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初探.doc_第1页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初探.doc_第2页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初探.doc_第3页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初探.doc_第4页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初探富阳市实验小学 叶敏摘要 阅读教学过程与作文教学过程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体运动。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本文从以下五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气氛;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说话能力;再者在阅读教学中积累好词佳句;然后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片断训练;最后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美感。做到以上几点,学生的作文兴趣、写作水平会慢慢提高。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教学 作文兴趣 培养 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与作文教学过程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体运动。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他们写好作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阅读教学实践谈谈对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做法。一、在阅读中营造良好的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当学生在和谐的阅读教学氛围中学习,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在教学中,可以从这几方面去做。1、密切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的人的相互关系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做到:以自然的微笑而对学生,用亲切的话语教导学生,吸引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轻松感。力求以情感人,唤起兴趣。(1)、让教学语言富有美感。中国有句俗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生动形象地道出了美具有的形象可感性这一特征。美的语言确实如此,不仅能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且能激起人的美感。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儿童的心弦,往往是美的教学语言拨动的。在教学中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再现了教材描写的情境:或是联系了儿童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或是利用儿童联想、想像,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或是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美的鉴赏,连同对教材表现的“美”与“丑”的评判。也就是说,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如教学冬爷爷的礼物这一课时,教师围上一条长围巾扮冬爷爷,学着老爷爷的嗓音,向他们问好:“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满心喜欢,说话的内容变成冬爷爷与孩子们的对话,巧妙地进行了语言训练,思维训练,而这同时也是师生之间一种情感的沟通,心智的交融。另外在教学中要力求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时,要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即愿说。(2)、让语言教材富有情感。语文教材,篇篇佳作都是情感的结晶,情文并茂,反映出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作为教师,除了把那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教育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和课文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感情。只有走入了作者的意境,使得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才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情感,养成愿说的好习惯。如教学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让学生们进行“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想象说话。事实证明,教学活动一旦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儿童深受形象感染后,所表达的对卖火柴小女孩的关爱,真是感人。这表明从小培养儿童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善良、同情心等美好的感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学的同时就是要教做人,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会渐渐地涌动起来。2、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境”的重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运用多种情境创设情境,激起学生阅读全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创设情境的途径有:语言描述情境、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作文情境、实际生活情境。良好的情境氛围,就如鲜花招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他们在美好的情境中能展开思路,从头脑中提取已经储存的信息作为题材,写出自己的起初经历和真实感受。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多采用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实际生活情境的方式。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特意在教室的生物角内饲养小蝌蚪,让学生每天观察并作记录。这样学生就能知道青蛙与蟾蜍的异同点,并能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又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让学生戴上头饰担当“爬山虎”,让爬山虎人格化,通过“我”和“爬山虎”的对话,进一步认识“爬山虎脚”的生长特点。中、高年级以后则以语言描述为主。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描述情境,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去感受情境,从而达到引起学生兴趣,激发说、写欲望的目的。 如教学鸟的天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灯片、音乐让学生欣赏大榕树蓬勃旺盛的风姿及群鸟雀跃的热闹场景,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构思千姿百态的鸟儿翱翔时的欢愉图。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把这棵大榕树称为鸟的天堂?”在丰富的表象储备中,教师命题“假如我是一只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联想。二、在阅读中培养说话能力。