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世界赛艇主流技术浅 析,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 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世界赛艇主流技术浅析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 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 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 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 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 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i 摘 要 本文分析研究了四种主流赛艇技术风格,即:亚当、前东德、罗森博格和格林柯技术 风格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四种技术风格的区分指标、桨力时间曲线特点、功率 峰值的出现时机、对运动创伤的影响、在不同天气和艇种条件下的适用性、映射规律、各 技术风格的表现及核心力量在赛艇技术环节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自1973年恢复赛艇训练 工作并参加国际赛艇联合会以来,已有39年。三中全会后,赛艇运动与其它项目一样发展 很快,仅省、直辖市级代表队就从原来的5个增加到了20个。但是技术表现一直呈现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状况,我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风格。如果我国各代表队的基本技术规 格统一,那么对今后集训各地优秀选手参加世界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将非常有利。本文通 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收集了有关赛艇技术的分析资料,了解了当前国内外赛艇划桨 技术的历史、现状、表现以及发展趋势,旨在为中国赛艇教练员更新和统一技术理念,完 善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研究结果如下: 1. 国际赛艇界存在四大主流技术风格,分别是亚当,前东德,罗森博格和格林柯技术风 格。亚当技术风格的特点是,长滑轨(80cm),强调蹬腿先导,身体同时打开。膝关 节处夹角小。前东德技术风格采用标准长度滑轨(70-72cm),强调蹬腿和和躯干部同 时发力并侧重躯干部,上体前趴大,膝关节处夹角大。罗森博格技术风格强调滑轨采 用标准长度滑轨,入水时膝关节处夹角大,身体前趴幅度大,然后是强有力的蹬腿, 此时躯干部发力不明显,出水时,身体后倒幅度大,强化出水。格林柯技术风格采用 长滑轨,身体姿势上前趴后倒不大,强调蹬腿先导,躯干和手臂依次快速发力。既强 调充分利用腿部力量,又强调躯干和手臂与蹬腿在出水时的共同发力,保证最大的撑 船力量。 2. 发力时机和发力侧重是区分各技术风格的主要指标,对桨力时间曲线和推进力效率有 较大影响;各种赛艇技术风格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发力时机和发力侧重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3. 若腰部力量薄弱,前东德和罗森博格技术风格易形成腰部肌肉劳损,亚当和格林柯风 格易形成膝盖损伤,并可增加腰部急性拉伤的风险。核心力量训练应当作为各种赛艇 技术风格运动员的重要训练内容。 4. 不同的赛艇技术风格会导致动力阶段功率峰值出现时机的差异,亚当和格林柯风格在 多人艇和顺风条件下优势较明显,前东德和罗森博格风格在少人艇和逆风条件下优势 ii 较明显。 5. 罗森博格和前东德技术风格受生物力学影响,已向亚当和格林柯风格靠拢;亚当技术 风格得以部分继承;格林柯技术风格成为现代主流。 6. 各种技术风格都符合映射规律,获得特定动力结构需要遵循该规律。 关键词:赛艇技术风格;桨力时间曲线;推进力效率;功率峰值;映射规律; 核心力量 iii abstract world rowing techniques differ from one to another and there is no one single rowing technique which can be claimed to be the standard.