十批判书 中的 韩非子的批判 而 系统研究韩非思想的专著当属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施觉怀的 韩非评传 胡适 冯友兰 任继愈等先后编撰的 中国哲学史 中 也只是通论韩非的法家 思想 学术史中几乎没有专门从强国的角度出发研究韩非思想的 因此 在这里 我提出两个命题 1 韩非生活的时代和生平的遭遇 注定了他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愿望 强国 2 韩非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 从统治者的修养到对民众的分类 从巩固集 权到法术治国 无不围绕着 强国 的思路展开 一 天降大任 韩非强国思想渊源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卷六十三 第2 1 4 6 页 中华书局缩印本 北京 1 9 9 7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卷六十三 第2 1 4 6 页 中华书局缩印本 北京 1 9 9 7 2 韩非强国思想的产生 有其特殊的渊源 这主要来自于思想家所处的大坏境 人生的经历和独到的见解 思想家之所以称为思想家 在于他有独到的见解 因 为在时代的大环境下 生活经历相似的人实在太多 但只有思想家能思他人之所 未思 想他人之所未想 再经过对社会敏锐的观察 以及对内心理论的反复求证 爿 孕育出真j 下的思想 当然 环境和经历是影响思想家升华思想的决定因素之一 一 风雨飘摇中的韩国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 也是最先被秦国灭亡的国家 对一个国家 而言 弱小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软弱无能 可怕的是缺乏发愤图强 纵横捭阖的 能力 三家分晋后 韩国得以形成 但从其建国到灭亡的历史中不难看出 韩国 自身开疆扩土的能力并不强 尽管韩国灭掉了曾经在晋楚争霸中无所适从的郑 国 却也逐渐沦为强国争雄中对弈的棋子 从 史记 韩世家 来看 韩国除了在战国初期特别是申不害任韩相期间略 有闪光点外 始终摆脱不掉一个防守型的危难小国的形象 景侯 六年 韩 与赵 魏俱得列为诸候 文侯二年 伐郑 取阳城 伐宋 到彭城 执宋君 七年 伐齐 至桑丘 九年 伐齐 至灵丘 哀侯元年 与赵 魏分晋国 二年 灭郑 因徙都郑 昭侯 六年 伐东周 取陵观 邢丘 八年 中不害相韩 修术行道 国 内以治 诸候不来侵伐 o 以上是韩国在发展时期取得的短暂且不稳固的辉煌 所谓的和平也只不过是 诸候不来侵伐 而已 在韩国的历史上 更多的仍然是遭受他国的侵扰和欺凌 韩国地处几大国之间 西临秦国 南接楚地 东连齐土 北通赵 魏 倘在 和平年代 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但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期 必然成为四面受敌之 国 兵家必争之地 自韩烈侯时期起 韩国就不断受到秦国的侵袭 魏 楚 赵 也趁火打劫 韩国只能割土入质 丧权辱国 苟延残喘于诸强国间 韩国的削弱 整体实力不济固然是一个方面 但国家外交的失误也是重要的原因 在复杂多变 的国际关系中 韩国始终没有一个稳定而强有力的外援 在军事斗争中总是扮演 被动挨打的失败角色 当然 秦国远交近攻和分化瓦解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以下 是韩国受到秦国多年打击的屈辱史 公元前2 6 5 年 秦攻取韩少曲 高平 公元前2 6 4 年 秦伐韩 拔9 城 斩杀韩军5 万人 公元前2 6 3 年 秦攻取韩之南阳 断绝太行道 史记 韩世家 卷四十五 第1 8 6 7 1 8 6 8 1 8 6 9 页 中华书局缩印本 北京 1 9 9 7 3 公元f i 2 6 2 年 秦将白起攻取韩野王地区1 0 城 韩上党郡守降赵 公元前2 6 1 年 秦攻打缑氏 蔺两地后 又攻打原属韩国之上党地区 赵将 廉颇拒秦于长平 公元前2 6 0 年 秦急攻离韩都只有百罩的荥阳 长平之战结束 白起坑杀赵 国降卒4 0 万 公元i 2 5 6 年 公元f i i 2 4 9 年 公元i j 2 4 7 年 公元前2 4 4 年 秦攻取韩阳城 负黍 秦蒙骜伐韩 取成皋 荥阳 初置三川郡 秦全部攻占上党地区 秦伐韩 取1 3 城 韩国一次重大的外交失误发生在韩宣惠王十六年 在秦国的打击下 韩国向 秦议和 准备联合伐楚 楚国得到消息后 制造假象 摆出要倾国伐秦救韩的架 势 贪婪昏聩的韩宣惠王竟然信以为真 于是毫不客气地和秦国绝交 被激怒的 秦国出兵伐韩 信誓旦旦的楚国却不出兵相救 把韩国推向孤立受敌的境地 结 果 韩国兵败求和 遣太子入质秦国 韩国被楚国欺骗后 数次随秦国伐楚 但秦国也没有停止向韩国的进攻 韩 国逐渐沦为秦国捉弄和驱使的工具 此后 韩国又缓和了与楚国的关系 和齐 魏结盟伐秦 秦国报复 韩又首当其锋 割地以免 