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论日照农民画.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日照农民画.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日照农民画.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日照农民画.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日照农民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摘要 - 日照农民画是以农民绘画为主要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一种由农民表现生活、表达 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并具明显民族性、民间性的乡土绘画。日照农民画在内容、色彩和 表现形式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既保持着民族、民间的艺术风格,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和时代性。农民画兴起后的数十年,通过农民画家和辅导人员的艰苦实践和探索,日照农 民画成绩蜚然,已跻身于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前列,成为我国著名的“三大农民画”之一。 当代文艺界对国内农民画已有不少探讨,并涌现出一定数量不乏精彩力作的研究成果。但 是,在这些成果中,针对日照农民画的研究却很少见,对日照农民画全面并具拓展性的理 论研究与探讨更是一片空白。作为山东省地道的农民画,它根植于民间,内容和形式表达 了日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纯真质朴的思想情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凝结着山东劳动 人民的智慧。搜集、整理、研究有关它的资料,使日照农民画更清晰自然地呈现于世人面 前,是关注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此,本文将通 过对日照农民画村和日照文化部门的实地访问和考察,切实的认识日照农民和农民画,并 对日照的民风习俗以及日照农民画的起源发展、艺术元素、艺术特征、艺术性质、继承与 推广及其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多维地分析和探讨。希 望本文在日照农民画原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站在发展的角度用更具地方性和时代性的内 容,全面地分析日照农民画和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契机,从而深入和充实日照 农民画的理论体系研究。希望本文能引广大民众和艺术爱好者对日照农民画更多的关注, 让人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日照农民画,最终使日照农民画这一民间艺术得以更广泛地 传播和推广。 关键词:日照农民画起源发展日照风俗艺术元素艺术特征艺术性 质继承与推广 2 a b s t r a c t r i z h a op e a s a n tp a i n t i n g ,l o c a lp a i n t i n gw i t ho b v i o u se t h n i ca n df o l kf l a v o rw h i c hc o n v e y s t h el o c a ll i f ea n d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l sb yf i s h e r m e n ,i sak i n do ff o l ka r tf o r m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i t s p a i n t e r s - - f i s h e r m e n r i z h a op e a s a n tp a i n t i n gw h i c hk e e p sn o to n l yt h ee t h n i ca n dl o c a la r ts t y l e , b u ta l s od i s t i n c tl o c a l i t ya n dt h es p i r i to ft h et i m e ,h a sd i s t i n c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c o n t e n t ,c o l o r a n df o r m so fe x p r e s s i o n i nt h ed e c a d e sa f t e rt h er i s eo fp e a s a n tp a i n t i n g ,t h r o u g ht h el a b o r i o u s p r a c t i c ea n dr e s e a r c ho fm a n yl o c a la r t i s t sa n dc o u n s e l o r s ,r i z h a op e a s a n tp a i n t i n gh a sh a dg r e a t p r o g r e s sa n db e e na m o n gt h eb e s to fc h i n e s em o d e m f o l ka r ta so n eo ft h e t h r e em o s tf a m o u s p e a s a n tp a i n t i n g s ”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r ya n da r tc i r c l e sh a v es t u d i e dm u c ho n t h ed o m e s t i c p e a s a n tp a i n t i n g s ,a n dac e r t a i nn u m b e ro fw o n d e r f