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 o 、 : 一, 硕士学位论炙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苏雪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硕果累累的学林耆宿,与冰心齐名。其散文独 树一帜,自成一家,历来受人称道,被誉为真正的美文。然而前人的研究多是集中 在苏雪林散文的童心、自然、母爱等主题上,却始终没有人深入地从意境角度去探 讨苏雪林散文的美。苏雪林在散文中将自己的知识见解和气质个性相结合,运用各 种艺术手法,以诗性的文字作载体,从直观感相的描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 灵魂的启示,营造了散文景美、情真、意切的艺术意境。因此,本论文拟在五四女 性文学的大背景下,从一个女性的心态和角度以历史比较的眼光去分析苏雪林散文 的意境美,对读者更深刻的认识苏雪林散文的魅力,和引导人们关注散文的意境极 具意义。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着重从苏雪林散文的色彩、语言、物象、结构等方 面去具体分析苏雪林散文的美景美态;第二章主要从自然意象、知识意象、梦幻意 象三个方面去展现苏雪林散文超以象外的意蕴美;第三章从感情的真挚、人格的高 雅和灵动的情韵三大方面去挖掘苏雪林散文的情致美。 关键词:苏雪林;散文;意境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t i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i nc h i n e s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r y ,s ux u e l i ni sal i t e r a r yg i a n t sw i t hab e a u t i f u l q u a n t u mo fa c h i e v e m e n t ,a sw e l la sb i n gx i n h e re s s a y sa r ek n o w na st h er e a l b e l l e s l e t t r e sh a v er e c e i v e dal o to fp r a i s ew i t hc r e a t eas e p a r a t es c h 0 0 1 h o w e v e r , 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a r em o s t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 di nt h ec h i l d l i k ei n n o c e n c e ,n a t u r e ,m o t h e r l y i o v ea n do t h e rt h e m e s b u t ,n oo n ei n d e p t hp e r s p e c t i v et oe x p l o r et h eb e a u t yo fs u x u e l i n sp r o s e i nh e rp r o s eo nc o n c e p t i o n ,w i t hp o e t i cl a n g u a g ea sc a r t i e r ,h e ro w n p e r s o n a lk n o w l e d g e ,v i e w sa n dt e m p e r a m e n ta r ec o m b i n e d ,u s eo fv a r i o u sa r t i s t i c t e c h n i q u e s ,p h a s ef r o mt h ei n t u i t i v es e n s eo f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 ,a c t i v el i r et oc o n v e y , t ot h e h i 曲e s ts p i r i t u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c r e a t e dt h e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w i t hb e a u t i f u ls c e n e r y , t r u el o v e ,p r o f o u n dm e a n i n g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p a p e ri st ow o m e n s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5 4 b a c k g r o u n d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aw o m a n sm i n da n d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t oa n a l y z et h ep r o s ew r i t i n g s ,a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i n s c r i b e do nt h e c h a r mo fp r o s ef o rr e a d e r s ,a n dd i r e c ti t sa t t e n t i o np r o s ew r i t i n g sm e a n i n g f u l p a p e ri s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c h a p t e ro n ef o c u s e so nt h ec o l o r , l a n g u a g e , i m a g e s ,s t r u c t u r e ,a n ds oo nt oac o n c r e t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b