并追随秦伐齐 韩桓惠王时期 韩国的 疲秦 之计再一次弄巧成拙 公元i j i 2 4 6 年 为了 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 从而无力东伐 韩国派水利工程专家郑 国到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河的灌溉工程 后来计谋败露 秦要杀郑国 郑国 坦然相告 韩王确实是让我来做间谍的 但水渠建成后 对韩国不过 延数岁之 命 对秦国来说却是 建万世之功 囝于是秦王让郑国继续主持工程建设 大 约花了十年时间 这项被后世称为 郑国渠 的宏大工程才宣告竣工 正如郑国 所言 郑国渠大大增强了关中的灌溉能力 使之成为千里沃野 韩国的 疲秦计 反倒成为 肥秦略 秦国灭亡韩国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郑国事件的发生 还引 起了秦国关于 逐客 问题的大讨论 李斯写了 谏逐客书 秦王废除逐客之 令 秦国的开放政策也没有受到影响 在不断的打击下 韩国再也没有还手之力 周边赵 魏等国自顾不暇 也不 再把韩国作为救援的对象 加之内政混乱 法制不明 权臣当道 忠言难进 韩 国终于在秦国的重击下灭亡了 韩非正是出生在韩国边患不断 国土日削的年代 面对暗弱昏庸的韩王 混乱不堠的内政 韩非上书以求富国强兵 重新振兴韩国的愿望终难实现 汉书 卷二十九 沟洫志 第1 6 7 8 页 中华书局缩日j 本 北京 1 9 9 7 陈启天 陈f 钧认为韩非出生于公几前2 8 0 年 陈奇猷则认为小生于公元前2 9 8 年 4 二 韩非的政治实践 韩非是宗室公子 但不是当权之臣 韩非有报国之心和兴国之见 但韩王有 猜忌之心而无采纳之意 加上权臣近侍的排挤和作梗 注定了韩非在政治上的碰 壁和失意 非见韩之削弱 数以书谏韩王 韩王不能用 于是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 执势以御臣下 富国强兵 而以术任贤 反举浮淫之蠹 而加以功实之上 以为 儒者用文乱法 而侠者以武犯禁 宽则宠名誉之人 急则用介胄之士 所养非所 用 所用非所养 悲廉臣不容于邪枉之臣 观往者得失之变 故作 孤愤 五 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 十余万言 o 韩国的当权大臣虽然对韩非持疏远和排挤的态度 但面对内忧外困的局面 却都拿不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韩国不断地赔罪 割地 江河日下 国家的贫弱对 这些权臣的地位却没有太大的影响 在韩非看来 这些权臣尸位素餐 对国家危 害极大 韩非在其著作中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论证削弱大臣权力的重要性 势必也 会引起韩国权臣的反感和防范 据施觉怀分析 当时韩国排挤韩非的主要有两种 人 一种是掌权大臣 孤愤 中称为 重人 或 当涂之人 种是君主左右 的人 孤愤 中称为 近侍 面对韩国的积贫积弱 韩非形成了自己的主张 他 数以书谏韩王 为什 么要上书谏韩王 而不是象商鞅 苏秦 张仪等人那样当面讨论军国大计昵 难 道因为韩非口吃但善著书 上书谏言可以扬长避短 但更可能的是权臣近侍当 道 韩王不愿面见韩非 上书是无奈的选择 多次上书石沉大海 韩王不能用 韩王不用韩非的治国方略 对权臣却毫 不疏远 也就意味也韩非在与权臣的斗争中落败 郭沫若称韩非为法术家 韩非 也常以 法术之士 自居 认为 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 韩非与当权 重臣是不可能妥协的 因为法不容奸 对 重人 的阴情和奸行不会视而不见 网开一面 在痛苦的现实面1 i i 韩非痛定思痛 认真思考了自己不为韩王所用的 原因 这些在 孤愤 中有精辟的分析 当涂之人擅事要 则外内为之用矣 是以诸候不固则事不应 故敌国为之讼 百官不因则业不进 故群臣为之用 郎中不因则不得近主 故左右为之匿 学士 不因则养禄薄礼阜 故学士为之谈也 此四助者 邪臣之所以自饰也 重人不能 忠主而进其仇 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 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 凡当涂者 之于人主也 希不信爱也 又且习故 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恶 固其所自进也 官 爵贵重 朋党又众 而一国为之讼 则法术之士欲干上者 非有所信爱之亲 习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卷六十三 第2 1 4 7 页 中华书局缩印本 北京 1 9 9 7 施觉怀 韩非评传 第4 6 页 南京大学j f i 版社 南京 2 0 0 2 5 故之泽也 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 是与人主相反也 