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16过秦论学案粤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16过秦论学案粤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16过秦论学案粤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16过秦论学案粤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16过秦论学案粤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过秦论一、读准字音崤函(xio)膏腴(y)合从(zn)逡巡(qn) 施(y) 镞(z)鞭笞(ch) 藩篱(fn) 黔首(qin)隳(hu) 锋镝(d) 牖(yu)劲弩(jn) 氓隶(mn) 锄耰(yu)矜(qn) 长铩(sh) 万乘(shn)作难(nn) 度长絜大(du)(xi)二、辨识通假(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2)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从”通“纵”;“举”通“与”)(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5)锄耰棘矜(“棘”通“戟”)三、一词多义(1)亡(2)固(3)度(4)遗(5)因四、词类活用(1)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用作动词)控制、统治(2)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用作动词)用瓮做;用绳系(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用作动词)做帝王,当帝王(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6)天下云合而响应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7)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8)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对内(9)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在国外,对外(10)追亡逐北(动词用作名词)逃跑的人(11)外连衡而斗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12)吞二周而亡诸侯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3)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14)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15)约从离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17)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18)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使愚昧(19)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五、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古义:介词“以”和动词“为”连用,可译为“把作为”。今义:认为。(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秦以外的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4)宽厚而爱人古义:爱护人民。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六、文言句式(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个以破水缸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的下层人,又是个被征发的民夫。(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句)译文: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3)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译文: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4)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省略句)译文:(他)置身在戍边队伍中间,从农民中突起。图强。下文的商君即指商鞅。崤(xio)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河南西部,位于函谷关之东。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雍州:古九州之一,在今陕西中北部,甘肃、青海的东南部和宁夏一带地方。固守:牢固地守卫。固,牢固地。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来”。窥:窥视,暗中察看。席卷、包举、囊括:都是吞并的意思。席、包、囊都是名词作状语,像席、包、囊一样,极言秦孝公搜揽无余,贪婪至极。举,夺取。囊,口袋。括,包容。宇内、四海、八荒:都是“整个天下”的意思。宇,指上下四方的空间。四海,传说中国周臣。周最:东周君的儿子。陈轸(zhn):楚人。召滑:楚臣。楼缓:魏相。翟(Zhi)景:魏人。苏厉:苏秦的弟弟。乐毅:燕将。通:沟通。 资料链接文才超众的汉赋作家贾谊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所谓的“盛世”,即旧史家言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的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同时,刑严政苛,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已。苛政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振聋发聩,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文本鉴赏贾谊在过秦论这篇文章里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指出其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义的结果。其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表示反对,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答案(1)发展(强)(2)析原因 文本深读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1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_答案主要写秦国势力的崛起。