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基础,只有在切实进行口头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阅读教学应当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1、结合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说。儿童鲜活的语言是其作文的源泉。叶圣陶老先生曾倡导“吾手写吾口,吾口表吾心”,即让学生写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不拘形式,不求层次,不求完美,但求动手,但求真实。如学习雷雨这篇作文时,我提问:“大家都看过下大雨的情景吗?有谁能说说下大雨前的天气变化?”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自然课有讲过,小燕子飞得低低,就表示说要下雨了。”我点点头,又问:“你亲眼观察到吗?”该同学又回答:“我见过,还见过下大雨前,蚂蚁都搬家”我当即表扬她观察得很仔细。我又以探讨的形式询问了下雨中、下雨后的情景,学生们受到鼓舞,发言非常踊跃。最后,又把一些精彩片断细细地讲解,引导学生要如何进行写作。2、运用电教媒体,鼓励学生尽情说。 针对小学生易对直观具体事物发生兴趣的特点,除可指导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实物外,还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写一种小动物的活动时,画面播放可快可慢,甚至还能分解动作,使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动词来描写,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又如教学小鸭子得救了一课时,首先展示本课的插图,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着: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河水,小猴子在树上快乐的玩耍着,大象在河边轻松的洗着澡,小鸭子在草地上自由自在觅食、玩耍。突然,一只小鸭子掉进了深深的坑里。大象、猴子们急忙跑过来,这么怎么办呢?这是一位小女孩举起了小手说:“让我们帮助它们想个办法救出小鸭子行吗?”教师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大家愿意帮助它们吗?”“愿意!”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形象的表述、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创新欲望,张开了创新的翅膀,自信地想,尽情地说。于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长鼻子大象机智的猴子团结的小鸭子等从学生口中续编出来。由此可见,在教学中积极诱导学生的兴趣,可引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学生的思想就会突破思维定势的禁锢,学生的视线就会穿破坚固的“围城”,学生就会有标新立异的冲动,奇思妙想的产生。3、展开想象翅膀,培养个性化语言。作文要求我们用语言表达,而语言要经过思维后表达。大胆的想象可以让我们的语言表达不但是具体的,而是形象生动的,能让别人更好地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大胆的想象,才能创造性地说出个性化的语言,才能写出个性化的作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学生的想象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展现个性的机会,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自我表述的机会。要求学生大胆的想,大胆的说,充分将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通过语言文字,通过学生自己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可以鼓励学生讲个性化的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畅谈个性化的认识感悟,爱护体现个性化的说话倾向,提倡使用个性化的表达手法等。如教学小猫吃鱼一课时,让学生替小猫想出其他办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散发性。又如学了狐狸和乌鸦后,让学生想想如果乌鸦第二次找到肉时,它和狐狸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它的肉还会不会被骗走?并让学生以上了一次当的乌鸦为题编个故事。又如坐井观天,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结尾:想想青蛙最后有没有跳出井口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跳出去了,它会怎么说怎么做?如果它不肯跳出去,还会发生什么事?对于这种类型的想象活动,如果经常进行,并耐心启发诱导,是大有裨益的。三、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作文重在积累。积累与感悟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的两大主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对各年级的积累背记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结合“以读为主” 的阅读教学新要求,积累感悟,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1、多读多背,培养良好语感。为了让学生多背记一些课文中的佳词妙语,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引背课文的好方法。如提示法、接句法、填补法等等。如有的教师教风娃娃时,课堂上引背课文所设计的“填补法”课件题目是这样的:“风娃娃来到田野上,看见_他_。风娃娃又来到河边,看见_他_。”又如 “按课文原文填词补句”,即精选课文中的某一个片段,将其中的一些好词好句空着,让学生填补,这一练习坚持两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后结合,以课内为主;二是口头与书面结合,以口头为主。如清澈的湖水设计的练习题(括号里的词语空着由学生填补):小洁看得(入了神)。她吃完面包,(刚)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却被湖里(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这样的背记练习费时少,无负担,属于“短而快” 战术,可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却是非常有利的。2、收集词汇,提高作文素养。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指出: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路、语文等方面的积累。可见材料的积累,功夫在平时,靠课内外阅读的结合。学习课文时,动手将里头生动的词语,幽默的句子和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如课堂上让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学会记录老师讲解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能体现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的板书设计等,并随机作一些课堂小练笔。课外准备一本摘抄本,让学生随机摘录好词好句,遇到有较深刻印象的事用较简短的话记录下来,这样使学生不断地积累写作知识、写作素材,从而使用学生体会到有写作方法可学,有生活内容可写,有好词好句可用,促进了兴趣的培养。四、在阅读中进行片断训练。 所谓“片断”,指用一段(一至几节)小篇幅文章,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断的写作练习,就叫“片断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借助教材进行练笔,能使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利用课文材料,设计一些课内练笔,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这种凭借课文内容进行小练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丰富内容,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1、改写。