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微观解析.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微观解析.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微观解析.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微观解析.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微观解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微观解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微观解析 【摘要】 微观视角的居住空间探析实质上是相对于个体单元层面及社区层面而言的居住状况与空间环境 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流动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和集聚,其居住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 注。有鉴于此,本文以南京市流动人口的典型居住方式“租居”及“宿居”作为研究重点,以 租居型流动人口的租居房及宿居型流动人口的集体宿舍的单元及社区层面考评作为现实基础,通过 影响流动人口租居房及宿居房的居住空间品质的社会经济属性的深层解析,归纳了流动人口居住空 间的基本特征,也阐释了经济收入、就业方向、教育程度、性别等凶子的不i 刊影响,从而以微观视 角揭示出他们在居住空间方面的普遍规律和内在需求。 最后,本文又立足于和谐城市的建设目标,针对南京市流动人口现存问题,结合国内外已有的 经验,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从房源供给、组织运作及规划设计三个层面改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策略。 论文全篇约5 9 万字,图表9 7 幅 【关键词】 流动人口、城市化、居住空间、租居型、宿居型、对策 t h em i c r o c o s m i cr e s e a r c ho nt h ed w e l l i n gs p a c eo f f l o a t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i nn a n ji n gc i t y a b s t r a c i a n a l y s i so nd w e l l i n gs p a c ei nm i c r o c o s m i cv i e wm e a n sar e s e a r c h o nt h ed w e l l i n g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a n ds p a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c o n c e r n i n g i n d i v i d u a lu n i t sa n dc o m m u n i t y e n v i r o n m e n t w i t ht h el a r g es c a l ef l o wa n d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o ff l o a t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s i n c et h er e f o r ma n d o p e n i n g ,t h e i rd w e l l i n gp r o b l e m sh a v ea t t r a c t e d t h ei n c r e a s i n ga t t e n t i o n b a s e do n a i n d i v i d u a lu n i t s & c o m m u n i t ye n v i r o n m e n t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i n t ot h er e n t a lh o u s i n ga n de m p l o y e e d o r m i t o r ya n dad e e pa n a l y s i so nt h ei n f l u e n t i a ls o c i o - e c o n o m i cb a c k g r o u n d & f a c t o r s ,t h i s 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t y p i c a ld w e l l i n gm o d e s ( r e n tf o rd w e l l i n g o f f e r e db ye m p l o y e r ) o f f l o a t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i nn a n ji n gc i t y , a n ds u l l l su pt h e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d w e l l i n gs p a c e a n de x p l a i n st h ed i f f e r e n ti n f l u e n c e so fs u c hf a c t o r sa si n c o m e ,p r o f e s s i o n ,e d u c a t i o nd e g r e e , s e xa n ds oo n ,a n dc o n s e q u e n t l yr e v e a l st h e i rc o m m o nr u l e sa n di n h e r e n tr e q u i r e m e n t si n m i c r o c o s m i cv i e w a sar e s u l t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a n ds o l u t i o n st oi m p r o v et h e d w e l l i n g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o ff l o a t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 i nc i t i e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t o