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four predominant world rowing techniques,pointing out the classifying items, timing of peak power output, trauma risks and applications of techniqu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technique with the purpose of updating chinese rowing coaches techniques concept and providing them with necessary theoretical basis and measures backup for appropriate rowing technical systems. according to studies,the timing of power application and the power emphasis are the main indexes of distinguishing rowing styles, and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propelling efficiency; rowing styles are not seperate from each other. the timing and emphasis are connected and different.with weak back,ddr and rosenberg styles can result in chronic back muscle fatigue and injury, while adam and grinkos styles can result in knee injury, and meanwhile, bring acute back injury.different rowing styles differ in the peak power of a stroke in the drive phase. adam and grinkos styles tend to win the upper hand with big boats and tail wind, while ddr and rosenberg tend to win the upper hand with small boats and headwind.nowadays,owing to the influence of biomechanics, rosenberg and ddr styles are getting closer to adam and grinkos styles; part of adams style are inheritated; grinkos style becomes the mainstream. all styles apply to the mirror effect, and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is law to obtain specific dynamic structure.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 1. the international rowing world exist four big mainstream technological style, respectively is adam, the former east germany, rosenberg and green ko technology style. adam technology is characteristic of style, long slippery course (80 cm), emphasize kicking the guide, body also open. knee small angle. the former east german technology style standard length slippery course (70-72 cm), emphasize kicking and body and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power and focusing on cadre body cadres, whole lie prone on the big, knee angle. rosenberg style slide the emphasis on technology standard length slippery course, enter the water knee angle, before a large range to lie prone body, and then a well-developed kick, this time the body with the power is not obvious cadres, and the effluent, when the body but after a large range, strengthen the water. green technology using long ke style slide, to lie prone body position after fall is not big, iv emphasize kicking the guide, trunk and arm in turn send force quickly. emphasize make full use of these legs, and emphasize the trunk and arm and kicking in giving common the strength, the largest power that punting. 