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鄹范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摘要 采塌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以运动 队的三大组成因素( 运动员、教练员、运动队管理者) 为切入点,以福建省6 所招 毅褰求平运魂灵懿纛蛟蹇蠢警运动毳菱穆秀磅究辩蓉,获运穗员因素、教练爨因素、 管理敦策因素、学训关系因索、镌质保簿因素等5 丈影响因豢对我省高校嵩永平运 动趴的现状进行调焱研究,并探讨了薪畦期我搬高校裹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对壤,即: 增麴经费投入,扩大资金渠遵:全盘缀黧一致霹箨,统筹安接往势瑗基,突窭重熹; 增加比赛频率,提供参赛机会;广开招生渠遂,扩大招生范围;培养高水平教练员 队伍,解决教练员厢顾之忧:解决学训矛盾,给运动员提供个宽松的学训环境。 在魏鏊礁之上提密了瑟瓣鬟我省糍校裹承平遮劝软发震魏嚣耱哥裘参考魏模式:“铰 体结合”攘式和“一祭藏”模式,以期为2 l 缴篼福建省高棱筒水平运动敬的霹持续 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黢。 关键滔:禳建馥;蹇校;赛水平运动酞;现姣;慰策 翅壁篓鎏奎鲎望主兰垡鎏苎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t h e s i s ,t h ea u t h o rf i r s ti n t r o d u c e das t u d ym a d eo nt h e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 h i g h l e v e lc o l l e g i a ls p o r t st e a m si n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 ,w i t ht e a m sf r o ms i xf u j i a n c o l l e g e s r e c r u i t i n gh i g hl e v e la t h l e t e sa st h es t u d yo b j e c t s t h es t u d yf o c u s e do nf i v ek e yf a c t o r s , n a m e l y , a t h l e t e s ,c o a c h e s ,m a n a g e m e n tp o l i c i e s ,l e a r n i n ga n dt r a i n i n g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p h y s i c a ln e c e s s i t ye n s u r a n c e ;a n ds t u d ym e t h o d sa p p l i e di n c l u d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l i t e r a t u r e s t u d y ,c o m p a r i s o n ,s t a t i s t i c sa n dl o g i c t h e nt h et h e s i ss t a t e ss t r a t e g i e st h a tm i g h tf i t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u j i a n sc o l l e g i a lh i g hl e v e ls p o r t st e a m si nn e we r a t h ep o t e n t i a l s t r a t e g i e si n c l u d e :m o r ec a p i t a li n p u tw i t hd i v e r s i f i e df u n d sr e s o u r c e s ;a no v e r a l lp l a n n i n g , b u ti n d i v i d u a l l ya d v a n t a g e o u si t e m sa n df i e l d sa r ee m p h a s i z e d ;c r e a t ea n dp r o v i d em o r e r a c i n g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f o ra t h l e t e s ;b r o a d e nr e c r u i t i n gc h a n n e l ;a t t r a c ta n dt r a i nm o r e q u a l i f i e dc o a c h e s ;e l i m i n a t el e a r n i n ga n dt r a i n i n gc o n f l i c t sa n dp r o v i d eaf a v o r a b l e b a c k g r o u n df o ra t h l e t e s f u r t h e r m o r e ,i nt h i st h e s i s ,t w of e a s i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 sa r e b r o u g h tf o r t hi nt h eh o p eo fp r o v i d i n gr e f e r e n c eo n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f u j i a n sh i g hl e v e lc o l l e g i a ls p o r t st e a m :c o m b i n a t i n ge d u c a t i o na n ds p o r tm o d ea n do n e c o n t i n u o u sl i n em o d e k e yw o r d s :两i a np r o v i n c e ,c o l l e g e ,h i 醢l e v e ls p o r t st e a m ,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i l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当前,竞技体育学院化已经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一秘新趋势。综观警今世界体 育强国,大都将业余竞技体育纳入教育体系,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则已 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培养出了批竞技体育成绩项尖、文化素质高的优秀运动员。 美国历届受运会的运动员,有9 0 | 曩上来自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代 表了国家体育的最商水平。德瓣和古巴等体育强国也都搬培养竞技体育选手的重心 放在高校。由于受到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我省仍基本沿用计划 经济体系下的“业余体校一专业体校一省体工队一园家队”的四级竞技体育人才培 养体系,造成很多运动员错过接受系统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高水平优秀运动员 的培养。因此,如何振兴我省高校竞技体育事业,如何推动竞技体育学院化已成为 热门的话题,这同时也是事关我省高校竞技体育整体水警提高的一个重要议题。 