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专业论文)吴川泥塑传承人的调查与研究.pdf_第1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吴川泥塑传承人的调查与研究.pdf_第2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吴川泥塑传承人的调查与研究.pdf_第3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吴川泥塑传承人的调查与研究.pdf_第4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吴川泥塑传承人的调查与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民俗学专业论文)吴川泥塑传承人的调查与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陈叁狗 日期:加o 年6 月10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保密期满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陈豢狗 导师虢萄1l a 邑雳 日期: cd 年6 月f o 日 吴川泥塑传承的调查与研究 专业:民俗学 硕士生:陈冬梅 指导教师:刘晓春教授 摘要 粤西的吴川泥塑是中国泥塑的一个重要派别,它不仅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品, 更是当地的一项民间信仰活动。 本文以吴川梅菜镇为田野调查点,以泥塑传承人为切入点,深入调查吴川泥 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物质行为研究的方法论,运用整体研究的方 法,着重了解泥塑传承人的个人生活史,关注传承人从事泥塑行业的动机,理清 他们如何获得和运用手艺,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最终探究在信仰和艺术双重 标准下吴川泥塑传承人的生存法则。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论部分交代选题的缘由、意义、方法及现有的研究 综述。第一部分对吴川泥塑传承人的生存环境作详细的介绍,指出吴川泥塑在此 地繁荣的自然、经济、社会原因。第二部分介绍吴川泥塑的历史和现状,第三部 分介绍吴川泥塑传承人的情况,包括基本类型、个人生活史、技艺的获得及运用, 此部分是主要的f f l 野报告。第四部分对泥塑传承人对市场的灵敏度、相互问的竞 争和合作进行深入的挖掘,揭示出泥塑传承人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靠 提高手艺的“艺术”水平才能奏效。第五部分作为余论,提出现今的吴川泥塑是 夹在信仰与美术之间的民间艺术,必须在信仰的土壤上追求泥塑的艺术性才能使 吴川泥塑获得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吴川,泥塑,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 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r e s e a r c ho f t h ei n h e r it o r so fw u c h u a nc l a ys c u l p t u r e m a j o r :f o l k l o r e n a m e :c h e nd o n g m e i s u p e r v is o r :p r o f l i ux i a o c h u n a b s t r a c t w u c h u a nc l a ys c u l p t u r ei nt h ew e s to f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ei sa n i m p o r t a n tc l a yf a c t i o ni nc h i n a i t sn o to n l yaf o l ka r t ,b u ta l s oa p o p u l a rl o c a lb e lie f t h i sp a p e rt a k et h em e il ut o w na sar e s e a r c hf i e l d ,a n dt r yt om a k e o u tt h ec l u eo ft h eh i s t o r ya n da c t u a l i t yo f “w u c h u a nc l a ys c u l p t u r e ” o nt h i sb a s i s ,t h ea u t h o rc o m b i n e st h em e t h o d o l o g yo fm a t e r i a lb e h a v i o r w i t ht h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o f1 i f ea n dw h o l et oe n t i r e l y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s t u d y ,t r y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p e r s o n a lli f eo ft h ei n h e r i t o r s w h yt h e y b e g a nt os c u l pa n dh o wt oe a r nm o n e yw i t ht h ec r a f t s m a n s h i p t h i sp a p e rh a sb e e n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c h a p t e r s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t h e a u t h o rw o u l di n t r o d u c e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es u b j e c ta n dr e v