2. with the power on time and send force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arious technical style of main index, oars force of time curves and propulsion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fficiency; all kinds of rowing technology style is isolated existence, the timing and send force on send force are different, and have a contact. 3. if the waist power is weak, the former east german and rosenborg technology style easy form the waist muscle strain, adam and green ko style easy form a knee injury, and can increase the risk of acute lumbar strain. core strength training shall be used as the various rowing technique of the important training style athletes. 4. different rowing technology style can lead to power stage power spikes time difference, adam and green ko style more than in a boat and conditions advantage is more apparent, former east german and rosenborg style in less people boat and against the wind conditions advantage is obvious. 5. rosenberg and former east german technology by biomechanical influence style, has to adam and green ko close style; adam technology style became part of the inheritance; green ko technology for the modern style mainstream. 6. all kinds of technical style with the mapping rules, obtain specific needs to follow this rule power structure. key words: rowing predominant techniques,; force and time curves; propulsive efficiency; peak power output;mirror effect;core strength v 目 录 1 前言 . 1 1.1 选题依据 . 1 1.2 文献综述 . 2 1.2.1 赛艇简介 . 2 1.2.2 划桨周期与阶段划分 . 3 1.2.3 三种桨力时间曲线类型 . 3 1.2.4 赛艇技术风格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7 1.2.5生物力学对赛艇技术促进作用的历史及现状研究 . 9 1.2.6 克莱史奈夫教授理解赛艇生物力学的物理学视角 . 11 1.2.7 赛艇技术分析手段的应用 . 11 1.2.8 赛艇项目主要的运动损伤 . 13 1.2.9 核心稳定性对赛艇技术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 13 1.2.10 划距. 13 1.2.11 桨频. 14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 2.1 研究对象 . 14 2.2 研究方法 . 14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15 3.1 赛艇技术主流风格及其特点 . 16 3.1.1 不同主流技术风格的侧重 . 16 3.1.2 赛艇主流技术风格的分类 . 16 3.1.3 各主流技术风格的形成及特点 . 17 3.2 四大赛艇主流技术风格的多维分析 . 18 3.2.1 各主流技术风格推进力效率的力学分析 . 18 3.2.2 各肌群发力顺序和侧重程度对桨力时间曲线的影响 . 20 3.2.3 各肌群发力顺序和侧重程度对功率曲线的影响 . 22 3.2.4 各赛艇主流技术风格抓水环节的比较分析 . 