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交际诗勃兴于建安年代,本文旨在研究建安年代的交际诗。 第一章追溯建安交际诗的起源。从功能、形式、结构探讨交际诗的起源,可 上溯至周礼中的“三礼” 。此章为以下章节深入论述建安交际诗打下基础。 第二章探讨建安交际诗的功能。根据文化诗学的观点,通过建安交际诗语境 探讨其功能。并在总结该功能的基础上,厘清建安交际诗与建安集团的关系。 第三章论述建安交际诗的文学特征:内容、形式、审美等。根据建安文人主 体意识的觉醒对建安交际诗的影响,探讨建安交际诗的内容。从建安交际诗与建 安风骨的辨证关系,讨论建安交际诗的风格,以及它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第四章概述建安交际诗的意义。根据建安交际诗美用一体的特性,论述建安 交际诗文学意义的垂范,以及对诗性交际传统的确立与示范。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形成了交际诗美用一体的示范。 关键词: 建安交际诗; 建安文学集团; 建安赠答诗; 建安公宴诗;主体意识 建安交际诗研究 ii abstract social poems thrives in jian an age, therefore, social poems specifically in this period becomes my research target. the whol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1. this chapter is used to trace the origin of social poems. as far as function, appearance, and structure is concerned, the social poem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courtesy of zhou dynasty. the aim of this chapter is to offer a sound base for a bett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ed features of social poems during jian an age. chapter2. this chapter is dedic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function of social poems. in order to develop a systematic discussion, the method of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for understanding of poetry is adapted., which stresses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poem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building the context of the poems. with a summary of the function of social poem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poems and literary organization of jian an age is supposed to be concluded. chapter3. this chapter elaborat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literary appearance of social poems, including its contents, forms, and aesthetic features. decided by the affects of the weakening of individual awareness, the specific expression of social poems features the reflection of such awareness of literary scholars during jian an age. secondly, the style and artistic methods of social poems of jian an age is to be introduced , starting from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poems of jianan age and the aesthetic style of the literature from this period- - - - - - unshakable aspiration and dedication of jian an age. chapter4. this chapter explains and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poems during jian an age. since these poems have developed a new feature- - - - integrating of aesthetics and social uses, the discuss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poems should focus on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the two aspects of the significance exerted by these poems: literary significanc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ocial poems of jian an age、literary organization of jian an age、 presentation and replying poems of jian an age、banquet poems of jian an age、individual awarness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在诗歌门类中,交际诗一门渊远流长、 “玲珑八方” 。