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徜徉在陕北民间文化的河流中——路遥创作与陕北民间文化.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徜徉在陕北民间文化的河流中——路遥创作与陕北民间文化.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徜徉在陕北民间文化的河流中——路遥创作与陕北民间文化.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徜徉在陕北民间文化的河流中——路遥创作与陕北民间文化.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徜徉在陕北民间文化的河流中——路遥创作与陕北民间文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徜徉在陕北民间文化的河流中 路遥创作与陕北民间文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臧小艳指导老师:马泽教授 摘要:路遥研究始于2 0 世纪8 0 年代初,至今已有2 0 多年。评论家往往注 目于作者本人及其作品,而关于路遥与陕北民间文化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较少 深入研究的问题,但这又是不应回避的,这是路遥研究的一个新的基点。在此基础 上演绎出的路遥与陕北文化的全部联系,也是以后进行路遥研究不应忽视的一个方 面。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个性气质是人的深层心理内涵不为主体觉察的投影,人 的深层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结构,它形成于人的幼年青少年时期;考察人的深层 心理无意识结构内涵,应着眼于人的早年生活文化氛围与家族血缘文化背景。 这为路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立足点。 路遥,陕北黄土高原的赤子,黄土文化对其一生的创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他与陕北的不解之缘,根植于其家族的血缘文化深层。陕北农村的生活方式、陕北 人特有的风土人情、陕北人的情感表现方式、深固的亲情与陕北乡土文化对路遥的 牵制和影响,在相当长时期里是无条件的,非自觉的,化作了他的血肉和骨髓,成 了他的精神气质。这些为他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的作品成为陕北文化更 为广泛流传的载体。生于斯,长于斯,陕北文化尤其是陕北民间文化中的神话传说、 陕北民歌、陕北风情民俗、歌谣谚语等文化精髓,都或多或少地对路遥产生过直接 或间接的影响,从路遥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它与陕北民间文化之间的对应关 联。 关键词:路遥陕北民间文化神话传说陕北民歌 s t r o l li nt h er i v e ro ff o l kc u l t u r eo fn o r t ho fs h a a n x i l u y a o sc r e a t i o n sa n d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f o l kc u l t u r e a b s t r a c t t h es t u d yo fl u y a ob e g a ni nt h ee a r l y19 8 0 sa n dh a sb e e nt h e r ef o r2 0y e a r s c r i t i c s o f t e nf i xt h e i re y e so nt h ea u t h o ra n dh i sw o r k s a sf o rp r o o fo ft h ep u d d i n gn o r t h e r n s h a a n x if o l kc u l t u r e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h a sb e e nal e s si n d e p t hs t u d yo ft h ep r o b l e m b u tt h i si sn o ta v o i d e d i ti st h ep r o o fo ft h ep u d d i n go fan e wr e s e a r c hf o u n d a t i o n b a s e d o nt h i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p r o o fo fp u d d i n ga n da l lo f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c u l t u r a lt i e si s t h ef u t u r ef o rr e s e a r c hs h o u l dn o tb eo v e r l o o k e da s p e c t m o d e mp s y c h o l o g yb e l i e v et h a t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t e m p e r a m e n to ft h ed e e p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sn o ta w a r eo ft h em a i n p r o j e c t i o n t h ed e e p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i s am i n d l e s s ,i tf o r m e di nt h ey o u n g 一- y o u n ga g e ;i n s p e c t e dt h ed e e p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u n c o n s c i o u ss t r u c t u r ec o n n o t a t i o n , s h o u l df o c u so nt h ec u l t u r a la t m o s p h e r eo ft h ee a r l yy e a r so fl i f ea n df a m i l yt i e so fb l o o d 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t