1 9 8 6 年,原国家体委和原国家教委农山东掖县召开会议,剖定了普遂裹校试办 高水平运动队的措施,这成为我国社会办体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为我国培养高 水平运动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并实现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走向世界大运会的战 略目标,同时为奥运金牌战略服务。根据2 0 0 6 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做好 2 0 0 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获悉,截止2 0 0 6 年1 月,教 育部批准的可以招收嘉水平运动员的嘉校已达到2 3 5 所。 本文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法铃研究方法,以 福建省6 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研究对象,对福建省高校高 水平运动队的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揭示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撵出相应的对策及发展模式。研究结采表明:1 福建省高校高水 平运动队的现状:( 1 ) 福建省窝校离水平运动队在全国高校中处于中游水平,优势 项耳集中于田径、武术和篮球,与福建省竞技体育的优势项髫基本吻合:( 2 ) 福建 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规模偏小,项目较少,运动员的运动等级相对较低;( 3 ) 福 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以中青年为主,年龄 结构基本合理,且大多数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而且都是高校体育老师兼任,专职 教练较少;( 4 ) 福建省高技高求平运动队在管理制度和场地设施的完备稚度等方面 己规县模型,俚运动队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场地设旋不能完全满足运动训练的需 l i t 摇建孬莲大攀礤学燕论文 要。2 影响福建省高校商水平运动队发服的主要因素:运动员因素、教练员因索、 管理政策因素、学训关系因素、物厦保障因索这5 大因褰。3 新时期福建省高校高 东平运魂获发袋戆对策:( 1 ) 增热爱赘投入,扩大资金凝逶; 2 ) 全盘巍楚一簸瓣 外,统筹安排优势矮凳,突出燕点;( 3 ) 增加比赛频率,提供参赛枫会;( 4 ) 广开 招嫩渠道,扩大据生范围;( 5 ) 培养高水平教练员队伍,解决教练员艨顾之忧;( 6 ) 褥次学谖矛嚣,绘运瑟受疆供令塞裣稳警瓣繇壤。在大整详实资瓣帮数据赘蓉獭 上,提出了新时期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两种可供参考的发展模式,即“校体结 合”模式帮“一条龙”式,以麓为2 l 整绝福建省高校裔水平运动鼠的霹持续发聪抛 供参考与诺鏊。 i v 第1 章绪论 1 1 选题依据 第1 章绪论 1 1 1 时代背景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目前仍基本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业余体校一专业 体校省体工队一国家队”的四级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是一个成本巨 大、相当封闭的军事化管理模式,造成很多运动员错过接受系统的基础教育的机会, 从而导致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体育人才匮乏,运动员文化素质较低,运动水平下滑 等,制约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已经成为高校体育的主流之一,也是当前竞技体育 发展的一个趋势。综观当今世界体育强国,大都将业余竞技体育纳入教育体系,以 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则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培养出了一批竞技体育成绩 顶尖、文化素质高的优秀运动员。在美国,中学体育尖子为培养运动员的初级阶段, 大学则为高级阶段。美国历届奥运会的运动员,有9 0 以上来自在校大学生,大学 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代表了国家体育的最高水平德国把高校体育作为竞技体育的基 础,像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也将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放在学校,如古巴把高校当 作培养训练竞技体育选手的重要阵地,而且古巴运动员在二系列国际大赛中也表现 出很高的竞技水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原有的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培养高素质 优秀运动员的发展,应进行培养环境的转移,从一个封闭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将其 置于体育与教育资源相组合的大环境下,推动竞技体育学院化。 1 9 8 6 年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召开会议,决定在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 水平运动队犹如雨后春笋,在高校这片沃土上应运而生;1 9 9 5 年原国家教委又提出 由原国家教委独立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这一提法韵推萌下,越来越多韵 高校开始办高水平运动队。它不仅带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产生 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这些高水平运动员中,一方 面是从体委系统的专业运动队吸收的运动员,这类运动员虽然进入了大学,但其身 份首先是运动员,其次才是学生,所以称其为。运动员学生”;另一方面是高中毕业 生,他们来i 学校,没有间断过系统的学习,而且达到了相应的学习要求。他们的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身份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所以称之为“学生运动员” 1 1 2 部分省份院校发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情况 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开展的比较好的有北京、天津、广东、上海、山东 等地的高校,他们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这些省市高校的 办队模式也各有不同。如清华大学在清华附中试办的“马约翰体育班”,就是一种“一 条龙”训练网络,即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训练与学习同步进行的课余训练体制,它 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指导思想。