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文摘要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社会 经济基础上,慈善事业蒸蒸日上,涌现出一大批有作为的企业家、慈善家,尤其可 喜的是出现了普通民众投身慈善的热潮,而与之伴随,慈善伦理观念却呈现多元化 激烈碰撞的特征。对于慈善进行道德关注,对慈善伦理进行多维度、跨学科的思考 与构建,有着非同一般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 本文意图在经济学视域中分析转型期慈善伦理,立足在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理论 交叉点上对慈善伦理做一个提炼式发掘。经济学与伦理学的交叉是时代与人性发展 的必然结果,国外将经济学与伦理学相结合进行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从亚当斯 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开始,到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阿马蒂亚森、斯 蒂格勒、贝克尔等都充分肯定了经济学对于伦理学有着充分的解释力与工具性,经 济伦理已发展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体系,其研究方法值得借鉴。目前我国对于慈善 伦理问题的研究更多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描述,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慈善伦理 尚属学术界一个比较新鲜的课题。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证对慈善伦理引入经济学分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章对转型期慈善伦理进行福利经济学方法的解析,用公共物品理论、边际效用 论等分析慈善伦理,通过经济学分析,我们可以用更直观的角度透视慈善伦理,从 微观层面上了解其互惠动机、供求关系、局部均衡及其外部性,并分析其宏观经济 功能及效果;第三章结合热点案例,针对转型期慈善伦理的困境得出制度上的优化 建议与伦理启示,通过慈善伦理制度产业链等制度设计更好地促进新的财富观、感 恩观、诚信观的转型。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伦理学和经济学跨学科结合、理论研 究和案例研究结合,从经济学视角为转型期慈善伦理探索制度上的出路。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经济学分析 iii abstract at present,chinese society is in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arity is flourishing, there is a large number of entrepreneurs、philanthropists,especially encouraging is the emergence of ordinary people to join the wave of charity. however,charity ethic has pluralist characteristics in fierce collision. moral concern for the charity ethic in multi-dimensional、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has extraordinary value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through the intersection of economics and charity ethics thinking,the system can be draw useful inspiration,so there will be readable writing style,it is also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exploration of charity ethics.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harity ethic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and ethics. the intersection of economics and ethics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human developing, in foreign countries,the combination of economics and ethics have been extensive study. conducted from adam smiths “wealth of nations” and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to later nobel prize amartya sen、stigler、becker,they all fully endorsed that the economics as tools has powerful explanation for the ethics study, economic- ethics has developed into a mature system,and its research methods is worth to be learned. now the research of charity ethics problems stay in general theoretical description,the methods of economics academic research of iv charity ethics is still a relatively new issue.