h i ss t u d yp r o v i d e sap r o o fo ft h ep u d d i n gf ln e wf o o t h o l dt o t h er e s e a r c ho fl u y a o l u y a o ,r e s u l t i n gi nt h el o e s sp l a t e a ui nt h el o e s sc u l t u r a ll i f eo ft h e i rc r e a t i v ep l a ya s u b t l er o l e h ea n d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s e e n ,r o o t e do nt h ed e e pa n c e s t r a lc u l t u r eo ft h e f a m i l y r u r a lw a yo f l i f ei nn o r t h e ms h a a n x ip r o v i n c eu n i q u et r a d i t i o n sa n dd e v e l o pt h e e m o t i o n a l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s o l i dd e e pk i n s h i pw i t ht h el o c a lc u l t u r ei n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 a n dl u y a o ,t h er i g h tt oc o n s t r a i na n di n f l u e n c e ,i naf a i r l yl o n gp e r i o dt oc o m ei s u n c o n d i t i o n a la n dn o n - c o n s c i o u s l y ,i n t oh i sf l e s ha n db o n em a r r o w ,b e c a m eh i se t h o s t h e s ea r et h er e a s o n st h a th i sw r i t i n gh a sa m a s s e daw e a l t ho f m a t e r i a lt om a k eh i sw o r k s i n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b e c o m em o r ew i d e s p r e a d b o r na n db r o u g h tu ph e r e ,e s p e c i a l l yi n t h ef o l kc u l t u r eo fl e g e n d s ,m y t h sa n df o l ks o n g si n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p r o v i n c ef o l k c u s t o m s ,p r o v e r b ss o n g s ,a n do t h e rc u l t u r a le s s e n c eh a sm o r eo rl e s sr e t u r n e dt on o r t h e r n s h a a n x if o l kc u l t u r ea n d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c o r r e l a t i o n l u y a o , d i r e c t l yo ri n d i r e c t l y 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p r o o f o f t h ep u d d i n gw o r k s ,w ec a ns e ei tc l e a r l y g r a d u a t e :z a n gx i a o y a n ( c h i n e s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t u r e ) d i r e c t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m a z e k e y w o r d s :l u y a o ;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f o l kc u l t u r e ;m y t h sa n dl e g e n d s ;f o l ks o n g s o f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 创新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卫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延安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本人签名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延安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 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延安大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论文或 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延安大学。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许查阅和借阅论文;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 本人签名:域13 :主丝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导师签名:,l 厦灶日期:与z 二二业 徜徉住陕北比间文化的河流中 徜徉在陕北民间文化的河流中 路遥创作与陕北民间文化 引言 路遥,中国当代文坛的名士,踏着传统文化与陕北地区特有的历史、民族、民 日j 文化的足迹,走出了自己多彩的人生,在其专业写作的十年问,采用传统现实主 义创作方法,描绘城乡交叉地带的现实生活,创作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许 多脍炙人口的杰作,受到普遍推崇。