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2“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_答案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二、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在第2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_答案这样说有道理,也可以理解为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种各个击破的“攻”,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以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联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仰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三、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1)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_答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为下文写强大的秦王朝迅速灭亡蓄势。(2)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的目的是什么?_答案愚民、弱民、以民为敌。说明秦守天下“仁义不施”,为结论张本。(3)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_答案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令人深思。(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_答案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四、阅读课文第5、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_答案详述了陈涉身份之低下,才能之平庸,财富之匮乏,起义之仓促,士卒之疲弊(或军队之弱少),武器之钝劣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同时又描述天下风起云涌、积极响应的形势。在这样的劣势之下,竟能使“天下云合而响应”,说明秦的暴政使得人心尽背,整个天下都是秦王朝的敌人。这些事实说明了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在叙述中含有“过秦”之意。6本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这种方法贯穿全文,请再找出几处,并谈谈作者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所取得的效果。_答案对比。本段先将攻天下的秦国和守天下的秦朝进行对比,然后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二比兵器。“谪戍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全文还有另外两大方面的对比。一是六国与秦对比。文章在叙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与其对比,并不厌其烦地列举国名、人名。与秦抗衡的六国,地广、人多、俊才云集,且“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这第一层对比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一个反差。二是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文章叙述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是又一个鲜明的对比。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而陈涉,作者极写其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没钱没势,士卒稀少而疲弊,更无装备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这第二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形成的反差较前更为强烈。作用:随着对比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亦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人们急待答案,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全文结论之所在。这一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五、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7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_答案文章由叙事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事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事的升华。先叙孝公时的“兴”,继而写惠文、武、昭襄王时的“强”,接着写秦始皇时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陈涉发难,秦终致败亡。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作者写秦气锐势盛是为了说明这是施行仁义的结果。如第一自然段就带出了秦能轻取易攻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对内对外政策,作者认为是仁义之举。这种仁义之举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然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根本原因。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虽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8谈谈过秦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_答案贾谊是早期的汉赋作家,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词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后来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他那“威振四海”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的骈体文,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行文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9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_答案观点一:我认为贾谊的这一观点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主张是带有进步性的。观点二:作者不仅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了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出身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观点三: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排比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三分之二以上,却毫不给人以堆砌呆板之感。若干对偶句组成一组排比,辗转成文,一气呵成,恰似长江大河,激起层层波澜;排比句之间,恰当运用虚词关联,犹如珠滚水溅,既闪耀着光彩,又气势贯注,雄浑有力。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列,达到一种加强语势效果的修辞手法。作用: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做到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果。