良好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再造想象产生和完形的过程。但想象力的培养,不能就此为止,还必须进一步倡导学生再度调动积贮的记忆表象,融合个人的体验和理解,努力充实和不断完善头脑中展现的再造形象,从而创造出一种源于课文而又不同于课文的意念形象。比如学了太阳一课,让学生用拟人化的手段改写成科普读物。这样的练笔,既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又激起他们去寻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努力。2、扩写。这种形式的练笔,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某一段或某一点,在体会原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想象,从而变不具体为具体,变无声为有无,让形象更具体,色彩更鲜明。如少年闰土中,闰土给我讲趣事的这部分,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这两件事是略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扩写,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少年闰土活泼可爱、有丰富常识的特点。3、续写。此举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合理推敲故事的发展趋向,这样形式的练笔,能够培养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把学生的想象引向纵深。如在学习课文找骆驼中,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又是怎样去找骆驼的,展开想象,续写,使得概括的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结尾多样化。又如在学习课文假如时,我为学生创设情境,学写“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 )”;还说“假如我会飞”,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编写故事。4、仿写。陶行知先生说过:“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种做法即为仿写。而本文的句式,结构较简单,是一篇很好的学生模仿的例子。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情真意切,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时,让学生欣赏录象,根据第3段内容把其他几块石头写具体。又如教完桂林山水一文后,让学生仿照课文“漓江水”的片段,运用排比句式来写“公园里的花”。学生写出了公园的花多、美、香的特点,写得生动。再如学习鲸一课时,学生通过幻灯片的具体演示,观察理解了鲸的外形、生活习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地处在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积极的思维王国里。这样,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把周围观察到的小花猫、小白兔、小金鱼、小蜜蜂等,通过丰富的想像,生动活泼、准确得当地表达出来。这些与阅读紧密结合的作文训练方法,不仅拓展了语言文字的训练面,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潜在的创造力。如果教师能以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训练形式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帮助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学生将自觉主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五、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美感。审美感受的愉悦,影响着儿童的想象、联想、情感及行为动作。因此一切教学活动中,美,无处不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无处不产生对儿童智慧的启迪,对儿童心灵的润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敏锐的目光和感性的心灵去发现文章中的美,然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发现、感悟、体验文章中的美,实现与作品同悲同喜,与作者同愁同乐,从而陶冶学生纯洁的心灵,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1、展现教材美。 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在学习鉴赏活动中,当我们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起我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 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把教材中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他们去追求美、创造美。比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让学生把它作为一幅有声图画来欣赏,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山中秋天的美丽,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明暗、动静、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从这些学生的感知形象引发开去,让学生想象这幅诗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笼罩在月光下,别有一番奇丽的朦胧美,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动静相生的动态美,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而无疑的,要让学生自己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诗画情景,肯定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构成自己独特的“山居秋暝图”。 2、感悟情感美。审美情感是联结审美心理其他功能的中介和动力。在艺术欣赏和形象思维中,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想象就是盲目的胡思乱想。“没有情感的激荡是算不得审美活动的。”在语文教学中,审美主体(学生)不能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就得不到精神满足,产生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它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来表达的产物,因此在教学中,要把这种感情转化为学生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教师应该通过表情朗读、生动描述、精辟剖析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方式,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进入美的境界,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或喜或怒或怨或愤的深刻而丰富的感情。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情火花,增强其审美的内驱与激动强度,使学生从作品所表达的外显的或潜在与字里行间的感情中发生共鸣,产生审美的愉悦。如在讲授孟郊的游子吟时,在屏幕上展示青灯孤月下慈母缝衣,殷殷嘱咐母子离别,异乡望乡思母,残月念子归乡等配乐画面,极其生动的创设了该诗的意境。同时让学生参与创设情境,使学生既对诗境有了深刻的印象,又感受到了创造了快乐。3、品味词句美。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古人云“情者文之径,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要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领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