路遥在青海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出版的路遥 小说选自序中曾有这样的夫子自道:“1 9 7 3 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读书。1 9 7 6 年大学毕业后来到省城的文学团体工作。1 9 8 2 年成为专业作家。我的生活经历中最 重要的一段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生活的经历,使路 遥把焦点确定在城乡交叉地带。真实的生活,造就了作品的真实。这正验证了毛泽 东同志1 9 4 2 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那句哲言:“文学来源于生活”。 路遥是一个对于写作劳动十分慎重认真的人,很少陷入疯狂与迷乱,几乎是一步一 个脚印,沿着短篇小说到中篇小说再到长篇小说这一单纯轨迹,稳步走向辉煌的。 路遥以其丰富的内涵与高超的技艺,吸引了中外学者的关注。评论界对路遥的 普遍关注始于1 9 8 2 年惊心动魄的一幕的发表,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路遥研 究逐渐成为评论界的热点话题。从内容上讲,路遥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是 文本研究;二是作家研究。从时日j 上划分,路遥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从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到人生产生“轰动”时期,主要集中在对作品的评 论:第二阶段是从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到1 9 9 1 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时期,评论家们一方面重点关注路遥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丰富与贡献,另一方面 研究其创作心理。形成了路遥研究的高潮,出现了一系列有深度的评论文章;第三 阶段是路遥逝世至今,这一阶段是路遥研究的系统化阶段,出现了一些学术专著。 r 本学者安本实先生认为路遥的创作是挑战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为研究路遥, 他先后多次来延安调查取证,研究陕北文化。 路遥的一生是平凡而又短暂的。更是充满矛盾而又负载沉重的。他关于这个平 陕j 七民间文化背景f 的路遥 2 凡的世界的所有热情与思考,都凝聚在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这段短暂而漫 长的人生求索当中。面对历史转折时期人们生活与价值观念的转轨与激荡,成长于 城乡交叉地带、具有独立思维与艺术品格的“农裔城籍”作家路遥,始终在努力超 越自己“文明与道德”背反的人格背景,但他无法割断自己对这片土地魂牵梦绕的 眷恋。他不仅洞悉这片土地上的生存苦难与生活悲剧,更深刻地懂得这片土地的历 史文化背景,而且接受了这片土地所具有的优秀民族、民日j 文化的熏陶,他的智慧 集合了这个世界的诸多精华,剔除了母胎带绘他的血腥与污秽,从而使他的精神一 次次得到裂变与升华;他的情感是与之无法分离的,因而在写作中他赋予其以诗意 的人性光辉。基于此,路遥小说所体现出的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独特的艺 术感悟与思维方式,及持久的艺术魅力,都将成为路遥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 分。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尚未真j 下展歼,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还很少见到。立足民白j 文 化研究路遥及其创作与陕北民问文化的对应关联,是本文所要考查的主要基点。 一、陕北民间文化背景下的路遥 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秦汉、北魏、隋唐、宋、辽、金、元、 明、清时期,陕北地区都是边陲重地,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地域 范畴上,陕北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因被割裂而异象突出的地壳板块。它不属于西北, 不属于华北;它虽然与关中同属一个省,但与关中一中原文化地区的人文地理和自 然地理迥然相异:它与塞外草原沙漠毗邻,但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经济和文化的鸿 沟,也属于塞外草原瀚海型文化圈;它与晋西,宁东、甘东北虽然同属黄土高原, 但被黄河、泾河及其上游支流切割歼来,形成了经济和文化的离异状态。在中国历 史上,陕北向来就是一个关不像关、蕃不像蕃的独立性极强的特殊地域,这使陕北 在经济与文化上呈现出一种游离状态,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形态。 1 陕北民问文化特征、精髓 “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 象征形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 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1 】l p l l 符号所承载的“意义”,即包括认识、情感、 道德在内的一般性思考,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民间文化,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 头流传的文化形式,主要用口头方式反映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大众的审美 观念和艺术情趣。在体裁上,民日】文化可分为三大类:民间散文作品。包括神话、 徜徉在陕北比问文化的河流中3 传说、民白j 故事( 生活故事、寓言、章话、笑话) 、歇后语等;民日】韵文作品,包 括民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民间说唱作品,包括民间曲艺 和民自j 小说。