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跳高运动的发展历史悠久,在田径史上,我国跳高运动员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1957 年 11 月 17 日郑凤荣在北京田径运动会上采用剪式跳过 1.77 米, 成为新中国 打破世界纪录的第一个女运动员;第二位是倪志钦在 1970 年 11 月 8 日采用俯卧 式跳过 2.29 米,打破了由苏联运动员保持的 2.28 米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第三 位是采用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朱建华,在 1963 年 6 月到 1984 年 6 月之间,以 2.37 米、2.38 米和 2.39 米的成绩三次打破跳高世界纪录。但是随着老一批运动员的退 役,跳高成绩就出现了滑坡现象,经过数十年的奋斗,成绩始终处于落后地位。 对于成绩的下降和训练不见起色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对跳高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跳高技术的全面评价,寻找制约跳高成绩的因素,为我国男子跳高训练提 供理论依据。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特尔菲法、录像拍摄法和数理统计法从运动学角度对 跳高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对象是 2006、2007 和 2008 年参加全国田径锦标 赛石家庄站的男子跳高运动员,成绩都在 2.00 米以上,共 29 名。本研究以 29 名 运动员技术的三维运动学数据和相关文献资料中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资料为基础, 建立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建立科学的跳 高技术运动学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指标的权重;制 定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指标的评价标准;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 评价体系的实例运行。 研究结果表明: (一)通过对跳高技术的理论分析,初步拟定三级指标 56 项, 采用特尔菲法筛选后三级指标由 56 项变为 23 项,再经过因子分析处理后三级指 标由 23 项浓缩为 11 项,最后确定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指标体系。 (二)通过灰色 关联分析确定每一项指标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并且指出优势指标、一般指标和非 优势指标。 (三)本研究采用百分位法制定了跳高技术单项评分评价标准,运用离 差法建立了跳高综合技术等级评价标准,为实施跳高技术评价提供依据。 (四)跳 高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评价标准的制定,标志着跳 高技术运动学指标体系的完成,经实例应用,跳高评价体系得到教练员的认可。 关键词:跳高技术 优秀男子运动员 评价体系 运动学 ii abstract high jump has a long-standing history,chinese high jump athletes in track and field history had glorious pages, zheng fengrong broke the womens world record-1.77meter in beijing track meeting on november 17, 1957, and become the no.1 of new china. in november 8,1970, ni zhi qin jumped 2.29 meter by straddle jump and broke the mens world record-2.28meter which was hold by soviet union athlete.between july 1983 and june 1984,zhu jianhua had three times to break the world record by adopting high jump with back to pole, the 2.37, the 2.38 and the 2.39meter. however, with the old group of athletes retired, the high jump level of chinese athlete had a certain degree of decline, for dozens of years,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athlete always lag behind.with the decline of performance and training, it is necessary to reaserch the high jump, through evaluateing the skill of high jump completely, finding restraint factor of it, to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raining of high jump. the thesis resorted to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delphi method, three-dimensional measurement machine camera and method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alysing the high jump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kinematics. the object of study is male high jumper who attend national track and field championships shijiazhuang station from 2006 to 2008.there were 29 athletes and their record was above 2.00 meter.