t a lg o a lo f c o n s t r u c t i n gah a r m o n yc i t y i tc o n t a i n ss u c ha si n c r e a s i n gh o u s i n gs u p p l y , i m p r o v i n gt h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f o r mo fh o u s i n gw o r ka n dc h a n g i n gt h ec o n c e p t i o no fr e s i d e n t i a ld i s t r i c t p l a n n i n gf o rt h ef l o a t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f l o a t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d w e l l i n gs p a c e ;r e n t a lh o u s i n g ;e m p l o y e ed o r m i t o r y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占1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 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 括刊登) 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e l 期:叼p 绪论 结论 0 1 研究背景 绪论 o 1 1 快速城市化给经济发达地区带来了规模浩大 的流动人口 目前我闱处十城市化快速艇展阶段随着我闸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丌农村 0 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寻求发展空问得出路。经 弃发选地区特别是大i i t 城市就_ k 机会的增加和高报 酬产生的巨大拉动力,使中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 力涌向这些地区和城市寻找新的就、机会,彤成了 太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流动。( 见 固0 1 1 目o1r 工潮新闻田片胭片来菲商丘报业同 o 12 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聚集给濂入地带来了巨大的居住压力 数以t 万训的农民进城不n r 避免的会给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带来多方面的冲击和 影响_ l l = 中首当其p j 的除了就业压力外就蔓属居住安置问题了。农h k 人u _ 以城市为中心的非农 产q k 转移芨生的时间短,而带来的流动人u 捌模却是很大的,这必然引起住房需水大大增加的问鼬。 与此i 础对城市还没有做好容纳他们的准备住房紧缺成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生活面待解扶的 问趣。 o13 体制内房源供应的先天不足将进城农民的居住压力转移向民问 我q 政府对流动人口与城市人u 的住房政策有所区别,由于冗户籍制度的存在一流动人u 不 但在理论上被排除在公房租售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之外,也止法像农村那样获得土地自建房屋。 加之商品房高价位j 列绝人部分“l 动人u 低收入水平之问的固有矛盾,迫使大部分流动人u 在体制之 外i 求居住空司( 如一些氽业为职工准备的宿台、流动人u 自t 3 在房价较低地区租房等) 。 o14 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为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多层次的内涵 我国止处于政治、经济、 _ l 会的转型时期各项社会制度尚未健仝,l 町城市弱势群体数量太, 占有社会资源少,在牛活工作中受到种种不公正待遇,阃时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多方面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运渐增加近年更是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 水。城市规划的任务在于指导城市发展,更应随社会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工作内窖。关注物质形态设 计是我围传统城市规划的工作重点但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已不能适应现代的社会经济状况,亟需 加强社会文化、经济、公共政策等力向的研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体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性与 以人为本的方向,流动人u 作为蚪势群体的一部分理应受到城市规划工作的晕视。 0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 2l 国外关于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研究综述 收村人口城i h 化与城f h 的建设密切相芙,欧美国家在快速的城 | j 化背景f ,由于农业劳动生产 牢大大提舳同样出现了人精剩余劳动山币断向各级城l 流动和聚集的普j 蛀i 现象。国内外l 有太毋 一学者【扫绕肴“城l h 化和流动人口”展开研究积累了显并而义丰厚的成果资纠,这此研究部为 东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在此前提下,有关流动人口居住空间 的研究辛要形成了以下几类方向: ( 1 ) 人口流动与居住空间迁移 伯吉斯理论( b u r g e s s ,1 9 2 5 ) ,突出社会经济地位的圈层模式,运用“入侵、演替和丰导” 过程描述其生态变迁模式。为那些大量低端移民迁入快速发展中的城市,提供观察城市居住空间变 化的解释性构架。 霍伊特理论( h o y e t ,1 9 3 9 ) ,对于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模式提供了另一种观察邻里变迁 和居住迁移的视角。迁移的动力来自上流社会引发的空房链和下层社会渗透的过程。 阿朗索理论( a l o n s o ,1 9 6 0 ) ,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住宅位置、工作位置和经济 收入是相瓦联系的。