陕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陕北文 化,是陕北特定区域内形成的民问文化,是陕北人民历史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是迄今以来陕北境内所发生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民族邦国、考古遗迹、历史人物、 礼仪伦理、文学艺术、科技教育、饮食服饰、方言俗语等等诸多内容。陕北民 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一般民间文化的特性,又带有特定 的地域色彩。 陕北文化具有自身特殊的文化特征和相对独立的文化品格,其根源在于历史上 中原农耕民族、北方游牧民族两个民族、两种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陕北文化是农 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混血儿”,是以汉民族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多元文化 的统一体。多民族、多族源的民族构成特点,必然表现为文化上的多元继承、多元 融合、多元发展的特点。所以,文化品格的多元化与文化类型的多样性是陕北区域 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陕北区域文化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区域内外文化交流环境相对闭塞,区域内部 文化传承关系相对简单,因此,陕北文化艺术与其他区域比较,较多地保留了原生 艺术的基质,成为中华民族艺术之林中一道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绚丽内容的亮丽风 景。 ( 1 ) 陕北文化是古老的文化 在陕北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上,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与外界较少接触,所 以,它的每一个层面都保留着纯净的原始文化基质,传统的原始淳风在这里长久地 存留,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迟钝的文化圈。秦皇汉武在此开甬道、修长城北御匈奴, 出现过灿烂的秦汉文化高潮。明代以后,由于天灾人祸,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直接 导致其文化封闭和交通封闭,使其它地域早已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能在此得以保存 下来,成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安塞民日j 剪纸抓髻娃娃,把女孩头上的两个抓 髻剪成两个鸡,用鸡的欢跃、飞腾来表示少女的成熟;少女一手举鸟( 阳) ,一手 举兔( 阴) ,阴阳结合预示着生命的产生。这是生殖崇拜的遗存,反映男婚女嫁、 企盼子孙繁衍,是一种万世不变的吉祥物。据专家考证,这幅剪纸所表现的是别处 早已失传了的商代民俗文化。陕北秧歌,古称阳歌,它起源于巫仪,隐含着远古“太 陕北比间文化背景f 的路遥 4 阳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双重含义。这些都说明陕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古 老的文化。 ( 2 ) 陕北文化是多元的文化 陕北文化的多元性是不同类型文化整合的结果。陕北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主 体,融入游牧文化因素和特征的一种区域性亚文化。漫长的文化历史过程中,原生 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及其它外来文化的叠压、积淀,形成了陕北文化丰富、多元、 多彩的区域特点。在陕北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社会动荡、变迁,都为民族的交往、 杂居提供了条件,也使不同的文化取长补短、重新组合。这种文化整合是双向的: 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被汉族文化整合,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另一方面是少数 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汉族的文化之中,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融合了鲜卑人、匈奴人 的文化,五代至宋融合了契丹、女真、西夏等民族文化,陕北文化受蒙古族文化的 影响也较大。陕北人对犬的禁忌中,蕴涵着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整合与冲突的因子。 在陕北风俗中,民日j 历来有不吃狗肉的禁忌,据研究,这是殷周以来一直活跃在陕 北大地上的、信奉狗图腾的赤狄、白狄、犬戎等民族的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冲突 与整合的结果。陕北人民在饮食上对羊肉、揪面片的喜好,跳火堆燎百病等习俗, 都有游牧民族文化的遗风。 ( 3 ) 陕北文化是开放的文化 人口流动迁徙和屯垦是形成陕北文化兼收并蓄特点的重要原因。陕北民歌正是 广泛汲取了相邻地域民歌的特点,汲取了其它民问文学形式的养料,从而具有多元 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如陕北民歌在遣词用语上受山西民歌“山曲”,宁夏、陇东等 地的“花儿”、内蒙古南部的“爬山调”等民歌的影响较大。如今流传的一些民歌 就是异地民歌的“陕北化”。陕北民歌中的“榆林小曲”更是明末清初从江南传入 榆林的。 陕北民居、民俗也体现了陕北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如榆林民居建筑中的“四 合院”结构;黄龙民谣中唱到的二月二的礼仪风俗:“二月二,敲梁头,大囤满, 小囤流。二月二,敲案桌,打得粮食没处搁。二月二,敲锅台,大小元宝滚出来。 二月二,敲门墩,坐下不动也生金。二月二,敲门垴,大的领着小的跑。”像这样 的风俗很难说是南方风俗还是北方风俗。 徜徉在陕北比间文化的河流中 5 - 陕北文化的这种特性也注入了陕北人的行为性格之中。陕北人豪爽仗义,扶危 济困,热情开朗,轻利重义等等,正是长期漂泊流徙、开阔胸襟的结果。 ( 4 ) 陕北文化是进取的文化 陕北文化尽管在某些历史阶段发展迟缓,有时相对封闭,但这并不是说陕北文 化的发展是迟钝僵固的。在陕北文化长河的底层蕴籍着进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因 素。