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ontribute the chinas outstanding mens high jump technical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29 high jumpers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s and international outstanding jumpers related data in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the main content is: establishing the scientific high jump technical evaluation system; determining the index weights of outstanding mens high jump;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outstanding mens high jump; living example working of national outstanding mens high jump kinesiology evaluation system. the finding indicated: (1)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jump skill, confirming three-level 56 terms, and it reduced to 23 terms through adopting delphi method, then concentrate to 11terms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processing, at the end confirm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jump skill. (2) through gray relationship analysis confirming the weghts of every index in the total result, and pointing out superiority index, general index and non-superiority index. (3) this article adopt percentile method established evaluation criteria of jump skill individual grade, applying deviation method to establish grad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jump skill, providing basis for carry out jump skill evaluation. (4) the establish of jump skil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confirm of evaluation index weght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indicating the accomplish of jump skill index system, through living example application, jump evaluation system gain acceptance of trainer. keywords: high jump skill outstanding male jumper evaluation system kinesiology 48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 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 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1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跳高运动的发展历史悠久,在跳高史上第一个用量尺丈量高度的运动员是美 国 a.威尔逊,跳过 1.57 米,大家公认的第一个跳高纪录是加拿大选手沃弗兰跳过 的 1.69 米,但真正把跳高列入田径正式比赛项目的时间是 1860 年。第一个用“跨 越式”跳高技术的英国选手罗伯特.柯奇跳出 1.70 米的成绩,刷新当时跳高纪录; 1968 年,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用背越式跳高技术跳过 2.24 米获得冠军,同时打破 当时奥运会跳高纪录;1993 年古巴的索托马约尔用背越式跳高姿势跳过 2.45 米, 把男子的跳高纪录从 2.29 米提高到 2.45 米,提高幅度达 16 厘米。 在田径史上,我国跳高运动员也谱写了光辉的一页,1957 年 11 月 17 日郑凤 荣在北京田径运动会上采用剪式跳过 1.77 米,成为新中国打破世界纪录的第一个 女运动员。第二位是倪志钦在 1970 年 11 月 8 日采用俯卧式跳过 2.29 米,打破由 苏联运动员保持 2.28 米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第三位采用背越式跳高姿势的朱建 华,在 1963 年 6 月到 1984 年 6 月之间,以 2.37 米,2.38 米和 2.39 米的成绩三 次打破跳高世界纪录。但是曾经的优势项目,近十几年来,我国男子跳高项目始 终处于落后地位,国内最好水平甚至难以达到奥运会或世界锦标赛的及格线,与 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2008 年奥运会上,被一致看好的优秀跳高运动员黄海强 在预赛 b 组中,在 2.10 米的高度上三次均以失败而告终,成为了男子跳高预赛第 一位出局的选手。