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in chapter one,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charity ethics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 welfare economics analysis of charity ethics,using public goods theory, analysis of marginal utility theory and other charity ethics through economic analysis,from the micro level to understand their mutual motivation、supply and demand、partial equilibrium and externalities , and then analyze the macro-economic functions and effects; in the third chapter,with hot cases in transition, through system design to promote the new wealth、 thanksgiving、 honest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build a new charity ethics in chinese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is to combine ethics and economics, interdisciplinary, combining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economic methods that can expand the multi-angle on charity ethical analysis. from an ethical point,we look for value for our support of charitable causes;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we explore a way of charity ethic system. key words: chinese society transition; charity ethics; economics analysis 承诺书 41 承诺书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 年年 月月 日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42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随着社 会转型期的到来,多元化的伦理冲突和观念融合进入高潮,慈善伦理亦不可避免地 进入了充满阵痛和尴尬的自身转型期。近年来,人们面对前所未有的多发灾难,也 开始对同情与普世价值进行重新思索与定位,因此,对慈善伦理进行研究具有鲜明 的时代意义。本文试图对慈善伦理引入经济分析,着力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包括:对 慈善伦理进行经济分析的价值何在,经济分析的前提假设如何限定,对慈善伦理的 经济分析如何展开以及相关经济理论工具的选用,以及通过制度设计得到怎样的结 论等。 在国外已经有不少学者对于非经济范畴进行经济学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 效果,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思维乐趣的研究领域。事实上,当代慈善伦 理的困境除了体制、文化的原因,更多的在于制度上的囹圄,倘若能通过经济学规 范分析得出制度上的启示,通过制度建设内化为文化与习惯,将是一条走出瓶颈的 出路。通过慈善带来的社会财富转移,可以极大地提升社会福利效用,包括国家投 资的公共福利及救济也是同样道理,使社会更加稳定,促进经济的进一步良性发展。 可以设想,随着慈善伦理制度产业链的建设与完善,良性监督与循环的形成,必然 会促进转型期慈善伦理的成熟与优良慈善文化氛围的沉淀,从而逐步形成“自发的 利他、利己、利国”的融合型互惠型慈善伦理。 当前,我国转型期的慈善伦理不应只是单一的道德诉求,而应该上升到“家国 情怀与社会责任”的层面上,诉诸福利分配与供给需求的经济逻辑,即在经济伦理 的范畴中对慈善进行解析与审视,通过现代经济理论对慈善伦理关系进行阐明与诠 释,以构建转型期新型的慈善伦理。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 2 第一章 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价值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贝克尔曾精妙地概括了经济分析方法: “在我看来,最大化 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合假定及其不折不扣地运用便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 心。 ” 经济学分析方法立足于规范实证分析,建立在“经济人”假设与“资源稀缺 性”假设的理论基石之上,人们被假设为“经济人” 。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可以充 分利用各种资源,理性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强调理性与自利的动机并非 是忽略了人的品质和道德属性,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只 是为了规范和简明的分析需要而设,并不排斥道德属性的影响,甚至还通过外部性、 博弈等概念融入了道德情感的作用。人的自利与理性是现实可能的,并不等同于冷 漠、自私甚至损人利己。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道德属性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道德情感和理性判断并行不悖,共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本文会在第二章伊始 提出“有道德行为倾向的效用最大化者”的假设,来为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奠基。 