陕北历史上是个英雄辈出的地方,这与多民族的融合不无关系。黄帝肇始,汉 唐丌边,高迎祥、李白成起义,刘志丹、谢子长革命,都凸显了陕北人民开天辟地、 敢为人先的传统精神和贫困之下奋争、反抗、开拓进取的气概。当今的文化现象也 足以证明陕北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优异的特质。从“黄土j x l ”中人们体味到顽强豪 放与生命的热力;从浸润着陕北文化的甘露而蜚声文坛的柳青的创业史、铜墙 铁壁、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创作中,人们能 够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底蕴;从安塞腰鼓那剽悍粗犷、潇洒豪迈的舞姿,昂扬激越、 蓬勃向上的风貌中,受到鼓舞,感到振奋,激励起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热情。 2 陕北民f b j 文化与路遥 路遥是吸吮着黄土地的乳汁长大的“地之子”。他无限热爱那一块贫瘠而抚养 他长大的土地,和土地上生长不息的人以及一草一木他怀着深厚的感情写陕 北、歌颂陕北。陕北大地对他是那么亲切,那么富有诱惑力,他创作的根深深扎在 陕北。他声称:“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不应该丧失 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劳动人民的斗争,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幸福与不幸,成 功与失败,矛盾和冲突,前途和命运,永远应该是作家全神贯注所关注的。”1 2 1 p 1 珐1 ” 路遥在成长过程中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仁 义”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核心,这种伦理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富于历史传统的黄土 地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黄土地上的人,在路遥的小说中,体现最为明显的便是以 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道德和重义轻利的处世原则。孝悌在家庭道德的诸多观念中 处于核心地位,对家庭伦理道德的关注,在平凡的世界里表现最为明显,也是 作品所展示的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侧面。重义轻利的为人处世原则是仁义伦理 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孙少安办起砖厂之后,看到“那些上门向他求救的人都寄希 望于他”时,为自己不能给乡邻帮助感到难过,“政策是政策,人情是人情。作为 陕北k 阃文化背景卜的路遥6 同村邻舍,怎能自己锅罩有肉,而心平气静地看着周围的人吞糠咽菜? ”这种朴素 的乡亲意识促使他大胆设想扩大砖厂,以增加劳动力的方式解决乡亲们的困难。孙 少平在胡永州的工地上干活时,因为憎恶包工头对打工女小翠的侮辱和恐吓,抱打 不平,辞去了收入较高的工作,并慷慨解囊,把自己的血汗钱给了小女孩,而自己 又重新加入了揽工汉的行列。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值得赞赏的。路遥将这些家庭伦理 和美好的传统道德,通过各类人物的行为语言表现出来,是对这些传统道德的肯定, 也体现了这些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的珍贵。 路遥成长于黄土地,而这片土地上较为浓郁的儒家文化的传播,使作家深深烙 上了儒家家庭本位思想的印痕。将农村人生活的悲哀和辛酸,同农村家庭生活、人 伦关系的温暖情愫,溶解于人的经济、政治关系中,让严酷的人生充溢着温暖的人 情味,这是路遥作品的共性。而透视这种人情,我们不难看出作家对农村的生活方 式、精神内核的洞察与理解,那就是对家庭伦理思想的关注。这一点,在平凡的 世界罩体现得最明显。孙玉厚一家的生活正是千千万万农民传统家庭生活的缩影。 家庭成员之日j 的关怀、体贴,以及建立在尊老爱幼基础上的平等,已经成为他们人 生感情的重要支柱。这种家庭本位思想,尽管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成为压抑个性的 壁垒,但对农村父老乡亲的爱、理解与同情,却使作者宁愿给予另一种诠释:人情。 在对现实关系中多式多样的人的理解上,作者表现出一种包容万物的人生哲 理。这种人生哲理的价值,源于他对农村世态的真切理解。农民以血缘而居,血缘 造成了他们的地缘关系,以家为本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 社会性) 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 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思想模式”。【3 1 i p 2 3 农村基本上没有极端的个人主义, 也没有十恶不赦的坏人,大多是一些既为自己又为他人的人。路遥没有在人格的意 义上否定任何一个人,也没有按照惯常的模式将任何一个人置于道德的极端。从乡 土政治家田福堂、高明楼,游手好闲的王满银,善于见风使舵的马占胜、孙玉亭, 甚至包括傻瓜田二的身上,都直接或曲折地闪现出人性的光彩。 路遥还表现了家族以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体贴。他们互相关怀,同舟共济, 相濡以沫,亲情无处不在。如美丽善良的巧珍,当自己的爱情理想破灭之后,仍对 欲羞辱加林的姐姐巧英说:“要是墙倒众人推,他往后可怎样活下去呀? ” 4 1 0 1 6 7 ) 徜徉住陕北比间文化的河流中7 并极力恳求高明楼为加林找一条生路。这是多么深沉的爱和宽容啊! 在 - t - 几的世 界中作者同样为我们塑造了众多这样的人物,像李向前、孙少安、孙少平等。他 们朴素的乡亲意识、庄严的责任感,使他们的人性美得以升华。 路遥对人性善人性美的阐释是必然的。它不仅是客观现实的产物,而且也体现 了作家对人性的体悟与认识:“从感情上说,广大的农村人就是我们的兄弟姐 妹,我们也就能出自真心理解他们的处境与痛苦,而不是优越而痛快地只顾指责甚 至嘲弄丑化他们。”1 5 l l 陌7 路遥的生活和经历,既使他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又使他吸收了陕北文化的 养料。