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明代社会保障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大发展时期。它在特定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一方面得益于前面 历代政府在社会保障上的成功实践:另一方面得益于明代经济的发 展。经济的发展使得财富下移,社会保障得以大范围的开展。经过 海内外学者的不懈研究。关于明代社会保障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 成就,发表的论文有若干篇。也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专著。如:梁 其姿的施善与教化就是对明清之际同善会状况的详细研究。但 纵观整个研究现状,学者们都是从一个方面去谈明代社会保障,对 明代社会保障没形成系统研究。本文试图从整体出发,研究明代社 会保障的整体情况,使读者能对明代社会保障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全 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及历史实践,以 助于我们了解明代社会保障形成的基础。 第二部分从荒政、养老、抚恤和社会优抚方面分别讲述明朝政 府在社会保障的成就。这一部分重点讲述了明代的荒政建设。 第三部分论述明代社会保障在民间互助、民间慈善方面取得的 突出成就及能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明代有效的物资筹集对明代社会保障的作 用,揭示了明代社会保障能取得重:大发展的深层经济原因。 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试图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 法运用于本文的研究中,探讨明代社会保障在现代社会保障中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明代社会保障荒政国家赈济 a b s tr a c t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i sag r e a td e v e l o pt i m ei na n t i e n tc h i n a s o c i e t ys y s t e m o n es i d e ,i tp r o f i tf r o mt h eg e n e r a lr e l a t i o n g o v e r n m e n t s u c c e s s f u l p r a c t i c e i nt h e s o c i e t y t h e o t h e r s i d e ,i tp r o f i t f r o mt h ee c o n o nj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 m i n g d y n a s t yw h i c hm a k e t h ef o r t u n ea n dk e e p t h e s o c i e t ys e c u r i t y d e v e l o p i n g i nab i ga r e a t h r o u g hi na n do u to ft h e c o u n t r y s c h o l a rs e v e r a l y e a r s h a r d r e s e a r c h ,t h e r e isac e r t a i n 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o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m d s s ,a n dp u b l i s h e dt e n s i fa r t i c l e s v i e w i n gt h ew h o l er e s e a r c hs t a t u ev e r t i c a l l y ,a l l o ft h es c h o l a rd is c u s s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m d s si no n ep a r t ,b u t n oo n ef o r mt h es t u d ys y s t e m t h ea r t i c l et r ys t a r to nt h ew h o l e t os t u d yt h e m d s sc o n c r e t e l yi n s t a n c ea n em a k et h er e a d e rh a v e aw h o l e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a r t i e l e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 p a r t h a v et a k e na r e t r o s p e c t o nm d s so ft h e a n t i e n tc h i n a sm i n d s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p r a c t i c eb e f o r et h e 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a l s oe a s a b l i s h e ( 1t h eh i s t o r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 o ft h em d s s t h es e c o n d p a r t n a r r a t em d s so ft h e m i n gg o v e r n m e n t a c h i e v e m e n tf r o mf o u rp o i n t sw h i c hi sp a yn o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p o l i t i c s ,s u p p o