经济人假设与人的道德情感是可以相通的,并不互斥。经济人也不是自然人的个体, 它是一个概念抑或代名词,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一个企业,一个利益团体。这里 我们需要校正一个习惯性思维,大公无私固然可贵,无可厚非,但适当的利己心并 不是罪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利己心也不是与慈善绝缘的,相反是现实可能的。 所以,客观地看待经济人假设,设立慈善伦理的经济学研究假设前提,将经济学分 析方法引入慈善伦理是充分可能的。 不仅如此,经济学作为一门实用理论科学,其方法是较为直观、规范的,从某 种意义上来说是具有无限包容性的有说服力和解释力的一种方法,对于伦理问题中 一些模棱两可、亦正亦邪的情况,难以做出判断时,引入经济分析有着重要的方法 论意义。古今中外有着形形色色的道德标准,存在很多争议与矛盾;圣贤草莽有着 层层次次的道德境界,无法一概而论,而人们在经济人假设中是同质的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是稳定的,包括自利的动机也是现实可能的,这就有利于从一个稳定的、 同质的立足点进行分析,得出相对普遍的结论,因此引入经济学分析方法是充分必 要的。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慈善伦理呈现错综复杂的多元化特点, 人们在慈善观念上面临伦理层面上的疑问、矛盾、悖论的考诘,对其进行经济分析 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美)加里s贝克尔.王业宇,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第 8 页.贝克尔 的这个概括,可以推出很多与经济分析相关的许多原理。 第一章 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价值 3 1.1 经济学视野中慈善伦理的实质 1.1.1 对慈善与慈善伦理概念的引述 分析慈善伦理的实质之前,首先应该明确何谓“慈善” 。 “慈善”一词上古有之, 渊源深厚,从古籍中可以看到“慈”的含义最早始于对伟大的母亲及母爱的描述, 国人有称父母为严慈的传统,所谓“亲爱利子谓之慈” , “事亲而慈孝”亦指首重 孝道。随着文化传承与积淀, “慈”的含义由“慈母” 、 “慈孝”逐渐拓展至“仁慈” 、 “慈爱” 。 “善”者善也,亦典出多处, 说文解字曰“君子之言吉,其嘉祥谓善。 ” 孔子亦曰: “不如乡人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善与恶相对而言,意为亲善、善 良、仁爱。现代汉语对善的释义为“对人的善意、关怀、同情之心,引申义为人与 人之间的真诚的关心、互助与博爱” 。在漫长的文字演进过程中, “慈善”二字逐渐 演变为一种高尚品格如“温厚宽仁”谓之慈善,慈善在中国文化中是仁慈、善良、 同情的推己及人,由父母亲人之爱推及“泛爱众而亲仁” 。慈善是对人的品格的高度 评价的词语,在我国民间,行善被认为是积德,晋商大户人家多有富甲一方,热衷 慈善,恩泽乡里的,如晋南李家,慈善传家,被百姓称为“李善人” ,这就是民间对 其德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儒家的“泛爱众而亲仁” 、道家“行 善积德”的修行观,释家的慈悲观与“因果轮回”之说,无不蕴藏着丰富的慈善伦 理渊源,随着现代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人本观念、人道主义等价值观逐渐被融合, 慈善价值观也在转型与发展,新型财富观、感恩观、诚信观正在传统慈善伦理和西 方慈善伦理思想中的有益部分相结合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 在西方, “慈善”一词分别有“charity”和“philanthropy”与之对应。charity 是 “对他人的仁慈”或“出于慷慨对有需求的人或贫困的人施舍” 。philanthropy 范畴 更广泛,是“博爱”或“增加人类福利的努力或倾向,比如通过慈善机构捐赠等” , 有更浓的宗教意味。这种邻人之爱比中国传统的推己及人的宗族之爱更宽广、更宏 大,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给予以及个体对人类整体做出的贡献。中西方慈善思想 渊源不同,但表达的都是人间大爱,慈善文化源远流长,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 心力,慈善伦理升华为一种深刻的人文道德关怀,即人不仅仅追求自身的幸福感, 还应怀着深刻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用同等的爱去尊重关爱他人。西方慈善伦理思想 源自宗教救赎与邻人之爱,后来的发展呈多元化特点,包括情感主义、义务论和功 张刚忍,李军.慈善世家李家大院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第 10 页 (英)霍恩比.李北达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中国)出版社. 2002. 第 227 页,第 1100 页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 4 利主义、现代及后现代有关慈善伦理的自由主义思潮等。 在漫长悠久的的哲学发展史中,人们对慈善也形成了多元化的伦理观,古往今 来,人们对慈善伦理有着不同维度的理解,但其中关于爱的命题恒久不变。其中, 亚当斯密在关于“论主张美德以慈善为本的学说” 中讲到,和奥古斯都大约同一 时代以及其后大部分自称为“折衷派” (eclectics)的一些哲学家,追随柏拉图和毕 达哥拉斯主张的通称为后期柏拉图学派,对于慈善的定义是: “在神性当中,慈善或 爱是唯一的行动原则, 并主导所有其他属性的发挥与运用。 ” 慈善是最高的统治属性, 其他属性都臣服于它,深得各种行动的卓越性与道德性,最后也全都源自于慈善。 人心的一切完美与道德,在于和神的完美有些类似或联系,或者说,在于充满了同 一种影响神的所有行为的慈爱元素。 “人的行为只有出于慈善的动机,才真正值得赞 美。 ”慈善是人唯一可以模仿神的行为。从柏拉图的相学说来看,可以理解为慈善是 真正的“善”在人间的相。