u l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a r ec o n s t a n t l ye m e r g i n g h o w e v e r , a m o n gt h e s er e s u l t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nr i z h a op e a s a n tp a i n t i n gi sv e r yr a r e ,a n d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e x p a n d a b l es t u d yo rd i s c u s s i o no ni ti se v e na b l a n k a sak i n do fa u t h e n t i c f o l kp a i n t i n g si n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 ,r i z h a op e a s a n tp a i n t i n gi sr o o t e di nt h el o c a ll i f ea n d c o n v e y st h ed e e pl o v ea n dp u r et h o u g h t sf o rt h e i rl i f eo ff i s h e r m e n i t su n i q u ea r t i s t i cg l a m o u r c o n d e n s e st h ew i s d o mo ft h el o c a lw o r k i n gp e o p l e i ti sat a s ke n t r u s t e dt ou sb yt h et i m e st o c o l l e c t ,c o l l a t ea n ds t u d y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a b o u ti ta n dm a k er i z h a op e a s a n tp a i n t i n gc l e a r l ya n d n a t u r a l l yp r e s e n ti nt h ee y e so f t h ew o r l d ,w h i c hi sa l s oah e l pt oe o n c e m i n ga n dp r o m o t i n go u r 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t ot h i se n d ,t h et h e s i sw i l ls t u d ya n du n d e r s t a n dr i z h a op e a s a n tp a i n t i n g p r a c t i c a l l yt h r o u g hf i e l dt r i p sa n dv i s i t st or i z h a of i s h e rv i l l a g e sa n dc u l t u r a ls e c t o r s t h et h e s i sw i l la n a l y z ea n dd i s c u s sr i z h a op e a s a n tp a i n t i n gf r o me v e r yp e r s p e c t i v es u c ha s b e g i n n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c u s t o m sa n dm o r a l s ,c o n t e n t s a n df o r m s ,s t y l ea n df e a t u r e s , 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s u c c e s s i o n d i m c u l t i e sa n ds o l u t i o n s t h et h e s i sa i m sa ta n a l y z i n gr i z h a o p e a s a n tp a i n t i n ga n dt h ep r o b l e m sa n d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e x i s ti n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i l yo nt h eb a s i so fs o m eo r i g i n a lt h e o r ya n dr e s e a r c hf r o ma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u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s y s t e mr e s e a r c ho fr i z h a op e a s a n tp a i n t i n gc a nb ed e e p e n e d a n de n r i c h e d i ta l s oa i m sa ta t t r a c t i n gm o r ec o n c e r n sf r o ma r tl o v e r sa n dg e n e r a lp u b l i co n r i z h a op e a s a n tp a i n t i n ga n dm a k e st h e mu n d e r s t a n dt h i sc h a r m i n gf o l ka r tm o r ed e e p l ya n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a n de v e n t u a l l yd r a w si tt oa w i d e r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a n dp r o m o t i o n k e yw o r d s :r i z h a op e a s a n tp a i n t i n g o r