在周代,就有了交际诗 的萌芽。上至王公大臣政治外交,下至文人墨客切磋文艺,交际诗广为运用;构 建利益关系,畅叙人伦友情,交际诗用途多多。交际诗起于先秦,滥觞于两汉, 勃兴于建安。研究建安交际诗,意义突出。 首先,建安交际诗导致了诗歌创作的新倾向。建安以前,交际诗以政治教化、 社交应酬为主。到了建安年代,人的觉醒导致文的自觉,交际诗打上强烈的主体 意识烙印。从“言志”走向“缘情” ,建安交际诗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如王粲的 赠蔡子笃 ,曹植的赠白马王彪 ,刘桢的赠五官中郎将诗 ,曹丕的大墙 上蒿行等。无论是时世悲凉之痛,还是宴会丰盛之欢,建安交际诗的情感色彩 大都壮美、浓烈。建安交际诗的另一大特色是:慷慨绝伦、写英雄之志。建安交 际诗几乎每一首都蕴涵了诗人的激情抱负、不朽之梦,尤以应玚的侍五官中郎 将诗 、徐干赠从弟诗三首为例。不甘沉沦,建功立业的进取之志可谓建安年 代的独特旗帜。 其次,建安交际诗确立了诗性交际的新传统。建安交际诗是建安集团成员往 来的文学创作,借交际诗构建关系、畅叙友情、并展现自我才能也建安成为交际 诗的新功能。如刘桢赠徐干 、徐干答刘桢 、 曹植赠徐干 , 曹植公宴诗 , 陈琳游览诗等。无论是赠答诗还是公宴诗,这些诗歌都起了两方面的作用: 加强集团内关系与情感的畅通、鼓励文人切磋文艺、提高创作。两方面综合,建 安交际诗兼具社交应酬、文学竞技等功能,确立并示范了文人诗性交际的新传统。 建安交际诗包括建安赠答诗、建安公宴诗等。目前存在一定赠答诗与公宴诗 的研究,但数量不丰。赠答诗有关研究情况如下:著作有梅家玲的汉魏六朝文 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 ,该书结合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与西方现代文艺理论, 从文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角度,探讨赠答诗的起源、内容、形式与功能等,是赠答 诗研究的必读之作。学术论文有:周唯一的魏晋赠答诗的基本模式及艺术文化 特征( 衡阳师专学报1 9 9 5 年第 4 期) 、王晓卫的魏晋赠答诗的兴盛及当时 诗人的交流心态( 贵州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 6 期) ,梁祖苹的曹植赠答诗主 体意识的呈示( 宁夏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 2 期) 等。这些论文从整体和局部, 对赠答诗的流变以及抒情与审美等艺术特征等进行了的研究,对于赠答诗的发展 规律和特点做出了一定的总结。专门对建安赠答诗歌进行论述的有一篇:韩蓉的 论建安赠答诗的典范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 0 0 8年第 3期) 。该论文 归纳与总结了建安赠答诗的意义,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公宴诗的研究则相对 贫乏, 涉及公宴诗论述的单篇作品未计十余篇: 包括陈庆元的 建安游宴诗略论 、 建安交际诗研究 2 邓仕樑的 论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以及吴承学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 2 0 0 1 年第 5 期的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等。 这些作品肯定了公宴诗的成就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最近对公宴诗研究比较全 面的是黄亚卓的中古公宴诗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 0 0 3年 0 9 月) , 该论文对中古时期各时代的典型公宴诗作了详尽的考察与整理,对于公宴诗 的诗学成就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 在研究建安的交际诗时,存在着一些分类交叉的情况。以刘桢赠五官中郎 将诗四首其一为例: 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过彼丰沛都,与君共翱翔。 四节相推斥,季冬风且凉。众宾会广坐,明灯熹炎光。 清歌制妙声,万舞在中堂。金罍含甘醴,羽觞行无方。 长夜忘归来,聊且为太康。四牡向路驰,欢悦诚未央。 这首诗清新华美,情景交融,可谓高堂欢庆的一首佳作,但给后人留下了一 个问题:难以归类。根据这首诗标题来看,应为一首赠答诗,因为其中含有赠答 诗的题眼: “赠” ,且点明了具体的受赠者对象。在汉魏六朝文学新论第 1 1 3 页讨论建安赠答诗时,也将它归为赠诗。但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来看,它又象是一 首公宴诗,在中古公宴诗研究中,它就被视作公宴诗。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但在不能统一的情况下,可以将之称为交际诗, 更为安全。本文在分析论证时,采用了时分时总的方法,也是出于这个道理。 在借鉴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 . 