李继凯先生曾经撰文,从路遥追求文化文学的人生道路中,即“路遥在 作家化过程中,地域或陕北文化、中国或民族文化、世界或人类文化这三个层 次的文化结构,先后顺序层递地对他的文化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内化为他的文 化心理的重要因素,从而由内而外地制约了他对生活与文学的理解和选择,写出了 一系列属于路遥自己的作品”。1 6 l 但当这些文化影响了他的心理因素、智能结构时, 则具体呈现为多元文化交叉、融合的状态,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这种 多元文化交叉矛盾的心理世界,对应于路遥感慨万端的立体交叉桥般的实 际生活,其合力共振的结果,便催生了他的一部部作品。表现在地域文化方面,他 反映的是陕北黄土高原的农民文化,他最乐于也最善于写农村题材,写本土或来自 乡间的人们的心灵与遭遇。而表现在民日j 的大众文化方面,他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 的民众口语、格言、地方传说、歌谣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的儒家文化是 最主要的部分。有研究者早就注意到,路遥那浓浓的儒家农本文化意识是其创作的 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永久的魅力。由此可见,陕北民间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对 路遥的影响是深重的。 上面主要论述的是作品中人物思想性格和作者思想观念与传统伦理道德,即某 种历史文化规范或儒家文化的承继关系。但是路遥小说与历史文化的关联,不仅止 于思想、道德一端,而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下面我们主要从路遥的作品来发掘其 与陕北民间文学的对应性。 二、陕北民间文化在路遥作品中的集中体现 路遥受陕北民间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从路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陕北【心间文化在路遥作品中的集中体现8 这一潜在的因素。“人生”一“世界”,一个永恒存在且新鲜的话题,吸引着无数探 索者和思想家,也吸引了2 0 世纪8 0 年代年轻的小说家路遥。中篇小说人生和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他关于这个话题颇有见地、独具风采的发言。人生与 世界的结合,构成了历史。要真i f 理解人生、解释世界,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求历史 与现实的神秘对应。解读路遥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与陕北民间文化之间的对应关联。 ( 一) 陕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原型模拟 1 陕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基本形态 民阃故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最兴盛、最普及的口 头文学样式之一,内容具有泛指性、虚构性和生活化特征。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 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传说中故事往往发生在固定地点,并和一定的地方风物、名胜古迹相联系,具有鲜 明的地方性特点。神话是一种经典性的、重要的文学体裁,它兴盛于各个民族的远 古时期、奄年时代,至今仍然在一些地区作为一种口头文学体裁存活着。它不仅具 有独特鲜明的艺术特征,而且能够代表人类历史上一个大的阶段的主要文化,并且 对所有民族的文化演进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神话就是人类在 远古时期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或者说,神话是 以原始思维为基础的关于神的行为的故事。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有共同之处,即 都是带有虚构性的散文叙事作品,人们常常用“故事”来统称三种文体。但它们也 有本质的不同:神话的内容充满神奇荒诞的幻想,情节是超人间化的,主角是神: 故事的内容是生活化的,神奇的幻想较少,情节按照现实的逻辑来构想,主角是人; 传说的内容虽然也有较强的虚构性,但是都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 而故事的内容都是泛指性的。 陕北民间文学历史悠远,独具特色,民白j 故事、神话传说内容丰瞻,海纳百川, 丰富了民间文学的艺术宝库。陕北神话故事按内容可划分为:创世神话、治世神话、 山川神话等;传说故事可分为史事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寺观神庙传说、神灵仙 道传说、民变抗捐传说、节令风俗传说、土特产品传说;民间故事包括毛野人 故事、鬼狐精怪故事、财主和长工故事、小民与官爷的故事、机智人生的故事、惩 恶扬善的故事、憨女婿故事、姻缘故事等。如此丰厚的民间文学,对路遥的影响是 徜徉在陕北比间文化的河流中9 潜移默化的。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路遥对陕北民间文 学的继承与发扬。 2 路遥对陕北民日j 故事人物形象的借鉴 陕北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传说特别是英雄传说,对路遥的影响是深远的。英 雄人物的言语事迹在路遥的内心深深扎根。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过程中。路遥 最心仪并努力汲取的是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而非道佛的“悟空”、“出世”思 想,这不仅使他以后的思想和行为都带有儒家文化的基因,对他理性的认知能力和 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使他的创作受到极大的影响 路遥在具体叙事描写中,基本遵循了古代文学中“以理节情”、“英雄美人”的 叙事模式。 