处势卑贱 无党 孤特 夫以疏远与近爱信争 其数不胜也 以新旅与习故争 其数不胜也 以反 主意与同好争 其数不胜也 以轻贱与贵重争 其数不胜也 以一口与一国争 其数不胜也 法术之士操五不胜之势 以岁数而又不得见 当涂之人乘五胜之资 而旦暮独说于前 故法术之士奚道得进 而人主奚时得悟乎 o 韩非十分理解法术之士的处境 他对历史上的法家也有深入的研究 从李悝 吴起到商鞅 申不害等 他们的变法新政无不是在君主的全力支持下进行的 而 韩非面临的却是韩王的不信任和权臣近侍的疑忌 韩非分析权臣的 五胜 和自 己的 五不胜 与其说是自我安慰 不如说是对韩王的失望和呼告 在进谏无效的情况下 韩非退而著书 如司马迁所言之 意有所郁结 不得 通其道 故述往事 思来者 然而 韩非在压抑 苦闷 孤愤中撰写的彪炳史 册的巨著仍然没能打动韩王 却引起了强敌国君秦始争的共鸣 秦始阜甚至发出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 死不恨矣 的感慨 此后秦国又一次攻打韩国 韩王 在情急之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 在秦国恃强凌弱 蚕食六国的情况下 韩非就象是韩王与秦始阜对弈的棋盘 上的一粒棋子 被用来解燃眉之急 他出身贵族 没有象晋文公重耳那样在外流 亡十九年 获得 险阻艰难 备尝之矣 民之情伪 尽知之矣 的历练机会 也没有象前期法家商鞅那样通过结交宠臣景监来获取君主的信任 更没有象其同 窗李斯那样熟练运用 老鼠哲学 谋求个人飞黄腾达的实用主义手段 囿于生活 经验和政治经历 韩非只能成为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形之于文的理论家 而没有成 为说服君主用事治国的实践者 这不能不说是韩非个人的悲剧 秦始皇见到韩非后对其好感停留在 悦之 未信用 的阶段 李斯伙同姚 贾向秦始皇进言诋毁韩非 韩非 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候 非终为韩不 为秦 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 久留而归之 此自遗患也 不如以过法诛之 李 姚的攻击打动了疑心病很重的秦始阜 于是 下吏治非 o 而李斯深恐秦始 皇反悔 迫切要置韩非于死地 遂 使人遗非药 使自杀 可怜深晓说主之道 为 说难 书甚具 的韩非 欲自陈 不得见 李斯担心秦始阜反悔是有道 理的 秦始皂果然 后悔之 使人赦之 但 非已死矣 千先慎 韩非子集解 孤愤 新编诸子集成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3 史记 太史公白序 卷一百三 第3 3 0 0 贞 中华书局缩印奉 北京 1 9 9 7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卷六十三 第2 1 4 7 负 中乍书局缩印奉 北京 1 9 9 杨伯竣 存秋左传注 僖公二十八年 第4 5 6 页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0 史记 老于韩非列传 卷六十三 第2 1 5 5 页 中华书局缩印奉 北京 1 9 9 7 史记 老了韩1 f 列传 卷六十三 第2 1 5 5 页 中华书局缩印奉 北京 1 9 9 7 史记 老于韩1 f 列传 卷六十三 第2 1 5 5 页 中华书局缩日j 本 北京 1 9 9 7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卷六十三 第2 1 5 5 页 中华书局缩印本 北京 1 9 9 7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卷六十三 第2 1 5 5 页 中华书局缩印奉 北京 1 9 9 7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卷六十三 第2 1 5 5 页 中华书局缩印本 北京 1 9 9 7 6 三 思想家的反思 韩非是深爱自己的故国的 虽然他的迸谏不为韩王采纳 但他的爱国之心丝 毫没有动摇 李斯 姚贾正是抓住韩非 终为韩不为秦 而予以攻击的 司马光 在 资治通鉴 中评论韩非 为秦画谋 而首欲覆其宗国 以售其言 罪固不容 于死矣 乌足愍哉 显然是误会了韩非 在政治上的碰壁和失落 洞察了韩国的弊病和症结 对当权的既得利益集团 的反对和愤恨 对韩国前途的无奈和担忧 对i i 期法家实践的思考和总结 对诸 子学说的吸收和批判 这一切 都使得韩非发愤著书 他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撰 写文章中 他是写给君主看的 真正有雄心的君主阅后必将为之心动 施觉怀 韩非评传 认为 韩非子 书中包含五个主要部分 一是将法 术 势理论总结提高 形成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的理论体系 二是进行阶级分析 并制定对策 特别是以 术 