22 3.2.5 各种动作行为的优缺点比较 . 23 3.2.6 各赛艇主流技术风格对赛艇运动员身体创伤的分析 . 24 3.2.7 各赛艇主流技术风格的现状 . 25 3.2.8 映射规律 . 27 3.2.9 核心力量训练对各种赛艇技术风格的重要意义 . 28 4 结论 . . 28 参考文献 . 30 致 谢 . . 32 1 世界赛艇主流技术浅析 1 1 前言前言 1.1 选题依据选题依据 现代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既需要具备充沛的体能,更需要具备转化自身体能的技 术能力。因此,运动员应将技术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好的专项技术是更好地发挥体能的途 径,能提高工作效率,在同等条件下获得更好的成绩。作为节能和高效的技术动作不仅仅 是对技术外在表现的描述,更是希望藉研究分析发现其合理性的本质。 赛艇是一项由桨手、船和桨共同组成,以桨手发力为动力推动舟艇通过规定距离水域 的竞技运动项目。对赛艇而言,虽然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水面条件较好的航道,桨手良好 的外部形态(体型高大,四肢修长)和优秀的身体机能可以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但是高 水平的专项技术更是桨手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保障。赛艇的专项技术涉及身体各部分的协 调用力、如何使桨叶充分发挥最佳的推进效率、艇的全程平均速度以及人和艇之间的相互 运动等各个方面。赛艇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动力主要来源于桨手周而复始的划桨 动作。拉桨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创造动力,而回桨阶段则是尽可能地减少其制动产生的 阻力,保持动作的平稳,并且要克服水和空气阻力,使艇能始终保持较快的滑行速度。作 为体能主导类周期性竞速项目,赛艇比赛获胜的核心因素就是艇速。艇速是由桨手每一桨 划桨效果(功率)累积起来的外部特征,是评定运动员划桨效果的标准。注重每一桨划桨 效果(功率)就构成了制胜的基础,而每一桨的划桨效果取决于桨手的划桨技术。任何一 个微小的技术错误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舟艇加速增益的减少,甚至艇速的直接下降。只 有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技术因素,才能提高划桨效率,从训练和比赛中获得充分的效益。 因此,改进和完善赛艇专项技术动作无论对于体能优秀者,还是体能不占优势的桨手,对 实现其全部潜能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技术水平和技术特点的运动员采用不同的技术风格,则会对比赛成绩产生不同的 影响。目前,赛艇界公认的主流技术风格有亚当、前东德、罗森博格、格林柯四种,每种 技术风格的特点和规律都不尽相同,如何针对不同技术水平的运动员,采用符合其技术特 点的技术风格,从而提高训练比赛水平,是教练员们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总结四种技术 风格的不同特点,发现其内在规律,文章深入研究了四种技术风格的区分指标、功率峰值 的出现时机、对运动创伤的影响、在不同天气和艇种条件下的适用性以及映射规律。可对 教练员根据中国队员的实际特点(形态,体能等)和具体艇种与天气条件发展最适宜的技 术风格提供良好技术理论支持,帮助教练员更新技术理念。研究成果还可完善赛艇专项技 术理论体系,对提高我国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运动员的比赛训练成绩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 义和实践价值。 2 1.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1.2.1 赛艇项目简介赛艇项目简介 赛艇是由一名或多名桨手背向舟艇前进的方向坐在舟艇上,运用其肌肉力量,通过桨 和桨架简单杠杆作用进行划水,使舟艇前进的一项水上运动。舟艇上可以有舵手,也可以 无舵手。赛艇运动多在江河湖泊等大自然水域中进行,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受到大自然 的沐浴。赛艇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增强全身肌肉力量,调节神经系 统平衡,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赛艇运动员的肺活量在各项体育项目中占第一位, 可达7000毫升,有人把赛艇运动称为肺部体操。赛艇比赛开始时,各艇船头对准起航线排 齐。发令员发令后,各艇以最快的速度划向终点,以艇首到达终点的先后判定比赛胜负。 在天然水域比赛,天气情况对比赛成绩会产生影响,甚至前后两组比赛时的天气也会发生 变化,因此比赛成绩也不具有绝对的可比性。