这一学说被剑桥大学的罗夫卡德沃斯博士、亨利摩 尔博士以及约翰斯密先生、哈奇逊博士采用,他们作为知名的神学家,把慈善看 的更为单纯和神圣,没有过多的理由,慈善不仅仅是捐钱捐物,只要是帮助,被需 要的帮助行为,都是慈善行为,前提是对需要帮助的人群的尊重,由衷地对生命的 珍惜,对生活的热情。对大灾难中幸存的人们实施不抛弃不放弃的援助,诚然是值 得赞许的慈善之心,然而,一些平凡具体的善行,譬如去敬老院和救灾慈善机构做 义工同样神圣和伟大。人因为帮助他人而成为天使一样的人,因而具有某种高尚的 神性。 “美德在于慈善” ,是一个得到许多人性现象支持的想法,慈善会引起一种加 倍的同情感,从而获得人们的欢心,由于它的行为倾向必然是有益于他人的,所以 它是感激和报酬的适当对象。基于这些,我们会感到它似乎具有一种高于其他任何 情感的价值。这种对于慈善的定义,尽管有一些神学的色彩,但不能因此推论关心 社会福祉是唯一有道德的行为动机,只能说,和其他动机相比,慈善的重要性常常 会压倒它们。因此, “不论慈善是不是神的唯一原则,像人这样不完美的生物,需要 这么多他身外的东西维持生存,一定还有其他许多行为动机。 ” 康德认为, “出于对人的爱和同情的关怀而向他们行善,或出于对秩序的热爱而 主持正义,是非常之好的但是诸如爱上帝甚于一切和爱邻人如爱己一类的命令 的可能性与法则是完全一致的。 ” “善良意志之所以为善,并不是因为它所促成的 (英)亚当斯密.谢宗林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第 298-303 页. 本段关于“美德在于慈善”的观点,主要是阐明慈善在人的道德情感中的天然地位,人性中的慈善是一种模 仿神的行为倾向,在亚当斯密和他引证的神学家们的论述中, 他们将慈善升华为神的唯一原则。 (德)康德.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第 89-90 页 第一章 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价值 5 东西和它所实现的东西,也不因为它易于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仅仅是因为意愿而善, 亦即善本身。 ” 慈善作为善的一种行为,本身是受善的欲念驱使,从义务论的角度 看,这是人们对他人存有的善念,出于同情,付诸于帮助的行为。正因为从直觉上 讲,人们有本能的向善之心,对他人的苦难能生发心底的同情,并在自己的能力范 围内给出一定的帮助。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危机,能化解和帮助别人的危机,就是 如同爱邻人一样爱自己。这种宗教一般的直觉直接指向了善,就如同指南针一样不 需要理由。而功利论的论调更多的是目的导向,个体之益与社会之益无可厚非。然 而慈善是即使无益仍要为之,即使如精卫填海,也不可辍。慈善不是一种目的,更 像是一个过程,一个宗教化的仪式。我们不是因为它的益处而去做,这是一种本能 的向善之心,自明之道。从功利论角度分析,援助者的实际利益是受损的,因为这 是无偿的切割自己的财产与物质给予他人。对于受助者而言是受益的,因为无论绵 薄之力还是倾囊相助,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危机,所谓救急,雪中送炭尤为可贵。 对于全社会而言,慈善的益处更是不言而喻,各阶层之间隐形的矛盾可以缓和,由 于贫富差距导致的不安定因素也可以化解。在这里,我们更愿意理解慈善为一种倾 向,即慈善心。 罗尔斯的正义论中,从元伦理学角度,可以把慈善理解为公平、正义和善的要 求,以及“一种趋于平等的倾向”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出现生存差异进而出现等级 分化之后,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贫穷。世界各个角落都存在的贫穷,正如阳光下的幽 暗一样无法逃避。由于人们生存的势差,财富在社会分配上不可避免地失衡,并迅 速地两极分化,人们可以因为社会地位的千差万别,进入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因 此矛盾交织、危机丛生。宇宙间人类何其渺小,面对天灾人祸、战乱海啸,人们自 然而然担当起自身的拯救者。在危机面前的救赎充满了人间大爱的德性,人们本能 地从日常琐碎的争端中脱身,将目光投向深刻的悲悯与同情。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 于慈善的理解是关心人类的幸福,基于人道主义,马克思对于人的社会化分析认为, 慈善及慈善伦理是有着社会化的属性的,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这无 疑是一个理论的升华,将慈善伦理从人的道德情感层面提升到社会责任的高级层面, 是人道主义的高级阶段。当我们从社会化的角度看慈善,才能更全面精微的把握其 内涵,慈善不仅是一种美德的升华,更是一份社会责任的沉淀,每个人被赋予这份 责任,用同情与关爱去帮助他人,责任感的实现代表幸福感的满足与尊严感的价值。 (德)康德.孙少伟译.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 5 页 (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 100-101 页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 6 1.1.2 从经济伦理视角对慈善伦理的定义 贝克尔从经济学的角度诠释“慈善” , “如果将时间与产品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 的人或组织,那么这种行为就被称为慈善 ,具有自愿、无利益关系的动机特点” 。 本文在贝克尔学说的基础上,对慈善作出的经济学定义是:慈善是个人或团体(具 有道德倾向的经济人即价值多元化的主体)出于某种动机(道德感、同情心、自身 效用、尊严感等多元化的价值动机) ,通过某种途径(直接捐赠或第三方慈善组织捐 赠等多元化途径)自愿地向某种范围的社会弱者(即慈善客体受益者)提供某种无 偿援助的高尚理性的行为。其中,慈善主体是指慈善资源的输出者与供给者,包括 慈善家、企业、有慈善行为的普通民众个人或组织、明星、公众人物等。慈善主体 的财富观与社会责任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慈善觉悟与慈善能力。