i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c u s t o m a r te l e m e n t s 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a r t i s t i cn a t u r e 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p r o m o t e 3 目录 j 8 j :述1 一、日照农民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l l 、日照农民画的起源1 2 、日照农民画的发展历程3 二、日照的风俗与日照农民画5 三、农民画的艺术三元素:内容、色彩、造型与构图9 l 、日照农民画的内容特点9 2 、日照农民画的色彩特点10 3 、日照农民画的构图与造型特点12 四、日照农民画的基本类型和艺术特征14 1 、日照农民画的基本类型14 2 、日照农民画的艺术特征l4 五、通过与不同艺术的比较看日照农民画的艺术性质16 1 、日照农民画与原始艺术的比较l6 2 、日照农民画与现代艺术的比较17 3 、日照农民画与文人艺术的比较l8 六、日照农民画的教育与继承2 0 1 、日照农民画与辅导20 2 、对年轻继承人的培养与当地文化保护22 3 、扩大教育继承范围,实施地区全民教育24 七、日照农民画的推广25 l 、农民画的商业化与商业化带来的危机:25 2 、产业化一一农民画商业化的必然结果26 3 、当地有利资源的利用与日照农民画的推广27 4 、农民画的推广与受众结构的调整28 参考文献29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3l 致谢32 4 论日照农民画 概述 近年来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泊来文化,而对于本国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却兴趣 不大,人们排斥、冷落甚至拒绝的态度在不断扼杀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样作为传统文化 遗产的民间艺术,更是倍受挤压和冷落,生存空间渐趋狭小,消亡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针对这样的文化现象,国家文化部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并投入巨 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多种手段,对民间文化遗产实施了 全面有效的保护。农民画作为一种在传统民间美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绘画,近年来备 受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关注。目前,有将近3 0 个农民画乡在全国范围相继出现,农民画覆 盖面积之大,已经形成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日照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现代民间绘 画画乡 之一,农民画是日照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该市已推荐农民画申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山东省农民画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惟一代表。日照 是全国“三大农民画乡之一,其农民画创作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的历史渊源,艺术特 色、继承与发展等方面在全国的农民画中都极具代表性。然而,社会和各种文化媒介对日 照农民画的关注却并没有落在这一点上,这些关注更多的是对日照农民画作品( 图案) 和 相关新闻的宣传,而对其艺术本身和相关的文化关系的综合理论却不多见,与其它民间艺 术相比日照农民画得到的理论关注倍显单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需要,迫使 我们对日照的民风习俗和日照农民画的历史渊源、艺术元素、艺术特征、继承与发展等方 面做深入的思考。 一、日照农民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 、日照农民画的起源 日照农民画即年轻又古老。日照农民画作为当地民间美术的一个新画种,其出现和兴 起的历史并不长,前后也不过六十年,但是它并非是无本之木,它的艺术风格形成并不孤 立的。日照农民画的母体历史久远,它是当地多种民间艺术长久影响的结果,其源头甚至 可以追溯到刻画在古代原始时期的石刻和陶器的图案上。寻找日照农民画的历史渊源,就 需要、也必须从探究日照的原始以及民间美术造型的起源开始,这一过程不仅具深远有历 史意义,同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同照位于我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半岛南翼,东临黄海,有山岭、湖海、平原等多种 自然风貌,同时,它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冬 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既有南方空气湿润的特点,又有北方四季分明 的特征,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地理和生态环境,让同照具备了巨大文明滋生和沿袭的条件。 