怎样使我国跳高运动走出低谷,重现世界赛场威风,这已经是 迫切等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跳高是一项克服人体自身重量,征服垂直高度的田赛项目1,在项群理论中属 于技能主导类项目,不仅要求有较高的身体形态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还需要 娴熟的技术。跳高技术主要由助跑、起跳和过杆技术组成,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每一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每一个环节固然是整体的基础,但是一个环节 的成绩不能决定整体的成绩,只有在训练中寻找每个环节的优势和劣势,发挥优 势,补拙劣势,这样才能提高跳高的训练效果,才能将跳高运动员的优势指标和 劣势指标快速、及时、稳定地反馈给教练员和运动员。本研究建立我国优秀男子 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价体系可以诊断运动员的跳高技术,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2 为跳高训练提供参考依据,还可以为其他项目技术分析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 平台。 1.3 对文献资料的研究 1.3.1 国外跳高技术运动学分析的研究 通过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得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摄影技术和计算 机都应用到技术分析上,对跳高技术的分析更加客观和直观。当时美国学者詹姆 斯海提出了著名的“决定跳高成绩的 3h 公式”理论,而后苏联科研人员提出 3h+h 观点,这一理论很具有权威性,促进了跳高技术的发展,使学者们对跳高 技术的理解更加深刻,对跳高的助跑、起跳、过杆技术的科学研究逐渐普及。从 1982年开始, 美国田径协会 (usatf即usa track and field, the governing body for track and field athletics in the usa)美国田径运动的主 管团体通常每年利用几个生物力学实验室,在田径锦标赛或其他重要赛事上,对 跳高技术进行拍摄,然后将所拍摄的影片进行三维分析,对所得的报告数据进行 整理和分析,并做出图标和合理的解释,完成后交给教练员和运动员,请教练员 评价技术的优缺点,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训练计划2。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运用 计算机和三维拍摄技术对跳高技术进行分析,但是运用此技术将整个跳高技术作 为整体的研究比较少。 1.3.2 国内跳高技术运动学分析的研究 从背越式跳高产生以来,许多专家开始对跳高技术进行研究,探索背越式跳 高的基本规律和寻找其理论依据,最早主要集中在弧线助跑技术上,其次慢慢转 移到助跑和起跳的结合点上,最后就是研究与众不同的过杆技术上。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到跳高技术分析上,非接触性的三维测量方法 也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认可,许多研究者通过三维测量方法对跳高技术进行分 析,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在统计“跳高技术分析”的资料中显示,我国跳高 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助跑和起跳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 助跑阶段,理想的速度是助跑阶段的关键,在助跑阶段研究中,助跑速度的 研究占多数,研究重点在助跑的倒数两步上,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转化等方面。 黄炜皓和刘建等人从助跑速度方面对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提出新的观点,他们认 为随着助跑速度的逐步加快,运动员下肢肌承受的冲击载荷也会随之增大,如果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3 助跑速度所造成的载荷在运动员下肢肌肉所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时,运动员就能够 积极主动的退让缓冲来迅速平衡外部载荷,产生良好的缓冲和蹬伸效果;如果助 跑速度超出了运动员适宜助跑速度范围之时,运动员也不能通过积极主动的退让 缓冲来迅速平衡外部载荷时,缓冲和蹬伸效果自然也会下降3。闫之朴,在跳高 助跑速度转化率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运用两台 sony 高速摄像机,对参加全 国田径锦标赛暨城运会达标赛的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试跳进行拍摄解析,得出 以下结果:一我国运动员助跑水平速度与国外优秀跳高选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而是在起跳垂直速度上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二我国跳高选手助跑速度没有合理 地转化为起跳的垂直速度,助跑速度的转化率较低,三主要原因与起跳腿伸肌的离 心收缩力有关,还与助跑速度有关, 起跳腿的专项力量素质不高,与助跑速度不相 匹配5。杜香当,对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技术的研究中,把重点放在解决弧线助跑 与起跳相结合技术,弧线助跑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起跳技术和跳高成绩,正确、完 美的弧线助跑技术应保持一个良好的弧线曲率、稳定的与曲率半径相适应的身体 内倾姿势、与起跳技术相匹配的速度和逐渐加快的助跑节奏6。上述是助跑的主要 研究,文中所提到的技术指标对本研究开展提供一个科学基础。 起跳阶段,跳高中的起跳无论是在跨越式、俯卧式,还是在背越式跳高中, 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焦点,研究内容基本上是从起跳腿或摆动腿的蹬摆来进 行分析的。