e a u t yo fp r o s e c h a p t e rt w o i m a g e sf r o mn a t u r e ,k n o w l e d g ei m a g e ,d r e a mi m a g e r yt op r e s e n tt h r e ee s s a y sb e y o n d t h ei n s c r i b e do nt h ep r o f o u n di m p l i c a t i o n c h a p t e r t h r e ea r ef r o mt h es i n c e r ef e e l i n g s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f l e x i b l es e n t i m e n tt h e s et h r e ea s p e c t st od i ge l e g a n tt h ed e l i g h to fp r o s e k e yw o r d s :s ux u e l i n ;p r o s e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互、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储签名:莠馘吨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阋。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华中 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音域部分内窖。 储戳j 秀州 寸戳:阀 嘲 it :。 v 允许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将本人论文 以电子、网络、镜像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 作者签名:剽嘲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一,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圃童途塞堡銮唇澄唇;旦圭生i 旦= 生;旦三生蕉查! 储虢剿蝎 期:伽f 辫f 月2 ,日 门jfj嘶叫唱 y ; l 乏” ,虬 月 、。,卢s , 口 寺口 ,o 参纱 师期 争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导论 苏雪林( 1 8 9 7 1 9 9 9 ) ,笔名绿漪,是一位创作、教学、研究三栖,集作家、 教授、学者于一身的文坛耆宿。在1 0 2 年的生命历程中,她教书育人5 0 年,伏案 笔耕8 0 载,出版著作5 0 部,煌煌千万言,海峡两岸称其为五四元老派作家、大师 级学人。二十年代苏雪林即以散文绿天一举成名,与冰心齐名。孽海花作 者曾孟朴先生盛赞她“全身脱尽铅华气,始信中闺有大苏”。她清丽隽永的文采, 灵敏跳脱的心思,磅礴雄阔的才力,高雅充实的生命,深情款款的倾诉,读之让人 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诚如老作家林海音所言:“绿天实在是一本富有诗意的散文, 我在中学生时代读它,和今天我做了祖母再读它,一样使我深得其味。 管阿英评论 她是“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 然而由于海峡两岸的隔膜和苏雪林本身 的个性因素,这个在台湾享誉盛名的安徽才女在大陆学界竞鲜有人知,致使其成为 “化外之民淹没深山长达半个多世纪。恰逢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大陆 读者开始重新把眼光投向这个驰骋文苑学林一生的学林人瑞,对苏雪林其人其文的 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多起来。 苏雪林曾在她的蝉之曲序、读与写中阐述了自己的文艺观点:“文学和 艺术家的使命,是以丰富的想象,高超的意境,美化人生,提高人们的感情和思想。他 们要在荒地上撤布花种,要在沙漠里掘开甘泉,把这个荒凉的世界,逐渐化成锦天 绣地的乐园”,固“作家必如此,才算艺术忠臣,文艺必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才有永久 的生命 。 她的散文可以说是对她的创作观点最好的注解。苏雪林的散文独树一帜, 自成一家,不仅富蕴汪士祯所提倡的神韵,具有沈德潜所标榜的格调,还蕴涵袁枚 所推崇的“性灵 之美,被誉为真正的美文。然而前人的研究多是集中在苏氏散文 的童心、自然、母爱等主题上,却始终没有人深入地从意境角度去探讨苏雪林散文 的美。因此,本论文拟在五四女性文学的大背景下,从一个女性的心态和角度以历 史比较的眼光去分析其散文的意境美,对读者更深刻的认识苏雪林散文的魅力,和 引导人们关注散文的意境极具意义。 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篇幅精致小巧、取材丰富广泛、形式灵活机动,是一个小中 见大的心灵之窗,是一片独立自由的艺术天地。散文这种文学样式特别注重作者与 。曾孟朴:我的生活,台北文星书店,1 9 6 7 年版,第6 1 页。 圆林海音:剪影话文坛,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 9 8 7 年,第5 0 页。 学阿英:绿漪论苏需林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5 7 页。 回苏雪林:蝉之曲序,苏雪林文集第二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4 7 页。 苏雪林:文学作用与人生,苏雪林文集第三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5 页。 1 :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读者的心灵交流,在审美期待上,不论是以哪种表达方式组织文章,都期望通过意 境的艺术氛围来感染读者。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 浅而己。 