i e ws o m e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t h ea u t h o rw o u l dm a k e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t h el o c a lc u l t u r ea n dt h em a i nr e s e a r c hf i e l d i tw o u l dt e l ly o uw h y t h ec l a ys c u l p t u r ef l o u r i s hi nw u c h u a n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 ,i tw i l lb et h e h i s t o r ya n da c t u a l i t yo f “w u c h u a nc l a ys c u l p t u r e i nt h ef o u r t hp a r t , t h e a u t h o rw o u l df o c u so nt h ei n h e r i t o r s i tw o u l di n c l u d et h e b a s i ct y p e s , p e r s o n a ll i f e f i l e sa n dh o wt oi e a r nt h ec r a f t s m a n s h i p t h i sp a r ti st h e m a i nf i e l dw o r kr e p o r t i nt h ef i f t hp a r t ,t h ea u t h o rw o u l df o c u so nt h e 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c o m p e t i t i o no ft h ei n h e r i t o r s ,a n df o u n do u tt h a tw h o s e w o r k sa r eh i g ha r t i s t i cl e v e l ,h ew i l ls u c c e e d i n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 ,t h e a u t h o rw o u l dm a k eas u m m a r yo ft h er e s e a r c h ,a n d p o i n to u tt h a tw u c h u a n c l a ys c u l p t u r ei sa na r tb e t w e e nf a i t ha n d f o l ka r t i tw i1 1g e tm u c h d e v e l o p m e n ti fi tp u r s u i ta r t i s t r yi nt h es o i lo ff a i t h k e yw o r d :w u c h u a n ,c l a ys c u l p t u r e ,i n h e r i t o r ,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n 摘 a b 引 第 第 第 第 第 参 附 后 己i 吉 ji 口 第一节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的意义 自8 0 年代以来,各种“民间美术热”、“民俗热”兴起,专家学者纷纷对各 种民间艺术进行探讨和研究,但过去的研究强调民间艺术的集体性,认为它是一 个群体智慧的结晶,对民间艺人多用“当地群众”、“村里每个人都会 、“家家户 户是作坊”等概括性的词语,民间艺人对自己的作品不具署名权,群众往往也只 知道民间艺术而不知道民间艺人。 2 0 0 3 年l o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 0 0 5 年3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2 0 0 7 年6 月1 0 日,文化部公布了2 2 6 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 性传承人;2 0 0 8 年1 月2 6f j ,公布了第二批5 5 1 名;2 0 0 9 年6 月2 3 日,公布 了第三批7 1 1 名。至此,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共1 4 8 8 名。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他们在技艺的传承、保护、延续过程中具有重大 的作用,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个人生活史及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进行调查、整理、研究,将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文化基因。 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本文选取吴川泥塑传承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民俗 学、民艺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指导,把吴川泥塑活动还 原到当地的时空中去,真实地再现吴川泥塑活动在民间原生态的生存状况,探究 泥塑传承人的生存之道,以及思考吴川泥塑及传承人的发展之路。 吴川泥塑俗称“泥鬼”,是吴川年例期间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与当地的飘 色、花桥共享誉为“吴川三绝”。吴川泥塑历史悠久,市区梅菜镇素有“泥塑之 乡 的美誉。