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齐美尔: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现代性研究.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齐美尔: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现代性研究.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齐美尔: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现代性研究.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齐美尔: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现代性研究.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齐美尔: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现代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社会学专业论文)齐美尔: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现代性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r 匹t ab s t r a ct f r o m the s 加 口 d point of culn 卫 习 lso ci ol o gy,geo rg si mm eldes cribesthe m o d erm tyinthe 喻 a glne nts o f l i fe ,w hi chl o o ksl 议 e o rd l n 田 甲and vulg ar( s uch asthe m e tr o pol i s l ife, m o n e y , fashi o n , 卿 仪 叮 e , 往 习 v e l and etc.) . inhi s vi e w , 出 e es se n ce of m ode n 五 ty i sps y c b o l o gi sm ,w hi c hm e ans th es ubje ctiv efe e l in g san d p s y c h o l o gi c ale x p erienc e s a b o utth e l i fewor l d o f th e in d i vi d ual s .thenl in t m duee 此 m o d er 亩 t y e x 声 泊 e n c e s ofthe in d i v id ua l s 往 叮 o u ghhi s two r epr e se n ta l i v e works: 几e me仍 节 o lisa ndspir it ual l 诉and 冷e philos op勺of人 如 n 即, 幼d p ro mul g ate th e 声。 p l e ,s living c 七 c 翅 m s 枷 叮 c e s t ha t are e 川 l a v edb y the fo gl c ofm o n eyecon o my an d 止 e i n s tn m l e o ta 1 r at io nal i ty.l at e r i e l a bora t e the “ c ri s i s o f th e mo d e 而ty , 叭 七 i chth e mod 的 声叩l ec o 苗 加n t- 一 一 一 歼 t b etrage d yofc u ln 江 e ” : so mu ch 功 o r e l 云 刀 i t l e ss 。 bj e c t i ve c u 1 tu r ei n fl u e n c e s andcon t r o isth ein d i vi d 回 c ul 奴 叮 a l 让 口 t co正 众 a 让 妈the 加 d i v i d 让 al s and m ake s t h e mal l t h e s a o l e. a 几 e r t 玩 时 , i c o m p are 面s th eory俪ththe criti c althe o ry ofthe m田 伙 i sln andth ec ul t u r a i c 。 川 犯 r v atirm ofmax v /e b 邵明d d 耐e l b el l tofi n d o utt hes 如 ni l a ri l i esand d i ffer e n c e s aj 叮 o n gthem j 七 c nl d i s c u s s 止 ein di vi d 回sdi ffer e n t a c t i ons inthe m odern soci ety s uchasth e obe di e n c e , the“ e v a d e , 助dthe s 呼l soci ol o gi c al ae st h e t ic s:出 emo d ern in d i v i d uals 七 田 ” c end th e d u l l li feinth e o rdl 几 刃 了liv吨 mov e n e n tss 讹h as 饭 ” 场 on,;,v e n 奴 双 e , 朋d场 旧 v e l ” ,inw hi chth eyd e m o 几 st ra t e t h e irin d iv id ualiti esand 比 d e 曰 mthe n el v es. l ast b utn otle ast,ass ll 刀 卫 1 1 elsaysl 议 ethat i c sto :in ther d 0 d e rn so c i ety, the t 而e o f “ l i v ing hap p i l y ” h asgon e , the d e s t in y o f h 翻 旧 