这是目前高校培养优秀运动员 比较成功的一种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模式不仅仅解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生源紧缺的 问题,也为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质运动员成为可能。我国许多高校都有附中、附小, 这些学校率先使小一中一大学联挂在一体,大学起主导作用,从选材、科研、科学 训练等方面扶持中小学。此外,人大附中“三高”足球队、天津体院棒球队等也是 采用这种模式,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从这些成 功事例可以看出完善“小学一中学一大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到:尊重竞 技体育运动训练规律,从娃娃抓起;大学与小学之间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 合作:树立培养与输送意识,健全学校竞技体育训练“金字塔”。 还有一些高校的运动队采取与企业或行业体协联合办队的模式,虽然不能作为 长久打算,但解燃眉之急还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模式是学校办队,挂企业( 公司) 或行业体协的牌子,由挂牌单位每年赞助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卜些费用,主要用于运 动员的训练补贴、购买体育器材和比赛服装等。如西安邮电学院田径队和邮电体协 联合办队,邮电学院负责田径队员在校的训练,学习和生活管理,邮电体协负责一 切经费。运动员既可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又可以代表邮电体协参加全 运会;还有华东交通大学与火车头体协联合办队,双方同属于铁道部这样一个特殊 的身份,可以由体协直接将经费划至学校,每年由体协提供固定的经费。这种模式 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费短缺的问题。 1 1 3 我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概况 目前我省有开展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是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福州大学和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等六所。通过对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的 领导和上述高校体育部主任以及部分专家的访谈,了解了我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 展的大概情况。我省是比较早开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省份之二,早在1 9 8 5 年就有 2 第l 章绪论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几所高校招收了田径高水平运动 员( 当时称为“特招生”) ,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福建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是原 国家教委1 9 8 7 年确立的首批5 7 所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之一。虽然我省比较早 在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但由于当时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水平不是很高( 多为二 级运动员) ,仅限两所大学规模也不大,所以在1 9 8 8 年和1 9 9 2 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运 动会的成绩都不理想,特别是1 9 9 2 年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我省大学 生代表队“兵败武汉”,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差成绩,团体总分仅排在全国第1 8 名, 这对我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震动。为了提高我省大学生的总体 竞技水平,自武汉大运会后我省加大了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力度,规模逐渐扩大, 在最高峰的时候高水平运动员达到了一百多人,而且所招收的运动员的水平也有所 提高。这些运动员主要分布在田径、篮球、游泳、武术,散打、排球、足球、乒乓 球、羽毛球、健美操等项目上。随着我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规模的不断扩大,运动 员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成绩也在稳步提高。; t 从1 9 9 6 年西安大运会开始,我省高校的竞技水平逐渐得到提高与发展。1 9 9 6 年在西安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我省大学生运动员共拿到l 枚银牌,4 枚铜牌,团体总分也拿了一百一十多分;2 0 0 0 年在成都举行的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 上,我省大学生运动员取得了3 金、6 银、2 铜的好成绩,团体总分和奖牌榜均列第 十四名;到了2 0 0 4 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我省的成绩又进了一步,共夺得 金牌7 枚、银牌和铜牌各5 枚,奖牌榜上列第六,团体总分列第十一位。2 0 0 3 年第 1 2 届福建省大学生运动会是1 9 9 9 年高校扩招以后举办的首次运动会。在本届大运 会上,竞技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田径项目上,甲组有1 5 人打破1 3 项省高 校纪录,丙组有8 人2 队打破8 项省高校纪录;在游泳项目上,甲组有8 人i 队打 破1 5 项省高校纪录,乙组有1 人打破1 项省高校纪录,丙组有1 0 人 队打破1 3 项 省高校纪录。由此可见,我省大学生的竞技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 的认识到,虽然我省的大学生总体的竞技水平有所提高,但在全国仍只处在中游水 平而且从2 0 0 0 年开始,我省各高校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只能在高职高专就读,这 使得许多高水平运动员进入我省高校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大量高水平运动 员外流,并造成我省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伍的规模逐渐萎缩。虽然还有厦门大学和 华侨大学可以凭借招生政策上的优势从全国各地招收水平较高的运动员,但我省的 整体水平还难以与北京、广东、上海等强省( 市) 抗衡。从我省参加的近三届全国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生运动会的成绩可以看出,我省夺牌拿分的项目基本集中在田径和武术这两个 项目上,所拿的奖牌更是全部来自这两个项目,其中田径7 金、7 银、l o 铜,武术 3 金、5 银、i 铜,这说明目前我省大学生相对有优势的项目偏少,只有田径和武术 这两个项目。