慈善主体通过捐 献行为(包括捐款、捐物、捐时)将慈善资源输入到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包括政府 慈善组织与民间慈善组织,资源转移过程伴随着舆论监督、政府监管,资源最后转 移落实到慈善客体手中,慈善客体是指慈善资源的受益者与需求者,包括弱势群体、 残障人士、经济落后地区或受灾地区民众、受教育资源匮乏者等等,慈善客体树立 正确的感恩观与回报社会的倾向也影响到慈善主体的积极性,良好慈善氛围与文化 底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同时,慈善伦理作为一个伦理范畴,散发着仁慈、同情、慷慨等人性的光芒, 善待他人等于善待自己,其中包含着社会责任感、自身尊严感、价值实现感等多重 道德动机,以及悲悯、博爱、仁慈、利他等元素,其内核包括利他价值观、现代财 富观、感恩观、诚信观,这些人文观念的转型与正确树立,对转型期慈善伦理有着 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慈善伦理的内涵将会更加丰富,升 华为社会的共同神圣责任,内化为人类的共同道德选择。 事实上,慈善伦理从哲学意义上来看,是慈善主体与客体的道德关系,我们不 必把它看作是权利或义务,而是看作互惠 的关系。社会的贫富分化、马太效应是无 法避免的困境,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有贫穷与弱者,弱者与强者共生共存,同 样追求尊严与幸福,慈善伦理中有太多细节需要考虑到弱者与强者的不同感受。宇 宙何其宏大浩渺,人类在同一艘大船上漂流,人因此而具有“类”的价值与“社会 (美)加里s贝克尔.王业宇,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第 321 页.贝克 尔在此处的定义, 需要明确的是, 贝克尔这样界定慈善并不是说发生在亲人或存在利益关系的人之间关于时间和 产品的转移就不是慈善或爱, 而是为了严格把社会性慈善和家庭内部的互助行为分开, 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经济 学分析。 这里的互惠,在第二章会有详细的论证,包括慈善动机与效用的双赢证明。 第一章 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价值 7 属性” 。即使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慈善伦理,亦不是无情、冷漠,而同样强调尊重的态 度、平等的人格,经济分析同样不排斥慈善伦理中人性、人道主义以及人的自律精 神,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反而可以将这种道德自律倾 向纳入经济学互惠假设的前提之中。自律体现在高尚的慈善行为选择,自律与他律 是共存的,在慈善活动中亦如此,他律则体现为制度约束与监督机制。 1.2 理论上有助于深化伦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 亚当斯密集大成的两部作品是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 ,似乎预示着经济 与伦理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时代的脚步,这两个学科开始在发展中自 然而然地交叉。可以说,伦理学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与经济学有了交集,经济理论建 立在经济人假设之上,就像在不牢靠的沙滩上建起的城堡,需要道德的支撑和佐证。 而伦理思考中常常面对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窘境,需要经济学分析工具的简明和 规范。经济伦理交叉领域有着非凡的理论魅力,自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后发展迅速, 目前,国内外对于经济伦理的关注度很高,经济与伦理交叉学科领域涌现出许多新 的思路:第一种思路是研究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伦理价值,强调道德在经济中的超市 场作用;第二种思路是研究经济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伦理规范以及是否合乎伦理的判 断;第三种思路则是关注经济制度、经济学分析工具、经济学理论和规律对伦理的 影响。本文采取的便是第三种思路,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作为双重标准影响着人们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选择,于是,在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寻求契合点,架设桥梁,进 行沟通融合,可以解释更多现实问题。 在本文中,尽管慈善伦理是哲学范畴,我们依然可以借助类比的思想,对非经 济活动引入经济学方法的分析,从而更为理性和清晰地分析伦理关系。比如,慈善 伦理中的关系有:捐助者与受捐者的关系、民间慈善与政府的关系、慈善组织与慈 善家之间的关系、慈善组织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等多维度交叉关系。引入经济学方 法,我们可以在更广阔的视野下,用灵活的供求曲线分析工具,边际效用论方法、 福利经济学的社会分配视角、制度经济学的监管模式来解析慈善伦理中的种种困境 和难题。对我国转型时期的慈善伦理进行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引入,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经济与伦理相结合的学科交叉领域新思路。 慈善伦理面临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调整,在学界引起了充分的重视,国内外专家 学者对此都有各个维度的见解,大多数分析是立足于慈善伦理的实质与慈善伦理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第 15 页. 马克思在这里提到的自律是指道德本质 上对人类的内在约束。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 8 想发展史,挖掘其对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理论意义。相对国内对于“慈善伦理” 这一范畴引入经济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外已有不少学者对诸如婚姻、腐败、法 律等其他领域的范畴进行过有益的经济解析。 