建安交际诗的功能,以及建安交际诗与建安集团的关系。 2 . 建安交际诗的内容和其它文学特征。 3 . 建安交际诗的贡献。 这篇论文拟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1 . 运用文化诗学的观点,认识建安交际诗的功能。一般的研究,对此缺乏理 论支持,探讨比较混乱。本文借鉴文化诗学的方法,将建安交际诗的发生空间一 一解析,比较全面与深刻的认识了建安交际诗的功能。 2. 从主体意识的觉醒出发,探讨建安交际诗的内容与意义。由于主体意识的 觉醒,导致了文的解放,本文因此在建安交际诗内容的讨论时,紧密联系建安文 人主体意识的显现。对于建安交际诗意义的讨论,则从文学意义与社会意义两方 面出发,以总分结合的方式进行,因为这两种意义互相促进、互相作用。根本原 因则是:主体意识的独立,产生了以诗交际的个体层次需要,文的独立也为这种 需要提供了工具,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本文因而也将建安交际诗的意 义上升为美用一体。 本文写作仓促,纰漏之处多多,希望能得到广大有古典文学研究人士的教诲。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第一章 交际诗溯源 明确的创作目的和具有特定的接受对象是交际诗的显著特征,根据其创作的 场所可大致分为赠答诗和公宴诗两类。这两类诗歌源远流长,其源头可追溯至先 秦时代,它是先秦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联络感情,赋诗言志,劝谏 讽喻的功能,经过缓慢的发展,到建安时代形成了一次高潮,不仅产生了数量极 多的交际诗,而且拓展了交际诗的功能和内容,从而使交际诗成为当时诗歌创作 的主流, 成为文人们最喜爱的一种诗歌样式。 为了能对交际诗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 识,我们先来简单地勾勒一下交际诗的发展轨迹。我们以分类方式进行,从赠答 诗和公宴诗两类来谈,以期有一个全面、清晰的效果。 一、赠答诗溯源 赠答诗,顾名思义,就是有赠有答的一组诗歌( 有时也可能是多组诗歌) 。这 类诗歌很明显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赠答活动有关,人们为了增进彼此之间 的感情,或为了某项特殊的目的而送给对方一定的礼物,接受者出于礼貌也必须 回赠一些礼物,这就是所谓的“礼尚往来”。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成为人们必须 遵守的社会原则,论语阳货中阳货馈孔子豚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种观 念从物质领域延伸到精神领域诗歌创作中,赠答诗便产生了。赠答诗从外在 形式而言,是一赠一答;从内容而言,主题相同或大致相同;从功用而言,沟通 感情,交流观点等。 (一)周礼与赠答 礼记云:“武王崩,成王幼,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 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周礼种类繁多,实施方法也森严细密,而赠答 即为其方法之一。赠答可以说是先秦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层社会必须 熟谙的礼仪活动之一。 首先,西周社会履行礼仪都必须佐以一定的物质与语言赠答。“从三礼、尤 其是仪礼看,每一种礼,都离不开赠答、酬送这一形式的表达。” 如:周 礼典瑞:“璋邸射,以祀山川,以造赠宾客。”秋官司仪:“司仪掌 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飨食,致赠。”仪礼士昏礼:“若异邦,则赠 丈夫送者以束锦。”无论是出于典礼崇拜、还是友好关系,赠答都为礼的履行建 立了一种肃穆、和谐的礼仪氛围,成为礼的前提。在物质相赠的同时,人们也还 辅以必要的言辞,如仪礼士昏礼载:“父送女,命之曰:戒之敬之,夙 赵辉: 礼与赠送酬答诗的起源和本质 , 江汉论坛 ,2008 年第 4 期 建安交际诗研究 4 夜毋违命!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这种赠辞可以 看成赠答诗的早期母型之一。 其次,赠答也承载着维护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士人等等之间和谐关系 的伦理功能,自身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赠答倡导的是情感的互动与伦理的维持。 一方面:一赠一答不仅仅是物质和语言的交换,还是双方圆满的情感交流。如礼 记乐记说:“礼报情”。另一方面,赠答作为一种伦理,也具有专制的意义。 所谓“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也非礼也。” 赠答强调有赠必有答。仍以论 语阳货中阳货馈孔子豚一事为例:有一次,阳货送了他一只小猪,虽然孔子 一直恼恨阳货越礼,但也必须道谢。为了全礼,他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道谢。 礼仪对人思想与行为的规定在此可见一斑。 随着社会的发展,赠答之礼经历了形式的转变:从春秋时期官僚、大臣政治 外交场合的赋诗、引诗到先秦两汉及后来贵族、文人的赠答诗,但始终保持了它 的基本功能:“赠答酬送诗由礼的物质的赠答酬送脱胎而来,继承了礼的伦 理性质,不仅具备了礼的赠答酬送的特定主体之间双方往来的形式,而且也秉承 了礼的赠答酬送对对方赞美、崇敬、友好、劝勉、祝贺等内涵和礼以通上下亲 疏远近的本质和功能,赋予这类诗歌以实用的品质。” 建安赠答诗也是如此: 从建安文学集团内成员彼此赠答酬唱、以诗相交来看,建安赠答诗促进了建安文 学集团的发展,也只是建安年代,赠答诗才将“诗以群”的功能推向高峰。 (二) 诗经赠答诗 赠答的诗歌形式最早出现于诗经。在意识形态方面,诗经中的赠答 诗与当时诗歌一致:政教功能明显。