目前,吴川民间艺术中飘色最受关注,经常对外输出,曾到香港、 北京、成都、海南等地巡游,知名度较高,并于2 0 0 8 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与之相并列的泥塑和花桥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目前尚没 有关于吴川泥塑的专著,仅有零散的几篇文章,如梁浩福的梅菜泥塑话今昔 1 ,该文介绍了梅菜泥塑的历史、特点、题材及发展变化等;林学斌的吴川民 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趋向2 ,探讨了吴川三绝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向, 把吴川三绝的民俗事象分别列举出来是当前较为普遍的行文方式;在刘岚的吴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吴川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吴川文史一辑1 9 8 3 :6 9 - - 7 3 。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吴川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吴川文史总七辑1 9 9 0 :2 2 8 2 3 8 。 l 川年例祭祀活动调查报告1 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吴川年例的全过程,再现了 吴川年例活动的情景,为后面吴川泥塑的描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语境,并收录了 近年来吴川泥塑的题材,是一份难得的研究资料,但该文的着力点不在吴川泥塑, 因而研究较为简单。 此外在吴川民间文学精选里有两篇与泥塑有关的故事:梅菜泥塑的传 说和梅花女2 。同样以传说的方式记录吴j i i 泥塑的还有在上海文艺出版社 1 9 8 2 年出版的中国土特产传说,这是目前找到的有关吴川泥塑的最早的书面 材料。它不仅提到吴川泥塑的起源,还记录了一段发生在明代洪武年间梅莱头村 的故事,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提到了当地送“泥鬼的习俗。3 在中国民间节日文化辞典和中华庙会事典中收录了“泥人会 这一 词条。他们把吴川梅菜镇在元宵节前后做泥塑看成是汉族的传统节同,是庙会的 一种,在会期,人山人海,群众争相购买。4 事实上,笔者从小生长于斯,从未 听老人们说过吴川的泥塑被群众争相购买的事例,因为吴川泥塑都是大型的,从 不进入流通市场,通常是由群众自行凑钱请师傅来做的,供群众观赏几天便送走 的。此处之缪应该是由于北方盛行庙会上卖泥玩具,作者臆断导致的。 目前所有关于吴川泥塑的文章均是一些民俗事象的列举,既缺乏与其他地方 的泥塑的共时比较,也缺乏吴川泥塑发展史的研究,更缺乏对泥塑传承人的综合 研究。 因此本文的意义主要归结为以下两点: 1 、吴川泥塑作为粤西地区保存的古俗,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不多见,本 文抛砖引玉,从传承人的角度切入,期待做出一点研究来; 2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处于濒危状态,不 仅仅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更在于传 承人的日益逝去。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及时记录吴川泥塑传承人的生活状态及 其掌握的技艺,使代代相传的吴川泥塑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创新点 民间泥塑传承人: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的是通过开泥塑班授课或在 工作中传授的方式把自己的技艺传承给下一代的人,徒弟对师傅的称呼通常为 “老师”,群众也沿用此叫法。广义指的是本人懂得制作泥塑的技艺,并且能在 泥塑活动中独当一面,受到当地群众的认同,但他可能并没有主动把自己的技艺 传授出去,技艺大多表现在自己的手中的作品上。这类传承人在吴川数量庞大, 1 刘岚,张文江吴川年冽祭祀活动调查报告民俗研究2 0 0 2 年0 3 期:5 2 - - 6 4 。 2 两篇传说参考杨振泉主编吴川民间文学精选广州:广州文化 l 版社 ;版1 9 8 9 :8 9 - 9 0 及2 9 3 l 。 3 参考肖士太,郑伯侠编中国土特产传说( 故事丛书) 上海:,t - 海文艺出版社f l :版1 9 8 2 :5 l 5 4 ;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吴川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吴川文史一辑1 9 8 3 年1 0 月;邓碧泉主编湛江市民问艺 术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 0 0 6 :1 4 1 1 4 2 。 4 参考黎莺中华庙会事典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8 月:莫福山主编中国民间节日文化 辞典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 2 他们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本文使用的的吴川泥塑传承人概念即为广义。 民间泥塑艺人:强调此时此刻性,只关心个体是否具备制作泥塑的技艺,不 关心他的技艺从何而来,是否会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后代,甚至不关心他的技艺 是否受到当地群众的肯定,因而民间泥塑艺人在文化意义和文化层面较民间泥塑 传承人要单薄一些。 吴川泥塑代表性传承人:2 0 0 8 年3 月,广东省文化厅命名欧景钦和简向东 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川泥塑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欧景钦是文化 馆退休老干部,从1 9 7 3 年起他在文化馆开班教国画、水彩、泥塑等,当过副馆 长,直到2 0 0 0 年正式离休,退休后仍在自己家里开寒暑假美术培训班,3 0 多年 来培养了无数学生。简向东祖籍吴川市梅菜镇窑地街,现住湛江市,是一位专业 的雕塑工作者。凭着他个人的声誉,他常常接到外地公园、展览馆等的大型雕塑 工程。他从吴川接纳了一部分爱好美术的劳动力,作为他的下手工作。肖伟新、 秦康福、秦水康等即是他的弟子。