黄建军发现在起跳阶段人体重心轨迹存在明显的差异 ,并进行三维拍 摄并进行运动学比较研究得知,以起跳阶段人体重心轨迹曲线作为划分依据 ,以 较直观的易操作的人体运动学指标内倾角和屈膝角为划分标准 ,可将技术 分为 :平缓上升型和波动上升型7。 张健在论文中把起跳过程主要分为起跳腿着地 制动与缓冲、上肢与下肢的摆动动作和起跳腿的蹬伸动作,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技 术的三维运动进行了分析,着重对起跳摆动与蹬伸产生的角速度、角动量进行了 综合分析8。宋光林在分析我国男子优秀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中,得出起跳的垂 直速度低是影响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成绩的主要因素,在起跳瞬间,身体重心的 垂直速度较低,起跳腿的髋、膝、踝三关节蹬伸越不充分,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和 高度较低,因此助跑水平速度没有能合理地转化为起跳的垂直速度9。范秦海在起 跳阶段对摆动腿技术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他以中国优秀男子运动员为例,提出在 背越式跳高的起跳阶段,摆动腿的摆速和摆幅对运动员的起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4 用,同时通过三维拍摄技术分析得出摆动腿的变化规律与起跳效果,为运动训练 和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10。上述研究涵盖了近年来我国跳高起跳方面的研究,为 以后跳高起跳的研究奠定基础,也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过杆阶段,在跳高过杆技术的研究中,主要是围绕着 h=h1+h2-h3 构成中的 h3 进行研究, 如何体现出跳高技术的科学性和经济性, 对 h3 前面的正负号进行讨论, 结果是跳高技术的背弓决定 h3 的正负号, 如果加大背弓, 就可以使负号变成正号, 如果背弓较小或没有时,则反之。王秉彝、李志方等人运用静力学原理对背越式 跳高教学中的杆上一瞬时的反弓身动作技术进行了研究 ,得出结论,要做到运动 员身体从杆上越过 ,而人体重心则从杆下通过 ,必须加大运动员过杆一瞬间的反 弓身弧形弯曲度11 1.3.3 国内外比赛和训练现场的运动学测量方法现状 在比赛和训练现场,由于比赛条件和测量条件的限制,动力学指标测量手段 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除了三维测力平台之外(比赛现场测力台也不能用) ,大多数 装置不可移植使用;主要的生物学数据的采集多数属于接触性测量,对于大型比 赛,数据的采集是有难度的,因此大部分研究主要采用非接触性测量手段摄 影摄像测量方法,借助于此方法采集跳高技术的运动学指标数据。 最初,专家只是通过平面定点跟踪摄影方法对跳高弧线助跑进行信息采集, 然后进行解析,对跳高技术进行二维分析。平面定机摄影摄像测量方法优点:1. 简单易行 2.非接触式超距离测量,可在正式比赛中进行;缺点:1.只能测出人体和 物体在垂直于主光轴平面上的运动参数;2.视野范围小。3.需要相应的解析设备 和软件支持。4.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研究12。 在体育运动中,人体的运动是复杂的三维空间运动,一台摄影(像)机只能对 物体或人体在某一平面上的运动进行记录分析,要想分析在多个平面上的复合运 动,二维分析就有所不足了,若要准确地反映运动的特征,必须进行三维分析。 立体定机摄影(像)测量方法是采用两台或多台摄影(像)机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研究 对象进行同步拍摄,然后把两台或多台摄像机所拍摄的平面影片或录像带进行数 字化,从而获得所需的人体三维运动的空间坐标,计算有关的运动学参数,大多 数解析系统都有现成的计算软件支持。 1986 年和 1988 年,国际田联分别在世界青年运动会和洛杉矶奥运会上,组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5 织国际知名的运动生物力学专家,进入比赛现场进行专门的技术测试,收集了大 量田径项目的技术录像资料,为田径项目的发展提供第一手宝贵资料。近些年, 我国也频繁地运用科学测量方法对体育运动进行拍摄、加之计算机的应用,诊断 后立即反馈信息,已经在跳水、体操、蹦床等项目的训练中取得良好效果,在其 他项目上,我国研究者们也正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尝试。 1.3.4 评价体系建立方面的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得知,评价体系建立方面的资料很多,包括身体素质评价、竞 技能力评价、平衡能力评价等等,但是跳高技术评价方面不是很多,这方面的研 究很具有研究价值。 霍科林在“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动作技术分析及动作技术分析系统的初 步建立”中通过实验的方法,通过选择评价参数,根据各个运动员的个性特点, 建立二维和三维快速反馈系统13。袁作生等人在“世界水平 100m 跑成绩控制系统 的建立”一文中,对技术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世界水平 100m 跑成绩控制系统,为世界级 100 米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14。 崔景辉,在“人体静态平衡能力评价系统的建立与评价武术运动员静态平衡 能力的初级选材”中,建立静态平衡能力的评价体系,为技能主导类难度项群静态 平衡能力的选材提供量化的科学依据15。王素颜在“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 学诊断系统的初步建立”中建立了指标的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软件的实现,但 是评价体系建立的是否合理,是否在运动训练中具有可行性,这些都需要用实践 去验证,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增加测量对象,扩大样本量,优选科研方法,建立 科学的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并用实践去验证16。 