r t t h eo l d e r p e o p l e,c o m f o r t a n d c o m p e n s a t e t h i sp a r t i st h ef o c u s so ft h ew h o l ea r t i c l e t h et h i r dp a r tn a r r a t e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o ft h e m d s so nt h ec i v i l i a nc h a t i t ya n dt h er e a s o n t h e f o u r t hp a r tt ol a ys t r e s so na n a l y z i n gt h ee f f e c to f t h em i n gc o n s u m m a t es o c i e t ys e c u r j t ym a t e r i a lp r e p a r ef o ri t s s o c i e t ys e c u r i t y ,a n do p e n e do u tad e e p e ne c o n o m i cr e a s o nt h a t m d s sc a no b t a i ns og r e a t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t h e m i n gd y n a s t y ,s o c i e t ys e c u r i t y ,f a m i n e r e l i e fp o l i c i e s ,g o v e r n m e n t a lr e l i e f 第一章引言 社会保障制度( 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 ) 是一个现代概念。它是指国 家和社会为了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力、保证和促进社会稳定 及经济发展,对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生活保障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 物质帮助的社会安全制度。它是国家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规定及 其实施办法的总称,是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 障的内容是以人为出发点,生、养、葬和疾病、灾害等引起人的生活 遇到困难时,由国家和社会给予其基本生活来源。社会保障起源于 1 6 0 1 年英国颁布的新济贫法。1 8 8 3 - 1 8 8 9 年,德国先后颁布了疾 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龄和伤残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 正式宣告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因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迄今 也不过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1 9 3 5 年,美国“新政”中颁布社会 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正式出现使用。 社会保障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的稳定 器与安全阀。实际上任何社会都有作为稳定器与安全阀作用的机构。 古代社会也是如此,它要维持自身的社会稳定与安全,也必须存在 这种稳定器与安全阀,我们称它为古代社会保障。如果说现代社会 保障是各国追求的统一目标,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共识的话,那么在 古代社会,东西方的发展就明显的不同了。可以说,中国是一个社 会保障发展很早且完善的国家。单从社会保障的主体考虑,西方古 代社会保障远不如东方发达。因为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以政 府为责任主体,也就是政府的主动加入。在现代社会保障建立之前, 西方社会的社会保障是以教会慈善为主体的活动,政府只在宗教慈 善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时,才会根据经济实力出面举办一些有限的救 助活动。在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政府介入时间晚且是一个渐进 的过程。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成为社会保障活动 的责任主体,并在整个体系中扮演了制度的制定与推广,财政支付 与兜底、检查与监督的重要角色。圆中国很早以前就产生社会保障的 。和春雷: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第一章 。转引自王君南: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山 东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五期 l 思想萌芽。2 5 0 0 年前,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礼记礼运篇 中提出了建立一个“大同社会”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的这种“:大同社会”的理想应当说是世 界上有文字可查的最早表达社会保障的思想。孔子他所希望的大同 社会的构建者是他心目中的君子,也就是现实的政府。因此作为一 种制度形态,社会保障在中国是源远流长。当然,这种状况与中国 传统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中国是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 国家,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这就容易集中全国的财力物 力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一个各种自然灾害频 繁发生的国家。