他热爱雕塑工作,关心家乡泥塑发展,2 0 0 5 年在他的倡议下,吴川政府开辟江心岛一角为民间雕塑园,简向东的玻璃钢制大 型财神作为第一座雕塑落户园内,此后他本人还为雕塑园增添了另外9 座雕塑, 其他民间艺人也积极投身到泥塑创作大军中;2 0 0 7 年,在简向东的协助联系下, 吴川政府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 吴川) 泥塑艺术节暨“吴川杯”泥塑艺术邀请赛, 使吴川泥塑的知名度得到提高。 泥鬼:吴川群众对吴川泥塑的称呼。每年元宵节,梅菜群众都会自发举行泥 塑展览,元宵节一过,群众却要拿刀斧之类将泥人头斩下来,推到,成一堆散泥 后送到塘边、江边。俗称送“泥鬼”。因为在过去,当地人认为过了元宵还不毁 掉泥塑,它就会变成真的,幻化成精,为祸人间,所以当地人从不叫这些为“泥 人”,而是“泥鬼”。这个习俗让几千年的吴川泥塑荡然无存。 泥土:本地特有的粘土。平时练习小泥塑时,艺人一般到江边、塘边、草坡 地等地方挖泥来用,正月十五元宵节做大型泥塑时,通常到梅菜镇窑地街砖瓦厂 买泥来用。按块算,2 0 0 9 年夏天笔者在调查时是每块5 元钱,大小约为3 5 1 0 l o c m 3 。 雕塑刀:泥塑工具统称,用于刻画泥塑细节、切泥、刮泥、削泥、抹平泥塑 表面等。当地人叫刮仔、削刀、刻画刀、泥板等。可简单分为3 种:第一种 为刻画刀,又可以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属工具和非金属工具。金属 工具一般由钢( 发蓝防锈) 、不锈钢、黄铜等制成,刀头分斜三角形、柳叶 形、卯叶形和箭镞形,有的边缘为锯齿状,做人物头发时用。非金属工具 即由竹、木、骨、象牙、牛角、塑料等材料制成,一般由艺人根据个人需 要自制而成。第二种为刮刀,可切削造型和做衣纹,有各种圆弧形和方形 刮刀。第三种叫铲,主要用于平整泥表面,可以替换为其他工具,如木槌 3 等。下图为梁浩福使用的雕塑工具,从左到右依次为:刻画刀( 前3 ) 、刮 刀( 4 、5 ) 、铲( 6 、7 ) 。 图0 - 1 图0 - 2 立德粉:吴川泥塑在上色前要上一层白色,即用立德粉。立德粉需要用胶水 和,以前是用牛皮胶,要煮成饮浆的样子,后来用云南产的桃胶,不用煮,只需 浸,涂上立德粉后隔一夜,第二日基本干的时候再上彩色。 上色颜料:过去上色用水粉,后来用铁油,现在用丙烯颜料。 第二节现有的研究综述 本项研究是在前人从事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笔者对学界的泥塑研 究、传承人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期待在前人开掘的研究空间上,做出进一步的 研究。 一、泥塑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泥塑研究的视角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 、艺术本体论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多把泥塑作品从当地的文化生态中抽离出来,从造型审美的角 度分析创作者的审美取向和受用者的审美心态,强调作品的独立性和应用性。 景蕾蕾的硕士论文惠山泥塑的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运用研究1 把 惠山泥塑的传统元素提炼出来,认为可以把惠山泥塑的色彩元素、造型元素、纹 饰元素通过借用法、组合法、隐喻法应用到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 冯文博的硕士论文凤翔泥塑包装设计2 立足于当代凤翔泥塑由传统商品 转换为旅游纪念品的实际,通过分析凤翔泥塑的图形、色彩、审美效果等,提出 包装设计定位和设计方案。 1 景蕾蕾惠山泥塑的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运用研究硕士论文江南大学工业设计工程2 0 0 8 年6 月 2 冯文博风翔泥塑包装设计研究硕士论文西北大学美术学2 0 0 8 年。 4 张文瑶的硕士论文惠山泥人与昆曲论手捏戏文的艺术特征1 指出, 明清以来昆曲在无锡的繁荣,使“戏迷”艺人吸收昆曲人物形象进而制作手捏戏 文,“戏迷”观众对手捏戏文的喜爱使项艺术得以发展。作者通过分别梳理惠山 泥人和昆曲的历史得出上述结论,是一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但接下来文章的大 部分都在论述手捏戏文的艺术特征,包括技艺特征和审美特征,重新回归艺术本 体论的研究方法。 沿用艺术本体论方法研究的还有陕西凤翔泥塑艺术中的民俗符号、凤翔 泥塑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浅析凤翔泥塑的色彩审美特征、试述浚县泥沽沽 人物形象设计艺术、淮阳“泥泥狗”与浚县“泥咕咕”造型审美之比较、惠 山泥人和淮阳泥泥狗的艺术形象比较研究、无锡惠山泥人意蕴研究、“泥人 张”彩塑的美学价值2 等论文。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把泥塑抽离当地生态系 统,仅从艺术的角度来考察泥塑本身的色彩、造型、题材等。用这种方法来研究 民间艺术,对于提升民间艺术的地位、为民间艺术能进入学院艺术殿堂曾起过积 极的作用,但对于民间艺术本身来说,这种艺术本体论的研究方法只研究了民间 艺术的“冰山一角”,尚有更多的值得研究的内容被排斥在外。 2 、对泥塑艺人的研究 长久以来,由于民间艺人创作时主要受到传统程式规范的约束,学界对民间 艺人的界定颇为暖昧,“一方面感慨他们在造型方面的自由的不可企及,另一方 面却又觉得他们毕竟粗鄙而缺乏深刻的内涵”3 。与其他民俗事象一样,强调手 艺的集体性,认为它是一个群体智慧的结晶,不论在产生还是流传过程中都体现 着群体的智慧。民间艺术的研究多集中在艺术本身,而对创作民间艺术的人则多 用“当地群众”、“村里每个人都会、“家家户户是作坊”、“泥人张”等笼统的词 语来概括,甚少关于民间工艺艺人的研究,更遑论是民间泥塑艺人的研究。 多是在地方报刊上记者对当地泥塑艺人的相关报道,用图片、叙事的手法记 录该艺人的作品,记录艺人的工作、生活情况等。如倾听泥土的呼吸记于 庆成和他的泥塑、周口泥塑艺人张振福把握黄土的呼吸、“泥塑胡 的 艺术人生、浙江“泥人宓”的故事用心灵塑造女性形象记女泥塑艺术 家张润滋、简向东:与泥巴打交道的人,吴川非遗传承人欧景钦:热心传承 吴川泥塑4 等等。 1 张文瑁惠山泥人与昆曲论手捏戏文的艺术特征硕士论文东南大学艺术学2 0 0 6 年3 月。 