综上所述,因为比赛条件的限制,要求测量无创伤、无直接性接触,不影响运 动员训练和比赛,所以国内外跳高技术研究主要在运动学方面,尤其是跳高技术 的助跑和起跳技术分析,但是怎样综合评价跳高技术,用什么指标进行评价?建 立一个跳高技术评价体系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6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2006 年 8 月在石家庄举 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石家庄站男子跳高运动员 9 名,2007 年 8 月全国田径锦标赛 石家庄站男子跳高运动员 13 名,2008 年 10 月全国田径锦标赛石家庄站男子跳高 运动员 7 名,共 29 名为测量对象(2006 年田径锦标赛从 2.10 米开始拍摄,共计 40 人次;2007 年田径锦标赛上从 1.95 米开始拍摄,共计 45 人次;2008 年田径锦 标赛从 2.00 米开始拍摄,记 31 人次,总共 116 人次) 。 表 1 测量对象基本情况(2008 年田径锦标赛) 姓名 身高(m) 体重(kg) 最好成绩(m) 刘 洋 1.88 67 2.24 张树峰 1.87 65 2.20 徐 欣 1.89 69 2.20 高文博 1.89 65 2.15 胡 桐 1.92 75 2.15 王 昊 1.95 73 2.10 赵宽松 1.95 72 2.10 表 2 测量对象基本情况(2007 年田径锦标赛) 姓名 身高(米) 体重(千克) 成绩 黄海强 1.84 65 2.24 王 臣 1.93 65 2.20 王 昊 1.95 70 2.15 高文博 1.89 68 2.15 陈 程 1.86 55 2.15 鲍森林 2.00 66 2.15 王 华 1.95 73 2.15 刘海旺 1.80 67 2.10 李 冰 1.89 64 2.10 胡 桐 1.92 77 2.10 徐 欣 1.89 68 2.10 赵宽松 1.89 70 2.10 曲昭冰 1.95 67 2.05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7 表 3 测量对象基本情况(2006 年田径锦标赛) 姓名 身高(m) 体重(kg) 最好成绩(m) 张树峰 1.87 62 2.30 李 冰 1.89 66 2.20 徐 欣 1.89 69 2.20 刘 洋 1.88 67 2.15 王 昊 1.95 73 2.15 朱晓明 1.94 78 2.15 高文博 1.89 65 2.15 王 华 1.95 78 2.10 何雪峰 1.87 72 2.10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跳高技术分析和体系建立的相关资料,重点阅读国内较 有影响的体育类期刊和体育学院学报,并阅读有关田径学、运动生物力学、解剖 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同时还通过查阅大量有关的政策性文件和研究报告, 来了解本研究的研究动态,从而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2.2 录像拍摄法 2006、2007、2008 年,连续三年在石家庄裕彤体育场进行跳高技术的拍摄, 使用两台 jvc9800 高速摄影机,对跳高技术的正面和侧面进行了定点拍摄,拍摄 前后同时开机关机,中间不停机,完整记录助跑倒四步起到过杆的全部过程。 拍摄要求:两台摄像机距离原点均为 15 米,机高为 1.25 米,两主光轴的夹角为 75 度,定点拍摄频率为 50hz, 比赛前后拍摄了放置在原点的美国 pack 标定框架, 具体位置如图 1 和图 2。 2.2.3 调查法 2.2.3.1 访谈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提前拟定好访问提纲,通过与田径教研室专家和跳高教 练座谈,来了解跳高技术的现状、跳高技术的目前的瓶颈,跳高训练中评价指标 等一些基本情况,获得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并且与专家讨论本研究的可行性、疑 点难点,专家给予了建议,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也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 现实依据。 (访谈提纲见附件 1)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8 2.2.3.2 特尔菲法 一、问卷的设计和评定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并且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 设计了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技术的运动学指标体系调查问卷。问卷包括 助跑、起跳和过杆三个阶段的指标。笔者就问卷的设计首先是征求体育学院专家 的意见,其次是和跳高训练的教练座谈,讨论这些指标测量的可行性,最后根据 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而后就是经过三轮专家问卷的指标筛选,确定问卷 的各级指标。 表4 问卷的效度检验 评分 9.3 9.4 9.3 9.1 9.1 8.9 8.8 8.6 平均 9.10 人数 1 2 4 5 6 3 2 1 总数 24 本研究在征求专家意见时,请各位专家给本调查问卷整体效度打分,从表4中 我们可以看到,问卷的效度的平均分为9.10,说明问卷的效度较高,并且所列指 标可以反映跳高各个阶段的技术,问卷有效性良好。 二、问卷的实施 发放的对象为高校体育院系田径教师15名和跳高教练员15名(田径教师要求 有10年经验的教授和副教授, 跳高教练员要求有10年训练经验) , 问卷的发放数量、 回收率等见表5 跳高垫子 1 机 2 机 裁 判 席 x y z 图 1 跳高技术拍摄示意图 图 2 解析时坐标示意图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9 表 5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的发放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发放数量 30 29 30 回收问卷 28 29 27 问卷回收率 93.3% 100% 90% 回收有效问卷 28 27 27 有效问卷回收率 93.3% 93.1% 90% 三、问卷的信度检验 通过三轮的专家问卷筛选后,运用肯德尔和谐系数公式对最后一轮问卷进行 一致性检验,根据统计的结果表明,w 值均大于 0.7。