前辈先人在与天斗、与地斗甚至与人斗中形成了一 套如何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并经由中央集权统 治者形成制度。例如在灾害的救助上,宋代就有了一套完整的程序。 象报灾的时限,报灾之后勘灾的方法等都发诏令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一旦发生灾害,政府就立刻开始运作,开展各种救济工作。 由于古代社会保障受特定的时空的限制,不可能与现代社会保 障同日而语。因此,研究古代社会保障应考虑它特定的时空限制, 必须首先清楚其具体概念。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虽然从西周时期的民本思想,经过两千多年 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相当完备的体系。但不论其规模还是制度都不 能与现代社会保障同日而语。作为封建统治者,他们实行各种社会 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目的是防止民变,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地位。 封建统治者对小民施以各种恩惠,是希望他们能安守本分,不给他 们添乱。只是在客观上使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得到了不同寻常的发 展。实际上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是一种狭义的、低层次的社会保障, 仅仅是社会保障的一个方面,基本上指以社会救济与社会优抚为主 要内容。 我们要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保障,相比较现代社会保障而言,我 国的现代社会保障开始的时间更晚。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现行的社会保障还处于起步阶段。其间经过了十多年的停顿时期。 虽然自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现行的社会保障机制还很不完善, 还存在人口老龄化、保障范围覆盖不全等问题。因而现行的社会保 障主要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而进行。而从我国社会保障产生、发展 的历史来看,社会保障的范围应限定在古代的孤、寡、病、残、年 老、死亡、失业及遭遇意外灾害的社会成员,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 所说的社会弱势群体。这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基本吻合,因而 研究我们古代较发达的社会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对明代社会保障的研究,学术界己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大陆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王兴亚写的明代养济院研究固,他具体 考察了养济院各项制度及其实施情况,并评估了其利弊,使我们对 明代抚恤贫老残疾人的主张和实践有了全面了解。钟永宁的明代 预备仓述论。对明代特有的预备仓的建置、仓谷来源和兴废进行了 考察,并从预备仓与社会经济间关系的角度进行评述。段自成、张 运来的明后期煮赈浅探对明代后期赈粥方式的交代,政府对煮 赈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煮赈对当时社会稳定竺重要作用方面进 行了详尽的论述。港台方面有梁其姿的专著施善与教化睁深入分 析了明清两代善堂善会建立的背景及建立后起的作用。海外方面有 日本和美国学者的研究,其中也不乏可取的地方。综观这些学者的 研究,他们多是从社会保障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的。至于明代社会保 障的整体情况如何,却很少有学者涉及到。本文试图从全局出发, 把明代社会保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以期能对当代的社会保障 提供一些有意的启示。 。转l 自蔡红英:“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内涵探讨,荆楚网,20 0 4 年9 月9 日 。郑州大学学报,19 8 9 年第三期 。学术研究,19 9 3 年第一期 。殷都学刊,1 9 9 7 年第三期 。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 3 第一章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及实践的历史回顾 1 1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非常复杂,它最早以安民、抚民的思想 混合在一起的形式出现的。除孔子外,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思想家 都发表过许多具有丰富哲理的思想。吕氏春秋恃君览中说:“凡 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肌肉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 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表明他们已注意到仅仅凭借个人的力量 不足以自卫和谋生,必须互相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抵御当时 的自然灾害和外来侵袭。孟子滕文公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 互,疾病相扶持”的古代儒家的社会互助。墨子提出“有力者疾以 助人”、“有力以劳人”,主张依靠全社会的力量,组织起来,有余力 余财的人扶助贫困的人避免贫困和灾害。具有互助互济,共同防御 灾害和贫困的经济保障性质。