另外让人值得欣喜的是,我省的华侨大学男子篮球队在已经举行的7 届c u b a 篮球联赛中夺得三次冠军和一次亚军,使我省高校的体育版图上又多了篮 球这个强项。并且由于华侨大学男子篮球队在c u b a 篮球联赛中的出色表现,使华 侨大学从原来默默无闻的大学,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大学。当然,我省大学生 除了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项目外,还要着重发展新的优势项目,使我省大学生的竞技 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在科研方面,1 9 9 0 年我省就有黄庆澍、陈元福两位专家撰写了关于我省高校开 展高水平运动队方面的论文,他们对我省发展高水平运动队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 见,说明我省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早。其中黄庆澍提出了四点建议,即建立“一 条龙”训练基地;建立专项体育基金;学校领导要有搞好高水平运动队的决心;建 立责任制,上级要组织专门领导小组,进行有效的指导,督促和帮助。无独有偶, 陈元福也认为要建立一条龙训练基地,可见,这个模式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他还 认为要提高我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水平,关键还要改革招生制度、放宽搞活 原则,给高校招收优秀运动员较大的自主权;另外,坚持科学训练、实行科学管理 也都是提高我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关键所在。 1 2 文献综述 1 2 1 历史回顾 1 9 8 6 年,原国家体委和原国家教委在山东掖县召开会议,制定了普通高校试 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措施,这成为我国社会办体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为我国培养 高水平运动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并实现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走向世界大运会的 战略目标,同时为奥运金牌战略服务。原国家教委1 9 8 7 年首次确立了5 7 所高校试 办高水平运动队,我省的厦门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也在其中。1 9 9 5 年原国家教委办 公厅颁发了关于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确定5 3 所普通高校试办田 径等重点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其中在3 5 所高校中试办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到1 9 9 9 年,又确定了1 3 所高水平田径队的试点校,除经过国家教委审批的以外,由省、自 治区、直辖市审批的约有1 0 0 多所。2 0 0 5 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 关于做好2 0 0 5 第1 章绪论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重新确定了1 0 2 所高校办高水平运 动队,其中我省有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厦门大学分配的 项目为田径、男子篮球和男子排球,华侨大学的项目为田径、男子篮球和羽毛球, 福建师范大学的项目为田径、男子篮球和女子排球。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确定的 这1 0 2 所高校对于运动成绩达到一级以上的运动员可以免试入学,这为更多的高水 平运动员进入大学深造提供了契机。根据2 0 0 6 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做好 2 0 0 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获悉,截止2 0 0 6 年1 月,教 育部总共批准了2 3 5 所高校可以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我省又增加了福州大学、集美 大学、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三所高校,从而使我省可以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 达到6 所。经过这十多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既为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取得的辉煌 成绩而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欣慰;也曾为在改革实践中碰到的困难而感到迷惑,在试 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历程中充满了艰辛。如何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校体育带入 2 l 世纪,这是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应该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对普通高校试 办高水平运动队这一新事物,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统一的部署,只有这样,高 校体育才能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讨论与 认识,我们认为是一次更深层的思想解放,是高校体育深化改革在观念上新的突破。 1 2 2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 2 2 1 生源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l 从2 0 0 3 年刘春忠的浅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 0 0 3 年池建 的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2 0 0 4 年李勇、欧阳宏的 我省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与对策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的 来源主要有3 种渠道:( i ) 业余体校学生;( 2 ) 现役、退役适龄运动员;( 3 ) 高中 应届毕业生。1 9 9 8 年石宏、曹策礼、钟平奎的彩霄掘国普通高校办寓水平运动耿的 新思考和2 0 0 2 年杨新生、胡玉芹的影响高校高水砰畸霆动双竞技水平韵主要因素 及对策都认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训练体制是国家队、省队、业余体校的三级训练 制,龙头在国家队,这导致国内所有项目的优秀运动员都聚集到国家队,竞技体育 的优秀苗子在他们步入初中前后就已优先( 向体校、体工队) 分流,任何高校都没 有可能与国家队争抢生源,这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至于 分流剩下的小部分二流水平上下所谓体育特长生,在众多高校的竞争下亦大都无法 5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合理调配,对集体项目的组建尤其不利。