赠答诗一门在君臣关系和民间情感两方面作 了示范作用,其中以君臣关系为重要内容。 先秦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一大部分是:大臣出使。君王对大臣的临别颂美 因而也成为诗经的一大主题。如诗经大雅中的崧高和烝民。 崧高作于大臣申伯徙封他处,即将远离的时候。烝民则写于仲山甫远行 齐国、身负军国大任之时。两种情况下,周宣王对大臣送行之礼举行的特别隆重。 除却一般条件下必备的宴会等仪式以外,周宣王还特别授意最善写诗的大臣吉甫 为大臣作诗、以赞美他们的美德与功劳。在隆重的典礼下,吉甫的赞美之词对君 臣和睦、上下一致的气氛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与此类似,建安赠答诗中也有多处表达君臣关系,如曹植赠与丁氏兄弟及其 他文人的诗。这些赠诗似乎以友人相知的口吻而作,但曹植与所交文人实际上是 主从关系的背景。不同的是,崧高和烝民是发生于国家大事场合,而曹 植的赠答诗涉及彼此生活。因为是文臣吉甫代皇帝之作,崧高和烝民也 (清)孙希旦 撰,沈啸寰,王星贤 点校: 礼记集解 ,中华书局,1989 年版 赵辉: 礼与赠送酬答诗的起源和本质 , 江汉论坛 ,2008 年第 4 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开辟了赠答诗拟代创作的先锋。建安赠答诗中就有徐干的于清河见挽船士与妻 别诗。不同在于徐干诗以离别为主,而吉甫诗却以赞美为辞。 或许因为历史的遗失,或许因为没有答诗的创作,以上诗歌都是有赠无答。 真正的赠答诗是:结构上一赠一答,情感上交流互动。在此,诗经中有一例 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蔗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这是一组男女思恋的情诗,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具有良好的对应,再现了赠答 诗内容下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激荡。这组情思赠答诗没有题目、署名,但纯正、清 新、质朴,是民间爱情的缩影。也只有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才能找到赠答诗一赠 一答结构的真正来源。这组赠答情诗正是赠答诗结构的典范。建安赠答诗刘桢的 赠徐干和徐干的答刘桢利用这种结构,表现了建安年代文人间的深切友 情与同声应和。 从维护君臣关系到结构的演示,诗经赠答诗为后来诗歌作了早期的雏形 示范。不过,诗经赠答诗还在形式结构上只是初具规模。建安赠答诗的直接 来源有待先秦以后赠答诗的探讨。 (三)汉代赠答诗 如果说赠答诗在先秦时期初具规模,在汉代则有了完整的形式,内容与功能 也有所拓展。赠答对象明确、赠答齐全已是此时赠答诗形式的共同点。内容上, 从先秦国家大事的重大事件转入汉儒私人社交生活,还一定程度上具有使才与抒 情色彩。 首先,汉代赠答被士大夫用于个体层面的交际应酬。如客客示桓麟诗与 桓麟的答客诗。据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引文士传记,桓麟当时 年仅十二岁,与官至太尉的伯父乌坐在一起。因麟伯父当众宣称麟有异材,在座 客人之一即刻赋诗一首,桓麟之才不虚传,当即答诗一首。这组示答诗不仅在一 般意义上体现了赠答诗往来酬唱的特点,而且更多带有即兴创作的成分。考虑到 春秋、左传中的赋诗、引诗已经需要雄厚的才学基础,桓麟能够当场对 客诗作出应答,其机智与才学显得更加非同一般。由此,客与桓麟这组赠答诗也 开拓了赠答诗即兴显才的功能。赠答诗在建安年代开始繁盛,即兴使才是建安诗 歌的一大特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样即兴赠答诗歌留传下来的却很少。我们 能够看到的一则间接例子是赠五官中郎将四首诗之四。这首诗虽然以单篇出 现,但其中“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赠诗见存慰”的字句,表明公子曹丕曾 经赠诗。根据当时宴饮的情况来看,这首诗还应当是即席之作。也就是说这首诗 应是应该在曹丕赋诗之后当场而写的回作。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凭诗骋才 的情况更多发生在公宴中,因为公宴的直接目的之一就是:竞才展学,切磋文艺。 建安交际诗研究 6 除了此类被用作个体社交的情况,汉代赠答诗也还应用于私人情感交流。首 先以如项羽虞姬悲情对唱为例。据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力拔山 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 人和之。”其和诗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 ” 虞姬虽然是女性,但她与君共患难、同生死的意识却丝毫不逊于士人相知相交的 大丈夫气概。所以,她的和诗在末尾大大加强了项羽穷途末路的英雄悲剧,今日 读之仍荡气回肠。纵观后来赠答诗,对丈夫气概与友人相知精神书写的最为淋漓 尽致的只有建安赠答诗。如刘桢的赠徐干与徐干的答刘桢。诗中士人相 知相契的义气与虞姬的生死相随的气概一致。 类似,秦嘉夫妇赠答诗也以真情感人,但形式上,秦嘉夫妇赠答诗更加齐全: 以秦嘉赠妇诗五言,徐淑答诗为例讨论。从内容上看,两首诗都以抒发夫妻 离别之情为主。结构上,这组对诗接受对象明确,有赠有答,对仗工整。秦嘉赠 妇诗由十句五言体组成,其妇答秦嘉诗也共含十句五言体。正因为它的形 式之完整, 而被作为准赠答诗讨论。 相对其它形式完备的赠答诗如桓麟之客的客 示桓麟诗与桓麟的答客诗,秦嘉夫妇赠答诗突出之处在于:它对赠答诗情 感功能的开拓。钟嵘诗品亦评“夫妇事既可伤,文亦凄怨”。但是汉代赠答 诗歌中,秦嘉夫妇赠答诗这样抒情兼形式完备的数量及少。真正将抒情之作蔚为 大观的是建安赠答诗:强烈的抒情是此时诗歌的一大共同点。 二、公宴诗溯源 公宴诗是指在君臣宴饮,歌舞侑欢之际产生的一种特殊诗歌。