国学大师林纾也曾说过散文要“后文采而先意境”,可见意境在敖文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学者努力将诗境中的意境理论扩展至散 文创作实践中,创作出了不少意境隽永的经典散文。 意境,在古典美学中作为文学抒情的主要手段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并以诗 境成长得最为丰满。阎嘉的现代文学理论将其定义为:“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独特 范畴。意境是由一系列的形象与意象构成的,但它并不追求可感的认识效果,而是 追求一种超越具体情景、事物、身心感知的,对宇宙人生更深广的体悟,所以更多 的体现在抒情性作品中。在具体表达方式方面,意境有以下三个特征,即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和超以象外。 它是活跃着生命律动和情调,诱发和开拓某种意蕴和氛围 的审美想象空间,追寻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缥缈无定的艺术效果。 散文意境的发端以古诗论为根基,但在其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除与诗境有共同 基础外还形成了自身的个性特点。散文意境是散文家以审美期待和艺术眼光审视自 然、人生,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内蕴深刻的艺术形 象,并由若干形象构成一定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散 文作品中的意境是委婉含蓄的,大多是氤氲弥漫在散文的构成要素中。它是提升散 文格调和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一个有效方式,是散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景美、情深、 意重的诗性空间和整体境况。它能引导欣赏者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动性,如临 其境,思想上得到提升,感情上受到熏陶。 o 姚淦铭,王燕:干国维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7 7 页。 国阎嘉:文学理论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7 l 页。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苏雪林散文的美景美态 意境是作家内心的主观情思、读者的想象领悟与客观物象的形神本质等多种因 素相互糅合乃至融为一体的审美结晶。优秀的散文,其外在声情双绝,文辞隽永; 其内在意境优美、意蕴深幽。苏雪林在散文中将自己的知识见解和气质个性相结合, 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以密度和诗象的文字作载体,创造了诗情画意水乳交融的优美 意境。阿英对其做过这样的评论:“她的作品和冰心并论,她是另具一番幽丽、秀 韵画意与诗情。 第一节浓淡相宜的绘画美 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 真境通而神境生。 画面,是散文形象得以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散文家使抒情表意 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的直接手段,是散文意境外化的有效途径。散文美丽的画面, 能第一时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进而激发继续欣赏的欲望。苏雪林曾自言: “对绘画则兴趣之浓厚不在写作之下 ,并且童年时便开始习画,成年后更远赴法 国里昂国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章君谷在她的画页按语:“苏雪林的画超逸出尘, 真可视作文人画的代表。 画家与作家的双重身份使得她在体味自然风光的旖旎绮 丽时不仅有画家对光、色、线的敏感,且有文人无垠的遐思,她别出心裁地把绘画 艺术的技法与文学艺术的语言双剑合璧,把真实的景物和缥缈的虚境用蕙质兰心晕 染成一幅幅流光溢彩的散文画,调动读者的各种神经细胞,让读者徜徉在诗画般的 艺术殿堂里流连忘返。 一、绿色打底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颜色。”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必然倾注自己 某种特定的情绪,这种特定的情绪会蔓延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如一幅画布固定了底 色后,无论再怎么涂鸦也不会改变它的主色调。散文所蕴蓄的旨趣和诗意,都归宗 于作者情绪的“主色 。作者主体的情感基调不同决定了作品所表现的情绪主色调 的差异。创设散文的意境美需要具有这种贯穿全文并且充分体现某种情感的主色 调,这样才能达到情为景增色,景使情更浓,因而更能打动人心。美国学者阿恩海 。阿英:绿漪论苏雪林文集第p n q 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5 9 页。 苏雪林:我与国画苏雪林文集第一二卷,安徽义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8 5 页。 苏雪林:我与国画苏雩林文集第一二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8 5 页。 国姚淦铭,王燕:王国维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4 2 页。 3 :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姆在色彩论中曾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的 想法 。从苏雪林的笔名“绿漪女士 可见她对“绿 情有独钟。