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实验版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 庄子两章.doc_第1页
人教实验版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 庄子两章.doc_第2页
人教实验版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 庄子两章.doc_第3页
人教实验版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 庄子两章.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 庄子两章一. 本周教学内容:鱼我所欲也庄子两章学习重点:1. 学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2. 体会文章的主题,领会作者的主张。学习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经做过蒙地管理漆园的小吏。据史记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重金请他去做宰相,他严辞拒绝,终身归隐。庄子和老子在先秦诸子中属于道家学派,世称“老庄”。道家的主张是“绝圣弃智”、“无为而治”。(二)文章导读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文章先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取义”。全文以性善论为依据,层层深入地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告诫人们要明辨是非,保存善良的本性。惠子相梁中庄子把“子之梁国”比作腐鼠,对于俗辈趋之若骛的权位,庄子却视之如粪土,表明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态度,也表现了庄子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情趣。他从非世俗、反传统的立场出发,对人生意义作了深刻思考,期待世人摒弃狭隘的功利观,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我们不能用庄子与惠子谁对谁错来判断,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客观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庄子以其艺术家的风貌,在认知态度上偏于美学上的鉴赏;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在认知态度上着重知识论的判断。两种对立思路,一个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欣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认为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认知事物的角度不同,认知世界的结果也就不同。(三)学习步骤: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 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乞人不屑也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此之谓失其本心也 天性 或谓惠子曰 有人 子知之乎 它 非梧桐不止 栖息非练实不食 竹实 于是鸱得腐鼠 在这时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 怎么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完全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通“德”,感激 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官厚禄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2. 翻译下面的句子:(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因此有可以活下来的手段却不采用。(2)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所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3)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欢的,但我所喜欢的有超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5)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也。这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叫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耻心。(6)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7)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您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乐趣呢?(8)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就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就不喝。3. 内容理解:鱼我所欲也孟子本来就是一个高傲的人,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的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更应该发扬这一可贵的民族精神。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庄子两章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这则故事很富有趣味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故事发展常常出于人的意料之外。做了大官,好朋友来看望自己,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惠子对庄子来梁国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唆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气氛骤然紧张。庄子对此的反应呢?他没有躲,没有逃,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庄子是不是要破口大骂?不是。他远远地从“奇鸟”讲起,直到最后勾连一句,才让惠子意识到原来“奇鸟”的故事是在骂他。其二,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照。惠子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的心思,以为庄子像他一样,贪图高官厚禄,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关于庄子对爵禄的态度在这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其三,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以“奇鸟”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尤其是写鸱卫护“腐鼠”的丑态,更是传神。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亦称濠梁之辩,全文着重在一个“辩”字上。辩论的双方庄周和惠施都是当时著名的论辩家。一个是聪明绝顶而又看透世情的学者,一个是专门研究辩术而又“自以为最贤”的“辩者”。本文讲两位辩论高手围绕人能否知鱼之乐展开了一场辩论,其题虽小,而其旨甚大。全文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略作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针式地把这场辩论深化。庄周肯定人能知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人能知鱼之乐。且不说辩论双方谁是谁非,光两人在辩论中所反映出来的敏捷的思路,就使人应接不暇;睿智的谈锋,令人拍案叫绝。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者的思维方式却截然不同,因而辩论的结果也就很难判断出谁是谁非。惠施是从认知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鱼不可能有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庄周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说,庄周的逻辑推理,纯是玩弄诡辩。他是根据相对主义的理论,不仅完全泯灭了人和鱼不同质的差别和界限,而且把惠施的发问作为辩论的前提。但是庄周的诡辩却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人乐鱼亦乐,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所谓“移情”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自己高兴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这些和庄子人乐鱼亦乐的情境是相仿的,也是符合艺术规律的。鱼当然不可能有喜怒哀乐,但庄周把自己游濠梁之上的快乐,移栽到出游的鱼身上;反过来更加衬托出庄周的快乐。所以,本篇所写不但不会使人感到庄子是在狡辩,强词夺理,相反倒觉得庄周说得妙趣横生,使人读后感到融融快乐,趣味盎然。4. 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鱼我所欲也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孟子喜欢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与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而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比喻论证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显得通俗形象,易于让读者接受。(2)举例论证。作者列举“嗟来之食”的典型事例告诉人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人的生死时,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就是对“义”的坚持,有力地证明了义重于生的观点。(3)对比论证。本文运用大量对比的手法,如把鱼和熊掌对比,把生和义对比,把重义和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和“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应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体现了孟子散文的特点。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但是他有意把它分为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5. 课外点滴:庄子的思想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思想的积极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常常以激愤、刻薄的态度来揭露社会弊端;一是在认识领域,他有些观点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标志着古人的认识水平达到了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