日照拥有灿烂而悠久的文化历史,这罩在石器时代是目前山东最早人类的发祥地,也是山 东已发现的细石器文化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同照的莒县地区发现的陶文“( 又称图象文字) 已被公认为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从而把我国古文字的发明史又提前了2 0 0 0 多年 1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这里又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海曲汉墓出土的漆衣食盒与漆勺 海曲汉墓出土的丝织品花纹 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现 已发现两城遗址、陵阳河遗址、丹 土遗址、尧王城、东海峪遗址等“龙 山文化”遗址近百处,其中的两城 遗址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这 些遗址中发掘的大量陶器和铜器 上,能看到很多造型简炼的鸟、兽 纹装饰,而其中造型精湛的黑陶是 龙山文化的代表,更是华夏文明的 瑰宝。任何一种民间艺术样式的确 立都脱离不了艺术渊深的传统,原 始艺术是所有民间艺术的源头与 母体。在日照农民画中我们也可以 鲜明地感受到原始艺术继承下来 的思想观念、情感倾向、图式语汇 以及粗犷的艺术标准。公元前3 5 0 0 年到公元前2 0 0 0 年的r 照两城是 亚洲最早的城市,这里孕育的莒文 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富。陵阳河遗 址发掘的原始陶文早于甲骨文 1 0 0 0 多年,为我国文字始祖。“日 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玉锛和陶片上均发现云雷纹,这是后来商周青铜礼器上云雷纹 的祖形,也是莒国铜器、乐器、陶器上云雷纹的祖形 2 ,这种纹饰用以巩固奴隶主 及其国家的统治地位,是奴隶主及其国家的威严、权势、恐怖的象征。不但如此,莒县各 地还出土大量的的编钟、陶器、金、石、漆等乐器和工艺技术品。秦至西汉时期,从该地 区汉墓出土的文物来看,海曲县( 现在的山东同照) 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 海曲汉代墓发现的大量漆木器、漆衣陶器,色彩艳丽,精美无比。这里还发现了的汉代画 像石,这些画像石高度简洁,用剪影式的手法形象地将所要表达的对象表现出来,具有高 度的黑白对比效果。日照的先民们在自己的生存欲望与生存方式中,不自觉地、自发地创 造了最初的原始艺术,它成为后来分化出的各个社会层面艺术的艺术源头。古老的原始艺 术和相继而来丰富驳杂的民间艺术,虽然历经战乱与朝代的更迭,但从来没有中断过。它 6 们并非彰现于美术发展史,但是它们却成为美术发展隐秘的传统。这个传统曾经以文字、 陶瓷、画像砖、剪纸、木刻、刺绣、布印染、灶头画等等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形式 存在过,它惠及了各历史时期的同照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观念,其种类繁多,规模庞 大,已经渗透到r 照的各个角落。日照的农民画就是在这样一块丰厚的文化沃土上扎根成 长,这使得主要描绘当下现实的日照农民画有了一个辽阔地域和纵深历史渊源。 2 、日照农民画的发展历程 “日照农民画的艺术母体可追溯至龙山文化时期陶器、石刻等文物上的绘画,在古代 民间称之为抹画 3 ,抹画讲究装饰性,注重色彩效果,追求强烈的视觉印象,它 是民间美术远古的传统。日照农民画的造型观和色彩观正是对这一传统原始艺术、当 地民间美术的造型观、色彩观的继承。在明清时期,日照“抹画的艺术特点和元素被大 量应用在器物、门帘、楼宇等装饰上;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日照“抹画”的绘画形式得 到了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尤其是在大跃 进时期,为了配合政治宣传,日照的农 民们把传统抹画与当时时代内容相结 合,在街巷、船头、炕头、中堂等处涂 画了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画面,使传统 的抹画形成崭新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日照农民画的兴起和发展得益于完 善的组织和多方面的支持。日照农民画 从兴起至今,其发展前后经历了两个阶 段。第一个阶段是中国建国初期的丰富 阶段。在农民画出现之前,日照民间美 术的发展突出表现民流传的吉祥喜庆的 画,如:牡丹富贵、松鹤图、喜鹊登梅 等。在春节前的年集期间,这类喜庆画 市尤其繁荣,木版年画、中堂画、四条 屏形式多样。这些画虽然粗糙简单,但 是色彩却新鲜艳丽,深受当地人民的喜 欢。在2 0 世纪5 0 年代初期,为了丰富 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日照美术干 部便开始深入农村,调查、挖掘民间艺 术,发现和培养美术人才,然后组织这 些农村美术人才,用写标语、画黑板报、 画漫画等形式来宣传党政政策和精神。 这种绘画形式与以往的民间绘画不同, 早期日照农民画军民一家 7 早期门照农民画 村村路畅通 其内容不再是表现传统的“福”、“禄”、“寿 的浪漫题材,而变为反应新生活的现实题材, 它与传统的民间绘画拉开了距离;不仅如此,与当时流行的西方绘画和学院派绘画相比, 这种出自农民之手的绘画又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农民画这一名字也就相应而生。对 于日照的“农民画”这一名称的起源地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认为它起源地于河北束鹿、 江苏郑县等地。5 0 年代末,因为形势宣传的需要日照县确实学习过束鹿、邳县农民壁画, 但我们知道,中国农民画这种独特艺术形式最初的出现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宣传有密切 关系的,当时中国农民画出现与兴起不过是前后几年的事情,“农民画 名字的反映的并 不是个案,而是农民画这一画种的一种共性,有关它的名称起源地在那里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构成农民画这一新的绘画品种的元素以及它所散发出来的区别于文人画和学院 派绘画的泥土气息,以及不同地区农民画所具有的不同的地域特色。日照农民画的组织都 是自发、分散的,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 9 5 7 年。1 9 5 8 年,日照县学习了束鹿、邳县农民 壁画,县文化馆组织全县美术骨干带动全县的乡镇在主要街道画壁画。这些壁画虽有浮夸 内容,但是却壮大了农民美术队伍、培养了很多美术骨干,这为日后日照农民画创作队伍 的壮大奠定了基础。