所以,赛艇比赛成绩没有世界纪录,以世界最 快成绩作为训练的参考。 赛艇运动起源于英国。17世纪泰晤士河的船工们经常举行划船比赛。1715年为庆祝英 王加冕, 首次举行赛艇比赛。 1775年英国制定赛艇竞赛规则, 同年成立了赛艇俱乐部。 1811 年伊顿公学首次举行八人赛艇比赛。1829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首次举行校际赛艇比赛。 民众对这种比赛非常感兴趣,观众较多。以后又逐渐增设一系列的杯赛,参加比赛者已不 限于两校,除英国外,还有几十个国家派队参加。1839年举办赛艇杯赛。1846年英国人在 艇舷上安装了桨架,增加了桨的长度,提高了划桨效果;1847年又将重叠板的外龙骨艇改装 成平滑的内龙骨艇,提高了船速。 1857年美国的巴布科克(babcock)发明了滑座,运动员划桨 时身体能前后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腿部力量。1882年俄国人将固定桨栓改为活动式桨环, 增大了划桨幅度。1890年英国制定类似现代的赛艇竞赛规则。1892年,在意大利都灵成立 国际赛艇联合会,当时只有6个会员。当年举行了第1届欧洲赛艇锦标赛。此后,国际赛艇 比赛一直在国际赛艇联合会的领导下组织进行。国际赛艇联合会目前拥有120个国家和地 区的会员协会。1923年国际赛艇联合会的总部由都灵迁至瑞士,从1997年起设在瑞士的洛 桑1。 1962年在瑞士举行了第1届世界赛艇锦标赛,至1974年共举办4届。 从1975年起每年都举 办一届世界锦标赛。 赛艇运动项目较多。目前,国际赛艇联合会设立的世界赛艇锦标赛 有23个项目,分4个级别。即:男子公开级、轻量级;女子公开级、轻量级。每一个级别 又按运动形式分单桨和双桨;按参加人数分单人、双人、四人、八人赛艇;有些项目还分 有舵手、 无舵手。 为了简化, 各项目名称用字母、 数字和符号的组合来表示: m为男子,w 为女子,l为轻量级,数字为桨手人数,为双桨,为单桨有舵手,-为单桨无舵手。 因此 赛艇运动根据桨手人数、体重、操桨方式及有无舵手,可分成8种赛艇比赛项目。国际赛 艇联合会主办的比赛还有u23世界赛艇锦标赛、世界残疾人赛艇锦标赛、世界杯系列赛和 世界老将赛艇比赛等。 赛艇是奥运会最传统的比赛项目之一。1896年第1届奥运会已将赛艇列为正式比赛项 3 目,但由于天气恶劣临时取消。1900年第2届奥运会上举行了赛艇比赛,设6个单项。但当时 的比赛规则不完善,比赛的距离、航道和比赛细则都不明确。1934年,国际赛艇联合会规定 比赛必须在2000米的直道上举行,宽度至少可容纳3条艇比赛。由于奥运会设立赛艇项目,并 设有较多单项,促使各国对赛艇运动高度重视,推动了这项运动的发展。历届奥运会赛艇比 赛的项目已有多次变化,具体情况见表。从1976年开始,允许女子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赛艇比 赛。历届奥运会女子赛艇比赛项目变化见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轻量级赛艇比赛及新 规则被引入奥运会,男子、女子同时设立了轻量级赛艇项目,比赛仍为14项。 1.2.2 划桨周期与阶段划分划桨周期与阶段划分 赛艇是一项周期性运动。其技术动作是周期性的重复,技术过程只需对一个划桨周期 加以描述。划桨周期是赛艇运动技术术语,指运动员完成一个完整划桨动作的全过程。 赛艇运动的划桨周期由桨叶入水、拉桨、出水、回桨所组成。从运动员周期循环划桨 动作来看,大致分为水中划桨和空中回桨两个阶段。但细致观察运动员划桨手的动作,发 现有前转桨入水和后按转桨出水的划桨动作周期中的两个过渡阶段。一般国内外专家和教 练员把赛艇周期划桨动作分为提桨、拉桨、按转桨和推桨四个技术环节。周强认为一次划 桨周期可分为两个阶段:发力阶段和回桨阶段。实际划桨过程中,桨叶入水刚蹬腿发力时, 船速下降到最低(运动员常错认为此瞬间船速上升)。因此时桨手的重心,蹬腿力的方向都 作用于艇尾,形成和船前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作用于船,给船前进速度一个反作用力(和船 前进方向相反的力)。张国培则把整个划桨周期划分为前、后转换、拉桨和推桨四个技术阶 段。在以上研究者的基础上,根据划桨技术特征和桨的不同位置,一个完整的划桨周期可 以划分为前一把(从桨入水到桨与艇成90度)、 后一把(桨与艇成90度到桨出水)、 推桨前段(桨 出水到桨与艇再次成90度)和推桨后段(桨与艇再次成90度到桨再次入水)。一个划桨周期是 连贯、流畅、不间断的。 从运动员周期循环的划桨动作来看,大致分为水中拉桨和空中推(回)桨两个阶段。拉 桨动作涵盖身体前倾、转桨入水、蹬腿、倒体、手拉桨、按桨、转桨出水,这一过程称之 拉桨阶段。研究表明,身体前倾和转桨入水属于拉桨动作的初始阶段,也属于推桨和拉桨 的转换阶段。它一方面要完成从推桨到拉桨的转换,另一方面要在动作转换过程中,使桨 叶在水中为拉桨建立较为牢固的支点。正确的入水动作是:推桨至小腿上方开始转桨,滑 座运行至前端约剩10cm时(桨叶此时已转完至垂直)手臂继续前移,同时自然地抬手,让桨 叶顺势落下去,要自然地、放松地抬手。不要抬肩,也不要抬头。这一过程虽然时间很短 暂,但两手控制桨柄,利用抬手、转肩、快速转腕,使桨叶入水后能很快进行动作转换, 改变从推到拉的动作方向。