抑制那些权势膨胀威胁君主地位的权臣 对各种类 型的民众进行分析 只允许民众种田和从军 三是通过控制舆论 奖励告密等手 段加强控制 四是批判各家思想 主张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 同时吸收老子思想 中的有用部分 用于强化统治 五是整理资料 资治供鉴 如 说林 内外储 说 中的诸多故事 当然 圣贤发愤 多有郁气 韩非在阐述其统治术的同时 也回顾了自己的经历 抒发了内心的忧愤 总结了经验和得失 毋庸置疑 韩非是站在统治阶级而且是最高统治者的立场考虑问题的 他的 理论体现出浓厚的专制色彩 他是中国极端君权论的始作俑者 但是 在历史长 河绵延流过数千年之后的今天俯视古人 用时代的局限性去批判古人 则古人的 作为似乎总是一无是处 无论如何 韩非强国思想的背后 是他理想中设计的国 家和社会秩序 清人王先慎在其 韩非子集解 序 中指出 非说固有偏激 然其云明法 严刑 救群生之乱 去天下之祸 使强不陵弱 众不暴寡 耆老得遂 幼孤得长 此则重典之用而张弛之宜 与孟子所称及间暇明政刑 用意岂异也 无独有偶 郭沫若也从阶级的立场分析了韩非理论的出发点 说韩非残暴也 好 说韩非禁锢思想也好 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 就是他的目的是要维护君主的 统治 既然统治 就要有安分守己的下层人民 为他们提供剥削的资本 所以 在对韩非批判的文章结尾处 郭沫若谈了自己的观点 看他这抱负 是以救世主自命了 他是不惮患祸 不避死亡而专为人民谋利 史记 老了韩非列传 卷六十三 第2 1 5 5 页 中华书局缩印本 北京 1 9 9 7 资治通鉴 卷六 始阜帝e 第5 5 页 中央民族大学 版社 北京 2 0 0 2 施觉怀 韩非评传 第4 6 页 南京大学i h 版社 南京 2 0 0 2 士先慎 韩非子集解 序 新编诸子集成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3 以下引韩非言 如未另注 皆出 此本 7 益的 这也许不会是欺心之论吧 因为无论是怎样的明君术士 没有人民也 术 不起来 奴隶主虽然剥削奴隶 何尝又不爱惜奴隶 牛马也要有草才能耕作的 主人丰衣足食 牛马的草秣也才可以有足够的分量 极端君主论者的韩非 他脑 里所怀抱的 救群生 利民萌 是应该作如是观的 二 为我所用 韩非对诸子百家治国思想的批判 历史发展至战囤时期 周天子微弱 已无力挟制诸侯 诸侯为取得霸主地位 相互兼并 战争绵延不绝 井田制度也不能满足同益增长的人口解决温饱问题的 需要 生产工具的改进 也使丌垦土地成为可能 这直接导致土地私有由偶然到 普遍 由非法到合法 与此同时 原本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 官学 教育 也下 移变成 私学 原本是各门类官方学术的代表人物也流落民间 靠传授自己的 技能和学术为生 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在新旧制度转型时期 各种治国思想方兴 未艾 而各诸侯国也成为诸子思想的试验田 各种思想之间既相互吸收和借鉴 也相互批评和排斥 韩非强国思想的形成 不但得益于对前期法家治国思想的继 承和完善 而且得益于对道 儒 墨等主要社会思想流派的批判 一 归本黄老一对道家治国思想的批判 史记 记载韩非 喜刑名法术之学 而其归本于黄老 不仅如此 其他 法家代表人物大都与道家思想有渊源 如申不害 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慎到 学 黄老道德之术 唯独商鞅只是 少好刑名之学 韩非子 中有 解老 和 喻老 篇 是否为韩非所作 众说纷纭 但这个问题是无法回避和绕过的 因 为这直接影响到韩非思想是否 归本黄老 的结论 根据胡适先生的推测 韩 非子 中只有十分之一 二为韩非所作 其余大都是后人的附会 胡适肯定的为 数不多的几篇中 却没有 解老 和 喻老 我们佩服胡适先生怀疑的大胆 但是有 个事实是不可忽略的 那就是法家与道家思想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史记 以老韩同传 吕思勉先生还论证了 名法之学 仍不能与道相背也 实际上 先秦时代的各种思想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儒家思想的开山鼻 祖孔子 也曾问道于老子 并受过老子带有批评味道的当面之诲 作为思想发展 的后起之秀 要说法家思想没有受到过道家思想的影响 实在有割断历史的嫌疑 郭沫若 十批判书 之 韩非于的批判 第3 6 6 页 东方j n 版社 北京 2 0 0 3 史记 老了 韩非列传 卷六t 三 第2 1 4 6 贞 中华书局缩印奉 北京 1 9 9 7 史记 老了韩非列传 卷六f 三 第2 1 4 6 页 中华书局缩印本 北京 1 9 9 7 史记 孟子倚卿列传 卷七十四 第2 3 4 7 页 中华书局缩日j 奉 北京 1 9 9 7 史记 商君列传 卷六t 八 第2 2 2 7 页 中华书局缩印本 北京 1 9 9 7 吕思勉 先秦学术概论 