生源已是低质,又未能合理利用,普通高 校办高水平队从办队伊始就面临严重的先天不足 2 0 0 4 年陈希、仇军、陈伟强在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来源与构成模式 研究中辨证的看待大学招收专业运动员这一做法,认为这是现阶段可以考虑的一 种来源和途径,它一方面为大学积聚了运动技术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带动了大学竞 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国家在运动员安置问题上的压力。但是必 须看到,这类运动员虽然进入大学,但其身份首先是运动员,其次才是学生,可以 称其为“运动员学生”。这些学生文化学习不系统、不连续,虽然接受了一定的文化 教育,但实际知识的掌握远远低于同年龄普通学生。从长远看,他们不应当成为普 通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主体。1 对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来源的另一个主 要途径即中学生,他们认为这些中学生来自学校,没有间断过系统的学习,而且达 到了相应的学习要求。他们的身份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可以称为“学生 运动员”。一些普通高校为了培养出在竞技运动水平上甚与专业运动员想媲美的优秀 学生运动员,主动与一些中学甚至一些小学联合,形成大、中、小学一条龙的培养 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显然,这类高素质、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是我国普通 高校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要攻克的难关之一。 2 0 0 2 年李宏图的对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若干问题的思考、2 0 0 3 年郑建岳、 李建设的对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回顾与探讨都指出了高校招收专业运动 员的弊端。认为接纳从专业队退役或淘汰的运动员,首先已经不具备发展的潜力和 空间,其次受年龄、伤病、学历等多方面的困扰,尽管在短期内能够为学校争光受 到一定的青睐,但是,这种急功近利“拣现成”的做法,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长 远稳定发展不利,既不利于高校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的摸索与积累,形成各具特色 特点的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也不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 善;而采用挂靠的方式招揽现役运动员也只是一种短期行为,既影响了全国的正常 比赛,又影响了学校学籍管理的正常秩序,不利于推进学校整个教学、训练的发展, 同时也影响了中学升上来的体育尖子的训练热情。 1 2 2 2 教练员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 9 9 8 年石宏、曹策礼、钟平奎在对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新思考 陈希,仇军,陈伟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田体育科学,2 0 0 4 ,( 5 ) :1 , 4 6 第l 章绪论 中指出:师资是高水平队员进校后能否继续提高其运动成绩的关键。2 我国普通高校 的体育教师虽多为体育院系毕业,他们具有体育教育方面的系统知识,但他们中的 绝大部分从未接触过专业的运动训练,更无各种大赛的临场经验,对高水平的运动 训练来说是相当陌生的。由于教学、群体的双重担子,也使他们难以深入对现代训 练的理论进行再研究。他们会是很优秀的体育教师,但他们不可能同时是先天造就 的优秀教练员。2 0 0 2 年杨新生、胡玉芹的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的主要 因素及对策和2 0 0 3 年彭雪涵、骆积强等的校体联合过渡时期高水平运动队 的办学模式以及2 0 0 3 年宋振镇的从c u b a 与n c a a 的比较谈高校高水平运动 队的发展对策都认为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大多由体育教师兼任的做法, 不利于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这些教练员从事一般的群体训练具有丰富的经验,但 对训练高水平运动员就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且教练员除了训练外,还需要完成 一定量的教学任务,甚至把精力主要放在教学上,负荷重、头绪多分散了教练员的 精力,难以深入地研究现代训练理论,这也使他们的训练水平难以提高,影响了训 练效果。另外,中国大学的教练基本上是采用行政任命制,在教师与教练上没有明 确的分工,教师的考核、考评、职称、提升等仍是以教学科研为主,在客观上不利 于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 因此,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应采用专职聘用制,这样才能保证他们专 心地从事训练工作。对于那些在训练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知识结构上满足不了形 势发展需要的教练员,应利用一切机会送他们出去学习、参观、进修等,使他们的 知识得到不断的更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 2 2 3 政策管理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2 0 0 4 年刘高福、徐玖平等的关于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思考就说明了 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和定位:我国高校创建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和高水平 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目的是建立学校体育和体育部门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3 2 0 0 2 年李宏图的 对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若干问题的思考认为高校在开展高水平运 动队的目标与定位方面存在问题:许多高校从一开始对高水平运动队的认识就有误, 简单的认为办高水平就是对学校业余运动训练的完善和加强,缺乏对现代竞技体育 运动训练的准确认识和理解,工作方式仍然停留在业余训练的低级阶段,这严重制 2 石宏,曹策礼,钟平奎对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新思考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 9 9 8 ,( 2 ) l1 9 - - 2 2 刘高福,徐玖平等关于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思考【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 0 0 4 ( 1 ) 。