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i 摘要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 济发展速度及水平、国民收入的多少,主要是决定于其产业结构。一个国家或地 区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那么这样的产业结构将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创造社会 财富增加值的能力就能增强,国民经济将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西部大开发是促进西部乃至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调整和优化产业 结构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突破口。重庆市目前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自 1997 年成为直辖市以来,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变化,本文对其产业结构演进 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 构演进的绩效和现状;找出了该市产业结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产业关 联度较大的产业部门;最后提出了重庆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对策。 本文结构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产业和产业结构等相关 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研究分析了国外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历史和现状以及国内有关产业结构的代表性理论。第三章,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 的绩效分析。主要从经济发展指标、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和产 业结构的国际比较四个方面分析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绩效。第四章,重庆市产 业结构现状的不足及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投入结构 现状的不足;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第五章,重庆市产业结构的 关联分析。通过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找出了重庆市产业结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 度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各项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的大小和各产业对各类最 终需求的依赖度。第六章,关于重庆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策略。结合以上分析, 作者分别提出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策略。第七章,结论部分。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绩效,现状,产业关联,策略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national or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expression of the quality of its economy. the pace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or the region and the amount of its ni(national income), are mainly decided by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if the country or the region has a 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it will achiev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 capacity of creating increase value of social wealth can be enhanced;and national economy will run sustainably,rapidly and healthily. great exploitation of the western reg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 breakthrough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great exploitation of the western region. chongqing is the only municipality in chinas western region and has got well- known achievements since it became a municipality in 1997. the dissertation takes a demonstration study in the evolution of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ongqing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analyzes the evolution performanc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ongqing and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status;and 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chongqing 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dustry departments whose industrial relevancy degrees are comparatively big;finally presents the solutions to optimize and upgrade chongqing s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sertation is as follows : chapter i, exordium. it expound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dissertation and defines the concepts of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o on. chapter ii, general depiction of related documentation. it consist of th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foreig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ory and the representation theory of domestic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pter iii,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ongqing.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evolution performanc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ongqing mainly via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icators, the deviation degre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ial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status of three industries of chongqing with the one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apter iv,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statu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ongqing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m. the author analyses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 iii gdp and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three industries of chongqing, the problems of the input structure status of three industries,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fdi and change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chapter v, chongqing industrial relevancy analysis.by industrial relevancy analysis,the author finds out the industry departments whose influence coefficients and influenced coefficients are comparatively big, inducing production coefficients of every final needs,and every industries final dependence coefficients. chapter vi, the strategies of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 chongqing.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bove,the autho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n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y. chapter vii, conclusions. keywords: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erformance, current status, industrial relevancy, strategy.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 1 1 绪论绪论 1.1 引言引言 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互为条件和互为因果。 一 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还伴随着产业结 构的演进。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 构演进相互作用的结果。