1 9 7 2 年开始,县文化馆美术干部创办起了农民画“美术辅导班 ,“培 训班一开始以学习实用美术为主,如,怎样写美术字,怎样打格放大,怎样画黑板报、幻 灯片等等。同时也适当传授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如人体大致比例,透视原理,色彩的基 本常识等。之后以创作为主,要求每个学员创作一张画,通过创作让学员了解创作过程, 怎样构思,怎样构图起草,怎样定稿、画色稿、上色、完成。 他们当时采用了“派下去 搞普及,集中上来搞提高 的办法发展壮大了日照农民画创作队伍,到7 0 年代中期农民 - 储0 麦 作者:魏本和 画创作队伍已经发展到5 0 0 多人。此外,县 里也非常注重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农民画的 组织以及创作经验。这段时期农民们创作了 大量的农民画,其中不少农民画作品在大 众日报、农村大众、山东文学等报刊 上发表。日照农民画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改 革开放以后,创新继而追求精品的阶段。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崭新时代的到来使 日照农民画作者和辅导人员对以往的农民画 创作做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在之后的创作 中,他们摆脱了政治思想的束缚,大胆地丢 掉了浮夸的风气,所表现的内容不再是反映 大丰收成果,浮夸、虚荣、热情与共生,他们开始把新时代的农家新事和自己真情实感搬 到自己的画面上,农民画因此有了新起色。8 0 年代初期农民画的发展迅速,知名度也同渐 高长。日照农民画不但被农村大众专版刊登,而且还有2 2 件作品参2 n t 山东省的农 民画展览,3 件入选全国农民画展览,其中有2 件获二等奖,1 件获荣誉奖。这些作品得 8 l i p 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有关专家学者的肯定, 了信念和明确了努力方向,经过几年的努力, 这使农民画作者倍受鼓舞,让他们更加坚定 到了8 0 年代中期,日照农民画已经初步形 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政府和有关专家的支持和关怀下,1 9 8 8 年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农民 画协会,农民面作者有了自己的组织后,创作活动更加活跃,创作热情也变得更加饱满起 来。这段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文化交流活动日渐频繁,日照农民画开始陆续走出 日照参加省内外各种展览,展出的作品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 4 1 9 8 8 年2 月,国家文化 部首批命名日照市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伴随着民间 艺术画乡的增加,全国性农民画优秀画展和农民画研讨会此起彼伏,这些画展和研讨会上 都能看见日照的农民画创作和农民画作 者们的身影。在各种对外交流和走访过 程中,日照农民画辅导人员和农民画作 者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大受启发。他们 渐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认识到向 本地的文化遗产和民间美术学习,把其 中的精华部分吸收到作品中来,才是日 照农民画立足之本,创自己的风格才是 日照农民画的出路”。在这一点上,“作 为世代生长日照的农民画作者却有着自 身的优势,日照的灿烂的民间艺术对他 们从小耳熏目染,大多数了解和掌握部 分民间美术,也更熟悉农村生活、农业 浴场作者。陶奎 生产 5 。为此,农民画辅导者们通过民间采风、研究当地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结合 农民画家们自身的才艺,主动的启发农民画家们将民间美术素养转换成绘画造型本领,引 导他们把本土的艺术特色运用到创作中。这使得农民画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农民画向现 代民间绘画演进的重要转折。2 1 世纪的日照农民画有了巨大的发展,很多优秀的作品已经 饱含着民族的气息走出日照、走出国门。它已经在摸索中走出了自己的风格,成为全国农 民画艺术中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照的风俗与日照农民画 日照市农民画村东林子头,成排的瓦房墙壁上绘制着巨幅农民画壁画,贯穿村子的大 马路两侧处处悬列着农民们的优秀作品,每家每户的几乎也都用图画装点一新,美术展览 室里,展出的近百件农民画、年画、书法、剪纸、连环画等作品。春耕秋收、畜牧养殖、 采桑捕鱼、喜庆节同等生活劳作和休闲娱乐场面,在农民的画笔下显得活龙活现。大蓬 歌、荷塘鸭群、丰年乐趣、赶小海、渔家乐等等一幅幅质朴率真的作品,洋溢 9 着浓郁的乡俗乡韵,给人以强 烈的艺术享受。 6 从这些画 的构图和画法上看得出,农民 画家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 色彩感强烈。与其他两个著名 农民画乡相比,这里的日照农 民画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日照 农民画既不像陕西户县农民 画那样一一承接和凸显汉唐 雄风,造型粗犷雄壮,色彩浓 “日照农民画村”东林子头 重,浑厚质朴;也不像上海金山农民画那样以明秀的水乡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夸张 和浪漫的表现小景致,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沪、越文化的悠扬韵味。日照农民画在海洋文化 和大陆文化交融的文化背景下,以当地人民渔猎农耕及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其构图饱满, 笔触稚拙,色彩明亮而艳丽,处处流露着日照人的真挚淳朴的情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 一方人 ,不同地区不同的传统民俗造就了不同地区农民绘画风格的迥异,这也让各地区 的不同民间风俗显得格外的珍贵。