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贝克尔以“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非经济问题”著称, 他说: “事实上,笔者终于意识到,经济分析是一种统一的方法,适用于解释全部人 类行为,这些行为涉及货币价格和影子价格,重复或零星决策,重大或次要决策, 感情或机械似的目的,富者与穷人,男子与女士,成人与儿童,智者或笨伯等,经 济分析能够想见的应用范围如同强调资源稀缺手段和各种目的的经济学定义一样宽 泛。经济分析能够胜任如此宽泛的研究,恰好印证了萧伯纳的名言:经济是充分利 用人生的艺术。 ”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经济学家与哲学家阿马蒂亚森则倡导: “一 些伦理思考可以用经济学正在使用的各种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 充分说明了 在伦理思考中引入经济学方法的理论可行性。阿马蒂亚森认为, “我们关注经济学 能为伦理学做些什么,将人类行为选择与福利经济学相结合,这个命题有着根深蒂 固的含糊性和与生俱来的复杂性,但却裨益无穷,我们不能因为不容易做到而放弃, 重要的是这样做是否值得” 。事实上,人们出于伦理上多元化的考虑,也会影响行 为选择,甚至做出背离理性人自利最大化的选择,比如出于亲善、怜悯、同情或对 某一事业的忠诚感情。所以经济学与伦理学最终是要走到一起的,借助经济学分析 方法,我们的目标是理解、解释以及预测人类行为,结合经济的和伦理的双重动机, 更好地使复杂的人类选择得到诠释,本文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引入经济学分 析方法,从经济学层面触及慈善伦理的动机与道德关系的深层研究,做一些有益的 尝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1.3 实践上有助于推进转型期慈善伦理的有效实施 当前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各种矛盾与冲突呈现复杂化的特点,福利经济学的研 究成为热点,人们开始关注贫穷,关注两极分化,关注社会的效率与公平,尤其是 近年来自然灾害增多,引发人们对同情心、普世价值等进行深入思索,进一步热衷 关注慈善事业。经济学视角下的慈善伦理,在慈善主体和客体双向维度的道德关系 范畴中,进行经济学分析与制度建议,是对慈善活动中行为选择、责任意识乃至动 机的经济学理解与诠释,是对慈善活动进行的经济学方法类比分析,是对慈善伦理 (美)加里s贝克尔.王业宇,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第 11 页 (印)阿马蒂亚森. 王宇,王文玉译.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 3 页 (印)阿马蒂亚森. 王宇,王文玉译.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 89 页 第一章 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价值 9 价值观的理性升华。 由于慈善伦理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公共福利的增进,追求人本的幸福和尊严,追 求公平正义和社会的和谐,所以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慈善伦理有着很重要的现实 意义。慈善伦理倡导仁爱之心、济贫恤弱的同时,也倡导建立新型的财富观、诚信 观、感恩观主导下的制度建设,亦有助于改善分化不均、贫富隔阂、人际疏离等不 安定因素,使社会的财富重心下沉,稳定性和团结力增加,从而追求社会的和谐发 展。慈善伦理中的道德关系较为复杂,可以发挥经济学方法的优势,简明、规范、 同质地对慈善活动中的几组道德关系与价值观进行更好地分析与判断。在我国,慈 善伦理建立在丰富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底蕴之上,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 飞速发展,社会道德观念也进入一个多元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个得天独厚的转型期, 慈善伦理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制度建设与文化精神上双重地实现转型。 当代中国慈善伦理处于时代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其发展面临伦理观念和伦理关 系的“被认同”瓶颈,对转型期慈善伦理引入经济学分析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有 助于建立新资本精神引领下的财富观,更好地完善现代慈善事业的道德底蕴,有助 于建立新型的博爱、普世、人道的感恩观,更好地推进转型期慈善文化的整体升华, 亦有助于建立以制度产业链条为核心的诚信观和监管问责机制,更好地实现慈善组 织的公信力提升和慈善组织的全面资源整合的实现。从而推动转型期整个社会慈善 事业的良性运转和发展,使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与慈善事业相得益彰,共同更好地保 障转型期社会的稳定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美好。 处在转型期阵痛中的我国社会,就像破茧之前的蛹,各种观念碰撞,多元价值 融合,慈善伦理的转型不得不依靠制度保障,从经济学角度对慈善伦理的研究,恰 恰是为了更好地提出制度上的有效建议,这也是有助于推进转型期慈善伦理构建的 一个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 10 第二章 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福利经济学解析 对慈善伦理引入福利经济学方法分析,首先要建立在慈善的公共产品理论平台 上,探讨慈善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有着怎样的伦理供求关系,并用曲线图来体现供 求关系均衡。其中,我们将用到边际效用论、偏好、无差异曲线、社会福利函数、 供求曲线的局部均衡、纳什均衡等分析方法,探讨人们做出慈善行为的动机、主体 效用最大化、慈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供求关系。