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 济发展速度及水平、国民收入的多少,主要是决定于其产业结构。如果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合理化、 高度化能力,并且两者相互融合、 互相促进, 那么这样的产业结构将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创造社会财富增加值的能力就能增 强 ,国民经济将会持续、快速、健康运行。因此,合理及高效的产业结构是经济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问 题,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目标是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各个产业高度化。 西部大开发是促进西部乃至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调整和优化产业 结构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突破口。重庆市目前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自 1997 年成为直辖市以来,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变化。因此,研究重庆市产业 结构的演进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更具有很重要的实用意义。 1.2 研究的研究的目的目的和意义和意义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有关产业结构理论,系统地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重庆 市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并通过和全国以及天津市(北京和上海都是直辖市,但北 京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上海是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所以和天津比较, 比和北京、上海相比较有可比性)相比较,来分析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绩效和产 业结构的现状,找出产业发展中和产业结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重庆市产业 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对策。 本文的意义在于:对于产业结构演进问题,国外研究较早,开始于 17 世纪, 到目前已形成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法则、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里昂剔夫的投入产出理论、赤 松要“雁行形态理论”等。我国对于产业结构的研究,一般认为开始于改革开放 以后,学者们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影响我国产业结构 演进的因素,力图找出对策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庆市自 1997 年成为直 辖市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变化,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对其产业结构演进问题 进行学术探讨,并希望为以后对重庆市产业结构作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 2 同时也希望能为以后的学者研究重庆市及西部其他地区产业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 价值。通过分析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绩效以及产业结构现状的不足,并提出相 应的对策,为有关部门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此促进重庆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和 发展;同时也希望本文能为西部其他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一定的借鉴。 1.3 概念的界定概念的界定 1.3.1 产业 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 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在国民经济中,从各类物质生产部 门到提供各种服务的各行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 也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微观企业的集合构 成产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产业的集合与消费者和政府的经济活动构 成国民经济。 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第一,从需求角度来说,是指具有 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第二,从供应角度来说,是 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 质的服务活动。产业应该具有的活动是专指具有经济性质的各项活动,不包括政 治、社会等活动。同时,产业应该具有的经济活动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 经济活动。 1.3.2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狭义产业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构成产业总体的产业类型和组合方式,各 产业之间的本质联系,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 作用。广义产业结构除了狭义产业结构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产业之间在数量比例 上的关系和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 产业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动态地揭示产业间的技 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地趋势,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 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地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 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 1.3.3 产业结构演进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 比例和发展速度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和知识密 集度的产业的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类型和层次由低级向 高级逐步演进的高度化的过程。其实质是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 3 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合理化、 高度化能力,并且两者相互融 合、互相促进,那么这样的产业结构将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使部门投入、产业达 到最佳效率,创造社会财富增加值的能力就能增强,国民经济将会持续、快速、健 康地运行。 1.3.4 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 引起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自然资源、人口因 素、投资结构、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技术进步、经济政策等。 自然资源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在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同时期,自然资源的 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产业结构演进的初期它的作用是比较显著的,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自然资源的影响和作用就会相对减弱。 人口因素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人口数量及其质量, 既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因而也是产业结构演 进的必要条件和制约因素。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人口质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主要有: 第一、投资结构通过投资品的需求的变化,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如果投资 结构变化,增加了对某种投资品的需求,就会拉动生产投资品的产业发展;反之, 就会引起生产投资品的产业的萎缩。第二、投资结构通过固定资产的变化,决定 着产业的产出能力。如果一个产业的投资不足,其固定资产的再生产就不足,该 产业的产出能力就会下降;反之,其产出能力就会不断上升。第三、投资结构通 过技术进步影响各产业之间的关联。投资较多的产业,不仅使固定资产规模得到 扩大,同时能使生产设备和设施得到更新改造,技术进步将会加快。 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消费从两个方面决定着生产。第一、只有 产品被消费时才能实现其价值。第二,消费创造市场需求,从而创造生产的动力。 因此,消费结构的变化将引导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和调整。 进出口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进出口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演进的 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增加出口可以刺激相关产业的需求增加, 从而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和提高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第二、通过进 口先进的设备和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演进 的速度和质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保持合理的进出口结构。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产业间资源 的有效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着经济的增长。此外,技术进步和技术 创新还会通过产业链在各产业间扩散效应,最终会通过产业间的前向关联或后向 关联拉动其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会促进产业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 4 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经济政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同产业结构的 演进是紧密相连的。