公元前7 - 6 世纪的管仲的“老老”、“慈 幼”、“恤孤”、“养济”、“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 等“九惠之教”,更是直接涉及到扶持老弱的社会政策。 著名社会保障专家郑功成先生在他的社会保障学中作了很 好的总结。他认为,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后备仓储论和社会 救济论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 我国古代最高统治者也有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他们标榜自己 是天的儿子,上天派他来统治这个世界。如果上天不满意,它会用 各种灾害来表示它的不满。在他们看来,灾害的发生并不是纯完全 自然的结果,而是在极大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 臣民的生存危机。“天下有溺之者,由己溺之;天下有饥之者,由己 饥之”以及“民无食,济之当如拯溺救焚”的表述最能说明这种责 任意识。 1 2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历史实践 伴随着这些思想的产生,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随之在不断的 发展中。既然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成为了社会保障活动的责任主体,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了制度制定与推广、财政支付与兜底、检查 与监督的重要兔色,因而中国古代社会保障起步较高,它的发展过 程实际上是只是一个制度的不断完善过程。 中国原始保障制度的最初实践是以粮食形态建立的实物形式的 后各。战国时期,各种天灾人祸盛行,为了保证诸侯争雄的实现, 各国诸侯就都曾着手粮食的储备。魏文侯就曾建“御廪”,存储粮食, 以备不时之需。回楚春申君为楚造2 2 仓罾韩有廒仓于广武山。到 了汉朝,“汉宣帝设常平仓于边郡,大规模兴筑”。 秦汉时期,我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实行社会保 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客观条件。至魏晋南北朝,古代的社会保障政 策基本形成并得到初步发展。这时期,社会保障中开始对贫民划分 等级,以便赈贷,设义馆以养孤寡。西汉宣帝时,应大司农中丞耿 昌之请在边郡设立常平仓,“以从同时增其价而籴,贵时减其价而 粜。” 至唐时基本确立常平仓制。这个时期,政府在救济过程中采 用了一些新的措施,如赈粥、省用宽贷等方式,比以前的做法多了 一些新内容。 隋唐至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大发展时期,各项政策 得到进一步发展,日趋成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救济如恤孤养疾方面,有居养、葬死、赎予、赈粥等。 其中居养和葬死在唐宋时期的发展较为突出。据史载,唐开元二十 二年开始设置病坊收容贫民和乞丐。宋朝时,“京师旧置东西福田院, 以廪老、疾、孤、穷、丐者。英宗命增置南北福田院”。第 二,仓储制度发展迅速。各种名目的粮仓如义仓、社仓、广惠仓等 纷纷建立。这些仓储的建立与完善,为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奠定了 物质条件。第三,社会救济措施渐成定制。从唐宋时起,一些救济 措施开始有向制度化发展的趋向。如居养之法。宋朝政府设立福田 院落、安济坊、漏泽园,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宣和二年,宋徽 说怨杀言,转引自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 越绝书列传,转引自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 太平御览,转引自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 汉书* ,转引自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 汉书食货志,转引自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 宋史食货志,转引自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 5 宗诏:“应居养人日给杭米或粟米一升,钱十文省,十一月至正 月加柴炭,五文省,小儿减半。安济坊钱米依居养法,医药如旧制。 漏泽园除葬埋见行条法外,应资给若斋醮等事悉罢。”这些法规对 于保证居养者受到一定的生活照顾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从元代开始,古代社会保障在继承了前代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 展,渐渐趋于完备。其发展过程是递进的,元不及明,明逊于清。 元代主要是在惠民药局和养济院上,其它方面建树很少。明初由于 战乱的减少,人民生活渐趋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各项社会 保障制度也随机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发展。这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将 各种保障措施形成制度化。同时还发展了一些以往不受重视的制度, 如推行粥厂制工,各地设厂煮赈,条例很完备。特别是发展了一直 不受重视的民间慈善事业,为清代慈善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中国 古代社会保障经历了一个萌芽、发展直至形成完整体系的过程。 在这个整个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在这个环节中处 到一个特殊的地位,它既完整地继承了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精华, 同时又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明代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后的 发展为社会保障注入了新的内容,因此明代是社会保障的一个继往 开来的时期,它不仅继承了前代还开启了清朝的鼎盛。 