2 李林,詹秦川陕西风翔泥塑艺术中的民俗符号电影评介2 0 0 9 年l l 期;李霖波,许瑾,任社凤翔 泥塑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两北美术2 0 0 7 年0 4 期:4 2 - - 4 3 :雷电浅析凤翔泥塑的色彩审美特征和田 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 0 0 8 年0 2 期:2 4 0 - - 2 4 1 :马冈0 试述浚县泥沽沽人物形象设计艺术焦作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 0 0 5 年1 2 月:6 3 - 6 4 ;张新词淮阳“泥泥狗”与浚县“泥咕咕”造型审美之比较装饰2 0 0 5 年0 8 期:7 7 7 8 ;张睿惠山泥人和淮阳泥泥狗的艺术形象比较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2 0 0 8 年3 期:3 4 - - - 3 6 :黄金霞无锡惠山泥人意蕴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 0 0 6 年1 2 月:5 3 5 5 :刘树 杞“泥人张”彩塑的美学价值文艺研究1 9 9 7 年0 3 期:1 3 4 - - - 1 4 2 。 3 杭间留住手艺对传统手工艺人的访谈序济南:山东i 田i 报 l j 版社2 0 0 0 年。 4 张彦娟等倾听泥土的呼吸记于庆成和他的泥塑河北教育2 0 0 5 :4 3 - 4 4 :王锦春周口泥塑艺人 5 报道的人物多是社会上知名度较高的人,以吴川简向东和欧景钦为例,虽然 报道了他们作为民间泥塑艺人的有关事迹,但他们在社会上同时具有另一个比民 间艺人更“高级”的身份,即简向东是专业雕塑家,欧景钦原是吴j i i 市文化馆副 馆长,这个身份使得社会更容易接受他们,愿意报道他们,也就是说更多的民间 艺人被隔离在“报道”之外,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目前,在民间泥塑方面,笔者仅找到一篇以艺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论文, 即周佳的硕士论文惠山泥塑女艺人研究1 ,该文以惠山泥塑中的女艺人作为 研究对象,以点带面,来透视中国传统工匠中的女性,对惠山地区泥塑艺术的历 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四位女性泥塑艺人的师承关系、从艺经历、作品的艺术特 色及成就等做了全面的把握,不足之处在于,作者仍然立足于艺术本体研究,对 比男女艺人在创作题材和风格的不同,并分析个中原因。文章缺乏对艺人之间合 作与竞争的社会调查,未能反映这个群体的当前生活状态。 此外,由于本文的研究方向直接涉及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因此,搜集和 研读相关书籍至关重要。其中对民间手工艺人进行考察的书籍有钱定一编著的 中国民问美术艺人志2 ,该书按时代顺序,分f - j 另j 类地对民间艺人进行记述, 对于了解古代时期各地民间艺人有极大的帮助,但该书并没有关于吴川泥塑艺人 的介绍;日本作家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对传统手工艺人的访谈3 是一本 谈手艺的书,详细介绍了同本手艺人的工作以及他们的生活,对我国的民艺研究 带来了新的视野。 3 、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方法进行个案调查 潮州大吴泥塑工艺调查研究对潮州大吴泥塑的历史、制作工艺、题材和 种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肯定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对大吴泥塑的社会认可 度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了它的生存危机。在制作工艺部分,详细对比了各个阶 段大吴泥塑与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的区别。4 但文章缺乏访谈资料,对大吴泥 塑在清代兴盛和现代衰落的原因缺乏对比分析,缺乏泥塑艺人的相关研究。 张西昌的风翔泥塑的“手工艺”调研5 对六营村泥塑的起源,泥塑生产 的家庭制作模式,村落民俗与过去的泥塑销售的关系,现代泥塑销售对象的改变, 泥塑艺人的创新带来的机遇和困惑等进行了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认为凤翔泥塑是 “一村一品”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成功的典范,是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和 张振福把握黄土的呼吸河南日报2 0 0 5 年0 2 期:4 2 ;常超,李聚良“泥塑胡”的艺术人生中国 民兵2 0 0 5 年1 2 期:5 4 :冯国良浙江“泥人宓”的故事前进论坛2 0 0 0 年l o 期:2 9 3 l :张旭用 心灵塑造女性形象记女泥塑艺术家张润滋妇女研究论从1 9 9 4 年0 3 期:6 4 :邓亚明,肖寿光简 向东与泥巴打交道的人湛江【j 报2 0 0 7 年5 月5 日;曾超燕吴川非遗传承人欧景钦热心传承吴川 泥塑吴川网社会新闻2 0 0 9 年8 月3 l 同。 1 周佳惠山泥塑女艺人研究申请清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7 年4 月。 2 钱定一编著中国民问美术艺人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8 7 年5 月一版。 3 ( 日) 盐野米松留住手艺对传统手r t 艺人的访谈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0 0 年。 4 王晶主编潮汕区域文化研究韩山师范学院人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集:6 5 7 1 。 5 张西昌风翔泥塑的“手工艺”调研西北美术2 0 0 7 :3 8 - - 4 1 。 6 村落文化的一次现代化的调整。该文对凤翔泥塑从生产到销售作了全过程的动态 描述,不足之处为泥塑手工艺的主体泥塑艺人的个人生活史、个人技艺的进 步、不同艺人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等并未纳入考察的范围。 