苏雪林在文 中频频使用绿色,皆因她充分领悟到绿色的隽永,挖掘内里更深层的涵义。她的整 部绿天散文集便是以“绿”为主色和背景为我们徐徐展开的一幅幅画卷,奠定 了一种理想、和平的基调。她写道:“园中的草似乎多时不曾刈除了,高高下下长 了许多杂草,草里纠缠着许多牵牛花和莺萝花,猩红万点,映在浅黄浓绿间,画出 新秋的诗意。还有白的雏菊,黄的红的大丽花,繁星似的金钱菊,丹砂似的鸡冠, 也在这荒原中杂乱地开着,秋花不似春花,桃李之华,牡丹芍药的妍艳,不过给人 以温馥之感,你想温馨之处,更领略一种清远的韵致和幽峭的情绪么? 固浓墨淡 彩,盘点出一个以“绿”为底色的芳菲新秋,浓绿的草,其间点缀着白、黄、红、 金色、丹砂等五颜六色的鲜花,再植上:“几株合抱的大榆树”,覆盖着树木的“常 春藤”,倒垂下来的紫藤花,营造了一种“绿云深处,香雪霏霏”的自然诗意。 作者手执一卷书,坐在树下的小藤椅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绿意, 好不惬意;而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树木像得到了指令一样,“拼命使叶儿茂 盛,苍翠的颜色,好像一层层的绿波 。 潜藏在绿波中的小屋,雨后明镜般的天空, 积极向上的小生命,树下抬头仰望的少妇,整个儿孕育了一个纤尘不染、清新可人 的性灵世界。作者以饱满的热情、静谧的灵心构建了一个散发着生命活力、理想光 芒和青春气息的超人间乐园。 二、应情赋色 绘画,作为一种艺术,无疑是艺术家情感的结晶。而绘画表现感情最充分最有 力的工具便是色彩,因为色彩可以在瞬间牵动人们的视觉神经,从而使内心情感和 精神状态为之一振。被称作“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赛尚曾说:“对 于画家来说,只有色彩是真实的。一幅画首先是,也应该是表现颜色”。凡是有 所建树的画家,在感情的表达上,无论是喜怒哀乐,颜色的选取必然是千变万化、 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在视觉效果的强烈刺激下引起情感的激荡。苏雪林主张绘画 要讲究色彩,那么其文学作品也必然如是。她的散文借助语言的绘画功能,依托人 们的想象,摹绘出丰富多彩、可观可感的艺术情景。清人王船山在夕堂永日绪论 中说过:“情景名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为情中景,景中情。 她特别善于通 过景物的色彩变化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起伏。她文中的色彩细腻、丰富、化不可触摸 谢文利,曾长青:( i - 5 的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 9 8 4 年,第2 6 5 页。 。苏雪林:绿天苏雪林文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2 6 1 页。 苏雩林:绿天苏雪林文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2 6 2 页。 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8 4 年,第9 8 、9 9 页。 4 曼产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i e s i s 的情思为可以感观的实体,不仅能引起读者强烈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想象,而且能 激发人的审美情趣,提升作品的艺术格调和增强艺术感染力。鸽儿的通信中, 她极尽描述之能事,准确抓住色彩间的细微差别和自然变换,反映一个新婚少妇敏 感而又娇嫩的内心世界。第一篇中,孤寂的碧衿在凉台上思念自己远方的丈夫,真 可谓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在这种落寞哀伤的心情下“以我观物,则“物 尽着我色”,所以“雨过后,天空里还堆积着一叠叠的湿云,映着月光,深碧里透 出淡黄的颜色,这淡黄的光,又映着暗绿的树影儿 。苏雪林之所以选取在色彩学 上代表着幸福和希望的“深绿”与寓意欺骗的“淡黄这两种具有强烈对比意识的 颜色,也许是为了暗示自己婚姻的不幸吧! 她深深地思念着丈夫,渴望丈夫回应自己对爱情热切地憧憬,可冰冷的现实一 次次将她的美梦粉碎,于是她不得不编织“美丽的谎言 自欺欺人。在这种悲凉凄 清的心境下所有物事都打上了情绪的烙印:“树叶由壮健的绿色变成深黄,像诗人 一样,在秋风里耸着肩儿微吟,感慨自己萧条的身世;“早凋的梧桐飞尽了翠叶 , “一阵清晓的微风,吹到我们脸上,凉意沁心,同时树梢头飘飘落下几片黄叶”。圆 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纯真而又无法排遣的爱情,其爱之深,思之切, 情之痴,愁之苦,让人无法不动容。在第五篇中作者热切地期待着丈夫回家,每 次满心欢喜地开门,迎来的不是老公公便是老婆婆,始终不见魂牵梦萦的“绿衣人 。 称丈夫为“绿衣人 ,可见作者对丈夫和婚姻是怀着希望和理想的,但现实是熏透 愁人千里梦,醒时空对烛花红,却无情。这种失望甚至渗透在梦境中,“醒来时却 一个记不清,好像园里青草地上长着黄白野花,寂寞的在春风里一阵阵的开了,又 寂寞的在春风里一阵阵的萎谢了。 那种落寞中思念等待,思念等待中失望与怨恨 都一览无遗。第七篇没有等到灵崖的信时,碧“心里的忧闷,像雨后遥山一般,浓 酽酽的又翠深了一层。”色彩在这里就是忧愁的化身,色泽越浓,作者的愁闷就越 是“浓得化不开”,读者也不禁为之忧愁烦闷起来。 三、童话色彩 苏雪林虽然是一名成年女性,但其内心却像孩子一般纯净、天真、美好,怀着 这样烂漫的童心去为人行文,其散文中的色彩也就自然而然地荡漾着儿童的童真和 童趣。干净、明丽而又生气蓬勃的颜色是孩子着墨调色的首选。苏雪林以成人的身 。苏雪林:鸽儿的通信苏雪林文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2 6 8 页。 o 苏雪林:鸽儿的通信苏雪林文集第一卷,安徽文艺 i :版社1 9 9 6 年,第2 6 8 页。 苏雪林:鸽儿的通信苏雪林文集第一卷,安徽文艺 ;版社1 9 9 6 年,第2 7 5 页。 回苏雪林:鸽儿的通信苏雪林文集第一卷,安徽文艺i l j 版社1 9 9 6 年,第2 7 5 页。 