其次要联系“市场失灵”下的外部 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结合“公共池塘理论”探讨如何实现慈善资源的有效供给 问题。最后在福利经济学视阈中论证社会福利的分配,慈善作为社会再分配的重要 环节的宏观经济功能和效果。 2.1 对慈善伦理进行福利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假设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慈善伦理,主要是用经济学方法得出慈善动机、效用、供求 关系的相关解析,福利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如公共物品理论、消费偏好理论、供求关 系、效用论等对慈善伦理的研究有较大的借鉴和引入价值。一定的经济学分析总是 以一定的关于人的行为假设为理论前提的,要想对慈善伦理进行经济学分析的论证 得以立足,必须有以下几个假设:一是所有决策是由单个人或组织作出的,这里的 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综合体,即有道德行为倾向的效用最大化者,利己 倾向与利他精神保持平衡与长久的协调,后面会引入“现代人”的概念来说明。慈 善是人的行为选择,并且所有决策都有其自身的目标和价值所在。二是决策者行为 受制度的约束,制度的有效设计可以达到促进慈善伦理的效用最大化的效果。三是 偏好类型稳定,即作出慈善选择的行为决策者是效用最大化的。效用来源不仅是物 质财富,还包括“声誉、尊严、幸福感”等非货币因素。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在其经济管制理论中指出: “实际上,关于 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只有一个,那就是效用最大化。 ” 他的这一观点与贝克尔不谋 而合,效用最大化是对人们基本偏好的满足,偏好类型稳定就是一个前提,才能进 行相应的资源分配。在慈善伦理中,由于贫富分化,主体捐赠者是偏好社会赞誉收 益与心灵救赎收益的,客体受助者是偏好物质帮助与财富支援的,双方偏好类型相 当稳定。慈善行为作为人的一种选择,不可避免地有自身道德判断的影响,但人自 斯蒂格勒的这一观点和贝克尔不谋而合,需要说明的是:在个体行为理论中,奥地利学派二战以前的如下观点 基本上都被新古典经济学吸收了,包括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上的主观主义;边际效用递减;成本是指机 会成本,因此才能对个体行为分析中使用均衡概念,这里是对后面的经济学分析所做假设的一个理论限定。 第二章 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福利经济学解析 11 身的高尚程度参差不齐,选择慈善的动机也形形色色,因此引入微观经济学的一系 列理论来分析人面对慈善行为的选择,可以有一个统一的、同质的标尺来进行研究, 比如理性自利倾向、利他倾向、效用最大化。亚当斯密分别在不同的著作中提到 “经济人”和“道德人” ,貌似分离,其实他是将二者糅合表述的,二者同时共存于 现实个体的人,自利与利他倾向内在地保持着长久的平衡与协调,但是,其中也隐 藏了似乎无法避免的二律背反,一方面作为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中可能忽视 良心与责任,另一方面,纯粹的道德人可能导致经济发展的无效率。 为避免这个二律背反带来的误解,使我们更容易地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解释慈 善伦理,有必要进行一个“现代人”概念和“有道德行为倾向的效用最大化者”概 念的引入。米歇尔鲍曼在道德的市场一书中提出了“现代人”的概念: “包括 了个人或企业,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主体,他们提供道德产品或美德产品,这种产品 本身是有着供求关系和局部均衡的,比如合作型双赢博弈战略。 经济人假设不是 非道德的独角戏或者神话, 而是随着时代精神, 内化了社会责任感与道德精神的 现 代人 。 ” “现代人”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包含了“社会人” 、 “政治人” 、 “道德人” 、 “经济人”的多重身份。 在慈善伦理中,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在成为潜在的慈善供给者,无论供给多少, 这都是一个良性的开端。 “ 现代人的主观效用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理性自利的同 时,按后果导向和规范约束行动,这种行为模式被称为有道德选择倾向的效用最 大化者模型。 ” 提出现代人的概念,是对经济人假设的必要补充, “有道德选择倾 向的效用最大化”也为下一步提出慈善伦理的效用论解释提供道德支撑。由于人自 身禀赋能力限制与环境约束,经济人假设中的理性是有限理性,既然是有限理性, 那就无法避免人本身的机会主义倾向(包括投机、说谎、背信弃义等倾向) ,本文涉 及人性弱点的倾向,考虑用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和市场失灵中解释,并试图通过制度 建设与制度设计,使外部问题内部化并有效修正市场失灵。 (德)米歇尔鲍曼.肖君,黄承业译.道德的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 337-339 页. 这里的“现代人”即有道德行为倾向的效用最大化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或组织,在这里提出这个概念, 为后面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奠定前提假设的基础。当代社会危机丛生,道德危机、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正是因为人 们对世界的敬畏淡漠了,原有的宗教伦理敬畏沦丧,由于投资风险、合理化竞争、与自利的成功观,原有的自明 的新教伦理精神已经不足以支撑资本的世界良性运转。因此,自由市场迫切需要伦理道德的重建。亚当斯密描 述的著名的看不见的手,是调节着“经济人”经济行为的市场机制,而鲍曼所说的监督“现代人”道德行为选择 的声誉机制,也像一只看不见的手。 (德)米歇尔鲍曼.肖君,黄承业译.