经卡方检验,w 值具有显著 性意义,说明专家对本问卷指标的意见趋于统一,指标的可信程度较高。 2.2.4 数理统计法 跳高技术入选指标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运用microsoft excel 软件对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和离差法分析。 2.2.4.1 因子分析法 在指标筛选时,由于指标繁多,而且诸多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用 少个指标来代表所有指标的信息,以达到浓缩数据的但不丢失信息的目的,所以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进行指标筛选。操作步骤均采用 spss 统计软件进行,具 体情况如下: 对因子分析的适用条件进行判断 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法求成绩与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r=rij 采用主成分分析选取前 k 个主因子 求初始因子矩阵或因子载荷矩阵 对初始因子矩进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 计算旋转后矩阵的特征值 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对因子进行命名 2.2.4.2 灰色关联分析法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10 灰色系统理论一般是指研究和处理介于白色系统和黑色系统之间,部分信息 明确,另一部分信息不明确的常带不确定现象而给以量化界定的一门应用数学方 法。灰色关联分析可以较客观地解释某些难以准确量化的现象,并寻找潜在规律,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可对某些研究事物分析出优劣、排序和计算权重,达到较好的 研究效果,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中也获得了十分理想的成效。具体步骤17如下: 以跳高成绩作为母函数 x0,入选指标为子函数 xn; 对原始数据进行无纲量化处理: 1 )( x kx x i k = 求差序列:0i(k)=| x0(k)xi(k)| 求两极最大差和最小差: )()( 0 maxmax k i k xx=, )()( 0 minmin k i k xx= 求关联系数和关联度: max5 . 0)(0 max5 . 0min )( + + = ki k = )( 1 k i n ri 关联度排序并计算权重 = = n i i ri ri 1 2.2.4.3 离差法和百分位法 建立单项评分评价标准时采用的是百分位法,综合评级评价标准的建立时采 用的是离差法。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11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技术运动学指标体系的构建 背越式跳高技术是一个完整、复杂的系统,由弧线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 等子系统组成,而且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许多具体的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运 动员在某一阶段的运动能力,各个阶段运动状态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跳高技术的 指标体系。跳高评价体系不仅可以给跳高技术的训练提供一个科学依据,而且可 以快速、及时、稳定地反馈,这就要求建立的指标体系讲究科学性、可行性和简 练性。运动学指标体系建立的具体流程图如下: 确定研究对象和目标 初步制定专家问卷 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 初定问卷的专家筛选 特尔菲法 确定测量指标 指标的测量 录像拍摄法 图像解析 确定综合评价指标 确定指标的权重 灰色关联因子分析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图3 跳高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流程图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12 3.1.1 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技术运动学指标的初步制定 跳高成绩是由跳高技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运动员都 存在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各不相同,所以初选的指标要求全而精。 通过查阅文献和走访跳高专家得知,由于跳高起跳后是一个抛物线运动,落地阶 段技术不做深入研究,所以跳高的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助跑、起跳和过 杆阶段。从运动学角度出发,跳高技术的运动学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速 度类指标、姿态类指标和节奏类指标,按照这三种划分标准初步制定“我国优秀 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指标体系”专家问卷,具体指标结构如图 1。 三级指标 助跑阶段二级指标下的具体测量指标 起跳阶段二级指标下的具体测量指标 过杆阶段二级指标下的具体测量指标 图 4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指标结构图 二级指标 助跑阶段速度类指标 助跑阶段姿态类指标 助跑阶段节奏类指标 起跳阶段速度类指标 起跳阶段姿态类指标 起跳阶段节奏类指标 过杆阶段速度类指标 过杆阶段姿态类指标 过杆阶段节奏类指标 一级指标 助跑阶段运动学指标 起跳阶段运动学指标 过杆阶段运动学指标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13 3.1.2 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技术运动学指标的专家筛选 专家筛选是跳高技术运动学指标筛选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训练一线的专家把 关,跳高技术指标体系才更有科学性。