5 :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份站在孩童的视角导演了一部充满童趣和快乐的动画片小小银翅蝴蝶的故事, 故事女主角为“银翅蝴蝶,出场人物还有“金碧辉煌的孔雀氅的大蝴蝶,绿质红 章的鹦鹉蝴蝶,细腰而轻婉的黄蜂,通明绿玉镂成翅儿的蜻蜒,“芊绵的碧草,青 葱的嘉树,青云似的假山石 共同搭成了故事展开的背景。“银、金碧辉煌、绿质 红章、 以及“碧草、青葱、青云 这些鲜丽明净的颜色,恰似顽皮的孩子打翻了 颜料染缸,调制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这些小动物的感情戏当然也是单纯无 比的,“黑蝉”,“白蠹虫”,“绿蜥蜴,“黄飞蛾”等多彩多姿的追求者都无法打动 美丽银翅蝴蝶的芳心,她一往情深地等候未婚夫蜜蜂。等到“落红如雨,春兴己将 迟暮”,绿暗红稀,银翅蝴蝶意识到美好的春天已将过去。亲眼目睹天边紫燕、荷 底鸳鸯、溪边翡翠等出双入对的恩爱幸福,坚贞不渝的银翅蝴蝶触景生情,于是她 抛却女儿家的矜持写信请蜜蜂回来成亲。她喜孜孜地为自己准备了丰富精致的妆 奁:紫槿花的香水,牡丹花粉,用灿烂的朝阳光线穿成的露珠项圈,借春水的碧色 染成的铺地苔衣。但蜜蜂却以工学未毕,不谈爱情为借口,当头一盆冷水泼灭了银 翅蝴蝶的热情。银翅蝴蝶伤心失望甚至想结束生命,高雅的“紫蚓女士”像知心大 姐一样,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时劝导她:爱情是极虚伪的东西,忘了蜜蜂开始重新 生活。虽然紫蚓和蝼蛄住在黑暗潮湿的地底,但生活并不是暗无天日的,他们对未 来充满希望。用色彩学来解释,紫色是典雅、神秘、庄重的象征,黑色也透露出沉 重、寂静、死亡的气息。活泼开朗的苏雪林断然不会让单纯善良的银翅蝴蝶被这两 种沉闷压抑的颜色裹挟。“我们蝴蝶的生命,全部都是美妙的轻婉的诗,便是遇到 痛苦,也应当有哀艳的文字。我以后要将我的情爱,托之于芙蓉寂寞的轻红,幽兰 啼露之眼,更托之于死去的银白色月光,消散了桃色的云,幻灭的春梦,春神竖琴 断弦的哀调”。最终,银翅蝴蝶实现了她的爱情愿望,和蜜蜂幸福地生活在一个山 清水秀、花开遍地的地上乐园。 四、光色调和 苏雪林曾说:“画要讲究色彩与空气。所谓空气便是“浓淡”或“明暗 、“深 浅”,大率近浓远澹,近暗远明。圆我们的秋天之画中,作者细致入微地 观察天空的变化,运用光线影响色泽的原理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夕阳夕照的油 画。首先以“一轮金色的太阳”定下主色调,然后以太阳光辉喷出的熊熊烈焰,将 鸭卵青的天煅成深红,将几层褐色的厚云,燃成透明如水银的溶液。天的“深红”、 云的“褐色”和“透明如水银”的颜色,都是“金色 的附属品,这些颜色都是太 。苏雪林:小小银翅蝴蝶饿故事苏雪林文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2 1 页。 国苏雪林:我与国画苏雪林文集第二卷,安徽义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8 5 页。 6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阳光映射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由金色变成“金黄色 ;近处的树,远处 的平芜由于空间距离和视线错位的作用模糊成一片深绿,大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辽 阔悠远、浪漫厚重;浅青色的雾,经斜阳胭脂色的晕染,又生成了“碧中泛金,青 中晕紫 的颜色,这是色彩和光线的调和与映衬作用。苏雪林在画布上用她那绮丽 鲜艳的文字挥洒自如,天空、太阳、云、树、水波都染上了浓淡相宜的颜色,读者 通过文字可以闭目遐想到绚丽变幻、如诗如画的美景,这在当时的散文作家中几乎 是无与伦比的。黄山层峦叠嶂、姿态万千的险峰在她从容不迫的铺纸染墨中显得深 浅有道,读者在充分领略黄山雄奇秀丽的神韵的同时也透视了作者的内心气质。“居 高临下,放眼一望,但见无穷无尽的峰嶂,浓青、浅绿、明蓝、沉黛,以及黄红褚 紫、靡色不有”,以墨之浓淡分缀,自具重叠深远之趣。“天色己入暮,这些纵横 错落的峰峦被夕阳一蒸,又像千军万马,戈戟森森,甲光灿灿, “那炫烂的色彩 熔化在晚霞里,金碧辉煌,宝光焕发。” 同是这些峰峦,只是天色早晚不同,山峦 距离不同,作者着墨便深浅各异,明暗兼到,神气乃生。当时的文坛巨匠相对而论, 冰心淡雅,苏雪林艳丽,虽然未到徐志摩那种“色彩之浓厚,辞藻之富丽,铺排之 繁多,令人目不暇接的境界 ,但苏雪林“文辞的美妙,色泽的艳丽,也是有目共 睹的。, 第二节优雅隽永的文辞美 苏雪林说过:“诗的意境如美人的本质,辞句如美人的装饰。 意境是一种浑 融、圆滑的美学特质,表现为种如羚羊挂角般恍惚无定、飘忽无影的感觉、氛围, 需要借助于直观、生动、有形的语言传达出来。创设意境美要求作为散文载体的语 言其文言近旨远,意味深长;其情委婉含蓄,感天动地;其声如金石掷地清脆悦耳, 如珠落玉盘和谐美妙;其色明艳照人,缤纷多彩。换而言之,要求作者在酝酿散文 的语言时,熟稔地掌握并适时地选取合适的艺术手法,渲染出幽雅的氛围和生动的 情韵来。 一、典雅脱俗 “五四 女作家的散文语言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冰心的语言,飘逸而适度, 国苏香林:黄海游踪苏霄林文集第二卷,安徽文艺m 版社,1 9 9 6 年,第5 3 0 页。 苏雩林:黄海游踪苏碍林文集第二卷,安徽文艺i l 版社,1 9 9 6 年,第5 3 0 页。 苏雪林:黄海游踪苏雪林文集第二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5 3 0 页。 苏雪林:徐忠摩的诗苏雪林文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5 8 页。 赵景深:苏雪林和她的创作苏雷林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7 4 页。 苏雪林:徐志摩的诗苏雪林文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5 8 页。 7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言外有意,哀而不伤。