第三章 法家 第9 7 页 西南人民 j 版社 昆明 2 0 0 5 8 如果把道家思想比喻成一位高士隐者 那么法家思想就是一位面对现实的实用主 义者 道家的 无为 在韩非这里已经变了味道 韩非以挂羊头之虚 行卖狗 肉之实 韩非的 无为 强调以中才之君主 只要能熟练运用 法 术 势 这三件法宝 就可以达到 君主执要 四方来效 的境地 这里的 无为 分 明是 有为 了 解老 和 喻老 只是说明法道之 自j 有割舍不断的联系 哲 学家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解释世界 恰如对老子的 道德经 至今还有见仁见 智的争论 总体来看 韩非吸取了老予 道法自然 的观点 对老子的 道 德 范 畴进行了改造 提出了 理 的范畴 道 不再是一种精神性的世界本性 而 具有客观世界普遍规律的意义 理 是具体规律 理 体现在 道 这个客观 规律中 道 寓于 理 这个具体规律中 在道家思想面前 韩非没有大张旗鼓地批评 而是采取了 拿来主义 为我 所用的策略 韩非对道家思想 倘有会意之处 不一定会 欣然忘食 却一定 会乐于引用的 试举两例 其一 老子强调要顺应客观规律 韩非在 安危 中称 故安国之法 若 饥而食 寒而衣 不令而自然也 先王寄理于竹帛 其道顺故后世服 今使人饥 寒去衣食 虽贲育不能行 废自然 虽顺道而不立 其二 道家称 是以圣人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 韩 非认为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 以刀刺骨 圣人之救危国也 以忠拂耳 刺骨 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 拂耳 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 固 一部 韩非子 洋洋十余万言 断非韩非短期内所能草就 因而其中思想 有前后不一致或拂逆之处 实属难免 这也说明韩非思想发展的一面 清人黄景 仁指出 夫幼之所作 稍长辄悔 后之视今 何独不然 可见人的思想观点 和欣赏水平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 不能根据韩非某些篇章中的观点的不一致 就 断定某些篇章不是韩非所作 关于 解老 和 喻老 的归属 有多种说法 兹 列举如下 一是认为是韩非的作品 这是传统说法 近代章炳麟就坚持这种说法并加以 论证 二是认为不是韩非的作品 今人容肇祖和陈启天持这种说法 三是认为不全是韩非的作品 代表有郭沫若 认为 喻老 是韩非的作品 1 三先慎 韩非了集解 扬权 新编诸子集成 第 页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3 陈鼓应 老子沌译及评介 道德经 第6 6 章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3 以下引老于言 如未另注 皆出此奉 王先慎 韩非了集解 安危 新编诸子集成 第1 9 9 页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3 中周古代散文名篇 清 黄景仁 自叙 第3 6 8 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 2 0 0 0 9 解老 则不是 如果认为此两篇不是韩非的作品 那我也没有写下去的必要了 我是倾向两 篇都是韩非作品的 韩非的思想是博采诸家思想的结晶 他作为后死之君 能够 深入研究分析诸子的思想 就连他师事过的苟子 也曾经 非十二子 韩非在 继承苟子批判思想的同时 完全可以把荀子的思想一同批判 且 韩非子 诸篇 各有主题和侧重点 偶有不合之处 不应见怪 司马迁认为韩非 著刑名法术之学而归其本于黄老 皆原于道德之占 但老子认为 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 太上 不知有之 其次 亲而誉之 其次 畏之 其次 侮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占 劝成事遂 百姓皆谓 我自然 这表明道家强调和推崇的是无为而治 清静化民 而法家在治国治民 方面却是磨刀霍霍 法律无所不包 无所不用 至治之国 有赏罚而无喜怒 诚有功则疏贱必赏 诚有过近爱必诛 明主之治国也 适其时事以致财物 论其税赋以均贫富 厚其爵禄以尽贤能 法道两家似乎是针锋相对 水火不容的 何来 归本 而言 重其刑罚以禁奸邪 从这一点上看 韩非思想与黄老思想简直是不两立的 这种观点好象有道理 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它把韩非的思想和黄老思想 片面化和简单化了 譬如只看n l 子仁厚行教 菜色陈蔡的一面 却没有看到他 杀少正卯 难为齐景公的一面 只看到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的一 面 