为低端移民在城市中居住择位的行为动机提供了经济学方面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学派,把人口迁移研究的出发点放在社会经济结构分析上,把迁居的原因归结于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阶级斗争。 该方向的研究范围偏重于宏观层面的解析,即移民及其居住空间在城市整体层面上的分布变 化:专业背景方面更偏重于社会、经济和地理学等学科角度的阐释;研究类型上更偏重于动态研究, 围绕着人口流动及其居住空间迁移的动力机制、演化规律展开深度剖析 ( 2 )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整合 如l 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j 雅各布的美困大城市的生与死等。 1 9 6 1 年,l 芒福德在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中阐述了他对欧美城市发展历史的观察和综 合思考。他深刻地指出:“在过去的三十年间,相当一部分的城市改革工作和纠正工作清除贫民 窟,建市示范住房,城市建筑装饰,郊区的扩大,城市更新只是表面上换上一种新的形式, 实际上继续进行着i 一样尢目的集中并破坏有机机能,结果又需治疗挽救”。他在书中反对那种追求“巨 大”和“宏伟”的巴洛克式的城市改造计划。 雅各布斯在1 9 6 1 年推出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指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而 大规模改造计划凶缺少弹性和选择性,排斥中小商、j k 必然会对城市的多样性产牛破坏。她从三方面 论述了大规模改造计划是一种“天牛浪费的方式”耗费巨资却贡献不大;并未使贫民窟“非贫 民窟化”仅仅是将贫民窟移动到别处范围里造就新的贫民窟;在更大的使资金更多更容易地流失到 投机市场中,给城市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她丰张“小而灵活的规划”,“从追求洪水般的剧烈 变化到追求连续的、逐渐的、复杂的和精致的变化”。 该方向的专业背景、研究对象偏重于对策 ( 3 ) 流动人口聚居空间与城市 “对立一同化”模式 在过去的社会科学界,以两分对立为特征的认知模式常常被用来描述社会的各种基木特性。这 一思想被广泛地应用在了人l j 流动的研究之中,而流动人口( 及其聚居区) 和城市也被视作了社会 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个对立面的主要载体和代表。托马斯等人( t h o m a s a n dz a n a i e c k i ) 合著的在美困的波兰农民可以算是最先采用类似实证方法的社会学研究书目: 芝加哥学派在研究移民和城市的关系时,也强调了“传统社区”和“城市社区”这一对概念的差别; “同化假设”理论作为“传统一现代”思路在人口流动研究中的典型例子,同样认为随着时间的推 移,来自传统文化的人必将“与过去决裂”,失去“特殊群体感”,并被统一地融入到现代文化之中。 但该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社会科学界的批判,认为简单的“对立一同化”模式不能解决 所有的城市现象。 “并存”模式与“联结”模式 于是在人l j 流动的研究中。人们为了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立关系已先后形成了几 种观念和认知,其中同“流动人口聚居区一城市”这一对关系直接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并存”模式 与“依附”论与“联结”模式,这样,在“对立一同化”的模式之外,它们至少还为我们的研究提 2 绪论 供了两种可能性的选择和解释。 其一是“并存”( c o e x i s t i n g ) 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是基十学者们对于外来移民社区和移民网 络的研究。 其二是“依附”( d e p e n d e n c y ) 论和“联结”( a r t i c u l a t i o n ) 模式。这类研究主要是针对国内移民 的“现代化迁移”而展开的。 该方向的专业背景偏重于社会学和哲学意义上的理论模型的诠释,其研究对象则是流动人口居 住空间的特例聚居空间与城市的关系,并将其抽象归总为特色互补的几类模式,为我们更为全 面地把握“流动人口与城市”关系提供多种选择。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城市宏观角度和社会、经济学等领 域入手对流动人口及居住空间所作的研究,而从中微观层面以及城市规划角度对流动人口居住空间 给与的关注相对缺乏。 0 2 2 国内关于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研究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但在不同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不相 同。在8 0 年代,流动人 - - 1 刚刚出现时,广大学者与政府所关心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这与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实行,农、j k 牛产率得到提高,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劳动力转移与就、f k 安置。直到1 9 9 0 年以后流动人l j 的概念逐步取代“农村剩余 劳动力”概念,成为各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i 司时,研究热点从流动人u 是否应该流动,逐步发 展到对流动人口权利的广泛关注。可以说这既是流动人口自身发展的结果,更是社会经济条件的改 变之下,流动人口与政府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的结果。 国内关于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的研究相对较丰富,而关十居住空间的研究更多从宏观的居住 空间分异到微观的具体物质空间研究都有涉及,但是目前将流动人口和居住空间结合起来的研究还 相对有限,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学科角度展开如下: ( 1 )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流动人口聚居空间的社会结构。 