ano ul y tobe ,li v 川 g p iti 甸ly, .the n i al s o a p p raisegeo r g s i nnn elasantr a n i ti o nal so c i o l o gi st at 】 a 就 k 即wo rds :the m o d e n 石 tye 却erienc e s c ri s i sthe tr a g e d yo f c ul n 犷 e0 ll e s e l f red e em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 刷本和电子版, 并采用影印、 缩印、 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及提 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 赢利为目 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 动。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熟飞 杯 知个 年 犷 月和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 部 5 年( 最 长5 年 , 可 少 于5 年 ) 一! 秘密10年 ( 最长10年, 可少于10年) 机密20年 ( 最长20年,可少于20 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 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 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 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 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拟气 杠 加 犷 ) 年 犷月寻 。日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 1 . 1选题背景 “ 学术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逻辑过程。正如熊彼特所言,学术的发 展,是我们与自己以 及前人创造的东西进行无休止搏斗的过程,每一个进步都 是在新思想和新需要的冲击下,受着新一带人的偏好和气质的支配。因此,任 何对学术现状的把握实际上都是在把握为历史所规定了的方法、问题和结果, 只 有 对 照 其 所 产 生 的 的 历 史 背 景 来 考察 才 会 有 意 义。 换 言 之 , 任 何时 候的 学 术 状况,都隐含着他过去的历史背景,如果不了 解这种隐含的历史,就不可能真 实的表述这种学术状况。 ” 诚如怀特海所言:一门科学, 如果对遗忘其创始者 犹豫不决,就会迷失方向。 所以,任何一门真正的社会学都不应当忘记其发展历史,而了解历史最好 的方法就是认识经典。当然, “ 这并不是说经典就构成了学术的全部,而是说, 经典以最浓缩的 形式承载了 历史上不同时代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积淀和结晶。 ” 就社会学而言,就是 “ 结识自 其诞生以来的历史中的那些大师们,体验他们对 现实的感受方式,了 解他们观察其所处社会的视角和方法,熟悉他们的观念和 思想” , 增加我们对当下所处社会现实的理性认识,这对于今天社会学的发展 无疑大有裨益。 显然, 作为社会学经典时期的“ 四大导师之一” 的齐美尔 ( 另外的三位是 马克思、涂尔午、韦伯。“ 按主流社会学史家的观点,齐美尔泰列古典社会学 的四大导师之末,不过排在他前面的三位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历来被认为是 神圣三位一体, 齐美尔充其量是最有实 力的 替补” ) 正符合这样的要 成伯清: 格奥尔格 齐美尔: 现代性的诊断, 杭州大学出 版社,1 9 99 年,序言第 1 页 2 同1 , 同1 弓 齐美尔: 货币 哲学, 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 2 0 02年, 译者导言 第一章 导论 求,他是一位我们熟知但非真知的人物。 从社会学对齐美尔的接受史来看,不仅他的实际影响远不及马克思、涂尔 干和韦伯,甚至可能“ 除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芝加哥学派和二战前后的德国 之外,齐美尔也从来没有占据过社会学领域的中心位置。但是每代学者,倘有 真心访求者, 还没有从他那里失望的空手而回的例子”。 齐美尔一生的命运和 学术成就, 象如他在自己去世前的日 记中 所写的: “ 我所留下的那份遗产就象一 张己 兑换的支票,钱给分掉了,于是每一个人把他分得的那一部分投入符合他 秉性的 那个事业中 去, 但是他们却忘却了 应该为这份遗产做些什么” 。 2 因此, 可以说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学发展历程中, 我们对齐美尔及其思想的确是“ 近视” 和 “ 冷落”了太多。直到80年代,齐美尔才逐渐迎来 “ 迟到的复兴,显然既是 针对更早一些的 韦伯复兴而言,也有早该如此的意思。 ” 3 在德国甚至是各 地, 齐美尔长期以来遭到人们忽视的著作和文集相继出版: 论社会分化 、 历 史哲学问 题 、 货币哲学 、 生命观,这不仅使齐美尔以一种崭新的形 象展现在当代学人的面前, 也再次引起一股重读经典的热潮。 当然, “ 重回经典, 不是为了缅怀往日的辉煌,而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寻求智慧的启迪. ”砚 11 . 2理论意义 . 二十世纪的前三十年是德国社会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社 会学家,其中影响 较大的有m 韦伯、g 齐美尔、 f 腾尼斯、k 曼海姆等 等, 因此后来r 达伦多夫将这一阶段称为“ 英雄辈出的时代” 。 