4 q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约了普通高校高水平体育的发展。一些学校在取得了国家级或省级的“试点校”名 衔后,纯粹把它看成是一个称号、一种荣誉、一块高悬于校门的牌匾,不做任何有 实际意义的具体工作;学校领导或主管部门漠不关心,下面主要业务部门漠然置之, 无所作为。一些学校在试办工作中不得力,高水平人才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专项 运动技术水平低下,训练和管理松散、流于形式,毫无科学性系统性,主要以应付 比赛为主,文化基础差,学习负担过重,无心训练,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现象 对试办高水平是有害的。 2 0 0 3 年刘春忠在浅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也提到:许多 高校主管部门和领导对高水平运动队培养目标认识不充分一些高校的主管部门和 主管干部在思想上并未充分认识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任务与一般院校的运 动代表队的区别,导致培养方案的设计缺乏长远的战略意识和针对性。在各种规章 制度、管理条例的制定中,极少考虑到大学生运动员是有别于普通大学生和专业运 动员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未充分认识到这个特殊群体能否在大学期间真正达到国家 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只强调大学生运动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不讲其 权利,追求“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加之一些高校的主管干部不同程度的存在 “官本位”思想,从自身利益考虑得较多,对上级负责的思想意识较浓,注重短期 效益,以短期的运动成绩作为衡量队员和教练员的主要标准,从而误导一些高校高 水平运动队的培养方向。另外他还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缺乏有效的管理。我国高 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和学籍管理办法,但结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特点进 行管理的办法尚为空白,致使部分高水平运动队产生管理不规范,规则制度不健全, 褒奖不合理等问题。s 1 2 2 4 学训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 9 9 8 年石宏、曹策礼、钟平奎的对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新思考和2 0 0 2 年李宏图的对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及2 0 0 3 年刘春忠的浅谈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认为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是 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在校期间既要保 证训练,促进运动水平的继续提高,又要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大学阶段的 系统培养。如何很好地协调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尚待研究解决 李宏图对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若干问题的思考明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 0 0 2 ,( 3 ) t4 5 , 4 7 刘春忠浅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川体育科学研究,2 0 0 3 ,( 2 ) 。4 - - 7 8 第l 章绪论 的问题。由于竞技训练周期,比赛时间和学习周期、专业考试时间上的冲突,使得 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上常常顾此失彼,往往是运动成绩提高了,学习成绩 就下降了,运动成绩好的队员难以完成本科专业学习计划。一些运动员被迫延长学 制,甚至有取消学籍的可能,影响了家长对学生参与训练的支持度。现代运动训练 证明,竞赛欲创佳绩,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是不会成功的。而同样,运动员的学习 若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完成学业也是空谈。而许多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 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在全国性或重大体育赛事中,发挥最佳水平,创造 辉煌成绩,为校争光。强调运动训练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专业文化课的学习和提高, 运动训练时间不断增长,运动负荷逐渐加大,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 到艰苦的训练上,最终耽误了学业的完成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它违背了高校试 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还有就是我国大学的学制同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周期之间的 矛盾问题。受我国现有大学学制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延长学业,这就是 说,如果普通高校自己办高水平运动队,每名队员的培养期和使用期只有4 年,学 生的年龄跨度为1 8 - - 2 2 岁。而运动员达到最优成绩的年龄都较大,若我国高校现行 的学制不变,那么即使高校自己能从中学招进的苗子中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但他 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刚出成绩或未出成绩之时就应毕业离校,这显然是对艰苦的培养 过程和结果的全方位的浪费。 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这两者之间其实是可以调和的,如学校通过行政命令的方 式颁布实施一系列针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学籍管理政策措施,根据专业设置的具 体要求,适当减免一些基础和专业课的学习压力,制定适当的文化课考试考核办法 规定等,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所学各科知识,又能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另外, 鼓励学生运动员用在体育比赛中名次成绩奖励分来弥补文化学习上不足,这也是一 种相互促进提高的办法。 