如张鸿雁的著作侵入与接亭孥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项飚的著作跨越边界的社区 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王春光的著作社会流动和社会重构京城“浙江村”研究,刘林 平的著作关系、社会资本与社会转型深圳“平江村”研究等。 ( 2 )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结构组织、社会分异现象等进行研究。 如孟延春、曹广忠的论文北京南部“浙江村”的结构、定位和特征研究,顾朝林的论文北 京社会空间结构影响凶素及其演化研究,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问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朱传耿、马荣华、甄峰、顾朝林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等。 ( 3 ) 从政策管理角度研究流动人口的社区问题、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 施。 如胡苏云、赵敏的沦文流动人u 社区服务型管理模式研究,黄晨熹大城市外来流动人u 特 征与社区化管理以上海为例,项飚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u 聚居区的研究等。 ( 4 )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流动人口居住空间( 尤其是聚居空间) 现状特点、形成机制及其问 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 如吴明伟、吴晓的著作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2 0 0 5 ) , 吴晓的论文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和整合研究,敬东的论文“城市 里的乡村”研究报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对策,蕈庆大学曾嫒的硕士学 位论文发达地区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状况与规划对策( 2 0 0 3 ) ,千庆兰、陈颖彪的论文我国大 城市流动人口聚居i x i 初步研究以北京“浙江村”和广州石牌地区为例,张敏、石爱华等人的论 文珠江三角洲外围大城市流动人口聚居与分布等。 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研究流动人口的住居状况。 如张或的硕士毕业论文流动人口城市住居住区共生与同化,徐月辉的论文北京市“浙 江村”住宅设计,李甫、孙秉军论文社会问题空间化为流动人口提供可出租住宅等。 综上所述,国内将流动人u 和居住空间结合起来的研究不但相对自限,而且成果的积累多限于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且以具体的案例解析为多,而赢足于城市规划角度将两者结合的研究更少。 0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o 3 1 研究意义:目前已进城农民为主体的流动人口的劳动条件、待遇、社会保障、子女上 学等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并逐渐改善,但是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尚未提上议事日程,相应的研究较少, 低收入阶层的居住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j 农”问题的关键之一,本文希望通过对南京市流 动人口现有居住空间的研究,剖析其现状特征,挖掘影响南京市流动入口择居行为的内在因素,指 出流动人口目前居住空问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的相天经验教训,提出综合性的整合策略。 o 3 2 研究创新:相对于现有的学术研究,本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有以下两点: ( 1 ) 角度目前针对流动人口的研究很多,而对居住空间的研究更是成果丰硕,但是将两 者相结合的研究非常有限,能从城市规划角度展开“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研究就更为少见了。本 文将从城市规划角度对流动入口居住空间展开微观层面的解析。 ( 2 ) 方法一基于一手资料的调查研究,从流动人口的多种居住方式中选择典型的居住空间 进行研究,分析其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针对现存问题,借鉴国外成功案例进行策略研究,在一定程 度上充实已有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研究。 0 。4 研究内容 本文的内容除绪论部分外,还有以下内容: ( 1 ) 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及其居住空间概述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明确的概念界定, 并简要介绍了我国的城市化、流动人口及其居住空间,最后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分析建立本文对流 动人口居住空间的评估体系。 ( 2 ) 国外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概述重点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快速城市化 时期流动人口居住空问的建设情况,并总结了不同政府为改善流动人口恶劣居住空间所做的努力与 尝试。 ( 3 ) 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现状特征对南京市流动人口进行了概述,并从单元及社区 层面对南京市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进行了分析比较。 ( 4 ) 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影响因素分别从租居型和宿居型角度对流动人口居住空间 单元及社区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 ( 5 ) 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现存问题及改善措施通过对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问的现 状研究总结出其现存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改善措施,这其中包括房源提供、组织运作 及规划设计。 