这些社会学发 展史上的前辈们,从理论设计和应用研究两方面着手社会学的开创性工作, 对 社会学专业化、学科化的建设无疑起到了 重要的推动作用。 齐美尔, 作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理论的“ 三大经典思想家” 之一( 另外两位 是马克思和韦伯),“ 他自己 就是一个使人感到既远又近的人,是一个潜在的 流浪汉”, “ 他给他的循规蹈矩的同 代人留下了 一个不易归类的使人不安而又 , 成伯清: 2页 留 美 科塞: . 成伯清: 成伯清: “ 美 科塞: 格奥尔格 齐美尔:现代性的 诊断, 杭州大学出 版社,1 9 99年, 第1 页、 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0年,第2 19页 格奥尔格 格奥尔格 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 齐美尔: 现代性的诊断 杭州大学出 版社,1 9 99年,第2 页 杭州大学出版社,1 9 99年,第25页 社会学思想名家, 石人译,国 社会科学出 版社,1 9 90年, 第2 13页 第一章 导论 令人着迷的形象”。 长久以 来, 社会学家们对他的定位也是不尽相同的:“ 形 式社会学家”、“ 微观社会学家”、“ 互动论者”、“ 社会学的游手好闲者”、 “ 唯美主义者”、 “ 印象主义者”、甚至是 “ 早期的结构主义者”和 “ 后现代 主义者”等。 虽然这些贴在他身上的标签各有不同,但无疑都代表了 对其思想 的一种把握。一个学者能够获得同仁们如此多的 “ 殊荣”,或许正说明他本身 就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仔细探讨。 虽然, 齐美尔没能建立一个自己学术的坚实体系, 甚至没有留下直接的“ 学 术子嗣” , 但是, 不管人们承认与否, 他对哲学和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广 泛而深远的影响。从美国社会学的奠基人斯莫尔、帕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 卡奇、 布洛赫,从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曼海姆到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 霍克 海默、马尔库塞等,还有本雅明、 布伯 即便是德国现代的社会学家们,从 哈特曼到海德格尔,他们也无疑例外的都从齐美尔那里 “ 受益不少” 。 “ 可以 毫不夸张得说,从 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没有一个德国知 识份子能 够 逃 脱 齐美尔的 修辞 和辨 证技巧的 强有力的 影响” . 2 即便到了今天,西方社会学的许多理论观点:符号互动理论、结构功能主 义方法、参照群体理论、角色理论特别是形式社会学、关于冲突和对资本 主义文化研究等, 都可以在齐美尔那里找到最早的阐述. “ 齐美尔永远和涂尔干、 韦伯一样有力的 激发着社会学的想象力。 ” 3 1 . 1 . 3现实意义 首先, 从20世纪初期以 来, 对于现代性的各种探讨可以 说是汗牛充栋, 不 胜枚举,但是,齐美尔有着同时代人所不具有的 “ 无与伦比的扑捉现代性的能 力” . 扭 戴维 弗瑞斯比认为齐美尔是 “ 是他那个时代唯一真正的哲学家, 真正 体现了 时代的碎片化的精神” ,“ 是探索现代性的第一位社会学家”。 并且, 这种把握现代性本质的能力,不仅反映在他对现代性的实质分析之中,还体现 在再现方式之中。也就是说,“ 齐美尔的旨 趣迥异于其他经典的社会学家,他 , 【 美 科塞: 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 9 90年,第2 13页 , 美 科塞: 社会学思想名家 , 石 人译,中国 社 会科学出 版社, 1 9 90年, 第2 20页 , 美 科塞: 社会学思 想名家, 石人 译,中国 社会科学出 版社, 1 9 90年, 第2 39页 成 伯 清: 格 奥 尔 格 齐美 尔: 现 代 性的 诊断 , 杭州 大学出 版 社 , 1 9 99年, 第59页 , 英 0 f d s by( 喊) , o eo 飞s unzn e l : c ti 闭 s s e s sments , r o ut le d g e , 1 9 9 4 年 , v o l . 1 , 第 3 3 1 页 第一章 导论 对现代性的说明,既不基于社会中重大变迁的历史研究,也不是着眼于我们现 在耳熟能详的主题”, 如社会结构、社会系统、科层制、理性化与世俗化等, 他所关注的只是一些 “ 现代性的碎片”:陌生人、妓女、情感、都市生活,秘 密社会 一 。“ 他从来没有刻意的去谈现代性,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中一些常 见方面的 探讨, 甚至是十分微小的事情的分析, 来昭示现代性的特征和问题。” 2 正如弗瑞斯比 在评价其 社会学时指出的 那样:“ 现代性在此得到了 一种动 态的表达: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存在的总体性和个体要素的任意性,得以阐 显。 相反, 集中的原则, 永恒的 要素, 则荡然无存”. 其次,社会学从诞生到今天已 经将近两个世纪了, 虽然在社会科学的大家 庭中站住了 脚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在学科化、专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依 然面临不少的问题。 社会学历史感的淡忘、理论思维的浅层化;理论的发展似 乎是在于追求时尚,解释现实问题居弱无力;重视方法而忽视理论建设,导致 片面量化、技术至上;同时,社会学面临无限 “ 泛化” 的危险,任何只要带有 社会现象及其描述性的资料性都可以 被人飞 门 称为社会学 一 这些都使得社会学 不但没有发挥人们所期望的作用,而且还面临被 “ 边缘化” 、 “ 非学科化”的危 险。