凤翔泥塑当代变迁研究1 选取了风翔泥塑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了陕西 凤翔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和风俗民情,借鉴社会学、民俗学田野考察方法,整 体地、动态地考察和研究凤翔泥塑的当代变迁过程,描述和分析其中的变化以及 相应的特征和价值意义,揭示它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生存发展的 策略和规律。该文的着力点在当代变迁,因此文章只见泥塑而不见泥塑传承人, 缺乏对艺人的调查。 山东民间泥塑玩具传统产地调查与研究2 ,作者站在调查山东民间泥塑 玩具的高度,摸清山东民间泥塑玩具的各个产地及分布,在此基础上,重点调查 聂家庄村和惠民“河南张 村,详细记录了两村泥塑的制作工艺、题材、形象分 类以及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访谈等,认为民间泥塑玩具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 与民间的游艺、民间文学,特别是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调查时应充分估计到 它与各方面的联系及相互影响;提出研究民间美术更应该研究其背后的人,从他 们那里可以得到最鲜活的历史、社会、人文等信息。不足之处在于该文对艺人的 调查不够深入,往往只停留在泥塑的层面而不深入到艺人的层面。 山东聂家庄泥塑的调查与研究3 ,作者以聂家庄泥塑为个案,以民俗学、 民艺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指导,不仅将聂家庄泥塑视为 艺术的,更视为生活的、社会的,将文化现象的学术取向与生活整体的学术取向 相结合,进行综合整体研究,真实地再现聂家庄泥塑在民间原生态的生存状态和 面貌,探究泥塑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对当地社会和民众的真正意义。该文对聂 家庄和聂家庄泥塑发生史、对泥塑艺术的主体泥塑艺人、对泥塑制作工艺、品种 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再现了泥塑艺人聂希蔚在生活情境中的泥塑制作过 程,提出聂家庄泥塑的本原意义在于它是聂家庄人的一种谋生手段和方式并且已 经内化为聂家庄人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该文资料翔实,论证充分,对聂家庄泥 塑研究甚至民间泥塑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 除个案研究外,还有一些关于民间泥塑的综合研究,如张道一的泥土情一 一中国民间泥塑引论4 该文首先考证了民间泥塑史,从传说时代的女娲抟土造 人到5 0 0 0 年前的泥塑女神,然后归纳了民间泥塑的几种用途,如土龙祈雨,求 子习俗中的拴娃娃、塑真( 捏像) 、民间泥玩具等,林继富的从泥土到艺术一 1 杨萍凤翔泥塑当代变迁研究硕:l 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2 0 0 4 年6 月。 2 孙冬宁山东民间泥塑玩具传统产地调查与研究以高密聂家庄、惠民“河南张”村民间泥玩为个案硕 士论文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2 0 0 5 年5 月2 7 日。 3 李凡山东聂家庄泥塑的调查与研究硕上论文山东大学2 0 0 4 年4 月 4 张道一张道一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 7 一泥塑的文化属性及其审美特征探析1 从民俗生活和审美建构两个方面来讨论 泥塑艺术世界的文化属性和审美特征。这样的综合研究有利于读者对中国民间泥 塑的发展历程、艺术特征的整体了解,但仍然属于艺术本体论的研究。 纵观以往的民间泥塑研究可以发现,这些研究的学术取向大致有两种:一种 是艺术本体论的研究,即将泥塑艺术作为文化现象的民艺研究。将民间泥塑视为 文化现象而存在,它是最直接、相对稳定和静止的可视形象或现象,表现为符号 的载体,通过形象的语言展示出一种文明的成果,具有形象内涵和表征的文化意 义。这种研究形式首先是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研究或品种的分析,或功能的分 类或艺术的分类。2 这种研究方法关注的是民间泥塑艺术的本体,从艺术层面集 中对民间泥塑作品进行研究,体现了艺术本体论的立场。另一种是将艺人个人生 活史与他所创作的泥塑作品结合起来的二维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注意到艺术背后 的创作艺人,但忽略了艺人所在的文化生态系统,从而遗漏了大量与泥塑传承有 关的相关内容。 二、传承人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传承人的研究,多集中在民间故事和史诗领域。林继富的博士论 文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以湖北长阳都镇湾土家族故事传承人为例3 可 以说是这方面研究的集大成者,他首先回顾了国外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历史与 现状,对2 0 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进行了批评与反思,认为过去有关民 间故事传承人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关于传承人生活史与传承作品简单对照的二 维研究,严重忽略了对故事传承过程的把握,从而遗漏了大量与故事讲述相关的 内容。他提出应该广泛吸收口头程式理论、民族志诗学理论、表演理论等多种理 论方法,全面深入地挖掘民间故事传承人的思想精神和文化真谛。该书以湖北长 阳土家族一个农村文化社区为个案,选取都镇湾民间叙事传统中的故事传承人为 考察对象,引入民间叙事传统,使研究由过去流行的二维研究转化为三维研究, 从而使研究更能体现民间故事传承的真实状况。作者熟稔都镇湾的日常生活,在 此基础上对当地的民间故事传承人的讲述活动进行深描,对传承人的类型采用不 同于以往过于简单、笼统和经验化的分类方法,把地方传统进行确定、量化,依 据民间故事传承人与地方文化传统和民间叙事传统的距离、表演的积极性和讲述 能力的把握,把传承人分成“发挥传统的传承人 和“守护传统的传承人”两类。 