早年家庭的贫困,注定作家的章年生活充满辛酸,但也磨练了他峰强的意志与 向困难抗争的精神,正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才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深 切地感到,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 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1 5 1 ( 眄l “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 还要超越胜利。”1 5 1 ( p 6 h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 事业。”1 5 1 t 2 由此可见,路遥对逆境不是恐惧,而是近乎崇拜和孥定的超越。 陕北民间传说中的舜禹治世的故事、赵连甫负薪孝母的故事、韩世忠精忠报国 的故事中的民间人物形象,都是路遥艺术创作的原型。舜帝携妻教化民众,传授稼 穑之法,使天下百姓有吃有穿:大禹治水,收复壶口,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们被世 人称作“圣人”,受后人供奉。在创作中,路遥对这些人物既有所借鉴,又有所创 新。在他的笔下,塑造了一系列“当代英雄”的形象,这既本源于民族的英雄崇拜 的潜在意识,更出于路遥对崇高人格的自觉追求。不过,他笔下的英雄与古代文学 中的帝王将相或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已有了很大不同,这就是着意从“平凡的世界” 中发现那些彻底平民化的英雄。这些英雄具有普通人的一面,有普通人的生活、普 通人的情感、普通人的苦闷。生活中凡是积极奋进、不屈不挠的人物及其行为,总 是得到他的赞美。他塑造了一系列“落榜或辍学的生活强者”的形象,其中给人印 象较深的有:想走出黄土地成就一番事业的高加林;想依靠自己完成学业的卢若琴; 陕北k 间文化在路遥作品中的集中体现1 0 身陷囹圄丽不忘学习的冯玉琴;依靠个人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的孙少平;不向困难低 头,敢于面对现实,在现实中自强不息的孙少安等等。他们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身 上都闪现着英雄主义的光辉,作者在描写他们的行为时,对他们表现出的英雄性格 的赞美也相映成趣地跃然纸上。 钱穆曾指出:“人生本来平等,人人都可是圣人,治国平天下之最高理想,使 人能成为圣人。换言之,在馒人人到达一种理想的文化人生之最高境界”。1 7 】( p 4 4 5 州) 这种将平等主义思想与修身致圣理想相结合的人生理想,可以说正与路遥的平民知 识分子的人生观相一致,于是也产生了一系列与此相一致的人物形象,而这些形象 也萨是民族性格的继承者和受益者:“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 的清醒念度,重实用轻思辩,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众,在人事同用中保持情 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迷狂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 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1 3 l l p 2 3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4 2 章写到:“什么是人生? 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 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 神也会永远年轻! 降l ( p 3 1 9 。3 2 0 这是对孙少安创业精神的由衷赞美,同时又是作家思想 的具体表现。第4 3 章里,作家又借孙少平之口,对积极进取和向上的精神进行了 热烈的赞美:“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 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 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f 8 】( p 3 2 9 ) 尽管少平的追求带有 一定的盲目性,但作家并未批评他的盲目,而是对其进取向上的苦行僧式的精神大 加赞美。 在这些不向挫折低头、勇于奋斗进取的人物身上,明显地寄托并表达了作家积 极入世的理想。有时他也写出这些人物在非常形态下顺应社会,“不择手段”地加 入社会的竞争之中,如高加林的弃旧别恋:少平的为当矿工而走后门,而求医生, 但由于其主导方面是积极入世,故仍受到他的深切同情和偏爱。有时他格外突出他 们可爱的执拗与可杀不可辱的硬汉品格。如少平因为憎恶包工头胡永州对小翠的污 辱与恐吓,就不顾同乡的情面,辞去收入较高的工作,重新加入揽工汉的行列;马 建强为了自尊而拒绝别人的帮助( 在困难的日子里) ;马延雄为了良心和正义不 徜徉在陕北比问文化的河流中 - 1i - 屑在红总、红指面前低头,不惜牺牲性命也要阻止群众大规模武斗( 惊心动魄的 一草幕) ;以及特写病危中的柳青中的柳青、作家自己带有象征性的名字“路 遥”等等,都显豁地表现出儒家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风范。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 力拼搏,才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与敬羡,甚至爱情。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借用孙 氏兄弟两个人物展示了有为的农村青年中的两种类型,两条道路:一个在传统观念 指导下挣扎、奋斗,他会成为农村建设的脊梁;一个向往更大世界,等候机遇,有 所作为。他们是从农村走出的两个开拓者。他们都有一种宽厚的胸怀,都有一颗热 烈的爱心,都有能力和才智,但都j 下在经历着种种苦难、中国农村社会所特有的苦 难。对于他们,路遥的态度不再像人生中那样惶惑猜疑,而是积极肯定的。 此外,在路遥的农村青年系列中,还有其它一些富于个性光彩的人物形象:在 极端贫穷困顿中以顽强的毅力战胜饥饿威胁、夺得全班成绩第一,虽然饿得发昏却 始终保持着人格尊严和善良品性的马建强( 在困难的闩子里) ;高考落榜,恋人 离去而不灰心丧气,在逆境中奋然崛起的高大年( 痛苦) ;正直善良、淳厚豁达, 关键时刻舍身救“情敌”的杨启迪( 夏) ;不依赖父亲权势,自强自重,勇敢开 拓自己人生之路的田润生;迷途知返,在贼窝中洁身自好,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 的会强( 平凡的世界) 正是这些身世各异、性格有别、但都不甘沉沦、勇于 进取的青年,共同谱写出了一页页黄土地青春男儿的创业诗章。