显然, 这需要我们从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到理论框架, 从基本概念到 研究对 象,从操作方法到实践效果,都进行深入的反思。而对齐美尔现代性思想的探 讨,恰好为此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手段。 因 此,我在此重温齐美尔文化社会学视野中的现代性研究的相关思想, 并 非抱着纯粹历史的兴趣, 而是藉此关照当下社会学的偏颇,以加强相应的理论 建设和应用研究,并希望能对改变中国 社会学的“ 欠发达” 状况作出有益的探 索。 第二节 文献综述 在齐美尔所涉及的诸多社会学分支中,文化社会学基本是少有问津,即便 偶尔有人提及,也都没有做过系统性的 分析和探讨。 但是其文化社会学的 相关 , 成伯清: 格奥尔格 。 生 成伯清: ( 格奥尔格 , 英 0 于 s b y ( ed . ) , 第 3 3 0页 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杭州大学出 版社,1 9 99年, 第59页 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杭州大学出版社,1 9 99年, 第62页 c 即 吧s i m m e l : c ri ti cal s s e ss m e nts, r o u ti e d g e ,1 9 9 4 年, v o l . 1 , 第一章 导论 思想一直以 来都零散的分布于各种相关文献中, 这里我只是择其要者进行阐述。 1 . 2 . 1期刊文献 简而言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齐美尔对现代性的体验、现代性危机的描 述、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几个方面。 首先,在齐美尔对现代性的体验方面:周建国认为,齐美尔从人际交往、 社会冲突、理性等视角出发,选取现代社会中的一些 “ 碎片”作为研究问题的 材料, 论述了现代社会的生成和发展。 李熙认为, 齐美尔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独 特视角“ 数字”、“ 冲突”、“ 货币” ,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社会群体的形成 过程和结构变化与 人际交往的规模( 数字)密切相关; 随着人际交往规模的扩大, 社会团体必然会发生联系和冲突, 从而引起社会变革; 货币 则是加速社会互动频 率, 扩展社会互动范围的最理性、最稳定的形式, 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 列“ 现代性问 题” 。 王小章 指出 , 在齐美尔看来, 现代世界, 或者 说现代文化 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原本应该用来丰富涵养人类个体自 身的途径和手段的外在 客观文化,现在却越来越脱离自己 这个创造者的 控制,日 益成为一种自主地、 压迫性的异己力量与自己对立:这一方面是 “ 与文化最本质的部分无法分离的 内部悖论”,另一方面,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原因还在于 “ 货币经济、 货币 交换的逻辑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几乎漫无边际的 扩张和无孔不入的渗透” 。 其次,在齐美尔对现代性危机的描述方面:陈戎女把齐美尔的理论归结为 “ 文化 现代性 理论” ,并认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处于精神活动的生命一 一形式二元互动过程之中, 而文化现代性源于生命反对形式而导致的精神 品质的 转换。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是“ 主体精神和客观精神产品的 物化结果” , 在这双重结构中, 齐美尔强调文化的 “ 教化”作用和 “ 综合”的特点,而文化现 代性发展的结果则是 “ 客观文化急速膨胀和主观文化过度萎缩, 主体的能动性由 于个体能量的局限 性而在迅速发展的文化面前只能感到压抑”。 郭晶萍认为, 1 周 建国 : “ 人际 交 往、 社 会 冲 突、 理 性 与 社会发 展 齐 美 尔 社 会发 展 理 论 述 评” , 载 社 会 ,2 0 0 3 年第4 期 2 李 熙 :“ 数 字、 冲 突、 货币 与 社 会 发 展 对 齐美 尔 社 会 学 理 论 研 究 视 角 的 述 评” , 载 运城学院学报,2 0 04年第6 期 3 王 小 章 :“ 现代 性自 我 如何 可 能 : 齐美 尔 与 韦伯的 比 较” , 载 社 会 学 研 究, 2 0 04年 第6 期 4 陈 戎 女 : “ 齐美 尔 文 化 现代 性 理 论 述 评” , 载 学 术 研 究 , 2 姗 年 第2 期 第一章 导论 社会文化是齐美尔研究情感的基本视角,齐美尔把情感与货币、商品、娱乐、 卖淫等大都市现象联系在一起, 着眼于探讨情感的现代性品质, 从现代文化的矛 盾中揭示了 现代人情感的困境: “ 情感来源于文化世界, 但在文化世界中情感却 找不到自己的 位置; 情感来源于完整的个人, 但在个人的生命中它却失去了 美好 的感觉”,因此,齐美尔形成了一种悲观主义的 “ 情感文化”。 而王小章则认 为,齐美尔从生命哲学的立场视角, 说明了 主、客观文化走向分裂对立的 “ 文化 悲剧”;从日 益扩张的 货币经济的文化意义, 结合与之交织的劳动分工的发展, 齐美尔揭示了“ 文化悲剧”在现代社会的展开即现代文化形态;从对货币经济 所主宰的现代外部文化形态的顺应、反弹、逃逸等不同反应方式中, 齐美尔描述 了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心性结构。2 再次,就齐美尔所提出的现代性危机的原因及策略:杨向荣、曾莹认为, 在齐美尔的理论中,冒险是 “ 个体在现代性生存中对生活的一种极端体验”, 是 “ 现代人对自 我生存的 越境”,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 中断”与 “ 超越”。 