通过对故事的三种不同形态的叙事文本的考察,即“一人多次讲述一个故事的传 承考察”、“多人一次讲述一个故事的传承考察 、“一人一次讲述一个故事的传承 考察”,辨析了故事文本中传统与个人、叙事传统与传承人的关系。该书的最终 目的是通过都镇湾民间故事传承人以及他们讲述的民间故事的实例阐释中国民 林继富从泥土到艺术泥塑的文化属性及其审美特征探析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9 年4 月。 2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 9 9 8 :2 2 。 3 林继富民问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7 年8 月。 8 间故事在传承过程中共同的文化特性以及故事传承与民间叙事传统之间复杂的 关系。总而言之,该书为传承人研究提供了一个范式。 民间艺术方面的传承人研究则有文为群的魂系剪花娘子浅谈库淑兰剪 纸艺术成因与艺术特点1 ,郭庆丰的花匠婆婆曹秀英2 ,分析了库淑兰、曹 秀英剪纸艺术的艺术特点与个人生活史之间的关系;此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对古琴、年画、木卡姆、客家山歌、凉山毕摩的传 承人都有相关介绍。3 总体而言,目前民间艺术方面的传承人研究还很单薄。 另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下,学界对于传承人的理论研究逐渐增 多。其中主要的代表作有刘锡诚的传承与传承人论4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角度对传承人的传承方式、地位作用,传承人的调查、认定等都做了深入的阐述; 刘魁立的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5 ,在全球化背景下讨 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悖论性,并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贯彻整体 性的原则,探讨了传承人的认定、保护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祁庆富 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传承人6 深入分析传承和传承人的定义, 认为传承与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重点。此外,还有学者从法律 的角度探讨传承人的保护问题,如徐辉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 机制探讨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公法与私法保护研究8 ,认为对传承 人的保护应该建立公法和私法相结合的系统保护机制。公法保护指的是政府对传 承人和传承机制进行资助,同时进行监管,私法保护是指通过知识产权法保护和 合同法、企事业法等民商法律制度使传承人获得利益,以调动其传承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传承人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深入的个案调查研究, 本文则尝试为民俗学的传承人研究提供一个个案。因此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 1 、选取了独具特色的吴川泥塑传承人为研究对象,记录和关注民间传统手 工艺人的个人生活史和所传承的技艺,丰富中国泥塑的有关资料。 2 、运用生活整体研究的方法,关心泥塑活动的整个过程,不仅关心泥塑本 身,也关心泥塑传承人、泥塑的消费对象( 观众) 以及泥塑活动的决策者,把泥 塑活动中众多的因素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最终全面掌握事件中各个因素以及 他们的相互关系和意义。 第三节研究方法 1 乔晓光主编关注母亲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3 7 2 3 8 0 。 2 乔晓光主编关注母亲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兜纸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3 1 3 - - 3 2 0 。 3 中山人学中国菲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投标评审书。 4 刘锡诚传承j 传承人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5 期:2 4 - 3 6 。 5 刘魁立论伞球化背景下的中国1 f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河南社会科学2 0 0 7 年1 月:2 5 3 5 。 6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传承人西北民族研究2 0 0 6 年0 3 期:1 1 4 - - 1 2 3 。 7 徐辉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机制探讨理论导刊2 0 0 8 年o l 期:9 1 - 9 4 。 8 徐辉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公法与私法保护研究政治与法律2 0 0 8 年2 期:7 6 - - 8 1 。 9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借鉴了民俗学、民艺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一、生活整体研究法。这种研究方法不同于以往的民俗事象研究法,以生活 过程为取向,关心民俗的现实性,重视民俗发生的情境,并且特别关注民俗主体。 这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个案研究法。本文以吴川泥塑传承人为个案进行研究。这种方法的优势 在于研究对象明确,有利于研究向纵深发展。