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2写法指导(1)准确理解写作的中心,为写好排比句作铺垫;(2)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串联材料;(3)考虑好每句之间的照应关系,使之达到一种整体的和谐。3迁移运用以“积累”为话题,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个精彩段落,不少于100字。_【参考示例】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素材采撷1课内素材得民心者得天下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评语一语中的!作者不仅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了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都能证明这个观点。今天,面对世界经济危机这个摆在政府面前的“大考验”,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应用角度】“以民为本”、“行为与结果”、“历史的启迪”、“仁爱”等。2精彩应用大秦帝国二世而亡,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就此轰然倒地。贾谊在过秦论中把秦的灭亡归结为“仁义不施”。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抗,也引起了山东豪俊的强烈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仁爱”对于一个国度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镇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国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因此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 群文阅读导读: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仁义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会有桃源之和谐。仁义之师:理想主义者的霸主梦王磊青山说:善良是好事,过度善良就未必了。成语“仁义之师”指的是为伸张仁爱正义而讨伐邪恶的军队。但目标再伟大,也要靠实力来说话,不然就会像宋襄公一样沦为千古笑柄。齐桓公小白去世后,齐国的霸业也就随之崩塌了。在今天的河南省东部, 当时有一个宋国,它的国君宋襄公,是一个善良到接近迂腐的理想主义者,决定继承齐国的霸业,为了爱与和平,以仁义为号召,重建诸侯间的秩序。宋襄公绝对不是伪君子,在他当上国君之前就体现出以仁义为本的理念。宋襄公本名兹甫,是宋桓公的嫡子,他还有一个庶出的哥哥叫目夷。宋桓公临终前,本应继承国君之位的兹甫说:哥哥目夷比我年长,又比我仁义,应该让他来当国君。而目夷却说:弟弟愿意把国家让给我,说明他比我要仁义;再说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最后这国君之位也没让出去,哥哥目夷被宋襄公委任为相。当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时,委托宋襄公照顾齐国的太子昭,宋襄公答应了。所以当齐桓公去世、诸子争位发生内战时,宋襄公就真的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的人马平定了齐国内乱,帮助太子昭,也就是后来的齐孝公登位,在诸侯中赢得了仁义之名。为了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宋襄公先在鹿上召集诸侯会盟,楚国和齐国这样的强国都应邀前来。自我感觉良好的宋襄公就跟楚国提出:我作为盟主总得有几个小弟,请楚国转让几个附属国给宋国。一向只占便宜不吃亏的楚国人竟然答应了。目夷就劝宋襄公说:咱们宋国是个小国,这样打肿脸充胖子强出头是会倒霉的。但宋襄公不听,反而不经齐楚两国的同意就擅自决定接着在盂地会盟诸侯。而且为了表示自己的仁义气质,也为了向自己的偶像齐桓公致敬,宋襄公提出了一个非常文艺的概念,叫“衣裳之会,不以兵车”。顾名思义,就是会盟时各诸侯衣冠楚楚穿戴整齐,不乘坐作战的兵车。可目夷不放心,楚国是野蛮人,谁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来,他提议还是带点安保人员保险。宋襄公却不同意,认为如果这样,以后怎么有脸在诸侯圈混? 结果一到会盟场地,宋襄公就被早看他不顺眼的楚成王给劫持了。楚成王绑着他去攻打宋国,幸亏宋国军民顽强抵抗,楚国人没占到便宜,只好找个借口把宋襄公放了回去。这次的失败,并没有改变宋襄公的理想。公元前638 年初冬,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楚国为救援郑国,再次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宋襄公率军回援,两国的军队在泓水两岸准备开战。开战前,目夷又出来劝宋襄公说,楚军人多势众,正面对抗我们不占优势。宋襄公却信心满满,说:楚国有兵力,我们有仁义, 明天大家紧密团结在仁义的旗帜下战斗,保证没问题!第二天战斗开始了,楚军开始渡河,目夷建议趁着楚军渡河到一半的好机会, 先下手为强,狙击他们。宋襄公却说:我们以仁义为旗帜,怎么能做半渡而击这种卑鄙的事情呢?等楚军渡完河再说。楚军渡河后,部队前后脱节,一群人乱哄哄地挤在河滩上。目夷又说:楚军渡河后阵列不齐,我们现在动手也来得及啊!宋襄公还是不同意:站在仁义大旗下怎么好说出这样的话?等楚军列好阵势再说。终于,双方都摆好了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开战,结果一照面就被楚国人打得落花流水,宋国的称霸之梦就这么破灭了。一年后,宋襄公也死于战斗中留下的旧伤。有人说宋襄公是恪守仁义规则的君子,也有人说宋襄公是迂腐不知变通的傻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智商感人的霸主争夺者,开启了宋国源远流长的招黑历史。仁义在身,心中无怨杨朝明社会发展了,许多人反而无法安顿心灵了。钱穆先生说,人心有时候会离开身体往外跑,有时偷闲到外面闲逛,有的逛去了“神之国”,有的逛去了“物之邦”。然而,心“尽向神”,心“尽向物”,都未必是好的安放之处。可是,人心中需要一个安放处呀,我们不能把心关锁起来,人而无“心”,后果会极其严重。因此,我们用心追索,可能找到孔子引领的去处,那就是仁义。人心如何安放,其实就是如何做人。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孔子的表述很经典,他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有仁爱之心为人,做当做之事为宜;人不能缺少爱心,人要做该做之事。因此,孔子儒家指出了具体的修身方法,人有爱、有敬,就从爱父母、敬尊长开始,这就是“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按照论语的表述,孝悌是“为人之本”,人有孝悌仁义之心,就不会违法乱纪,就能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人有灵魂的觉知,才会有安放灵魂的思考,这就像佛祖达摩提示的人先能“将汝心来”。孔子没有把人心引向神与物,而是开启了一扇大门,将心引向了“心”,教人心安放在人心里。既然人们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那么,处理好这一对一对的社会关系,就是人们立身处世、人心和顺、社会和谐的关键。钱穆先生又谈到,孔子教各个人的心,走向别人的心里找安顿,找归宿。父的心,走向子的心里成为慈;子的心,走向父的心里成为孝;朋友的心,走向朋友的心里成为忠与恕。心走向心,便是孔子之所谓仁。心走向神,走向物,总感觉是羁旅他乡。心走向了心,才始感到是自己的同类,是自己的相知,因此,是自己的乐土。俗话说:“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又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作为社会的人,往往会遇到各种困惑与困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