它通过与日 常生活的陈旧意识形态保持距离,抗拒日常生活的自 动化和平庸化, 摆脱生活中各种功利的、庸俗的羁绊,从而实现个体现实生存的解放与自由。 并且,他们认为,面对工具理性对个体生存的全面控制, 以及现代生活的诗性缺 乏, 齐美尔提出“ 距离”这一概念。在齐美尔看来, 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导致 个性日 益沦丧, 因此, 现代个体及艺术只有远离被工具理性控制的现代生活, 才 能对异化文明进行抵御, 最终实现个体的“ 审美救赎”。 杨森认为:面对现代 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如哲学的不景气、文化现象的货币和女性卖淫等,齐美 尔均以其 “ 冒 险”的思想使之获得再生和合理性解释。 然而思想的冒险并没有 带来精神上的振奋,齐美尔的犹太身份使其人生,特别是学术道路几经坎坷, 对现代性 “ 看破红尘”后的寂静,才是他精神上 “ 忧郁”并陷入 “ 悲观主义” 的真正原由。 而周来顺则认为, 齐美尔在对传统宗教起源论和现代性危机的深 , 郭晶萍:“ 齐美尔:文化视野中的情感研究”,载 学术探索,2 0 04年第4 期 , 王小章:“ 齐美尔的现代性:现代文化形态下的心性体验” , 载 浙江学刊, 2 0 05年 第 4期 , 杨向 荣、 曾 莹:“ 现代生 存的 越境与个体的自 我救赎 西 美尔论现代性体验中的 冒 险”,载 湖北社会科学,200 4 年第4 期 杨向荣、曾 莹:“ 西美尔 距离的现代性解读”, 载 河 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2 0 05年第 1 期 杨森:“ 思想的冒险与精神的忧郁 论齐美尔对现代性的 思考”载 中国矿业大学学 报 ( 社会 科学版), 2 0 05年第2 期 第一章 导论 刻认识上, 认为只有 “ 后宗教”才能克服现代性危机。 后宗教实质上是 “ 个体生 命的内 在宗教” , 现代性危机的克服不在于对传统宗教建制的现代化改进, 而在 于 “ 个体生命的内 在实现”。 1 . 2 . 2专著研究 到目 前为止,学界还没有以齐美尔的文化社会学为主体的学术专著出版, 但是对他思想的研究却一直不断,并散见于各种社会学理论书籍中。 成伯清教授的 格奥尔格 齐美尔: 现代性的诊断 ( 杭州大学出版社, 1 9 99 年)是国内学者出版的研究齐美的第一部专著,尽管它 “ 只能报告我们与他初 步 对话 的印象, 并且仅限于社会学方面” 。 全书共分为“ 学院里的局外人” 、 “ 社会学研究纲领” 、 “ 现代性的诊断” 、 “ 社会学片断” 、 “ 影响与回应”等五个 部分, 作者采用“ 高度情景化”的解读方式,为我们勾勒了一个 “ 较为真实的” 齐美尔形象. 作者认为, 齐美尔思想的核心是对“ 现代性的诊断” , 现代性是由 社会分化和货币经济所导致的“ 文化悲剧” , 而现代性的诊断“ 表达的不是一种 规范性的判断” ; 而 “ 更多的是在技术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 。正如书中 所言: “ 现代人要么迷失在死巷,要么陷入内 在空虚, 人类臻于完善之境的道路 这本是文化最根本的目的一 一 刊 以 乎被文化自 身带有的悲剧性堵死了。人类为自 己创造的东西所奴役,除了日益麻木之外,似乎别无出路,至少齐美尔除了 呼 吁培养个体性之外,没有再给我们别的答案” 另外, 王小章教授在新近出版的 经典社会理论语现代性 ( 社会科学文献 出 版社, 2 0 06年5 月) 一书中, 也专门 用一整章的篇幅来介绍齐美尔的 相关思 想,即第五章“ 齐美尔: 从现代性结构到现代性体验” ,由于这些思想与前面我 所罗列的王小章教授在期刊文献中的思想基本一致,只是稍加整理,使之更为 系统化,所以这里我不再赘述。 12 . 3外文资料 目 前,就我能收集到的资料来看, 西方学界,尤其是英语和德语世界对齐 , 周来顺:“ 齐美尔论现代性的危机及其消解”, 载 重庆社会科学,2 0 05年第7 期 2 张亮: “ 走出 思想史阴影的齐美尔 兼评 格奥尔格。 齐美尔: 现代性的诊断 ” , 载 社 会) ,2 0 0 3 年第4 期 , 成伯清: 格奥尔格 齐美尔:现代性的 诊断, 杭州大学出 版社,1 9 99年, 第1 06页 第一章 导论 美尔的研究己 经是相当的丰富了。概括起来,这些研究基本集中 在如下两个方 面: 一方面, 侧重于宏观的描述,尤其是对齐美尔本人和思想轮廓及其对后来 学术发展的 影响。 “ 比 较著 名的 有英国 社会 学教 授、 齐美尔 研 究 专家d avid f risby 编撰的 三卷本ge口 矛 舍 5 沥m el , crit i c a l 刁 . s essm en ts, 在其中 收录了 西方学者对 齐美尔的 评论; 再如f ri sc he i sen ko班 er在著 作geo 啥及功 m el 里 对 齐美尔 著作的 三个阶段:经验性社会学体系、文化哲学体系、生命形而上学体系的分期;还 有k.joel提出的文化悲剧论, m.l and n 胜 ir 田编的 向西美尔致谢书 ,日 本学者 北川东子的大作 齐美尔一生存形式还有不少学者如戈尔德赛德,劳伦 斯(la 认 厅 e n ce) ,斯克拉贝尔 ( s c hi 坦 b e d 等人则注重梳理迪尔凯姆、韦伯、特洛 尔奇等古典社会学家对齐美尔论述的反应立场:如卢卡奇、阿多诺等人的现代 性思想与齐美尔社会学思想的关联性和差异性,齐美尔与马克思主义以 及实证 主义 之间 的 强烈 批判性关系等。 孙 另一方面,则是侧重于微观的分析,从齐美尔零散的思想“ 片断”中找出 几个切入点, 从而分析齐美尔对该问 题的见解。 “ 在这方面卓有成效的就是d avid frisb y 的 论 著丹处 , e ntsofm o 山 , 1 加 , the口 rles ofm 口 山r 刀 仰in thew 口 rkof si 功 m el , 孟 ) “ 口 ue r a n dbenj a 阴 in ,以 及其为英译本 货币 哲学所写的 导言。 