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决定了资料的搜集方法要以田野调查法为主。田 野调查是获取一手材料的必要途径,由于前人对吴川泥塑的研究不足,笔者必须 亲自到当地进行田野工作,获取研究资料。 笔者家乡位于吴川市梅菜镇,对地方性知识有切身体验,顺畅的语言沟通为 调查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以下是本文主要的的田野调查过程: ( 一) 2 0 0 8 年1 0 月,电话联系吴川籍雕塑家简向东,了解近几年吴川泥塑 的发展,获得初步的感知。 ( 二) 2 0 0 9 年1 月年例期间,由于全市只有上隔海村搭制泥塑,多次进入 该村参与观察泥塑艺人郑声汉的工作,并向他了解泥塑的相关知识。采访年例的 组织者村长吕强,河北上村庙理事会成员李树仲、梁惠群以及其他村民,了 解泥塑活动的组织程以及年例结束时泥塑的去向问题。 ( 三) 2 0 0 9 年8 月至9 月,多次到梅菜头村,参与观察其康王诞游神、看 戏等活动,采访民间协会主席凌生、梅菜祖庙村民,了解到8 0 年代泥塑在该村 兴盛而现在衰败的现实。根据村民及艺人提供的资料,走访梅菜镇旧区的庙宇, 了解当地人的民间信仰情况,查证泥塑搭建的大致位置。 ( 四) 到吴川市文化馆了解吴川泥塑艺人的整体概况,取得吴川泥塑传承人 谱系资料,根据馆长许志明的介绍,采访梁浩福、简向东、欧景钦等人。向文化 局肖康华副局长了解吴川泥塑艺人们的职业,侧面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 五) 以访谈艺人的方法,查证吴川泥塑传承人谱系资料的正确性,并根据 艺人的评价,先后采访了艺人林伟杰、秦康福、陈衍、招东升、李辉等人。 ( 六) 到吴川市、湛江市的档案馆和图书馆,查阅吴川的历史、文化资料。 取得较为重要的资料有吴川市图书馆藏光绪版梅菜志稿。 l o 第一章吴川泥塑传承人生存的环境 泥塑传承人不仅组成了村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也被特定的文化背景所 塑造;文化村落特殊的历史、经济、人文和自然条件等对传承人的创作题材、制 作方法、以及传承方式都造成深刻的影响。因此,要了解梅菜泥塑传承人的传承 机制,就必须先了解梅菜地方的历史、地理和民俗文化、了解梅菜居民的日常生 活,在具体的时空中探索吴川泥塑传承人的传承特点。 第一节梅菜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吴川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坐标为北纬2 1 0 2 8 ,东经l l 0 0 4 6 ,南临南海, 东与电白县接壤,北与化州市、茂名市交界,西与廉江市、西南与湛江市坡头区 毗邻。东西长5 3 公里,南北宽4 5 公里,全市总面积8 4 8 5 平方公里。市区梅菜 镇,享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泥塑、飘色) 之名,吴川泥塑就是孕育在这个 小镇上,又称梅菜泥塑。梅菜位于广东省吴川市东南部,鉴江下游东岸。全镇面 积1 4 5 平方公里。梅菜镇东靠博铺镇,南连大山江镇,西与振文镇隔江相望, 北与长岐镇毗邻,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1 梅菜最初成圩于梅菜东郊的梅菜头村,后迁到大街龙牌阁。梅菜镇的雏形出 现仅三、四百年的历史。关于梅菜名称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一是据卢兆龙永 寿庵记:“此地大将军梅驻节之地,越岭则为梅岭,抵陆则为梅陆。”另一种是 据梅菜志载:“本梅姓、陆姓创始,故日梅陆圩。亦曰梅禄、梅绿、 梅菜,又更录为蒹为麓。 又据传,此地古为江心岛,在唐代已 有太平、龙洛、铺脚三圩,明嘉靖至天启间三圩合并,知府梅良道在岛内遍种梅 花,并含有梅姓食朝禄之意,将合并的三圩改为“梅禄圩,后变“禄 为“菜, 沿用至今。1 如今很多出版物会把“菜 误写成“六 或“篆”。 梅菜圩历史悠久,地界归属问题较为复杂。它位于茂名、化州、吴川i 三县的 交界处。据高州分府旧碑所载,自明清以来,茂吴两县人民仍混居其间,共同肩 负着拓展梅菜的历史使命。据光绪版梅菜志载,“地脉自蔗坡逆南而东至塘 基头止为茂名地,自水口渡循西而北至伏波庙前及对岸淮澜滂( 土字旁) 为吴川 地,今以地界论之,茂地约居十之六七,吴地约居十之三四,其东自塘基头赤水 司署前,其北至石桥漳州街等处,其南至南畔街鱼行街分界,其中错杂者,如刘 1 参考湛江市地名志编辑委员会编湛江市地名志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 9 8 9 :2 0 7 【清】梁曙纂光 绪版梅莱志吴川图书馆藏本“卷一”“地理沿革”。 l i 家巷、打铜街,茂地间以吴地,康岐楼吴地间又互以茂地”i 。在行政管理上, 高州分府曾在这里设有分府衙,茂名也在此处设有赤水司,后改为巡警局。住于 这里的居民,则无统一向分府衙或赤水司缴纳粮税,而是分赴各该县府缴纳,这 已成为习惯。民国改元,废府存县,该巡警局为茂名县第五区,统归茂名管辖, 这时两县在界址问题上发生争执。在双方争持不下的情况下,民国二年( 1 9 1 3 年) 广东省都督府遂将第五区撤销,改为梅菜独立区署,区署长官除由驻军委派 或由省警务处委派之外,有时也由两县合委。2 1 9 2 6 年梅菜划为独立市,下设康 宁、义宁、同德诸镇。1 9 3 2 年设梅菜市管理局,隶属省民政厅。1 9 4 7 年为梅茂 县治,1 9 5 1 年合诸镇为梅菜镇。1 9 5 2 年为吴梅县治。1 9 5 3 年为吴川县治。1 9 5 8 年吴川与化县合并为化州县,梅菜划为公社。1 9 6 1 年复吴川县治,仍镇制。 吴茂在梅菜分界线还留在很多当地人的记忆中,如梅菜头祖庙的林婆婆告诉 笔者,国民党统治时期要抓壮丁去打仗,梅莱头村的男丁没有钱贿赂官员的,“就 游水过那边岭,就不会( 被) 抓了,同样吴川如果抓人,他们游过来也不能抓的 了,一边归吴川管一边归茂名管。 3 吴茂共治梅菜还可以从梅蒹旧区至今仍存的 两间祖庙得到进一步的印证。梅菜祖庙在梅菜头村西南边,始建于宋代,清代乾 隆二十七年( 1 7 6 2 年) 、道光十八年( 1 8 3 8 年) 重修。梅菜志载:“梅麓祖庙 乃通镇开基香火。4 梅镇古庙又称隔塘庙,在梅菜高渣塘南边,始建于清代乾隆 初年,同治七年重修。两间祖庙同祀康王,当笔者问及哪个菩萨更大时,林婆婆 说:“一向以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