桨叶出水时双手将桨柄推向膝盖前方,身体同时坐起前倾,推 桨时有滑翔的轻快感,此时双臂同时向前向外伸展准备下一次的入水动作,这一过程称为 推(回)桨阶段。 1.2.3 三种桨三种桨力时间曲线类型力时间曲线类型 roth总结出三种桨力时间曲线类型,分别对应强调入水,强调出水和强调拉桨中段力 4 的稳定输出技术风格。为了更好的比较和理解三种桨力时间曲线,roth设计出理想的桨力 时间模型(图1.1)。这是人们一般所称的方形桨力时间曲线。它描述的是瞬间加速至力量 峰值,在整个划桨过程中保持峰值力量,然后在出水后瞬间放松。在现有物理学和生理学 水平上人类是不可能划出这种桨力时间曲线的,但是这种按照划桨不同阶段建立起来的模 型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分析现有的各种桨力时间曲线的合理性。 图图 1.11.1 理想的桨力理想的桨力时间曲线时间曲线 2000m比赛中桨手产生的平均冲量(和这些冲量出现的频率)与绝对值(升/分钟)意 义上的最大吸氧量密切相关。生理机能限制桨力时间曲线下方的面积大小。当然,生理机 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桨力时间曲线的合理形状。 图中包含了两个因子:桨力和时间。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桨力。曲线下部的区域代表 全程的平均冲量,而不是单个力量峰值,也不是每一桨的幅度。因为,一名桨手可以施加 峰值力量,在桨力时间曲线上表现出巨大而短暂的尖峰却不能使船滑得更快。 三种桨力时间曲线分别代表了在桨手间观察出的各种不同的划船风格。桨力曲线代表 的是桨栓上的受力情况,而非推动船前进的力量因素。此处的受力状况仅表明桨手自身力 量产生的情形,没有与桨运动轨迹和弧度相联系。 1)悬挂体重式划桨 图1.2 如果复制上述理想桨力时间曲线模型的第一阶段,即入水时瞬间达到峰值力量,那么 就需要快速爆发式蹬腿的应用。这种方式又可以称为“跳跃式拉桨”,这是为了单个桨手 或全艇桨手在拉桨的初始阶段迅速完成尽可能大的发力和做功,后一把的动作几乎靠惯性 完成。 5 图图 1.21.2 悬挂体重式划桨桨力时间曲线图悬挂体重式划桨桨力时间曲线图 2)大力出水式划桨 图1.3 这种发力方式力图在拉桨的中段至出水, 即后一把达到峰值力量, 强调出水的推进力。 因此力量时间曲线如下: 图图 1.31.3 大力出水式划桨桨力时间曲线图大力出水式划桨桨力时间曲线图 图图 1.4 1.4 中段强力式划桨桨力时间曲线中段强力式划桨桨力时间曲线 3)中段强力式划桨 图1.4 中段强力式划桨风格力图在拉桨阶段获得持续的力量输出,既不过度强调入水,也不 过度强调出水。峰值力量扁平是其桨力时间曲线的典型特征。生理机能限制桨力时间曲线 下方的面积大小。在短距离如300m的比赛中,主要靠桨手的无氧能力(肌肉质量和耐酸能 力)。但是,在2000m的比赛中有氧能力(心脏的泵血能力和专项肌肉耐力)供能比例会 6 达到80-85%。技术可以改变曲线的形状,但全程的平均冲量却无法巨大比例的增加。尽管 如此,最优化拉桨阶段的桨力时间曲线可以显著提高2000m比赛的全程平均速度。人们应 该致力于需找全程比赛发力和技术稳定性的最佳组合。 roth认为中段强力式划桨是最好的风格,特别是用于单人艇。原因既有生理学上的, 也有生物力学上的。 首先,生理学上: 1)产生非常陡峭的桨力时间曲线是非常耗能的。为了尽可能快地到达功率峰值,肌肉 更多动员快收缩运动单位。如此,对于相同的冲量,桨手在更长的时间中会更快地堆积乳 酸。体重悬挂式划桨在二十几桨或最多 500m 后就会导致入水的效率低下。如果一名桨手 超过界限而在入水时用了过多力量而达到瞬间力量峰值,生理学上提示,比赛中起航后 50 桨,这种桨力时间曲线就会趋于不稳定,最终的代价是,损失全程的平均速度。 2)基于强力出水式划桨风格的桨力时间曲线存在相似的问题。不论是有意识的选择或 者由于错误的技术(比如入水时越空-桨叶没有及时入水),很多桨手试图在后一把猛拉 桨,以创造更快的速度。生理上,这导致负荷更集中地作用在腰背和肩部肌群上。虽然冲 量可能与悬挂体重式相似或者稍低一点,但发力的肌肉群数量减少了,局部的乳酸堆积会 迅速增加。这种划桨风格是无效的,即使只划几百米。 3)中段强力式划桨显得更为合理。入水仍然重要,早期的蹬腿仍然关键,但蹬腿动作 在整个蹬伸过程中是有控制的,不是太过于强烈,利用更充分。桨手力图在相对更长的时 间中保持力量输出。峰值力量可能要比更剧烈的体重悬挂式要略微低一些。强调各肌肉按 照其质量大小和杠杆作用充分发挥其效能。对于桨手,要划好这一技术风格,须保证各相 关肌肉的“平等力量”。 其次,生物力学上 中段强力式划桨是生物力学意义上合理的方式。桨绕着桨栓做弧形运动,用于推动舟 艇前进的桨手力量的分力在入水和出水时相对更低,而在中段时更高。因此,强调桨处于 70 度-110 度角度范围时的桨力时间曲线会产生更大的冲量,进而产生更大的船速。因此, 具有同等有氧能力和冲量形成方式的两名桨手可能由于其中一名的发力更加合理,更多的 力量用于推动船前进而使 2km 的比赛成绩大相径庭。 中段强力式划桨没有放弃快速入水和强力蹬腿的理念,而只是予以了优化。桨力时间 曲线在到达 70-110的弧度范围前有足够的速度加大桨叶上的负荷,建立支点,并节省 7 能量以在出水前释放,又不至于过快以至于过量能量把水划破,丧失支点,而无法推动船 前进。 更早地建立水下支点以及入水时肩膀的向前伸展使上肩背部肌肉处于伸展状态。