0 5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地域范围为南京市主城区及江宁开发区。 4 绪论 综合运用的方法有:问卷统计、实地调研、访谈法、文献查阅、比较分析等,其对应的研究对 象及期望达到的成果如下表: 研究方法 实施对象获取的资料数据 问卷统计南京市农民工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现状特征 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问的影响囚素 实地调研南京市农民工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问的现状特征 南京流动人口现状特征 访谈南京市农民工、相关机构及居委会南京流动人口现状特征 文献查阅相关学术专著、各期刊相关论文、相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关网站国外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概 述 关于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评价 南京流动人口现状特征 分析比较不同择居方式典型居住空问的特征南京i i j 流动人口居住空问的影响囚素 及影响因素 5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技术路线 ,f ;。、:豸? 。i 赫? 兹,蠢。,。 二 , 一 臻睡j 一 。( 黝人嚣蜘的j 国外流动人口住区的产生陵 及其改造整治经验l 乙一 ;、壤,”燃:磊二蠹盔,l 步躺羲;貔掣 r ,| ,一t ,! 。咖 囊 一 v 一一 。流动人口居住空问的评估框架奠 ,- 一,”霄曩霹孵焉 鬻 i i 。,一 。j 厂、 j 南京市流南京市流南京市流 i v 动人口居动人口居动人口居 i i 住空间的 。 住空问的住空间存 i 毫 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在问题 、l 舅 , 宿 酋 社 一 居 l 区 , 凄|。 型 层 -* 层 单 社 租 兀区居 层层型 面面影影 面 德 面 特特响 蓉 响 存 、。 存 在在 因问问 题 , 题 征征因 霉 素素 j 一 i嘲 v 一 。一w 。 ; | 南京市流动人口居 i住空问改善策略 ifflf1 甄豺 【房源供给 。i 组织起i 作j 规划诌计 l ij 。 1 r r , r 住 出 住 住氐公社内 房 租 宿 机资建 共 区 外 ;: 租 房空 宅 造 赁 构金设 设 价 空 建 居 市 源间间 筑 螽 场 供配住与民 运 给给组筹主 计 宅 配 j 币 作 渠制 际 体 套 的 的 ; 模 设 参 融 厶 毒 式 道度 织措体 口 ,i 准 系 与 妊 6 第一章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及其居住空间概述 溢瞄 第。章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及其居住空间概述 第一章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及其居住空间概述 1 1 相关概念界定 1 1 1 关于流动人口 ( 1 ) 广义的流动人口 广义的流动人口根据其在流入地停留时间的长短,一般可分为长久性迁移人口、临时性的暂住 人口和差旅过往人口三类 ( 2 ) 狭义的流动人口 狭义的流动人口则只包括那些在某一地域作短暂逗留的差旅过往人口。 ( 3 ) 我国官方定义的流动人口 在中国经济百科全书( 下) 中。对我闲的流动人口做了如下描述:“专制那类在一定时期内 ( 通常指一年内) 不改变自身户籍状况,并且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在另一行政区域暂时寄居或临时 外出的人口。”可见,我国的流动人口主要是由暂住人口和差旅过往人口( 如开会、旅游和中转的 人口) 两部分组成,而不包括迁移( 在地理空间上改变常住户u 所在地的长久性移动圆) 人口,这 就又将地域化的户籍管理特征融入到流动人口的定义之中。 ( 4 ) 。本文研究的流动人口 在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管理体制 下。考虑到差旅过往人口对于城市空 间的牛长、城市公共设施以及住宅的 需水量影响并不大,本文所要研究的 流动人l 专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离开 常住户口所在地、在另一行政区域暂 时居住地暂住人口,尤其是改革开放 之后以谋生营利为主要目的、自发从 事社会经济活动的入口,丰要是那些 为了寻找就业机会而进入城市的农村 剩余劳动力人口。目前,他们大多是 闰1 1 流动人口概念的不同界定 资料来源:吴明伟、吴晓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 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岫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5 p 1 1 以“外来入口”或“农民工”的身份出现的,并己演化成为城市中的一种新生社会群体。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还有一类特殊群体及其所处的牛活场所艺术家村落,这类村落是南艺术 家与设计师利用废弃的工业厂房,从中分隔出居住、工作、社交、娱乐、收藏等各种空间,在浩大 的厂房里构造各种生活方式,创作行为艺术,或者办作品展,而这些厂房后来也变成了最具个性、 最前卫、最受年轻人青睐的地方。村落里的艺术家很多都属于离开自身户籍所在地的流动人口,例 如北京环铁地区的新艺术家村落,没有人统计这里具体有多少人,“大约有上百人”,这是一个比较 公认的数字。但是相对于中国规模浩大的流动人u 大军,这里的艺术家人数甚微,而且这类人口的 流动与上文提到的以“谋生营利为主要目的、自发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主要是那些为了寻找 就q k 机会i i j 进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流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凶此它也不属十本文研究的 范围。 