她常使用模糊、泛化的语言,表现多重的氛围而不具体化, 使作品呈现迷离朦胧、意境深远而清幽的艺术效果,让读者浮想联翩;庐隐常常在 文章结尾处用激越直露的语言抒情,她的哀怨中充斥着一股气势凌厉的阳刚力量; 苏雪林的文笔带着一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晶莹清丽,宛如皎皎月光,淙淙清泉,流 动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清峻神韵,体现了温婉雅致、清新灵逸的语言风格。 苏雪林古典文学造诣深厚,“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脆,逼近前辈。 她的 散文中四、六句式俯拾皆是:如“芳草芊芊 、“落红如雨 、“春色阑珊”、 “春风 怡荡”、“香雪霏霏 、“杲杲秋阳”、“红灯点点,影落波间 。音节和谐,琅琅上口, 古风今韵,形神兼备。“却听见四山幽籁、萧萧瑟瑟、寥寥咫咫,如万箔春蚕之食 叶,如风水相激越,如落叶相擦磨,泉声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做弄峥琮曲调,一 与夏夜虫声,齐鸣竞奏。” 长短杂糅、骈散错落、抑扬顿挫、婉曲成韵。她常常 以四字词句为主干,六字词句问杂其间,实现“工 与“变的对立统一,实乃“公 孙大娘舞剑手,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苏雪林对语言的锤炼还在于发掘生活中的诗意和美感,从口语中挑选最准确、 最生动的语言穿插于典雅的文词之中,所以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功力,浅近中显现精 美。“菜蔬一畦一畦的绿,花儿一时一时的红。在鸽儿的通信第四篇中,她将 两句白话作成对仗工整的诗歌,穿插于书信体散文中,在音节、情调及气氛营造方 面,与内容紧密配合,既有“炼”的精致、脱俗,又有“不炼 的朴素、自然。虽 是写日常生活平凡琐事,作者却匠心独运,以婉丽而有风致的语言弥补内容上的平 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以清新爽朗的田园风光对应优雅典丽的诗歌形式既形神合 一,又生动活泼。 二、气韵生动 在语言气质上,与同时代作家文友相比,她稍逊冰心的清纯淡雅,难及周作人 的情趣韵味,更难抵朱自清那种不可匹敌的恰到好处与精美绝伦。她和所推崇的徐 志摩一样偏好排偶句,语言活泼、生动,常以人比景,又以景拟人。她个性浪漫、 倔强、热情、敏锐,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 成婉中见直,柔中带刚的艺术个性,文气充沛,阴柔之气、浩然之气,孤冷之气, 生气勃勃,气韵生动。 苏雪林发臻于完美的语言技巧,充分展示了其特立独行、敢想敢为的性情,也 揭示了其生活中柔婉、多情的一面。在栈桥灯影里,栈桥两边石柱上的灯是月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四川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第3 0 页。 。苏雪林:棘心苏雩林文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0 页。 8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t l e s i s 亮下的蛋,落在“软如锦褥的碧波里”,这些连缀在一起的“月蛋”是“明珠璎珞 , 挂在海后的柔胸上,海后卸妆时,随手一撂,无意间挂在栈桥这支“银箭”上,“黝 黑的天空、黝黑的海水 是海后“挂在银箭上的一袭黑绒仙裳 。这幅栈桥下的月 景图恰似窈缈仙境一般,景中人也仿佛跨着彩虹袅袅飞升的凌波仙子,何其轻盈, 何其飘逸,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家哪得几回闻! 她那神来之笔时而把月下海景 写成柔婉静美的仙境一般,令人心驰神往;时而把大海写得波澜壮阔、汹涌澎湃, 显示出一种恢弘的气度。“今夕晚潮更猛,一层层的狂涛骇浪,如万千白盔白甲跨 着白马的士兵,奔腾呼啸而来,猛扑桥脚,以誓取这座长桥为目的。但见雪旆飞扬, 银丸似雨,肉搏之烈,无以复加。”以千军万马状潮水之凶猛激烈,气吞山河,作 者豪迈、阔达的胸襟与如此壮观、雄伟的画面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无论是描绘黄 山云海之壮观,还是刻画欧洲戈贝湖之灵幻,都充满了灵秀环奇之气,令人沉醉其 中,流连忘返。春山顶上探灵湖中戈贝湖既像“一个长生蛮荒的魅力少女 温 柔妩媚,“又似幽谷佳人”俪然出尘,灵气逼人,韵致十足。写雨后瀑布:“但见 那翻银滚雪的浪头,一阵紧似一阵,汹涌奔腾而来,冲激岩石,喷沫四溅,声如殷 雷动地。 最后引用杜甫的“词源道泻三峡水,笔阵横扫千人军 ,气势如虹,犹 如排山倒海,震撼人心。气畅则辞达,游记千石谱一鼓作气连用二十二个比喻 将石林化为“喻林 ,酣畅淋漓,令人叹为观止。不论是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和人 物,还是无生命的器物、建筑物,凡能入其法眼者,皆成为苏雪林妙笔下生出来的 鲜花,朵朵光彩夺目,仿佛马良神笔,将满山的顽石点化得生气勃勃,描摹得栩栩 如生,营造出了诗意的氛围和旷达的意境。 第三节物象飞动之美 朱自清认为,散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 想象是构思的重要手 段,也是散文意境产生的重要心理过程。如果不以想象作为媒介牵线搭桥,那么各 种客观物象就只能永远山南水北,俩俩相忘。无论是散文意象的鲜明还是作者感情 的深挚,都依赖于丰富活跃的想象;散文形象的精巧玲珑、千变万化,散文意境的 雄奇俊美、肃穆飘逸,也都需要张开想象的翅膀。当然,意境作为经由作家精,1 、5 构 思而成的一种形象体系,它不可能凭空想象,也不可能绝对写实,它的构成是基于 种种既“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的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 苏雪林:栈桥灯影苏雩林文集第一卷,安徽文艺: 版社1 9 9 6 年,第3 6 6 页。 o 苏害林:春山顶上探灵湖苏雪林文集第二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5 2 0 页。 朱自清:关于散文写作,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第1 5 8 页。 