初步制定的各个指标对跳高成绩贡献率的 大小是不同的,而且此评价体系是应用于跳高运动训练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 住影响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选择出全面而又简练的指标,因此专家筛选在跳高 指标体系建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走访有丰富训练经验的跳高专家,制定 56 项初 选指标(具体问卷见附件 2) ,请专家进行筛选,跳高技术运动学指标的专家筛选 采用的是特尔菲法,经过专家的三轮筛选,跳高技术指标由 56 项筛选到 24 项。 本研究的跳高指标主要是为跳高训练服务,在进行指标测量前必须对筛选后的指 标进行实际考察,这样可以增加本评价体系的实用性。通过走访跳高专业队教练, 根据实践再次进行筛选指标,专家认为“助跑积极性系数”这个指标在实际训练 中并未采用或很少采用,所以指标由 24 项变为 23 项(结果见附件三) 。 3.1.3 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技术指标的统计学筛选 指标的统计学筛选是对专家筛选指标的测量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 邢文华教授指标筛选的步骤,跳高技术指标的统计学分析一般采用的是因子分析 法,它的目的主要是浓缩指标数据,虽然会损失一部分信息,但可以起到降维的 作用17。因子分析是通过众多变量之间内部的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 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基本的数据结构,其主要目的是浓缩数据。 因子分析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一寻求基本结构,二主要是数据化简,本研究主 要应用在数据指标的化简。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指标因子分析的主要四个步骤18:一、计算所有跳高 指标的相关关系矩阵,其矩阵是因子分析的前提。如果这些跳高指标之间有较强 的相关关系,我们就可以提取公共因子,如果这些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很小,那 它就不可能有公共因子,因此在做因子分析之前必须对相关矩阵进行检验。二、 确定因子个数和方法,计算因子模型。三、对跳高指标因子进行旋转。四、计算 各个因子的得分值。 3.1.3.1 因子分析的适用条件检验 因子分析有其自身的特点,不是所有数据都能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适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14 用条件为: (1)各变量之间有相关性。 (2)kmo 统计量的检验,kmo 值一般在 01 之间,越是接近1时相关性越强,如果值小于0.5就不适合做因子分析。 (3)球形 检验,用于检验各变量间是否各自独立,假设是否成立,如果p0.05时,该数据 就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4)样本量与变量数之间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1。 首先对跳高指标的数据进行 kmo 和bartletts球形检验, kmo 检验一般是变量的 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之间相对大小的比较,当所有变量之间的偏相关系数 的平方和远远小于简单相关系数的平方和时,kmo 的值就接近于 1,按照要求 kom 值一般认为大于 0.9 时效果最佳,0.7 以上效果尚可,0.6 时效果很差,0.5 以下 时不适宜做因子分析,从表 6 中我们可以看出,跳高指标数据的 kom 值为 0.879, 说明此数据适合因子分析方法的处理;bartletts球形检验的目的是用于检验各变量 是否各自独立,从表 1 中我们可以看到p0.05,球形检验的结果也符合因子分析 的条件。其次就是样本量和变量之间的比例,一般要求为5:1,当样本量在10 25之间时,样本量一般不低于100,本研究的变量数为23个,样本量为116个, 比例均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最后观察所有变量相关系数的矩阵,绝大多数指标 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3,所以本指标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 表 6 表 6 kmo 和bartletts球形检验 kmo 检验 bartletts球形检验 approx.chi-square df sig(p 值) 0.879 330.041 253 0.001 3.1.3.2 因子分析的结果 表 7 是一个跳高指标被解释方差总表,表中列出 23 个因子的初始特征值、方 差百分数、累计方差百分数(累计贡献率)和被抽取因子的特征值、方差百分数 和累计贡献率。本次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抽取的标准为特征值大于 1 的因子被抽取,从表 2 中我们可以看出跳高指标中有 4 个因子在因子分析中被抽 取,4 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 84.672%,可以认为此次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比较 理想的。