陈岱孙编中国经济百科全书【m 】:下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 9 9 1 1 6 5 5 o 同上, 1 6 5 4 9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2 关于居住空间 居住空间从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社会空间。l i l j - l ,物质空间本质是先存的,但是其组织利用和含 义却是社会转化和个人经历的历史积累( s h o r t ,1 9 8 5 ) ;2 居住空间作为一种社会空间,是由各种社 会机构、自然物质要素共同建构的被动结构。因此,城巾居住空间应理解为一一种由邻里单位有机整 合而成的社会空间连续系统( c o n t i n u m ) ,它既是由城市居民居住活动产生的一种开放空间实体,又 是一一种反映社会关系的意识,同时兼具社会和物质的双重属性。居住空间的物质属性主要体现在居 住用地的空间布局结构和居住建筑环境空间的布局形式。 沙里宁( e s a a r i n e n ,1 9 4 3 ) 认为:“住房的含义应当是家园以及健康的环境,而不光是遮风雨墙 壁和屋顶”。住宅不仅具有居住的功能,而且也是推动和约束社会关系的场所( l o c a l e ) 。( s c e n eo f a n e v e n t :s c e n eo f an o v e l ,e t c ) 由此,城市居住空间不仅是城市地域空间内住宅建筑的组合,它还是人 们居住活动所整合( s o c i a li n t e r g r a t i o n ) 而成的社会空间系统( s o c i a l s p a t i a ls y s t e m ) 。 顾朝林认为,由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及其相互作用,再加上自我识别理念和社区服务等就构成 了城f 1 j 居住空间。柴彦威认为,居住空间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一是指以居住用地为主的物质实 体空间,这包括住宅的地域分布、住宅的组织形式、住宅空间分布与组合特征等在景观上的外部表 现;另一是强调居民住房选择与居住社区的功能空间,这是一个以住家为中心的相对流动化的空间 范围。所以说居住空间是一个包含了住宅的区位特征、住宅的式样特征、居住主体的自然和社会属 性特征、住宅空间与其他城市空间相互关系等范畴的抽象化的概念,覆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 面国。 而本文将着重从微观的角度对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进行具体研究,即个体单元和社区层面上的 居住实态及其空间环境研究,因此其物质空问属性是文本的研究重点。下文中所提及的居住空间若 无特殊说明,均指的是微观层面的物质空间属性。 1 2 城市化、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居住空间 1 2 1 我国城市化概述 在改革丌放前,我词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状况除了1 9 4 9 1 9 5 7 年间的正常上升期外,无论 是农、i p 人l j 进城大炼钢还是城市人u 上山下乡期间,都呈现出一种行政力量和政策计划强力干预之 下的不正常状态和非自然特征,这些现象与欧美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总体来说,我国的城市化进 程町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阶段一:正常上升期( 1 9 4 9 1 9 5 7 )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大 批农业人l j 被吸纳到市镇和工矿区劳动就业,城市数量及其人u 都有了较快的增长,工业化与城市 化进展顺利。 阶段二:城市建设“大起”期( 1 9 5 8 1 9 6 0 ) 在急功近利思想和“左倾”政策的影响下, 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办钢铁工业建设,城市发展明显超出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城市数量及其 人口均处卡一种失控状态。 阶段三:城市建设“大落”期( 1 9 6 1 1 9 6 5 ) 通过行政手段压缩城市人口,动员3 0 0 0 万 人回流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城市数量及其人口大幅度减少( 见表1 1 ) 。 表1 1 1 9 5 8 1 9 6 5 年间全国城市数量统计 ( 单位:个) 山王侠大城市低收入居住窄问发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d 】: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 0 0 4 毋韦希成都市边缘区居住空问结构发展研究f d 】: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规划系,2 0 0 6 l o 第一章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及其居住空间概述 年份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合计 城市 建设 1 9 5 826 81 1 41 8 4 的大 1 9 5 927 51 0 21 7 9 1 9 6 0 2 8 8 1 0 91 9 9 起期 城市 1 9 6 128 01 2 62 0 8 建设 1 9 6 228 1 ll l 1 9 4 的大 1 9 6 327 89 71 7 7 1 9 6 427 59 01 6 7 落期 1 9 6 527 69 01 6 8 资料来源为t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改革 阶段四:动乱停滞期( 1 9 6 6 1 9 7 6 ) 国民经济遭到巨人破坏。知青与干部上山下乡接受锻 炼,约4 0 0 0 万人从城市前往农村,城市发展被政治运动所打断,基本上停滞不前。 阶段五:恢复上升期( 1 9 7 7 年至今) 随着工业布局的展开,沿海、沿江、交通便利处和 资源富集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中小城市;城市数量及其人口都有了稳步增长,我国开始转入一种 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状态。 