第二章明代政府救助型社会保障 明代社会保障政策主要包括荒政、养老、存恤孤贫以及优抚军 人等政策。对当时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中国古代社会来 说,最大的危窖莫过于天灾,而天灾中尤其以水旱灾害最为严重。 古代的社会保障也就是在抵御自然灾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明代 社会保障继承了前代以政府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保障方式,它的中心 依然是对灾害的预防与救助。 2 1 荒政建设 荒政是我国历史上救济灾荒稳定政权的重要措施。明代的荒政 制度已趋于完备,地方猝遇灾伤后,官员须按严格的救灾程序行事, 。束史食货志,转引自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 6 做好报灾、勘灾、审户以及发赈工作。对这一过程,史料记载洪武 二十六年时便曾明确规定:“凡各处田禾遇有水早灾伤,所在官司踏 勘明白,具实奏闻,仍申合于上司,转达户部立案具奏,差宫前往 灾所覆踏是实,将被灾人户姓名、田地顷亩、该征税粮数目造册缴 报本部立案开写灾缘由具奏。如奉旨赈灾济,仍定夺大小男女口数 则例,差官前去赈济给赏,毕日仍将散过粮钞分豁各细数目造册缴 报,以凭稽考”。对于要求官员报灾的时限,洪武时规定,“限夏灾 不得过五月终,秋灾不得过九月终。”万历时,又规定“近地五月, 七月:边地七月十月。”学 针对各种不期而至的自然灾害,明统治者主要是从灾前灾后两 方面着手,比较成功地实践了其荒政政策。具体而言,其应对对策 主要着眼于以下两方面。 2 1 1 防灾备荒 “国富民殷,善良自众;民穷财尽,奸宄易生,。盖天下大势, 往往如此愚以为备荒弭盗,皆今急务,而备荒为尤急。夫 无其备,既可驱胃液而为盗,有其各自可转盗而归农。” 道出了明 政府的防灾目的。也就是使人民安分守已,维护朱家王朝的天下。 明政府防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兴修与重建水利工程 中国各种自然灾害中,水旱灾害所占比重最大。明前期发生了 4 1 3 1 次灾害。其中水灾1 3 2 9 次,旱灾1 0 5 8 次,这两者占了总灾数 的5 7 7 8 。水旱灾害带来的损失是难以预料的,减少这种损失的一 个有效途径就是建立起完备的水利工程。正是意识到了这点,朱元 璋曾作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洪武二十七年时朱元璋“遣国子监生 及人材分诣天下郡县,督吏民修治水利” 。即派出官员到各地郡县 “集吏民乘农隙,相度其宜,凡陂塘湖堰可潴蓄以备早蠖,宣泄发 防霖潦者,皆宜因其地势修治之” 。到第二年底,工程基本完成, 共“开天下郡县塘堰凡四万九百八十七处,河四千一百六十二处, 。明会典卷一九,户部四,四库全书本。 。李洵:明史食货志校注,p 10 2 。焦斌:澹园集备荒弭盗议,p 2 5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四,p 5 2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四,p 5 2 7 陂渠堤岸五千四十八处”。永乐年间,在此基础上进步加以修筑 落实。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曾上书言,“水早之灾,国家代有。洪武年 间尝遣人于各府州县修筑塘堰圩岸,使水有所防,早有所备,彼时 有时亦有奉行不止,檄报未尽者,宜如洪武故事,遣人复勘修筑, 上皆纳焉。”罾明太祖时开始了对太湖上下排泄系统的全面整治 经过历朝的多次治理,保证了三吴地区的水利系统的畅通稳定,从 而大大缓解了水旱灾害在太湖流域的长久肆虐。 如果这些政策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这些水利措施是可以起 到很好的防洪防涝作用的。但由于各种杂业多,这些行之有效的办 法没有真正得于实行。永乐以后,政府并没有组织开展过全国性的 水利兴建工作。到了正统年间,各地陂塘水利呈年久废弛之势。 第二、种植桑枣 桑枣可以充饥,为防止忽如其来的饥荒,明政府注意鼓励人民 种植桑枣,并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令 在屯军士树桑、枣百株,柿、栗、胡桃之类随地所宜植之,亦足以 备岁歉之不给。”锄两年后,明太祖推广这一做法,“命天下种桑枣。” 他对工部大臣说:“人之常情,安于所忽。饱则忘饥,暖则忘寒,不 思这备,一旦卒遇凶荒则茫然无措。朕深知民艰百计以劝督之,俾 其咸得饱盟友。比年以来,时岁颇丰,民庶给足,田里皆安,若可 以无忧也。然预防之计,不可一日而忘。尔工部其谕民间,但有隙 地,皆令种植被桑枣。或遇凶歉,可为衣食之助。” 于是“工部移 文天下有司督民种植桑枣,且授以种植之法。又令益种棉花,率蠲 其税。”锄种植桑枣自此视为一种救荒策略。正统年间,明政府曾再 次“申明种桑枣法”。 洪武二十七年正月,明政府对种植桑枣作了具体的规定,“每户 初年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栽种。” 次年,湖广布政司 _ _ - 八巷 四 五二四八典三九,=三一货二三玑一二二一一食 卷卷史卷卷卷卷 化成 录录文录录录录集 实实河实实实实书祖宗运祖祖祖宗图太太国太太太英今明明中明明明明古 所属郡县果树数曾记载过桑枣柿栗胡桃等树凡8 4 3 9 万株。江西高娄 县地方志曾记:“明洪武二十七年命州县督民建设,种桑枣以衣食, 第郡一所,计五十所。”如果这些记载属实的话,的确可以起到预 期的作用和效果。 第三、积谷备荒。 积谷备荒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所采取的最重要的实践成果之 一。仓储在救荒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时人汪文义所说:“能 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者,可御水旱之来,当患而为之备, 即灾而为之捍者,可免流离之苦。”罾积粮主要靠各种粮仓起作用。 