却没有看到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 实际上 黄老思想不仅仅是 无为 而 是 为无为 则无不治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法家的思想也不仅仅是 严刑酷法 也有 籍刑以去刑 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 于是 民后知有罪 之必诛 而告奸者众也 故民莫犯 其刑无所加 是以国治而兵强 地广而主尊 这样 法家和道家两种思想便有了结合点了 两者的出发点都是要达到国家的 安定富强 当然 韩非思想 归本于黄老 并不等同于全盘黄老化 韩非把 老子 的 辩证法充分吸收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 但对 老子 中反映的恢复上古社会制度 回到小国寡民状态的思想持反对态度 至于 庄子 从消极无为 顺从自然规律 滑落到对现实世界的彻底否定 更是韩非批判的对象 韩非以 三世论 对抗 复 古观 以 重法 对待 无为 从而总结出运用法 术 势 刑赏 毁誉等处 理君 臣 民关系的理论 j 下是归本黄老而不盲从黄老思想的体现 施觉怀 韩非评传 第5 2 页 南京大学小版社 南京 2 0 0 2 陈鼓心 老予注详及评介 道德绛 第5 7 章4 0 4 负 第1 7 审4 4 8 页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3 依次引自i 先慎 韩非了集解 用人 主道 六反 篇 新编诸了集成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3 依次号l 自陈鼓戍 老于注译发评介 道德经 第三章 第六十四章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3 蒋礼鸿 商君书锥指 之 开塞 第七 第5 8 贞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1 依次引自 先慎 韩非子集解 心度 奸劫弑臣 篇 新编诸子集成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3 1 0 二 儒文乱法一对儒家治国思想的批判 在论述儒法之问的对立统一关系之前 我们先看一下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出 身和经历 孑l 子和孟子作为儒家代表 出身微贱 而且在推销他们理论的过程中 碰壁失落 栖栖惶惶 他们的眼光和目标 除了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 也 有考虑人民生活疾苦的一面 孔子提倡仁政 主张统治者 爱人 国孟子更是排 了座次 倡导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的民主思想 而出身宫廷的韩非 对人民从来都是居高临下的 严格地说 他是统治阶级既得利益集团中的一员 他从来没有想到也不可能背叛自己的阶级 他一心要维护君主的绝对利益 人民 甚至大臣 只不过是君主强化权威的工具 对人民立场上的分歧 也注定了儒 法之间的对立 如果说 儒家主张用仁义 王道实现的统一是一种文明而松散的统一 那么 韩非主张用 法 术 势 实现的统一就是一种野蛮而霸道的统一 而且后 者的统 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革命 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随着孔子的去世 儒家学派逐渐一分为八 门派之间 相互论争 固不可少 韩非主张用 参验 的方法辨别认识的是非真伪 他针对儒家的分裂和内争 进 行了毫不客气的批判 延及墨家 世之显学 儒 墨也 儒之所至 孔丘也 墨之所至 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 也 有子张之儒 有子思之儒 有孟氏之儒 有颜氏之儒 有孟氏之儒 有漆雕 氏之儒 有仲良氏之儒 有孙氏之儒 有乐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也 有相里氏 之墨 有相夫氏之墨 有邓陵氏之墨 故孔 墨之后 儒分为八 墨分为三 取 舍相反不同 而皆自谓真孔 墨 孔 墨不可复生 将谁使定后世之学乎 孔子 墨子俱道尧 舜 而取舍不同 皆自谓真尧 舜 尧 舜不复生 将谁使定儒墨 之诚乎 韩非采取这种 捆绑式 批判法 对儒墨后学反问 你们互不认帐 各有侧 重 到底谁能代表真儒 墨 家 对儒墨的宗师反问 你们皆称尧舜 各有耿舍 到底谁能代表真尧舜 这两个问题已经没有答案了 因为不论是尧舜二帝 还是 孔丘 墨翟 都不复生了 韩非这种刨根问底 釜底抽薪 专攻祖宗牌位的批判 方式 真可谓 其极惨j 敫少恩 固司马迁之评论 不亦宜乎 自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以来 私学盛行 