政府为了扶持某一产业的发展就会对该产业的发展制定积极 的产业政策,以刺激这个产业的发展。反之,当政府要限制某一产业发展时,就 会出台一些限制性的产业政策来抑制其发展。国家的这种产业政策的直接后果是 被扶持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上升,被限制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 比重下降。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文献综述 5 2 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2 2. .1 1 国外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国外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产业结构的理论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 第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是其代表人物。产 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美国经济学 家库兹涅茨、里昂剔夫和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这一时期作出了突出贡献。产 业结构理论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的 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剔夫、库兹涅茨、刘易斯、赫希曼、罗斯 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等。 国外学者通过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主要形成了如下理论: (一)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一书中曾经 指出:工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工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即工业比农业、商业 比工业的附加值高。这一描述揭示了产业间收入相对差异的规律性,被后人称为 配第定律。克拉克在配第定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 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 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 况,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将增加。克拉克发现的这一规 律,只不过是对配第定律的验证,人们将配第定律及其验证的结论合称为配第一 克拉克定律。 (二)库兹涅茨法则。库兹涅茨在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 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两方面,利用现代经济统计体系,对产业 结构变动的规律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 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同该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 重一样,在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不断上升的, 该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呈 上升的趋势,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仅略有上升。 (三)里昂剔夫的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为投入产出理论)。里昂剔夫在充分 吸收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马克思的两部门再生产理论和瓦尔拉斯的 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美国的资料编制了美国经济 1919 至 1929 年的投入 产出表,分析研究了美国产业结构中的数量关系,从宏观上研究美国经济的均衡 问题。里昂剔夫提出的产业投入产出理论,包括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模型 和投入产出表等。他利用这一理论经济体系的结构和各部门在生产中的关系,研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文献综述 6 究经济的动态发展以及技术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对外贸易与国内经济的关系, 分析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二战后,随着运筹学和 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在各个经济学科领域的应用,产业关联理论也呈现新的发 展趋势:1、投入产出分析的线性规划化使本不具有“最优”思想的投入产出分析, 可以用以研究符合特定目标的产业结构,即所谓的“最佳产业结构理论”,从而 为规划产业结构的理论提供技术可能性。2、投入产出分析的动态化。动态的投入 产出分析引入了“资本系数”,从而可以分析各产业在生产和价格、在时间的迁 移中出现的变化。3、投入产出模型外生变量的内在化,使得可以将最终需求和附 加值封闭起来,使之同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一样可以成为由体系内诸关系决定的 部门。这样,能使一切经济活动在一个封闭的投入产出表内得到解释。4、投入产 出方法在应用领域上的多元化。现在的投入产出的应用已突破原来只应用于国家 这个层面的局限,可以应用于区域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领域。 (四)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的标准模型。钱纳里等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 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 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这一揭示为进一步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 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们将制造业的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初期、中期 和后期;将制造业也按三种不同的时期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即初期产业、 中期产业和后期产业。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并提出经 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标准模型。 (五)霍夫曼定律。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得出了霍夫曼定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 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他在其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 一书中,根据霍夫曼比例的大小,可以把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但消费 品工业的规模仍比资本品工业的规模大的多;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 长,并且其规模和消费品工业的规模大致相当;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 位。 (六)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罗斯托认为,不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 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中,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由于少数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 结果,而且这些部门的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扩散和推 动作用。主导产业除了产生和利用技术进步、引入新的生产函数和保持高速增长 的一般特点外,其扩散效应则成为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主要特征。罗斯托认为这种 扩散效应是指某些部门起到了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同时,罗斯托还认为,随着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带动整个产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文献综述 7 业发展的就不是单个主导产业,而是几个产业共同起作用。 (七)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从国际贸易角度来探 讨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雁形形态理论” ,即一国进口、国内生 产和出口的发展过程,象三只大雁在飞翔,第一只大雁象征进口的发展,第二只 大雁象征国内生产的发展,第三只象征出口的发展。这一理论要求将本国产业发 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的调整要面向国际化。 近年来,随着数学方法、博弈论、运筹学在理论经济学的应用,这些方法对 产业结构的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及西方主流经济 学的影响,一些经济学家把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科斯的契约理论等也应用到 产业经济学中,使产业结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这些理论在产业结构 研究中尚处于初期阶段,应用还不太广泛。 2.22.2 国内有关产业结构理论国内有关产业结构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理论研究的热点。但目 前我国理论界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从总体上讲还局限于将西方的理论和方法在 中国加以模仿和应用。 目前,国内有关产业结构演变问题的论述很多,有代表性的观点或理论有: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洪通过研究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分析 了“亚洲四小龙”和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后提出:产业结构是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素质的重要体现,引进外资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本国产业 结构的优化升级,最终目标是为了本国的经济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及 水平、国民收入的多少和出口竞争力的优劣,主要决定于其产业结构。