与神话传说、英雄 故事之间具有明显的同构关系。 浪子王满银是当代社会的“憨女婿”形象。从他身上,可以看到陕北民间广泛 流传的“憨女婿”的形迹。尽管各个传说的情节各有不同,其模式却基本一致:富 豪之家最优秀的姑娘,偏偏嫁了个憨女婿,生活极为艰难;憨女婿到处碰壁,娘家 人更是百般小视,只有妻子对他忠贞不二、关怀备至。最后,憨女婿获得了胜利、 或者突然发迹,报复了时常欺辱他的人,使娘家人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王满银的 家境、遭遇和地位,与憨女婿十分相似。疯子田二则是民间“预言家”形象。他半 疯半傻,以一种超然的“无意识”对待周围的一切,却不断重复那句“永恒的格言” “世事要变了! ”在民间传说和神话中,那些知晓天机、济世救民的预言家和 神仙高人,大都以极其丑陋的外形出现在世人面前,他们或痴或呆,或病或残,或 癫或狂,均异于常人,正所谓“真人不露相”。当他们完成使命之后,又都复现真 陕北比间文化在路遥作鼎中的集中体现1 2 身,飘然而去。用二亦如此。当他“预言”的世界变故已经开始,时代不再需要预 言家时,田二不失时机地死了。 3 路遥对民日j 故事情节模式的原型利用 路遥对传统民间文学的借鉴,使他的作品与传统文学、民阃文学之间存在着广 泛联系和明显类同。这种联系和同构现象,是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的一种表现, 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那种在文学中反复使用,并因此而具有了约定性的文学象 征或象征群”,即“原型”或“母题”。1 9 】 民f b j 传统故事中“英雄美人”的表现模式,巧妙地化入了路遥自己的创作之中。 高加林情变的基本格局是:郎4 女貌痴情女子负心汉。加林一贫如沈,唯富其 “才”,巧珍、亚萍则分别是高家村和县城里出名的美女子,“郎才女貌”是他们相 爱的重要基础和客观模式。巧珍对加林的爱,很像旧时富家小姐对落难公子的情爱。 这种爱情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极为常见,流传的年代已经十分久远。然而“痴 情女子”偏偏遇上“负心汉”。当然,用现代观念考察,应该承认,加林与巧珍的 分离,有着充分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一个有文化、有抗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不安分 者,与一个只知所爱、只懂家长罩短的人是不可能终生相伴的。但是,传统的文化 使人们极少如此判断这出爱情悲剧,作者和读者都毫不掩饰地为被抛弃的巧珍,捧 上了一掬同情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模式,影响了当今社会作者和读者的价值 取向,规定了高加林情变的基本性质。 高加林的命运轨迹是:从受高明楼挤兑被下掉民办教师开始,经过与巧珍相爱i 后门招工、抛弃巧珍而爱亚萍、被揭发清退等几个段落,最后回到了他原来的地位 继续当农民。加林的情变没有完全脱出“喜新厌旧”的格局,其结局也只能是重蹈 陈世美的覆辙。高加林与传统文学中“卖良心”的形象,整体特征是一致的,命运 轨迹更是同一模式:出身微寒公子落难,淑女钟情情意缠绵,一朝得势一 一声名显赫,弃旧迎新另觅佳配,公堂受审断送前程。陈世美如此,高加 林亦如此。 传统文学的“母题”,也广泛存在于平凡的世界、姐姐等作品中。姐姐 深爱着插队青年高立民,热心帮助他、关照他,“四人帮”完蛋后,高立民父母平 了反,姐姐鼓励立民考大学,结果立民走了,永远地抛弃了姐姐、抛弃了姐姐的爱 徜徉在陕北民间文化的河流中1 3 和情。这与人生中的巧珍爱情难道不是同出一辙吗? “痴情女子薄情郎”。孙 少安的婚恋,虽然与高加林不同,但他也是一个感情变化的主动者,与田润叶、贺 秀莲这种三角关系的模式,与高加林类似。同样,孙少平、郝红梅、顾养民之间的 情感纠葛,也包涵着同样的原型。这里“情变”的主动者,不是“负心汉”,而是 “薄情女”郝红梅。发生在原西县中学的这场情变,是“痴情女了负心汉”原 型的一个转换“痴情男儿薄情女”。郝红梅与高加林、孙少安相比,她主动移 情,是严格意义上的“负心者”。 人生中的人物,一般分属于几个不同的家庭。这样的人物配置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这些家庭都由两代人组成,每个家庭的两代人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性格对 立,而且很难调和。高玉德老实巴交窝囊无能,高加林精明强悍,富有才智,有远 大志向,要出人头地;小商人刘立本自私势利,狭隘粗糙,巧珍、巧玲两姐妹质朴 纯情,善良温柔,轻财物而重情谊:高家村第一能人、“土_ 早帝”高明楼,其子高 三星却疏于才学、拙于算计;黄亚萍活泼放浪、耽于幻想,感情脆弱,黄政委却持 重老成、注重实际,理性健全。这种两代人的对立,几乎包括了所有方面。人物对 立性格的形成,固然有其客观环境、生活道路和个体气质方面多种因素,但影响路 遥创作构思的,是比“代沟”更为深刻的传统民间文学中的人物配置格局和流行于 陕北地区的民谚:“憨汉的儿子是人精”,“赖婆娘生得好娃子”。孙玉厚与少安、少 平之间,田福堂与田润生之问的性格对立,明显地与人生的人物安排类似同构。 平凡的世界的故事,在黄原地区原西县城和双水村两个方位上展开,双水 村是整个故事的主要场景。相传,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的女儿凡游至此,爱上了一 位姓金的青年,便誓愿永住人自j ,结果触怒了玉帝,将她变为一座黄土山神仙 山:她的爱人守着土山痛哭至死,眼泪流成了一条小河哭咽河。这神话虽是金 家祖先编出来以光耀自己家族的,但事实上它与流传于当地的其它神话传说一起, 为双水村的后代子孙们提供了某些参照,成为人们生存的文化和心理的环境氛围, 行为思想的初始诱因。这为我们解读平凡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启示:双水村居民 是“神仙”的后代,现代的双水村的故事是“神仙山”传说的延展。 “神仙山”传说的中心情节是“入神之恋”。在双水村居民的人际关系中,婚 恋是最主要的方面。在老一代的婚恋关系中,情爱的因素居于次要地位,稳定的操 陕北氏问文化在路遥作品中的集中体现1 4 守却是主要的;青年一代的婚姻则相反,情是一切的基础和惟一的标准,即使像孙 少安、用润叶那种事实上失败了的恋爱,情仍然难以割舍、不能忘怀。双水村人的 婚恋关系,存在着“入神之恋”传说的同构:神仙山与哭咽河历久不变的位置,是 老一代稳定关系的象征;仙女与青年一往情深、虽死不悔的炽爱,是青年一代的楷 模。孙少安与田润叶恋爱的解体,形式上虽与“人神之恋”有明显差异,但实质上 更为接近。“人神之恋”的悲剧是由玉帝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