表1 21 9 6 4 1 9 8 0 年和1 9 8 0 - - 1 9 8 9 年问各级城市数量的增长比较 1 9 6 41 9 8 0 年1 9 8 0 1 9 8 9 年增长率指数 城市规模 增加城市数( 个)年增幅a ( )增加城市数( 个)年增幅b ( ) b a 2 0 0 万人53 5 972 4 1 66 7 3 1 0 0 万 2 0 0 万人 81 0 9 682 5 4 l 2 3 2 5 0 万1 0 0 万人1 81 4 8 93 02 8 4 71 9 l 2 0 万5 0 万人4 32 3 5 57 0 3 4 2 21 4 5 1 0 万2 0 万人5 l2 6 7 86 24 4 9 l 1 6 8 1 0 万人4 2 3 8 1 04 67 0 3 91 8 5 平均值1 5 8 7 3 1 6 31 9 9 资料来源为:靳润成编中国城市化之路f m l 上海:学林出版社,1 9 8 9 1 2 2 我国流动人口概述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状态下,我国建立的以户籍管理为表征的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对各 类人口的自发流动( 不包括政策组织和引导下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如进城大炼钢和城市人口上山下 乡) 基本采取抑制和管控为主的静态策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逐渐从传统的 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变,劳动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蓬勃发展的新兴工业及第三 产业,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与革新: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体制的改革、地区经济差异、农民价值 观念的转变等等一系列原因引发了城市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求。 在城市相关政策成熟以及1 9 8 4 年中央政府放松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镇的限制后,流 动人口快速增长,而其中农村流动人口构成了流动人口中的主要部分。到2 0 0 3 年为止,我国离开 户口所在地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自八十年代初的不足2 0 0 万人增长到1 1 3 9 亿人罾。到2 0 0 4 年, 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民的数量有1 2 亿人左右,约为全国就业人员的l 6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流动 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变化。( 见表1 3 ) 随着上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还将以每年1 0 0 0 万的速度增长,到2 0 2 0 年我国城 镇化水平达到5 5 6 0 时,流动人口将达到2 亿以上。目前,流动人口主要聚集于经济发达地区, 其中,约有7 0 的流动人口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就业。如,上海市流动人口占全市从业人 段成荣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j 1 科技导报,1 9 9 7 ( 4 ) :6 4 。中国人口网h t t p :,w ww c h i n a p o p g o v c n r k k x z t b d t 2 0 0 4 0 5 1 7 - 1 3 0 2 8 h t m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 0 0 6 2 7 4 i i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员的5 0 0 6 ,苏州市为5 4 ,深圳市为7 2 9 ,东莞市为7 3 5 。 表1 3 近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统计 年份 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 流动人口数量( 万人) 1 2 1 0 71 2 9 0 01 3 4 0 01 4 0 0 01 4 4 0 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 2 3 我国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概述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在居住方式及场所的选择上也呈现多元化( 见表1 。4 ) ,就居住主 体的择居意愿而言,居住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主动择居与被动择居。 前者的居住主体身份多集中于个体工商户、散工、私人老板及其雇工,这部分人由于没有城市 户口,被排除在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之外,同时又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承担城市高额的租金与售价, 于是只能自己解决住宿问题:他们除了散居于宾馆旅店或寄居于亲友家中之外,更多的选择租居于 城市中房租相对低廉的地段。 而后者多居于由企业或政府统一提供的集体宿舍中,也包括建筑家装工人因施工需要而临时搭 建的工棚或暂居的装修现场。这类宿舍往往几个人甚至几十人合居一室,宿舍内只有床位,住房采 光、通风、隔声、隔热条件无法保证。此种情况下的流动人1 3 则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 表1 42 0 0 2 - - 2 0 0 4 年南京市暂住人口的居住方式统计 主要居住方式2 0 0 2 年2 0 0 3 年 2 0 0 4 正 总数( 万)比重( )总数( 万)比重( )总数( 万)比重( ) 宾馆旅店 1 71 6 51 5 1 253 7 亲友家中 1 11 0 79 57 7 1 l8 1 主动择居 租赁房屋 2 92 8 2 4 73 8 25 64 1 5 其他 1 91 8 5 l l8 91 07 4 被动择居集体宿舍 1 41 3 62 72 2 o2 51 8 5 工地现场 1 31 2 62 72 2 o2 82 0 7 资料来源为:南京市公安局南京市暂住人口管理统计报表( 2 0 0 2 - - 2 0 0 4 ) 通过对上表的比较,可以看山租赁房屋已不仅仅是主动择居人口的首选,更是成为了所有流动 人口的主导性选择,且所占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反映出这一择居方式内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 此针对这一方式的主体及其居住空间展开探析,对当下流动人口居住现状的总体把握而言,具有典 型意义和样本价值。 