同样是先秦礼 乐文化的产物,公宴诗功能与赠答诗大体一致,即通过褒奖称颂以维护君臣之间 或邦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过,相比赠答诗而言,公宴诗礼的色彩更为浓重,因 为它始终发生于讲究等级仪式的宴会。 与赠答诗相似,公宴也源于周礼,具体是飨礼和燕礼。礼仪产生了公宴诗的 最早母型祝酒辞,如仪礼士冠礼中的醴辞、醮辞、字辞。这些都是行 礼饮酒时说的祝贺的话,如醴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 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可谓与公宴诗的颂美一致。后来,建安赠答诗部分 “述恩荣”之作被诟病为阿谀谄媚歌,殊不知这其实是对古代宴饮之礼的继承。 以上时期,公宴诗还是萌芽状态,基本形式则发展于诗经宴饮诗。诗 经宴饮诗分为两类,一类反映飨礼,风格庄重肃穆;另一类反映燕礼,欢快喜 庆。与此相似,建安公宴诗也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仪式之作,目前所剩极少, 只有曹植正会诗一首。其结构、样式与诗经反映祭祀内容的楚茨相 似。第二类为三曹主持的宴会诗,是建安公宴诗的主体。部分以“述恩容”为主,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如王粲的公宴诗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与诗经中的小雅天保的歌 功颂德一致。 春秋时代,宴会赋诗开始发挥 “诗言志”与展才的双重功用。这对建安公宴 诗慷慨言志与任气使才的功能也起到示范作用。一方面,宴会赋诗必须表达赋诗 者的政治立场。另一方面,宴会赋诗对赋诗者有高度的素养要求。禧公廿三年, 秦伯将享公子重耳,行前狐偃特地荐举赵衰自代,以为“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 衰从。”所谓衰之“文”即表现在赋诗活动上。可见,春秋公宴场合的外交赋诗 也是对人才的考验。此后,建安公宴诗慷慨不群、任气使才功能的特点也可归公 于此。 最后,楚辞中的招魂片断开启了公宴诗的宴饮场景描写先河。如其 中“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室中之观,多 珍怪些。兰膏明烛,华容备些。”等句就是对酒宴之盛与宴会之奢的隆重描写。 建安公宴诗中大量宴会铺陈也似来源于此。不同的是:招魂是想象的境界, 而建安公宴诗是对实景的状绘。 综上所述,建安交际诗的基本功能源于周礼,早期母型来自其中的礼辞,基 本模式产生于诗经交际诗,言志与使才则源于春秋宴会诗与汉代赠答诗,而 抒情功能则发于汉代赠答诗。由此,我们对交际诗的发展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对建安交际诗的形式、结构与功能来源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以下章节对建安交际 诗的全貌展开讨论。 建安交际诗研究 8 第二章 建安交际诗的功能 交际诗的基本功能是“可以群” ,到了建安年代,交际诗才将这种功能推向极 致。这是建安交际诗的成功,更是建安文人对交际诗原有功能的拓展。先秦时期, 交际诗政教功用明显。汉代,交际诗被用于个体层面,但层次有限,无非是在座 应答与琴瑟之和。只有到了建安年代,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经学意识一体化的 解体,建安文人的意识发生裂变似的变化,产生人的觉醒,导致文的觉醒。建安 文人将他们的意识也带到了交际诗中,他们要求交际诗表达总总强烈的、甚至不 可自已的思想感情与意志。由此,建安交际诗也兼容并蓄,承载了更多全新的功 能。 一、建安交际诗产生的文化空间 交际诗的功能决定于它的语境:即它所产生的文化空间。通过重建文化空间 的方式来进入对于一种话语系统的解释,正是倡导的“文化诗学”研究方法的基 本原则之一。 交际诗虽然特殊,也是诗歌中的一种,文化诗学的方法也适用于交 际诗研究。所谓文化空间,是指构成某种话语系统生成、存在、传播、演变的各 种文化条件,包括先在的思想资源、人们普遍的心理焦虑与精神需求、各种流行 的观念等。 具体而言,建安交际诗的文化空间是建安文学集团。建安公宴诗是在 三曹父子主持的宴会交游活动中产生的诗,其语境自然是文学集团,建安赠答诗 的语境则有待探讨。根据逯钦立先生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可将建安 赠答诗情况整理如下: 李青春著: 诗与意识形态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 5 4 页。 同上。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作者 诗篇名称 出处 王粲 赠蔡子笃诗 魏诗卷二 王粲 赠士孙文始 魏诗卷二 王粲 赠文叔良 魏诗卷二 王粲 赠文叔良 魏诗卷二 王粲 赠杨德祖 魏诗卷一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 魏诗卷三 刘桢 赠徐干诗 魏诗卷三 刘桢 赠徐干诗 魏诗卷三 刘桢 赠从弟诗三首 魏诗卷三 繁钦 赠梅公明诗 魏诗卷三 邯郸淳 赠吴处玄诗 魏诗卷五 徐干 赠五官中郎将诗 魏诗卷三 徐干 答刘桢诗 魏诗卷三 应玚 报赵淑丽 魏诗卷三 曹植 赠徐干诗 魏诗卷七 曹植 赠丁仪诗 魏诗卷七 曹植 赠丁翼诗 魏诗卷七 曹植 赠王粲诗 魏诗卷七 曹植 赠丁仪王粲诗 魏诗卷七 曹植 赠白马王彪 魏诗卷七 曹彪 答东阿王诗 魏诗卷七 这个表格象我们透露了最少三点信息:首先,建安赠答诗分为发生于集团内 部与内外之间两种情况。两种情况下,又以与内部成员之间为主。从上表可以看 出,赠诗者几乎全为文学集团成员,而受赠者当中,仅有蔡子笃、文叔良、孙文 始、赵淑丽、梅公明等来自集团以外。 其次,建安交际诗的发生有两种情况。一、是平等的友人之间,如王粲与蔡 子笃、孙文始、文叔良、刘桢与徐干等。二则发生在主宾或君臣之间。如刘桢、 徐干等与五官中郎将曹丕。当曹植参加曹丕主持得宴会时,也时应侍的身份 参加: “副君命饮宴,欢娱写怀抱。 ”谢灵运在拟平原候植中道出了曹植赴宴 的心理,也指出了曹植与曹丕的关系。这种主从关系在曹丕立为太子后更加明显。 七子虽然骨气奇高,且秉性各异,但在文学集团中,他们逃不过文学侍从的身份。 这种主从关系在二曹争夺太子之位时表现尤为明显。丁翼就曾在曹操面前,主张 立曹植为太子。最终因为曹丕赢得太子位而被杀。集团内的政治风云正暗示了集 团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再次,在不排除丧失了部分答诗的情况下,可以看到建安赠答诗以赠诗为主, 全表中答诗仅有两首:徐干答刘桢诗与曹彪答东阿王诗 。似乎,建安文人 具有主动诉说倾向。 以上情况有其产生的深刻政治、文化背景,以下分节论述。 建安交际诗研究 10 (一)建安文学集团之内 交际诗发生的文学环境是建安集团。这个集团则是是三曹网罗、笼络天下俊 杰的结果。其中最知名的是:曹操下“三令” 、 “设天网” “顿八纺” 。建安八年(203) 年秋,为树仁义礼让之风,曹操下建学令 : “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 仁义礼让之风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 建安十 六年(211)春正月,曹操又为诸子官署设置。以至建安十六年“魏太子为五官中 郎将,天下向慕,宾客如云” 。 集团内最著名的算是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集、徐干、阮璃、应场、刘 祯七子。对于七子,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有赞“ :“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 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 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 仰齐足而并驰。” 除却这七子外,集团内还有大量的能人异士。如“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的杨修, “少以文才机辩,善为诗赋” ( 补续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繁钦、 “善 书法,于席间作碑文,操笔而成”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的邯郸淳 , “少有才 名” , “王佐才也” (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的荀彧以及令曹操悔未嫁其女的 丁仪等等。 文人彼此往来,互相评论,产生了大量的作品,交际诗就是其中代表一类。 另外,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个观 点促进了文学的独立,也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创造了一个前提。在鼓励文学、崇尚 交流的环境里,交际诗得以蓬勃发展。 (二)主从之间 最早产生于主从之间的赠答诗是崧高和烝民。建安赠答诗也有类似 情况,集团内部成员借交际诗建构关系是交往目的之一。虽然,建安赠答诗多以 抒情为主,但这个集团也存在一定的政治功利性,建安文学集团是后人给之的文 学定位,但这个集团最初是以政治的目的而成立,集团的成员本身也是因为政治 抱负而加入。只是相比其政治成就,集团的文学成就更多。分析可发现,这个集 团不如后来兰亭集会,或金谷诗会那样仅仅是进行文学上的往来酬唱。 首先,曹操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为诸子置官署。魏明帝诫诲赵王干玺书 也云: “自太祖受命创业,深睹治乱之源,鉴存亡之机,初封诸侯,训以恭慎之至 言,辅以天下之端士,常称马援之遗诫,重诸侯宾客交通之禁,乃使与犯妖恶同。 夫岂以此薄骨肉哉?徒欲使子弟无过失之想,士民无伤害之悔耳。 ”建安文学集 张溥辑著: 汉魏六朝三百家集 (第一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 9 9 4 年版,第 5 5 0 页。 夏传才、唐绍忠校注: 曹丕维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 2 3 6 页。 三国志 (卷二十一) , 魏书刘助传裴注引魏略 ,中华书局 1 9 8 2 年 7 月第 2 版,第 6 2 1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团的形成给丕、植二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才能的培养创造了契机。 其次,强烈的政治抱负是集团成员的共同特点。英雄主义是建安年代的精神 大旗,而建安文人则是这面旗帜的升旗手。或为了对曹操感恩戴德,或为曹操忠 汉之心所打动,或为以后仕途,他们加入集团,而其终极最目的还是政治抱负。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所载王粲归曹后的一篇赞词代表了文人的心声: “方 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不能用,故奇士去之明公定冀州 之日,卜车即善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 列位,使海内归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与党锢之 祸之后正始文人的颓废消沉相反,建安文人用英雄主义建构了他们的生命观与价 值观,具有时代与历史的双重进步意义。 再次,多数文人是曹操二子的文学侍从,也是曹是二兄弟子夺太子位的重要 谋士。在二曹力夺太子位的政治斗争中,不少文人参加了重要谋划,甚至最后还 为之付出了性命。杨修之死,丁氏二兄被杀是文人卷入政治的悲剧。