技术含量 高的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比重越大,产业效益就越大,国际分工地位就越占有优势。 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根本特征,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构是工业 化国家的根本特征,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结构是后工业化国家的根本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江小涓研究员,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到2002 年底的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增长情况,计算出我国几个增长较快的产业与外 商投资表现明显的相关性,从而论证了外商投资对我国的技术引进产生的积极影 响以及对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她也提出了关于我国 如何引进外资的政策和措施。 中山大学李江帆教授强调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他 认为“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strategic station)”是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 挥的关键性的、对全局有重大意义的作用,它集中表现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 值和全社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及其发展前景。他通过回归分析揭示了第三产业发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文献综述 8 展和演变规律,并阐述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东琪教授论证了解决所有制结构问题 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陈教授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产业结 构形成和变化起基础作用的力量只能是竟争、价格参数和资源自由流动。”“产 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任务,主要不在于如何安排不同产业和行业的顺序,不在于 先入为主地选择主导产业,而在于首先从其前提上解决所有制结构的优化问题, 包括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改变国 有产权规模,建立一个与产业结构变化自动耦合的产权结构模式。” 刘伟等从产业结构水平代表工业化程度的假设出发,通过比较中国三次产业 结构的水平,计算和分析了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李寿生研究了世界主要发达 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历史,认为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化是由顺序的,也是有规律的。 国内上述研究在论证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同时,都力图 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影响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促进产 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些理论和方法将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绩效分析 9 3 3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绩效分析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绩效分析 3 3. .1 1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情况概述情况概述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产业结构演 进情况如下表 3.1。 表 3.1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演进情况(单位:) table 3.1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ongqing 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 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年份 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 197836.845.817.4 197937.944.917.2 198038.444.617.0 198140.042.817.2 198240.341.618.1 198340.740.219.1 198438.540.820.7 198535.242.722.172.7815.6011.62 198635.142.122.871.3616.4512.19 198732.842.025.270.5917.1812.23 198831.143.125.869.8517.3812.77 198929.342.927.870.2917.1312.58 199033.439.726.970.2916.8112.90 199132.039.528.569.7517.0113.24 199227.840.631.667.2816.7116.01 199325.643.031.465.6317.3517.02 199425.843.530.761.4617.4121.13 199525.942.331.859.5818.1922.23 199624.241.834.059.4920.3520.16 199722.641.735.759.2419.9620.80 199820.941.038.158.5518.4922.96 199919.240.939.958.1116.6525.2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绩效分析 10 200017.841.440.856.1216.3327.55 200116.741.641.754.4916.7828.73 200216.042.042.053.1316.8130.06 200315.043.441.651.6817.2931.03 200415.944.339.850.6717.5731.76 注:资料来源于 2005 年重庆统计年鉴 。 根据表 3.1 显示的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把重庆市产 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978 年至 1983 年,是农村改革开始全面展开的时期,重庆市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呈现“二、一、三”结构。和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时期影响 重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一,伴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它们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了越 来越大的影响;二,经济发展是在开放中进行,市外和国外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变 动也会产生直接影响。在这个时期里,第一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上升。1983 年, 第一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达到 40.7和 19.1, 比 1978 年分别提高了 3.9 和 1.7 个百分点;同时,第二产业下降了 5.6 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村改革解放了农 业生产力,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从 1984 年至 1991 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仍继续保持“二、一、 三”结构,但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这个时期, 第 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从 1984 年的 20.7上升到 1991 年的 28.5;第一产业的产值 比重下降,由 1984 年的 38.5下降到 1993 年的 32.0;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没 有明显变化。这个时期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略微下降, 其他两个产业略有上升,说明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两个产业正在进行缓 慢转移。按当年价格计算,80 年代中期的重庆市生产总值的比 1980 年翻了一番, 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时,就业的压力 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资源的配置转向第三产业,促进了 第三产业的发展,按可比价格计算,这一时期,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85 ,第二产业年均增长 5.86,第一产业年均增长 5.62。 第三阶段,从 1992 年至 2004 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呈现了“二、三、一”结构,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转换。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 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建设加强,第一产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迅 速向第三产业转移。自 1992 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后,两者的 差距进一步拉大,至 2004 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远远高于第一产业,高出了 23.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绩效分析 11 个百分点, 接近第二产业的水平, 并有超过第二产业的趋势。 就业结构方面, 1992 2004 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了 16.61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 了 15.75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没有明显变化。影响这一时期产业结构 变动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规律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作用外,随着重庆市对外 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对重庆市产业结构优化起了一定的推 动作用。 