对于 这些肌肉从中段到出水的发力,这一伸展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如同跳高者,首先通过下蹲 伸展股四头肌,然后反向腾空跃起。没有足够的预伸展,发力会受限制。这也是大力出水 式划桨效率低下的另一个原因。该风格所依赖的肌肉没有靠强壮的蹬腿有效地“预负荷”。 1.2.4 赛艇技术风格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赛艇技术风格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2.4.1 国外国外关于关于赛艇技术风格的研究赛艇技术风格的研究 1.2.4.1.1 克兰沃拉总结的三种世界主流技术风格克兰沃拉总结的三种世界主流技术风格 赛艇运动在欧美是极受欢迎的项目,在奥运会中的受欢迎程度仅次于田径和游泳。此 外,赛艇也是一项有浓厚文化底蕴的项目,1829年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泰晤士河 上举行了首次校际赛艇比赛,随后这项比赛每年都有举行,是全球的焦点。 赛艇项目专项技术的研究主要从技术风格的研究开始。 广为人们接受的赛艇技术风格 的分类是由克兰沃拉(1)于1977年提出的,当时他定义了三种风格,分别以创始人或主 要践行该技术风格的国家命名:亚当(adam),前东德(ddr),罗森博格(rosenberg)。 亚当 英文全名:karl adam卡尔亚当,生于1912年5月2日,卒于1976年6月18日。 卡尔亚当是一名犹太族德国赛艇教练员,被认为是最杰出和最具开创精神的教练员之一。 人们普遍认为亚当是20世纪最重要的赛艇教练员,他对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德国赛艇辉 煌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成为赛艇教练前亚当本人并没有从事过任何赛艇专项训练。 前东德 20世纪70年代最成功的赛艇国家, 其优秀的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团队共同提出 该技术理念。 罗森博格 全名allen rosenberg艾伦罗森博格,生于1931年11月29日,美国宾 夕法尼亚人,犹太族。其技术理念被当今75%的国际高水平赛艇运动员所采用,其执教生 涯取得的巨大成功使他成为第一位美国赛艇国家级技术指导,历任美国赛艇教练员协会主 席。1984年进入美国赛艇名人堂。 1.2.4.1.2克莱史奈夫教授对现代技术风格的研究克莱史奈夫教授对现代技术风格的研究 澳大利亚生物力学专家克莱史奈夫教授(kleshnev 2006)在总结了克兰沃拉分类的基 础上,提出第四种赛艇技术风格,格林柯风格。伊戈尔格林柯(igor grinko),生于1946 年2月17日,出生在立陶宛,现美国国籍。伊戈尔教练分别在前苏联和美国培养出了很多 赛艇双桨世界冠军。带领前苏联的男子四双获得多次世界冠军,1990年代表前苏联最后一 次获得世界冠军后受美国赛艇协会邀请赴美执教,期间取得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子 四双项目的银牌,2004年执教爱沙尼亚桨手jueri jaanson(尤里杨森)获得赛艇“蓝丝带 项目”雅典奥运会男子单人艇银牌。该技术风格继承了在20世纪50到60年代培养出伟大赛 艇桨手,如三届男子单人艇奥运冠军viacheslev ivanov(伊万诺夫)的前苏联赛艇技术流派 8 的传统和精华。 1.2.4.1.3 theo krnertheo krner 教授教授( (德国德国) )对赛艇技术风格的分类对赛艇技术风格的分类 认为基本上赛艇技术风格可以分为两类,亚当(adam)和前东德(gdr)。他认为, 亚当风格的特征是更长的滑轨长度-80cm,由此导致入水环节膝盖夹角非常尖锐,减少了 身体前倾的幅度。前东德风格的特征是采用上世纪70年代的标准滑轨长度-72cm,入水环 节膝盖夹角更大,腿没有收紧,上体前倾特别大。theo k rner教授不认同加拿大克兰沃拉 教授提出的第三种技术风格,即罗森博格风格。他认为,该技术风格仍然采用当时72cm标 准滑轨长度,因此应归为前东德技术风格。此外,罗森博格技术风格还有一明显的错误- “跑滑座”,即腿部发力的机械效率降低。 1.2.4.2 国内国内关于关于赛艇技术风格的研究赛艇技术风格的研究 曹景伟(2005)提出了四种划船技术风格:(1)平稳均衡型 此风格以广东女轻为 代表。罗马尼亚教练追求的是耐力速度,要求每一桨平稳发力,均匀拉桨,强调做好每一 桨的均衡做功;(2)中间发力流畅型 此风格以河南为代表。荷兰教练带给他们的理念 是划桨的最高功效在桨叶垂直水面时,所以要求划桨的最大发力在中部,同时要求划船流 畅、平稳、注意保护动力。从这次比赛表现看,尽管河南没有获得金牌,但整个队伍的技 术有全面的改观,特别是男子8人艇,整体艇只动作流畅,节奏明显,尽管最后输给了广 东队,但其鲜明的技术风格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出水快速发力型 此风格 以河北为代表。国家队美国外教带给他们的理念是:轻/快入水,吊体重,稳拉桨,最后快 速最大力拉桨出水,匀/速放松回桨,注意节奏。其追求的是艇的最高速在桨出水的一瞬, 必须给予最高推力。