被动择居的两种居住方式虽然比重相当,但是由于工地现场一般为临时搭建的丁棚或者暂居的 装修现场,具有很大的临时性与流动性,对于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社区的建构来说,其影响也是非连 续和有限的;与之相比集体宿舍则一般由企业或政府提供,相对固定长久,更能代表被动择居空间 的同有特征,并且目前国内关于这类居住空间的研究也不算多,所以将它作为论文的另一个重点研 究对象具有一定的意义。 因此,“租赁房屋”和“集体宿舍”分别作为我国流动入口主动择居和被动择居方式的典型代表, 将成为本文居住空间微观解析对象( 简称为租居房和宿居房) 的重点。 1 2 第一章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及其居住空间概述 1 3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评估 1 3 1 关于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评估的相关研究 目前,在关于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有限研究中,有以下成果专门针对居住空间的评估提出了自 己的观点和体系 ( 1 ) 寄居大都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 2 0 0 2 ) 吴维平、王汉生曾对北京和上海两地流动人口居住条件进行过分析,在分析中使用了三个指标 ( 见表i 5 ) ,文中对上海、北京的流动人口及其当地居民的住房状况进行了对比( 见表1 6 ) 表1 5 寄居大都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指标 指标指标分解及释义 人均使用面积 包括居住空间和厨卫等设施所占空间在内的人均使用面积( 或住房面积,不同于居 住面积) ,这个指标长期被用来衡量国内住房供应水平的提高: 综合了对房屋七方面的定性描述( = x i 9 ) ,这七方面的定性描述所使用的是一 住房质量指数 个如下所示的量表:通电( o = 没有,1 = 有) 、通水( o = 没有,l = 有) 、煤气液化气 ( 0 = 没有,】= 有) 、厨房( 0 = 没有,1 = 合用,2 = 独, - 1 0 、厕所( o = 没有,1 = 合用,2 = 独立) 、房屋类型( o = 临时性,l = 永久性) 、住房用途( o = 居住兼工作或他用,l = 纯居住) 住房的满意度 表1 6 上海、北京流动人口住房条件和满意程度 嘉弋 流动人口 当地居民 迁移人口 指标上海 北京上海北京 上海北京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m 4 ) 8 17 12 4 62 1 32 0 81 8 6 住房质量指数o 5 3o 4 80 8 4o 8 2 0 7 80 7 9 对目前住 很满意4 03 81 6 81 4 35 o9 7 房的满意 满意 5 0 53 9 14 7 54 0 94 6 33 3 8 程度( 累 一般 8 6 6 8 0 5 6 2 1 6 6 2 6 6 35 3 1 计百分 不满意 9 8 1 9 6 49 1 38 7 68 7 68 8 3 比) 很不满意 1 0 0 o1 0 0 ol o o 01 0 0 o1 0 0 o1 0 0 0 ( 2 )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外围流动人口聚居与分布一以深圳市平湖镇为例 张敏等人在文章中对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居住质量选用了5 个方面的指标进行分析( 见表1 户) 。 表1 7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外围流动人口聚居与分布一以深圳市平湖镇为例居住质量指标 指标相关内容描述 人口规模 指每间住房所容纳的平均人数,是一项综合反映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的指 标 干扰情况 指生活在同一空间或相邻空间内的个体之间长期存在的无法避免的干 吴维平,王汉生寄居大都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川社会学研究2 0 0 2 ( 3 ) :1 0 1 o 同上,1 0 2 。张敏,石爱华,孙明洁,等珠江三角洲大城市外围流动人口聚居与分布以深圳市平湖镇为例【j 】城市规 划,2 0 0 2 ( 5 ) :6 4 1 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扰是一项有关居者生活私密性、自主性能否得到保证的指标 卫生条件主要从卫浴设施、通风条件等方面考虑,是主要反映居住健康状况的指 标 居住环境指周同水、气、声环境质量、绿化情况等物理环境质量和治安状况等 社会环境质量 社会设施 指附近的商业、医疗、文体等服务设施的配套情况 ( 3 ) 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 作者对我国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住房条件进行了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见表1 8 ) 。 表1 8 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中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住房条件比较选项 指标指标分解 房屋建筑材料 人均房间数 人均使用面积 自来水室内自用、室内公用、室外臼用、室外共用、无自来水 厨房设施室内自用、室内公用、室外白用、室外共用、无厨房 燃料类型燃气、燃煤、燃柴、其他 取暖设施暖气、炉子、其他、无取暖设施 厕所室内自用、室内公用、室外自用、室外共用、无厕所 洗澡间室内自用、室内公用、室外白用、室外共用、无洗澡间 居住区公共垃圾清理定期、无定期、自行处理、其他 ( 4 ) 作者针对两安“城中村”的居住形态现状做了以下方面的具体调研:( 见表1 1 0 ) 表1 1 0 。城中村”居住形态的现状及演变对西安。城中村”的居住形态现状调研指标 指标 指标分解 现有宅基地面积 物质空间形态房屋层数 房间数量 平面布局( 房间满铺,较少考虑 通风、采光及居住私密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