1 2 2 5 物质保障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2 0 0 4 年周之华、武英满的我国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及对 策的研究里提到: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划,本世纪初国家财政 性教育经费支出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 ,说明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偏低;而高 校体育经费投入更低,9 5 3 的高校体育经费仅占教育经费的1 6 可见,我国学校 周之华,武英满我国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及对簟的研究m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 0 0 4 , ( 1 ) l5 6 - 5 8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体育经费非常短缺,提高高校办队的规模和层次面临着巨大的经费困扰。2 0 0 2 年 杨新生、胡玉芹的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的主要因素及对策也提供了 这样一组数据:有专家对我国2 0 所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大学,1 9 9 6 年至2 0 0 0 年的体 育经费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所高校每年的体育工作经费约1 3 8 万元,一 半用于高水平运动队。然而用这笔钱来负担训练器材的添置、运动员及教练员训练 补贴,比赛费用等开支是远远不够的7 。因此普通高校可以与企业( 公司) 或行业体 协联合办队,这种模式虽然不能作为长久打算,但解燃眉之急还是行之有效的。2 0 0 3 年刘春忠的浅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认为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 队训练和竞赛经费的来源存在一些问题,这块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单列的训练竞赛 维持经费和教育体系行政拨款。而这部分经费远远不能满足高水平运动队的开支 由于经费短缺,运动队从事训练的体育设施和运动训练场地相当落后,甚至不能适 合最基本的训练要求。经费不足还使得教练员津贴较低,运动员的训练补贴、营养 得不到保证,食宿条件差,没有机会参加高水平的比赛等,从而影响了教练员、运 动员训练热情和训练质量。s 1 9 9 8 年石宏、曹策礼、钟平奎的对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新思考 和2 0 0 2 年杨新生、胡玉芹的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都指出了场地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场地设施都无法 满足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需要。近几年随着学校的扩招,体育场地越发显得紧张, 高校大都以牺牲普通大学生的体育活动为代价来满足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有些学 校体育设施还存在老化、陈旧等情况。虽然经国家审批的5 7 所试办高校场地稍好, 但他们的场地亦大都是较低档的普及型场地。以沿海发达省份广东为例:至1 9 9 5 年 底,试办校中也仅有2 座塑胶田径场,省内最大的中山大学虽拥有堪称国内高校一 流的体育设施,由于学校招生增多及一些简易运动场陆续被挪为它用,运动训练与 学生锻炼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训练时短跑队难以计时,投掷队的器械根本无法出手: 游泳项目由于只有室外池,每年约长达一半的时间无法进行高质量的技术训练。中 大尚如此,其他条件简陋的普通高校其训练的难度就不言而喻了。 7 杨新生,胡玉芹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 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 0 0 2 ,( 3 ) t 6 i 秘 刘春患浅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习体育科学研究,2 0 0 3 ,( 2 ) :4 - 7 i o 第2 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2 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 研究对象 以我省现有特招学校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 学、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这6 所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为研究对象。 2 2 研究方法 2 2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光盘检索和手工收集了1 9 8 7 年以来与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建设、发展等相 关期刊、著作,查阅了2 0 0 4 、2 0 0 5 年关于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评估、招生政策 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文件,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 2 2 2 调查法 2 2 2 i 问卷法 向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公安高等 专科学校这6 所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发放调查问卷。 ( 1 ) 问卷的设计 根据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采取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 以封闭式问题为主) 的 方法,分别设计了运动员调查问卷、教练员调查问卷和运动队管理者调查 问卷。问卷的具体内容见附件。 ( 2 )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于2 0 0 5 年1 0 月8 日至1 1 月2 0 日通过邮寄和亲自递送的方式发放到被调 查者手中,于1 2 月中旬完成回收。发放、回收情况( 见表i )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 本情况( 见表2 ) 。 , 表i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文运用再测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具体方法为:选取福州大学和福建师 范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部分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者4 0 余人进行两次测量,测量时 间的间隔为3 周。