明代谷仓的种类繁多,有预备仓、济农仓、常平仓、义役仓、社仓、 义仓等,其中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前三者。 搦番岔。这是明代特有的仓储制度。洪武元年( 1 3 6 8 年) ,明太 祖“令天下立预备仓,籴谷收贮以备赈济”,正式创立预备仓。规定 “一县定为四仓,于境内居民丛集处设置;择其地年高笃实者管理 仓政;由户部运钞二百万贯经各府州县,民家有余粟愿易钞者,许 运赴包交纳,依时价偿其直;若遇凶年则开仓赈灾贷本乡饥民。” 至 洪武后期,预备仓已陆续在各地建立。由于“仓廪悉在乡村,居民 鲜少,难于守视。或为野火燃烧,或为山泽之气蒸溽渑烂。有司往 往责民赔偿。”永乐年间,明政府又令“预备仓之在四乡者,移置城 内。” 除州县外,地方的府一级行政机构、军队的卫所也都有预备仓, 甚至盐运司也设有预备仓。如两浙盐运司就有“专储运司罚赎稻谷” 以赈济亭户的预备仓。 对于这些预备仓以后历朝统治者进一步加以完善。明初建立预 备仓之时,并没有明确规定积粮之数。弘治年间,鉴于“豪猾侵渔, 谷尽仓毁,风宪官不时举正,守令漫不究心” 的现状。政府明确规 定预备积粮数为:州县“十里以下,积粮至万五千石者为积数;二 十里以下者二万石;三十里以下,二万五千石;五十里以下,三万 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四,经政略恤政,线装本 明史* 卷二一五,汪文义传,p 4 3 6 5 古夸图书集成食货典卷八三,p 8 2 5 1 5 明会要卷五六,食货四预备仓 万历杭州府志* 卷五一,“恤政” 明通纪h ,卷九八 9 石;百里以f ,五万石。”“卫千户所万五千石,百户所三百石。” 预备仓是一种官督民办的仓储制度。它的直接管理者是乡村里 社的绅柃大户,府州县官只进行名义上的巡查监察。明太祖规定“在 近仓之处,佥点大户看守” 。永乐时,预备仓由四乡移至城内后, 仍由“内府老人及丁粮有力之家守视” 。至正德年间,明政府下令 改由州县正官来管理预备仓,并且把预备仓的仓储数额纳入考绩的 范围内。国朝典汇云:“府州县官考满吏部者,并须开报预备官 仓所储实数及修筑过陂塘堤岸等项,吏部行该部查考虚实,以凭黜 陟。 明太祖的孜孜讲求,使得“天下州县多所储蓄” 。明前期灾荒 之时,灾民长期仰赖的国家仓储就是预备仓,大凡地方上一发生灾 伤,地方官就以赈济和借贷两种方式救济灾民。所以当洪武初陕西 遭遇旱饥时,汉中知府费震发仓十余万斛贷民,“赖以全活者甚众。” 宣德三年冬,临界安、新城二县饥,“奏发预备仓粮一千三百九十 六石有奇验口赈给。” 但我们也不能对预备仓的作用估计过高。把 预备仓仓储数纳入考核本是督促措施,但各地要求都不切实际,许 多地方的仓储数都名不符实。同时,由于管理和赈贷各方面存在的 问题,有明一代,预备仓其实呈现时兴时废弃的状态,预备仓发挥 的作用也越来越小。由于官吏的无视民瘼,赈谷“本以为民而行者 率失初意。”有的地方官担心贫户无偿还能力,常“转贷富室”,或 “只将中等人户开报,其鳏寡孤独无所依倚著实饥民,一概不报。” 以致“所给予者不必所食之人,所征者多非所受之辈。”谷仓也往 往于洪武后期就出现了“官仓储谷,十处九空,甚者谷既全无,仓 明孝宗实录卷三六 明史卷七九,食货三,p 2 5 3 杨士奇:论荒政,明经世文编卷一五 商辂:政务疏,明臣奏议卷四 国朝典汇卷一0 一,“仓储” 明史卷七九,食货三,p 2 5 4 明史卷一- - a ,费震传 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八三,p 8 3 0 6 3 商辂:政务疏,明臣奏议* ,卷四 丘睿:大学衍义补,卷一六 1 0 亦无存”。的局面。宣德后,史书中就更充斥了“仓傲废驰”、“侵盗 挪移”等记录。湖广湘阴县在洪武年间就设有南仓、北仓、东仓、 西仓、归义仓等5 仓。罾到嘉靖时,五仓俱废。 考乎岔。洪武十年( 1 3 7 7 年) ,苏湖带重要的产粮地发生大水 灾,造成京师南京米价上扬、物价沸腾。明太祖深受触动,认为“今 后宜令各府州县设常平仓。每遇秋成,官出钱钞收籴入仓。如遇歉 岁,平价出粜。盖米价不踊则物价自平,如此则官不失得,民受其 惠矣。”但这种认识变为政令并在明朝广泛推行则是较后的事情。 “弘治中,江西巡抚林俊提议在全国广设常平仓,此后,这种寓赈 济于赈灾祟之中的仓制才在全国各地陆续得到推行。”固而且各地建 制也先后不一。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夏四月丙午,设边镇常平仓。” 常平仓在苏州的推广甚至推迟至崇祯年间,时苏州等地蝗旱叠天, 民食难继,巡抚张国维“檄各县就济农仓旧址并报之,易其名日:常 平”。 劳农 乳济农仓顾名思义是为农人所立的仓制。此仓“以济农 为名,则所重在农,农重则本固,本固则百废举。常平、义仓之制 亦行乎其中矣”。因而济农仓兼具有常平、义仓( 专为救灾之用) 的特点。这种仓制始于宣德七年( 1 4 3 2 年) 在苏州创立。大抵因明 廷“以农为天下本,苏州之农又为京邑之本”。是年周忱巡抚江南, 乘当年农业丰收,令州县以官钞余米贮谷,得二十九成双万石,又 以加耗余米四十万石加入,共定米七十万石左右,命名济农仓。贮 米有三用:用来抵补漕运损失拖欠;二用来为兴修水利的经费; 三用作荒年救济。皆用借支办法,秋成抵数还仓。因而济农仓又名 济半仓。但事实并非如此,“济农仓之设也,早虽与民为期约,至时 多不追取,每岁征收毕,逾正月中旬,辄下檄放粮,日:此百姓纳 与朝廷剩数,今还与百姓用之,努力种朝廷田,秋间又纳朝廷税也。” 扬溥:请预备仓储琉,明臣奏议卷二 嘉靖湘阴县志上,创设仓 明太祖实录卷一 转引自洪璞试论明代苏州地方仓廉的社会调控功能,中国农史,1 9 9 7 年第四期 明史卷二一,神宗纪二,p 2 5 1 同治苏州府志* 卷一四六,杂记 张洪:济农仓记,道光苏州府志卷二三,公署五 l l 济农仓目的是济农,只要是能避免农人“弃其本业去为游手末作, 以致膏腴之壤渐至荒莱,地利削而国赋亏矣”的情形出现,都可用 上济农仓的仓谷,因而济农仓不仅仅用于“青黄不接,车水救苗, 人民缺食之圣洁,支给赈济” 。“振贷之外,岁有余羡,凡纲运, 风漂、盗夺者,皆借给于此,秋成,抵数还官。其修圩、筑岸、开 河、睿湖所支口粮,不责偿,耕者借贷,必验中下事力及田多寡给 之,秒与粮并赋,凶岁再振,其奸顽不偿者,后不复给。定为条约 以闻。”。用途非常广泛。 正统七年,陈溢陕西任职时,“仓储充溢,有军卫者足支十年, 无者直可支百年。镒以陈腐委弃可惜,请每岁春夏时,给官军为月 饷,不复折钞。从之。”哪可见济农仓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1 2 减灾救灾措施 灾前预防措施只能尽量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灾害是不会依人 的愿望而改变,灾情一旦发生,明政府面对各地呈上来的奏章就必 须有所作为。