而当 代学 术界则主要关注齐美尔对现代社会的 前瞻性 , 甚至努力发掘其思想与审美现 代性、消费文化、后现代主义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 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 费瑟斯通 ( mi ke f eat h er s t one) 在 c o n s u m e r c u l t u , e a n dp o s t m o der n i s m中对齐美尔、本雅明、波德莱尔 思想中的日常生活审美现代性的阐述。 ” 在这里,我只是择其要者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三本著作: 日本学者北川东子所著的 齐美尔:生存形式( 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2 年 1 月)是一本介绍齐美尔哲学的书。作者对史料的掌握非常全面,更重要的 是,对史料的运用非常巧妙,并非根据自己的观念挑选资料,让资料为自己的 观念服务,而是运用现象学的方式,“ 面向事实本身”。 全书以“ 有位哲学家 叫齐美尔”开始,介绍齐美尔的履历和他所生活的那个 “ 哲学危机”的 时代, 并分别从“ 城市哲学” 、 “ 两性具有者的女性论”、 “ 时代病理学” 、 “ 哲学文化,. , 喻书琴: “ 齐美尔思想中的现代人形象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第1 页 , 喻书 琴: “ 齐美尔 思想中的 现代人形 象研究” , 硕 士学 位论文, 第2 页 吕 第一章 导论 “ 生存形式” 、 “ 随笔思想” 等方面来阐述齐美尔从现象出发进行着他的哲学历 程:货币哲学、劳动哲学、社会学等。 英国的尼格尔 多 德在 社会理论与现代性(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2 0 0 2) 中主要对包括齐美尔在内的十五个社会理论家的思想家给出了简要的批判性说 明,并对社会理论的一些问题和困境提出了尝试性的论证. 作者把齐美尔和韦 伯放在了一起来介绍,因为 “ 这两个理论家都探讨了工具理性对现代文化的影 响作用” ,都认为 “ 对于当代社会的批判分析必须关注理性增长的双重后果, 但 “ 两个理论家都没有建构一种关于当代社会的一般性理论” 。 “ 韦伯则对科层 制及其作用表示出谨慎的乐观:而齐美尔则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是, 在那无孔 不入的客观文化一在那里,任何事物都逃脱不了商品化的理性逻辑一面前,主 观文化的异化。 ” 英国社会学家戴维 弗瑞斯比的 of m o der o 1 印:th e o r i es of m o de rn i 扭int h e w ork ofsi m m e l , 五 , “ 口 u e r a n d benjam in( 商务印 书 馆, 2 0 0 3 年 12月) 则介绍了 齐美尔、 克拉考尔、 本雅明 这三位学者的 现代性研究方法,正 如作者所言: “ 本项现代性研究, 特意处理的是从一个与众不同的焦点开始其研 究的三位学者的作品,最先考察的是齐美尔提出的现代性社会理论,若以波德 莱尔最初界定的现代性含义来衡量,齐美尔也许是第一位研究现代性的社会学 家,他的 货币哲学一书中己经详尽的阐发了其现代性理论的纲要,比韦伯 开始他的现代性思考要早好几年.” 2 而且, 齐美尔的 现代性分析的 起点“ 不是 社会总体,而是 现实的偶然性碎片.换言之,当代现代性分析的关键不是 去考察社会系统或者社会制度,而是在于社会现实 看不见的线索,在于那 些被看作永恒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的 瞬间图 像或者 快照”。, 综上所述,上述期刊文献和专著研究虽然对齐美尔思想有了较为深刻的认 识,但是他们在论及齐美尔的文化社会学及其相关理论时,大多都是引用原著 的话语或者是做简要的说明,而并没有做出系统的梳理,更没有把其文化社会 学思想放进他的社会学理论整体中加以审视。应当说,正是有了这些 “ 前辈” 们的探索,才为我们今天系统研究齐美尔的文化社会学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 英 尼格尔 第29 页 , 英 戴维 , 英 戴维 多德: 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 0 02年, 弗瑞斯比: 现代性的碎片,卢晖临等译,商务印书馆, 2 0 03年, 第6 页 弗瑞斯比: 现代性的 碎片, 卢晖临等译,商务印书馆,2 0 03年, 第11页 第一章 导论 启迪, 同时也为我们更好的把握齐美尔的思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 我相信这对 文化社会学相关理论的建设、对现实社会的发展也不无裨益。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1 . 3 . 1研究方法 在本文中,我通过仔细阅读齐美尔的原著及其相关研究资料,采用文献综 述和历史比 较的方法,梳理齐美尔的文化社会学思想, 并将其加以系统化和理 论化。 所谓文献综述,就是在全面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经归纳整理、分析鉴 别,对一定时期内齐美尔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 和评论。依据分析,指出现状、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粗浅的见解, 以推动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新发展。其次就是历史比 较的方法, 这主要是因 为历史的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综合,历史上任何事物不仅在时间上有 先后连续性的纵向联系,而且在空间上也有与其他事物相互依赖的横向联系。 