二十七年来,重庆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的比 重下降了 20.9 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了 22.4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 比重总体上保持不变,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在国民经济持续 增长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反映了工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 展。 3.2 从经济发展指标衡量产业结构演进绩效从经济发展指标衡量产业结构演进绩效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 增强了综合经济实力。重庆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如下表。 表 3.2 重庆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 table 3.2 chongqing s maj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icators 生产总值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恩格尔系数进出口(亿美元) 农民城镇居民 年份 总额 (亿 元) 年增 长率 () 纯收入 (元) 恩格 尔系 数 可支配 收入 (元) 恩格 尔系 数 进出 口总 值 进口 总值 出口 总值 进出 口差 额 197867.310012674.0 198084.7 107.5 16368.141152.8 1985151.5108.432563.981251.8 1990298.4106.858763.6169154.66.813.543.27- 0.27 19951009.5112.1127064.7437550.614.195.718.482.77 20001589.3108.5189253.66176 42.2 17.857.909.952.05 20011749.8109.0197154.16572 40.8 18.347.3111.033.72 20021971.3110.3209855.87238 38.0 17.947.0310.913.88 20032250.6111.5221552.58094 38.0 25.9510.1015.855.75 20042665.4112.2251056.09221 37.8 38.5717.6620.913.25 注:1、本表根据 2005 年重庆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绩效分析 12 2、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 19782004 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38.59 倍;按可比价格 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10.51 倍,年平均增长率为 9.41。到 2004 年底,全市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161 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978 年为 126 元,2004 年增长为 2510 元,同时,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 74下降为 5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 1979 年的 354 元增长为 2004 年的 9221 元,同时,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 61.9%下降为 37.8。 对外贸易方面,19872004 年 18 年间,从总体上看,重庆市进出口总值呈逐 年增长的趋势,2004 年的进出口总值是 1987 年的 12.97 倍;其中进口总值和出口 总值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除个别年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外,大部分年份都是顺 差。说明重庆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强效应是比较明显 的。 结合表 3.1 可以看出:构成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结构也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和协调化。 第一产业的比重, 随着产业政策的变化, 经历了 1978 年1983 年的上升阶段(由 36.8上升为 40.7) ,1984 年1989 年的下降阶段(由 38.5下降为 29.3),1990 年2004 年的持续下降阶段(由 33.4下降为 15.9)。从总体上看,在 1978 年至 2004 年的 26 年间,第一产业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了 20.9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在这 26 年间基 本保持稳定。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增长迅速,由 1978 年的 17.4增长为 2004 年的 39.8,增长了 22.4 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重庆市的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业大量剩余 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在 1985 年2004 年的 19 年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基 本上保持均衡下降的态势,由 1985 的 72.78下降到 2004 年的 50.67,下降了 22.11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的变化则恰恰相反,在 1985 年2004 年的 19 年间, 基本上处于均衡上升的状况, 由1985 年的11.62上升到2004 年的31.76 ,增加了 20.14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基本上处于稳定的状态,就业 比重在 17上下徘徊。这说明了重庆市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比第二产业吸收了更 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 3.33.3 从产业结从产业结构偏离度衡量产业结构演进绩效构偏离度衡量产业结构演进绩效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状态。它用以下公式来 计算:p=l-c。其中,p 为产业结构偏离度,l 为某次产业就业比重,c 为同 次产业产值比重。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越不对称,两者的偏离度越大,产业结构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绩效分析 13 效益越低。 表 3.3 重庆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单位:) table 3.3 the deviation degre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ongqing () 年份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绝对值 合计 年份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绝对值 合计 198537.58- 27.10- 10.4875.16199533.68- 24.11- 9.5767.36 198636.26- 25.65- 10.6172.52199635.29- 21.45- 13.8470.58 198737.79- 24.82- 12.9775.58199736.64- 21.74- 14.9073.28 198838.75- 25.72- 13.0377.50199837.65- 22.51- 15.1475.30 198940.99- 25.77- 15.2281.98199938.91- 24.25- 14.6677.82 199036.89- 22.89- 14.0073.78200038.32- 25.07- 13.2576.64 199137.75- 22.49- 15.2675.50200137.77- 24.82- 12.9775.56 199239.48- 23.89- 15.5978.96200237.13- 25.19- 11.9474.26 199340.04- 25.65- 14.3880.07200336.68- 26.11- 10.5773.36 199435.66- 26.09- 9.5771.32200434.77- 26.73- 8.0469.54 注:以上数据根据 2005 年重庆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根据表 3.3, 总体上来看,19852004 年期间, 产业结构偏离度仅下降了 5.62 个百分点,说明这一时期的重庆市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状态并没有 得到明显改善, 产业结构演进绩效不显著。 分阶段来看,重庆市产业结构偏离度 1985 年为 75.16,1998 年为 75.30%, 二者几乎相等,但期间经历了一些波动,说明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 但产值结构不对称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的 1989 年产业结构偏离度最大, 为 81.98,和 1985 年相比,1989 年的第二产业结构负向偏离度略有下降,但第一 产业结构正向偏离度增加值以及第三产业结构负向偏离度的增加值都远大于第二 产业结构负向偏离度的下降值。1995 年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最小,为 67.36,原 因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负向偏离度以及第一产业的正向偏离度和 1985 年相比 都有所下降,其中第一产业变化最大,下降了 3.9 个百分点。19992004 年,产业 结构偏离度持续下降,由 77.82下降为 69.54,年均下降 1.66 个百分点,说明 最近五年产值结构不对称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从横向上,用重庆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天津市以及全国相比较,我们再分析 一下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绩效。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绩效分析 14 表 3.4 重庆、全国和天津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单位:) table 3.4 the deviation degre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ongqing,the whole country and tianjin () 年份重庆全国天津 199977.865.021.6 200076.667.124.4 200175.668.425.2 200274.369.425.2 200373.469.425.0 200469.563.424.2 注:以上数据根据 2005 年重庆统计年鉴 、 中国统计年鉴和天津统计年鉴计算 所得。 表 3.4 显示,1999 年重庆产业结构偏离度比全国高出 12.8 个百分点,比天津 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