道德的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 337-339 页. 此处鲍曼在这种模型中, 一旦规范约束与利己后果导向发生冲突, “经济人”假设首先选择的是后果导向优先, “现 代人”则是规范约束优先的执行者。这个道德内涵是赋予“现代人”以美德的特殊行为倾向,性格特征与习惯,使 之有别于普通人,并使普通人因他而得到一定收益。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 12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慈善在这里只是使用经济学方法,决非是把慈善这一高尚 的哲学范畴彻底自私自利化,要想使经济学分析在“非经济领域”可以立足,就必 须面对利他主义。有必要在道德层面上解释一下利他精神的可能性,道德对于行为 者的精神世界有着无微不至的影响,道德可以带给我们柏拉图式的幸福,康德式的 尊严,以及使尊严得到提升的耻感。人们是否为了幸福或尊严才选择了道德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道德带来精神上的收益,对于生活意义的探寻、对于生命符号的追 思,一直对人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道德就这样为生命提供了意义和目的。我们必 须超越自我本身的幸福、尊严,关注他人乃至世界,才能从空虚中挣脱,从实现目 标之后的焦虑中得到舒缓。愿望轻易实现之后的虚脱,是因为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才 显得如此无意义。正如一个人通过努力成功后却常常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在湖边悠 闲的晒太阳,在一切奢侈美好的享受之后还是得不到满足,他会回望身边的人们、 桑梓的发展,并愿意投身慈善事业。这个回望便是利他精神或冲动,使人从自己的 狭小空间中上升出来,以更高的善的姿态来面对他人、面对社会,并生发出强烈的 责任感。由利己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后,自发产生的利他冲动带给他的不只是自身 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更能使他人受益。精神收益的分有性,除了可以共有之外,一 个人有甚至可以促进另一个人有,所以这种善就可以得到传递,爱也因此得到延续。 我们使用的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讨论的内核仍然是伦理范畴的道德关系。通过讨 论慈善伦理供求关系及动机,我们可以不再纠结与利己利他的争论,因为无论是合 理利己,还是纯粹利他,我们最终在经济学的效用论中求证了慈善伦理的动机,是 双方的互利、双赢、互惠。 2.2 公共物品理论视角下慈善伦理的微观均衡分析 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同私人产品的供求关系相比往往更加复杂, 其重要特征是包含了集体理性、社会公平正义思想及伦理因素,因此,实际生活中 其均衡的实现过程是极其艰难的,理论界对此付出了同样艰苦的努力,自从萨缪尔 森提出公共物品理论以来,对于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及其需求满足程度的研究始终没 有停止,直到 1951 年阿罗不可能定理 的提出,阿罗将社会福利函数中每一个个体 的偏好排序,给出总排序后,发现个体选择是非独裁决定的,即同时满足独立性, 帕累托原则以及非独裁决定的具有全定义域的社会福利函数不可能存在。 人们发现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提出似乎否定了不同人之间进行效用比较的可能,阿马蒂亚森引入 了满足感的可度量性与可比较性,一旦个人效用水平可比,则可以做出不同种类的社会评价。也因此,下文中涉 及效用可比的论证才能成立。 (印)阿马蒂亚森.应奇译.后果评价与实践理性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第 272 页 第二章 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福利经济学解析 13 主流经济学中简单的供求关系始终无法在公共物品理论中得到现实的均衡,庇古均 衡也认为如此,因为现实中需求总是大于供给,乃至于萨缪尔森一般均衡,也不排 除林达尔均衡,他们都精密论证了公共物品供给的困难性。 尽管如此,把慈善看作是一种公共物品仍然是成立的,因为在萨缪尔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白银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2025年黄山辅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年白银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郑州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年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基础+提升)
- 2025年黄山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年衡水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阿克苏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a卷)
- 2025年黑龙江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时练(同步练习)(共24课)
- 工程结算表格实用文档
- 10以内加减法练习题-直接打印版
- 德语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安理工大学
- 2023医院招聘护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坚持成就梦想(励志经典)
- GB/T 21140-2017非结构用指接材
- 商标法课件新
- 穿支蒂皮瓣vs穿支筋膜蒂皮瓣课件
- 消防设施操作员报名承诺书
- 2022年石油工业出版社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