9 ,7 冷 : : 硕士擘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t e s i s 苏雪林崇尚心灵无涯,时常放飞思绪天马行空,再加上受屈赋浪漫主义文风的 熏陶,其散文物象飞动、奔腾豪纵。她曾声言自己爱“偏于想象恢弘,辞彩瑰丽” 的辞章,“若带有荒唐悠邈的神话成分,则更与我口味相合。”因此,她写景时, 神思能从眼前的实景飞到九霄云外,“沦涟闪烁,天光云景,上下荡摩,虚幻与真 实,交织成一张绮丽的梦的网 ,带着读者轻轻摇到美妙的仙境里。绿天中她见 到一座绿荫成趣的园子,便漫无边际的驰骋想象,魔杖一挥,变戏法似地呼啦啦为 我们点出一片热带丛林里动物嬉戏的乐园:赤道下的日光、热带的棕榈、参天的大 香木、顽皮的长尾猴、骄傲的孔雀、红嘴绿毛的鹦哥、毛鬣壮丽的狮子、神气的长 颈鹿、竞走的金钱豹和梅花鹿、汲水的白象、阔嘴的河马懒洋洋的鳄鱼、红绿斑斓 的蛇,植物的缤纷繁茂,动物的悠闲自在,显露作者心境的畅舒,对生活的热爱和 生命的喜悦。在春山顶上探灵湖中,她把大自然的气候变化比作女子的喜怒哀 乐:“高山是她的雍穆矜严,大海是她的旷邈深远,和风日丽,是她的欢欣,云暗 天低,是她的愁闷,疾风卷地,迅雷破屋,则是她的愤怒。飞瀑奔涛,则是她才思 奔放,沛然莫御 。 作者奔涌的才思、飞腾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笔墨出神入化、 意境悠邈旷达的中国山水画。当意境中“物象呈现着生命灵魂的时候,也是美感诞 生的时候”。 游记名文栈桥灯影中更是神思驰骛:她把喜怒无常的海洋气候, 比作“善撒娇痴的十四五女郎 ,活泼可爱;把“狂涛骇浪”比作与栈桥殊死搏斗 的千军万马,形象生动。最后竟联想到钱王强弩射江潮的故事。这些豪放不羁的奇 思妙想,使其散文的意境具有多元魅力和神骏之致,引领人们进入一种美丽多情、 豁达雄奇的意境。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曾推崇过这样的境界:“其笔之超广,等于天 马脱羁,飞仙戏游,穷极变幻,而适如意中所出。苏雪林在创作散文时通过想象 和拟人的艺术手法为文章灌注了一种跃动蓬勃的生命情调,所有物象充满鲜活生命 力,显出一种飞动变幻的梦幻美。 第四节浑然天成的整体美 构思是散文创作至关重要的必经阶段,是作家在素材积累和灵感闪现的基础 上,在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概括方式,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意象序列的思维过 程。艺术最忌一望到头的平铺直叙,最宜山重水复的跌宕起伏。就散文来说,作者 需要利用巧妙的构思来化解虚与实、显与隐、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矛盾冲突,给观众 。苏雪林:论朱湘的诗苏雪林文集第三卷,安徽文艺 l 版社1 9 9 6 年第1 7 2 页。 o 苏雪林:春山顶f :探灵湖苏雪林文集第二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5 2 0 页。 囝宗白华:中国诗i 田 中所表现的窄问意识宗白华伞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4 3 8 页。 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第3 5 - 页。 1 0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自由的想象空间,诱引读者融入作品共同实现意境美的生成过程,具体包括如何借 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做到欲擒故纵、欲有还无以及协调音韵 节奏实现无声胜有声的理想境界。 构思最直接的一个体现便是结构,艺术作品是个完整的有机体,这整体的生命 很大程度取决于结构的和谐浑融。苏雪林曾说:“结构是要前后相称的,象裁制衣 服一样,你起头既裁成一件宽袍大袖式的东方式衣服,后来又加上一个西洋式尾巴, 便弄得不伦不类了。”这就要求结构浑然一致,不能首尾抵牾,前后脱节。除此之 外,结构还需富于变化、曲折起伏。苏雪林追求“峭拔生动 的艺术境界,那么这 反映在散文结构上必然要求蜿蜒盘旋、峰回路转。绿天中她的书橱一篇, 前面极力地叙说康要学秦始皇,焚尽她的书,并且不愿意她买那个旧书橱。后来她 忽见家中有一口新书橱,读者和她一样以为是别人送错了,因为“她的康决不会替 她买的”,读者不知不觉就掉进她设置的小小陷阱里去了,最后当她揭开谜底说这 书橱就是康替她定做的,至此读者才如梦方醒,前文都是为了后文埋伏笔做铺垫。 作者的故弄玄虚给了读者一个出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惊喜,可见得苏雪林 孩童似的狡黠顽皮,小小恶作剧也为文章增添了几分生活情趣。我们的秋天里 的扁豆篇,写夫妻俩一面摘扁豆,一面谈笑风生,心情非常愉快。然而话锋一 转,康提起故乡,引起“我”的乡愁,与前面摘扁豆的愉悦形成鲜明的对照,结构 的精妙在于作者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写成大团圆结局,而是以淡淡的愁思为文章划上 句号,以喜写忧,意境跌宕浑幽。收获用大量篇幅叙写里昂留学时采樱桃、摘 葡萄的愉悦心情,高兴之余流露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前面写喜不动声色,最后画 龙点睛,给人一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艺术感觉。而苏雪林的游记散文,无论是 介绍青岛的栈桥、黄山风光还是摹绘罗马的地下墓道、露天剧场,彭贝依古城,大 都是顺着作者的游踪娓娓道来,耐心细致的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丹青。 黄山游踪带着读者山上山下,前海后海,沿途风景,或工笔细描,或粗犷写意, 其中重点介绍天都、莲花、光明顶三座高峻大峰和“百步云梯”、“鳌鱼峡斤、“一 线天三个险奇风景。每写一景,便酿造一个意蕴悠邈的诗性空间,读者的视线完 全随着作者的足迹游移,将黄山险峻旖旎的风光尽收眼底。她在掷钵庵消夏记 里,不仅从整体上塑造黄山钵孟峰的俊逸秀奇,而且重点刻亟苍翠可爱的黄山松; “清甘醇厚 的黄山茶;珍贵异常的何首乌、龄术、石耳等黄山草药,这些具有典 型性和代表性的特产构成了黄山独一无二的魅力风景和无与伦比的神奇价值。 