风俗,在汉书中被解释为“上之所化为风,下之 所化为俗 :“上之所化为风 是指上层社会由上而下的教化,是一种推动的力量,“下之 所化为俗 是指老百姓的自我教化。 7 民俗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民间文化的 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百姓最基本的理想、情趣与生活习惯。作为 民间美术的日照农民画又是日照民间文化、民俗的一个的表现形式,研究日照农民画不把 它“当作一种民俗现象来考察,不研究它与其他民俗的关系,也就是民间艺术失去了依托, 不可能对民间美术有深层的了解 8 。 日照坐落于我国大陆东部,东临黄海,也正是因为日照的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 陆地和海洋两种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交相辉映。很早以前,这里的祖先就已开始了农 耕渔猎的生活,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条件有着极强的依附性,人们 把大地当作父母,把苍海当作祖宗,认为只有遵循天地间自然的法则,生活才可平安。他 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认真地观察自然的每一次变化,体悟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 关系,自觉地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节生产、生活的节奏与方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同照的 独特的风俗。我们拿农民出海渔猎的相关风俗为例,来说明风俗与农民画的关系。海洋生 态环境对同照的民俗带来的影响巨大。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渔民在海上的安全无保障, 常常祈求神灵保佑,一代代积累下很多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和禁忌,并一直沿袭到现在。 传统习俗有开光、敬海娘娘、插重旗、拿行上杠等等。开光,是新船下水仪式,这是仪式 最为隆重的渔家盛事。新船落成,亲朋好友送六尺红旗祝贺,取意六六大顺,船主选吉同 在天亮前到船上焚纸、放鞭、烧香,将红绿布条悬挂船头。船头杀一只公鸡,鸡血染红船 头,俗称“开光 ,喻意“大吉大利”,以及船下水后象龙一样睁大眼睛,不论白天黑夜, l o 敬海作者:吕相林 不论天气好坏与否,都能看得清、遇得到丰富的 鱼,并处处得到龙王的保佑。另放掉一只公鸡, 叫做“放生,意即遇上海难也可免于一死。开 光后,新船即可试航,俗称“下河”。下河时, 要烧香、焚纸、大放鞭炮,插上亲朋送的贺旗, 插上竹竿做的“摇钱树”。一切就绪后,亲朋邻 里即可聚集海头欢送新船下水。敬海娘娘,是在 海上祈求平安的仪式渔船遇上风浪,放桅抛 锚后,船老大设敬海娘娘的香案,祈求风平浪静。 插重旗,这是一种在海上传递丰收喜讯的方式一 一即在大桅杆上升起一面红旗,告知接海人捕捞 丰收。拿行,又称“抓行 ,故渔民在每年的六 月十三,以抓阄的方式来确定各自的渔场等等。 除了诸如此类的风俗仪式,农民渔家还有很多的 禁忌,渔家的禁忌习俗也是在期盼安全与丰收的 心理作用下形成的。渔民在船上忌光身睡觉和随 地大小便,以免亵渎海娘娘,冒犯神灵。在渔船 上捕鱼时,不能穿凉鞋和露皮肉的鞋,以免鱼漏 网。吃饭时筷子不能平放在碗上,这是因为船在海里遇上风浪时,需将桅杆放倒;而筷子 与桅杆、碗与船形似,筷子不平放在碗上意在行船不遇风浪等等 9 。诸如此类的民 俗事项都是海洋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的结果,它们反映了农民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特殊世界 观和价值观。海洋的生态环境铸就了海洋文化开放、开拓、进取的显著特点。日照农民画 作为民间美术,是海洋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表现,是当地人民心声的诉说,它表达日照人的 真挚情感、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以及临危不惧的勇敢品质,也因而在绘画技巧方面拥有了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清亮色调和饱满构图,体现了海洋文化的显性特征。日照农民画不仅体 现风俗,同时风俗也为日照农民画提供 了独特的样式来源和丰富的题材,这也 成为日照农民画迥别与其他地区农民 画的主要原因。日照的民俗生活普遍的 出现在农民画的作品当中。如,同照农 民画敬海内容刻画的敬海祈福场面, 船的年港内停泊的每艘木船都插置 竹竿做的“摇钱树 等等,无不是这些 民俗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由于 齐鲁文化、莒文化几千年来对同照民俗 拉网作者:魏奉和 ! 日照农民画喂鸡 福到渔家作者:乔诺 生活的影响,r 照农村也同样继承着古老的陆地 文化习俗。例如,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诸多 内容,包括种植、养殖习惯以及农民的作息规律; 在很多传统节日里或庆典上,为了辟邪和免生灾 祸,农民举行各种仪式,并张贴各种门联、门神、 窗花、年画或在身上佩戴吉祥物品来祈祷平安和 福气;日照因空气湿润日光强烈,易伤皮肤,妇 女出门一年四季会以鲜艳的三角形头巾遮掩阳 光和海风等等。农民们创作的诸多作品都是当地 民间习俗得真实反映。如,福到渔家,牧归、 剪窗花、喂鸡放鸭、颗粒归仓等, 这些作品广泛的涉及农民生活中的养殖、畜牧、 收获、教育、交通等各方面。民俗成为民族传统 文化的一部分,干百年来,人们通过各种仪式或 制作各种的物品来传达和纪念着对人与生活的 情感和祝福,并约定俗成形成了一些必要或者强 制的约束。农民画作为民间美术正是这种文化与 风俗的体现,其形式和内容是同照民俗心理真实 写照。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农民原来的木帆船改为了安置有 发电机的机动船,船上的各种设施已经日趋现代 化,通讯工具以及各种生活用品都广泛应运电 能,炊具也用上了液化气灶、电饭煲,是等等, 渔民的海上生活比过去更加的安全舒适:农民的 陆地生活的变化那更是翻天覆地的。