绵延至战国时期 社会已呈现出百 家争鸣的局面 学术领域的相互论战和相互影响 也带来了思想领域的繁荣 但 在韩非看来 这种繁荣现象搞乱了人们的思想 并不利于君主的统治 韩非在 诡 杨们峻 论语译注 颜渊篇 第1 3 1 页 新编诸子集成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3 扬伯峻 孟子译注 尽心章旬下篇 第3 2 8 页 新编诸子集成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3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 显学 新编诸子集成 第4 5 6 4 5 7 页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3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卷六十三 第2 1 5 6 页 中华书局缩印本 北京 1 9 9 7 l l 使 中列举了一系列在他看来错误的观念 夫立名号所以为尊也 今有贱名轻实者 世谓之高 设爵位所谓为贱贵基也 而简上不求见者 世谓之贤 威利所以行令也 而无利轻威者 世谓之重 法令 所以为治也 而不从法令 为私善者 世谓之忠 官爵所以劝民也 而好名义不 进仕者 世谓之烈士 刑罚所以擅威也 而轻法 不避刑戮死亡之罪者 世谓之 勇夫 而且 韩非还指出社会混乱得以延续的原因 世之所以不治者 非下之罪 上失其道也 儒家学派作为私学的代表之一 他们主张复古 推崇礼治 韩非提出要 废 先王之教 实行法治 他把矛头直指 法先王 的思想 论证了其荒谬和不切 实际性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必为鲧 禹笑矣 有决渎于殷 周之世者 必为汤 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 舜 禹 汤 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 必为新圣 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 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 今欲以先王之政 治当世之民 皆守株之类也 o 苟子是韩非的老师 作为儒家思想的发展者和变异者 他的 性恶论 的矛 头指向的是持 性善论 的孟子 苟子作 性恶 篇阐述其理论 把人的生理需 求即欲望当作引向恶的根源 同时 物资供应的稀缺性引起的争端又助长了恶的 实施 但如果能限制欲望的发展 人还是能够抑恶向善的 当然 环境也是重要 的因素 蓬生麻中 不扶而赢 苟子强调人为的治理是达到社会稳定的必要手 段 今当试去君上之执 无礼义之化 去法正之治 无刑罚之禁 倚而观天下 民人之相与也 若是 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 众者暴寡而哗之 天下之悖乱而相 亡不待顷也 因此 对人之性恶 要进行改造 要 化性起伪 韩非受宫廷斗争的阴暗面的浸染太深了 他继承并极端发展了苟子的性恶 论 把宫廷阴谋的肮脏和黑暗面大而化之 强调君主不但要提防臣下的不忠 避 免大权旁落 而且要 各内 防止妻儿的暗算 在利益面 一切仁义道德都 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骨肉亲情尚且如此 其他人还有什么干不出来的 因为人的 内心充满自私自利 所以对感情 仁义 道德 信任等统统不能看重 也毫无教 育劝诫之必要 德治教化是行不通的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 故不务德而务法 这就将苟子改造性恶的温和主张一脚踢开了 取而代之的是刑赏 法 权术 术 和绝对的权威 势 来统治和驾驭一切 此阿段皆0 f 自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 诡使 篇 新编讲了集成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3 此棚段皆引自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 五蠹 篇 新编讲了集成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3 此三处皆引自乇先谦 甸子集解 劝学 篇第5 页 性恁 篇第4 4 0 4 4 2 页 新编诸子集成 中华 书局 北京 1 9 9 7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知 显学 篇第4 6 1 页 新编诸子集成 中华书局 北京 2 0 0 3 1 2 三 墨家犯禁 对墨家治国思想的批判 前文已经浼过 韩非在批判儒家墨家学说时 针对儒墨学 兑内部的分裂 论 证当代儒墨学派都不能单独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和j 