d 苏雪林:我的写作经验苏雪林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7 0 页。 1 1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二章超以象外的意蕴 张少康先生认为:“意境是由艺术形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充分发挥而造 成的一种比艺术形象本身更加广阔深远的美学境界意境不仅有意和境辩证统 一的一般艺术形象特征,而且又是一种意想中的境界,既是作者意想中的境界, 又是读者意想中的境界。 意境美包含着非常浓厚的主观色彩,即使是作品所描写 的真实生活,也掺杂了作者理想的审美期待。因此,“意境美 带有作者与读者之 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艺术感觉,表现为一种“生于象外 的虚神,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唐代司空图诗品所说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北宋梅尧臣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南宋严羽 沧浪诗话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都是诗人对“意境朦胧美的审美期 待。那么意境美是不是完全虚无缥缈、无法琢磨呢? 明代韩廷锡在与友人论文书 中所说:“文有虚神,然当从实处入,不当以虚处入 即对此作了很好的阐释。文 学艺术意境之奇妙在于“象可以证实而“意可以翻空”。“象是用语言创造的客 观性形象,即“实境”:“意 则是读者用联想创造的想象性形象,即“虚境”。作 者用实境启发、引导读者体悟“象外之意”“韵外之致 的余味,实现“山外青山 楼外楼”的美学意义。简而言之,意境美依赖于人的审美想象,却根源于作品中所 展示的实境,毫无疑问,这个“实境”就是“意象”。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 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认为,“意象 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 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圆通俗地说,意 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艺术家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言不尽意, 立象尽之,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意象便是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的形象代言人,旨 在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 意境不是单个意象的机械相加,而是个体意象的精心整合,源于意象又高于意 象。不同的意象叠合与组构,不同的情意依托手段,不同的物境设置与表现手法, 就会营造出不同蕴涵的文本意境。意境似大海,意象如小溪,大海由溪流汇聚而成, 但其波澜壮阔、浩瀚无垠远远胜过溪流。 散文文体的灵活性、真实性因有意象而更添其复杂性。优秀的散文作家及其作 品首先让人过目不忘,而后铭记于心的是文章中丰富多彩的意象。这些意象穿梭时 空、包罗万象,又拓宽了文本的内涵,给读者以审美期待和想象空间,引导读者进 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中国社会科学m 版社,1 9 8 8 年,第1 2 6 页。 。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3 月第3 版,第1 页。 1 2 ,o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入精神的审美境界。 黑格尔说:“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出可 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 苏雪林站在社会生 活的最高点,以一双观察生活细致入微的慧眼,一颗体悟生活深切独到的灵心,发 现和选择那些足以寄托自己情思的富于鲜活个性的景物和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然 后置不同类型的意象于复杂的结构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公用事业投资及管理合同
- 农村环境改造及绿化合作协议
- 建筑工程项目经验证明书(6篇)
- 菊花种苗购销协议
- 股东合作框架下的出资证明书(8篇)
- 2025年北京市海淀区高考地理一模试卷
- 无人驾驶汽车路测与数据分析协议
- 施工过程中的文档管理技巧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学的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及试题及答案
- 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互助合同
- 2024专升本英语答题卡浙江省
- 妇科十味片改善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
- 新版康复治疗23-超声波疗法
- 2024年社会工作实务(初级)考试题及答案(含真题、典型题)
- 《养老护理员》-课件:老年人安全防范及相关知识
- 小儿肺炎诊治考核试题及答案
- 五年级信息技术第13课画城堡课件
- 林场储备林建设项目施工布署及平面布置
- 厂房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儿童科普飞机起飞原理
- 学习内容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