新的时代与 生活让日照农民的生活习俗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有些传统民俗在渐渐弱化,同时新的民俗 慢慢滋生起来。农民画的内容是民俗的反应,现在的农民画更多的表现现代人的新生活, 新时代的农民画折射出了日照农民的新的民俗和价值观念体系。例如,日照新貌、日 照港、山村新貌、老年迪斯科、鱼海市等这些作品在不同的角度反映着现在农村 在海港、农业、集市、精神面貌、经营等方面的新变化,这些内容同时也是新民风民俗的 再体现。这些农民画作品表达了农民画作者对新生活的亲身感受和对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由 衷赞美。从同照农民画出现开始到现在的6 0 年晕,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农民画形式内容 受时代和民俗影响而发生的巨大变化。民俗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民俗在承载远古文化信 息的同时,又要传递着最鲜活的时代信息。农民“这种感受自然、体味自然并自觉地调整 1 2 自己的生活与情感,正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1 0 。然而,不管农民们怎样根据自然 和时代调整自己的生活与情感,同照海洋文化的显性特征和相应的传统民俗心理决定了日 照农民乐观、积极、勇敢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这是始终不会改变的。而这一点,也正是致 使同照农民画造型饱满、色彩与构图略显神秘和奇幻的原因所在,这成为同照农民画创作 的巨大精神源泉。 农民画的“形式构成深刻体现了不同的民俗心理、民俗观念,频频出现的程式化的、 富有吉祥意义的纹样,热烈鲜明的色彩,完整和谐的结构等等很大程度上受到民俗心理、 观念的制约 1 1 。农民画的内容是民间文化观念的体现,也是民俗观念和民俗心理的体 现。日照农村的民俗文化背景是日照农民画生成发展的生态环境,它成就了日照农民画的 基本内容和特点。 农民画的艺术三元素:内容、色彩、造型与构图 “民间美术不管它们的物质形态多么千变万化,它们都是社会心理、民众语言、民俗 风情、社交形式、伦理色彩以及一个时代的自然科学、经济基础和谐统一的产物”。 1 2 而这种几千年在自然与经济条件的变更中,不断凝结在民间美术里的社会心理、民众语言、 民俗风情、社交形式、伦理色彩,却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也是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 也正是农民画的民族性所在。这种民族特性使日照农民画的描绘不仅拥有了当地自然与社 会的具象现实美,而且也使它具有了不依存于客观表现对象的相对独立观念美。这种观念 的美是诸多传统思想与审美观念在农民画中的再创造,它使农民画保持着民族、当地民间 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时代性。同照农民画正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以其独特 的内容、色彩、构图和抽象夸张手法,表现着日照农民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 l 、日照农民画的内容特点 日照农民画以农民的民俗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它大胆借鉴了 当地的剪纸、刺绣、皮影、雕刻等等古老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日照农民民俗生活的真实 写照。日照古老的历史,秀美的自然风貌,多样的风土民俗,给农民画带来丰富的表现题 材。美丽的田园风光、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 等等,凡农民生活相关的一切,不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以及和这些生命自然对象 相关的传说和习俗,这些无不成为农民画表现的对象。 同照农民画的表现内容带具有带有强烈的寓意性。农民画绘画的题材内容受到民俗意 识和传统自然观的深刻影响,带有强烈的寓意性。在同照农民画中一般不表现悲伤、凄凉、 萧条等消极悲观的内容,这并不是因为农民没有消极的一面,而是他们更乐于对善良和美 好加以肯定和表现,更愿意是歌颂积极的感情和美好的事物,从而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积极的生存意识和歌颂顽强的生命力。农民画成为同照农民寄托美好愿望的载体。例如, 1 3 在农民画作品中,农民画家把遴和鱼画在一 起,意思是祈盼风调雨顺、落连”年有鱼“余”; 福到中描绘的农民贴“倒福”,便是寓意 和期盼新年福到、四季如意等等。农民画处处 反映的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 全等等,都是寓意吉祥、幸福与美满的真实写 照。这种含蓄而隐藏深意寓意性是农民求生、 趋利、避害的观念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 望,它表现了农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日照农民画对内容的描述是一种主观意 向的表达,其组合不受时空的限制。农民画创 作内容都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压缩,它更是一种 从农民内心走出来的真实。农民画家没经过科 扎灯笼作者:李绪勤 学思维训练,缺乏逻辑能力,在思维过程在中常常混淆主、客体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现 实与理性、生活与神化、时间与空间、思想与感觉之间等等。这其实是粗糙的原始文化残 余的影响,他们在描绘对象与表达意识时,不会顾及形象组合是不是否符合“现实 与“逻 辑 ,只要符合自己的想象、情绪和愿望,农民们会大胆的把不合现实逻辑的东西画在同 一画面上。