在本文主要介绍的是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韦伯、丹尼尔 贝尔等人对 “ 现 代性”的相关研究,再把它们与齐美尔的 “ 文化悲剧”理论比较,找出他们对 现代性研究的异同,并分析其继替发展及缘由,藉以推动当下相关理论研究的 发展。 1 . 3 . 2研究内容 概览齐美尔的著述,我觉得他首先是从文化社会学的立场出发,主要通过 “ 货币 哲学” 和 “ 大都市的精神生活” 描述了社会个体的“ 现代性的体验” ; 进 而揭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 现代性危机” “ 文化悲剧” : 并结合新老马克思 主义, 尤其是马克思的“ 异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韦伯的“ 理性 化”理论、 丹尼尔 贝尔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分析, 评述三种理论对现代性 的检视,比较分析他们的异同及原因;再探讨齐美尔所论述的个体在现代生活 中的“ 顺应” 、 “ 逃避”等不同反应,以及其 “ 社会美学”思想,从而实现现代 个体的“ 自 我救赎” ;最后,正如齐美尔说所, 在现代社会, “ 幸福的栖居者” 第一章 导论 的时代已经 远去, 人类只能是“ 忧郁的栖居者” , 我还对作为过渡性社会学家的 齐美尔作了简要评价。这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创新点与难点 1 . 4 . 1创新点 简言之,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梳理了齐美尔对现代性的研究, 使 之形成系统的文化社会学理论。其创新点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陈戎女曾在 所译 货币 哲学的前言中 认为:贝尔的文化保守主义、新老马克思主义的批 判理论、齐美尔超越左右两派的哲学立场共同构成了对待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 三足鼎立之势。而我则运用历史比较的分析方法,把齐美尔对现代性的研究与 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和韦伯、贝尔等人的现代性研究加以详细比较,具体探 讨他们的理论 ( 见第四 章) ; 第二,我把齐美尔的“ 社会美学” 思想纳入到他的 文化社会学理论体系中,为现代社会和个体的困境寻找出路:即现代个体通过 “ 时尚” 、 “ 冒险” 、 “ 旅游” 等普遍的日 常活动,超越了 被货币经济和工具理性 奴役的庸俗、平淡的日 常生活,在这种 “ 距离”中凸 显特质、培育个性,从而 实现个体的自 我救赎 ( 见第五章) ; 第三, 北川东子曾 认为齐美尔在哲学上是一 个“ 过渡性现象” , 我认为齐美尔同样也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学家。 他把社会学 的关注点从马克思、 韦伯、 涂尔千等人所热衷论述的社会结构、 社会制度等“ 宏 大叙事”转到了人们日 常生活元素的微型叙事,在看似平常、显而易见的 “ 生 活碎片”里把握现代性的本质,这无疑影响了 现象学和常人方法学的理论转向 ( 见第六章) 。 1 . 4 . 2难点 本文写作的难点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 于齐美尔是德国社会学 家, 他的主要著作都是德语写成的,尽管现在基本都有了 汉译版, 但是双方语 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所难免,加之译者的主观因素,这些无疑都会影响 我对文本的理解。其次,现代性不仅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而且在理论界也是 一个屡次被谈起的问题,介于我理论视野、思维水平和知识范围有限,在探讨 第一章 导论 相关问题和写作本文的过程中必定会有所局限。再次,本文主要在 “ 一种新的 综合性质的学科”的意义上来使用文化社会学这个概念,但是由于其学科知识 的交叉性和系统性很强,而且人文关怀的意味特别浓厚,而我总觉得理论在现 实面前还是一如既往的苍白无力, 这对其关照当下的现实意义无疑会有所折扣。 第二章 齐美尔现代性研究的背景 第二章 齐美尔现代性研究的背景 格奥尔格 齐美尔 ( 命 甘 苔肠 谕 四 1 , 185 8 一 1 9 1 8 ),19、20世纪之交重要的 哲学家、社会学家, 德国早期社会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经典社会学时 期与韦伯和滕尼斯齐名, 一起奠定了德国社会学的基础, 而且齐美尔与涂尔干、 韦伯为将社会学建设 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作了 重要的 基础性理论工作。” 齐美尔兴趣广泛、 涉猎众多。 他一生共发表了2 00多篇论文和20多部专著, 涉及哲学、 社会学、 伦理学、美学、 艺术等领域。 所以, “ 奥尔特加. 加塞把他 比作一只哲学松鼠, 从一只坚果跳到另一只坚果, 并不抱着一只坚果啃个没玩。 他主要关心的是显示自 己 高 超的 跳跃能力, 欣赏着自 己 优美的 跳跃舞姿。 ” 他 主要的社会学著作有 论社会分化( 1 8 9 0 ) 、 历史哲学问题( 1 8 9 2 ) 、 货币 哲学( 1 9 0 0 ) 、 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 1 9 0 8 ) 、 社会学的基本 问题( 1 9 r 7 ) 等. 在社会学领域, 齐美尔的主要贡献在于: “ 他通过提出并回答 社会是如何 可能的这一问题,确立了 将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思想, 从而为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他尝试将量化方法引入社 会学,研究群体规模大小对群体互动的影响;通过对主观文化、客观文化和社 会分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 义内 在的文化悲剧. ” 3 所以, 科塞说: “ 齐美尔的社会学方法和 研究纲领就其学 术性质来说和涂尔干是同 等重要的。 ” 由于齐美尔“ 飘忽不定的随笔式写作风格” 和“ 论述的非系统性” , 所以他 没有形成一个坚实的学术体系,没有创立一个学派,甚至没有直接的 “ 学术子 嗣” 。正如他在临终前日 记中所写的那样: “ 我知道我死后将不会留下学术的继 承人,情况只能是这样。我所留下的那份遗产就象一张己兑换的支票,钱给分 掉了,于是每个人把他分得的那部分按照自己的天性予以 使用,但是他们却忘 , 侯钧生: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南开大学出 版社, 2 0 06年第2 版。 第90页 2 美 科塞: 社会学思想名家, 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90 年,第2 19页 , 侯钧生: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2 版, 第00页 弓 美 科塞: 社会学思 想名家, 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0年, 第2 38页 第二章齐美尔现代性研究的背景 记了应该为这份遗产做些什么。 ” 但是, 即便如此, “ 齐美尔对哲学和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的影响是广泛儿深 远的,即使是在他的声誉最为黯淡无光的那些日 子。 ” 默顿称他是 “ 一个有着 无穷创新思维的人” , 卢卡奇也说 “ 那个时期, 无论时间长短, 没有人不对齐美 尔的思想着魔。 ” 第一节 文化社会学的立场 2 . 1 . 1文化社会学简论 文化社会学是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 内容相当 广泛, 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 “ 文化的起源、 积累、 突变过程; 文化的 产生、发展、 分布与自 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文化在时间、空间发展上的不同层 面;文化的生产、分配、储存、传递及其应用;文化传播、增殖、控制的方式 及手段;文化的冲突、分化、调适、整合过程: 文化变迁的动因、规律、周期; 文化与社会化、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等的关系;文化在现代化中的 地 位和作用等。 ” 峨 文化社会学最初是由 德国社会学家p 吧尔特在 社会学的历史哲学 ( 1 8 9 7 ) 一书中 提出 的。 巴 尔特认为, h 斯宾塞只说到了“ 自 然时 代的社会学” , 而更 为重要的 是要研究“ 文化时代的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 由于来源不同,文化社会学一般有两种涵义: “ 作为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 学” 和 “ 作为新的综合性质的文化社会学”。 首先, 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它可以 看作是文化人类学或社 会人类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与社会学结合的产物。特别是在美国,随 着都市化、 移民等现象的出现,要求社会学“ 美国化” , 也要求文化人类学的研 究重点转向 现代社会生活,从而促使美国的文化社会学的产生。f 博厄斯、 a . l . 克罗伯、 r h 洛维、百 f 。 奥、 g 列朋等均有相关论述。 英国的文化 , 美 科塞 : 社 会 学思 想 名 家, 石人 译, 中 国 社 会 科 学出 版 社, 1 9 90年, 第2 19页 , 美 科塞 : 社 会 学 思 想 名 家, 石人 译, 中 国 社 会 科 学出 版 社, 1 9 90年, 第2 20页 , 旧 北 川 东 子 : 齐美 尔: 生 存形 式 , 赵 玉 婷 译, 河 北教 育 出 版社, 2 0 02年, 第n页 h t t p : / / b a i k e . b a i d u . c 阅/ v i e 侧1 8 7 0 1 4 . h t 。 , 2 0 0 7 年3 月1 5 日 5 同4 第二章 齐美尔现代性研究的背景 社会学起源于功能学派的社会人类学,主要代表人物是b k 马林诺夫斯基、 a . r 拉德克利夫 一布朗。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科学的人类学是对各种文化作 功能的分析, 要 “ 根据经验的定律” 或遵守“ 功能关系的定律” 进行。拉德克 利夫 一布朗 他把自 己的功能人类学称作“ 比 较社 会学” , 认为比 较社会学与社会 人类学是功能的理论化。他着重研究文化的功能,因此,他的比 较社会学也是 “ 功能的文化社会学” . 其次,作为新的综合性质的文化社会学,它主要形成于法国和德国。 在19世纪末与2 0 世纪初,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 文化出现了动 荡和危机,当时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普遍认为这主要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危机 造成的,他们转向了文化研究,并重新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在法国,主要以 迪尔凯姆为首的“ 年鉴学派”为代表。他们的文化社会学 研究集体意识、社会事实、社会制度等方面,这些对象无疑都是超越个人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