所以,建安 文学集团表面上为文雅风流的贵族文化集团,实际上内部分裂以曹丕和曹植为主 的势力团。这也是为什么曹植多赠诗与丁氏二兄弟,王粲,而刘桢回赠曹丕的原 因。 然而,与吉甫诵申伯不同的是,建安赠答诗是相知相慰的情况下建构主从关 系,与原始礼仪性的歌功颂德形成差别。曹植与丁氏二兄的赠诗就是一例。诗中 淳淳相慰,不像公子与侍从的交流,更似多年故人口吻。也就是在这种相知相交 的情感往来中,曹丕和曹植各自形成自己的内部交际圈,而文人也得到依附晋升 的机会。综合以上角度,政治是这个集团的目的,交际诗是他们表达感情,建构 关系的工具。 (三)友人之间 建安赠答诗发生的另一语境是平辈朋友当中。建安年月,交游之风流行,忧 患意识普遍增长,文人诉说焦虑,相互勉励、往来赠答也成为必然。赠答诗是这 样一种环境下的产物。 首先,赠答诗为文友彼此慷慨励志提供了一种方式。建安文人多负英雄之气, 豪迈纵逸,具有性格的冲击力。这类性格的人我们可以想象,一般具有强烈的诉 说倾向,借交际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因而也成为他们认为积极有效的方式之一。 汉末建安年代的交游风气盛行,更为为文人赠答往来创造了一个交流平台,所以, 建安赠答诗中不乏文人的嘹亮之声与豪情壮志,如刘祯的赠从弟诗之三 : 猥蒙惠咳吐,矶以雅颂声。高义厉青云,灼灼有表经。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建安交际诗研究 12 邯郸淳的赠吴处玄诗 : 我受上命,来随临蓄。与君子处,曾未盈巷。见召本朝,驾言趣期。 群于重离,首命于诗。饯我路隅,赠我嘉辞。既受德音,敢不答之。 余帷德薄,既局且鄙。见养贤侯,于今四祀。既庇西伯,永世没齿。 今也被命,义在不侯。瞻恋我侯,又慕君子。行道迟迟,体逝情止。 岂无好爵,惧我不与。 圣主受命,千载一遇。攀龙附凤,必在初举。 行矣去矣,别易会难。自强不息,人谁获安。 愿子大夫,勉哥成山。天休方至,万福尔臻。 建安赠答诗中有许多不同的内容,而如上慷慨言志是重要内容之一。这类赠 答诗不仅体现了建安文人的英雄主义,也形成建安文学的重要特点,及后人所谓 的建安风骨。 其次,建安赠答诗是建安文人之间忧患意识的排遣。根据弗洛伊德在作家 与白日梦中的压抑理论,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本能无法长期压抑,必须以某种被 社会认可的方式来得到满足。如果说入团前,建安文人因为忧患意识激发的英雄 主义加入集团,那么在入团之后,他们的忧患回归,甚至更为沉重。因为他们在 曹操幕下所任不过是一些文事闲职。如徐干任司空军谋祭酒,王禹为司空军谋祭 酒,桢为五官将文学等,他们当中待遇最高的王粲也仅为侍中。原本军阀混战, 生灵涂炭,加上此刻人生蹉跎,功名无望,漂泊如转蓬,建安文人诸多哀痛,只 有发诸于文,赠与友人,在共鸣中得一息寄托,这是这类赠答诗心理基础。在这 中心理上,这类赠答诗表现得也正如常见评论所谓悲凉苍劲,悲风缭绕。如 王粲的赠蔡子笃诗写到: “烈烈冬日,肃肃清风中心孔悼,涕泪涟涟。” 全诗都笼罩在一片哀怨气氛中。诗人的哀伤与痛苦固然是因为离别所致,其中更 多是因为“人生实难” ,平生之志难报。这类赠诗也因为其悲凉伤感具有情感上的 渗透力而成为建安风骨的一面。 如果说赠诗是诉说,答诗则是倾听。赠诗是期待,答诗则是响应。对于以诉 忧为主的赠诗来说,答诗具有高度的情感意义。它不仅是简单的回应,而且是精 神上的支持与患境中的鼓励。从这种意义来看,赠诗的忧患诉说心理更为强烈。 在答诗的响应下,双方的交流显得更为融洽、可贵。赠答诗中流传下的答诗不多, 但徐干答刘正一首可以作为建安答诗的典范。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 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离别之苦的共鸣,更用美好品德鼓励困境中的朋友。能够这样 与友人相惜、相慰是因为建安年代磨砺了对于苦难有同样印记的灵魂。在此,建 安赠答诗的情感美学意义也得以升华。 是此,赠答诗不仅利于建安文人彼此陈词沥志,还助于友人之间消解忧患、 相知相交。两种情况,赠答诗都是友人交往的桥梁。与其它时代不同的是,这种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桥梁美感独特:它是只有建安年代才有的风采建安风骨。 二、交际诗的功能 在弄清交际诗的发生语境后,有助于其功能的展开讨论。无论是主从关系, 还是朋友关系,交际诗的首要功能可以确定为“群” 。这是诗的共同功能,而不是 建安交际诗的特有功能。因为是建立于英雄主义之上,建安诗歌已经发生了前所 未有的变化,交际诗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这可以从公宴诗和赠答诗两方面来看。 (一)赠答诗的功能 赠答诗的功能与公宴诗相似,都有群的作用,也用于文人抒情立志。不过, 相比而言,赠答诗的情感承载功能更强,因为它侧重于友人双方的往来,强调感 情的回应与激荡,籍此“最终完成生命交通合一的快感。” 赠答诗的这种功能在 建安友人间如此,在主从或君臣之间也是。 首先,文友之间借赠答诗抒情沥志、相知相契。友人之间交游往来是建安时 期的常见现象,或为交流文学,或为同气连脉,赠答诗可以供他们交流彼此的认 识与抱负,并由此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赠答诗表达的一种全新的主观感受。建 安赠答诗也可言情,不过言情的内容不同。与秦嘉夫妇的赠答诗相比,建安赠答 诗的情感基础更为豪远,它建立于苦难环境下惺惺相惜的友情基础,具有更宽广 的情感范围。可以说,建安年代造就了建安文人的不平命运也造就了建安赠答诗。 其次,赠答诗成为君臣和谐关系的桥梁。在先秦时期,吉甫作诵,以赠申伯 的君臣赠诗隆重的礼仪气氛下,以道德赞颂为主,具有纯粹的教化功能。建安丕、 植二人与文人赠答诗则是产生于朋友间的友情叙唱。这种情感的互动交流上,和 谐了集团内部的关系,无论是出于怎样的政治目的。 从上可知:赠答诗在融洽友人或和谐君臣关系的基础上,在建安年代再一次 发挥了“群”的功能,但不同的是,建安年代赋予赠答诗更宽广与深沉的抒情功 能,且被用于立志,成就了建安风骨,建安赠答诗是情与志的符号象征。