三份闯卷重测的相关系数都在r = 0 8 2 咖8 7 之间,均符合社会学 调查的要求。 ( 4 ) 问卷的效度检验 采用专家评判法,l o 位专家均认为三份问卷的内容合理有效。 2 2 3 专家访谈法 对福建省体育界尤其是负责高校体育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访谈的对象主要 有: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副处长江仁虎、福建省田自中心主任严蓬和厦门大学、福建 师范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福州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等高校公体部的相关负 责人,了解他们对我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的看法及对未来发展对策的见解( 见 表3 ) 。 表3 本研究所访谈的专家 2 2 4 数理统计法 在p c 上,运用s p s s l l 0 应用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第2 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2 2 5 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部分省内外兄弟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情况的比较研究,对福建省高校 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进行分析。 第3 章结果与分析 第3 章结果与分析 3 1 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 ! : 3 1 1 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成绩总体情况分析 我省自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以来,成绩一直在稳步提高。1 9 9 6 年在西安举 行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我省大学生运动员共拿到1 枚银牌、4 枚铜牌, 团体总分也拿了一百一十多分;2 0 0 0 年在成都举行的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我省 大学生运动员取得了3 金、6 银、2 铜的好成绩,团体总分和奖牌榜均列第十四名; 到了2 0 0 4 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我省的成绩又进了一步,共夺得金牌7 枚、 银牌和铜牌各5 枚,奖牌榜上列第六,团体总分列第十一位。2 0 0 3 年第1 2 届福建 省大学生运动会是1 9 9 9 年高校扩招以后举办的首次运动会。在本届大运会上,竞技 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田径项目上,甲组有1 5 人打破1 3 项省高校纪录,丙 组有8 人2 队打破8 项省高校纪录;在游泳项目上,甲组有8 人1 队打破1 5 项省高 校纪录,乙组有1 人打破1 项省高校纪录,丙组有l o 人l 队打破1 3 项省高校纪录。 由此可见,我省大学生的竞技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虽然 我省的大学生总体的竞技水平有所提高,但在全国仍只处在中游水平。2 0 0 0 年教育 对高校特招的管理力度加大,提高了对本科特招的门坎。从2 0 0 0 年开始,我省各高 校能够自主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专业只能走高职专科单招,这使得许多高水平运动 员进入我省高校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大量高水平运动员外流,并造成我省 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伍的规模逐渐萎缩。虽然还有厦门大学和华侨大学可以凭借招 生政策上的优势从全国各地招收水平较高的运动员,。饿省的整体水平还难以和北 京、广东、上海等强省( 市) 抗衡 虽然福建省目前只有几所省属大学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但从这几所高 校十多年来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历程来看,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从中也可 以得到许多启示,特别对他们在运动员的招生、学习、训练、管理、资金等运作状 况进行研究,对促进全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 2 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现状分析 3 1 2 1 运动员基本情况的现状分析 ( 1 ) 运动员性别、年龄结构、训练年限及生源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调查的9 7 名高水平运动员中,男运动员占7 5 2 6 , 女运动员占2 4 7 4 ,男女运动员比例约为3 :1 ;年龄结构多数集中在1 9 - 2 2 周岁, e p - 1 9 8 3 1 9 8 6 年出生的占6 1 8 5 ,1 9 8 6 年以后出生的占1 6 5 0 ,1 9 8 3 年以前出 生的占2 1 6 5 。平均年龄约为2 l 周岁,基本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中规定的学生正常 上学年龄,表明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见表4 ) 。 表4 运动员性别、年龄及训练年限统计表 在对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的调查结果中显示( 见表4 ) ,训练年限 1 0 年的占 6 1 8 。 关于运动员的生源情况,本文将运动员的生源做了如下两种调查,其一:运动 员的来源,主要从地域上进行区分,即对运动员入学前所在的省份进行了调查,分 为福建省及外省; 图1 高水平运动员生源情况分析图 第3 章结果与分析 其二:从入学前从事学习与训练所在的环境对运动员的情况进行了分类,分为; 体工队退役队员、体工队现役队员( 挂靠学生) 、省市体校学生、普通中学学生等四类, 本研究认为第二种分类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运动员入学前的运动技术水平。 本研究所调查的9 7 名高水平运动员中,来自福建省的运动员共有5 5 人,占总 调查人数的5 6 7 0 ;来自其他省份的运动员有4 2 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 3 3 0 ( 见 图1 ) 。另外,还对运动员入学前所在不同环境的人数比例进行统计,从图l 中可以 看出,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来自中学的学生比例较大,为6 2 人,占本研究运动 员总数的6 3 9 2 ( 见表4 ) ;其次是体校学生,为1 7 人,占本研究运动员总数的 1 7 5 3 ;之后是体工队现役运动员,即挂靠运动员,为1 5 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