“老百姓不是受过正统艺术训练的画家那样用一只眼去观察事物,也不是用静 止的眼睛去捕捉对象的片面,在他们的眼睛中,形象本身就具有多方面的时空感 1 3 , 在农民画的创作过程中,事物的逻辑关系被农民的感情态度所代替,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 主观意向表达,使农民画内容组合呈现“诗 化。 2 、日照农民画的色彩特点 农民画色彩的选择观念和表现功能都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民间色彩的审美心理不是 孤立的,它必然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受到整个审美意 识的制约。民间美术色彩是创作者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它的选择既不是纯客 观视觉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以伦理化和宗教化的色彩选择习俗为根据的 1 4 j 。 阴阳五行学说和趋吉避凶的世俗心理铸成中国人的传统色彩观念,它尤其制约着民间美术 的色彩选择观念,同时也赋予民间美术色彩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多重的表现功能。 同照农民画的色彩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能够表达农民浓烈而朴实的感情。华夏民族 古老的五色观,是人们对自然万物及万物关系的经验性观察。被称为“五色 的“黑、“赤 、 “青 、“白”、“黄”,色相纯正,热烈红火,暗含吉利祥瑞之意,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人们将“五色进行组织搭配,在其经验色觉基础上,根据需要突出某一色的为主旋律, 然后用不同的色彩来追求和表达自我感情。同照农民画作为民间美术,同样也继承了传统 的民间美术色觉观念,不论哪类色彩的运用,农民画都是写意不写形,对物象随心赋彩, 并不拘于客观对象的外表真实,充分表现自己心中的追求吉祥美好的意愿。如农民画大 1 4 大篷歌作者:付成峰 渔家乐作者:卢青 篷歌画面用湖兰色大海衬托出朱红色的船帆, 又用白色的浪花、海鸥和黑色的船身做调和,使 画面色彩对比强烈、明快,充分表现了渔民满载 而归、扬帆高歌的热闹场面。所以,农民画的色 彩不是只徒供悦目的自然物质,更是农民表达自 己美好愿望与外界进行心灵对话的一种文化语 言,其色彩功能不仅体现在视觉效果的装饰性 上,还体现在内心寓意美好的象征意义上。 日照农民画的色彩对比强烈,在色彩选择和 运用上,主要以互补色、高纯度色为主。我国传 统民间美术色彩运用普遍强调夸张艳丽、明快单 纯,色彩的选择目的首先是为了悦目的装饰效 果。日照农民画作为一个新兴民间绘画画种,深 受当地传统年画、刺绣、皮影、泥塑、脸谱等民 间艺术的色彩特点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年 画。年画的设色在各种民间美术形式中是极富代 表性的,为了装饰节日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 气氛,年画用色艳丽浓烈、丰富鲜明,向来注意 和崇尚原色的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丰富、强烈, 极具现代装饰色彩效果,而农民画明显的借鉴了 年画的这些特点。为使画面悦目,农民画用色浓 烈、艳丽,运用饱和度充分的红、黄、蓝、白、 绿、紫等色彩,使人感觉画面亮丽夺目。农民画 中强烈的色彩对比分别体现在色彩的明度对比、 色彩的冷暖对比和面积的搭配对比这三个方面, 而这几种对比对画面呈现的效果发挥着不同的 作用。明度对比能使画面显得透气、疏朗、色调 清新,色彩冷暖对比和面积大小的对比则易产生 富丽、绚烂、热闹,能让画面显现出强烈的节奏 感和装饰性。这种注重补色、高纯度色相对比的 用色特点,也正凸显了日照农民画独具魅力的色彩的装饰效果。当然,农民画作品对色彩 效果的追求除了有对比热烈浓重的,也有追求雅致调和的。这类作品常常在纯色里添加少 量的白、黑或粉色,或者是在使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后,再以粉色、白色、灰色等加以衬托 和稳定,画面素雅委婉、清淡优雅。虽然有这种情况,但是同照农民画用色仍以色相对比 强烈的互补色和高纯度色为主。 从民间美术设色的整体观念和特征来看,同照农民画的设色观念是有依有背,它既遵 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性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 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可以说,这些农民画既是观念的又是现实的,它不仅受到文化传统和 环境的制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同时它还是诉诸于视知觉审美的。农民画中这种对 比强烈、寓意祥瑞的色彩运用特点,正是r 照农民单纯质朴、善良豁朗的体现。 3 、日照农民画的构图与造型特点 一种民间绘画造型观的形成并不是独自生发的,农民画的造型观与民间的传统造型观 是一体的,它一定会受到当地其他门类民间艺术影响。中国人一向注重自我,注重心源和 心性,“在这种文化的精神的统摄下,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的认知态度和创造性无不显现 出重视自我、强调心源的倾向 1 5 。日照农民画的造型观是在民族文化和本地域文化的 背景下,有人们人群不断选择而慢慢积淀的结果。日照农民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构图和 造型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程式化。 日照农民画构图讲究完整饱满,具有积极地象征性。日照农民的世界观受东方传统文 化和海洋文化的影响,生活态度乐观积极,反映在他们作品的艺术上就是喜欢圆满和皆大 欢喜。所以传统农民画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几乎全是完整无缺的表现出来,视觉效果平稳 均衡,画面中一般不会出现半个物象,尤其是作为表现主体的人或物。但是日照具有海洋 文化的显性特征,这里文化开放而活跃,也涌现出了不少特写式构图的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