下宗性 这 怪招的奇妙之处 还在于它有反 自j 的味道 使墨家各派内部的纷争更加激烈化 然而 墨家学派还 是有其明确的思想内涵的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 曾是一位个体劳动者 做过工匠 后来上升为知识分子 的 士 相传墨子早年受过儒家教育 后来抛弃儒学 自成一家 走上了反对 孔子思想的道路 墨子的经历和社会实践 注定了他要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 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这个 利 就是 国家之富 人民之众 刑政之 治 即国家的富足 人民的富庶 政治的清明 但社会现实是 国之与国相攻 家之与家相篡 人之与人相贼 君臣不惠忠 父子不慈孝 兄弟不和调 其原 因是 强之劫弱 众之暴寡 诈之谋愚 贵之傲贱 面对这种政治混乱局面 墨子开出的药方是 兼相爱 交相利 非攻 这反映了广大民众反对阶级压 迫 要求平等 厌恶战争 希望安居乐业的愿望 至于如何治理国家 墨子主张 尚贤 尚同 尚贤就是要求国君废除 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的世卿爵禄制 要面向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 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 重予之禄 尚同就是要 求民众统一思想到中央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 上之所非必皆非之 达到 天下 之百姓 皆上同于天子 的局面 回 墨子这种挑战世袭制的主张 要求与统治阶级分一杯羹 理所当然地要碰壁 了 民众皆服从天子 政令统一 这倒不是坏事 然而 墨子推崇的这位 天子 是要选举产生 而且天子也不能为所欲为 还要 上同于天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 生于无政长 是故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立以为天子 天子立 以其力为未足 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置立之以为三公 天下三公既以 立 以天下为博大 远国异土之民 是非利害之辩 不可一二而明知 故划分万 国 立诸侯国君 诸侯国君既已立 以其力为未足 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 置立 之以为正长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 则灾犹未去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家庄市二手房买卖价格评估及调整合同
- 物业股权抵押债权投资与物业维修基金管理协议
- 智能家居产业股权转移与产业链合作框架协议
- 堤防结构设计与优化方案
- 潮汐能发电技术商业化瓶颈解析与2025年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报告
- 财富管理行业深度调研报告:2025年客户需求与服务升级趋势解读
- 装饰造型试题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初级电焊工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 新人教版
- 《三位数乘两位数-数量关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
- 《如何设计调查问卷》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特征尺寸测量用扫描电子显微镜(CDSEM)行业发展策略与前景规划分析报告
- 投标货物包装、运输方案
- 2024年广西公需科目参考答案
- 港航实务 皮丹丹 教材精讲班课件 60-第2章-2.8.1-航道整治的方法
- 少儿美术课件国家宝藏系列《玉壶》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交通工程软件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肾性贫血的诊治进展课件
- 八年级上册《生命 生态 安全》计划
- 《济南的冬天》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2024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考试原题库资料(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