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15 表7 被解释方差总表 因子 初始指标值 被抽取因子值 初始特 征值 贡献率 累计 贡献率 初始特 征值 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1 2.056 40.938 40.938 2.056 40.938 40.938 2 1.919 20.343 61.281 1.919 20.343 61.281 3 1.073 12.275 73.556 1.073 12.275 73.556 4 1.037 11.116 84.672 1.037 11.116 84.672 5 .973 2.283 86.955 6 .968 1.526 88.481 7 .961 1.113 89.594 8 .957 0.927 90.521 9 .942 0.893 91.514 10 .924 0.805 92.219 11 .918 0.779 92.998 12 .883 0.764 93.762 13 .810 0.755 94.517 14 .766 0.719 95.236 15 .731 0.698 95.934 16 .673 0.565 96.499 17 .665 0.541 97.04 18 .599 0.527 97.567 19 .545 0.525 98.092 20 .493 0.523 98.615 21 .445 0.520 99.135 22 .367 0.517 99.652 23 .246 0.348 100.00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16 表8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component 因子1 因子2 因子3 因子4 最后一步水平速度 .024 .192 -.025 -.052 最后一步着地时身体重心 的垂直速度 -.261 -.102 .013 .141 最后一步离地时身体重心 的垂直速度 -.245 .105 -.049 .130 最后一步的步频 -.006 .091 -.133 .894 起跳脚着地时身体重心的 水平速度 .128 .325 -.008 .192 起跳脚离地瞬间躯干的内 倾角 .119 .065 .465 -.187 h1 .090 -.167 -.017 -.110 h2 .843 .108 -.085 .108 h3 .037 .012 -.003 .043 起跳脚离地瞬间身体重心 的水平速度 -.021 .510 .033 -.175 起跳脚离地瞬间膝关节角 度 .044 -.212 -.104 -.107 起跳脚离地瞬间身体重心 的垂直速度 -.247 .298 .141 -.174 起跳脚离地瞬间髋关节角 度 -.213 .081 .554 .178 起跳脚离地瞬间摆动腿的 垂直速度 -.056 .536 .021 -.102 起跳脚垂直支撑时髋关节 角度 -.012 -.129 .082 .095 起跳脚垂直支撑时膝关节 角度 -.098 -.021 .177 .208 起跳脚离地瞬间身体重心 的腾起角 -.216 -.147 .598 .026 起跳脚着地瞬间膝关节角 度 .127 -.488 -.290 -.001 起跳脚垂直支撑时踝关节 角度 .072 -.023 -.019 -.261 起跳脚着地瞬间髋关节角 度 -.007 -.508 .070 -.223 起跳时间 .140 -.363 .100 .581 质心腾起的最大高度 .538 .000 .065 .115 过杆时间 .095 .034 .080 -.290 表8为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本次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从表中我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17 们很清晰的可以看出,在所有指标中抽取了四个因子,第一主成分的载荷主要集 中在h2和质心腾起的高度上,将该因子命名为跳高高度指标;第二主成分主要集 中在最后一步水平速度、起跳脚着地时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起跳脚离地瞬间身 体重心的垂直速度、起跳脚离地瞬间摆动腿的垂直速度四个变量上,将该因子命 名为跳高速度类指标;第三主成分主要集中于起跳脚离地瞬间躯干的内倾角、起 跳脚离地瞬间髋关节角度和起跳脚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腾起角三个变量上,将该 因子命名为跳高角度类指标;第四主成分主要集中在最后一步步频和起跳时间上, 将该因子命名为跳高节奏类指标, 命名结果见表9.可以根据以上载荷矩阵写出四个 因子表达式,由于指标甚多,具体表达式略。 表9跳高因子分析的命名结果 公因子类别 公因子命名 代表性指标 最后一步水平速度、 起跳脚着地时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 起跳脚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 1 跳高速度类指标 起跳脚离地瞬间摆动腿的垂直速度 h2 2 跳高高度类指标 质心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疆中考试题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衢州高考真题试卷及答案
- 中卫消防培训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高职联考数学真题及答案
- DB22-T 5152-2024 城市中小跨径无伸缩缝梁桥技术标准
- 2025年试题调研化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时政热点面试真题及答案
- 基于BIM的项目成本控制与预算编制
- 预应力结构抗震性能提升方案
- 考护理考编题目及答案
- 山东省青岛2025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附答案
- 冷库储存生姜合同范本
- 服务营销的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场地租赁合同模板下载
- 高素质农民的有关课件
- 2025年四川烟草专卖局考试真题
- 2024年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彩绘曼陀罗课件
- 湾汇云中心公馆500㎡超豪宅方案
- 踏勘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校园招聘4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