否则,就容易导致民变以及各种不利于社会秩序及正 常统治的事件发生。从史料记载看,面对灾伤,明政府采取了一套 较为成熟的抚恤灾民,并帮助灾民进行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的措施。 因此在有明一代,除崇祯朝外,自然灾难基本上没有给社会带来较 大的动荡和变故。 政府赈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减轻人民负担。 i 、蠲免s 减免。 越老。蠲免是封建统治者救荒时采用的一项重要策略。“岁荒民饥, 救死不赡,奚暇完租,不惟饥荒之恤而迫日而征之,民力必不支,不 填沟中则起而为盗。” 蠲免内容包括赋税蠲免和徭役蠲免两方面。“至 若赋税蠲免,有恩蠲,有灾蠲。太祖之训,凡四方水早辄免税,丰岁 无灾伤,亦择地瘠民贫者优免之。凡岁灾,尽蠲二税,且贷以米,甚 。明史* 卷一五三,周忱传,p 4 2 1 6 。周忱:请设济农仓奏疏,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食货典卷一0 0 。周忱:上执政书,转引自罗仑等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 9 3 年 。明史卷一五三,周忱传,p 4 2 1 3 。明史卷一六二,陈镒传,p 43 3 1 4 明屠隆屠隆荒政考,四库全书本。 者赐米布若钞。”。灾蠲是在各地出现灾害时,政府颁布诏令蠲免粮 税。在明代,各地发生自然灾害后,政府下蠲免令,免去被灾田地当 年应纳赋税的记载充斥史书。洪武四年十一月,陕西西安,凤翔、庆 阳三府旱灾,“诏免田租一十九万三千三百余石。”固永乐十二年冬十一 月,“蠲苏、松、杭、嘉、湖水灾田租四十七万九千余石。”。嘉靖四十 五年,杭、嘉、湖三府水灾,“自嘉靖二十一年至四十年逋欠者悉蠲之。” 鲫同时,政府还常免去被灾处以往的负欠逋租。洪武五年六月,山东登 莱- , j h 旱,明太祖下令蠲免其当年夏麦,递年逋租及一切徭役。永乐 十四年,北京、河南、山东饥馑,明成祖命“免其永乐十二年逋租”。 同时,旧帝驾崩、新帝登位之时大赦天下,或者是全国大范围灾伤之 下以及雷震宫殿之时也大范围的普蠲赋税。如:万历四十二年四月, “以皇太后遗命,命减天下税额三分之一,免近年畸零小税。” 天启 三年闰十月,“以皇子生,诏芦深窦课等杂税不分起运存留除已征在官 外其小民逋欠者尽数蠲免。” 可见蠲免粮税以苏民困是历代统治者救 世主荒的常用策略之一。 徭役是封建国家政府加在人民头上的一个沉重的负担。加上发 生灾害,被灾之处,人民艰食,“自给未能,安可役之? ”被灾之时, 蠲免徭役成了封建政府通过免除受灾之民需服徭役的义务,舒民力 以救灾的重要举措。洪武五年,明太祖“诏河间府宁津等县去年时 饥民流移者,免其徭役”; 永乐八年时皇太子朱高炽令“扬州、淮 安、凤阳至陈州去岁水灾之处,有:工匠在京应役者,悉罢,遣还家, 令营衣食” ;正统年问,“浙江湖州府饥,免其轮班人匠赴工” 。 成化六年,明宪宗敕差官二员,往顺天、河间、永平真定、保定等 府灾伤之地赈灾济,“其一应差徭俱暂优免。1 嘉靖二十年十月,“被 李洵:明史食货志校注,p 3 1 明太祖实录卷六九。 明史卷七,成祖纪三,p 9 4 古今图书集成- 食货典,卷八三,p 8 3 0 6 1 明太宗实录卷一七二 续文献通考卷- - a ,征榷六,p 2 9 3 7 续文献通考* 卷二四征榷七,p 3 0 1 明太祖实录卷七四 明太宗实录卷一o o 明英宗实录卷二三二 古今图书集成- 食货典卷八三,p 8 3 0 6 5 1 3 寇者免役二年。”。隆庆五年免f 二林海户役。 蒯隽。政府对灾害发生程度较轻的地方实行减免赋税的办法, 具体减免的份额主要取决于灾情的轻重造成的收成状况。洪武时期, 明太祖对下层的了解,使他对灾害有种近乎理想的做法,“勘灾既实, 尽与蠲免。”罾这反过来给国家财政带来了相当的压力。洪武以后的 统治者的看法较为现实,视灾情而定,都尽量采用了减免的方法。 正统八年三月,免除湖广荆州府所属河泊所逃亡业户岁课米1 6 1 0 4 石有奇,钞4 3 0 8 2 贯4 6 2 文、鱼油麻2 8 9 9 6 斤,鱼鳔1 9 1 斤,翎毛 1 8 5 1 6 5 根。英宗天顺二年夏五月,“免今年天下屯粮十之三。”景 泰初年,大赦天下,免景泰二年田租十之三。 减免并没有形成统一 的标准,至弘治时,才大致规定“全灾免七分,自九分灾发下递减, 又止免存留,不及起运” ,算是成了定制。 2 、缓征停征或折输 灾害往往给民众带来巨大的生存力。为了缓解灾害对生活造 成的压力,减轻灾民负担,政府也往往及时采取一些缓征赋税,停 征不急之物或折输他物的手段。永乐:二十二年七八月间,浙江乌程 式县雨潦为灾,一千六百一十一顷九十余亩田稼被淹,该征秋粮五 万三千九百九十石有奇,小民办纳艰难,因此政府允许其迟至洪熙 元年秋成时通征。 灾伤之年,明政府往往罢不急之征,以树立朝廷爱民形象。这 种记载也充斥史书。天顺七年三月,“旱,诏行宽恤之政,停各处银 场。” 弘治六年冬十月,“以灾伤罢明年上元灯火,庚辰,停甘肃织 造绒曷。”唧次年九月“以水灾停苏、松诸府所办物料,留关钞户盐 备振。” 成化十二年三月,“减内府供应物,七月以用度不节工役劳 续文献通考职役三,卷一七,p 2 9 2 6 李洵:明史食货志校注,p 1 0 2 明英宗实录卷一0 二,p 2 0 7 2 明史卷一二,英宗后纪,p 1 6 3 明史卷一一,景帝纪,p 14 1 明史卷七八,食货二赋役,中华书局 明宣宗实录卷三 明史* 卷一二,英宗后纪,p 1 5 9 明史卷一五,孝宗纪,p i8 8 明史卷一五,孝宗纪,p 18 8 1 4 民自责,十六年三月以岁歉减光禄寺供用物。”。成化十四年“以浙 江岁饥民困,诏免收买花。”罾正德元年夏五月,减苏、杭织造岁币。 从“政贵便民”考虑,明政府常常允许一些灾民将灾伤田地亏损粮 折输成布帛,钞或其它粮食作物以便于其缴纳。洪武三年十二月,“许 福建监盐课以土产物代输。” 又洪武三十年七月,“听四川等处纳米 易茶。”嘞永乐二年八月,也曾以松江府华亭、上海二县发生水灾, 其低田税粮以帛代输税粮。 第二、赈恤。 赈灾养恤是明政府救荒过程中实施灾后救助的重要内容。 、赈税。赈济以赈粮和赈布帛、赈钱三种方式进行。赈粮有赈 米和赈粥。宣德四年十一月,“临安、于即二县饥,奏发仓米一千五 百九十石赈之。” 正德十三年正月,“常京师流民米,人三斗。”嘉 靖二十九年,令“进京避难贫难人口按日给米一升。” 赈粥是 最普遍的赈济方式,它对于命悬一线的灾民来说是最直接和最有效 的。万历十六年,吴中大荒,“命户部杨文举赈济,有司各处设厂煮 赈赈饥。”又万历二十九年,按户部奏,“自十一月初至次年正月止 煮粥济贫民。”唧赈济用粮食主要来源于地方仓储积粮( 明前期主要 是预备仓) 和地方上的官廪。 赈粮的另一个来源是调粟。