从实际看,效果明显,河北男子单人艇在最后500米冲刺时显示了强 劲的艇速提升能力,获得金牌。(4)划桨后程爆发拉桨,后倒体型 此风格以四川为代 表。该风格特点在于节奏明显,后程拉桨有力,利用倒体对出水提速,对体能要求特别高, 但同时保护动力不够,船只有一定起伏。 黄胜初总结赛艇项目技术诊断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定性或定量地描述运动员在水上划 桨的实际技术,寻找与确定未能完成预定动作的关键技术因素,建立适合运动员个体肢体 特征的理想操桨模式和科学的划船动力学方程,在训练中及时将运动员的实际技术与操桨 模型进行对比,并提出实时的反馈意见,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并在划船动力学 方程的指导下,权衡旧技术的利弊与现实需要,设计出扬长避短、更加实效的新技术。周 秀华和曹景伟总结我国目前赛艇项目关键技术分析主要围绕:推桨技术保持重心稳定;桨 力-时间曲线分析多人艇、 双人艇领桨手的发力类型, 适合强调发力时间注重拉桨开始阶段, 双人单桨项目一号位桨手倾向于发力强调拉桨中间阶段。 不同桨频下的桨力-时间曲线特征 可作为训练效果的评估依据,低桨频训练必须保持合理的拉桨速度和拉桨力量。任喜平根 据关节角度和肢体动作特征不同划桨阶段各自的变化机制分别总结出拉桨阶段的五种技 术风格和回桨阶段的五种技术风格。这些技术风格的定义虽然涉及到了单桨和双桨项目, 却忽略了在技术习得和教授过程中以及对比赛成绩影响程度方面更加重要的小艇和大艇 9 之间的差异。即使是同一技术风格,由于拉桨速度的巨大差异也会导致关节角度变化速度 和肢体动作特征,主要表现为发力时机的不一致。张琴总结目前赛艇项目技术风格主要有 原民主德国技术风格、亚当技术风格和卢森博格技术风格。亚当风格更强调滑座的前移和 腿部的作用,东德技术风格在拉桨过程中幅度更大更快,有较大的后倒,大腿充分外展超 过上体,适宜于单桨项目。杨银儿在对国外优秀桨手划桨技术的研究中发现:国外优秀桨 手划桨技术追求的是保持稳高速前进,而不是靠提高桨频来增加艇速。欧洲运动员控制合 理桨频可获得较高艇速,并保持稳速前进来取得优异成绩。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每一桨 都始终保持规范的划桨技术动作和合理的划桨节奏。但在研究外国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的同 时,需要注意我国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不能盲目地去模仿,以免造成运动员的运动损伤。 1.2.5 生物力学对赛艇技术促进作用的历史及现状研究生物力学对赛艇技术促进作用的历史及现状研究 当前,赛艇运动员划船技术的改进来自于具有熟练技术的教练员的指导,这些教练员 根据自身的经验,通过观察和评估运动员技术和器材上的变化来指导运动员如何改进技 术。机械工程方面的知识、秒表和摄像技术的应用、实验和误差等都为赛艇成绩的提高做 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个过程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那就是在测量瞬时船速过程中不能精 确量化个体和团体技术的各个细节因素。这一点妨碍了教练员在艇速和技术之间建立明确 的练习。赛艇生物力学致力于为教练员提供分析技术和艇速所需的数据。它涉及到力的精 确测量以及运动员、桨和船的动作结果。它的一些理论模型可以用于解释和优化运动员和 器材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近年来技术的进步让科学家们可以同步地监控每名队员的桨 力、桨的位置、蹬腿的驱动力和滑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咨询方案文档怎么做
- 医患咨询方案范文怎么写
- 2025年血压调节用品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台江区地坪施工方案
- 郑州团队管理咨询方案公示
- 辽阔营销方案
- 咨询接待方案模板及范文
- 绿色纤维制备新技术-洞察及研究
- SDN与云计算融合的网络功能虚拟化-洞察及研究
- 家庭咨询小组活动方案
- 残疾人企业招聘活动方案
- 2025年中国铁塔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儿童康复家庭培训课件
- 宜兴市杨巷牛羊屠宰有限公司牛羊屠宰线生产线扩建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
- 年九年级中考备考方案语文中考备考方案
- 台球俱乐部助教协议书
- 任务二鞋带自己系(教案)-浙教版劳动一年级上册
- 触电应急培训课件
- 《202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管理指南》解读
-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
- 外科护理学(第七版)复习试题有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