如钟嵘 在诗品序中说道:“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 尚于诗矣!” (二)公宴诗的功能 建安公宴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严肃庄重场合,有如诗经中祭祀后宴饮 情形,另一类则是描述三曹父子主持的欢宴盛况。目前,第一种情况下的公宴诗 只剩曹植正会诗一首,所以公宴诗的功能指向后一种场景。与诗经中的宴饮 诗相比,建安公宴诗的功能应是供众文人任气与使才,如刘勰语: “慷慨以任气, 廖蔚卿著: 诗品析论 ,收入氏著 六朝文论 ,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 9 7 8 年版,第 2 1 9 页。 建安交际诗研究 14 磊落以使才。 ” 首先,公宴诗中大量存在铺陈盛宴,纵情高欢的描写。在这个时期, “公宴” 的活动得以发展,不仅仅是指宴会,还包括游览。公宴诗也如此,虽然常常以“公 宴”为名,实质却是“游宴” ,甚至 “游览” 。游宴的内容似乎经常是通宵达旦的 狂欢。如(曹丕于憔作 ) : 清夜延贵客,明烛发高光。丰膳漫星陈,旨酒盈玉筋。 弦歌奏新曲,游响拂丹梁。余音赴迅节,慷慨时激昂。 献酬纷交错,雅舞和锵锵。罗缨从风飞,长剑自低昂。 穆穆众君子,和合同乐康。 这样丰盛非凡,热闹欢快的盛宴,也还有(曹植公宴 ) :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呜高枝。神飙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飘飘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诗人们能够这样尽情畅饮欢乐之杯,是因为少了礼的约束,也正是建安人纵 逸的表现。 其次,文人虽是为了游乐相聚,却常常在宴会期间突然“忧从中来,情不能 已” ,公宴诗因而也常常是文人籍以畅怀忘忧的方式。最著名的是曹操短歌行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不仅道尽了建安人唯恐生命短暂,建功不及时的共同忧愁,也点出他 们企图释愁的两种常见方式:美酒如杜康,以及慨当以慷。是以,烈酒过后,诸 子常发慷慨之音,如曹丕于谯作中说“慷慨时激昂” ,曹植赠徐干中写“慷 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 ,又在杂诗六首之六中说 “弦急发悲声,聆我慷慨 言”等等。是此,公宴诗变成他们抒发慷慨之言的工具,也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另 一面。 最后,公宴诗还有维持君臣或主从关系的功能。和诗经中作品相似,部分建 安公宴诗 “述恩荣” 。如王粲在公宴诗写到: “愿我贤主人,与天享微微。克 符周公业,奕世不可追” 。但这种诵美有别于诗经中的歌功颂德。诗经中的诗是为 教化而作,作为礼仪的模范而录。建安公宴诗一方面是有些文人对曹操父子的知 遇之恩心存感激的真情之作,另一方面是出于文学侍从身份应酬之作,而不是用 于政教作用。同时,这种主从关系的维持是在伦理范围之内,而不同于后来西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的谄媚之作。建安文人独立的人格有如颜之推评: “吴质诋诃乡里,曹植悖慢犯 法陈琳实号粗疏,繁钦性无检格,刘桢屈强输作,王粲率燥见嫌,孔融、祢 衡诞傲致殒,杨修、丁虞扇动取毙。 ”所以应酬公宴诗在礼仪的范围内维持了当时 的主从关系。 可见,建安公宴诗不仅具有一般公宴诗的伦理功能,还成为文人借才使气, 慷慨发言的有效工具。 综上所述,建安交际诗不仅具有普通意义上的“群”与“怨”之功用,更是 建安文人主体意识、心志、情感,文才的表达。建安交际诗综合情感、伦理、文 学功能于一体,其中又以情感承载为主。建安交际诗产生于建安集团,反过来又 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械茶叶加工机采购合同6篇
- 2025贵州黔东南州锦屏经济开发区环卫工人招聘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兴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14人)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湖南邵阳城步县事业单位选调2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建筑装饰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河北外国语学院人才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DB2301∕T 58-2019 辐射安全许可证办理规范
- 2025年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高层次人才招聘2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张海音危机干预课件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真题汇编
- 心理处方手册
- 2025年常州市规划馆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幼儿园红色小故事PPT: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 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课件
- T-CSCS 015-2021 钢结构深化设计制图标准-(高清版)
- 西方经济学导论全套课件
- “基础教育精品课”PPT课件模板
- 第8部分消防设施标识可视化
- 简约医院医疗工作汇报工作总结PPT模板
- 通用顶管监理规划
- 金泽21世纪美术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