地方上的粮食不足以供应灾民所需 之时,明政府往往通过调动临近府县的粮食或是调用京储或是截漕 起运等方式获得赈济所用的粮食。如:景帝四年夏四月,筑沙湾决 口。明政府遂“运南京仓粟赈徐州。:五月丁巳,发徐、淮仓振饥民 甲戌,徐州复大水,民益饥。发麦运及盐课粮振之。丁丑,发淮安 仓振风阳。” 从史书记载看,明政府曾也动用京储粮和截漕起运赈 灾,但只是偶尔为之,运用并不普遍。如:洪武十九年时,应天府 续文献通考国用一卷三0 ,p 3 0 83 古今图书集成食贷典卷八三,p 8 3 0 6 4 明史卷一六,武宗纪,p 2 0 0 续文献通考* 征榷卷二0 ,p 2 9 5 7 续文献通考征榷卷二0 。p 2 9 8 6 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八三,p 8 3 0 6 3 明史卷一六,武宗纪,p 2 0 9 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八三,p 8 3 0 7 2 古令图书集成食货典卷八三,p 8 3 0 7 7 明史卷一一,景帝纪,p 1 4 7 l5 江浦县水,“诏出京仓米六千余石赈其民。”。成化二十一年,曾转漕 四十万石用来赈陕西饥。固嘉靖元年,令“将太仓银库见贮银两差官 秤盘二十万两运赴陕西蝗灾地方使用。” 2 、赈钱,赈呖帚。赈钱是由政府发给灾民救助金让其籴买粮食 渡过灾荒的赈灾方法。隆庆十七年夏四月,南畿、浙江大旱,太湖 水涸,明政府发帑金四十万赈之。鲫由于“荒年银钞贬值,富人粮商 囤积居奇,谷价暴涨,”“赈钱不如赈粮”。赈钱这一方法在明代实施 并不广泛。明政府有时还将钱赈改为粮赈。如史料记载,洪武年间, “先是以苏湖等府被水常,以钞赈济之,继闻其米价翔踊,民业未 赈,复命通以米赈之。” 赈布帛也不是经常施行的办法。嘉靖十年, 陕西灾伤,令“隆冬时月饥民有年七十以上者添给布一匹。” ? 、z 期玩贷赈主要是贷给灾民粮食,耕牛和种子,以帮助灾民 重新投入生产,摆脱灾害带来的困难。正德十四年五月,诏山东、 山西、陕西、河南、湖广流民归业者,官给廪食、庐舍、牛种,复 五年。国贷赈不同于赈济,贷赈是有偿的,通常是春天贷给,待秋成 偿还。其粮食来源也是多渠道进行的。当然这种政策并非局限于灾 伤之后使用,平时,明政府为了鼓励人民开垦与生产,也实行这种 政策,不过使用更为广泛。隆庆六年秋七月,明神宗“诏江北诸府 民,年十五以上无田者,官给牛一头,田五十亩开垦,三年后起科, 九月庚午,诏苏州诸府开垦荒田,六年后起科。” 第三、弛禁,让利于民 “仓廪之积有限,江海之利无穷”,在灾荒引发的饥馑之余, 弛川泽之禁,让利于民以助民渡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恤民之法。 洪武年间,山东青、兖、登、莱、济南五府饥歉,明太祖令免征其 当年渔课,“蝗民采鱼以济饥馑”。 四、工赈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七 明史卷一四宪宗本纪,中华书局标点版 古今图书集成- 食货典,卷八三,p 8 3 0 6 9 明史卷一九,穆宗纪,p 2 7 3 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一 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八三,p 8 3 0 7 1 明史卷一六,武宗纪p 2 1 1 明史卷二0 ,神宗纪,p 2 6 5 明太祖实录卷二0 七, 1 6 除以, :办法外,政府还常常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来救济灾民。 弘治年间,黄河决堤,淹没了河南开封城,百姓流离失所,河南副 都巡抚孙需组织灾民数万人修复河堤,给予一定的佣钱,以较低的 费用整沼黄河年久失修的堤防,又救济了灾区饥民。万历年间,御 史钟化民命令各府、州、县调查勘探早该动工而又无力进行的建筑 项目,“如修学修城、溶河、筑堤之类”,采取召募灾民充当民工。 一个民工工作一天给米三升,既完成了急需完成的工程,又赈灾济 了灾民,而且费用相对低廉,“借急需之工,养枵腹之众,公私两利。” 救灾的同时,明政府还组织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抗灾性的抵 御。如在水旱进行水利的兴修,浚理河道等,针对灾后发生的疫情 发放药品,尤其是对蝗害及时捕灭。永乐年间,明成祖下令吏部行 文各处有司春初差人巡视境人,一旦见到蝗虫初生,地方有司必须 设法扑捕,布按二司也要督属巡捕,直到尽绝。如有官员坐视致使 滋蔓为患者治罪,若布、按二司官不行严督所属巡视打捕者,也工 治罪。而且每年九月行文至十一月再令兵部行文,自此成为定制。罾 这些措施在具体施行中不能尽如人意。如明史记载:宪宗曾因 为四方屡水旱,与阁臣杨士奇商议下诏宽恤,免去灾伤租税及官马 亏额者。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减免措施,到了第二年,“帝谓士奇日: “血民诏下已久,今更有可恤者乎? 士奇日:前诏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提升设计方案
- 金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新课标引领小学语文课堂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
- 化学竞赛试题及答案初中预赛
- 团队建设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苍南医疗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财政机关考试真题及答案
- 膨润土矿开采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2025播音主持专业模拟考试真题及答案
- 项目工地文明施工管理方案
- 猪饲料培训课件
- 多耐病人的隔离措施及护理
- 亚健康管理培训
- 煤矿纯水站管理制度
- 四肢瘫痪的康复护理讲课件
- JG/T 3064-1999钢纤维混凝土
- 2024年安徽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素描静物构图试题及答案
- 绍兴柯桥供水有限公司(企业信用报告)
- 诊所房屋租赁协议书
- 中国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临床管理共识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